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海門老馮

    加強學習,豐富文化和經驗知識積累。學習的內容包括書本知識,書本知識中的基礎文化達到一定水平的基礎上,還要學習更多更廣泛的知識性或專業性書籍,以積累出更多更廣泛的知識元素。要積極參與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對感興趣、有愛好的事物注重長期關注,勤于思考,獲得量變到質變的轉化。要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形成面對同一個事物,嘗試運用多種思路來對待,養成善變思維模式。

    在面對某一個問題時,思路要做到宏觀與微觀結合,注意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縱向比較,要利用事物與事物之間具有觸類旁通的天然機制來剖析事物,要突破傳統觀點和權威的結論約束,還要用發展的眼光來橫向預測事物的變化趨勢等等。

    突破自我思維的侷限,還要超越或打破自我先天和後天形成的習慣性思維路徑。比如,在遇到或解決一個問題時,一個方法行不通或不理想,此時,就應該有意識地尋找更多辦法,有沒有這個念想其結果可能就大不一樣。長此以往,可以獲得量變到質變的效果。

  • 2 # 照亮我一生的兩個字

    人在思考問題時,總會受到常規框架的束縛,因此,我們在處理和解決問題時,常常遇到很多麻煩和困難。我們為了較為完美地解決問題,就應該去尋找思考問題的新穎的方法,有的甚至是有悖常理,並不為絕大多數人認同,或嗤之以鼻,但是恰巧就是這些顛覆常規的思考問題的方法,才是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偉大的方法。

    從人類社會發展有史以來,大家耳熟能詳的科學界奇才,比如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萬有引力定律的發現者牛頓,以及闡明相對論的德國物理學奇才愛因斯坦等等。他們之所以擁有超越常人的才能,是與他們獨特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密不可分的。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經常會碰到很多棘手的難以解決的問題,這時我們便可以開動腦筋,探索著去尋找最好最前沿也是最新的方法。這些方法只有在你透過仔細地觀察、認真地加以思考和分析之後才能得到;這些方法是別人不曾想到也不會想到更難運用自如的神奇的方法。第一個能找到這種奇妙的好方法的人,我們稱他是天才;第二個第三個依然使用這種思考方法的人,我們叫他是庸才。

    為了突破思維侷限,創造奇蹟,我們就必須勤觀察,多觀察,勤思考,多思考。我們應該把這些觀察和思考建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這樣,我們的思維便會更上一層樓。

  • 3 # 道由悟達

    思維上的侷限,我認為主要是因為眼界不夠開闊,知識面不夠廣闊。多看多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見識,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多看書,多學習,多與人交流,多聆聽他人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一件事從多角度,多維度思考,努力擴充套件思維深度。再則就是多做,行動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行動中才會遇到問題,積極思考,並解決問題,且不斷總結, 不斷積累,我們就會進步。

    當然,克服思維侷限,打破階層固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循序漸進,積矽步至千里,做生活的有心人,我們才能不斷前行,達成所願。

  • 4 # 貓姐讀詩

    古人早已告訴我們答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如問題所說,一個人是什麼樣子,受他所在的社會和階層的影響。看的深一點,更受他的內在的影響。這個內在,包括他的性格、習慣、興趣、毅力、專注力等等。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老師講同樣的課給班裡的每個人,為什麼有的人學習好當委員,有的人紀律好當班長,有的人成績墊底,有的人淘氣個沒完?外在環境和影響力一樣,但對每個人的作用力不同,取決於什麼?取決於一個人的內在。

    回來說思維侷限。思維是需要有思維基礎的,思維基礎就是我們積累的知識,我們的見識。讀萬卷書幫助我們積累知識,行萬里路開拓我們的見識。很多時候,經驗就是智慧,都不用麻煩思維層面。這個基礎越大,我們的思維點就越多,思維聯結也越多,思維的侷限性就越小。最近傲勝的阿爾法狗,基礎棋譜輸入上百萬個,可謂“見多識廣”,加上演算法和邏輯,它運用自己的“思維”戰勝了人類頂尖的棋手。它的對手柯潔,哪怕從孃胎裡就開始研習棋譜,也不過五萬個,何況在演算法和邏輯上,人類的速度無法和電腦比拼。

    因此,要打破思維侷限,就要儘可能擴大思維基礎,並鍛鍊思維邏輯,這個過程能否持續和取得成果,依賴於一個人的內在。至於打破階層固化,那是另外一個領域了,等你先打破思維侷限再說吧~

  • 5 # 萌飛遊界

    我認為如何突破思維侷限,我們必須深刻認識思維侷限,思維侷限抑制著我們的創新意識,使我們的創新能力難以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要提高創新和創造能力就應該突破思維侷限。通常我認為思維侷限主要有一下幾種:

    感知侷限主要是指讓人無法清楚認知問題本身造成的侷限,這主要是認知方式造成的,對環境、問題、事件本身缺乏充分的瞭解,無法從不同角度看問題等等;

    情感侷限主要是影響變革的情緒、情感障礙,比如說人們害怕風險和失敗,害怕不確定性,不喜歡打破習慣,對新觀點過早下判斷等;文化和環境侷限是來自於外部環境,社會常常會強加一些抑制變革過程的嚴格準則,對傳統的依賴也會阻礙創造性思維;知識侷限主要是因為缺乏解決問題相應的知識基礎,或者使用錯誤的策略解決問題,缺乏靈活性,表達障礙主要是無法有效交流造成的。

    我認為只有認清思維侷限存在於在以上幾個方面,然後我們才可以對症下藥,個個擊破,這樣我們才能更快更好的突破自己的思維侷限,才能提高我們的創新創造意識,平時我們應該多從宏觀角度去分析問題,養成仔細觀察的習慣,多想一想為什麼,將在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東西拿來思考,培養對事物的感覺;敢於想象,儘量不要受他人思維的限制 ,這樣才有利於我們思維快速開啟,更好的突破思維侷限。

  • 6 # 謝秉瀾

    任何人都有思維的邊界,即使再偉大的人也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面對一件需要決策的事情,我們且可以突破這個邊界來思考,如何做到呢?

