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Cherry的英語課堂
-
2 # 爸媽英語露一手
首先非常高興來回答你的問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叛逆,通常是由於想得到成年人的關注。一般都是自己身邊非常親近的家長。可以先考慮一下是否自己由於工作太忙,忽略了跟孩子的日常溝通。導致在他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夠第一時間找到你進行傾訴。進而想透過一些出格的行為,引起你對他的關注。然後引來你發起的主動溝通。很多時候他無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一個正確的認知。他身邊的朋友對他影響也非常大,你應該多關注一下他身邊的朋友是哪些型別的人,以及他在看一些什麼樣的書籍和影視作品。孩子過去是一個什麼樣子,你應該比較清楚,他如果僅僅是短期內出現了叛逆的狀況,你可以儘快的跟他進行溝通,向他談一談你對他的看法,以及向他闡述如果繼續這樣下去會導致何樣的結果,他是否能夠擔當的起這樣的責任。是否願意按照這樣的趨勢繼續發展,正常明理的孩子都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接下來的日子當中,你就應該多抽些時間陪伴孩子,關注一下他日常的生活和學習,然後帶他出去旅遊散心,減輕一些他的壓力。最後希望你的孩子儘快好過起來
-
3 # 風雅頌147916653
天下父母心中永遠的痛啊!
不管怕誤入歧途,管怕孩子走向極端。現在孩子心靈確實有點脆弱,也不可能要求每個父母都成為教育家。
首先有一點,父母要有心理準備,“叛逆”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錯!父母可能是引發孩子叛逆行為的主要原因。叛逆孩子並非天生就非常叛逆,父母的一些不當做法極有可能會引發孩子的叛逆行為,諸如,大喊大叫和打罵、批評、嘮叨、打斷、糾纏過去的問題、引發孩子對不良表現產生內疚、使用尖酸刻薄的話挖苦、說教、威脅孩子,對他撒謊,否認孩子的感受。而且,叛逆孩子總會覺得自己被父母誤解了。
其次我覺得還是要理解,能夠傾聽孩子的心聲,猶如春風化雨一般,慢慢滋潤孩子的心靈。這就需要父母有足夠的耐心!和孩子溝通時你要做到專心致志、要有耐心、要保持與孩子的目光接觸、當孩子表達時不要打斷孩子、不要隨意插話和批評、要讓孩子覺得你在認真聽著。
再次,要幫助孩子走出叛逆的泥潭,就要對他們進行正強化。加強孩子的積極轉變,對孩子的積極行為進行表揚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所有的表揚策略中,口頭表揚,當眾表揚更受青睞。
最後,家規校紀,社會法規的約束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培養好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知道那些可為,那些不可為!
-
4 # 張老師無處不在
現在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方式太多了,所以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不太願意稱他們為叛逆,而是開始行成自我思維的一個階段,當他的自我認知不太成熟,與父母的要求出現分歧的時候我們就認為孩子叛逆了。其實換位思考,我們的成長過程也有過叛逆的時候,這個時候不建議父母過多的去否定孩子的想法,不妨適當的認可他,鼓勵他去多做,多思考。當然,前提是這個做法不能違背基本的社會道德。當孩子為自己的想法而吃虧的時候,才是我們正確引導他的最佳時刻。過多的、提前的想糾正孩子的想法只會加劇父母與子女的矛盾,不太可取。
-
5 # 三一講堂
11歲的孩子正處於叛逆階段,孩子會產生各種矛盾心理,有時甚至會頂撞老師和家長。出現這種現象,需要家長和老師以及社會共同努力,根據孩子自身特點,合理引導孩子健康成長。對於這個問題,我有幾點看法供大家參考:
一、要正確認識這個階段孩子心理特徵。叛逆期的孩子已經不是小學階段那種聽話的好孩子了,他們開始尋求認同和肯定。所以,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要先耐心的聆聽孩子的想法,之後先肯定孩子是好的,然後再旁敲側擊的引導孩子換位思考,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家長和老師都是對的,之後就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要樹立平等民主的教育理念。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往往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孩子,殊不知這個階段的孩子最想得到別人的認同。而家長們往往先是否定孩子,之後再強行灌輸自己的思想,這樣孩子根本不會聽進去,更別提改正了。所以,家長們和老師們一定要樹立平等的姿態,以同伴或者自己人的角色融入孩子的思想,選擇合適的時機,以正確的方式教育孩子,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往往得到孩子潛移默化的認同,這樣以後的教育引導就會更容易。
三、鼓勵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實踐。參加社會實踐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得到存在感和個人榮譽感。這個方法對於叛逆的孩子往往更有效,家長可以在假期帶著孩子參加一些有報酬的勞動,學校也要在週末組織孩子參加義務志願活動,這樣在社會實踐中讓他們體會家長和老師,以及社會中各行各業的價值和付出,培養他們的換位思考意識,這對健全孩子品格,促進孩子心理成熟大有裨益。
總之,11歲的孩子處於心理發育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心理很複雜,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正確的引導,很容易會使孩子遭受大的挫折。所以,我們要以平等,耐心的姿態去引導教育孩子,使孩子儘快走上正軌,為今後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
6 # 老吳的春天
如何教育好一個叛逆的孩子?
