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沙裡一條魚
-
2 # 鄉下曹十一
劉備"三顧茅廬"之前,是否有人來請過諸葛亮,史籍中不曾見到。但諸葛亮應該是在等劉備,這很容易看出來。我們知道,諸葛亮常自比為管仲、樂毅,而管仲和樂毅這兩個人都不是隱士,諸葛亮會以他們自喻,這多少透露了他的政治企圖心。既然如此,諸葛亮又為何多次拒絕劉備,是他不看好劉備的潛力嗎?倘若如此,《隆中對》裡的計劃就叫人百思不解了,那分明是為劉備量身定做的啊。
縱觀當時的天下豪傑,還能佔有一席之地的,不過就是曹操、孫權、劉表、劉璋、劉備幾人而已,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批評劉表、劉璋,已表明他不可能投效這兩人;至於曹操方面,諸葛亮如果有興趣,他必然親自前往,而他一直沒有行動;而在孫權方面,諸葛亮如果有意思,大可透過哥哥諸葛謹的關係,但他沒有。由此可見,他的目標早已鎖定在了劉備身上。
諸葛亮既然鎖定好劉備,但他還三番兩次拒絕人家,這隻能理解為他想借此方式抬高自己的身價。
-
3 # 攜手同行45
諸葛亮為什麼等劉備來了才肯出山?以前沒人找過嗎?這個問題我略談一下我的讀書體會供大家參考: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漢朝黃巾起義群雄爭霸天下的時候,國家動亂,民不聊生。而諸葛亮本人一介草民卻飽讀詩書,滿腹經倫,自比管仲,樂毅是一個隱居山中的世外高人,空有報國之志,卻無報國之門。正應了那句:要知朝中事,山村問野人。
諸葛亮為何輔佐了當時力量最為薄弱的劉備呢?這也是和他的人格相呼應的,他雖才高八斗但不願攀附權貴,自願耕種為本過田園生活這也是古代文人雅士所共有的特性。當時曹操挾天子號令諸侯,重兵在握戰將千員,謀士成群根本也不在乎這樣的山野村夫。既便當時曹操邀請諸葛亮,以諸葛亮的為人作風也絕不會拜在他的袍下。而劉備善以人德待人且是漢室宗親,受獻帝衣帶詔託誠心匡扶漢室,拯救百姓於水火,苦於少將無謀,受水鏡生生指引得知諸葛是隱士高人,道號臥龍先生,另有寵統號鳳雛先生,二人得一而安天下。劉備求賢若渴,三次去請諸葛亮,諸葛避而不見,劉備冒雪等侯,最後終於被劉備真情所感動,願盡畢生能力輔佐劉備重興漢室,造福百姓,由於諸葛的謀劃才有三國鼎立的相對穩正局面,才有最弱小的劉備的一席之地。
-
4 # 一道培訓師
劉備三顧茅廬被千古傳為美談。像諸葛亮、劉備這樣高智商的人,他們的行為被曲解也屬於正常。有人認為諸葛亮是自抬身價,其實人家與荊州劉表、江東孫權都有人脈關係,在當時這些就業機會要比跟著劉備強多了。
諸葛亮實際上在成就劉備一直標榜的仁義之心,同時為劉備將來招攬人才提供案例。在此之前,劉備結交的不是武夫就是武將,對智謀之士不夠重視,屢次失敗之後才認識到智謀之士的重要性。然而,你空口白話的說自己從現在開始重視了,有誰相信呢?所以,對於劉備來說,這樣三顧茅廬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義。
諸葛亮在之前之所以不出山,一是他個人的認識比較高遠,一是荊州是四面受敵之地,不可能圖霸業,然而劉表以及後人根本沒有更高的志向,他不可能輔佐這樣的人。二是江東孫權雖然有圖霸業的野心,但是他與曹操一樣,並不是合法的繼承人,諸葛亮也不願意被上這樣的後世罵名。但是劉備不同,一是他是漢室的後人,即便將來登基做了皇帝,也叫合法繼承。二是,這劉備也有志向,與諸葛亮所見略同。跟著這樣的老闆工作,心裡開心,能夠發揮所長。
劉備、諸葛亮他們不謀而合,演奏了千古絕唱,三顧茅廬成為後世膾炙人口的典範。
最後,古人的思維中,三是一個變數,事不過三。這或許也是三顧,而不是二顧,四顧的原因吧。文化基因決定的。
-
5 # 侃球呀
如果真的往深處就研究,“三顧茅廬”其實是“水鏡先生”司馬徽的營銷手段。包括鳳雛龐統,也是司馬徽的學生。
“臥龍”“鳳雛”也都是司馬徽說給劉備的,不然誰知道他們呢?當然諸葛亮也是有才華有抱負的,他確確實實想找一個明君,不然早就和他的哥哥諸葛瑾去了東吳了。
而司馬徽之所以將諸葛亮推銷給劉備,一是因為劉備的卻在人格魅力上優秀,另一方面就是劉備只是用人之際,這樣諸葛亮也才有用武之地,可以迅速證明自己並建立自己的地位。
所以說《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算是彼此的各持所需,諸葛亮出山是必然的事情,不然他自比管仲,樂毅,沒有用武之地有什麼用呢?
