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出門遇到奧特曼
-
2 # 快樂庭院
這種方法當然很好,效果也非常好!只是在我們現行的教育體制下很難推行。之所以如此說,從以下兩方面分析:
1,好處:這種方法順應了孩子的天性好奇和求知慾強的特點,同時做到了因勢利導。
支援這位博士爸爸的教法,不是因為這位爸爸是博士,而是因為這位博士爸爸把自己工作中的經驗和孩子的好奇和求知慾強特點相融合,利用自己已有知識和方法把幾個孩子組織在一起並給予一定的指導,也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做到了因勢利導,讓孩子們從中收穫了很多,除了家長可以看得到的研究報告外,估計更讓孩子受益的是他們心理上的滿足和成長,比如合作精神、溝通能力、自己主動學習的樂趣、透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績的那種自信等,當然這種成長是隱形的,有時候孩子們自己也不一定能感覺到,不過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非常難得的經歷,這些也是孩子成長中非常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
個人認為這位博士爸爸的方法是孩子知識建構過程中一個非常實用和適用的方法。培養的更是孩子們的一種思維的建立,一種發展型長遠型的學習方法。
在中國的一些學校也有過此類的學習。比如女兒在小學也曾多次做過此類的研究性學習,幾個同學分成一組,分工查資料、做編輯、美工、做成PPT或者文字性小報。由於種種條件的限制,孩子們都是在課下自己組織來做,缺乏很好的指導,所以很多時候流於形式,再加上家長的不重視,導致習慣於偷懶的孩子無事可做,願意做的孩子就是“能者多勞”。
2,在我們現行難以推行的原因:
(1) 中國現行中小學教育偏重於標準答案,交給孩子們更多的是“魚”而不是“漁”,老師講的“是什麼”,很少解釋“為什麼”是“這個答案”而不是“那個答案”。
“授人以漁”的教育比之“授人以魚”的教育須要更多的時間和更高遠的見識。而我們現行的教育好像陷在了一個功利化的圈子裡,如家長老師的重成績,南方某省中學強迫高分考生報考北京大學醫學部,再比如我們中小學拼了命地學習大學就放鬆自由地快樂的思想無不是功利化的考慮。
(2)受大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家長和老師也很重視成績、分數,比如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孩子的成績很好,孩子高興老師高興家長也高興,可很少有家長更多考慮如何鼓勵孩子能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學習,鼓勵他平時的踏實、自我管控以及自己對學習方法的摸索,更多的關注是孩子眼前的學習、成績。
(3)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很多機構和家長對教育理念的歪曲和斷章取義,引發的更多的社會焦慮,一直鼓吹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更多的家長和老師把對孩子的教育更多侷限於知識技能的傳遞,在已知的領域裡徘徊、浪費掉更多的時間。
而社會的發展是需要人格的健全,需要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一個孩子長大要具備對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是須要保持他的自我、充分發展他的天性的教育。這種理想是美好的,可現實還不具備大力推行這種教育方法的條件,這種條件的創造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
3 # FAN娛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教授周慶,38歲,當了4年的博士生導師,現帶著兩個博士生。
近日,他突發奇想,用帶博士生的方式帶著幾個朋友的孩子做了一次培訓。
周慶給孩子們準備了10個和猩猩有關的選題,然後帶著他們一步步查資料、實地調研、做論文、做PPT等等,總共體驗了15種活動,都是模擬博士研究的日常。
最後周慶表示,無論是過程還是結果,孩子們的表現都令人驚豔,比如論文,孩子們的用語或許還是8歲的“風格”,但是邏輯清晰、格式齊全,也算有板有眼。
最值得高興的是,周慶朋友們都反應說,孩子興趣很大,特別投入,一天的培訓結束後都不願意回家,還沉浸在活動的樂趣中。
新聞出來之後,立刻有專家表示,這位教授培養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創意,不妨視為對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差異,對不喜歡這種鍛鍊方式的孩子萬萬不可強求,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在該年齡段的心理訴求和情感訴求,避免造成智力上的拔苗助長;並且,任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都有待時間檢驗,建議家長不要盲目跟風。

或許專家說的比較宏觀,我來談談我的理解吧,大概有這兩層意思:
1、博導素質不是你想有,想有就能有。
首先,這種教育方式的好處十分明顯,它充分調動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在收穫知識的同時鍛鍊了歸納總結、邏輯梳理、流暢表達等多種技能,學習效率堪稱爆表!