1.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的愛。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只是愛的表達方式各有不同。指責、訓斥和命令等等錯誤的溝通方式和很可能讓孩子產生焦慮、緊張、壓抑的情緒,時間長了,就產生了叛逆的心理。而和諧、平等的家庭氛圍和融洽、輕鬆的溝通方式才會讓孩子深深體會父母的良苦用心。
2.給孩子更多的陪伴。陪伴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比物質和金錢重要得多。對於已經開始叛逆的孩子,我們應該給與他們更多的陪伴,試著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讓愛和陪伴慢慢開啟孩子封閉的心靈,幫助走過叛逆迷失的歲月。
願我們用愛和陪伴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
-
7 # 新資優教育
男孩有男孩的天性和特質,11歲的男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滋生了叛逆心理。叛逆就是反抗,叛逆就是奮爭,就是希望得到家人和外界的認可,是渴望獨立的訊號。叛逆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船到橋頭自然直,“堵”不如“疏”,遵從男孩心智,幫助男孩度過叛逆期。
以上就是我帶孩子的感受。我的兒子今年也11歲,從2-3歲就基本是我一個人主理,一直陪伴過來的,尤其這2年,也到了所謂的叛逆期,也經常跟我鬥嘴辯解,但也發現孩子的思想成熟了很多,也變得懂事很多。
我們不能總要求孩子體諒父母的辛苦理解父母的感受,我們做家長的也應該先去理解孩子,不要急於呵斥孩子,不要打擊男孩的那顆英雄心,不要事事都按成人的思維去做。我們家長能做的就是讓孩子在平和的情感下,去強大自己。孩子遲早都要走自己的路,不如早點把世界交到他手中,我們儘量去幫助他少走彎路,而不是安排走我們的老路,男兒當自強,鼓勵男孩成為一個真正的“小男子漢”。
總結我父子相處的經驗,我認為有幾點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參考。
1、有意識地對男孩進行獨立性訓練,培養男孩對家庭和社會的義務感、責任感;
2、摸清孩子逆反的原因對症下藥,遇事多讓孩子自己做選擇、拿主意;
3、讓孩子學會自我調節、合理宣洩不良情緒,提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4、多與孩子溝通,允許孩子“辯解”,正確對待孩子的“獨特個性”靜待成長。
另外,對這階段的男孩,父親就是他在家庭中的導師,父親更要以身作則擎起大旗,要能與男孩玩到一起、談到一起,建立良好的父子互動關係,才能更好的引導度過叛逆期。
-
8 # 玲玲老師說育兒
你好,其實出現這些問題,是因為在孩子幼小的時候沒有及時的給他樹立規則,且出現問題沒有及時指出孩子,孩子生來如白紙一張,倘若父母在孩子需要管教的叛逆期心慈手軟、放任自流,孩子日後就會很難約束,甚至會釀成滔天大禍。對於叛逆期,爸爸媽媽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尊重孩子,給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間。
二、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給予理解和信任。
三、正面管教,把“不要”改成“要”。
四、冷處理,用愛滋養。
對於孩子來說叛逆也不過是暫時的,孩子只有經過了這暫時的掙扎與痛苦,才會慢慢成熟,真正地去理解父母的用心。希望我們愛孩子,但也懂得管教孩子;而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也懂得給與孩子適度的尊重與自由。
-
9 # 思政教育資訊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認為,孩子的任性和逆反心理應該是許多家長十分頭疼的事情。 家長總是很詫異,為什麼孩子在小的時候吃飽喝足了什麼事也沒有,孩子越大滿足得越多,孩子要求也越多; 到了一定程度只要稍微不滿足孩子的要求,他們就跟父母對著幹,無論怎樣教育,都毫無成效。 這是什麼原因呢?
