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記錄鄉愁馬丫
-
2 # 厚德載物健行天下
魯迅先生的文章再中學時代就讀了不少,老師說好,說魯迅先生是中國的國魂,是脊樑。我們就讀了,但是最讓我歡喜的是故鄉里面的閏土,脖帶項圈,手拿叉,再月光下刺歡的樣子,可謂記憶深刻。如今年齡增長,再讀故鄉閏土,可以說又是不同的感受了。人到中年,才有了不少的閱歷與經驗,才有了對生活的判別能力,更加卻喜歡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其實,魯迅先生的文章不僅有童趣有精神,更多的是對國人心性的描寫,擅長素描,旁觀,卻也有愛有恨,盡在字裡行間。可以說魯迅先生的文章對勞動階層有同情更有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
3 # 正一小道
魯迅先生作為現代的文壇大亨,很多的人都不會陌生。記得小時候,幾乎每本語文教科書上都有幾篇他的文章,那會的時候,看著他那滿篇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雖然不是特別的懂,但是也能作為一個有意思的讀本,像《朝花夕拾》這樣的作品,在小時候能算上是感興趣的讀物之一了。
但是長大後步入社會,再看到魯迅先生的書籍,又是不同的感受,一下子突然懂了。為什麼他說:猛獸總是獨行,牛羊才成群結隊;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等等話語。
在小時候看來,猛獸就是豺狼虎豹,而牛羊就是牛羊。至於猛獸為什麼獨行,認為它們獨行是一種正常的表現,是一種共知,就好像人為什麼長了兩條腿一樣,對這個沒有什麼感慨。可是長大後,卻是另一番的理解,猛獸獨行,那是因為它們強大,不需要幫助,除卻能力的強大不用別人的幫助,還有強者的驕傲,不願意與其他人一同分享榮耀,強者總是孤獨的,因為金字塔越到頂端就越窄,沒有能力的總會被淘汰下去;而牛羊代表的是弱者,因為實力的弱小,他們不得不團結在一起,好能抵抗來自外面的欺負,儘管牛羊群在面對猛獸的時候幾乎沒有抵抗的能力,但是他們還是擠在一起,最起碼能在心裡上得到安全。
魯迅先生最開始的時候是用這句話來描述當時的政府,可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的生活已經得到了巨大的提升,不比他那個時代的黑暗和軟弱,但是面對現在快速的生活節奏,這句話還是很生動的體現了現代社會。有能力的人總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來,實現自己的理想,可大部分的人還是盲目的隨波逐流,今天跳槽,明天轉行,
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這句話在任何的時候都適用,一個勇敢的人在面對空難和加害的時候,他們總是一個人在面對,孤獨的抵抗著,默默的提升自己的能力,直到一天奮起反抗,徹底戰勝壓迫者。在勇者看來,一切的目的都是為了勝利,可是怯懦者在面對壓迫的時候,他們懼怕對手的強悍,對強者臣服獻媚,反過來就會對更弱者伸出猙獰的獠牙。面對這句話,魯迅先生做出解釋:暴君的臣民往往比暴君更殘暴,是為了取悅暴君。
-
4 # 麥田守望者LW
少年時,我是閏土,樸實,善良,勇敢。我在明亮靜逸的月夜裡,守護在蔥鬱的瓜地裡,勇敢機智的用叉子對付來偷瓜的刺蝟。我不向往外面的繁華喧囂,只想快樂的守護著一片寧靜美好的天地。
後來,我變成了狂人,看穿了社會的殘酷和傾軋,看透了人們的慾望和追求。我掙扎,我吶喊,我蹉跎,我退縮。可是,我一個人的力量太微弱了,改變不了慾望橫流的社會。於是,我沉默了,我退卻了,終於變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於是我變成了孔乙己,站著喝酒而穿長衫唯一的人。四個銅錢,一碟茴香豆,一碗酒,與周圍坐著喝酒的客人分辨著偷書與竊書的區別。我想掙著文人的面子,卻過著不堪的生活,陶醉在自我的世界裡,在別人眼裡卻是無比的窮酸、迂腐、可笑。
