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青聊史
-
2 # TonyDeng
無論是在演義中還是歷史上,諸葛亮都不算軍事家,他的戰術才能不錯,在區域性的戰役和小規模爭城奪地戰鬥中,表現較好,但軍事家並不是指戰術才能,而是指全域性性的戰略佈局,諸葛亮在這方面不及司馬懿。演義說《隆中對》是諸葛亮貢獻的,但在我查閲歷史資料後的判斷,那其實是劉備和諸葛亮的共同作品。
諸葛亮數次北伐,之所以失敗,是敗在過於求穩,忽略了蜀漢是以不同量級的能量去試圖以弱勝強的基本格局,在這種格局下,還企圖穩扎穩打,那是註定失敗的。當時天下大亂,戰亂紛繁,全國人口銳減,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蜀漢的地盤和基礎,自保尚且不足,主動挑戰最強大的魏國,居然還要“求穩”,拚力量、拚經濟、拚耐性,力強者勝是固有之義,他能成功,真是豈有此理了。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騷擾魏國,小刀鋸大樹,殊不知你去打人,首先就是消耗自己的國力,而對方則總是以逸待勞,實際上消耗的是自己的能量,正如第一次北伐,魏明帝說的,諸葛亮這是犯了兵法大忌“致人之術(即送上門),破之必矣”。我不知騷擾説法創自何人,歷來史籍文獻之中並無著名史家有此論斷,估計是近年網上新論。
軍事家不可能看不到這種基本格局的!
-
3 # 劉豫州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六出祁山沒有成功,其實不能怨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他錯用馬謖,他也知道馬謖不行,馬謖給諸葛亮寫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才同意讓馬謖守街亭,後來失敗了。後來由於沒有糧草,只好退兵。司馬懿又利用反間計使劉禪召回諸葛亮。甚至連老天爺都幫助司馬懿。司馬懿被困上方谷,諸葛亮要用火燒死司馬懿,偏偏這時候下了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一命。六出祁山沒有成功,我感覺就是天意。和諸葛亮關係不大。
-
4 # 北斗星3557
謝謝平臺,無可質疑,在三國曆史當中,諸葛亮是嬌嬌者,在歷史長河中,也是拔尖蓋了帽的人物,也就那麼幾個吧,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匡扶宇宙之志,用兵如神唄!赤壁大戰,南屏山借東風,草船借箭,去江東,舌戰群儒,諸葛亮傳媒,千古佳話,諸葛亮不是軍事家,隨是吧!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以後,諸葛亮,報答劉備知遇,知恩的,所以說,劉備去世後,福保後主,劉禪吧!希望在有生之年,統一天下,暴打劉備先帝知遇之恩,所以說,諸葛亮嘔心瀝血,六出祁山唄!最後病死累死的,五丈原唄!所以說,諸葛亮,操心受累,為了,蜀國的江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永入史冊!
-
5 # 山水果莊農村人
諸葛亮六出祁山都失敗,是最後戰局上的失敗。戰局上的勝負太多的因素。中間歷經百多次大小戰役,其智計殊絕於人。是一位軍事家、政治家。
-
6 # 廛居者
說諸葛亮是軍事家那是被三國演義神話了,就拿赤壁之戰吧,首功當推周瑜,可羅貫中大寫特寫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義釋曹操等,一下子將功勞都算到諸葛亮頭上,其實一些是子虛烏有之事。諸葛亮六出祁山說好聽一些是以攻為守,興復漢室;說不好聽是勞民傷財,窮兵黷武,最後拖垮了蜀國。其實說中肯一點,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將蜀國打理的井井有條,蜀國能鼎足於三國,諸葛亮當推首功。
-
7 # 公明淏
不但是軍事家,而且還是偉大的軍事家、偉大的戰略家、偉大的政治家、傑出的發明家。
我把諸葛自己的話稍作解釋:
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隅,我的能力微弱而敵人是強大的;但是,不去討伐敵人,王業也是要敗亡的;是坐而待斃,還是主動去征伐敵人呢?
我看到帝王之業不可能局處在蜀地而得以保全,所以冒著危險,來執行先帝的遺願。可是爭議者說這不是上策!