-
6 # 姚熙止
一、古人有句話:士為知己者死!知遇之恩為大恩。從用人單位角度來講,對於一個專案,一個企業,每個人自己有自己的計劃,,能否得到順利執行,實施,是證明自己價值的重要途徑!如果用人單位不是伯樂,或者意志不堅定,半途而廢,那麼專案經理也就只能半途而廢,人生經不起荒廢!諸葛亮曾經說一段話:年與時馳,意與歲去,多不接世。表現出自己不敢荒廢時間的心情。而每個有理想的人,又都怕‘’虛負凌雲萬丈才,一生襟抱未曾開‘’的結局!
二、當時三個用人單位,曹操有郭嘉,程煜等人,孫權有張昭等人,這些人深得老闆信任。自己去不一定成為核心人物,言不聽,計不從,只剩下職場的勾心鬥角,不如不去!比較而言,劉備當時一眾武將,有一定資源,不如投劉備!
後來,諸葛亮也確實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實現了隆中對的承諾。出師表中也重點說道:先帝不以臣卑鄙……體現出對劉備的知遇之恩的報答心情,最終為此恩情,鞠躬盡瘁!
以上淺見,諸位莫笑
-
7 # 面具說
肯定還是有人找過諸葛亮的。
那他為什麼沒有答應呢?
從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看出,三分天下是他們這些高階知識分子對整個天下政治格局的看法。
那麼這個三都有誰?
曹操,孫權,已經內定。
所以諸葛亮就重點考查了劉備。
最後也被劉備感動,加入了劉備陣營。
那麼他為什麼不加入曹操和孫權的陣營呢?
首先,孫權那邊兒他去不了了,因為他的兄弟去了。
大家族都不能把寶都壓在一個政治勢力身上。
那麼他去曹操那裡呢?
先不說曹操那邊能人極多,有可能上不了位。
就說劉備的手下徐庶剛跑到曹操那邊,徐庶和他那是純純的老鄉。
他要是這就過去搶飯碗,是不是有點兒不講究了?
徐庶說,亮子,用不用我把你和黃月英那點事說說?
諸葛:庶哥,我錯了!
所以諸葛亮就只能選劉備了。
-
8 # 思念不過遠方
袁紹家族四世三公,諸葛亮與他沒有關係。
曹操收聚天下英才,也是相互引薦。
孫權聚攏江東俊傑,劉表聚集的都是情投意合的人士和親戚,張魯涉及宗教,其他諸侯應該各有原因,時間空間,有沒有機緣不等。
換一個角度想想,諸葛亮自比管、樂,當時能讓他佩服的,應該只有曹操。他在赤壁以瞭解曹操才能戰勝曹操,他為什麼這麼瞭解曹操呢?
-
9 # 狼煙火燎
諸葛亮在“三顧茅廬”前恐怕真沒有人來找他出山,他恐怕也沒有去找過工作,就在家裡等著劉備來請,而且“隆中對”應該是早就想好了,天天在家沒事就給劉備規劃這些事,到劉備來請的時候,自然是口若懸河,給劉備考慮的未來吧劉備自己都嚇了一跳,然後著了諸葛亮的道了,當然諸葛亮去了劉備那裡,並不是嘴巴說說的徒有其表,這人是真有本事!
首先諸葛亮並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名聲這麼大,他自比管仲、樂毅,就說明他的抱負是要當丞相這樣的人,但是那時候的他才20出頭,更多的人認為這人太狂妄自大、輕浮、徒有其表等等,只有徐庶、石韜認為這人真有本事,當然水鏡先生也認為這人有本事,在大多數看來這人言過其實的情況下,誰會來請他出山呢?除了落魄的劉備!