我變成了祥林嫂,向周圍的人喋喋不休的述說著自己的不幸。開始得到了些許的同情,漸漸的變成了無視和鄙視,哀我不幸怒我不爭。我試圖反抗,但心裡明白,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所有的苦難和不幸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現在的我變成了啊Q,學會了用精神勝利法安慰自己。我漸漸習慣了安於現狀,雖心有不甘,但已止步不前。我習慣了卑微和懦弱,習慣了蹉跎和幻想,習慣了周遭的一切。
原來我的人生就在魯迅的筆下。我曾純真,我曾勇敢,我曾吶喊,我曾彷徨。而現在的我麻木、冷漠、慵懶、困頓,終於變成了那個我最討厭的人。
如果可以,我願永遠做少年的閏土,永遠單純,永遠堅守自我的一片樂土。
-
5 # 賈亞民
所謂大小,無非是時間的問題,任何作品和文字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東西出來,每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即使在一天的時間裡讀了幾遍每遍都有不一樣的收穫,所以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體會,即使相隔了一秒。
-
6 # 老鮑9188
閱遍近代諸神諸仙之作,覺似飲啤酒者有之,雖柔淡尚有味;覺似飲茅臺者有之,雖濃韻尚欠烈,惟讀魯迅之作猶如熱品65度二鍋頭,五臟六腑被衝擊得血脈沸騰,且震撼良久良久
-
7 # 氏名無
一、小時讀魯迅
小時,魯迅對我而言是一個一臉嚴肅、刻板、時刻準備訓人的形象,小時課本上魯迅先生的影象也總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樣子。後來學了懷念魯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叫《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對魯迅先生的印象才逐漸有所改觀。那時魯迅先生對我們來說有著另一個意義,那就是考試的“噩夢”,因為幾乎每次考試都有魯迅先生的身影。
其實,如今想來,或許魯迅先生的作品是不適合在小學甚至初中就接觸的,他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不到一定年紀是讀不懂的。
二、中學讀魯迅中學還是依舊會有魯迅先生的作品,那時讀已不是噩夢的存在了,而是一種欣賞亦或享受了,無論是文筆或是思想。那時讀來,讀出的是魯迅先生的憂國憂民、慷慨激昂以及義憤填膺,他總是在諷刺,在挖掘,在痛心。他真的是想用他那支棄醫從文的筆喚醒國人,要起來,要覺醒,要戰鬥,要自由,要民主,要思想……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想,魯迅先生是真正以他一生的實踐與努力做到了。在今日,我們依然記住他的思想,他的抗爭,他的理想。
三、今日讀魯迅今日再讀魯迅,覺得魯迅有點“小家子氣”了,他畢生追求的,是興國安邦,是修身齊家平天下,他深受影響的,還是孔子的儒家思想。
然而如果我們用哲學的眼光去看,用老子宇宙與生命的眼光去看,這些都是小事,這些不是哲學。
孔子的儒家思想不是哲學,而是倫理學,是社會結構,是人脈關係,是無法拿到世界上與蘇格拉底、與耶穌、與尼采相提並論的。
其實魯迅先生早年還是深受老莊、尼采的影響,只是到後來,由於儒家思想太強大,他放棄了。
魯迅的絕望,是對國事的絕望,不是對命運的絕望,命運的絕望,是悲劇。古今中外,所有偉大的作品,都是寫悲劇,寫命運的絕望,命運於諸神之上,是絕望的,為何絕望?因為人無法與其抗爭,抗爭的結果亦是絕望的。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你看”,多可惜呀,再往前走,他就對了。
或許,是我對魯迅先生的期許過高了,無奈,中國近代至今,甚而言之,由春秋以降,百家爭鳴之後,中國再沒有出過真正的哲學家,一個魯迅,本來是最有希望成就的,然而最終也無法再往前一步。
-
8 # 使用者振華