而敵人恰好在西面疲於對付邊縣的叛亂,東面又要竭力去應付孫吳的進攻,兵法要求趁敵方勞困時發動進攻,當前正是趕快進軍的時機呵!
以高祖皇帝的明智,可以和日月相比,他的謀臣見識廣博,謀略深遠,但還是要經歷艱險,身受創傷,遭遇危難然後才得安定。現在,陛下比不上高祖皇帝,謀臣們也不如張良、陳平,而想用長期相持的戰略來取勝,安安穩穩地平定天,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一點。
當年,劉繇、王朗,各自佔據州郡;在議論安守策略時,動輒引用古代聖賢的話,大家疑慮滿腹,胸中充斥著懼難;今年不去打仗,明年不去征討,讓孫策安然強大起來,終於併吞了江東。這是臣所不能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謀略,遠遠超過別人,他用兵像孫武、吳起那樣,但是在南陽受到窘困,在烏巢遇上危險,在祁山遭到厄難,在黎陽被敵困逼,幾乎慘敗在北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後才得僭稱國號於一時。何況臣下才能低下,而竟想不冒艱險來平定天下,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謀對付他;委用夏侯淵,而夏侯淵卻敗死了。先帝常常稱讚曹操有能耐,可還是有這些挫敗,何況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證一定得勝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點。
自從臣下進駐漢中,不過一週年而已,期間就喪失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將領及部曲將官、屯兵將官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等士卒一千餘人。這些都是幾十年內從各處積集起來的精銳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擁有的;如果再過幾年,就會損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時拿什麼去對付敵人呢?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點。
如今百姓貧窮兵士疲乏,但戰爭不可能停息;戰爭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裡等待敵人來進攻和出去攻擊敵人,其勞力費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時去出擊敵人,卻想拿益州一地來和敵人長久相持,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點。
最難於判斷的,是戰事。當初先帝兵敗於楚地,這時候曹操拍手稱快,以為天下已經平定了。但是,後來先帝東面與孫吳連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淵掉了腦袋;這是曹操估計錯誤。看來複興漢室的大業快要成功了。但是,後來孫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戰敗被殺,先帝又在秭歸遭到挫敗,而曹丕就此稱帝。所有的事都是這樣,很難加以預料。
劉備的江山在蜀地不可能保全,因為劉禪不如劉邦、手下的大臣們也不如張良、陳平;不去打仗就像劉繇、王朗一樣,任孫策做大最後自己被滅;因此就必須去冒險、去打仗!劉備常常讚美曹操非常聰明、能力極強
-
8 # 劉坤忠120
中國曆代受祭祀的文廟武廟中,諸葛亮都排在文廟武廟前例。是中國古代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連三國時期的軍事大家曹操、司馬懿、陸遜等自嘆不如諸葛亮。。。諸葛亮的北伐宗旨是完成先帝遺志,復興漢室,還於舊都。北伐意圖為緩解蜀中各派矛盾,一致共同一心,為使命而戰。以奪取隴西為軍事基地,後圖關中,再進取中原。以當時北伐的能力,如不佔領隴西地區,是不能攻取長安的。隴西地區有雍涼二州,兵力強大,羌胡之民彪悍。若從陳倉直取長安,曹魏之軍從虎牢關爭戰潼關,從武關直取關中,雍涼二州之軍直下關中,諸葛亮北伐軍在長安就會被困死,所以諸葛亮不採納魏延出子午谷之謀是正確的。。。