但是!絕大多數家長並不具備博導的學識和經驗,如果僅僅去copy這種“形式”,很可能畫虎不成反類犬,最後的效果未必同這個博導一樣令人驚豔。
比如,如果家長沒有遵循孩子智力發展規律,挑了一些孩子完不成的“選題”,或者定了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那麼恐怕反而挫傷孩子的自信,激發厭學情緒,結果會適得其反。
又或者,家長在小組成員(孩子們)的挑選上、人數控制等方面沒有周全的思考,生拼硬湊幾個思維模式、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參差不齊的孩子,根本形成不了互進互促的良好學習氛圍,也會事倍功半。
2、中國的基礎(中小學)教育模式是既定的,我們要尊重大環境。
中國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是“老師講授—作業習題—考試檢驗”這套流程,大多數普通人家的孩子還是要按照國家流程讀書進學,來取得不同學歷的“有效”畢業證。
所以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學會適應“大環境”,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學無餘力的孩子,更不要貿然用一套並不能實現升學考證的模式來分散他們的精力、增加他們的壓力。
另外,實在想嘗試、且孩子也願意配合的家長,我覺得可以遵循幾個原則:
第一,在整個過程中,擺正自己“輔助者”的位子,不要去做“主導者”、“控制者”,尊重孩子的興趣、學習方法。如果孩子感受到挫折,或者興趣減退想要半途而廢,要適時鼓勵,幫孩子梳理已經得到的“成就”,或者提出一些相關的開放性問題,引發孩子的繼續思考,切莫焦躁和指責。
第二,珍視孩子的“創想”,如果孩子“研究”出了一些與現實不符或者有明顯漏洞的結論,不要急著以對錯來判斷它的價值,家長可以平和的提出自己的質疑,跟孩子探討,但不要居高臨下的做一個審判者。
第三,以“好玩”為目的,學習周慶教授的心態:
“ 周慶說,整個活動,就是他實踐自己奇思妙想的一個行動,自然也沒有收朋友任何費用。這種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體驗,過程和結果都讓他驚豔。我這些年帶過很多學生做研究,看到許多優秀的孩子不能清晰地表達個人的想法或者在交流過程中缺乏自信。”周慶說,他這個活動,帶著孩子們以“博士”的方式玩了一圈,也希望對孩子們的成長有所幫助。”
只要孩子願意就某個話題跟你長時間的深入交流,就是這件事最大的意義。
-
4 # 一盤寀
感覺很新奇很有趣。
把孩子當博士帶這種教育方式還是第一次見到。有許多人對此表示不解,不過,要知道這只是個例。
畢竟,有這樣機會的孩子是不多的。
首先,你得有一個博士爸爸。其實,他得有時間有精力為你量身制定專業的教育方案。最後,還得爭得其他家庭成員的同意。
有人覺得這種教育方法過於超前。但是,我們也要相信這位博士爸爸肯定是不會傷害到孩子,他制定的計劃也絕對是符合孩子學習階段應掌握的知識的。
對此,答主表示樂見其成。
(圖片轉自網路)
-
5 # TT66666的遊戲達人
對於這種教育方法我既不認同,也不反對。
原因有下:按照這位博士爸爸的教育方法,我相信他的智商會出奇的高,懂得東西比正常的小孩多得,可以說是一個小小的博士啦。但是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小孩比其他小孩成熟得多,相當於一個小大人,如果將他把和其他小孩放在一起,你會發現他於一些孩子格格不入,別人家的小孩那個時候可能還在跟玩具玩耍,而他可能已經在計算什麼東西了,他會覺得其他的孩子很幼稚,就會跟他們劃清分線,不想跟他們玩。這樣的教育促使一個小孩失去了原有該有的樣貌,他們很早就知道一些常人小孩不知道的東西。教早的讓孩子失去原先的童真我是比較反對的。時代在進步,有時候將孩子的童年奪走去發展,不覺得有點搞笑嗎?當然了,中國的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孩子早日成龍成鳳的,我不敢去說這樣的教育不適合孩子,因為孩子是他們家庭的希望,社會的希望,國家的未來。而他們可以有權讓自己的孩子早點懂得更多也沒有什麼壞處。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一定的特徵,童真是我們每個人最純真“瑰寶”,我不想把最後屬於我們的最純真的“瑰寶”給毀掉。所以說對於那位博士爸爸的教育,我只能說既不反對,也不認同。每個家庭教育自己孩子的方法都不一樣,但總得來說父母很多時候是為了我們考慮,為了我們能夠在社會立足發展。