孩子的任性和叛逆行為,有心理因素的影響,據心理學家分析,孩子在3-5歲和12-13歲這兩個成長階段 容易出現逆反心理,而這種任性到大了,家長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時,孩子就不僅僅是任性,而且更加叛逆。 縱容孩子會造成任性和逆反心理;家長對孩子過度嚴厲或不尊重孩子也會造成同樣的後果。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苛刻,孩子難以達到,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為,久而久之,變得任性。 此外,現實生活中做父母的在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顧及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麼場合不管在場的人多人少,也不管什麼人在場,只要見到孩子的毛病甚至只是家長主觀猜測就習慣性的訓斥。 儘管家長們的種種做法主觀上是試圖激勵孩子、保護孩子,但卻忽視了孩子的自尊,使孩子感到大大地丟了“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受到了不應有的貶低和損害。 孩子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產生逆反心理,不自覺地和家長對抗起來。
最後建議家長們,只有換位思考,真正走入孩子的心裡,相信孩子一定是最優秀的那一個。
-
10 # 小霞230474521
叛逆期的孩子 不能打罵 要曉之以理 動之以情講道理 父母要以身作則 不能有負面情緒 跟孩子滿滿的正能量
-
11 # 王佛朗
第一,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對於叛逆的孩子的倔強任性行為,我們不能夠只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要孩子有表達和解釋的機會,讓他說清楚堅持這件事的理由,這樣可以防止家長冤枉孩子。如果他對這件表面很無理的要求能夠提出合理的解釋,家長們不僅要尊重他們的意見,還可以和孩子一起,幫助他們滿足需求。這是家長和孩子很好的交流機會,他覺得你相信他,他也就相信你,這樣孩子也就不會為了一個錯誤說謊。但是家長如果長期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只是粗暴對待孩子的錯誤,慢慢的孩子就不會與你交流了。所以很多家長很苦惱,為什麼孩子不愛說話啊?這是因為你無意識的剝奪了他說話的權利,不尊重他。
第二,對於聽不進去道理,過於任性的孩子,要學會恩威並用。比如哭鬧的時侯家長可在一旁悄悄觀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這樣並未引起重視,時間久了就會放棄這種表達方式。在孩子大發脾氣,不可理喻時,進行合理的冷處理。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讓其自我冷靜;並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比如因為哭鬧吃不到該吃的水果,得不到該擁有的玩具,告訴孩子這些都和他發脾氣和無理的哭鬧有直接關聯,這樣孩子意識到這種行為的後果就會有意識的控制。不管怎麼做,都要讓孩子最終明白這種行為對大家造成的不好的影響以及他自己所承擔的後果。
第三,給叛逆的孩子講清道理,不能粗暴批評,責罵。當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與做法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給孩子講清楚道理,把不合理之處告訴孩子,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以及哪裡不對,為什麼不對。對於不愛聽大道理的孩子家長可以講一些相關故事讓其明白其中的道理,和氣的跟孩子解釋,千萬不要以威脅的口氣和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堅持一定的時間就會有效。第四,大人的言傳身教,要想孩子文明,懂禮貌,性格溫和,家長必須做到。如果家長脾氣暴躁,講再多的道理對孩子來說都不足說服力,因為有這樣的壞榜樣所有的道理都很蒼白無力。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建議家長也要改變自己,收起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以理服人!
