-
1 # 中國宗教觀察
-
2 # 一束恰好的微光
詩是一個人內心世界的主觀表達,它僅僅代表個人觀點。它有可能是快樂的,有可能是悲傷的,有可能是鬱悶的,有可能是憤慨的,有可能是言志,有可能是對粗不合理的現實進行批判的等等個人的內心世界和思想的主觀表達。詩是一個人最自然、最真實的心態,它不受世俗、權利、金錢的制約。
-
3 # 無心隨墨
每個人生活經歷不同,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抒發情感的方式不同,三觀不同,對詩的理解也就不同。詩人如此,欣賞者也是如此。
我對詩的理解就是一種情感的發洩或寄託。詩歌的產生最早就是為了情感抒發的需要,心中有了需要發洩,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足,則需要用詩歌表達出來。這種情感的出發點,可以對社會現象的讚美與批評,可以自己個人情感的發洩與寄託,也可以是一種白日夢式的囈語。
而欣賞詩歌,一般人都喜歡說是為了欣賞一種美,其實這不確切。美無處不在,詩歌裡也不一定都是美的畫面,孔子“興觀群怨”的觀點依然不算過時,我們可以透過詩歌獲得很多,而不僅僅只是為了一種美的享受。
詩的本質就是情,寫的詩人不能離開這一點,欣賞的人也不能迴避。不然,詩歌的意義就不復存在了。
-
4 # 凌雲志841
我很喜歡詩從高中開始常寫的詩貼上欄目慶祝節日盛況等,寫詩言簡深刻含義有興趣到樂趣的轉化,寫詩本身要有一定的文學涵養及深厚文學功底,用字詞應選擇新穎,不能用一般文字敘述那樣,否則讀起來就是像是嚼蠟而乏味,寫詩敢於創新,敢於誇張,漫天無地的思維和想象力,不然你寫出來的詩沒人去讀讀也沒勁。
-
5 # 沉浮15831
人,之所以稱為高階動物,主要區別其它動物的唯一標誌就是人能制選工具並能熟練地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勞動創造了人類。不僅如此,人類在漫長的勞動實踐過程中,勞動還創造了詩歌,從而使枯燥的勞動變得生動有趣,詩歌不僅豐富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也影響和豐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
唐代就是中國詩歌發展到顛峰的見證,有“唐詩,宋詞”之美譽。隨著時代的更迭,詩歌這一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體裁必將更具有藝術生命力,併發揚光大。
詩歌,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種比較高雅的藝術形態,但自古至今,詩歌同時也並非想象的那麼可望而不可及,雅俗共賞是詩歌的靈魂同時也是詩歌不朽的藝術生命力,既可以“陽舂白雪”登大雅之堂,也可以“下里巴人”入鄉里街坊。但無論詩歌怎樣粉墨登場,內容和形式並不十分重要,最主要的我認同情感,即“詩言志”。詩歌情感不受體裁及內容和表現形式制約,否則,再完美的外衣也掩飾不了靈魂的缺失。詩歌的情感是作品特殊的強烈的思想火花的迸發,而不是為了寫詩而寫詩的情感寄託。
古往今來,具有頑強藝術生命力的詩歌朗朗上口,詠頌至今,久經不衰,無一不例外證明詩歌情感的影響力,感召力。
情感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對於生活的體驗,毫無疑問和體驗者年齡性別以及社會地位並無直接關聯,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一雙洞察生活細節的明眸和擁有一個非凡思考和加工生活素材的“加工廠”——大腦。
只有這樣,千古絕唱,萬世流芳的佳作——詩歌,才能永葆不朽的藝術之青春。
-
6 # 一天影音製作
中國古典詩詞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華的古典詩詞,在今天仍然有著無可比擬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詩詞依然被人們所喜愛,這也就是古典詩詞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如果從《詩經》算起的話,中國詩歌發展的歷史已經有3000多年了,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統和歷史,也正因為詩歌在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長期發展的程序當中,中國古典詩詞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古典詩詞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些表現作者人格魅力、高尚情操、智慧理性的作品,對學生產生著深刻的思想啟迪和道德薰陶作用;那些情景交融、意境優美的妙詩佳詞,在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化藝術修養方面,起著潛移默化、搖情移性的影響。古典詩詞的藝術特徵千姿百態,誰也無法對其藝術成就進行全面的概括和總結,一般我們都會從語言美和意境美兩個方面,作為鑑賞古典詩詞的切入點。
-
7 # 旅途寫意
我對“詩”的理解是:“詩”是一種古老的文學樣式,是一種有節奏有韻律的文學樣式,是人們抒發情懷的文學樣式。另外,“詩”是當時生活的“凝練”記載,也是當時社會語言思維習慣的再現。
第一說它“古老”是因為最早的有文字記載的文學作品就是《詩經》,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距今三千多年左右了。
