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走在冷風中的行者

    一朝天子一朝諸侯,那些個諸侯是漢家的諸侯,憑什麼聽你魏家的皇帝

    還是做個完備的補充吧,免得又有扯淡的嫌疑

    如果這個問題僅僅有前半部分,就是一個需要討論的歷史問題,可以分析局勢,各種原因,來看這樣的策略究竟是怎樣制訂的,但是添上後半部分,就只能用上邊那句話來回答了,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當時的各路諸侯(鎮壓黃巾起義時崛起的各地軍事地主)基本上都是漢皇帝封在各地的官僚守軍,當然也有劉備這樣,扯個漢室宗親的旗子成長起來的軍事集團,仍然是唯漢家天子為尊的,所以,即便是曹操自立為王,或者強逼獻帝禪位給他,都是名不正言不順的,槍打出頭鳥,當初袁術的勢力不可謂不大,一朝稱帝,群起攻之.....

    然後,附贈一個回答...為什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從曹操這一方面來說,這個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而同時沮授給袁紹提出的策略是這樣說的: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說法不大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都是說的一種策略: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把他們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業(這裡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業,而不是帝王之業,從這裡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軍閥當老大,而不是統一全國...嗯,是不是覺得挺眼熟的)。

    從曹操的實力來講,雖然不像劉備那樣一直處於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紹劉表馬騰袁術甚至呂布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從他的地理位置來看,又正好處在中原地區,屬於四面都有強敵的情況,他只能拿起漢獻帝這個擋箭牌(各路諸侯的棄子),把服氣的收攏,把不服氣的借天子的名義打服,另外,當時的很多人才“正統”的思想比較嚴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謀臣荀彧,一直是有振興漢室這樣的願望的),借天子的名義,還可以吸納更多的人才

    對比失敗反例和成功範例,董卓袁紹都有過這樣的機會,偏偏董卓只知道挾天子,不曉得令諸侯,袁紹是一時猶豫,回過味兒來想把天子奪過來,時機又過去了。成功的範例,比如春秋五霸中的齊桓公(即管仲提出的尊王攘夷)和晉文公(踐土會盟),都是打著天子的旗號,“團結大部分(聽話的),打擊一小撮(不聽話和猶豫的)”

  • 2 # 甄木Kenki

    獲得一個可以站在道德高地上的資本

    為自己獲得忠臣的名號

    更可以是自己有大義成分

    在道德,輿論上凌駕於各地割據者之上

    更能借皇帝的名義對割據者進行剿匪

    師出有名

  • 3 # 話史人

    為了自身政治活動具有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簡單來說就是政權合法,只有政權合法,才能獲得整個社會的認可,才能讓大多數人認同這個政權,減少阻力。在古代,重視道德,講究忠臣孝道,亂臣賊子人人得以誅之,整個社會從上到下認同這種價值觀。以天子名義施行自己命令,可以減少阻力,能夠從政治上獲得支援,政府官員支援,百姓支援。例如,曹操,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獲得重要政治資源、人才資源,獲得大量利益。

  • 4 # 杉竹居士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情形通常發生在皇室羸弱、政權動盪、諸候割據天下紛爭的時期,歷史上最著名的案例當屬三國時期的曹阿瞞了,自公元196年至220年曹丕篡位稱帝的這24年間,漢獻帝始終處於傀儡皇帝的狀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有三點:

    1、 當獨立稱帝時機尚不成熟,實力亦不允許時,擁立原王朝天子是最佳選擇,雖無天子之名可行天子之實;

    2、 以天子之名對外發號施令,諸候如奉令則目的達到,如不奉令則可以大義名分出征討伐,名正言順,以不斷壯大自身實力;

    3、 雖然大權在握,但由於未行廢帝篡位之事,仍可留忠臣之名(至少自己這麼認為),曹操終其一生仍屬漢臣。

  • 5 # 孤舟獨釣大龍蝦

    “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可以說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這句話最早並不是曹操先發明的,但是曹操卻是最出名的。歷史上齊桓公和晉文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過,而且周天子是很慘的,一天到晚被人挾來挾去。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最根本目的,就是擁有政治影響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封建帝制的最高階級肯定是皇帝,如果這時候的王侯可以把皇帝抓在手中,就相當於抓住了所有主動權,做任何事情都能師出有名,無論是冊封、討伐,還是招攬收服,都有莫大的好處。