    換位思考

    有一個成語:局外生慧,我們把自己可以放在自己以外的角度思考,可以是以你的朋友、老師、客戶、領導、下屬、孩子、競爭對手、偶像……的角度,來看待自己,並提出見解,來幫助自己更加全面的分析。

    交流溝通

    把你的想法和計劃真實的跟各個領域有所成績的朋友交流,認真的聆聽他們的想法,你會因此而看到各種超乎你想象的思考角度,進而開啟思維

    收集諮訊

    決策前,儘量收集更多且權威的資料和書籍,讓自己浸泡其中,把對你有啟發的觀點認真的記錄下來,這些是突破你思維邊際的因素,可以讓你決策依據更加全面

    靈感生髮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有時候突然的靈感或許就突破了你的思維,讓你異常興奮,這個時候趕緊記錄下來,因為它很容易就消失的無影無蹤,很多成功者都有過靈感乍現助力自己事業更進一步的經歷,當然這個是有機緣的。

    藉助環境

    很多時候環境會給你很多的啟發,比如很多朋友會因為參觀考察一些企業、參加遊學活動、參加高階集會、甚至旅遊等獲得一些新的啟發來幫助完善自己的計劃

    總之,思維來自於多角度的看問題,你所處的環境、諮詢的物件、參考的諮訊……都是可以幫助你開啟思維侷限的

  • 7 # 思維技術

    不外乎四大核心問題的侷限

    1、思維體系不完整:深度、廣度、高度、速度不夠;

    2、思維方式不完善:科學思維不全、價值思維不合理、應變思維不適度;

    3、思考力度不準確:力的大小不夠、力的方向不正確、著力點偏差;

    4、制約、制衡、一體看不透。

    思維體系指思考者主體、思維能力指思考物件(客體)、思維方式連結主體與客體。

    思維體系+思維方式=思維能力。

    思維體系、思維方式、思維能力、制約制衡內容的任何時空點不足都是侷限。

    用以上四套完整的工具與技術對事物進行掃描,思考全面而系統、深入而具體、科學而合理、快速而準確,侷限自然減至最低。

  • 8 # 巫輔忠

    多出去走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是沒有道理,帶著原有的思維去看看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東西了。不是呆車裡這裡看看哪裡瞄瞄的,這叫做走馬觀花,還有去像你的討厭的人或對頭學東西也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前提是你放得下面子。

  • 9 # 知足常樂6144539457

    如今多變的社會真是日新月異,人的思想理念必需與日俱增,與時共進,若墨守陳規,那便是刻舟求劍,坐以待斃,須知如今高科技飛|速發達如雨後春筍,才有固話就應想起大哥大,然後又有小手機,有了按鍵想觸控手寫,本來只為通話現在變成支付寶,可見手機變化最厲害,但不變不行,你總不跟在人家後頭你踩單車人家己經開摩托車,你趕緊買摩托車,人家己經開汽車,等到你開汽車的時候人家己經不要車了,憑一部手機便可踩共享單車,看你還敢不敢跟著感覺走,所以人必須有超越常態的新思維和設想,生活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過舊的東西也非一文不值,就象老年人還是想按鍵的手機,所以有些東西是迎新保舊才有得救,要創新就需跟人家不一樣,新鮮耐用易使用方能得人家青睞,否則你只能看著蘋果,紅米他們大軍南下,橫掃天下,只能錘胸頓足,望洋興嘆,所以要靈活,人家品牌比你好沒得爭,你就想我要便利,實惠,誠信,價廉於廣大群眾。

  • 10 # 科學新正規化

    如果能在事前知道方法那就不是突破而是鍛鍊了,既然叫突破那就肯定沒人知道應該怎麼做。

    任何突破在成為事實之前都是一種賭博,因為沒有人知道下一個突破會出現在什麼領域。但突破也是分大小的,大的不好找,小的遍地都是。就看你想拼什麼了,如果你想拼實力,就找一個小目標踏踏實實做下去;如果你想玩大的拼運氣,那就找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全人類最緊迫的問題,盡最大努力去尋找答案。只要你運氣夠好賭對了那就是下一個愛因斯坦。要是賭錯了,看看現在的民科吧。

  • 11 # 三節課社群

    工作要有方法和技巧,但更重要的是思維和意識。

    我的基本立場是:要是認知和思維意識都還沒跟上,直接奔著方法技巧去,那您很快就可能走火入魔了。

    其實你會發現,很多時候運營在做的事,就像是攢一個“局”。即,設計或假想出來一個最終可以拉動N多人一起參與一起玩一起High的事情,並一步步去讓這個事情從假想變得落地。