第二,說它“有節奏有韻律”是因為追本溯源,據說詩的產生與人的勞動有關,原始社會,語言還不太豐富,原始人一邊勞動,一邊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一是為了振奮精神、協調動作;二是為了忘卻勞動帶來的痛苦。《禮記·樂記》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可見在古代詩也是一種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所以常常有“詩歌一說。”魯迅先生也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因此,我認為“詩”是一種有節奏感而且是從心底發出的能振奮精神又能忘卻痛苦的“心”語。
第三,說它抒發情懷更是有據可查。詩歌權威論著《毛詩·大序》曰:“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這裡的“志”是指志向志願,就是美好的追求!所以把心中這份美好的願望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所以詩句給人的畫面總是那麼唯美,總是能給人啟迪和力量!如“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任爾東西南北風”“直掛雲帆濟滄海”等等。
即使在發展中人的喜怒哀樂都可以用詩來表現,但悲傷消沉的情緒在詩裡的表現也不單只是悲傷,常隱含有另一種積極的情愫。如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深秋季節,漂泊在外,身體多病,孤獨無友…夠悽慘的境遇,但這份情感給人的不知是悲傷,還有一種不甘的豪壯。
第四,說它是生活的凝練和當時語言思維習慣的再現,是因為,任何一種文學都是來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是生活的典型化,所以,“詩”也不例外。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面再現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有日常生活、有愛情生活的還有各種祭祀宴客的場景等等,但不論是什麼生活都是“凝練”化的再現。“凝練”除了生活的凝練外還有就是語言的“凝練”,詩的語言是高度精煉的語言,每一字都是高度準確的,多少詩人曾有過“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鬚”的經歷,才有了“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之名句。
語言思維習慣嘛,可以從詩的發展來看,從《詩經》的四言,發展到《楚辭》的五言七言,到漢樂府使詩的五言得到了十足的發展,唐時七言發展到了頂峰。這些詩句的發展固然是因為表達的需要,但我認為和當時的語言思維習慣也有一定的關係,如現代人們的語言思維習慣是白話文字詞句,而在詩發展到頂峰的唐代,思維用的語言肯定是“詩”的語言。
正由於詩是抒發情懷的有節奏能吟能誦能歌能和的文學樣式,所以才成了人文精神寄託的一種雅志。而今在國學復興的路上,詩的創作不僅是文人雅士的追求,也已“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
8 # 意象芸
詩是“千帆過盡皆不是”的期盼
詩是“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寂寞
詩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悲壯
詩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欣喜
詩是憂愁、悲傷、憤怒、失落,是詩人情感的吶喊
詩是歌者的歌、舞者的舞、畫者的畫,讀者的精神饗糧
詩是敘述、是描寫、是抒情、是議論,是託物言志、是借景抒情
詩是斷線的風箏,是天馬行空、行雲流水的浮想聯翩
詩是語言的精華,是思想的火花,是智慧的沉澱。
-
9 # 廩子
詩言志。但是你的詩歌既然願意發表出來,就應該讓人家聽得明白,看的透徹,就算不怎麼喜聞樂見,也至少別惹人反感,甚至是厭惡。不能如自慰者的呢喃囈語,只管自我陶醉,不管他人感受。否則拿回家關上門自我欣賞,自我滿足好了。
-
10 # 董哥說
我最喜歡毛主席的詩詞,讀來慷慨激昂,讀完心胸豁然開朗,既有對大好山川的感嘆,對人生志向的抒發,也有對兒女情長的婉約。如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又如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我失驕楊君失柳,楊柳輕揚直上重宵九。我問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
詩既可以是陽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詩不是李白,杜甫,辛棄疾等大文豪的專利,貧民百姓亦可沉浸其中。如天地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腫。相傳這是唐代張打油所做,以後便稱這種幽默風趣,不拘一格的詩為打油詩。
鄙人不才,去年也即興作了首寫霜的打油詩,謄抄如下:
拂曉起床乍遇霜,
昨夜為樹添衣裳 。
枝頭又增一層絮,
不然今晚要凍僵。
-
11 # 遺忘後的回憶
偷工減料,儘量減少筆記,也可以說使人難以捉摸透,為了更好的花裡胡哨,請問一下,你們讀過的哪一首詩不是花裡胡哨的?