    其實三國正史中最早出現的說法是“毒士”賈詡向涼州軍後期首領李傕提出的“奉國家以徵天下”。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殺,其部將李傕等人便遣使詣長安求赦。當時掌權的司徒王允為人剛直,沒有同意,李傕等人更加恐懼,不知所為,準備各自解散,逃回歸鄉里。賈詡當時因為是董卓所部的官吏,在李傕軍中任職,為求自保,便出面阻止了他們,對李傕等人說:“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此計為眾人採納。李傕等以替董卓報仇為名,聯絡西涼軍諸將,率軍晝夜兼程,奔襲長安,後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

    後來,袁紹的謀士沮授向袁紹獻計,讓其“挾天子而令諸侯,畜士馬以討不庭”,可是袁紹手下其他的謀士不贊成,《後漢書·袁紹傳》:沮授說紹曰:“將軍累葉臺輔,世濟忠義。今朝廷播越,宗廟殘毀,觀諸州郡,雖外託義兵,內實相圖,未有憂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而令諸侯,稸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

    漢靈帝末,曹操升任西園八校尉之一的典軍校尉,及董卓入洛陽,廢少帝立漢獻帝劉協,曹操拒受驍騎校尉之職,隱姓埋名逃回家鄉,散家財,糾合一支5000人的武裝。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加入袁紹為盟主的關東牧守討伐董卓的聯軍。董卓挾漢獻帝西奔長安,關東牧守各圖發展。這時,袁紹向昔日好友曹操表示自己將“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並問曹操的打算。曹操說:“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曹操奉袁紹之命,擊敗河北農民起義軍黑山軍白繞部於濮陽(今河南濮陽南),就任東郡太守。次年,兗州(治今山東鄄城東北)刺史劉岱被青州(治今山東臨淄)黃巾軍擊殺,兗州官吏推曹操為兗州牧。曹操隨即擊敗青州黃巾軍,俘獲兵士30多萬,男女100多萬口,將其中精銳組建為“青州兵”,力量大增。就在此時,日後成為曹操重要謀士的兗州治中從事毛玠,向曹操提出在群雄紛爭之際自存並求發展的重要策略:“今天下分崩,國主遷移,生民廢業,饑饉流亡,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夫兵,義者勝,守位以財,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當時漢獻帝西遷,王綱不振,但統治全國數百年的漢室仍具號召力,作為以皇權為依託的宦官的後裔,曹操無疑也知道漢天子在政治鬥爭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他極賞識毛玠的建議,當即派使輾轉到長安,以示忠於漢朝廷,並利用黃巾軍餘眾,在許縣(今河南許昌市西)附近開展屯田,聚集糧食,招納軍隊,獲潁川(治今河南許昌市西)名士荀彧為謀主。其後三年多時間,曹操將據有南陽(治今河南南陽市)的袁術逐至淮北,兩次進攻徐州(治今江蘇邳縣南),敗徐州牧陶謙,並消除內亂,將一度襲據兗州的呂布逐至徐州。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漢獻帝任命曹操為兗州牧,黃河南邊這塊地方,成為日後曹操消滅北方割據群雄的勢力基礎。

    興平二年春,涼州軍閥李傕擊殺另一涼州將樊稠,焚燬長安宮殿,將漢獻帝挾持到自己的軍營中,郭汜則將漢室公卿扣作人質,相互攻殺。李傕部將楊奉叛離,於同年八月擁漢獻帝東奔洛陽,他聯合河東(治今山西夏縣西北)白波軍首領韓暹等,擺脫李傕、郭汜的圍追堵截,於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抵達洛陽。當時洛陽殘破不堪,百官自己採集野草籽果腹,甚至餓死於殘簷斷壁間。荀彧趁機向曹操建議:“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傑,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必不能為累。”曹操於是致信楊奉,表示自己糧食充足,可以接濟。八月,曹操率兵入洛陽,反對接納曹操的韓暹望風逃走,漢獻帝以曹操為錄尚書事、領司隸校尉,參預朝政。九月,曹操接受董昭的意見,以求糧為名,將漢獻帝及朝廷百官遷到自己的根據地許縣,改名許昌,以為都城,自任大將軍,從而擺脫楊奉等對漢朝廷的控制,將漢獻帝牢牢地置於自己掌握之中。