    但凡是局,必然有小有大,有簡有繁。

    但,無論局大局小,組局成功的關鍵,總是在於你要能夠一一界定清楚,局內各方的價值供給關係,並在其中穿針引線,優先引入某種較為稀缺的價值,從而逐步讓各方間的價值供給關係從最初的假想一點點變為確立。

    所以,穿針引線的第一步,就是要先能夠找到一個點,實現“破局”。

    就像我們在上一篇連載裡已經提到過的,任何一個看似複雜的局面,必然都存在著一個核心的要素,只要這個要素得以成立,其後一切,往往順水推舟順理成章。

    很多時候,一個優秀的運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找到這個至關重要的破局點,並傾盡一切使之成立。

    且,一旦破局成功,你就已經佔據了一個無比堅實的支點,你將可以透過它再去撬動更大的力量。這也是為什麼我總是在講,好的運營,是需要有點層次感的。

    讓我來具體舉個例子。

    大約一年前,我們想要辦一個以“高階人才+創業者線下直接見面勾搭”為主題的高階招聘活動,但,當提出這個想法的時候,我們既沒有錢,也沒有資源,也完全不知道誰能來誰會來參與這個活動。且,從提出想法到最後這個活動落地,一共只有短短18天的時間。

    所以,我們要搞清楚的第一個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可以讓這個線下的高階招聘活動對創業者和高階人才都同時產生影響力?

    想了很久,我們的答案是:至少3-5位知名大佬的親自參與。

    於是,是否能夠搞定3-5位大佬的親自參與和站臺,就成了我們這個活動的“破局點”。但,當時我們雖然可以跟少量幾個圈內大佬或他們的助理說得上話,但遠遠還不夠熟悉。

    就像我上面說到過,優秀的運營,找到破局點後,就應該傾盡一切去使之成立。所以,我們分析了一下到底如何能夠說服和引導大佬們願意過來參加這個活動,核心可能是如下兩點——

    1.這個活動中確實可以有一批優質的產品、運營、研發等人才可以供這些大佬們挑選和接觸到。畢竟,招人對於每一個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剛需,且,越是大佬,越希望自己可以挑選到更優秀更適合自己的人才;2.活動整體逼格不能低,要能夠凸顯大佬們的身份和優勢地位。好比你要邀請王小川去跟李彥宏馬雲同臺出席一個活動,哪怕對方戲份大些他戲份小些,他應該也還是比較願意的,但要是你讓小川去跟幾十個初創公司的CEO們共處一臺,那可能對他而言就跌份了。

    界定清楚了這樣兩點後,我們的接下來做了幾件事——

    1.我先從身邊朋友中拉了一批BAT等知名網際網路公司的總監、高階經理級員工過來為這個活動站臺,他們當中,就有三節課現在的另外幾位發起人luke、布棉、冬琪。2.我把我第一批拉進來的這些朋友們的個人資訊都做了些包裝變成了一個首批參與人員的List,讓他們看起來都更牛逼更有吸引力一點。比如“百度產品架構師,10年以上產品經驗,前世紀佳緣產品總監、阿里巴巴高階產品經理、智聯招聘產品經理,先後服務過5家網際網路公司,5家公司全部在美國上市”之類的。3.我同時給5位圈內大佬發去了活動邀請,邀請的時候大概是這麼說的——A總您好,我們預計在6月13號會舉辦一個“網際網路創業合夥人招聘節”的線下活動,僅針對5年以上經驗、有意願成為創業公司合夥人的資深產品、運營、研發、市場人員和網際網路公司的創始人開放參加。目前合夥人這端已有如下這些人確定參加(附上第二步中我們產出的List)。這個活動我們創始人這端是有門檻的,只有滿足條件的公司才可以參加,但基於您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我們想邀請您到時過來參加,並現場給我們簡單做個分享,到時預計跟您一起出席這個活動和發表演講的還有BCDE4位大佬(即我發出邀請的4位大佬),您看看屆時是否有時間和興趣出席?

    這樣幾件事情做完後,我很快拿到了其中至少3位大佬的明確參與意願,其中還有一位,是當時國內股票市場上市值最高的網際網路公司CEO。就像我提到的,他們的訴求很清晰——想招人+希望凸顯身份或提升自身行業影響力,所以,只要你能夠先做好一些事情,滿足到他們的訴求,他們就會願意入局。

    而,一旦你擊破了第一個破局點,後面的事情會順暢很多——這個時候,我就可以憑藉著“3位一線大佬”的參與作為一個槓桿,去撬動更多人的參與了——想想看,假如你是一個百度的產品總監,哪怕你並沒有很強意願去找工作,能有個機會跟類似小紅書的創始人、36氪的創始人、在行的創始人等這些公司的CEO們一起面對面深度交流一下,你總也還是很有意願的吧?