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有很大爭議,是軍事不成熟還是錯用馬謖。其實都不是,諸葛亮用兵如神,事前先知,小心謹慎。以趙雲鄧芝用疑兵在斜谷阻擋曹真主力,魏延攻取列柳城,派將駐守街亭,馬謖自告奮勇前往,還立下了軍令狀。諸葛亮本來也想提拔人才,馬謖也很有韜略,諸葛亮考慮再三,安排謹慎的王平為副將前往,按諸葛亮的要求當道下寨,多設弓弩障礙,堅守三五天待魏延高翔迂迴全殲魏軍。不想馬謖只會紙上談兵,又不按令行事,怎能抯擋曹魏第一名將張郃,至使街亭失守,馬謖軍法從事,第一次北伐無功而返。。。街亭失守,諸葛亮馬謖都有責任,明知張郃文武雙全,兵馬又多,只少派魏延鎮守街亭,但又提前派魏延攻城掠地,進展無功,又失街亭要地,是得不償失。有了第一次失誤,魏軍防守嚴密,蜀軍兵微將寡,以後四次北伐各有勝負,但北伐軍突破不了魏軍防線,因蜀軍後勤供給困難,蜀漢國力不如曹魏,六出祁山失敗。諸葛亮為北伐事業憚盡竭力,死而後已,但不能否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司馬懿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後備支援,都不敢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可見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高於司馬懿的,個人認為諸葛亮是古代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歡迎評論指正。
-
9 # 鄭秦雲
我不同意定義諸葛亮領兵北伐失敗之說。
所謂戰爭失敗,必然有損兵折將,遺失城池疆土和大批軍用物資的結果。縱觀蜀軍伐魏,雖未從對方奪得城池、地盤和物資,但都是全身而退,並無大的閃失。戰爭應當有成功、失敗兩種結局之外,尚須有平手的第三種結局:雖未成功,亦未失敗。並非存在不成功即是失敗的說法。發出不成功即是失敗說法者遠不瞭解諸葛亮的戰略出發點。
蜀、魏兩國當年軍事實力的比例是1:5,魏強而蜀弱。魏滅蜀從軍事佈局和戰力配備上都作了很多基本安排。首先曹魏政權修建了從隴東平涼經陳倉、略陽西、兩當至蜀西劍門關的隴右大道,司馬懿率猛將張郃、夏候暾憑藉隴右大道切斷蜀漢西涼地方與本部的聯絡。特別是張郃攻蜀取得搶佔節亭地方的首勝,給諸葛亮敲響了警鐘:任憑魏軍主動進攻,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必然會被魏軍象砸核桃一樣,今天丟一塊,明天丟一塊,迎來的只能失敗的積累。要改變這種局面,則需積極進攻,牽著敵方的鼻子走,使敵方不能集中力量進攻。這明顯屬於進攻是最好防禦的戰略。魏國據守關中平原的天府之地,兵多而糧廣,基礎雄厚,且不說攻進長安的大勝,即使偶勝取得關中一塊地方也未必守得住。諸葛亮率兵六出歧山目的不在於攻城奪地,而在於干擾敵方戰略部署,使敵方疲於應付,不能主動攻蜀,使蜀漢政權在戰術運動中得以保全。在六出岐山的伐魏中,諸葛亮刻意實施打得羸就打,打不蠃就走的靈活戰略戰術,並不損兵折將和丟失地盤,在某種意義上不不能稱為失敗,而是一種有效自保的策略。
咸陽人
-
10 # 華夏天道法自然0
是一位最忠誠的軍事家、最後是因心不果斷、戰略錯過最佳勝利時機、最關鍵時間、變成遺憾、打擊心碎……最終氣數盡。打敗他的不是對手是他自己不夠狠、沒利用紫微星最佳時機。把紫微星時機讓給了別人!
-
11 # 老龔166916589
演義
。諸葛亮稱軍事家有爭議,髙級謀士或儒將交適宜。六出祁山類敗,一是兵稀將少,沒有軍事實力。二是祁山爭戰他本不想勝出佔地,佔了地無人鎮守也枉然。
-
1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諸葛亮的大名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己成為智慧的化身。集思廣益的會被稱為"諸葛亮"會,他做為卓越的政治家、一代名相的盛名己流傳千古。
他的軍事才能和他政治家的身份也很匹配。
在《三國演義》中被塑造成神出鬼沒、料事如神的傑出軍事家,甚至可上升至戰略家的地位。
未出茅廬便曉三分天下事,可見他的戰略高度。博望坡幾把火,小試牛刀,燒得曹軍大敗而歸。對孟獲的七擒七縱,以及火燒滕家軍、巧施空城計、大展八陣圖。
把兵法運用到出神入化。他的很多戰例被後人編入《三十六計》中。如著名的"上屋抽梯"的出處,來自於劉表長子劉琦為求教於孔明而採取的不得已。
當然他的最大軍事行動莫過於六出祁山,也均以撤退收兵而告終。何為?