    建安元年九月,漢獻帝下詔給當時已據有青、冀(治今河北冀縣)、幽(治今北京市)、並(治今山西太原市南)四州之地的袁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這是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第一個政治行動。隨後,漢獻帝又下詔給呂布,稱讚他誅殺董卓的功績,令其與曹操共輔朝廷。獻帝東遷後,關中出現權力真空,數十名大小軍閥各擁兵自保,曹操任命侍中鍾繇為守司隸校尉,持節都督關中諸軍,涼州將馬騰、韓遂分別送子到許昌為人質,曹操又透過漢天子將關中暫時置於自己的號令之下。次年,曹操又遣使任命當時已據有江東的孫策為騎都尉,繼承其父孫堅烏程侯爵,領會稽太守,令其與徐州的呂布等發兵討伐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的袁術。呂布雖事實上據有徐州,卻不得不派人求曹操,希望朝廷正式任命自己為徐州牧。荊州(治今湖北襄樊市)牧劉表據地自保,名義上仍臣服於曹操控制的漢朝廷,貢獻不絕。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正月,漁陽(治今河北密雲西南)太守鮮于輔因曹操“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率其眾以奉王命”,被任命為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曹操於是在袁紹後方安下一個楔子。後來曹操與袁紹決戰,雙方謀士估量戰局,無不將曹操奉天子有義戰之名作為曹操政治上居於優勢的重要砝碼。

    而且,隨曹操奉漢獻帝遷都許昌,他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經荀彧推薦,荀攸從荊州、郭嘉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避亂江南的杜襲、趙儼也於次年返歸許昌,“許都新建,賢士大夫四方來集”。他們從各方面為曹操出謀出力,使曹操能“任天下之智力”,最終平定北方。

  • 6 # 小星民間故事

    首先古人是很重視君臣關係,更在乎自己的名聲,即使王朝即將覆滅,強大的諸侯也有稱帝野心,但只要皇帝還在,就不能自立,絕不能落下個弒君篡位的罵名,但是把已然沒有實權的皇帝捏在手裡,透過皇帝的嘴去控制各路諸侯,就顯得名正言順一些,說白了我是壞人,我幹了壞事,但我就是不想讓別人說我壞,就是這個道理,舉個例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出名的人就是曹操了,曹操作為一個地方武裝把天子捏在手裡,就搖身一變成了政府軍,行駛任何權利都是經天子之手,變得合理合法,當然這也是曹操自己打的如意算盤,最後野心還是被忠於漢室計程車大夫們揭發,被人稱作漢賊。

  • 7 # TonyDeng

    脅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利用天子傳聖旨,把自己的意圖藉天子權威加於諸侯,使其聽令於我。舉個例子,你指使同事做一件事,他未必會聽你的,因為你沒有命令他的權力,但你若說這是領導的意圖,甚至拿出領導的字條,那麼就可以達到目的了。而為了這樣一種目的,你會試圖跟領導拉關係,整天待在他身邊(脅只是反過來讓他在你身邊),這樣你的行事就往往代表領導意志,不知不覺就取而代之,你才是真主。《魔戒》裡國王身邊那個巫師,就是這樣,他要怎樣,在國王耳邊說,國王就按照他的指示發號施令,這就是脅天子以令諸侯。

  • 8 # 豪森林

    任何時代都注重大義名分。一個權臣或者軍閥,實力大到可以挾制君王,但不會立即行鼎革之事:

    首先,一個正統王朝統治數百年,其合法性已深入人心,權臣想廢立,內心也是恐懼的,忠君思想會讓他掙扎。

    其次,由於正統王朝的統治合法性,權臣挾制君主,天下的反對可能沒那麼激烈,畢竟法統還在。如果驟行鼎革,權臣無法確定自己可以控制局勢。

    第三,權臣需要時間為革命進行準備 。這應該是最根本目的,不斷試探,進而造勢,安排人勸進,最後水到渠成上位。

  • 9 # 顧空城

    挾天子令諸侯,顧名思義是挾持天子,利用天子發號施令。封建社會極其注重血統和出身,這麼做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立於正義的位置,打擊對手。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都是發生在群雄爭霸的分裂戰亂時期,諸侯權臣掌握了實際的兵權,天子的地位是名存實亡,便於控制。如果是一個統一強盛的帝國,哪個人腦子被驢踢了才敢去挾持天子,不被滅九族才怪。歷史上最有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當然是曹操挾漢獻帝,再沒權力,再窩囊的天子,畢竟還有皇帝的身份。皇帝釋出的命令諸侯自然必須遵守,否則就是抗旨不遵,曹操就可以用丞相的身份進行打擊,這叫師出有名。就像諸侯王爺造反一樣,不能直接把心裡話喊出來:我要造反!就算皇帝再無德無能也不行,血統和出身擺在那,這麼直接造反就會被其他諸侯抓住把柄,群起而攻之。得找一個藉口,名正言順地造反,比如漢景帝時候的七王之亂,喊出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我出兵不是為了造反,我是為皇帝辦事,剷除奸臣,多麼堂而皇之的藉口。

    三國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並不是曹操,而是李傕。董卓被殺後,他的部將李傕等人不知道咋辦,就準備各自跑路,回家種田。賈詡就勸他“奉國家以徵天下”。李傕等就以替董卓報仇為名,率軍奔襲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挾持了漢獻帝,控制了東漢政府。只是後來漢獻帝最終落到了曹操手裡。別小看這有名無實的皇帝,誰擁有了皇帝,誰就是政府的發言人,代表著正義的聲音。曹操控制了漢獻帝之後,不僅獲得了董昭、鍾繇等原漢室臣僚,而且贏得了大批士人的歸心,荀攸、郭嘉就從袁紹處投到曹操麾下,杜襲、趙儼等也返歸許昌,賢士大夫四方來集。

    而項羽本來扶持了傀儡皇帝楚懷王,但是後來覺得不太聽話,就給殺了。結果落下了弒君的惡名,劉邦趁機率領諸雄一起攻打項羽,這就叫師出有名。

    歷史上最倒黴的皇帝還不是漢獻帝,我覺得是那個“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司馬衷,八王之亂開始後,傻兒皇帝就像香餑餑一樣,被各個王爺搶來搶去,也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倒黴的司馬衷最後落到了司馬越手上,司馬越用了一段時間後,也不知道咋想的,居然把一個這麼好控制,配合度這麼高的傀儡皇帝給宰了,所以司馬越成不了曹操,項羽也成不了曹操,這就是曹丞相的高明之處。

  • 10 # 木魚漂流記

    古人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講究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沒有正當的名分,事情是很難做下去的,關鍵是無法贏得天下的人心,得不到人民,尤其是知識分子的支援。

    用現代人的話來講,就是合法性的問題,權力再大,地位再高,如果免不了一個強盜、獨夫、謀權篡位的稱號,地位都是不穩固的,隨時可能被除掉,鐵血鎮壓的政策只能一時起作用,很難長久維持。

    古代的合法性,古代的最大的名分,就是皇帝,就是對皇帝的忠誠,能夠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就佔盡了先機,能夠更有效的號召天下人跟隨自己。

  • 11 # 武術雜談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古代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意思是透過各種手段控制皇帝,繼而綁架朝廷,讓朝廷傳達自己的意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就是控制朝廷,獨攬大權,用黃帝的話傳達自己的意思,最終實現自己的政治願望,達到權利的頂峰,對全國各路諸侯發號施令,以達到最終控制天下的目的……

    在中國歷史上挾天子以令諸侯最傑出的代表就是三國的曹操,曹操透過挾天子以令諸侯對全國各路諸侯發號施令,最終統一了北方,曹家經過兩代人的努力,最終取代了漢代皇帝,建立了魏國,實現了曹操最終的夙願。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在自己沒有絕對實力控制天下的情況下,透過控制核心首腦為自己辦事,來最終有自己取而代之統一天下……

  • 12 # 天丶麒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掌握天子,並利用天子的權威來調動諸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詞在現代看來都認為是梟雄曹操的專利,是他發明的。但是殊不知,曹操也是師從古人啊,在春秋初期,我們偉大的祖先就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這個天子是當時的周天子周平王。這位國君就是鄭莊公。