    所以,我迅速又在幾天內拿到了數十位合夥人和創始人的參與意願,且活動勢頭不減,每天都有更多人申請參與,其中不乏一些大佬和資深人物。

    這個時候,既然有這麼多人都想要參與這個活動,即這個活動的參與名額本身就已經成了一種稀缺資源了,所以,我就又可以以它為槓桿,去撬動一些更有趣的事了。

    於是,最終我們又在線上設計了一些活動並做了一些事(這部分的具體細節,容我放到後續連載的第三部分再具體講),而憑藉著這一系列層層巢狀的動作,這個活動我們在幾乎沒有什麼太多成本投入的情況下,實現了線上數十萬次傳播、幾千人爭相申請參與的震撼成果。

    而,這一切的起點,都源自於我們最初的那個“破局點”——幾位行業大佬的參與

    所以,我想說的是,假如你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運營,你一定需要——

    1.愛上“做局”。這裡的“局”,不是一個陰謀或陷阱,而是一個可以讓N多人一起參與其中並同時收穫價值,在N多角色之間實現價值匹配的氛圍和狀態。典型,好比一場活動。

    2.在任何一個局面前,你一定要先能夠找到它的“破局點”,並傾盡全力,透過一系列穿針引線式的動作(它們往往都必須落實到細節)使之成立和實現。

    這裡多說一嘴,這麼多年以來,我從來沒有覺得過我是一個善於社交能夠憑藉一張嘴在外面一頓忽悠就能夠搞定一群朋友和一堆合作機會的人,相反,我是那種很典型的跟一個陌生人在一起很容易找不到話說了的悶傢伙。但很久很久以來,我身邊從來都不缺少朋友,也從不缺合作機會。

    在這裡,我給自己找到的破局點,就是“把文章寫好”。一旦我可以寫出還不錯的東西,我自然可以憑藉它作為關鍵的支點,去結識到很多有趣的朋友。

  • 12 # 白詩詩

    首先得發現自我思維侷限在哪,然後得和自己死磕。

    講一個我學習過程中的例子。

    常年的閱讀和背誦,讓我有這樣的認識,那就是:當我們需要精確背誦現代文,其實我們可以使用一些自創的記憶方法,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往往不自信,以為沒有得到大眾認可的東西自己也不好用。

    其實,這就是思維侷限的一種表現,那就是太注重大眾的意見,太重視環境的眼光,這反而束縛住了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遵從內心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還是說關於記憶那個事,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朱自清勸學生多背詩的這一句:“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特別是詩。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我們發現:這個句子是有意義的,每一個分句有表達特定的含意;“學習”、“文學”、“不成”、“記誦”、“特別”、“一個”、“高中”、“文科”......這些是這個句子中包涵的詞語,所謂詞語就是特定的字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意義表達單位。

    所以我自創的網格記憶的方法正是建立在“意義”的基礎之上,因為句子有意義,它就能夠在你記一個句子的時候,把諸如句子中的“而”、“是”、“或”、“地”等單字帶起;基於詞語本身有特定意義,當你看過“學習”二字之後,我給你一個“學”,你就知道另外一個字是“習”。

    因此當我們把上面的句子處理成:“學—文—而—於—誦—不—的,—別—詩。.......”, 僅僅基於句子本身的意義、詞語之間具備的特定聯想特點,就可以大大強化背誦效果,於此同時,這也是一種高強度用腦的記憶方法,最大開發腦的利用效率,使用腦子來強化記憶,而不是機械朗讀。

    我發現這個放大大有用武之地,比如背誦英文句子、英文課文、四六級、考研英語的長難句背誦,也採用這個方法,背誦必背課文、背誦詩歌、背誦歌詞、法律條文,都可採用此法。

    我因為這個發現而欣喜若狂,後來我逐漸在使用這個方法,雖然有人說我這個方法不行,甚至嘲笑我,但是還是依然堅持使用。

    anyway ,我因為這個方法本身而愛上了背書,每天500個字,我在背小說《洛麗塔》。

    最後我要說的是:只有你堅持你的想法,才能夠把自己所認為正確的事情執行到底!

  • 13 # 一直特立獨行的貓

    1.聽聽別人的想法。我們不是神只是人,所以你我他都存在思維侷限,這沒什麼稀奇的。認識到這一點,有助於你恢復平常心,不至於因為思維侷限而痛苦。在你不知道如何拓展思維的時候,可以找幾個老朋友坐下來聊一聊。你會發現,你一直苦惱的事情,在他們看起來稀鬆平常,而纏繞在你心頭的苦惱很快就會雲開霧散。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儘管別人給了你很多想法和建議,但是最後拿主意還是要靠你自己。換句話說,當你看到了自己的思維侷限以後,還要試著努力跳出這種侷限,而不是用一種等和靠的思維白白浪費時間。

    2.做做未知的事情。你經常在一家飯館吃飯,或者經常去一家網店賣鞋,這是因為你養成了某種舒適的習慣。一旦讓你去嘗試新的飯館或者網店,你很可能會吃到不滿意的食物,或者買到不滿意的鞋子。這種風險雖然不大,但是你不願意離開舒適區去承擔這種不必要的麻煩。突破思維的侷限,其實就是開啟新世界的大門。大門一旦開啟,除了新奇的思維方式以外,你還會遇到新舊觀點的強烈衝突。但這是正常的,你需要一點時間去適應,然後再慢慢調整自己的狀態,從中選擇更適合自己的價值觀。

    3.讀讀專業的資料。你學生時代的學習經歷,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會落後於社會發展,所以你需要重新充電,來適應新的工作壓力和需求。其實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要在學習和工作之間不斷重複,才能讓自己真正滿足社會需要,進而不會被時代淘汰掉。從某種程度上說,你的思維侷限和停止學習有關,如果你能隔一段時間就對自己的專業進行升級換代,你很快就能看到自己在這個領域裡的不足和缺陷。這個時候,讀讀專業的資料對你很有幫助。一來可以學習最新的專業知識,二來可以拓展自己的專業視野。

  • 14 # 美妙恩語

    這個問題問得超有價值!其實一切的受限都是思維的受限,人們被自己的思維捆綁住了手腳,做事、交往、創造等才會感覺費力、困難,難不在外在世界,在內在世界。

    唯有透過不斷學習、讀書等,來擴充套件自己的認知圈,拓展視野,提升意識層次和境界,看問題自己更深刻,做起事來自然更輕鬆!