蜀弱魏強是一個客觀事實。他每次也無必勝的把握。只存在偶然巧勝的機會。每次勞師動眾,就是為兌現他對先主劉備的承諾,要匡扶漢室,其實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行為。
終於積勞成疾,五十多歲就病逝於五丈原。他用畢生的心血實現了"躹躬盡粹死而後已"!
所以他一直受到後人的尊敬!"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正是人們對諸葛丞相過早去世的惋惜。
-
13 # 錢多多讀文史
什麼是軍事家?
軍事家,具有對軍事活動實施正確指引或是擅長具體負責軍事行動的實施的人。按此定義可以將軍事家分為兩類:戰略軍事家和戰術軍事家。
一般被稱為軍事家者多為軍隊最高統帥或高階將領。籠統的概括,戰略家、戰術家和軍事理論家都可稱為軍事家。
從廣義上來講,諸葛亮算是軍事家。
當然,儘管羅貫中對諸葛亮多有偏愛,給了安了許多別人的功勞,但不能掩蓋諸葛亮在戰場上的黯然。
但名將並非廣大群眾心目中百戰百勝、屢出奇計的極具故事性的人物。
從嚴格意義上講,並不是打仗打得越多,將領就更成其為名將。
真正的名將,不打無把握的仗。
況且擴充套件到軍事家概念,又包含戰略制定與全域性觀念。
諸葛亮隆中對出三分天下,促劉備入蜀建立根據地,都是他軍事與政治上高瞻遠矚的表現。
這樣一位軍事家,為何六出祁山無功?一而再地堅持呢?
也許並非他不懂此路難行,只是蜀漢上下需要一個共同目標…
-
14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因為最近一些專家的點評,所以很多人對諸葛亮的才能,是持有懷疑態度的。尤其是他的軍事才能,幾乎被專家評價的一無是處,理由很簡單,最後還是敗了嘛!當然了同時被貶低的還有司馬懿,專家認為,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是一對在軍事上的臭棋簍子,半斤對八兩。
那麼這樣的評價合理嗎?我認為如此評價諸葛亮是不合理的,如果以成敗論能力的話,那麼項羽的軍事能力看來也是不值一提的,偉大的軍事家韓信最後不也輸給了劉邦麼?難道他的軍事能力比不上劉邦?成功與失敗的背後,肯定是有很多特殊的原因在裡面。
為什麼司馬炎最後能奪取天下?難道說因為他的才能冠絕天下嗎?當然不是,他是得了爺爺、伯父和父親的照顧,這才坐享其成擁有天下。同樣的道理,為什麼諸葛亮會失敗?因為他是得了劉關張三兄弟的“幫助”才丟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01諸葛亮接管蜀漢政權之前,已經是一副爛攤子了。蜀漢建立僅僅兩年時間,就成了支離破碎的一個政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劉備打了一場討伐東吳的戰爭,完全背離了隆中對的計劃。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結果夷陵之戰慘敗,蜀漢軍士死傷無數,有生力量銳減,南方叛亂不斷,蜀漢可控範圍嚴重縮小,賦稅銳減財政赤字,蜀漢帝國危在旦夕。
在這種情況下,神仙接管了這個政權,那也只能嘆息三聲了。關羽在荊州戰敗,導致荊州兵全部都歸了東吳,使得東吳士氣大增。江東水師和荊州水師合併,成為了天下無敵的東吳水師。
所以劉備當時以陸軍挑戰天下無敵的東吳水師,那等於就是以卵擊石。孫權可以在應付完劉備的同時再擊退曹丕,所以靠的就是關羽的荊州水師和自己的江東水師。這個時候張飛又被人給割了腦袋,氣急敗壞的劉備,就算不討伐東吳,也會被活活氣死。所以討伐東吳是劉備自救的唯一出路。諸葛亮明知道不對,卻不敢阻攔。後果我們都知道,慘敗收場以後,劉備一命嗚呼,劉關張都走了,這個爛攤子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撞牆的心都有了,不過幸運的是,諸葛亮很有耐心,他可以從頭再來。還有什麼時候比得上火燒新野時困難呢?於是諸葛亮開始收集蜀漢殘兵,注重民生髮展,平息南方叛亂,積累備戰資源。可是不管他如何努力,當時的蜀漢,只有益州這一塊有生力量,怎麼可能跟龐大的曹魏相抗衡呢?