-
6 # C1554455
贊同,大力支援。有文化的人教育孩子的水平就是高,不像某些老師,只有批評和無盡的作業來當教育。教育是需要循循漸進,一點一點的去完善和耐心的指導及理解。這是一個良性迴圈,而不是一個惡性迴圈,要讓孩子一步一步堅實地往上走。才能鑄就未來。
-
7 # different3607707
這就和居里夫人當時組織她周邊的科學家來對包含自己孩子等的一眾科學家的孩子們開展教學一樣,選各科頂尖級人物來高效培養孩子,包含調查分析寫報告什麼的,不要認為孩子就只能學簡單的東西,框架和方法教會了,做起來並不會比成人差,可塑性還是非常高的。
-
8 # 真心爸媽
非常贊同這位學者爸爸的方法,簡直是太讚了!好在哪裡呢?
1、尊重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也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尊重和平等對待。但是,大人常常不這麼想。父母傾向於只把孩子當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屬品,事無鉅細地為孩子安排一切,卻不允許他有自己的獨立意識。
這位爸爸的做法,讓我想起了我自己的研究生導師。讀碩士時,我的導師對我們一種師兄弟姐妹說:到我這裡來,你們不能把自己當成學生,要把自己當成年輕的、獨立的學者。這句話對我影響特別大。
如果每一個孩子,都有被如此對待的經歷,相信他對自己的認知,也會大大不同。
2、教給孩子方法,而不是知識大人傾向於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所以喜歡給孩子灌輸知識,而不是啟發他們思考,教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
但這位爸爸的做法不同,在5天的培訓中,他讓孩子經歷了一位博士生學習和研究的全過程,他教給孩子的,是學習和做研究的方法。掌握到方法、學會獨立思考的孩子,他在學習上的表現,會大大不同。
我們大兒子上初中,他們有一門“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是讓孩子自己找選題,自己做一個學期的研究,然後在期末的時候提交論文。孩子也做得特別認真、投入。
3、在超高質量的互動中建立高質量的親子關係這位爸爸把孩子當成博士生帶,是超高質量的親子互動。在這樣的互動中,孩子會從爸爸那裡,得到超高質量的啟發和引導,親子之間,也會有基於平等和尊重,而且內容非常充實的討論,然後都會換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彼此。相信父子倆也會從這樣的經歷中,收貨更親密的關係、更多的互相信任。這樣的互動,比爸爸帶孩子打遊戲,或者簡單地陪孩子玩玩具,質量都高得多。
4、這五天的培訓,會讓孩子受益終生對於孩子來說,博士階段的學習,還是遙不可及的事,但是這位爸爸透過自己的精心設計,讓孩子提前體驗到了這樣的學習過程,相信對孩子來說,這樣的活動,會大大地激發他們的夢想,而且,他們從這個過程中學到的方法和思維方式,也會讓他對學習這件事更加自信,同時也更加自律。
所以,這位爸爸的培訓雖然只有5天,但卻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
9 # 週週薦
同樣是讓孩子參與到思考與學習當中去,周先生卻特色分明的與“狼爸”區分開來,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一、參與及互動