魯迅先生的作品,是永遠給予我們智慧和力量的思想寶庫。從魯迅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什麼是真正的革命者應該具有的高風亮節和大智大勇,什麼樣的人是中華民族的筋骨和脊樑。魯迅先生的文章給人以力量,給人以鼓舞,給人以溫暖,給人以智慧,給人以正義感。閱讀魯迅先生小說,總是陷入到一種“無物之陣”中,感到內心的分裂,剛走出作品,馬上就陷入到裡面去,使人難以脫身。閱讀他的雜文,雖然擺脫這種“包圍”,然而心情也十分沉重,他對中國人的心理剖析得一針見血,讓人有一種毛骨悚然之感。對於那些較為精粹的作品,總是閱讀一遍又一遍,樂不釋手。
-
9 # 南園逸士NKU
這個問題使我想起了文革初期,看到的毛主席描寫魯迅的詩:“真理在胸筆在手,無私無畏即自由。時光如濤蕩泥土,砥柱擎天立中流” 。當時因為年紀小不能理解“無私”與“無畏”為什麼放在一起?“無私”為什麼又放在“無畏”之前?“無私無畏”怎麼就“自由”了呢?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遷,我逐漸領悟到了這句話精深的內涵:沒有私心為己謀利;沒有私弊授人以柄!你就會無所畏懼!你就能夠在別人面前直起腰來!你,就是自由的!
-
10 # 客南山
初讀魯迅的作品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那時候都是語文老師灌輸的概念,就一個字,好。
如今,年齡稍長,魯迅給人的感覺在大多時候都是個橫眉冷對千夫指的聖人,但有時候又是活波的,即使到今天,魯迅總結的集體人格仍然可以看到其影子,孔乙己、阿Q、祥林嫂,這些人絕不僅僅只是一個文化人物,而是一群群集體人格的縮影。
-
11 # 森嶼君
“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別不承認了,你對他的認識無非語文課本上那兩篇,還是帶著要背誦的憤恨,或者行將睡去的睏意。究其原因,一個是因為新白話文比較拗口,再加上小時候不知道人性的真正面目,所以一直對魯迅的文章無感。
小時候,課本上但凡先生的文章,必逐字分析,都是重點,還要進行背誦,至今還記得《記念劉和珍君》中的幾句話:“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當時只是為這豪言壯志所感嘆,最多不過一句“哇”來總結,最後還是歸結於背誦的冰冷陳詞。只能說,當時年紀小,見識的也少,不懂先生筆下的世態炎涼,人情冷暖,現在重讀,才感受到這些文字的重量。
他們說先生的文字不適合小孩子讀,讀不懂,最後都是食之無味,如同嚼蠟。高中、初中、甚至小學課本很多魯迅的文章,經過自己實踐驗證,兒時確實似懂非懂,直到前面提到的《記念劉和珍君》那一段才有所頓悟,可終歸歸於形式。再到現在,閒來無聊,讀一篇魯迅的文章,才發覺其中的大氣與凌然。只怪當時年紀小,無知錯過好多年。
我就突然想到,《倚天屠龍記》裡,張無忌離開冰火島前,謝遜曾逼迫他背下許多武功要訣,還說“雖然你現在不懂,但先記著,將來總會懂的”。我覺得對魯迅先生的文字也如是。小時候不懂,只是愣看,也許還不喜歡;長大了才會覺出其中好來的。
其實,初高中讀不懂的文章有很多,就說《背影》,其實沒有幾個學生能夠大徹大悟其中的道理。我覺得教育不一定是在當時就真的把所有你能明白的教給你,或者說,教給你的你都能明白。有時候,只是在孩子們心中留個種子,這就夠了。
他的才學、對語言的把握、萌度、幽默感、體能、語感都足夠了得。遺憾的是,許多課本上的文字,其實是把他當作一個教化工具使的。他本來是那麼美妙的一個寫作者,活生生被弄成條幅了。
要有多大的氣魄,才能夠說出“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這樣的句子。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你看,他在發光,那是他的勇氣。未曾屈服
-
12 # 文化一家人
長大後再讀魯迅的作品,感受肯定是不一樣的。
小時候讀魯迅的小說《祝福》,印象裡只有一個祥林嫂。因為她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逢人見面第一句話總是說:我真傻,真的......我真傻,真的......
