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德雨50926495

    “六出祁山”,指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出兵北伐曹魏的軍事行動,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北伐,在岐山方向,僅有兩次用兵,最後一次,而且老本都搭上了,病役於五丈原。

    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死於前線大營,不僅對伐魏不利,而且對蜀漢政治經濟,無疑是大廈將傾,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是總體上,人才匱乏,後繼無人。夷陵之戰後,無論國力,還是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特別是現曹魏相比,差之甚遠。

    東漢政權的腐敗,在人民心目中的正當性,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光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蜀漢朝廷內部,臣官黃皓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以降魏作俘虜,進入安樂宮。  

     

    用現在的觀點來看,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而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與此同時,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教訓,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民族要興旺,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為人民謀利益,才能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努力培養或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的人才隊伍,同時,興利除弊、反腐反貪、懲治腐敗,加強民族融合;抓住機遇,不失時機,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提高國家綜合實力。否則,將終難如願。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蜀國後主劉禪,加封姜維右監軍、輔漢將軍,統率諸軍,進封平襄侯。隨後歷任司馬、鎮西大將軍,兼任涼州刺史、衛將軍、大將軍,朝廷授予符節。《三國志》記載,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姜維共進行了十一次北伐,無一成功。

    就在蜀漢滅亡當年,姜維與廖化合兵一處,死守劍閣天險。雖然擋住了鍾會的十萬大軍,就在鍾會幾乎絕望時,欲退兵時,素有膽略的魏軍將領鄧艾,率另一路大軍,偷渡陰平得手,直取成都,劉禪當即投降,蜀漢滅亡。蜀漢就沒有掌軍之人嗎?非也。那個出身名門的諸葛瞻,儘管對蜀漢忠心耿耿,但在軍事上異常冒進,而且不懂兵法。

    鄧艾輕兵取綿竹,孤軍深入,兵馬不過萬人,糧草不濟,諸葛瞻手中,也有個三萬多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據險死守,堅壁清野,根本不應正面對敵。一個是沙場的名將,另一個是個從未經歷戰爭的新手,豈有不敗之理。

    如果說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不是姜維而是諸葛瞻。

  • 22 # 曉芸君

    謝邀。孔明是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造詣,自不用多說,還記得以前學過的出師表嗎?其實孔明還著有《兵法二十四篇》。肯定大家也知道,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孔明燈等等都是孔明發明的。可能大家都不難發現,上面這些都與戰爭有關,不管是文學著作、還是發明創造,所以孔明大部分精力還是放在軍事上了,這也是當時的歷史環境決定的。如果沒有做軍師,可能文學史、發明史上還會多出很多關於孔明的燦爛篇章吧。至於六處祁山為什麼會失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打仗其實不僅僅拼的是戰力和統帥的智謀,更重要的是國力、國情和政治環境,當時的蜀國內部勢力錯綜複雜,門閥派系林立,所以孔明出祁山其實是腹背受敵,內憂外患,加上當時的阿斗比不上他爹十分之一。這樣的環境,最終的失利也是必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深航和國航做飛行員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