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上頭派掌門

    中學時學魯迅的文章,覺得他既深沉又熱血,既智慧又苦悶。上大學時幾乎通讀了魯迅的作品,所能感受到的似乎也只是那個時代的痛苦。

    現在再去讀他的作品,我會預先變得很剋制,不會主動聯絡時事,不會過多聯絡人性。魯迅的文字很深刻,但未必適合深刻的人去讀;魯迅的作品很有責任感,然而,有責任感的人未必能從魯迅的作品中獲得力量。

    不是魯迅本人的問題,也不是作品本身的問題,因為很多的遊戲規則現在還是這樣,有進步,但似乎從未改變。

    真的沒必要再談什麼劣根性,也不必在乎魯迅走在時代的前面還是後面,我們更應該將魯迅當成一種精神,或者說是民族的另一種性格。如今應該沒有魯迅所說的小黑屋了,但亮堂堂的房間裡也會有很多大家視而不見的東西,有很多應該被打碎和重塑的東西。

  • 22 # 鬼谷書生

    小時候看魯迅先生的文章,看的都是那些奇異故事,看的是童年童趣。是一種淺層次的東西,不涉及到家國天下。長大了看,看到的東西就不同了,看到了人吃人的世界、看到了他犀利的語言文字,看到了他棄醫從文的民族魂。

    中國各處是壁,然而無形,像『鬼打牆』一般,使你隨時能『碰』,能打這牆的,能碰而不感到痛苦的,是勝利者。——《碰壁之後》

    小時候看這句話我們是不懂的,只知道有“鬼打牆”這樣的東西,好奇“鬼打牆”是怎樣的事物,如今看來,這是他對中國當時現狀的深思,是一種痛恨與無奈!

    到了一定年齡,必須扔掉四樣東西:沒有意義的酒局,不愛你的人,看不起你的親戚,虛情假意的朋友。必須擁有四樣東西:揚在臉上的自信,長在心裡的善良,融進血液裡的骨氣,刻在生命裡的堅強。——《民族的脊樑》

    晦澀難懂,不明所以。這是我初次看到這句畫的感受,可是如今再看,便能感受到他要表達的是人的成長,是一個被社會同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開始逐漸學會隱藏自己,也慢慢變得世俗了起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成了諸多人的處事原則,也許你曾正義過,也許你的正義曾被無情地踐踏過,可是這些,全然不是你放下心底善良的理由。

    中國人的性情是總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須在這裡開一個窗,大家一定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來調和,願意開窗了。——《無聲的中國》

    屋子太暗,就開啟窗戶唄?為啥能跟人的性情扯上關係,當時是不懂的;如今覺得人性有時候確實賤賤的,東西便宜不好賣,但是有時候提高價格,反而會增加銷量,原本不想買的人,也會產生搶購的慾望。知足者常樂,心不足者蛇吞象,我們總是想要更多,多少人的生命迷失在了無盡的慾望中。

    我們少年讀書,是嘲笑孔乙己的貧困潦倒,嚮往山海經的珍奇異獸,羨慕少年閏土的熬夜抓獸;是看的小說故事,是一種“吃瓜群眾”的心態。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著不時從字裡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裡低唱,蟋蟀們在這裡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那時候的我們用一種上帝的視角,一種天真浪漫的心態,去看小說,看故事,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長大後,當經歷了人生的起起弱弱,社會的殘酷冷血之後,當自己從少不經事走到而立之年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羨慕少年閏土卻活成了中年閏土,這時好像突然讀懂了魯迅。他的文字,那些我們曾經不喜歡晦澀難懂的語句,突然變得異常清晰,一字一句刻畫著我們經歷的種種,世事如君言,萬般皆無奈!惟沉默是最高的輕蔑。理解了那句“從來如此,便對嗎?”