    天子沒了權威,成了個擺設

    “天子沒了權威,成了個擺設”

    周幽王被犬戎殺害後,周平王在其外公等的支援下,繼位為新天子,而舊都鎬京已經是斷壁殘垣,而且時常受到西戎的威脅。因此,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邑。但是,失去大本營,來到洛邑的周天子,再也沒有了以前號令諸侯的權威。而且自己可以管的地方也就是洛邑周邊那一畝三分地,而且所謂的號令天下的王師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在當時情況下,周平王更多的只是名義上的天子,不說大諸侯國,就是小諸侯國也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不來朝貢,也不來會見。慢慢的就成了擺設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

    “老虎不在家,猴子稱了霸王”

    而這時中小諸侯國國君鄭莊公就登上歷史舞臺了,成為春秋初期的小霸主。之所以,鄭莊公能成事,一方面,是祖上積德,其爺爺鄭伯友在為周王朝服務的時候被犬戎給殺了,其父親鄭武公在周平王東遷上也是立了很多功勞的,成為周朝執政的卿士,相當於後市的宰相了。因此,鄭武公死後,鄭莊公也就子承父業成了卿士了。而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當時的大國都在忙,楚國正在全力向南方擴張,晉國這時陷入了分裂,並開始了長久的內戰。齊國因為太遠,也沒辦法插手洛邑這邊的事。所謂“老虎不在家,猴子稱霸王”。鄭莊公表演的時代正式開始了。

    挾天子以令諸侯,也就是掌握天子

    “挾天子以令諸侯,牟取私利”

    鄭莊公作為大周王朝的卿士,雖然周天子已經沒什麼權威了,但是天子畢竟是天子,說的話做的事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我周天子給你下命令,雖然你瞧不起我,但是你不執行,這就是反叛啊,就可以聯合其他國家,正義的打你沒商量。而且,當時也沒有大國的干涉,因此,鄭莊公利用卿士的地位,時常調動周王朝直屬的軍隊,而且,以王命的形式釋出號令,以天子的名義組織同盟,征伐那些跟自己敵對的國家。如,其在位期間,先後幾次以天子的名義討伐收留自己叛亂失敗弟弟(共叔段)的衛國,以及與自己敵對的宋國。不僅可以調動王師,還命令虢國和邾國出兵相助,而且最後尊王的齊國、魯國也來幫助。成功完成了最古老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鄭莊公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了極大的效果,一方面,打擊了敵國;而另一方面,自己的征伐也擴大了鄭國的領土,使得鄭國進入全盛時期,成為春秋初期就縱橫世界的小霸主。而鄭莊公後,後世出現的晉文公、齊桓公等都打著尊王攘夷的旗幟,挾天子以令諸侯,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稱霸世界。而後世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比這幾位足足晚了好幾百年。

  • 13 # 小韭菜影視

    其實道理很簡單,無論是董卓,還是曹操等等。其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掌握實權,把政治能力牢牢地把我在自己手中

  • 14 # 野渡8888

    諸侯豪強想成就一番事業,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而一國之君的號召力是最強的。春秋時諸侯爭霸,紛紛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這樣就出師有名了。曹操挾持漢獻帝,以獻帝的名義詔令天下,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擁護。這與狐假虎威的意思差不多,根本目的是還在於為自己謀取利益。

  • 15 # 木林森3068

    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是為的名正言順的把持朝政,在古代,等級制度非常森嚴,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惹來殺生之禍,拿皇帝當幌子,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得一個心安理得,。

    三綱五常(綱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透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而三綱成為封建統治者用於奴化人民的工具,則在宋明以後。以等級名分教化社會的觀點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罪人”。這種說法扭曲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婦婦"之說。其核心是從於正理或無條件服從於上下關係,三綱立足於關係下的服從,而孔子立足於正理,倡導無論地位都該依正理盡本分。