先假設這是一場遊戲,周既是遊戲的設計者又是參與者。就像你玩“狼人殺”總不能缺了法官吧。周就像法官,對孩子們來說周在這場遊戲中有絕對的權威性,所以周對規則的堅持和對流程的完整引領是非常重要的。
(我總覺得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時候也是要提醒自己要“慎獨”的時候。)
而反之狼爸更像拿鞭子趕牛的人,是鞭策者而非參與者。
二、注重“使用者體驗”
小孩兒有好奇心,愛玩是天性。但這世上沒有人規定玩玩具就是玩,看碟片,去遊樂園就是玩。只是這是現實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消遣方式而已。所以我們再給一個設定,周是“遊戲王”,他發明了一種新遊戲並且提供了收集遊戲素材的遊戲工具,遊戲設定為新手局所以一路有“上帝”指引,還有三個小夥伴,這樣隊友也湊齊了。
有大人的陪伴和指引,攔路虎還有小夥伴們一起解決何樂而不為。
更重要的是,在這場遊戲裡,沒有人跟他們說“認真,你就輸了。”
三、沒有明顯功利性目的
“狼爸”們說是為了孩子們的前途,強迫孩子拼命學習自己還沒萌發興趣的東西,多少也有種“投資”色彩在裡面。而周爸將孩子們當成一塊早稻田,他所要做的就是做他作為“博士”該做的事,投入時間與精力。不過,試驗田是允許失敗的,選題也是允許更換的。
每個家庭都希望不拔苗而助苗長,不覺得這是對改進未來教育教學模式的一個很好的試驗麼?
-
10 # 不如看劇
非常認同
這樣的教育方式十分新穎,而且更容易激發起孩子的興趣,能夠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與現今中小學的枯燥課程相比,更加吸引孩子。而且個人感覺,實踐是獲得知識與能力時,非常重要的一步。
-
11 # 老師媽媽的筆記
其實,這種教育方式對於我來說非常的熟悉。
從我內心來說,我非常期待能將這樣的探究的學習方式和我們中國傳統的、紮實的學習方式相結合,我認為這是有利於中國教育極其重要的一步。但現實是,我們還有那個需要很多標準答案或接近標準答案的高考,中國的絕大多數孩子還要接受高考的檢驗,還要去努力靠近標準答案。但是,雖然現實有差距,可我認為現代的父母們普遍已經接受過高等教育,也願意為孩子的教育思考和探索,如果能注意到這個教育方式中所培養的孩子的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維,研究能力,溝通交際能力,那麼我們在家庭教育之中就能適當去關注去做一些彌補。
說說這種教育的好處:
1、有目標,有選擇。這種教育不存在標準答案,根據學生研究結果深淺、表達的效果打分。因為研究過程中有多個可以進行評判的地方,例如基本知識的掌握,批判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等,所以孩子們也不會一分定終身,根據分數老師們也能知道每個孩子的所長。
2、有引導,有興趣。每個單元給出一個研究範圍,例如猩猩,學生們可以在這個範圍開始探尋,例如那10個選題。老師們只做指導和引導,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研究能力,可以自由選擇生物相關、地理相關或心理相關話題,有興趣自然能走得更遠。
3、有知識,有技能。為了更好的研究,學生們自然要了解基本知識,這些知識要麼來源於老師的引導,而這些引導馬上就要用於實踐,要麼直接來自學生的實踐。實踐能使這些知識立體起來,更直觀易懂,而不是背誦得一字不差而全然不解;探尋之中,學生能從各種渠道獲得巨大的資訊而不是書本上那幾行枯燥無味的文字,如何篩選、歸納、總結、判斷這些資訊也是未來必備的技能;當知識到手,經驗到手,學生還需要展示出來,無論用演講PPT方式還是表演方式還是漫畫方式,都鍛鍊了學生的溝通技能。
4、不拘泥,不刻板。因為給了學生很多自主權,學生的興趣、創造力、溝通慾望都不易被壓抑。當孩子不壓抑,能表達,會表達,他們的身心也會健康很多。
再說說這種教育的侷限性:
1、對老師有很高的要求。這需要老師將自己的位置從講臺上挪到學生中去,老師不再只是一個灌輸者,老師成為了輔導者。同時,老師首先應當是終生學習者,不斷精進自己的研究能力,拓展自己的思維深度和教授、引導能力,最後,老師的管理能力也非常重要,因為我也有看到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之下鑽老師空子的學生,如果老師不作為,學生特別容易虛度時光。
2、對電腦、網路、書籍等有一定的要求。竟然是探尋式學習,那麼就必然對資訊有要求,這就對硬體、軟體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資源分配不均衡的地方,這就成了一個巨大的問題。
訊息中的家長是一位博導,我所在的國際學校的老師們並不是博導,所以博導不博導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種引導孩子思考,給予他們自主與勇氣並給予鼓勵性反饋的方式。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創造力是第一生產力,這是發展方向。
-
12 # 非著名語文教師王振寧
無論是以老師的身份還是以父親的身份,我都要為周先生點一百個贊。
周先生有五個方面做得相當好:
1、充分利用自身優勢;
2、組建了一個四人團隊,讓孩子體驗了一把團隊合作;
3、完全脫離應試,做到了真正的素質教育;
4、實踐了“在做中學”、“活動育人”的教育理念,比大多數學校老師做得還好;
5、家長全程參與了孩子的學習,既是導師,又是夥伴。
我猜很多人在讚揚他的時候是懷著羨慕的心情:我怎麼攤不上這樣的爹/老公/朋友……也許大家潛意識裡把周先生博導的身份給放大了,以為只有高學歷、高收入的家長才能做得那麼好。
不可否認,周先生開闊的眼界和創新的思維的確與高學歷密切相關,而他大學老師的身份也讓他的個人時間相對靈活一些(尤其在暑假期間)。可平心而論,上面我列出來的五個點很難做到嗎?家長花五天時間陪孩子做一些探索很困難嗎?
周先生是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的教授,而他給孩子們設計的選題是有關大猩猩的。有可能周先生業餘時間對動物很感興趣,有一定積累,但更可能是順應了孩子們的興趣點而選擇了這樣的研究課題。
因此家長們完全不用覺得自己沒能力指導孩子,你只需要從自己的工作、特長、愛好甚至經歷中挑選一些孩子可能感興趣的點,設計一些活動讓孩子去體驗,並且全程和孩子一起探究,一定能夠做得和周先生一樣好。
可能有人要問,就真這麼不巧,我既沒特長,也沒啥愛好,孩子對我的工作一點沒興趣,我也不善於設計活動,該怎麼辦?
很簡單,你作為家長一定知道自己孩子除了打遊戲還喜歡什麼,根據孩子的愛好上網搜尋相關的創新活動設計,然後先學再教,甚至邊學邊教也可以。反正我們的目的是體驗,是活動,不是成果。何況你是成年人,你的學習能力總比孩子強。
-
13 # 寧媽育兒
我個人非常贊同這種教育方法。
這是一種做專案式的教育方法,這種教育方法有較強的目的性,也能激發孩子的自主性和興趣,和同伴們合作共同完成專案,也能鍛鍊和培養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並且讓孩子很有成就感。畢竟他們只有八歲,卻可以像大人一樣做事了。
這種教育方式的優勢除了可以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從小就體驗到學術研究過程和專案流程,也算是一種職業啟蒙。
其實,國內外一些培訓機構也有這種專案式學習。不過這種學習方式花費不菲,大多數家庭難以接受,而如果父母自己教孩子,又對父母本身的能力要求頗高。所以,雖然這是一種很鍛鍊孩子能力的教育方式,但要推廣開來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
14 # 蔥媽育兒加油站
對於這種教育方法本人非常贊同。教育的方法有千百種,既然周先生的教育方法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那麼就證明其是有效的,對於一種對8歲孩童有效良好的方法,為什麼我們不能積極學習吸納接受採用呢?