  • 15 # 火烈鳥思維導航

    問題答案有點長,希望看到的朋友耐心看完,肯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

    這個問題非常的好,因為是很多人都存在的通病。在我們的生活周圍就存在思維能力方面的三種狀況:(1)思維打不開;(2)思維理不清;(3)思維無結構。有的人處理問題十分犀利,一眼就能夠看出問題分幾個層面,問題背後面的真實問題是什麼?問題的重點是什麼?並且思維的速度比一般人快,這些都是因為他的思維視野寬、思維的視角是360°的掃描。那這種思維能力是不是天生呢?不是!每個人都能夠達到這個水平,是需要經常性訓練,思維的品質的提升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是堅持訓練的。美國一個商學院的教授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不是說教他思維,而是教他使用一個工具。”

    所謂思維比較侷限就是指,在單位時間內你所想到思維數量少(你會感嘆:我為什麼就想不到?),同時你的思維定式框死了你的想象力,比如,我說“一塊地”,你的腦子裡就想到一塊平地,地分“平地”和“不平地”,不平地又分“凸出”和“凹下”的地。你的思維就缺少維度,就是平面思維,不是立體思維。

    開啟思維的侷限性就是指你的思維要能夠突破思維定式、要能夠快速的延伸和拓展,就是要能夠形成發散性思維方式,在單位時間內想出更多的可能性,那麼怎樣訓練你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訓練:

    1、 學習思維導圖思考法,思維導圖的原理就是發散性思維。不是思維導圖發明了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思考模式,一直存在著。思維導圖只是一個把發散性思維體現的登峰造極的地步。思維導圖就是發散性思維的視覺化的呈現和有效的訓練工具。

    2、 如何訓練發散性思維?使你的思維快速的開啟?比較簡單而有效的方法就是經常拿你眼前的如何一個物體作為思考的物件,把它放在紙的中央(中心主題),然後去思考,比如“訂書機”,就從訂書機的材質、用途、外形、規格、型號、品牌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一個思維導圖的主分支,然後再把每一個關鍵詞往下延伸,說不定你能夠產生新的創意,研發出一個有特色的“訂書機”;你明天又拿另外的一個物品作為發散性思維訓練的中心主題,比如“菸灰缸”、“筆筒”等等,開始訓練的時候可以慢,不要求速度,到比較熟練了就給自己記時間。這個經驗是我坐高鐵的時候,喜歡做的練習,很富有挑戰性,希望你也會喜歡。

    3、在做這個發散性思維訓練的時候,必須使用思維導圖這個工具。在這裡要遵循一個原則, 主分支的關鍵詞選擇的原則。:精準分類、全面包含、相互獨立、逐級發散。也就是與金字塔原理裡面的MECE的原則一致,相互獨立、完全窮盡。

    4、 如何突破思維定式?其實我們從小開始所學習的很多的知識、很多概念、甚至我們的所見所聞,有時候會把你的思維框死在一個有邊界的框框裡,比如我們一想到茶杯,你的腦子裡就會出現一個圓形的影象,要善於自己打破大腦裡固化的邊界,茶杯只能是圓的嗎?正方形的不可以嗎?三角形的不可以嗎?多邊形的不可以嗎?要有問自己為什麼的習慣?愛因斯坦說過“解決問題可能只是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提出一個問題比較解決問題更為主要。”

    5、 曾經在一本思維訓練的書上有這樣一個思考題:“一口井4米深,井壁光滑,天旱無雨,井底無水,井底一隻青蛙想跳出來,一次最多能夠跳3米,問:這隻青蛙幾次能夠跳出來?”。這個題目我在現場培訓的時候,學員的回答有幾種答案:(1)2次;(2)永遠跳不出來。回答“永遠跳不出來”比“2次”還要稍微“優秀”點。因為他的答案和書上相同,書上答案是【永遠跳不出來】。其實這個答案框死了學生的思維,我的答案是:【能夠跳出來】,理由是:(一)青蛙立下目標,堅持跳高練習,每天跳高一點點,直到跳出來為止。(二)青蛙永不放棄,等待機會,下雨的時候可能一就而就。

    因此,不要過份的迷信書上的“標準答案”,要有批判性思維。要有批判性思維的前提是,思維必須發散,思維發散了,才能產生很多不同的idea, 不然你拿什麼去批判!因此“批判性思維”的口號喊的再響,沒有開啟思維侷限,沒有發散性思維,一切都是空談。

  • 16 # 高校科幻

    彼得·考夫曼在《窮查理寶典》中這樣寫道:投資界大拿查理·芒格思考問題總是從逆向開始。例如,如果要明白人生如何得到幸福,他首先研究人生如何變得痛苦;大部分人最關心的是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成功,他最關心為什麼在股市投資上會失敗。他漫長的一生中,持續不斷地收集研究人類失敗著名案例,並列出正確決策的清單,這使他在人生,事業的決策上幾乎從不犯重大錯誤。

    芒格本人也曾說過:我只想知道將來我會死在什麼地方,這樣我就不會去那了。

    這些描述都反映了芒格這位大師具有一個異於常人的思維習慣——逆向思維。大師利用逆向思維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我們普通人也可巧用逆向思維打破思維枷鎖,使局面豁然開朗。那麼該如何巧用逆向思維呢?