劉備應該和水鏡先生有過交流,這時候的諸葛亮應該已經看中了劉備了,因為天下雄主就這麼幾個,曹操那裡聰明人太多了,諸葛亮要出頭太慢了;孫權那裡稍微好點,但是情況差不多;劉表、劉璋都是大草包,諸葛亮看得非常清楚,因為他在《隆中對》中已經對這些人做了評價。諸葛亮將想法告訴了水鏡先生,水鏡先生就讓諸葛孔明的名聲流傳到劉備那裡去,然後再由徐庶去推薦,而且告訴劉備非要他親自去請才行,最後就有了三顧茅廬,當然這些都是推測。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非要劉備來請?老闆親自請的人才和招聘的人才能一樣嗎?如果周瑜去曹操那裡應聘,和後來曹操被火燒赤壁後,讓蔣幹來挖牆腳請周瑜,兩者地位能一樣嗎?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當然會選擇後者,如果徐庶還說不動劉備,那就還會有下一個徐庶來,還說不動,就還有下下個徐庶,直到劉備親自去請為止!
-
10 # 上將噯福斯
因為諸葛亮原本不想當官啊。出山之前也沒人找過他。
諸葛亮自己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對於劉備與諸葛亮的相遇,陳壽在三國志中有十分詳細的敘述。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徐庶自己想建功立業,就去投奔劉備,劉備非常器重他。徐庶又向劉備推薦的諸葛亮,劉備說,那先生和他一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能您親自去拜見他,不能強迫他來看你的,將軍您應該委曲委曲,大駕前去看他的."因此劉備就前去拜見諸葛亮,前後往返三次,終於才見到面。
這說明,諸葛亮原本是真的不想出山。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才出山效勞的。
對此,陳壽解釋到: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造漢末亂,隨叔父玄避難荊州,躬耕於野,不求聞達。時左將軍劉備以亮有殊量,乃三顧亮於草廬之中;亮深謂備雄姿傑出,遂解帶寫誠,厚相結納。意思是說:諸葛亮見了劉備以後,認為他人才出眾,是個英雄,這才答應出山。
所以,就很清楚了。
諸葛亮既感激劉備的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又欽佩劉備的氣度胸襟,認為必成大業,這才出山輔佐的。諸葛亮說自己不求聞達是真的嗎?我們分析,千真萬確。
第一,諸葛亮如果想當官是容易的。諸葛亮的家族世代為官,他的關係超乎你的想象。荊州之主劉表就是諸葛亮的姨父!而劉表的三個兒子則是諸葛亮的表兄弟。客居荊州的潁川名士司馬徽是諸葛亮的好友,荊州士人領袖龐德公是諸葛亮好友,龐統也是諸葛亮的好友。荊州豪族馬家也有不少人與諸葛亮是朋友。馬良、馬謖都是荊州馬家的才俊!這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對馬謖那麼好。
有這關係,諸葛亮想當個官還不容易嗎?而且官還小不了。長得很醜的那個龐統,就是因為司馬徽的推薦,直接就當上了南郡的功曹,相當於南郡太守的秘書。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大官,他的弟弟諸葛均後來在魏國做大官。還不都是靠士人集團的推薦。
諸葛亮這麼硬的關係,還是去耕田種地,可見他真的不想當官。
第二,諸葛亮不做官與做學問並不矛盾。有的人說,諸葛亮自己學那麼多經世致用的知識,很明顯就是要出山啊,要不然學那些幹什麼?
其實,學不學知識,是個人修養問題。用不用知識,是人生選擇人體。二者並不矛盾。
對諸葛亮這樣的人來說,修身明志,本身就包含對知識的學習。
沒有知識而隱居,那就是白丁。滿腹經綸而隱居,那才叫名士隱居,才叫世外高人。陶淵明不當官了還要寫詩,李白不做官了也要寫詩。諸葛亮不做官,照樣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就是境界!
第三,出山做官其實風險很大。大家別忘了,三國那可是亂世。十室九空,老百姓死傷無數。其實當官的何嘗不是,跟著哪個主子都不好混,搞不好就要掉腦袋的。袁紹的幕僚、袁術的幕僚、呂布的幕僚,哪一個有好下場!
