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關外郎
-
2 # 玉潤萬古在劉備死後,可以說蜀漢的天下就是靠著諸葛亮支撐著。後主劉禪也是都聽從諸葛亮的意見行使,可見諸葛亮的權利與地位之大。但是我們也知道,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也是發動了北伐戰爭,我們也許有些不理解,當時由於劉備與吳國交戰失利之後,損失了大量的兵力,此刻不應該好好的修養,去發展本國嗎?諸葛亮此刻為什麼發動北伐戰爭,不是一次的發動而是數次的發動,都所蜀地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如果,諸葛亮一直都在本國發展兵力,慢慢的養精蓄銳,那麼蜀國或許就會慢慢的起來,不至於滅亡吧。其實,如果,諸葛亮發展本國的話,等待蜀國的只有滅亡。 我們會說,蜀地這個地方,雖然相比較位置優越,但是和吳國比起來的話,還是差一點的,吳國不但位置優越,而且物產豐富。我們就可想而知了,一味的自己發展的話,到頭來,還不比不上本來就強大的魏國和吳國,雖然自己在發展,但是同時,魏國一定發展的更快一些,到那個時候,魏國滅自己更加的輕而易舉,與其這樣不如搏一把。 所以,諸葛亮選擇了數次的北伐戰爭,這樣的話,讓當時的魏國不能得以好好的發展,使得他們的軍隊不能很好的得到修養,事實上,這樣的效果也是很大的。每次和魏國交戰的時候,諸葛亮總是能讓魏國有所損失,這也是為什麼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很多年都沒有滅亡的原因。如果讓魏國好好的發展的話,也許在諸葛亮的有生之年,蜀國都沒有了。 所以,諸葛亮不北伐的話,到時候,等待他們的就是更快的滅亡,所以我們不能小看諸葛亮的實力,也不要抱怨諸葛亮為什麼在劉備損失了蜀漢大部分的兵力的時候,還要發動數次的北伐,因為這個時候是攻打魏國最好的時間,事實上,諸葛亮也是差一點就成功了。所以拼了一把,也許有一點希望,不折騰的話一點希望都沒有。 歷史就是這樣的,蜀漢最終還是滅亡了,只是晚了很久才滅亡,這是因為當時的魏國實力太強大了,這時候的蜀國也是無能為力了。所以,對於諸葛亮的做法,我們更多的是支援的意見,作為我,我也是十分的佩服諸葛亮的軍事才幹的,也欽佩他那為了蜀漢發展的忠心與至死不渝。
-
3 # 羅蕭弋
諸葛亮註定是要北伐的,只要北伐才能更好地發展蜀漢,才能更好地鞏固蜀漢,不然怎麼專心發展蜀漢,難道每天在家待著關注農業發展,順便再看看民生嗎,這是他諸葛亮該做的事情嗎。他可是一個謀士,一個軍師,是為了蜀漢奪天下而存在的男人,不是關注農業民生的人。
古代國家的發展難道不就是透過戰爭的手段不斷地擴張嗎,這是必然的,所以說諸葛亮要專心發展蜀漢的途徑就是北伐,而發展國內經濟民生等問題那是後方的問題,不是身為軍師的諸葛亮要做的,而且你要怎麼發展蜀漢,想要蜀漢實力強盛,難道不就是透過戰爭來獲得更多的城池嗎。
而且也沒法只是發展國內經濟吧,當時天下大亂,並未統一,大家都還在打來打去的,稍有不慎就會亡國,你覺得諸葛亮或者是劉備有心思只發展內部嗎,說不想統一天下,而且外面還有吳在虎視眈眈地盯著呢,他們能安心嗎,關鍵是劉備請諸葛亮下山,可不是讓他發展內部的,就是想用他無雙的計謀奪天下的。
再換一個角度想,如果說諸葛亮真的只是發展內部,而不選擇北伐的話,那麼蜀漢必定是沒法和吳魏相比的,不能說蜀漢的發展不會好,因為如果不北伐,至少可以省下很多的國力和人力,也不會消耗那麼多的資源,但是如果要想達成統一天下的目的,那麼北伐是肯定的。
-
4 # 善蓮養生養老養自己
諸葛亮不北伐
蜀漢會滅得更早
諸葛亮需要一個政治正確性來維護自己在四川的統治
-
5 # 舊事舊人歷史說
蜀國的生存之道:以攻為守遠不如以守為攻。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不會撐到最後滅亡?筆者以為這個可能是有的!因為從當時的國際形勢來看,蜀國的生存之道應該是據守蜀道天險,而不是一味的攻取中原!自從蜀國建立以後從劉備開始,一直到後來實際執掌蜀國政權的諸葛亮,姜維等都實行對外擴張以攻為守的戰略,可正如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指出的那樣,“益州疲弊”!當時蜀地的老百姓根本就支撐不了連年的戰爭消耗!而劉備發動的夷陵之戰,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維的九伐中原,恰恰有極大的消耗了本就疲弱不堪的蜀國國力!