    證偽思維

    想要用好逆向思維,你需要先從掌握「證偽思維」開始。證偽思維的中心是:「真」不能被證明,只有「偽」可以被證明,這個思想的源頭來自哲學家卡爾·波普爾。

    可證偽的意思是可以被推翻,可以被證明是錯誤的。什麼叫具有可證偽性呢?舉個例子:一個理論說「世界上所有的綿羊都是白色的」,那麼當你在客觀世界裡觀察到一個黑綿羊存在,這個理論就被推翻了,那麼我們說「所有綿羊都是白色的」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即這個理論存在能夠被推翻的可能。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而只要一隻黑羊就能證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這個理論是錯的。再抽象一點:再多的正面例子也無法證明觀點,只要一個反例就能推翻觀點,那麼那個觀點就具有可證偽性!(不過被推翻並不意味著理論完全錯誤,通常是需要修正,科學不是完美,是無限逼近。)

    為了加深理解,現在從反面想一下,什麼是不可證偽呢?卡爾·薩根的在《龍喻》(The Demon-Haunted World)中的一個例子很好地解釋了這個概念:有人說「一條龍在車庫中」,你好奇去看,結果車庫除了舊車什麼也沒有。你問龍呢,他說龍是會隱身的的,無法肉眼看到;你說那我們用粉末撒在地板上看看有無龍爪的痕跡,他說龍是懸浮空中的;然後你建議用紅外線感測器探測肉眼看不見的火焰,他說這個火焰同時是沒有溫度的……就這樣一直下去,你所有物理探測的建議他都能用一個特別的解釋反駁你,告訴你為什麼你的建議行不通。這就是不可證偽,不可證偽就是將否定無限合理化。

    回到主題逆向思維,我們已經可以看到,證偽思維是一定會使用逆向思維的!證偽過程兩步走,第一步找反例,如白羊的反例是黑羊(也可以是紅羊綠羊,這裡就拿黑羊代替非白羊),第二步是要去證明反例是存在的,如在現實世界裡觀察到了一隻黑羊。可以看到,第一步找反例就是最地道的逆向思維,也是普通人需要向大師學習的地方。

    就像基思·斯坦諾維奇在《超越智商》中提到的這句話一樣:人們天然的思維傾向是尋找證實假設的證據,而非證偽的證據。

    備擇假設項

    想要進一步瞭解逆向思維,就不得不談談貝葉斯定理中的「備擇假設項」(alternative hypothesis),因為它也是如何巧用逆向思維的關鍵。貝葉斯定理的二中擇一形式中,充分說明了貝葉斯定理是一個由結果推導原因,由已知倒推未知的過程。由 P(~B),P(B),P(A|B),P(A|~B) 四項能夠匯出 P(B|A),其中 P(A|~B) 通常表示「備擇假設導致結果 A 出現的機率」,此項是正常思維容易忽視的一項,它往往表示大腦忽視的反例。( A 是結果,是收集到的一套有關假設的資料。B 是焦點假設,~B 是備擇假設。)

    如果數學公式看不太懂,不用急,舉一個例子你就明白了:假設某種疾病在所有人群中的感染率是 0.1%,醫院現有的技術對於該疾病檢測準確率為 99%(即已知患病情況下, 99% 的可能性可以檢查出陽性;正常人 99% 的可能性檢查為正常),如果從人群中隨機抽一個人去檢測,醫院給出的檢測結果為陽性,那麼這個人實際得病的機率是多少?

    例子中,隨機抽取的那個人的監測結果呈陽性,備擇假設為「不患病(由於儀器誤差)導致結果也呈現陽性。」

    若沒有機率思維,不考慮貝葉斯定理的備擇假設,那麼會得出十分錯誤的答案,覺得都呈現陽性了,那麼患病機率怎麼也要 90% 以上吧?然而實際的情況是:即使被醫院檢測為陽性,實際患病的機率也還不到 10%,有很大可能是假陽性,往往需要複檢來確定是否真的患病。

    從貝葉斯定理中,我們學會了另一個巧用逆向思維的關鍵——要想到備擇假設,也就是反例;同時也要想到基礎機率,訓練機率思維。

    刻意練習

    我從 8 月份開始一邊讀書一邊反思自己。讀書與反思過程突然讓我意識到:我從來都是正向思考,從來沒有逆向思考,不曾考慮過如「失去」、「損失」等反面詞彙。意識到這一點後,我開始刻意練習逆向思考,經過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自己思考事情變得更深刻了。

  • 17 # 菠蘿鮮森

    你認為你現在的思維被禁錮,有枷鎖,說明你現在的思維無法解決你現在的問題,最快的方式是升維。把你的思維提升至更高的高度就可以解決你現在的問題。

    螞蟻是二維生物,他看不見來自於人類三維的攻擊,所以它死了,但是兔子是三維動物,所以它可以躲避三維狼的攻擊,所以兔子活下來了。更高的維度就可以解決低維度解決不了的問題。思維亦是如此,所以打破思維枷鎖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提升你的思維高度。

    下面簡單介紹幾種提升思維高度的方法:

    1.多問為什麼,能找到背後的原因。

    針對小孩子喜歡和小雞一起玩,怎麼說都不肯聽,打都不管用。如果去追問一下小孩為什麼喜歡跟雞一些玩,是不是能找到背後的原因?