古巴可以一直這麼在美國的東南角抵抗著美國的進攻,可是你讓古巴吞下整個美國,你覺得現實嗎?諸葛亮所面臨的就是這麼一個問題。
02諸葛亮屯兵整軍能力強,識人用人能力不及劉備。諸葛亮最初給自己的定位,那就不是征戰沙場的大元帥。可是現實逼著他去充當這個職務,所以諸葛亮是被逼無奈之下,才會帶兵北伐。
我們會發現諸葛亮屯兵能力是很強大,這也是被逼出來的,如果糧草足夠,且運輸方便的話,誰願意浪費時間屯兵呢?此外諸葛亮喜歡改良新式武器,比如諸葛連弩就是當時比較先進的射擊類武器。再比如說木木牛流馬,那是運輸糧草的工具。這些工具都有利於戰爭,當然也算是諸葛亮在軍事上的突出業績了。要不是蜀漢兵源不足,人口稀少,諸葛亮為什麼會想到發明諸葛連弩呢?要不是蜀漢的山路崎嶇運糧艱難,諸葛亮為啥要發明木牛流馬呢?這都是被逼出來的。他能夠調動蜀漢境內的戎狄兵馬協同作戰,這些少數民族的人馬,戰鬥實力非常強悍,所以諸葛亮能調動這些人,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是諸葛亮在識人用人方面,卻有著明顯的不足。他錯用了馬謖守街亭,結果導致街亭丟失,北伐計劃全盤被打亂。
而魏延這樣的猛將,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再比如說歸降的姜維,雖然諸葛亮很看重他,可是諸葛亮生前,姜維也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功績,實在有雪藏的嫌疑。
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三國志》
跟劉備比起來,諸葛亮的用人水平的確差太多了。劉備用關羽守荊州,這是當時蜀漢唯一適合守荊州的人選,保住荊州六年半時間,我覺得很不容易了。
用魏延守漢中,使得漢中從未受到任何威脅。此外諸葛亮、法正、龐統、李嚴等人,在劉備手裡都能夠運用自如,這用人的水平,當真可以跟曹操相媲美。
03北伐失敗的原因太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值得肯定。蜀漢北伐曹魏,本身就有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實力懸殊的問題。曹魏用一個關中的力量,就能夠跟蜀漢持平,更別說曹魏還有偌大的中原地區作為依靠。
既定,以亮為軍師將軍。備稱尊號,拜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鉅細,亮皆專之。於是外連東吳,內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三國志》
由此可見,諸葛亮北伐,的確是以卵擊石的一種戰爭。不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夠強,而是當時蜀漢有諸多方面的落後。
首先蜀漢的人才奇缺。劉備活著的時候人才濟濟,可是諸葛亮時期,能夠堪當大任的人才非常少,五虎上將一個不剩,唯一能擔重任的只有魏延。其次蜀漢的兵馬太少。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所能帶上路的兵馬,絕對不超過十萬人,這已經是一個極限數字了。因為蜀中的老百姓養不過更多的戰士。再者蜀漢的經濟實力落後。現代打架就是打的錢,其實在古代打仗也是拼的經濟實力。蜀漢的經濟實力,莫說跟人口眾多的中原相比,就連關中地區可能都比不上。有這麼多障礙擺在面前,諸葛亮縱然是天縱奇才,又怎麼能力挽狂瀾呢?蜀漢的失敗不是個人的失敗,而是整個蜀漢帝國綜合實力的失敗。
總結:諸葛亮能進武廟十哲,這可不是後人拍馬屁。為什麼諸葛亮可以進入武廟十哲呢?因為古人已經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諸葛亮不僅戰術上有自己的韜略,在戰略上更是有突出貢獻。
隆中對是諸葛亮最偉大的戰略構思,拿魯肅、郭嘉之流跟諸葛亮比,我覺得還是太小瞧諸葛亮了。可是看看這些人一生都做了些什麼,高低立見。司馬懿在參觀了諸葛亮屯兵的戰場後,也不免感嘆一生,天下奇才。