而且蜀漢統治者雖然在川蜀之地立業稱王,但是無論是劉備還是諸葛亮,甚至是姜維他們都不是川蜀之地原有的統治者,雖然因為施行某些政策得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支援,但是當地的豪門大戶似乎並不是多麼支援劉備政權!從蜀國建立一直到蜀國滅亡,蜀國的最高統治者一直面臨兩種鬥爭,一是對外與魏國和蜀國的戰爭,二是與川蜀之地士族的利益爭鋒!這就使得他們本身的統治根基並不像曹魏政權和東吳政權那樣穩固,曹操經營中原數十年,孫吳政權在江東已歷三世,而劉備這是輾轉多年,最後才道了蜀地。
如果當時蜀國統治者能夠耐下性子,採用無為而治的政策,像漢高祖劉邦那樣,與民休息,精心經營蜀地,再到國力強盛,時機成熟,再一舉北伐,或許能夠成功。即使不能夠北伐成功,至少也能夠防守住蜀國本土,因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只要兵糧充足再有幾員良將扼守住西川要道,蜀國應該是可以延續長久的。因為自古以來蜀道的天險要比長江天險更有防禦意義,“金陵自古不可守”而成都則是處於四塞之地的天府之國!
但是這一切都是筆者的假設,就算有可能成立,也永遠無法被證明。畢竟蜀漢集團幾位的最高統治者一以貫之的策略都是“以攻為守”,“王業不平安,漢賊不兩立”。他們以漢朝的正統自居,當然想以最快的速度重新統一天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讀之再三,不禁一嘆。
-
6 #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取得天下有其一的蜀國基業,在劉備頂峰時期佔據荊州益州,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蜀國國力下降,蜀漢偏於一偶,其安要何以久存,只能依靠蜀道天險拒守,在諸葛亮修生養息後就開始不斷的北伐,諸葛亮北伐其一是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復興漢室,其二是緩解國內的矛盾,其三是為了削弱魏國國力,打仗拼的是國力,魏國佔據中原,實力雄厚,兵精糧足,吳蜀聯合尚不能成功,何況弱小的蜀漢,諸葛亮不北伐的話只會讓魏國實力壯大,諸葛亮若在的話蜀漢是不可能滅亡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依靠蜀道天險可以稱霸一方的
-
7 # 歷史工作者
諸葛亮北伐不北伐,蜀漢都會滅亡的。因為諸葛亮沒有遇到一個英明的君主。蜀漢的皇帝劉禪是一個昏庸無能。近小人遠賢臣的皇帝,如果劉禪的聰明才智像他的父親或者是曹丕孫權樣的人物,蜀漢也不會滅亡的。
-
8 # 秦曰漢雲
諸葛亮如果不北伐,蜀漢不僅不會撐到最後,相反,它會滅亡得更快,原因有三。
第一,蜀漢內部黨爭矛盾不借戰爭來轉移,其壓力將無法化解。蜀地的地盤,是劉備帶著荊州出來的一幫勢力靠武力打下來的,其中一些勢力迫於他們的虎威而暫時屈服,一但荊州集團實力受損,難免不會起二心。荊州失守和劉備夷陵之戰敗亡,就是給了他們這樣的機會。正是因為諸葛亮積極北伐,才將他們的注意力由內部轉化到外部,沒有戰爭這個宣洩口,蜀漢很可能在內訌中滅亡。
第二,不對曹魏發動戰爭,曹魏的實力將會越來越大。即使蜀漢僥倖沒有在內訌滅亡,而是有方勢力在這次角逐中勝出,不管是哪一方獲勝,必將元氣大傷。而在此之前,蜀漢已經元氣大傷一次過,雙重打擊之下,只剩下苟延殘喘了,這時候想要發展國力,已盡力不從心。蜀漢在其最強盛的時候,發展速度已然遠遠不及曹魏,更何況是在奄奄一息的情況下?等得曹魏發展個幾年,蜀漢縱然自恃天險,仍然擋不住被滅亡的命運。
第三,蜀漢不主動打曹魏,就只有捱打了。就像兩個拳擊手在擂臺上一樣,一方全力進攻另一方的時候,另一方暫時能做的只有全力防守,一但這一方打累了,停手了,就輪到另一方進攻。蜀漢和曹魏就像兩個拳擊手,而且是兩個實力不對等的拳擊手,弱的一方如果不進攻,只會落得被動挨打的局面。這從東吳和曹魏的關係就可以印證出這個道理,東吳一心只想搞發展,不敢去招惹曹魏,結果怎麼樣?曹魏揪著東吳不放,時不時來敲打一下,就是為了影響其發展。