    對自己的覆盤和反思時,也可以問為什麼,像是另外一個人在旁邊問,一個人在旁邊答。透過不斷地追問為什麼,問出真正的原因,找到原因就找到了方向。

    2.類推的思維

    類推思維最大的特點是使用抽象思維去找相同點,找到相同點後,激發自己的創意再去做實際產品,這樣就能做到神似。

    舉個不太恰當地例子:培訓和演講有什麼共同點,都需要控場、與人互動並傳達你的觀點。所以,學會演講就可以做培訓?基本上是的。

    學習不同的思維,能讓自己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覺察自己的思維盲區。

    3.總結

    所以,經常問為什麼,找到問題的答案。使用類推,練習抽象思維,讓自己的產生新的創意。

    勞心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多思考,多練習。

  • 18 # 初中數學提優課堂

    下面我來談談如何突破思維能力,剛才說了,思維能力從解題中獲取的,需要積累,可我們怎麼有意識地獲取,如何積累呢?

    我們學習某個概念時要注意這個概念有沒有特殊的規定?有沒有注意點?這個概念相關的概念有哪些?這些內容常見的考試題型是什麼?比如學有理數的加法,加法法則怎麼用?先明確是同號,還是異號,即先確定符號,再同號取相同的符號並把絕對值相加,異號取絕對值較大加數的符號,並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這樣就從法則轉化為運算能力,可這並不是終點,兩個有理數相加,什麼情況下和比原來大,什麼情況下和比原來小,小數與整數如何加,分數與小數如何加,多個有理數怎麼加?我們還要把零散的知識整合起來,不能讓知識碎片化,這也是隱藏的能力,若你不重視,知識無法整合,思維的力量就不夠強大!

    再比如數學中學整式時常常會遇到求代數式的值問題,式在整個初中數學中應用特別多,求值時式子的變形能力尤為重要,像整體求值就是重要的能力.

    在學幾何時,基本圖形的識別應用是數學思維培養的一個支點,幾何學什麼,除了幾何圖形的定義、性質、判定外,還有就是模型,比如你學了角平分線,知道角平分線將一個角平分成相等的兩個角,但這些是遠遠不夠的,一組鄰補角的角平分線的夾角為90°,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一組同旁內角的角平分線的夾角為90°,三角形兩個內角角平分線的夾角模型,一個內角與一個外角夾角模型等等,你必須去理解記憶哪些與角平分線組合在一起的基本圖形,滿足怎樣的圖形得到怎樣的結論,這些你也得去積累,積累得多了,你的直觀感覺能力就強了.

    比如:如圖,在□ABCD中,∠BCD的平分線交□ABCD的邊AD於點N,BF⊥CN,交CN於點F,交CD的延長線於點E,連線BN,NE.若BN=6,BC=8,則△DNE的周長為__________。

    思考:模型在解題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①角平分線+平行線模型 由□ABCD可知AD∥BC→∠1=∠3;  CN平分∠BCD,∴∠2=∠3,等量代換∠1=∠2得DN=DC;

    ②三線模型(即角平分線+高線→中線 從而得線段垂直平分線及性質應用),∵BF⊥CN,∴∠BFC=∠EFC=90°,又∠2=∠3,CF公共邊,∴△BFC≌△EFC(ASA),∴BF=EF,BC=CE,∴CN垂直平分BE,∴BN=EN=6;

    ∴△DNE的周長=ND+DE+NE=6+DE+CD=6+CE=6+8=14;

    問題得解.

  • 19 # 老李的理性批判

    做一個能突破自身思維限制的人!

    高一時,兒子在外地參加了全國資訊學競賽培訓班培訓,資訊學基礎較差的兒子在一次測試中,擊敗了班上兩位有著超強能力的“學霸”型同學,奪得班上第一。於是,我馬上寫了一封電郵鼓勵他:“昨天的測試,你的測試成績超過了兩位牛人,做成了一件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事(雖然這裡面有偶然的元素存在),證明了你用心了、努力了,這是必須要有的前提;這也證明了人的思維有一種突破自身限制的屬性,也就是說,人的思維層次會不斷往上提升,不過前提是,你要經常地、有意識地去思維。”

    我們狠心讓兒子脫離學校學科學習近一個學期到外地參加全國資訊學競賽培訓班培訓,主要從長遠考慮,希望培養兒子的科學思維。資訊學是一門脫胎於邏輯學、數學、哲學並且在邏輯學、數學、哲學的領域內運作的高度專業化和抽象化的學科,是訓練科學思維的一種有效的具體方法。

    在這基礎上,我們還希望他能往哲學思維的道路上邁進一小步,做一個能突破自身思維限制的人! 人的思維,從嬰兒階段的動作思維,發展到幼兒園階段的幼兒的具象思維,發展到從小學階段開始至成人階段的,由簡單到複雜的抽象思維,經常的、有意識的思維活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關健作用。而從抽象思維上升到更高一級的思維層次,那就是哲學思維。