打那以後,但凡誰說話重複了幾句,人們總要說:別學祥林嫂啊......你就是祥林嫂啊......
小時候心裡的《祝福》和魯迅,都是模糊又模糊,沒有什麼特別的記憶,所能記住的無非就是這些讓人當做笑談的這個習慣。祥林嫂為什麼要那個樣子呢,因為她的孩子阿毛被狼給吃了,她日夜想念孩子,所以才變成了磨磨叨叨的樣子。所有的感想,也只停留在同情和憐憫,沒有其它的感觸。
長大以後才知道,《祝福》是魯迅先生一九二四年寫的一個短篇小說,它透過淳樸善良的農村勞動婦女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反映出舊社會勞動婦女共同的悲慘命運,肉體遭受壓榨、蹂躪,精神也受到摧殘和毒害。而且這個壓榨和毒害是在逐步加重,並沒有出現緩解。作者第一次見到祥林嫂,她還只是順著眼,兩頰還是紅著的一個寡婦,雖然喪了丈夫,但她還年輕,她是從婆家逃出來的,說明她還有與命運抗爭的勇氣。可當第二次見到她時,她已被婆家轉賣,又第二次喪夫,而且沒了孩子的精神支撐,只見她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彷彿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無疑她已到了流落街頭,淪為乞丐的地步了。
這表明她在無數次的嚴重打擊和折磨下,已陷入極度悲哀,內心痛苦已無法表露,精神已完全麻木了,精神已經接近崩潰的邊緣,雖然還是扎著白頭繩,烏裙,藍夾襖,但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著淚痕,目光已經沒有先前的精神了。
讀到這裡,我們不難看出,祥林嫂所遭受的磨難,比第一次出現在魯鎮時更為深重,她的悲劇命運並沒有好轉,而是進一步發展著。
那麼,魯迅先生是否就是要單純地描寫祥林嫂的悲慘遭遇呢,當然不是。他而是要透過祥林嫂這個藝術形象,揭示出辛亥革命只是趕走了一個皇帝,其它一切還是照舊,封建制度、封建思想、封建意識和封建禮教,在廣大農村依然統治壓榨著底層的勞動人民。而喚起民眾早日覺醒,推翻那個人吃人的社會,才是當務之急。這才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深刻主題。
但是,在少年時期,我們讀魯迅,哪裡會有如此深刻的認識和反省呢?
不僅如此,魯迅在《祝福》當中還給我們提出了另一個殘酷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人們的“看戲心態”。
人們面對祥林嫂的病態,同樣是底層的勞動人民,卻很少同情和幫助,反而產生厭煩和躲避。躲什麼呢,要知道,在同樣的社會境遇下,在同樣的底層身份下,今天的祥林嫂,明天可能就是你了。可惜當時的人意識不到這一點,愚昧麻木佔居著頭腦和靈魂。
魯迅同樣還有一篇小說《藥》,在那個拿革命者鮮血沾饅頭治病的愚昧行為中,當革命者被殺頭時,同樣有一群人在看熱鬧,他們“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所要闡明的恰恰也是這個道理。
魯迅所描寫的“看戲心態”距今已過去九十多年了,如今還有沒有這種心態呢,相信每一個人心中都會有一個成熟的答案。
寫到這裡,不能不讓人想到一個問題,魯迅“民族魂”的聲譽不是空有虛名。魯迅棄醫從文,要醫治人類靈魂的疾病,更不是空穴來風。
多讀魯迅,越讀越有感觸,越讀越覺得他就活生生站在眼前。
-
13 # 了了昨天
很喜歡魯迅的作品…!魯迅先生的作品都收到了偉人毛主席的肯定,稱魯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覺得魯迅先生的《自嘲》還是記憶猶新,也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冒折顏過鬧事,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
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精神真可佳:對敵人要橫眉冷對…對人民要俯首甘為…!