諸葛亮千百年來被稱為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才能和眼光幾百年都難遇到一個能與之相提並論。縱觀整個三國史,對局勢看得能比諸葛亮透徹的人,實在找不出幾個。他認為對曹魏發動戰爭,不僅是一件利大於弊的事情,甚至是一件勢在必行、不得已而為之的事情,就算不能成功,至少也能保證政權的穩定,萬一成功了那就是意外之喜。這就是這位偉大的政治家兼軍事家堅持北伐的原因。
-
9 # 楓葉0829
諸葛亮不北伐,一直在蜀中休養生息,確實很有可能會撐到最後滅亡。
明末清初人歐陽直公的《蜀警錄》曾提到:“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四川雖然偏處西南一隅,但其戰略位置卻得天獨厚,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巴蜀之地易守難攻,糧草充足,而且因為通往巴蜀的道路很險峻,所以一般都是到最後大局已定的時候來平定這塊地方。
以當時的實際情況看,曹魏最先滅亡蜀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蜀漢的國力在三者之中是最小的,而且蜀漢後期人才凋零,蔣琬費禕等人死後,更是缺少治國內政人才,朝廷開始腐敗,宦官黃皓干政,而且國內的民生凋敝,不得不說這是多年北伐帶來的一個後果。
蜀漢本來在關羽失荊州和夷陵之敗後基本就已經失去了爭霸天下的本錢,只能偏安一隅。要說諸葛亮看不出來這一點,肯定是不可能的,只不過諸葛亮希望自己可以人力勝天,才一次次出兵北伐,也因此耗盡了蜀漢的元氣,更別說其繼任者姜維更是有九伐中原的說法,以當時蜀漢的國力來說很難支撐。
此外,曹魏之所以沒有選擇先打東吳,並不只是因為長江天險的原因,十幾年的時間足夠曹魏打造出一隻至少可以作戰的水軍了。但是東吳由於多年的休養生息,整體實力遠大於蜀漢。
-
10 # 元寶講泉
小說《三國演義》一書,其劇情根據三國時期的歷史改編,其可讀性得到了眾多讀者的推崇,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是名副其實的。而很多原本不瞭解三國曆史的人,也是透過這本小說而對這個時代充滿了興趣,其中的各路人物,各種情節在作者的描述下,變得引人入勝。而今天要討論的便是關於其中的一件事,那就是:假如沒有諸葛亮北伐,蜀漢能撐多久?蜀漢滅亡會提前嗎?
當時的魏、蜀、吳三方中,魏國無論是地盤、人口、經濟或者是文化等指標,明顯是最強的。而蜀漢則是接連經歷了關羽的大意失荊州,以及劉備的夷陵之敗,國家實力大損,因此而在三國中成為最弱的集團。

之後,蜀國便可以說是在諸葛亮的支撐下一步步走下去的。然而,有些人的觀點卻是認為,諸葛亮軍的事才能不行,他的五次北伐均沒取得多大成效,並且當時的蜀漢在三國中實力最弱,諸葛亮卻偏要以有限的國力,去和實力最強大的魏國死磕。這也就是指從公元228年春到234年冬的這七年間,諸葛亮曾經阻止先後五次對魏國發動戰爭,這幾乎可以說蜀國年年都在主動挑起戰爭,有人認為這明顯就是窮兵黷武,還加重了蜀漢百姓的負擔。
其實,事情絕對不是這樣的。在深入的分析了北伐的作用之後,才會發現原來諸葛亮真的是元謀深算啊。

危機意識
簡單的說,當時的魏國地盤以及人口等,本來就比蜀漢要多的多。而打仗最需要的就是糧草和士兵,魏國有大地盤和許多的人口,就可以憑藉這些而不斷的繁衍生息,不斷的壯大。而蜀漢的地盤和人口基數本來就少,想要擴大地盤,增加人口的話,就必須要靠打仗去搶。因此,如果雙方相安無事,讓兩國就這樣的長期發展下去,那麼兩國之間的實力差距將拉的更大。而一旦魏國有足夠的時間積蓄力量,那麼它不可能還像現在這樣據守要塞,肯定是要對蜀漢發起總攻,而到那時蜀漢就更加不是魏國的對手了。
並且,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說起:“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著乎?”可見荊州的戰略意義之一,就是可以彌補益州“難出去”的不足。但可惜荊州已失。並且,對於蜀漢來說,蜀道是防禦敵人的天然屏障,但同時也給自己帶來了不便,魏國很難打進來不假,但自己也很難出去。不便於大部隊行軍,也不利於騎兵通行,若是不想辦法出去的話,最後只能被困死,諸葛亮明顯是看出了這一點才會北伐。