分析一下週先生的方法,這種方法其實是教育孩子如何有序、有邏輯性的處理問題。大家都知道,生活學習中的問題是不會固化的,必定會出現多樣性,訓練博士生的方法其實也是在不斷總結中提升的,必然也是優質的。用這種優質的方法教育孩子,相信他們面對下一個問題知道如何應對,知道應對問題的順序,這樣對小孩的成長是極其有益處的。因此,對於這種好的教育方法為什麼不贊同呢?
-
15 # 彬彬有禮66654781
其實研究生比本科生高在哪裡?知識面是一個方面,更多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努力,他們不僅能夠發現問題,而且能夠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博導的做法美國早就開始了,96年讀者曾經報道過,作者孩子移民美國,三四年級孩子的暑期作業就是學論文。只是國內的教育理念不允許這種教育方法的存在。知道了吧,我們的大學生為什麼缺乏創造力吧。
-
16 # 思寶媽媽成長記
我給這種教育起名字"有針對性教育",我覺得這種針對性教育有點類似德國的教育,德國製造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德國有針對性教育,比如:學生感興趣汽車模具,他就可以去專門的公司學習相關的知識。學徒期3年,在這個過程,學生一點一點學習,動手能力特別強。接下來許多年都從事這個工作。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德國的汽車行業如何發達的原因。
相比這位爸爸,讓孩子們參與研究,讓他們找到興趣點,然後先資料用PPT寫論文,我想這個過程能讓孩子們學習特別多的理論知識,更有機會動手操作。而且掌握許多學校學不到的能力。如果我們的學校都能請像這樣的爸爸一起做活動,我相信,不久將來我們孩子的競爭力超強,我們國家也將變為發達國家。
-
17 # 椰子媽咪育兒
椰子媽咪非常贊同這樣的做法。
首先椰子媽咪自己本身就是香港碩士畢業,而椰子的爸爸是國內top5博士畢業。做科研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做各種各樣的實驗來獲取資料,模擬資料,再驗證一個結果的正確性。這其中需要花費大量的腦力體力,可以說是手腦都能得到很強的鍛鍊。而把這種方法應用於兒童的教育,是非常有創新性的。
首先這可以拓展孩子的眼界。小孩子在學校學習都是學的一些,比較淺顯易懂的事情,而且學校教育都比較循規蹈矩,按照課本來。
不排除有一些學校有創新性,比如說,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創辦的學校,這種放手讓孩子去孩子去做實驗,讓孩子去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創新性的機會對於我們國內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少的。
再次,這是一種學習方法的實踐。這位博導爸爸把他恩博士的一系列流程都應用出來了。選題,查素材,看論文,畫思維導圖,做ppt演講,這些都是椰子媽咪在香港讀研時,上課時經歷的一系列流程。
這些孩子能從小學習這種方法,椰子媽咪是非常羨慕他們的,因為他們這樣真的少走很多彎路啊。而且還能充分的發揮大腦的作用,思維導圖是椰子媽咪非常推薦孩子學習的一個工具,手繪,思維導圖,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性,而且還可以嘿嘿,從小培養繪畫技巧,還有美感。
第三,這種學習方法還能促進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記得椰子媽咪在上初中還有高中的時候要記很多很多的筆記。歷史可是椰子媽咪最頭疼的一門課。那麼多複雜的,歷史事件,對於我這個頭腦偏理科的女孩子來說,真的挺難記住的。但是我本身的記憶力又不差,可是就是對歷史事件提不起興趣。
如果我那個時候能有像博導爸爸這樣的方法促進我學習的話,而不是學校老師上課像個播放器一樣,不停的嗡嗡嗡,把這個書本讀出來,椰子媽咪或多或少都能自己參與到,事件的調查瞭解當中,那想必對歷史也不會有那麼討厭的情緒了。
最後,這還能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因為這樣一系列流程做下來,最起碼也要花一個星期,每天要至少八個小時才能完成這樣一個比較好的效果。這麼高強度高壓力的學習環境對於八歲的孩子來說還是比較有挑戰性的。經歷過了就可以就是孩子不斷的去挑戰自己,在高強度的壓力下,也能適者生存。
-
18 # 兒童教育古今談