    一談到哲學,常人一般會認為那是空談、無用的東西,那是常人對哲學的誤解和不瞭解。特別是在中國,常人一般在課堂上或者在各種場合聽到的“哲學”幾乎都是馬克思哲學,認為那就是哲學的全部。其實,馬哲只是哲學中的一個流派,馬哲的核心是辯證唯物主義,亦即(1)辯證法:在時間變化中(注意,形式邏輯中的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條件是在同一時間中),事物自身也在正、反的矛盾中,以及正、反矛盾的融合中變化(因此辯證法也可稱為辯證矛盾律、辯證邏輯)。(2)唯物主義: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質是基礎和本原,精神意識是人腦的機能,是物質發展的產物,是物質的反映,物質對精神起著決定性作用,精神在一定條件下對創造物質起著能動作用。 馬哲強調物質的基礎性以及事物在不同時間的變化性,有它的合理性和真理性。特別是在人文科學領域內,它強調了歷史的沉澱作用以及時代的變化的必然性;在自然科學領域內,它排除了超自然的神學元素的存在。

    但是,中國在運用馬哲的過程中,卻過分強調了物質和客觀事物被動因素的決定性作用,忽視了人的精神和主觀能動因素的能動作用。亦即過分強調經濟發展,忽略人的道德和精神的發展;重視知識的記憶式的輸入,忽視人的能動的構建知識的能力,忽視了人的主體自我意識的發展。因此造成經濟發展了,卻產生了許多社會問題和人的道德問題;培養了不少大學生和科學技術人才,卻產生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這麼多年培養的學生,還沒有哪一個的學術成就,能夠跟民國時期培養的大師相比……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的人才?

    為什麼?錢老在研究他的專業的同時,也特別關注和深入研究思維科學,他有不少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和演講,而錢老的哲學素養也很高。因此,我猜想,其實錢老想說的而沒有說出來的其中的重要的原因是:(一)華人缺乏系統的邏輯思維訓練;(二)華人缺乏哲學思維的能力,特別是缺乏西方那種主流的所謂“唯心主義”(亦可稱為“觀念主義”或“概念主義”)的哲學思維,而這種哲學思維正是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笛卡爾、休謨、萊布尼茨、康德、黑格爾、羅素……等大哲學家哲學思想的核心。而西方這種主流的哲學思想和馬哲是互補的,而不應該是對立的、水火不相容的。 正是這種所謂的“唯心主義”思想,啟發了不少偉大的科學家的思維,從而幫助他們進行獨創的科學理論“大廈”的構建。牛頓從“三定律”的假設出發,構建他的經典物理學;愛因斯坦從“光速每秒30萬公里”假設出發,構建他的相對論;霍金從“大爆炸原點”假設出發,構建他的宇宙理論……這些“科學家”都有一個對哲學問題懷有熱忱並不斷對其進行探討和追問的共同點,你亦可稱他們為“哲學家”,牛頓就將他的不朽鉅著命名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而資訊學的哲學基礎也是這種“概念主義”,邏輯基礎是形式邏輯的“非此即彼”的0和1的二元邏輯。(有時間的話,可翻看一下《資訊簡史》)。

    因此,哲學其實是一門追根溯源的學問,是關於科學的科學,是關於知識的知識,哲學思維是思維的最高層次,它對具體事物的具體思維起著統領和指導的作用,它是思維的原點和思維的源動力。比如,康德的“十二範疇”對認識現象界的各種雜多的現象,就起著統領和指導的作用。範疇作為認識事物的大原則普遍應用在一切經驗之上,而具體經驗因為有其特殊性,因此也有其特殊的規律,但這種特殊的規律要在範疇的統領和指導下來進行尋找。資訊學在範疇的應用上,其特殊規律就是資料結構。

    如果我們不按照一些最基本的原則或法則辦事,則就會有以下很可笑的場面,一個人在使力擠公牛的奶,另一個人煞有其事地拿著一個桶來接。

    有一位青年遇到一位神仙,神仙問青年想要什麼,青年說想要金,於是,神仙用手指點了一塊石頭變成金,可是青年沒有去拿,神仙問青年為什麼不拿,青年說,想要神仙的手指。這“神仙的手指”可看作就是哲學思維。

    即便在情感與道德領域內,哲學思維也起著重要作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很感動人,除了情節感人外,還有這部電影所體現出的哲學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背影》這麼質樸的文章,為什麼會感動那麼多人?不外乎是文章有一種“父愛如山”的哲學意義上的普遍性和崇高性感染著人們。

  • 20 # 古侯子

    人思考問題時,必然要受自身習慣性的思維框架的束縛,這就是慣性思維。

    沒人能跳脫出慣性思維的影響,因為若沒有思維框架,我們思考起來會更加困難、更加辛苦。慣性思維,是為了讓我們思考的更加成體系、更加輕鬆省力。

    其一是長期戰略層面

    從長期思維框架養成的角度,讓自己接觸更多新鮮的思維框架,打破自己的固有思維侷限性。

    可以透過多讀書、多識人、多跟人交流、多接觸新的東西、多走走陌生的地方等方式擴充套件自己的眼界。見多,自然識廣!

    然而,這種方式只能保證自己的習慣的思考框架侷限性較小一些,但是我們每次思考的時候,還是自然的會陷入到自己習慣的思維框架中。

    其二是短期的戰術層面

    具體某次思考時,能夠打破自己既定的思維模式,從更多的角度、更多的層面上進行思考。

    平時積累對自己有用的思維框架和思維模式,形成並維護一個思維框架的清單列表。在思考的時候,除了讓自己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框架思考之外,也要強迫自己按照自己的思維框架列表中列的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思考一遍,這樣可以確保這次思考的角度足夠多、足夠全。

    以上,供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知聯盟停擺,老鷹趕緊換上卡特,卡特釋出會淚目,這會是他最後一場比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