-
14 # 山間小溪1979
道理都對,思想也深刻,的確是難得的偉大作家。就是用詞太過苛刻,讓人讀起來冷森森,忠言也可以不逆耳的,還是不喜歡這個文風。
-
15 # 陳天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社戲》,《祥林嫂》,《狂人日記》,《阿Q正傳》,還記得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小時候讀喜歡看的是百草園,那裡簡直美好到極點,可憐孔乙己,唸了那麼多書,可怎麼不開竅呢?最可憐的是祥林嫂了,嫁一個男人死一個,兒子阿毛讓狼吃了,真是苦樹結苦果,看不懂的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只覺得魯迅先生有點冷,給我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現在看的最多的是孔乙已,祥林嫂,阿Q,還有那個狂人,細心的品味,才知先生的偉大與高明,他棄醫從文,就是要治國人在靈魂上絕症,再也不要出現日本人殺中國人,圍觀叫好的也是一群中國人,那時真到了亡國亡種的地步,有多少人清醒吶喊,有多少人麻木不仁,仁人志士是偉大的先行者,他們有慧眼,有才華,更有回狂瀾於即倒的勇氣,魯迅先生不朽!
-
16 # 秦一農夫
魯迅先生的小說和雜文,在中小學語文課本中選錄的很多,例如,《故鄉》,《祝福》,《狂人日記》,《阿Q正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紀念劉和珍君》等。農夫初次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從《故鄉》開始的,那時還只是一個十二歲的初中一年級學生。由於年令小,沒有一點點社會上的經歷,對於世上的一切只是覺得好奇,新鮮,再加之老師也只是"照夲宣科",所以,對於魯迅先生寫作此文的真實意圖一無所知。直到中學畢業後回到農村,才系統地讀完了魯迅先生早期所創作的全部小說作品及雜文。透過閱讀先生的大量作品,再加之年令的增長,這才明白了魯迅先生的“用苦良心所在”。
魯迅先生早年留學日本本來是學醫的,但由於看到,和聽到一系列華人無端被列強,外人欺凌,壓迫,甚止殺戳的殘酷現實,大受刺激,明白了中國人只所以被稱為”東亞病夫”,其實心理上的疾病是大於生理上的,所以才決定"棄醫從文",以喚醒國人的麻木,愚昧和無知。
魯迅先生早期的小說集《吶喊》中所收錄的十四篇小說,內容全部是以揭露封建社會的種種不合理制度,及地主階級對於勞動人民殘酷剝削的事實為主,藉以喚醒國人覺悟,號召人民起來鬥爭,推翻封建統治階級,建立起一個無剝削,無壓迫的新社會。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評價的,"魯迅先生不但是一個文學家,而且還是一個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旗手"。
我想,魯迅先生是當之"無愧"的。
-
17 # 且聽鋒吟
再讀魯迅,已是而立之年。
魯迅是我學生時代最討厭的作家,語言晦澀難懂,總有各種暗喻,各種諷刺,可是魯迅總是每次考試的重點,還不得不學。但是我討厭他,簡單說,因為魯迅的存在,直接降低了我學習語文的興趣。
再讀魯迅時,是陪著九歲兒子讀《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種寫法,是我對孔乙己最深的記憶。本打算陪兒子拓展課外閱讀,讀著讀著,自己就讀進去了,而且被魯迅筆力震撼到,此刻才發現,原來魯迅真的很偉大。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最有特點的人物之一,一個可笑、可憐、可悲之人。穿著長衫站著喝酒時的好面子,買單時排出九文大錢時的講排面,偷書不算偷時的無賴,被打折腿最後一次喝酒時的淒涼等等,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讀罷細細品味,又覺得這樣的人物同樣可以諷刺現今,從我們自己或者他人身上都能找到孔乙己的影子。我們高不成低不就,故步自封,喝起來酒來高談闊論,穿著假名牌顯示自己的體面,買單時打腫臉充胖子時的豪邁,時常被人嘲笑的窘迫。沒人真正關心你的死活,你不過是別人笑聲中的小丑。最終你的故事,也將和孔乙己欠下的十九文錢一樣被遺忘。