-
12 # 人本可以
1多陪伴孩子,是現在父母最應該做的事情。
2在情況允許的事況下,多給孩一點自己的空間。
3長和孩子溝通,多做輔導。
4有時間就要和孩子一起多做一些戶外親子活動。
5讓你的孩子能感覺到父母每時每刻都在關心他,但不能讓他反感。
6千萬不要太多的為孩子做決定,要用探討來解決問題。
7還要經常寄予讚賞與肯定,同時引導正確的方向。
8千萬不要拿老一輩子的,思想和經歷去說事。11歲根本還不瞭解說多了反而不好,產生代溝排斥感。
9同時也多和他的身邊小朋友溝通,像交小朋友一樣。這樣你在他身邊朋友的心理得到好感,你孩會更愛你。也就會很願意和你溝通。
-
13 # 不想取太拉風的名字
主要靠引導,社交圈子很重要,千萬不可硬壓,只會激起反抗情緒,要多抽時間一起相處,多交流,多注意觀察孩子的心態變化。
-
14 # 葉某是渣渣
我認為所謂叛逆期其實是青春期裡的一種情緒波動,由於外界的某些干擾和自身原因讓我們會變得特別情緒化,在這期間不要試圖去跟他講道理,這麼做只會適得其反,也不要對他說你對他給予了很高的期望,這麼做之後給他增加壓力變得更加叛逆,當然也不能過分的去縱容他,那麼這時候家長和孩子的代溝就會顯現,我認為家長此時最好的做法就是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試著去貼近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當成他們的朋友,不要太過固執己見,可以聽聽他們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意見,因為這時候的孩子不希望自己被忽視卻也不希望家長太過於關注自己,就連自己的隱私都不尊重,這時候大人們總會說小孩子有什麼隱私,人都有隱私的,現在十一歲的孩子已經是一個小大人了,很多事情有自己的見解,家長可以試著把他們當成朋友相處,因為朋友之間的相處方式會使雙方有一個不同的立場,你們尊重他了,他自然感受的到,以上純屬個人見解,如有不周,請多多包涵
-
15 # 平凡的農民歌格
多給他講一些正面人物,象岳母刺字,教導孩子學好本領報校國家,做一個有用的人,多和孩子勾通,看看他心理是怎麼想的。
-
16 # 一條自由自在的小魚兒
最好的教育是引導。畢竟孩子有11歲了,他已經有自己的是非觀,基本上分的清好和壞。男孩子到了青春期,也稱叛逆期,家長們儘量做到細心觀察,默默關注但少嘮叨,不要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只要他不是犯很大錯誤,我們都應該理性對待。教育孩子也要鬥智鬥勇,不能強制他一味按我們的要求去做,簡單粗暴,只有專制沒有尊重是很難讓孩子接受我們所安排的一切。總之,在孩子青春期成長的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那麼幾年,個人覺得對孩子陪伴是必不可少的,有什麼問題和他多溝通,允許他有自己的看法,尊重孩子的選擇。做到求大同,存小異。[祈禱][祈禱][祈禱]
-
17 # 聚焦新視野
叛逆的原因:
1)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
叛逆的孩子,是向父母發出抗議,傳達他們的心聲,我已經長大了。他們想尋求更多的自由和獨立成長,自己來做決定。
2)期望他人關注。
不停的搗亂,讓引起大人們的關注。期望在尋求關注的時候得到了滿足。
教育方法:
1)不要隨意打、罵孩子,不得隨意生氣。
叛逆孩子的錯是一種經歷,應該瞭解他,懂得他,全力去幫助他。
2)父母要經常溝通來促進合作。
叛逆期的孩子已經長大,常常跟父母唱反調,動不動頂嘴。父母要講究方法,可以透過溝通與孩子達成合作。
3)制定遊戲規則。
必須是充滿愛的規矩,並且要和孩子有溝通,多交流。規矩要簡單易懂,而且要很具體闡述。為了幫助孩子遵守規矩,可以嘗試制定遵守有獎勵等方式。
4)時刻信任孩子,建立信心。