對於八歲的孩子來說,我認為教育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知識體系的建立,一個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周先生把八歲兒子當博士帶,實際上是著眼於培養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當然是非常好的,因為他幫助孩子意識到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有功能性的,能夠極大的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也能使得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有一種更加自覺的運用意識。
但這絕不意味著不需要一般性的基礎教育,也不意味著可以否定甚至替代一般的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或基礎教育對於給學生提供最基礎的知識體系是十分重要的。沒有這些,久而久之,孩子解決問題就會變成無源之水,最終面臨仲永式的枯竭境地。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甚至碩士生,都會都會有大量的課堂學習安排。
綜合來說,周先生的這種方式,更適合作為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適合構建多元化的教育的一種,而不是喧賓奪主。
-
19 # 棗陽市農村生活
很贊同,但不必強求。我曾讀過高燕定先生的著作《人生設計在童年》一書,書中有分享到美國上層社會的孩子在小學階段都會做論文。
文中講到美國教育是分階層的,底層階級和中層階級就總是誇大快樂教育(玩耍),上層社會的學生個個都很拼,作業甚至比我們國內要多很多。
這裡高先生分享了他女兒從小到大一直到進哈佛大學成為最高階的律師一路走來的經歷和學習的內容,跟博導周先生差不多。開始也是以玩的心態去模擬。
高先生也是大學教師,在美國任教。他分享的美國小學生活稍微輕鬆點,但是觀念和學習思維步步緊扣,一個美國小學生小學畢業後基本都有自己獨立的思維和見解了(在書中講到美國小學生也是需要選課的)。
他們對於孩子的基礎教育很是看中。前段時間看新聞說浙江某大學貌似也開始實行小學選課了,重在從小立志。
高先生說提早教育瓶頸也有,但是他當時運氣較好,在孩子叛逆的時候,平時交了很多大人朋友(高先生的同事和各個行業的華裔),孩子不聽他的時候卻能很好的跟她敬佩的人溝通,順利度過了叛逆期。
高先生以自己的例項講了弊端,孩子的心智較早成熟,不容易與同齡人過多交集。但是以她女兒現在的成就來看,女兒還是很感謝父親的培養,尤其是他做了外公後,更是如此。
記得高先生女兒的一句話,感謝父親給予我的教導,讓我能站在高階看風景,除了滿足自己的生活還能盡己力量去幫助他人,實現自己的理想。
-
20 # 佩佩說說
周先生的這個嘗試非常大膽,也很有趣。我覺得非常不錯。
我們覺得很驚奇,是因為周先生是博士生導師,通常都是教導高學歷的博士生,而這次他突發奇想,在8歲的孩子身上進行博士生日常的模擬練習。當他帶領著4個“小博士”進行了15個大活動,透過選題、查資料、觀看紀錄片,甚至在網上查詢資料等一系列事情,孩子們做到了可以在陌生人面前演講很長的ppt,學會了採訪遊客,設計問題,並寫出了符合大學標準的800子論文等,而且做得很不錯。
在我們的印象中,8歲的孩子能幹些什麼呢?8歲的孩子大概是小學三年級的水平,進入了大量詞彙積累階段,會寫點作文,會點閱讀,記憶能力非常好,所以我們很難想像原來三年級的孩子居然可以嘗試博士的學習方法,而且還做得像模像樣。
當然作為一個開發孩子興趣或者智力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個嘗試,這個活動是很不錯的。對於這種實驗性的教育活動,是否值得學習和推廣,還是很難說的,因為目前只是一個博士生導師的偶然嘗試。
博導周先生給兒子和兒子的三個小夥伴辦了一場為期5天的“培訓”,帶著孩子們從選題、查資料、實地調研、論文、PPT、思維導圖等做起,模擬博士生日常,一共安排了15個大的活動,都是模擬博士研究的日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就拿選題來說,周慶給孩子們準備了10個和猩猩有關的選題,一個個討論。除了選題,周慶還和孩子們查資料、觀看紀錄片,甚至教他們在一些官網和論文網站上查閱資料。周慶列了一些“小目標”,包括: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演講將近20頁的PPT,自行設計問題採訪10位遊客,將30個概念組織成一幅圖畫,並寫出符合大學標準的800字論文等。最終孩子們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不錯,對於這種新穎的教育方法,你怎麼看?贊同嗎?