-
12 # 詩人劉雲
真情實感不做作,
善良正直不虛偽,
樸實無華去雕飾,
娓娓道來更自然。
-
13 # 言辭溺愛
詩歌,不完全是陽春白雪,也包含有下里巴人的東西.詩歌中既有文人雅士的佳作,也有凡夫俗子的偶得.中國詩歌的發展伴隨著文化的發展.從詩經,離騷,到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以及並不出名的明清詩歌.到了近代,也湧現出一批優秀詩人.從古體詩,到律詩,絕句到宋詞等,無不反映中國曆代文人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對美好事物的歌詠,對醜惡事物的憎恨.無論是華麗的駢文,還是清新的詩歌.都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優秀文化.近當代也有古體詩詞的作者,還有不少佳作,比如毛主席.七八十年代的朦朧詩派也不錯,都是一些現當代詩歌.在今天,在流行歌曲充斥人們耳朵的時候,詩歌的發展呈現疲軟的臺式,所以我感覺我們應該重視詩歌的發展,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發揚光大!
-
14 # 東昇天下
詩是一種文學體裁。與小說、散文等文學體裁一樣,詩是透過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
然而,與其他文學體裁不同,詩有一個顯著的特徵,就是它具有高度的凝練性。這一特徵,使詩在眾多文學體裁中別具靈性,展示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風采。
我認為,詩的凝練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精選切入角度,以聚焦式的鏡頭深入觀察和剖析社會生活
在眾多文學體裁中,詩的文字篇幅是最為短小精悍的。然而,這絲毫沒有限制詩活動的空間,它所表現的內容,從個人生活瑣事,到社會縱橫百態,乃至國家重大變革,滲透力和擴張力無所不達。為了解決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矛盾,詩在反映社會生活中,注重精心選擇切入的角度,把觀察點集中到最主要的焦點上。透過深入、細緻地觀察和體驗社會生活,從中提煉出最本質、最具特徵的事物和現象進行反映,力求達到知微見漸、以小見大、以區域性反映整體、以現象揭示本質的藝術效果。
二、創造系列性的藝術形象,形象性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情感
文學作品是以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詩也毫不例外,沒有藝術形象就沒有詩。詩的藝術形象表現為意象,這是詩的主要特色。所謂意象,就是形象與意念化合的一種藝術形象。意象一方面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生活畫面,再現生活中的環境變化、人物活動的景況;另一方面,對於詩中描寫的景物,賦予主觀情感色彩,讓它帶有鮮明的主觀性和指向性,含蓄、曲折地透露出詩的創作意圖和思想。區別於其他文學體裁的是,詩的意象是全面性的、連貫性的,它是意象系列一體化的展示。
三、把抒發情感作為詩表現的中心內容,集中、直接、強烈地抒發情感
文學作品無不抒發情感,但是,象詩那樣集中、直接、強烈地抒發情感,是其他文學體裁所不可企及的。小說、散文、報告文學、戲劇文學、電影文學等文學體裁,情感的抒發但總是夾雜在敘述、議論當中,間或進行。而詩是集中、噴發式的,每句詩都在抒發情感,象一股情感激流毫不間斷,奔瀉不息。由於情感抒發異常集中,因而表現得異常強烈、濃郁。從意象到情感到思想,這是詩形成的一條社會生活的反映鏈,而情感是處於這條反映鏈的中間環節。意象會引起情感的生髮和變化,而情感又會反作用於意象讓意象帶上鮮明的情感色彩;情感會透露、折射出思想內蘊,而思想又會直接影響著情感的變化。這一反映鏈的作用,是與人的心理活動相吻合的。正是這樣,情感在詩的反映鏈中起著極其重要的樞紐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詩的表現內容特別強調情感的原因所在。
四、運用跳躍性的語意表達,為實現詩的內容的時空擴充套件服務
較之眾多文學體裁,詩的語意表達顯得極為跳躍性。許多時候,詩所描寫的空間跨度很大,較換十分頻繁;所敘述的時間或者瞬息萬變,或者跨越上千萬年。要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進行表現,語言必須十分精煉、簡約,它不可能象小說、散文那樣從容、瀟灑敘述,它有時簡約得連基本的語法結構都突破,以致出現不具備完整語法的詞句,甚至倒裝的詞句也時有出現,但這絲毫不影響詩意的表達,反而成為了詩的一種饒有趣味的語意表達形式,它為詩語言的精煉提供了一種有利的條件。
五、以其鮮明的節奏感、音樂感,為詩的聽覺帶來了美感和美的享受
詩的節奏感和音樂感,是與其他文學體裁最重要、最顯著的一個特徵。詩除了文字視覺外,還具有聲音聽覺,朗頌詩是一種藝術美的享受。適應吟朗和情感表達的需要,詩要求自身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音樂感,以使在朗頌時音韻悠揚,抑揚頓挫,起伏跌宕。為此,詩採用了平仄互換的音律規則,採用了分行、長短句的多種句法形式。這是詩走向音樂化的必然過程和歸宿。因此,否定、無視詩的音樂化是違背詩的創作規律的。