在叛逆期的孩子,要多給一些孩子參與大人的事情的機會,尋求孩子的建議和聽取孩子的想法。在孩子參與大人的事情過程中,父母對他們要更加信任,讓孩子建立自信。
-
18 # 半夜蹉跎
如果是舊社會,對11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應該教育,就現在這個電子產品飛速發展的年代,11歲的熊孩子們心智趕超我們那時候的20歲,再不敢用教育二字。我們需要做的是清楚他們心裡的想法,從而加以引導和修正,更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則,若要孩子孝順,首先我們要想父母所想,急父母所急;若要孩子勤勞,首先我們要有足夠的行動力還要帶領孩子一起感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快樂;若要孩子早睡早起,首先我們要擺脫扒拉手機的慾望,不能睡到日上三竿...總之我們是孩子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更是孩子的朋友,只有用他的角度想問題看問題,才能更好的和他溝通交流,引導修正。只有正能量的我們才能培養一個更正能量的孩子。亦師亦友是我對教育孩子的理念,更是我一直以來學習和追求的。
-
19 # 木子娜姐
11歲的男孩正是叛逆的時候,正是因為這個時候就要多陪陪他,認真傾聽他的話,不要動不動就罵他打他,要聽他的心聲,多帶他到外面一起走一走。我們做家長的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對於叛逆的孩子的倔強任性行為,我們不能夠只表達對孩子的不滿情緒,讓孩子有表達和解釋的機會,讓他說清楚堅持這件事的理由,這樣可以防止家長冤枉孩子。如果家長長期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總是粗暴對待孩子的錯誤,慢慢的孩子就不會與你交流了。所以要學會和孩子好好的交流。
對於聽不進去道理過於任性的孩子,哭鬧的時候,家長可以在一旁靜靜地觀察,不予理睬,孩子看到自己這樣並未引起重視,時間久了就會放棄這種表達方式。在孩子大發脾氣不可理喻時,進行合理的冷處理,把孩子帶到安靜的地方,讓其自我冷靜,並讓孩子承擔相應的後果。
給叛逆的孩子講清道理,不能粗暴批評責罵,當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與做法時,家長首先做的是給孩子講清楚道理,把不合理之處告訴孩子,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對。千萬不要以危險的勾結和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還有就是大人的言傳身教要求孩子文明,懂禮貌,性格溫和,家長必須做到。所以為了孩子的將來,為了孩子有一個好的性格,建議家長也要改變自己,收集自己粗暴的教育方式,以理服人。
-
20 # 英語老師潘子
如何教育好一個11歲的叛逆男孩?
首先在回答您的問題之前,我要糾正一個認識的誤區:把孩子不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就認為他們是不聽話的孩子,繼而認為他們就是叛逆的孩子。
針對以上這個誤區結合我自己經驗談談我的建議和做法。
一、 糾正認識誤區,積極面對。青少年的叛逆是小孩成長過程必然經歷的階段。對此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你家小孩在正常地成長,他的思想開始走向成熟,在很多問題上開始有了自己的觀點。他感覺自己已經不再是小孩子了,如果此時家長仍然把他們當成孩子對待,不願意聽他們的想法,這讓他們很無助。這也是矛盾產生的原因之一。你不希望你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沒有主見,任人擺佈的人吧!