所以說,不是現代專家一兩句話,就可以完全否定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成就的。諸葛亮的威名流傳了1800多年,每個時代,無數聰明人,都非常尊敬,為什麼到了我們這個時期,有人要刻意打壓呢?兵事也就是人事,諸葛亮在人事方面,已經做到了極致。
參考資料:《三國志》
-
15 # 漁歌夜話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用在諸葛亮身上那再恰當不過!說諸葛亮是軍事家那真是被小說《三國演義》神話了,因某些歷史時代因素以及羅貫中個人認知的侷限性,以及為了小說情節的精彩生動所需。將許多與諸葛亮毫無瓜葛的功績被他記在了諸葛亮頭上。比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關羽華容道放曹等,絕大多數是小說創作的情節。
諸葛亮本來地位就是個智囊幕僚的軍事身份,無奈先帝劉備雖頂著皇叔的光環,然而實在是根基太淺,天命之年才在荊州借了一塊自己真正的落腳之地。在羅老的有意力挺褒揚下,劉備集團的文臣武將都給足了特寫,給我等留下了以為劉備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的錯覺!別聽著五虎上將.臥龍.鳳雛等人才都在蜀漢,其實劉備一直都處於人才極度匱乏之中。一個多半生都無根據地的弱小政權,各類人才比魏國.吳國還多,那才真正的太不正常和胡說八道!
諸葛亮是在劉備首席謀士徐庶被曹操挖走之後,萬般無奈之下,屈尊降貴冒險而三顧茅廬請出的謀臣。在沒選擇餘地.更沒對比條件下將國家發展方向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雖然我們讀到這些章節時為其精采情節所感染折服。但它背後的嚴峻殘酷背景有幾人能體會:一個高調宣傳自己經天緯地之材待價而沽;一個根基不穩急需良策定國安邦!說劉皇叔請他出山是重大政治冒險一詞,一點不為過。因誰也不知諸葛亮到底有多大本事,僅憑他早有準備的三分天下一說的忽悠。
如非要給諸葛亮個身份地話,我認為稱之為政治家較為合適。至於軍事家.戰略家.文學家.發明家等都是附會貼金之筆!
僅就政治家在某些方面都存在著嚴重缺陷:
1.事必躬親的作坊政治格局。一個被捧成神的人,卻無力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實施監督機制。這也算是政治家作為?
2.沒有培養髮掘軍事政治接班人的能力和措施。一個己成為獨立國家的情況下卻比流離階段的人才更為缺乏,他不應當承擔第一責任嗎?
3.沒有寬廣的採納八方意見的胸懷。滿朝文武皆出自他門下,沒有反對的政客,沒有異己的將領。這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嗎?
4.不懂休養生息,不能使國富民強,讓國力強盛,侍機而動,這不是政治家的手筆!蜀國因偏離核心戰亂期,本身就是天府之國,十分富有。在他數十年的經營之下,卻導致民不聊生,背井離鄉。
5.為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而不能為而非為之的作死北伐。這不是自證自己的自卑和無能嗎?不顧先帝半生打下的江山積蓄,不分析時機形勢,不能全域性性地作戰略佈署。同一行軍路線,同一戰爭方案。竟能執行五次之多!連兵家以奇勝最兒科的基本能力都無力熟練使用。競也有臉稱軍事家???
魏強蜀弱是客觀事實。但他卻不顧自身實力,不分析天下局勢和時機,打著兌現他對先主匡扶漢室的承諾,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發起一次又一次的禍國殃民的做死無效戰爭。
六出祁山說好聽一些是以攻為守,興復漢室;說不好聽是無能作死,窮兵黷武,最後拖垮了蜀國,蜀漢之亡他應負重大責任。六出岐山的軍事敗筆史實可能也是羅老實在無法粉飾的情節。被他吹捧成神的人物終於露出了真實面目。將他定為政治家都有很大的瑕疵和勉強!