諸葛一生唯謹慎,正是看清了這一點,諸葛家三兄弟才分別在魏蜀吳當官。不論誰贏誰敗,諸葛家都能留下根。也正是因為看清了這一點,諸葛亮才不願意出山,就像他自己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現在看來,這是謙虛,在那個亂世,能活著,真的不容易。
後來諸葛亮被劉備感動,答應為劉備效勞,這是冒著極大風險的。當時劉備只有小小的新野,兵不滿萬,將只有關羽、張飛、趙雲。靠這麼點弱小的力量去和強大的曹魏爭天下,其難度可想而知,其兇險又可想而知。
諸葛亮不是一出山就當上蜀漢丞相的,都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拿命換來的。
第三,如果諸葛亮不出山,其實會過的更輕鬆。由於諸葛亮在荊州士族中的地位,由於他的驚世奇才,由於他超強的關係網,假設他堅持不出山。那麼,他一定能夠獲得隱居名士的巨大社會聲望。在實行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年代,名望就意味著一切!
等到天下平定,諸葛亮如果原因,可以輕鬆做一個郡守,或者更高的官職。如果不願意,那就做一個閒雲野鶴的名士,一樣的受人尊重。
我猜,這大概才是諸葛亮的初心。
-
11 # 庚申己
首先看年齡,諸葛亮出山時28歲,這個年紀放在今天也就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沒多久。當然古人比較早熟,但即便如此諸葛亮的名氣也僅限於荊州。所以在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之前應該是沒人請過他的。而選擇劉備的原因比較複雜,簡單說就是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遇到了對的人。
-
12 # 斷鷹攀崖
諸葛亮一定會出山
某地為了為了搶諸葛亮躬耕地,說諸葛亮毛遂自薦,即諸葛亮由南郡襄陽渡過漢江,到南陽郡樊城,毛遂自薦。
以此來否定諸葛亮說的“躬耕於南陽……”和“三顧草廬”
-
13 # 五毛錢特效師
我認為應該是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覺得劉備有前景。當時的劉備正處於落魄時期,迫切需要引進人才,此時加入劉備的陣營正好能進入核心決策層,日後劉備發達的時候,自己自然也就成為了舉足輕重的人物;第二個原因是,之前即使有人邀請他,他也沒準備好。古代的資訊比較閉塞,他不可能光靠每天在家讀書種地,就能做出一個漂亮的隆中對的。他之前肯定需要不斷地打探訊息收集情報,甚至必要的時候,還要去雲遊四方實地考察。而且還需要水鏡先生等人為其做口碑營銷,當這一系列的準備工作結束的時候,恰好劉備出現了。
-
14 # 歷史上哪些事
謝謝悟空邀請!諸葛亮在當地小有名氣,飽讀詩書,兵書精通,在家裡把天下亂世都看透了。劉備也是聽別人之說才去請的,這諸葛亮不是不願出去發揮自己的才幹,就是沒有好主啊,曹操手下謀士多,去了展現不出來,東吳他哥去了,不能和哥哥爭功啊,到有幾方割劇勢力,他還看不上,劉備正統又缺謀士,手下還有兩位武藝高強的義弟,這正統以後肯定人心所向,有前途,他心裡就確定他了,求職誰不願求職國企啊,你民企在好名聲小啊,這諸葛村夫的眼光不的不佩服啊,三次請他是考驗劉備的是不是真心,是不是求賢若渴,若時劉備請一次算了,我估計就沒有三顧茅廬的成語了。
諸葛亮兄弟們還是有個性的,誰去了的地就不去了,從這裡看出兄弟三個誰也不爭誰的飯碗,仁義君子。諸葛亮為了不失去劉備這個國企,他知道劉備路過肯定而來,特意安排第一次書童接見,第二次兄弟接見,這裡面就有學問了,如果真不出山就不安排有人接見了,說不定看著來了趕盡安排,說不定諸葛亮在某一地方藏著呢,第三次見到了在睡覺,也是考驗劉備是不是真心和性格的忍住。同時也抬高自己的身份,這次感動了諸葛亮,再不出就有點不識抬舉了,這幹什麼也要有個度,別太過了太過了就不好圓場,諸葛亮高明也,才有千年的佳話。
-
15 # 默舍印象
再說劉備和孔明的三顧茅廬,也叫三顧草廬,正史上卻有其實,演義因為羅貫中的褒劉貶曹,對於劉備和孔明及其勢力多有美化和誇大。但也是劉備的三顧,才有了千古傳唱的典故,也有了三分天下,隆中對的美談,這既是劉孔,伯牙與子期般知音之交,也是劉孔於士林門閥正名養望之交,更是如周文姜尚之君臣典範之交,既是必然也是偶然。說白了,就是劉孔就是必定的絕配。