此消彼長
北伐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佔領雍涼。這樣做就可以獲得駿馬,以組織蜀漢所急需的騎兵,而魏國便失去了戰馬的重要來源地,有效的削弱魏國的騎兵部隊實力,達到此消彼長的目的。並且,雍涼的民風彪悍,得到了雍涼就擁有了彪悍的騎兵,增加人口以及兵源,在作戰之時就有迂迴空間,利於發動大規模作戰,虎視長安。
並且,還可以打亂魏國發展國力的節奏,蜀國出兵攻打魏國的邊關和城池,魏國肯定就要發其它地方的兵來救,這樣全國調兵,糧草以及軍費就要大量消耗,這樣起碼咯一使得本來想據守要塞,積蓄力量的魏國忙於應付。

解決蜀漢內部危機,趁機培養人才
蜀漢無法擺脫荊州和益州的鬥爭,當初劉備託孤,是諸葛亮和李嚴二人,而諸葛亮是荊州集團的首腦,而李嚴是益州集團的代表。對於益州集團來說,荊州集團始終是外人。而隨著失去荊州,荊州集團的基地也就喪失了,因此兩大集團的平衡也就被打破,加上追隨劉備的精英幾乎殆盡,因此益州集團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投降。諸葛亮矢志北伐是因為自己當初的誓言,匡扶天下,光復漢室,並報先帝之恩,於是他必須解決內部危機,最好的辦法就是北伐。
並且蜀漢部隊的中堅幾乎殆盡。劉璋闇弱,益州自來缺少能征慣戰的將領,諸葛亮比誰都清楚,優秀軍官不像魏國那樣可以得到很好的補充。所以蜀漢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中培養自己的骨幹。在北伐時得到姜維,諸葛亮便著力將其培養為接班人,也可見人才對於當時蜀漢的重要性
-
11 # 天外資訊
諸葛亮的北伐策略時間上和拿破崙的安內必先攘外的策略是一樣的。如果不北伐,那很有可能以劉備為代表的荊州勢力會的統治階層會被推翻。 因為當時劉璋和當地土著勢力的官員、部隊都沒有進行有效拆分和中和。而荊州集團的官二代又沒有進行系統性的本土化,在聯姻啊、利益上面沒有做到瓦解本土勢力和劉璋舊部。 所以如果不北伐,蜀國基本上亡與內亂的可能性很大,至於是否會提前被魏國或吳國吞併,就要看亂象中是否會出現一個強有力的領導進行組織恢復了。
-
1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能否避免被滅呢?個人覺得大致會有兩個可能。
一、在魏國、蜀漢、吳國這三個國家中,就數蜀漢的國土最狹、人口最少、財力最弱、兵力最少。這是蜀漢政權先天不足之處,是沒有法子透過其他方法彌補的。
因此當丟失了荊州,以及劉備興兵伐吳反遭慘敗之後,因為既失去了可供迴旋的戰略空間,而且又在這場慘敗中傷了元氣,所以蜀漢政權的進取態勢便戛然而止了。
在這種不利的現實情況下,假設諸葛亮不北伐中原,而且諸葛亮的繼任者也不會發動北伐戰爭。而是專注於發展蜀漢的國力,透過休養生息來充實蜀國的實力。並利用成都平原天府之國的有利農業條件,促進蜀漢政權國強民富。
自然可以避免長期對外用兵,帶來的巨大消耗。而且由於蜀漢政權的實力增強,蜀國百姓也會因為生活的富足,而對蜀漢政權滿懷忠誠之心。如此一來,蜀國外有山川之險為屏障,而內部又能獲得百姓的鼎力支援。那麼它自然就不會成為被首先滅亡的政權,極有可能堅持到曹魏政權垮臺,甚至是到了西晉滅吳之後,才會因為孤立無援而亡國。
二、假設諸葛亮沒有發動北伐戰爭,透過致力於發展蜀漢的經濟,使得蜀國出現了國富民殷、兵強馬壯的可喜局面。
但是當他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卻被國富民殷、兵強馬壯的可喜局面給衝昏了頭腦,不顧魏強蜀弱的客觀現實條件限制,主動發起了北伐曹魏、恢復中原的戰爭。
那麼蜀漢政權依然無法避免,因為長期用兵帶來的巨大消耗,它辛苦積累起來的財富也將在戰爭中被逐步消耗掉。同時蜀國的國力與民力,也會因為受到了戰爭的拖累而被透支。而且倘若北伐戰爭勞而無功,耗師糜餉而難得中原寸土,自然又會引發蜀漢政壇的地震,以及蜀國百姓的怨恨。
如此一來,蜀漢政權必然會因外有強敵壓境,內部人心不穩而岌岌可危。這就與當年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接掌兵權,因為不顧實力差距懸殊,雖然勞而無功也要堅決北伐的情形一樣了!蜀國仍然難以避免因為國疲民窮,被對手趁虛而入一舉滅亡的結局。