  • 16 # 嗨我是老朱

    目的就是為了權利啊。看看找到的資料,是曹操的著名事件。

    1、漢獻帝幾經磨難,落魄成流亡政府,曹操將其迎至許昌,以此功封為丞相,天子由流亡變身為傀儡。

    2、從此,曹操的政令均以天子頒詔形式發出,各地諸侯陷入兩難境地,服從則於己不利,尤其是討伐其他諸侯,讓曹操坐收漁人之利,不服,則違抗天子,大逆不道。曹操以此政治優勢,加以軍事實力,統一了北方。

    3、“挾天子以令諸侯”出自於《後漢書·袁紹傳》,原文:“今州城粗定,兵強士附,西迎大駕,即宮鄴都,挾天子以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誰能御之?”是指挾制著皇帝,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或比喻假借名義,發號施令。現比喻用領導的名義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揮別人。

    擴充套件資料: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因:

    1、這個策略是毛玠提出的,原話是:奉天子以令不臣,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而同時沮授給袁紹提出的策略是這樣說的:挾天子而令諸侯,蓄士馬以討不庭。

    2、說法不大一樣,但是意思是一樣的: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把他們都打服了,成就霸王之業(這裡最主要的就是霸王之業,而不是帝王之業,從這裡是可以看出他的目的只是收服各地軍閥當老大,而不是統一全國)。

    3、雖然不像劉備那樣一直處於甩尾巴的位置,但是跟袁紹劉表馬騰袁術甚至呂布比起來,只能算是中等水平,從他的地理位置來看,又正好處在中原地區,屬於四面都有強敵的情況,他只能拿起漢獻帝這個擋箭牌(各路諸侯的棄子),把服氣的收攏,把不服氣的借天子的名義打服。

    4、另外,當時的很多人才“正統”的思想比較嚴重(比如曹操很重要的謀臣荀彧,一直是有振興漢室這樣的願望的),借天子的名義,還可以吸納更多的人才。

  • 17 # 歷史觀察1

    我想分三個代表談談其目的;

    一、天子代表的是什麼

    在任何時候,生活在社會當中的人們必然會產生有組織的管理,生產等等,最開始的部落就是這樣子;之後慢慢的演化,到了古代,部落逐漸形成國家,國家則是在原先的管理等基礎上的升級版本,肯定要確立以誰為首的“國家首腦”,來統籌全域性,這樣約定俗稱的東西隨著時間的逝去,此前的“國家首腦”運用自己的“特權”再次強化了他的地位,朝著天上神的代言人而去,具體的表達到人身上就是當朝的皇帝,那個俗稱“天子”的人;在古代士大夫壟斷學習知識,權利等,造成了普遍農民學識不高,文盲居多,多有信奉神,迷信玄學,認為天命所歸,應該效忠皇帝;

    所以說:“天子是在古代具有合法權利和地位的神的代表,天下所有的人在理論上都會聽他的話,他是停留在人間的神”,這大概是那些諸如曹操、齊桓公這些“豪橫”的人看中的原因吧;

    二、曹操、齊桓公這些人的身份代表著什麼

    他們都是 代表著國內的貴族勢力,他們的祖先都願意為著生他養他的祖國效力,他們都是從以“天子”為效忠物件而走過來的,他們依靠賞識他們的“天子”完成了最原始的積累,他們繼續依照祖先留下來的積累快速的發展著,而作為高高在上的“天子”,會因為這樣,那樣的情況,停滯不前,甚至倒退;此消彼長,這些人就擁有了“挾天子”的能力;

    三、“挾天子”和“令諸侯”分別代表著什麼

    類似曹操、齊桓公這些人能夠光明正大的“挾天子”,就代表了屬於他們的實力已經達到了完全碾壓天子的實力,這裡的“實力”是包含在軍事、經濟等方面,但是絕對不包含政治方面,在全國範圍內這些實力強橫的諸侯離“天子”的政治影響力還差很多;

    於是,他們就用“挾天子”這個政治工具來達成自己想要的東西,因為擁有了“挾天子”這個東西,他們 才擁有了能夠調動命令“諸侯”的本錢,我們可以將“挾天子”和曹操、齊桓公這樣的人的合體理解為一個削弱版本的“天子”,政治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其他諸侯沒有一個敢於跳出來挑戰“偽天子”的權威,為以後正式升級為天子做準備;

    所以,我們直接把“挾天子以令諸侯”再讀一遍,這就是其根本目的,為了以後能夠升級換代成為一位政權合一的“新天子”而努力,從“挾天子”這一張成為“新天子”的入門票到真正成為“天子”還有很多路要走……

