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河畔邊的歷史
-
22 # 鬱琰無忌
最根本的目的肯定是以天子的名義來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因為中國封建社會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封建專制制度,因此一些弒君篡位的行為是得不到天下人的擁護的,所以必須得找一個正當的理由,那麼挾天子,以天子的名義來發號施令,實現自己的政治意圖是最好的辦法
-
23 # 未來愛電影愛歷史
挾天子以令諸侯,指的是要挾天子,利用天子的勢力,號令諸侯。不同朝代,不同的歷史背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和起到的作用也大不相同。
黑格爾說,天陽底下無新事。“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被魏武帝曹操玩得爐火純青、風生水起,但玩這一招的人,海了去了,最近的,就有曹操的前任,董卓。
若窮根究源,其創始人,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鄭莊公。
鄭國國君從始封君鄭桓公開始,就是周王朝卿士,是執掌周王朝大權的重要人物。
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隱忍了22年的鄭莊公,在弟弟共叔段發動政變的時候,一舉撲滅弟弟勢力,平定了鄭國內亂,共叔段逃亡衛國。
鄭莊公聯合王室軍隊和虢國軍隊,氣勢洶洶,征伐衛國。
王師都來了啊,雖說大家都知道周王室不怎麼樣了,但幾百年的餘威仍在,初次見到這陣仗,衛侯膽顫了,立馬認慫。
嚐到甜頭的鄭莊公,利用自己王室卿士的身份,直接打出了“以王命討不庭”的旗號,來討伐政敵以及不服自己管束和不利鄭國發展的國家,這便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原始版本。
對於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一千多年以來,曹操一直揹著“挾天子以令諸侯”目的是為了篡奪漢室天下的罪名。說他利用天子的威名,統治了北方,成為群雄四起的東漢末年實力最強、統治範圍最廣的軍閥,最後戰勝群雄,篡奪了漢室,建立了曹魏政權,成就了霸業,也使曹操成了永世不得翻身的可恥漢賊。
曹操揹著漢賊的罪名由來已久。陳壽在《三國志》中記載了不少他的惡行。南朝的裴松之在為《三國志》作注時,引用許多野史中貶斥曹操的內容,給後世批評和否定曹操提供了眾多依據。南北朝之後,否定曹操的評論也愈來愈多,唐宋時期,曹操惡名更甚。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曹操的文學形象是奸雄,在戲劇舞臺上更是白臉奸臣。雖然五十年前郭沫若曾給曹操翻案,但世人並未普遍認同,直到現在,戲劇舞臺上的曹操仍舊不改千百年來的奸臣形象。
從當時的局勢來看,(一)董卓弄權,漢室失去威信。(二)軍閥各懷鬼胎,無人能挽救時局。(三) 除惡不盡,反生禍端。(四)亂世之中,皇帝身世飄零。(五)曹操具備能力扶持小皇帝。基於上述歷史因素,具有遠見卓識的曹操,決定將小皇帝保護在自己身邊,為今後統一大業新增籌碼。
直到他去世為止,他拒絕了多次絕佳的稱帝時機,也始終沒有篡漢稱帝。而他戎馬一生,終於完成統一霸業卻是鐵一樣的事實。他稱雄稱霸結束軍閥混戰,避免了分裂,維持了中華多民族共存格局,促進了各族文化大融合,這些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促成的歷史功績。
-
24 # 歷史裡的人事物
自古以來都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事情的發生,"挾天子以令諸侯",意為挾持天子或者以天子的名義發號施令。
那我就以咱們老祖宗的老祖宗——春秋時期為例,談一下自己的拙見。
春秋時期實行以嫡長子繼承製為核心的宗法制。等級森嚴,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分配權力。天子是最高權力代表,是最正統的代言人。
古人做什麼事,講究一個名頭,最好是名正言順,讓人民有所信服,這樣統治的根基才能穩固。天子的號令,是最不用質疑的號令,名也正言也順,屢試不爽的好理由。
鄭國地處中原地帶,土壤肥沃農業發達,交通便利,商業也發達,整體綜合實力在當時的諸侯國裡算得上數一數二。
再反觀當時的周王室,已經實力衰微,不再是一個強大的中央領導系統。但是人家血統純正呀,依然還是天下共主。
於是鄭國腦袋一動,在當時提出了“以王命討不庭”的旗號,打折天子的名字來討伐對自己不利的國家。
轉眼又過去很多年,這個時候齊國崛起,齊國出現了齊桓公,齊國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表面上打著周王的名號來對抗北方遊牧民族,實則是在為自己的春秋統一大業不斷地添磚加瓦。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這些話國家裡也不乏假借天子之名某取本國之利的行為。名為"攘夷",實際上確是打著抵禦外敵的口號來擴張。
所謂人言可畏,一個朝代的變遷大都是因為人心惶惶,民心不穩,也就更容易被蠱惑。所以最根本的原因是為了給自己謀取利益加上一個華美的外殼,維護自身統治,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在愚民。
回覆列表
“挾天子以令諸侯”是關於曹操的一段歷史典故,漢獻帝以為處死董卓之後自己高枕無憂了,但是面臨的起兵造反,讓漢獻帝感覺到危機,此時曹操的出現無疑是一根救命稻草,而事實真名在漢獻帝在位期間曹操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那麼曹操純粹的就是為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嗎?”讓皇帝成為傀儡,自己才是大權在握,那為何曹操不將傀儡皇帝殺死,自己做真正的皇帝呢?事實上並沒有這麼簡單。
曹操為漢獻帝出生入死,出謀劃策,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曹操的女兒嫁給了漢獻帝,就是這個原因,曹操也不能謀反,當很多的部下勸說曹操的時候,曹操並沒有動搖。難道是曹操沒有想過奪權篡位嗎?還是說沒有實力?
都不是,曹操也想過這樣的奪權篡位,是情義讓他止步,曹操利用漢獻帝的名號做了不少的事情,漢獻帝也想過曹操會不會成為下一個董卓,但是漢獻帝也看到了曹操的作為,所以選擇信任曹操也是無奈之舉。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還是利用皇帝的名聲,為自己的政治奠定了基礎,為以後的勝利打下了基礎,看似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曹操為了建功立業,在歷史上留下豐功偉績的成就,並不是很多人所說的自己稱帝。
在孫權劉備都稱帝的時候,曹操完全也可以稱帝,但是他沒有這麼做,因為曹操是一個很在乎名聲的人,他不想讓自己前半輩子的好名聲功虧一簣,曹操想要留下忠君忠義的好名聲,在《觀滄海》中就體現出來曹操想要統一北方的心情。曹操一生擒袁紹,敗呂布等就能讓曹操名垂青史,他可不想再晚年的時候,落下了“易主”的壞名聲。在《史記》中記載: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聲。
結束語:如果真是這樣,曹操完全有實力易主,自己稱帝,所以可見曹操並不是奸雄,而是一個梟雄。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得到了實實在在的東西,更多的是豐功偉績,這也是曹操為了百年之後在史冊中留下千古名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