儘管針對本題做出了上述假設。但是,我們都知道諸葛亮對漢室忠心耿耿,他的畢生信念也是吞吳滅魏,更兼其既身受劉備的託孤重任,又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所以想讓他放棄北伐安心於偏安一隅,是沒有這個可能的。
-
13 # 身落柳陌花叢
硬實力差距明顯
作為古代衡量國家實力的重要標準,人口和土地是兩個最重要的指標,而如圖所示,天下九州,魏得其六,吳國得二,蜀國僅僅只有一個益州。
2.人才斷代,青黃不接
老一輩如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均屬於“外地人”,與蜀地世族並未完全交融,雖說也出現了法正,皇權,劉巴等優質人才,但始終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所以諸葛亮沒法等下去,他早就看出了預兆,所以不得不倉促北伐。
3.君主羸弱
劉禪作為一代庸主的代表,其能力相比魏國君主相差數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面對困境,高貴公曹髦寧肯與司馬昭玉石俱焚
諸葛孔明活著尚不能匡扶蜀漢,更何況姜維呢!
在諸葛亮去世後,劉禪每日花天酒地,更是寵幸了黃皓等小人。作為聰明到極點的諸葛亮又怎麼看不出來呢?但忠誠至上的他還是選擇輔助劉禪
可以說諸葛亮從來沒有想過一舉拿下中原,也不可能做到客觀。
贏了。吳國絕對會成功。要麼在你憤怒的時候去你的後院放火,要麼在你剛剛贏了的時候放火。邏輯推理是不夠的。
因此,這位關大師的錯誤在於他不聽領導的話,違反了大戰略。武冠中華,震驚中國是沒有用的!有人說不敢反對中文。對不起,那是三國演義。
第二,諸葛亮的策略是聯合吳國並蠶食魏國。在魏國和中原在北京落戶後,吳國蜀國將在早晚大戰。
諸葛亮七次北方遠征,你打到哪裡了?涼州!諸葛亮顯然想一步一步地增強實力,擴大地盤。
-
14 # 歷史故事那些事兒
我們大致梳理下這幾個蜀地政權的命運,就能看出假如蜀漢不北伐,會出現什麼狀況。
成漢:第一個反抗西晉腐敗統治的地方政權,最終同樣亡於腐敗
西晉末年,朝廷內司馬氏爆發了八王之亂,朝廷外各種自然災害、瘟疫接連產生,再加上早已惡化的土地兼併、貧富兩極分化,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群體:流民,也就是難民。這些人為了活下去,大量湧入富庶的蜀地,卻備受欺辱壓榨。
李雄在位期間,對內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啟用人才,政治清明;對外則一方面對東晉稱臣,一方面持續開疆拓土。在當時群雄並起的大局下,成漢以其強勢進攻能力,保證了一席之地。
而李雄在公元334年病死後,成漢則陷入了內鬥的困局。
可以這麼說,自李雄之後,成漢政權就陷入了內鬥、剝削、殺戮的極度腐敗境地,對外則安於現狀,妄圖依靠蜀地之險在亂世中苟且。
晚唐時期,西川大亂,壁州刺史乘亂攻取了成都,被唐朝任命為西川節度使。
由於稱帝前打下了足夠廣闊的疆域,再加上地勢優越,其後前蜀政權與中原大致相安無事。
公元925年,後唐莊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繼岌、郭崇韜等發兵攻蜀,軍心民心渙散的王衍政權毫無抵抗之力,迅速投降。也就是說,前蜀只持續了18年。
在滅前蜀之後,後唐也發生了兵變,西川節度副使孟知祥竊取蜀地兵權。
孟知祥在位僅100多年就病死,其子孟昶前期勵精圖治,維持了30多年的安寧和平。
但面對上述亂局,後蜀卻只追求保持現狀,絲毫沒有趁亂進軍中原的雄心。比如在公元947年,原後晉晉昌節度使趙匡贊向後蜀請降,並請求出兵接應。
但機會總是有的,後來,後漢關中大將李守貞、趙思綰相繼叛亂,並向後蜀投降,但直到這些叛亂陸續被平,後蜀仍龜縮在腹地,壓根沒有出兵接應。
而在北宋建立後,在致力於一統天下的趙匡胤兄弟面前。
如果從孟知祥佔據蜀地算起,後蜀共延續了40年。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劉禪的蜀漢政權會面臨哪幾種可能?