-
16 # 老貓談史
這個問題我來說一下吧,諸葛亮當然算是著名的軍事家,但是他六出祁山均以失敗告終的確是一件令人遺憾的事情,諸葛亮早就定下了光復漢室、收復中原的宏圖大志,他的一生都在為這個目標而殫精竭慮,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完成它。
總得來說諸葛亮最為成功的北伐是第一次出征,當時的蜀軍接連取勝但是最終功虧一簣在第一次北伐的過程中,諸葛亮率領大軍接連擊潰魏軍並多次獲得勝利,還順手將魏國名將姜維收入麾下,在這種勢不可擋的情形下,一個致命的失誤卻讓整個戰局出現了扭轉,這個失誤就是有名的馬謖失街亭,雖然事後諸葛亮忍痛斬殺了馬謖以,但這對整個局勢來說已於事無補,第一次北伐就這樣失敗了。
第二次北伐雖然相較於第一次有點艱難,但總體來說還算順利,沒想到司馬懿這個老狐狸知道打不過諸葛亮就一直堅守不出,諸葛亮又是派人罵,還寫信送女人衣服,司馬懿都當沒事人一樣,終於諸葛亮的大軍耗不下去了,終於回到了蜀地,二次北伐又失敗了。
這兩次最有希望的北伐失敗過後,說實話蜀國已經沒有足夠的實力滅掉魏國了蜀道艱難,運糧不便,再加上只要魏軍在陳倉艱守不出,蜀軍就很難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所以蜀軍一直被限制住。
後期的蜀國已經人才凋敝,而魏國還有著張郃、曹真、郭準等猛將,失去了五虎將的蜀國屬實有點難頂,而後又有鍾會、鄧艾、司馬昭、司馬師等一班文武雙全之人,竭力輔佐,魏國實難攻破。
但最重要的還是後主無能
在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由於有一位將領因途中喝酒怠慢運糧時間,被諸葛亮杖打八十於是他懷恨在心,便投降魏軍,當時魏軍正節節敗退,司馬懿便叫其去成都散佈謊言說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將篡國,後主聽後,使人差孔明回,又一次半途而廢。
所以說,孔明既要跟強於自己的敵人鬥,還要提防著自己人,能成功就怪了。
-
17 # 風捲殘雲九九
諸葛亮是漢末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外交家,軍事家,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完人。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倍受後人推崇,成為一代代後輩學習的楷模,提起諸葛亮,一百個人有一百個大大的贊。
諸葛亮雖然算是軍事家,但並不善於用兵。陳壽《三國志》認為諸葛亮治國強於治軍,治軍強於用兵,可見作為一位政治家,諸葛亮是滿分,作為一位軍事家,諸葛亮也就80分水平了。諸葛一生唯謹慎,這句話概括了諸葛亮用兵的風格。《孫子兵法》講,以正合,以奇勝,可見僅能做到正面決戰致勝是不夠的。諸葛亮用兵謹慎有餘,卻不敢冒險,再加上蜀漢國力遠遜於曹魏,五出祁山,勞師兵疲,未有寸功也理所當然了。
-
18 # 胡國付我
很多人都說,諸葛亮是大戰略、內政、人才管理、後勤方面的治國政治家。蜀國戰術奇謀、軍事家還得說是 龐統、法正。
-
19 # zan峰
諸葛亮就出岐山,都成功了,沒有失敗啊,每次都打的魏軍丟盔棄甲,雖然都撤回去了,但是並沒有失敗,由於糧草吃完了,才回去的,兵並沒有損失,所以諸葛亮沒有失敗啊。
-
20 # 老劉
諸葛亮雖然六出祁山都以失敗而告終,但也妨礙不了諸葛亮仍然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大家這一莊嚴稱號。
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三:“僧曰:‘巧婦安能作無麵湯餅乎?’”釋義為,即使是聰明能幹的婦女,沒米也做不出飯來。比喻做事缺少必要條件,很難做成。這句話充滿了哲理。
諸葛亮之所以六出祁山都累累失敗,就是這個道理:即是缺少必要條件。而這個必要條件就是國家的強大實力。然而人們不竟要問,既然實力明明欠佳,為什麼諸葛亮還是要一意孤行?這實在是太難為了諸葛亮,明知曉卻只能違心而為之。今天作為幾千年後的現代人的我們,一定要尊重歷史的客觀事實,辯證看待,絕不可能意氣用事,以“成敗論英雄”。
先讓我們追溯歷史,回到那群雄逐鹿的三國時代。蜀漢剛剛建立只不過兩年時間,劉備就完全背離了隆中對的戰略對策,為報關羽的一箭之仇,打了一場討伐東吳的戰爭,以失敗告終,從而導致了建立蜀漢政權頻臨崩潰的危險,其好不容易初建基業也幾乎損失乾淨。正是如此“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殘局被落到了無可奈何的諸葛亮頭上。於是諸葛亮只能重整山河,發展生產,修生養息,平息南方叛亂,積累備戰資源。但是不論他如何努力,當時的蜀囯只不過只有益州這一塊有生力量,又如何能與其實力雄厚的曹魏相抗衡呢?