    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魯迅

  • 23 # 國學書舍

    01記得有這樣一句話,叫: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有很多作品,不管是電影還是歌曲,又或者是文章,小的時候讀,只是讀了一個文字,而長大後再讀才能領會其中的深意,而且經歷一些事情之後再去讀作品,才能真正的讀懂作品其中的內涵。

    這正如魯迅的文章,長大之後再讀,每一句話都顯得感同身受,每一個角色都如同身處其中。

    小時候看見魯迅的時候總是很討厭,因為他的文章背不下來,也因為背不下來這些文章,不知道捱了多少打,這時候就把心裡的恨都放在魯魯迅身上,也不知道為什麼寫這麼多文章出來。

    但是經過多年的經歷之後,重新看魯迅的文章卻感同身受,總覺得自己是魯迅筆下的閏土,被生活折磨的臉已經變成了土黃色,或者是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經歷生活之後,每天只顧絮絮叨叨。

    02

    前段時間重讀了魯迅的《少年閏土》,通篇讀下來之後滿臉是淚。

    因為在那個作品中,找到了不一樣的感動,當看到魯迅回到闊別20年的故鄉時,他以為故鄉依舊像當年的美好,沒想到卻早已物是人非,這個時候觸動的是內心對於故鄉的那一種眷戀,是對於故鄉那一種未知的情感。

    在內心的最深處,魯迅的幾筆文字,詮釋了我們對於故鄉所有的眷戀,以及感受闊別已久之後,那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給自己帶來的盡是一些回憶。

    而在《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之中,通篇都是“我”的代入詞。

    我們在小的時候初讀這篇文章,總以為自己就是魯迅,自己就是那個少爺角色,還特別看不上閏土的生活,甚至同情閏土,但是長大之後才知道,自己卻活成了閏土。

    閏土的父親給閏土帶上了一個銀項圈,那是因為自己對於生活的無助,對於生活也缺乏了一份安全感,所以藉助一個銀項圈,寄託對於孩子的愛以對於孩子的保護。

    當長大之後自己做了父親才明白那一種感受,自己對於生活無能為力,自己面對著咿呀學語的孩子時,自己也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感受,想要儘可能的去保護孩子,但是迫於生活受到了拘束,總有一種力不從心之感,對於孩子也只能寄託了一種信仰層面的保護。

    “二十年後再見到閏土時,他的身材增加了一倍,紫色的圓臉已變作灰黃,也有了皺紋”。

    這就好像生活中大部分普通人,很多人小的時候,夢想就是科學家,就是飛行員,就是警察,但是長大之後才發現,自己不過成為了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

    沒有高學歷,沒有高背景,沒有特殊機遇,甚至連走出去看看的資格都沒有,禁錮了自己的眼界,自己只不過變成了那一個紫色圓臉,臉上有皺紋的中年大漢。

    03

    最可怕的是當初那個聰慧陽光的“少年閏土”不見了,我們都已被生活壓得喘不過來氣,當自己見到“魯迅”,就成了那個規規矩矩喊老爺的“成年人”。

    在魯迅的筆中讀懂了人生,也在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不一樣世界,魯迅作品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自己對於生活未知的感觸。

    我們突然發現,魯迅的文章中有我們想要釋放的憤怒,也有我們對於現實的無奈。

    在魯迅的《朝花夕拾》之中:

    “我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一個人做到只剩了回憶的時候,生涯大概總要算是無聊了吧,但有時竟會連回憶也沒有”。

    “蟲蛆也許是不乾淨的,但他們並沒有自鳴清高”。

    又如魯迅筆下《野草》之中的一句話:“絕望正如希望相同,大恨恰恰是大愛的起點”。

  • 24 # 悅讀書香

    小時候讀魯迅的作品是真的覺得太難懂了,雖然是白話文寫作,但是仍舊帶有些古文的特徵,還有些生僻的字詞讀起來生澀晦暗。

    成年後,尤其在步入社會之後,發現魯迅筆下的小人物真的處處都在,根本就不過時。

    孔乙己的清高跟當下知識分子的清高不謀而合,知識分子寧可拿著低工資在寫字樓裡進出,也不願意去擺個煎餅攤位賺取不菲的收入。

    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多少底層人民的寫照,若不是善於使用精神勝利法,恐怕生活會苦不堪言。

    魯迅先生的作品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 25 # 南北朝故事123

    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年少時讀先生只覺枯燥無味不好應付考試,成年才知道先生字裡行間的家國情懷和文骨勇氣!偉大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實現中醫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