第一,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其二,蜀漢的文武精銳,來自於中原以及荊州。
第三,蜀漢小國寡民,打不起持久戰。若各方安於現狀,隨著中原的恢復,屆時面對曹魏更加毫無抵抗之力。
以上是諸葛亮公開點出來的原因,但他應該還有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其他考慮。
我們都知道,從古至今,一國若想轉移內部矛盾、團結上下,對外戰爭可謂是最佳的選擇,二戰的爆發就證明了這個道理。
而當時蜀漢的情勢更加危急,無論是文官、還是武將、乃至士卒,蜀漢人員由三部分構成:原劉璋老部下、荊州派、早年跟隨劉備的中原人。
因此,蜀漢北伐,看似窮兵黷武,實則是保持政權活力、避免陷入安於現狀困局的不得已之舉。若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閉關自守、安心休養生息,也許一時會安定,但在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朝廷上下勢必會安於蜀地的富庶,毫無進取心。
-
15 # 寵寶貝貝
我可以毫不忌諱的說,若不是諸葛亮不北伐的話,蜀漢反倒滅亡的更快,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點來看。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
諸葛亮北伐的原因,其實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拖延魏國的發展,為蜀國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而不是發展空間,諸葛亮平定南方之後,就是最難搞的北方了
說白了,諸葛亮發動北伐戰爭,並非是為了吃掉曹魏,最起碼從幾個角度來看,無論是經濟,軍事等等方面,蜀漢差曹魏不是一點半點的。
正史當中,諸葛亮北伐了三次,其衝兩次是小規模佔領祁山,偷襲武都,另外一次是策應東吳
正史當中的諸葛亮。
諸葛亮選擇積極的北伐,採取以攻代守的方式,倡導恢復漢室江山,以討賊之名出師北伐!
當時,蜀國建立不久,國力尚弱,又連年征戰,內需消耗巨大,每次出師,都因糧草不足,後防空虛,無攻而返,多次北伐後,國力殆盡!無力對抗曹魏,最終導致兵敗,諸葛亮也病死五丈原!從次蜀國一蹶不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被魏國滅亡!
如果諸葛亮,採取積極防禦,發展蜀國經濟,整軍精武,不急於伐魏,這樣蜀國得到了休養生息,必定兵強馬壯,自己強大了,才能更有效的對抗敵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更有優勢,從而再一步步的實現,光復漢室的政治理想,這樣一來,不但使蜀國不那麼快滅亡。
-
16 # 星途史話
不會,在丟了麥城以後蜀漢已經註定要滅亡早於東吳,夷陵之戰劉備身亡再加上諸葛亮北伐未能建功只是讓蜀漢加速了蜀漢的滅亡。
天下三分,毫無疑問實力最強的是曹魏,留給魏國的選擇有兩個,東吳和蜀漢。即使諸葛亮未進行北伐,蜀漢整體實力也較東吳稍弱,而就蜀漢內部來說,後主劉禪即便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會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君主。而劉禪對於黃皓等奸臣的寵信,也讓許多有真才實幹的臣子無法得到重用,客觀上削弱了蜀漢的實力,所以在鄧艾兵臨成都時,蜀漢後主劉禪立即放棄抵抗的原因。
再看東吳,若曹魏要發動消滅東吳的戰爭,必須要建造船隻訓練水軍,以此越過東吳的長江天險,也防止重蹈赤壁覆轍。而若去進攻蜀漢,曹魏大軍則不需要藉助水師,只需要原來的步兵、騎兵就可以了。總而言之,柿子要挑軟的捏,無論如何曹魏也會先打響滅亡蜀漢的戰爭。
-
17 # 舅說daxue
不會
蜀自建國開始就是三國中實力最弱的,兵少將寡,處於偏安的狀態
一是內部政治矛盾不好消化,荊襄集團和益州集團沒能團結一致,
二是戰爭外交中,蜀漢沒什麼便宜可找,吳強則吳蜀聯盟不保,吳弱則軍事上沒了外援輔助,魏還是會先取蜀,放著吳國自爛不堪,再去打掃現場
-
18 # 文史館執事
題主的問題提的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那麼我來淺析一下自己的一些拙見:諸葛亮作為當時蜀漢的實際掌權者,如果不北伐,而選擇跟孫吳一樣,據險自守,偏安一隅,會不會延長蜀漢的國祚呢?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蜀漢同樣會最先被曹魏攻滅,然後才是孫吳。理由如下:
一、三國鼎立的格局不會長久自漢獻帝退位讓賢,曹丕稱帝以來,四百餘年的漢朝最終畫上了句號。新建立的曹魏政權與蜀漢、孫吳一樣,割據自守,保持長時間的僵持拉鋸階段,但是曹操的繼任者曹丕、乃至曹睿並非庸主,反而是兩位明主。曹丕執政時期,徹底的統一北方,佔據歷來繁榮肥沃的中原大地,休養生息。反而相比較蜀漢的劉禪、孫吳的孫亮和孫皓,簡直就不是一個級別的君主。曹魏政權秉承曹操遺志,視統一天下為己任,剪滅東面孫吳、西南蜀漢,完成統一大業只是時間的問題。所以,即使諸葛亮不北伐,曹魏照樣要來伐你,蜀漢必然無法避免滅國之戰,何來撐到最後呢。
二、魏蜀吳綜合實力相差懸殊那麼,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曹魏為什麼要最先討伐蜀漢呢?不妨來了解一下魏蜀吳三國之間真實的國力差距。此時,需要將三國的時間軸直接拉到諸葛亮七次北伐之前,這個時期的三國綜合實力對比:
太康元年,平吳,大凡戶二百四十五萬九千八百四十,口一千六百一十六萬三千八百六十三。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時天下被分為19州。在冊共2459,840戶,人口16,163,863人。其中:司隸,戶四十七萬五千七百; 冀州,戶三十二萬六千; 兗(yan)州,戶八萬三千三百; 豫州,戶四十七萬五千七百; 荊州,戶三十五萬七千五百四十八; 徐州,戶八萬一千二十一; 揚州,戶三十一萬一千四百; 青州,戶五萬三千; 幽州,戶五萬九千二十; 平州,戶一萬八千一百; 幷州,戶五萬九千二百; 雍州,戶九萬九千五百; 涼州,戶三萬七百; 秦州,戶三萬二千一百; 梁州,戶七萬六千三百; 益州,戶十四萬九千三百; 寧州,戶八萬三千;交州,戶二萬五千六百; 廣州,戶四萬三千一百二十。
實際資料儘管有較大差距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從中看出魏蜀吳三國各自實際控制地域的人口數,蜀國自從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實際統治區域基本上就只有益州、寧州(晉時劃分)範圍了,再加上一些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人口僅百萬之眾;而孫吳佔據揚州、荊州、交州、廣州,人口近五百萬之眾。那麼剩下的都是原曹魏所有,人口近千萬之眾。公元263年,滅蜀之戰爆發,到280年,孫吳被滅,前後不過十幾年時間,人口不會出現太大的波動,基本合理。所以,最先滅亡蜀國肯定是曹魏的首選,柿子畢竟要挑軟的捏。
反過來,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國力也被魏國甩了十幾條街了,人口經濟發展完全不是一個量級,自然是撐不到最後滅亡的
三、蜀道天險擋不住曹魏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蜀道以及劍閣天險自古以來就被公認,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但是諸葛亮真的可以據天險而抵抗曹魏的進攻?從魏將鄧艾提出一條非常大膽的計策,即偷渡陰平,同當年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如出一轍:
“從陰平由邪徑經漢德陽亭趣涪,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衝其腹心,劍閣之守必還,則會方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這種長距離奔襲作戰,說明魏軍的戰鬥力的確很強,因此如在正面硬鋼,蜀軍也不一定是魏軍的對手。這條計策很快的被執行下去,也非常的成功,直接導致蜀國滅亡。假如諸葛亮在戰場,估計也會被驚掉下巴。
如果,曹魏要打孫吳,必然要訓練一大批有戰力的水軍,才能與孫吳相抗衡,赤壁之戰就是前車之鑑,但是,打蜀漢就沒必要了。
四、蜀漢內部後勁不足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諸葛亮七次祁山,不斷北伐,奈何都沒有取得戰略上的成果,如佔領長安等,數次因為後方保障和領兵將軍出問題,才導致功敗垂成。這已經明顯反應出,蜀漢在未來發展過程中,後勁不足的弊端,朝堂爭端時有發生,蜀漢人才凋敝,優秀的將領不足,軍隊戰鬥力自然無法保障。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採取守勢,蜀漢同樣無法支撐下去。
總結諸葛亮選不選擇北伐,其實並不是最主要的,畢竟蜀漢的綜合實力完全不是曹魏的對手,實力決定一切,再加上此消彼長,蜀漢終究要被吞併掉。
參考文獻:《三國志》《晉書》
-
19 # 峰仔日記
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不會撐到最後滅亡?