-
15 # 曹鏡明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客觀的理解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以“文字的形式”承載著什麼,最後對人類文明產生怎樣的作用?如此才能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詩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蹟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
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慾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簡而言之,詩是人情感意識的一種表現形式;
其次是以古希臘為代表的西方文化:
古希臘人將詩定義為“模仿的藝術”,其中“模仿”的物件可以是心理活動,也可以是自然現象,類似於“雕塑”“繪畫”類的“再現”藝術,最主要的功用也是“再現”外界事物的印象;後經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以“心理學”的角度進行重新分析:
事物本身縱然也許看起來令人產生不快,用最寫實的方法將它們再現於藝術,確實是我們高興的看到……簡而言之,詩的起源主要在於人類模仿的本能和求知所生的快樂;
綜述,在上述內容中大家可以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
詩歌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詩承載著什麼?木心在《文學回憶錄》裡講到:文學(詩,詩是最早的文學形式,研究初民時代的文學便是在研究原始詩歌)的起源就是有東西需要表達;而詩所承載的就是這個需要表達的東西;上述內容中,筆者已經談到詩是什麼,怎麼來的,那麼由此推論出詩所承載的是什麼的時候,也便顯而易見;既然“詩”是人類有東西需要表達,“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那麼“詩”所承載的也無非就是“想要表達的人生世相的返照”;
從絕對唯物主義的角度分析,其實人是一種應激生物,生活在客觀的世界之中,尤其是人的精神活動;甚至部分偏激的研究者提出:如若沒有外界的刺激,那麼人類將如同行屍走肉,雖然現今看來有些偏頗,但道理已經很明顯了;
現在需要仔細探討的是如何“返照”?
每個人對於世界、種族、文化而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各自經歷著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相對應的也產生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性格特點,這也就是人的“獨一性”,正是這個“獨一性”,意味著我們每個人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千奇百怪,投入的深度也是不盡相同,由此收穫到的東西(也就是觀照的過程)因人而異;
綜述,詩所承載的就是“你是如何對待世界,世界是如何對待你”的結果,也是自己在這世界走一遭的最直接、有力證據;
最後一個問題: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與其說“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倒不如說是“文學”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文學”的源頭,現今任何由“文學”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都可以歸列為“詩歌”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
由於文學作品以及人類文明的複雜性,筆者再次就不在展開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了,僅作為“形上”意味上的探討:
1)詩歌(文學)是人類文明的載體;
顧名思義,任何一種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上的,不管是以地域為劃分的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還是以文化劃分的佛教文明、儒家文明、道家文明等等,這些文明的建立都是在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程度對立面,標誌著人類徹底擺脫了野蠻生活;
——是人類發展的跟要!