  • 18 # 劍客侃

    實質作用就是奉天子令出師伐戰,有理由有條件,名正言順,誰要是反對就是反對天子、反對朝庭。那曹操就更有理由更有藉口討伐。達到的最大目的就是統一了天下的半壁江山,儘管沒有統一天下,但他成為了魏王,其名其功,已不得了

    不管做什麼都師出有名 是皇帝叫這麼做的 第二 沒人敢輕易進攻許都 這樣做容易被上劫駕之罪 實際上獻帝成了許都的一個庇護第三 可以更好的借用皇帝的名義賜封官爵 以達到拉攏人的目的

  • 19 # 放開那歷史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如齊桓公、晉文公控制周天子,曹操控制漢獻帝。

    發生這種事情一般在群雄並起、格局分裂時期,這些野心家最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兩點:

    (一)製造輿論增加政治影響力

    中國古代講究出師有名,在割據時代要想擁有號召力就必須選一個硬東家,而最硬的東家往往是當朝君主,他們往往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表面是是受命與當朝君主,一切行事主張都是君主的意志,別人也就不好說你什麼不是了,可實則幹著侵略別國、壯大自己的勾當。一代梟雄曹操接漢獻帝名義四處侵略打擊其他軍閥,一時之間得到天下人支援,一路勢如破竹,可在時機成熟之時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終究是憋不住了,天下好漢恍然大悟、紛紛唾棄曹魏偷漢。

    (二)籠絡人心

    在天下大亂之時,往往群雄並起,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召集人才、聚眾而擊,而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指導思想的,信奉忠君愛國、盡忠職守,而打著天子的旗號往往會得到這些人才的擁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實在忠於朝廷、為朝廷辦事,沒有失了大體,自然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召集人才壯大自己的實力,而隨著影響力的增加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才來投奔,曹操打著漢朝的旗號就召集來了像郭嘉、司馬懿等人才,不過頗具諷刺的是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偷走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西晉。

    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故事,如齊桓公、晉文公控制周天子,曹操控制漢獻帝。

    發生這種事情一般在群雄並起、格局分裂時期,這些野心家最主要的目的有以下兩點:

    (一)製造輿論增加政治影響力

    中國古代講究出師有名,在割據時代要想擁有號召力就必須選一個硬東家,而最硬的東家往往是當朝君主,他們往往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表面是是受命與當朝君主,一切行事主張都是君主的意志,別人也就不好說你什麼不是了,可實則幹著侵略別國、壯大自己的勾當。一代梟雄曹操接漢獻帝名義四處侵略打擊其他軍閥,一時之間得到天下人支援,一路勢如破竹,可在時機成熟之時他的兒子曹丕廢掉漢獻帝自立為帝,終究是憋不住了,天下好漢恍然大悟、紛紛唾棄曹魏偷漢。

    (二)籠絡人心

    在天下大亂之時,往往群雄並起,要想發展壯大就必須召集人才、聚眾而擊,而中國古代是以儒家思想為主要指導思想的,信奉忠君愛國、盡忠職守,而打著天子的旗號往往會得到這些人才的擁立,他們會覺得自己實在忠於朝廷、為朝廷辦事,沒有失了大體,自然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召集人才壯大自己的實力,而隨著影響力的增加自然就會有更多的人才來投奔,曹操打著漢朝的旗號就召集來了像郭嘉、司馬懿等人才,不過頗具諷刺的是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也偷走了曹魏的江山建立了西晉。

  • 20 # 烽火連臺戲諸侯

    說到“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歷史上有很多的典故,但是最著名的應該是三國時期的曹操迎奉漢獻帝了。曹操的謀士毛玠曾經向他提出了一個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軍資”,曹操採納了謀士毛玠的建議,並予以實施。曹操的路線和策略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說法是敵對勢力說曹操的,比方說諸葛亮就說過這個話,但是目的都是一樣的。就是用皇帝的威信,來鞏固發展自身的勢力,為自己提供政治基礎,在對外戰爭中用有名正言順的政治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幾年,似乎很難看到優秀的戰爭題材電影了,有麼?有什麼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