這個問題提的好,筆者認為: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是可以撐到最後滅亡,甚至可能自保。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推論呢?有以下幾點原因:
其一,北伐七次,兵員損失慘重,使蜀漢在後來的對魏國的作戰中匱竭劉禪投降魏國時獻上土地人口戶冊,當時蜀國全國不過是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帶甲不過10萬2千人。試想諸葛亮七次北伐每次都會動用大量的軍隊,少則十幾萬,多則三十萬,這對蜀漢這樣的一個人口只有區區九十多萬的國家來說,已經是過度用兵了,戰死者甚多,導致其後蜀漢幾無可用之兵。
其二,七次北伐,後勤補給繁重,勞民傷財,使蜀漢國庫空虛在北伐過程中,軍糧的供應一直是蜀漢軍隊的大問題,試想十幾萬的大軍,每停留一天就要消耗掉數量龐大的糧食。雖說當時的蜀漢是天富之地,糧食的產量一直不錯,但對剛剛經歷戰亂且人口稀少的蜀漢來說,這是個巨大的負擔,民眾苦不堪言,每年的稅收十之七八被用來北伐了。
其三,諸葛亮一直忙於北伐,對國家人才的培養不夠諸葛亮只是他一個人利害,對蜀漢的人才培養並不賣力。當他自感時日無多時,才開始物色治國治軍之人,但卻識人不準,將馬謖這個“紙上談兵”的將軍提拔起來。人才培養上的段檔,導致諸葛亮死後,蜀漢已無可以禦敵的將帥了。這和明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中無將可用是多麼的相似啊!
綜述諸葛亮的七次北伐,掏空了蜀漢的財力,用光了蜀漢的人力,又沒有積極的培養可用的人才,導致蜀漢最後被北方的魏國第一個滅亡。如果他不執意北伐,以蜀漢的財力、人力修養生息,在據守蜀漢的有利地理,筆者認為蜀漢可能會保全。此為一家之言,請各位專家,歷史愛好者共同討論!
-
20 # 凌玲ing
其實看電視劇或原著不難看出,荊州是一塊肥肉,耐導致漢蜀魏都爭搶甚久。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採用守城這樣的謀略是有好處,但向蜀國這樣的以攻打的方式來的城池無疑守城不是最好的打算。
其次在劉備和諸葛亮等人征戰的時光裡,如黃忠,馬超都是從征戰中來的英雄。事想不北伐,很難找到能與其他兩國匹敵的將領,何況老將會死,沒有經歷過戰爭的試煉的將領真的能跟曹魏這樣的大國將領打嗎?
如果選擇守城,諸葛亮是計謀過人,可一直退像蜀國這樣實力沒有其他兩國強大的國家無疑是雪上加霜,不北伐=受欺負。以退為進,還有一線生機!
蜀國不同其他國家,財力和兵力都雄厚,蜀國是其他兩國的兵力裡最弱的,如果不是劉備張飛關羽等人不斷戰爭,可能連落腳地都沒有。北伐能擴張徒地,收集財力,收集兵力,無疑是很好的計策。
所以不北伐單守城不是最好的打算,自荊州誤失之後,蜀國又失一大城池,財力兵力更弱,北伐能及時補充,好處會比守城大,所以諸葛亮北伐是最好之策
回覆列表
撐不到。假如諸葛亮不堅持北伐,而是休養生息發展國力,也無法延長蜀漢的存在時間。因為蜀國無論是在人口,軍隊,領土都遠弱於其他兩國。蜀國既然能夠休養生息,那魏國也一樣可以,在同等力的情況下,魏國滅蜀也是輕而易舉。其實蜀國自從丟失荊州,和夷陵之戰慘敗後,就已經註定無法統一天下,那時候蜀國也只能偏安一隅過著苟延殘喘的日子。即使在三國中實力蜀國實力最弱,但是卻在諸葛亮的堅持下一直北伐曹魏,連年的戰爭讓蜀國力不從心,最終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一個。而且,三國時代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混亂的時代,很多國家都處於年年征戰的情況中,想要在這樣混亂的局面中獨善其身,可能性基本為零。就算蜀國不去攻打其他國家,但是蜀國在別人眼裡可是一塊肥肉,肯定也會有很多其他的國家對蜀國發起戰爭。我們都知道,在戰爭上掌握主動性是很重要的,所以諸葛亮才會選擇主動征討。很多人認為,韜光養晦不是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嗎,它可以讓一個國家的國力增強,待到兵強馬壯之時,再去攻打其他國家不行嗎?當然,歷史上確實存在著很多韜光養晦後取得成功的典例,可是做任何的決定都必須要考慮到一個國家的國情吧,而我覺得蜀國很明顯不適合韜光養晦,他只有堅持北伐才能更好的找到出路,北伐不是加速的蜀漢的滅亡,相反北伐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蜀漢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