二、 承認錯誤,尋求幫助。父母要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上的失敗,承認這個事實,學會求助。不能夠把孩子簡單的交給別人去管教,有的家長甚至把孩子送到一些機構讓他們代為管教。其實很多所謂的行為糾正機構都是沒有資質的。這樣做只會讓情況變得越來越糟。小孩成長家長的陪伴最為重要,首先家長要表面一個態度:無論孩子做了什麼,家長都應該做到不拋棄,不放棄。我們家長第一個要求求助的物件就是學校老師,因為他們接受過正規的訓練,在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三、 有效溝通 ,杜絕“唯分數論”。大部分家長只關心小孩的成績,唯分數論。考得好,皆大歡喜,要什麼給什麼。考不好,就不是好孩子了,惡言相加。這是造成親子矛盾主要原因。其實小孩的成長中,不僅僅只有分數,家長應該教會他如何生活,如何面對這個世界。 我的小孩每次考得不好,我從來沒有責備他,我們都是安慰他,其實考不好,他也難過。然後幫助他分析原因,共同找到解決辦法。在民主,寬鬆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會主動和父母交流自己所遇到的問題和內心的苦惱。即使對家長,同伴,老師的意見,也會主動提出來的,徵求家長的意見,共同交流,商討解決辦法。切記大吼大叫,沒有任何幫助。
四、 尊重孩子,信任孩子。自從小孩有自己的臥室,我就對他說,以後你有自己的獨立空間了,希望你行為值得我們信任。從此我們每一次進他的房間都先敲門,然後得到允許才進去。一定要真正把自己的小孩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家裡有什麼大事,我都徵求他的意見。你越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就會越獨立,自律。
五、學會放手,杜絕寵溺。這一點也是我自己總結的很有用經驗。我的孩子自從三年級開始,就要求他自己洗自己的襪子,晚餐後的鍋碗也是孩子負責。這麼做就是讓孩子認識到,生活不僅僅只是學習,考試分數,還有鍋碗瓢盆等等瑣事,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責任承擔。當然小孩做家務時,大人也不是看電視,玩手機,我一般在一旁幫忙,或看書學習。這樣營造一個父母工作也很辛苦的氛圍,讓孩子感覺到自己也在減輕父母的負擔。如果一味地對孩子百依百順,等孩子大了,有自己的主見,他們就會想幹啥就幹什麼。所以你的孩子才11歲,現在糾正還來得及。
六、 敢於讓孩子離開父母一段時間。每一年讓你的孩子回到農村老家,或參加正規的家庭家庭教育工作坊,在脫離父母的環境下,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想到生存,生活問題,比家長單純的說理想,說人生好的多。因為,一旦離開依賴已久的父母,他們第一個考慮的就是生活問題,自然而然就會想到以後的路該怎麼走。這樣等他們回到家裡,你還擔心,他們厭學,懶惰等等問題嗎?因為他已經親身感受過,生活的壓力。
最後我想說問題的孩子,背後存在著問題的家長或家庭。所以,家長首先從自身找原因,從自己的一言一行中給自己的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
回覆列表
哎,可憐天下父母心!我太能理解你現在的心情了,因為我親弟弟以前就是這樣。現在長大了,就好多了。
給你幾個建議!
孩子最初是願意表達和溝通的,但是他們的表達必須要受到家人的認可,才會獲得自信,有了後面一次又一次的表達。
如果孩子的表達,曾經不受重視,被父母敷衍了事。下次你再主動讓他表達,他都是拒絕的。要記得,一定要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的相處!這樣你們的表達才會順暢。你放心,你孩子在他的好朋友那裡一定是活潑開朗的。我們所有的課程教育孩子都是培養他的自信心、抗壓力,而真正教育的,全都是家長。產品出了問題,那不用想,一定是生產線除了問題!!
2.而且不要貼標籤!
我們身邊經常能看到有人這樣評價孩子:說我家孩子膽子特別小,我怕她以後受欺負怎麼辦?我家孩子被寵壞了,特別霸道,愛打人怎麼辦?這個在心理學當中叫做標籤效應,是指當一個人被外界用某些詞彙描述和分類,也就是貼上標籤兒的時候,他的自我認同和行為會受到影響。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李穆特教授,在進行藥物成癮研究的時候,透過大量的案例調查,發現很多年輕人的吸毒行為和社會評價有關。“我這麼幹,因為我就是這種人”,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標籤。
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貼上的標籤,而無論是好是壞。都會影響一個人的個性,意識。和自我評價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預示的方向發展。
據研究顯示,兒童最容易受標籤效應的影響,那標籤化是如何影響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