回覆列表
把8歲的孩子當博士帶,這腦洞開得足夠大!上個月,38歲的博士生導師周慶幹了一件“不務正業的事”,給兒子和兒子的三個小夥伴辦了一場為期5天的“培訓”,用帶博士的方式帶孩子們玩了一圈。
突發奇想
用帶博士的方式,帶八九歲孩子
“我也是突發奇想,想將自己日常授課的經驗移植到幾個八九歲小孩身上。”
朋友無意中知道了周慶這個想法,也要求讓孩子來體驗一把。最終,大家做了一個決定,把這場培訓的週期定為5天,6月19日至23日,一共4位年齡相仿的小朋友(男女各2人)參與其中,每天從早晨9點開始,下午5點結束(其他時間“該咋玩咋玩”)。
精心引導
啟發孩子思考,培養孩子表達能力
周慶帶著這四個娃,一步步從選題、查資料、實地調研、論文、PPT、思維導圖等做起,一共安排了15個大的活動,都是模擬博士研究的日常,“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其實,和普通的孩子一樣,這個年齡的孩子精力集中的程度有限,不可能正兒八經獨立完成任何環節。”周慶說,他逐步引導孩子們,將各個環節從易到難、從簡到繁。
除了選題,周慶還和孩子們查資料、觀看紀錄片,甚至教他們在一些官網和論文網站上查閱資料。周慶列了一些“小目標”,包括: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演講將近20頁的PPT,自行設計問題採訪10位遊客,將30個概念組織成一幅圖畫,並寫出符合大學標準的800字論文等。
結果喜人
論文有板有眼,分組知識競賽不分上下
PPT、思維導圖、論文,這些東西對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是否太難?要知道,參加這次活動的,還有兩個孩子從來沒有做過PPT,更別提思維導圖和論文了。
“只要想學的話並不難,而且我本身也沒有作硬性要求。”周慶說,孩子學東西的能力超乎想象。記者參觀了幾位同學的“成果”,他們的思維導圖,能夠把幾十個邏輯關係理清楚,寫的論文,用語雖然還是8歲孩子的,但詞句之間有邏輯,格式上有摘要、正文、引文、鳴謝等等,有板有眼。
最後一場,他把孩子們分成兩組,每組設計了30個問題進行知識競賽。“兩組都答對了29道題,全是和這次課題(黑猩猩)有關的知識,問題有深有淺。確實讓我驚豔,最後只好"猜硬幣"才決出輸贏。”
他說
過程和結果,都讓人很驚豔
周慶說,整個活動,就是他實踐自己奇思妙想的一個行動,自然也沒有收朋友任何費用。這種活動,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體驗,過程和結果都讓他驚豔。
帶著孩子們玩了一圈,希望對他們成長有幫助。
朋友說
“他在引導孩子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例如,自己在做PPT時,應如何表達,藉助什麼樣的畫面,等等。孩子自己有一個思考的過程。”
專家觀點
非常有創意,但家長不可盲目嘗試
我市知名獨立學者、資深教育專家林浩認為,這位教授培養孩子的方式非常有創意,應該算得上很另類的“興趣班”。如果其出發點不帶有功利性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且還能達到相應的效果,不妨視為對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和嘗試。
林浩同時強調,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體差異,對不喜歡這種鍛鍊方式的孩子萬萬不可強求,同時老師在實施這個專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孩子在該年齡段的心理訴求和情感訴求,避免造成智力上的拔苗助長。
林浩同時提醒所有的家長,對於任何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既不要盲目的肯定,也不要盲目的否定,更不要盲目地進行嘗試。比較理性的做法是,多觀察一段時間,看看這種方式是否符合教育規律,是否有利於孩子的成長,是否符合孩子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