諸葛亮美中不足地是他不善適機有度的識人和用人,沒有做到人盡其才,而不分國事大小,總是親力親為,他的用人之道與劉備相比只能望其項背了。如:他不能排程好智勇雙全的魏延,阻礙並壓制了魏延重大能力的發揮;他不能讓自己精心收降的德才兼備的姜維充分給予獨立演練的機會,導致蜀漢後期姜維雖然力掌全域性但實有點力不從心,難挽蜀漢敗局;特別是他錯用了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的馬謖,派其帶兵駐守街亭,結果街亭丟失,徹底打破了出祁山北伐的全盤計劃,從此再也無法挽救蜀國走向滅亡之命運。這不得不說這是諸葛亮一生戎馬生涯的最大敗筆。這預示著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慘痛終結。也正是他“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真實寫照,更是忠於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流芳千古的不朽象徵。
回覆列表
諸葛亮確實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這可以在很多方面都能顯現出來。
火燒博望坡
這是諸葛亮出山以來的第一站,在當時因為之前徐庶是劉備的軍師,在徐庶走後就關羽和張飛都比較不服這個新來的軍師,這一把火之後皆對他臣服。
當時曹操帶著夏侯惇和十萬曹軍南下,如果直面應對那麼劉備必輸無疑,諸葛亮就避其鋒芒,因為博望坡是曹軍的糧草聚集地,諸葛亮並沒有直接攻打,因為會讓曹軍把糧草轉移,最終在準備一年的情況下直接火燒了博望坡,對曹軍進行眾創。
火燒赤壁
此戰中讓周瑜顯露鋒芒,但是別忘了諸葛亮在這中間同樣重要,很多周瑜想到的,諸葛亮也早已想到,而周瑜是東吳的大都督,可以說是當時軍事才能第一人,能跟周瑜對峙而不輸的人,軍事才能不會太差。
接著來分析諸葛亮六出祁山皆是無功而返的原因,我認為有三點:
第一:擔子太重
在劉備死後,因為劉禪年幼所以諸葛亮在處理朝政和軍事上都是親自動手,不想魏國和吳國,就算是主公去世也有厲害的謀士進行出謀劃策。
這種種壓力在諸葛亮身上難免會讓其費盡心思,在蜀國雖然蔣琬、董允之流跟他並稱為蜀漢四相,但都是可以獨當一面不能統御全域性的人。
第二:兵力太少
這一點是最能說得通的,在當時蜀國最強大的時候關羽被殺,荊州這個軍事要地被吳國奪走,劉備南下攻吳,但是夷陵的一場大火可以說是把蜀國這些年的根基給燒的差不多了。
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諸葛亮每次出兵,兩軍之間蜀軍傷亡超過兩萬就可以說是大傷亡了。
第三:地勢原因
在三國中,魏國所佔領的是大片的平原,來回支援和糧草押運都非常的方便,吳國雖然不是平原但是有著水域作為天然的屏障,並且吳國水戰極強。
反觀蜀國,在蜀國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是本地人,大部分都是一路跟隨劉備最終在蜀地紮根,所以在戰鬥上難免會造成一點天然的劣勢,並且蜀地都是群山,糧草運輸和支援都是非常的慢,而戰場上瞬息萬變,一個失誤就可能導致戰敗。
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有軍事才能的,但是當時的蜀國已經呈現衰敗之際,諸葛亮已經無力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