可是這些文明最直接的載體就是人類,人類的生命受限於時間,再加上古代與自然博弈的能力較差,導致再大的自然災害之下,文明很容易失傳;譬如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們國家的傳承未曾中斷過,其他國家的古文明只能在斷層中學習,而不是在繼承中發展,這便是詩歌“文化”對於人類文明最大的補充作用;
2)人類文明的發展依託詩歌(文學);
既然上述內容以提到,詩歌(文學)是人類文明最大的補充、載體;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我們國家可以在繼承中發展,而其餘三大文明古國卻只能在斷層中汲取知識;
這就標誌著,“人類文明”若想安穩高效的傳承下去,必然依託於詩歌(文學)作品之中,這也正是高爾基所說的:“文學就是人學”的道理之所在;任何一個獨立的文明載體,也就是個人,若想將自己的想法以口述、人傳人的方式傳遞給更多人,一方面是不現實,效率太低,另一方面就是很容易在口述的過程中產生誤解,效率慢還好,一旦產生誤解就很容易導致文明的倒退,尤其是部分偉人、思想家的口述話語出現問題;
譬如說現在的人,乃至未來的人一樣都研究不透類似於“散步學派,述而不作”的先賢的想法,如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他們的思想主張都是有弟子記述成書,本身是不是本人所說的原話還不得而知呢,更何況是本身的具體想法;
-
16 # 高健高考
詩充滿哲理,啟迪人生;詩指點人性,揚善鞭惡
詩訴說歲月,蕩氣迴腸,詩描寫自然,秀麗山川
詩是情寫照,纏纏綿綿,詩是歲月痕,滄桑變遷。
-
17 # 徐徐升起438
長話短說聲帶韻,
詩句言志有主題。
山川花草擬人化,
朗誦上口不翻譯。
-
18 # 解讀老昆明
隨心而動念,隨情而抒意。都是一種表達方式,高興,難過,分別,得意,不得志,思念,哀傷,悲嘆,感慨,喜悅等都可以來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無非就是文采出眾與不出眾罷了,出眾的流芳百世,不出眾消逝時間的長河。
-
19 # 蒙先生0001
詩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字型裁,也是一種文字藝術,我是郵差蒙小俠,以下是我對詩的理解。
1,古代不合樂的稱之為詩,合樂的稱為詩歌,他按照一定的音節和音律要求組合,表達一種生活或者某種意義。
2,有時候路過一個地方或者聽到某種音樂,忽然來了靈感,隨後把那種感覺幻化為文字,把當時的感覺通通融入文字裡,字裡行間對稱押韻,過後翻閱還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3,詩是一種語言藝術的精華體現,是具有表現形式相對寬鬆、思想內涵相對寬廣、意象和修辭相對完善的一種文字型現。
-
20 # 詩酒墨染江湖
詩永遠都不會過時,詩是人類強烈感情的澎湃表現手法之一。詩曾經就如同現代人的日記一樣,記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進步的點滴;詩是極簡風格的體現傳承,源遠流長。古老就存在著,今後依然還會存在著。
詩作為一種古老傳承的載體,我們從詩經詠歎吟唱中欣賞到古人們把生活過成了詩,詠歎的愛情,純潔而亙古。《上邪》中: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難道大家不喜歡嗎?每每讀來都令人震撼這種直抒情感的天馬行空和旖旎想象。《擊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嚮往嗎?誰能拒絕?還有豪邁粗獷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記得乎?詩的魅力,時而張揚雲天外,時而含蓄雋永。怎能令人不愛?不喜……
詩這種古老而又生命力強悍的文化傳承,從詩經中一路走來,走到了唐詩的豐富多彩,推陳出新,不僅繼承了漢魏民歌,樂府傳統等,還創造了風格優美韻律整齊的近體詩。他的創造和成熟,文字的精煉藝術特色把詩這一題材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輕越過唐風,我們迎來了宋雨,也就是宋詞。宋詞是一種既能和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包括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備了高度音樂性和格律美。宋詞的豪放和婉約共存,絢爛多彩。經典名篇很多很多。每每豪放時熱血沸騰,婉約中悽悽切切兜兜轉轉。回味無窮。
詩這種獨特的文化傳承和表現手法,在不同的時期都受到了大眾的喜歡和吟唱。經久不衰。從詩經一路走到唐詩,再到宋詞,到如今。又出現了現代詩歌。現代詩歌個人理解其實也屬於詩的一種變體,只不過去掉了唐詩宋詞中嚴格的格律而已。句式和字數更加的自由。現代詩歌保留了詩的精煉字句和含蓄雋永特點,但它永遠取代不了古詩詞的地位和獨特魅力。它們兩者會共存共榮。
詩,是精煉的字詞,字句,詩是情感的澎湃自由無限的抒發。詩是智慧,感悟,哲理的靈光一閃最極簡的描述。詩是人類文化傳承中的一塊瑰寶。古今中外,詩都在各個族群和各個國家不同時期發展進步中佔有很大的地位。歷來都受到人們喜愛。以上就是我對詩的理解了,歡迎大家討論補充……
回覆列表
詩,又稱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並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詩乃文學之祖,藝術之根。詩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 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 另外,《詩》也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詩經》的本名(西漢時期《詩》被命名為《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