人性亙古不變,我們曾經鄙視孔乙己,現在我們可能正在成為他的翻版。
再讀魯迅,體味魯迅的偉大,魯迅思想的深邃。以後還要多讀魯迅,用心讀,帶著經歷讀,才能真正走近他。
-
18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漸漸而知)
其一。
少時只知聽人言,長大獨立明是非。
他言他語迷惑性,擾亂青年無處歸。
其二。
橫眉最怕進小樓,俯首已忘春與秋。
一身邋遢無言語,襤褸百結見錢摳。
舊友經年不相問,初逢於路急奔走。
轉來轉去人老去,眼光終究誤九州。
-
19 # 周宗明217
烈酒,火鍋,川人之至愛,少食旺火,初嘗,麻辣辛香,舌心如火,大汗淋漓,惴惴如寶玉見嚴父,遷延遲疑。如履薄冰,又如蒼促遇美人,賊心賊膽,一見鍾情,欲罷不能。先選些幹盤溫和的東西吃。如巜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巜社戲》之類,猶如干盤菜就冰鎮啤酒,六月雪痛快淋漓,一發而不可收,忽倫吞棗,豬八戒吃人參果 全不知滋味。
長大讀魯迅,沙論,鴨論,剃頭論,夫子閱盡人間春色。"乏"加喪家犬"婆理"楊蔭椧,富家女婿"葡萄甜,""四條漢子"悔當初,"才子加流氓"鎖喉一箭,千古美談。夫子惜黑如金,百步穿楊。再讀《阿Q正傳》,芒刺在背,如坐針氈。情書巜兩地書》,坦蕩君子,天下共觀,其人豈可近邪?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此生死後,墳能不能距萬國公墓近點?
-
20 # 醉珺
第一次讀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在上小學的時候。
要知道,當時我們還是少年,即便有老師的講解,對於魯迅先生的文章也是一知半解。
好不誇張的說,我們小時候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僅僅是停留在“讀”的基礎上的。
魯迅先生一生的作品很多:《吶喊》《彷徨》《朝花夕拾》《野草》等等。
如今我們長大再次讀到魯迅先生的作品,卻陷入了深深的沉思。1、小時候我們讀的是課文,想的是完成作業;而如今我們讀的依然是課文,想的卻是魯迅先生的精神和靈魂。
要知道,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因為醫術只能解救一個人的身體,而文章能夠解救一個人麻木的精神和靈魂。
2、小時候我們不過走馬觀花,寥寥看完他的文章,長大後我們卻發現他的文字功底太過身後,寫作手法更是讓人敬仰。
魯迅先生最常用的寫作手法就是矛盾性,透過鮮明的對比,從而突出人物(文章)鮮明的性格。
3、魯迅的雜文是有極強烈的戰鬥性的,這種戰鬥性藉助於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強烈的藝術魅力而表現出來,它是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透過具體材料的和諧統一。
魯迅說:雜文必須“生動,潑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又說:雜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4、魯迅總是在首先強調雜文的思想性、戰鬥性的同時,也強調它的藝術感染力,強調它必須透過生活的形象和語言的魅力給讀者以藝術的享受。
自然,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決不是撫慰和麻痺,而“是休養,是勞作和戰鬥之前的準備”,它是統一於戰鬥也是為了戰鬥的。
所以這跟藝術至上主義者強調的所謂藝術,存在著根本的區別。
魯迅對雜文提出了卓越的觀點,這是他長期的創作實踐的概括,他的全部雜文完美地體現了這些觀點。
長大後我們再讀魯迅,讀懂的已經不僅僅是他文字的妙處、寫作手法的精彩,還有他那精神、來自靈魂的感染。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是對他一生完美的寫照。
回覆列表
小時候只是讀文章,並不會深究他的意思。長大後才覺得他的一字一句都飽含深意。我們讀書不僅僅只是要明白他的淺意,更要讀懂他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