劉備,三顧之前,有桃園結義之江湖美談,有關張之絕世勇武,有糜氏之財力支援,有煮酒論英雄曹操之肯定,有漢獻帝死馬當活馬醫般給了其皇叔稱號,又一直以仁義道德顯於世間,卻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足以成為除了曹孫之後第三方勢力,數次的逃跑失敗中使其明白,他啥都不缺,唯獨缺一謀國之才,而其轉輾大半個九州,除了荊州蜀地可選之外,沒其他地方去,既然是要佔據荊州蜀地成就霸業,那就必須要找當地最有代表的地方民望勢力,又有奇才謀國之能的大才,已達到最大限度的價值利用原則,那麼這個必然也產生了,天時地利人和也就完美了。
那麼孔明呢,諸葛家族三大才之一,漢末三大諸侯最有可能問鼎的,曹孫劉,其家族一出仕曹操,一出仕江東,那麼剩下的一個就只能是劉備了,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這是門閥家族的傳統,這屬於家族傳承因素,孔明是誰,水鏡先生的弟子,荊揚之地的代表啊,各門閥之間關係都有紐帶聯著呢,推出來的代表就是臥龍鳳雛,如能輔以一方霸主,於師門荊州門閥可是一本萬利之事,還能和北方的荀氏書院抗衡,這個算是地域門閥師門因素,第三,孔明卻有大才,但年輕,名望不顯,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誰說的,水鏡先生為代表的南方門閥啊,這就是為了養望啊,在漢末,沒望不是門閥出身沒有足夠的背景,看本書都不容易,更何況揚名天下呢。
劉孔都有了這些因素,那麼,自然也就有了顧和見之事了,至於為何是三顧,不是四顧,二顧呢,一是儒家之義,如同三讓徐州,帝王即位三辭方可登基一般,這是儒家之義,也符合漢朝,道家思想的三生萬物之說。過三不美,方二不足,二是開文說的相互養望之義,再有就是劉孔之間的彼此默契和尊重。於君臣來講,三顧草廬,對劉備來講如同千金買馬骨,築臺求大才一般,經濟實惠有大利,於孔明來講,安天下之大才,不三次不足以顯其能,不三次不足以漲其勢,威其望,立於軍。
綜上,說了這麼多,其實就是一個字,“望”,串聯了門閥,儒家,道家,政治,文化流派,地域等多方面,劉孔之間對眼了,也就成了。我們肯定三顧茅廬,既符合傳統和民族文化傳承,也是其卻有積極的典範和意義,是對於儒家道家,傳統文化,以及老百姓思想當中所確信的一種肯定。“關於望和兩漢區別,東漢立朝的起因,漢末門閥的形成,舉孝廉的壟斷和九品中正制的淵源,等等,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閱下史料,配合著演義看,這樣正史也就不會覺得枯燥了,還會很有意思。
我是默舍老焦,說的不到位的,各位見諒,換一個視角看問題,希望回答的你能接受。喜歡可以關注。
-
16 # 石頭諞歷史
諸葛亮在劉備找他出山之前肯定是有人獻過他的,只不過諸葛亮沒有同別人出山而已!因為他在等一名主,一位能匡扶漢室,有所作為的雄主!而不是曹操那樣的奸雄,袁紹那樣的毫無謀略的偽雄主!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他的才能是廣為人知的,不然也不會與水鏡先生論學!更不會自號臥龍,而徐元直走馬薦諸葛更說明了諸葛亮不是碌碌為為之輩,他是有抱負的,只不過他認為沒有等到值得他追隨的人主而已!雖然躬耕於南陽,但是諸葛亮對當時的局勢,諸侯勢力的劃分,及漢家天下未來走向都走了很大程度上的分析與瞭解!所以才能有隆中對,才能為未來蜀漢的建立做出一個詳細的分析與藍本!所以說諸葛亮是很想出山的是很想有一番作為的,不然也不會對當時的局勢那麼瞭解,更不會有隆中對!至於為何最後和劉備出山,那時因為劉備當時的事業剛起步,文無幾人且才能謀略都一般,將只有關羽張飛二人。所以諸葛亮是對劉備做了很深入瞭解的,知道他和劉備出山一定會讓劉備禮遇有加,倍受信任的。而劉備能三顧茅廬也說明了這一點。反觀曹操但是文臣武將一大堆,諸葛亮如若投曹,不一定會得到重用,自己的才華不能得到施展!所以綜合考慮,諸葛亮才和劉備出山的!最後官拜蜀漢丞相,也證明他當時跟劉備出山是正確的!
-
17 # 古河洋橋
諸葛亮在沒有出山之前,就對天下形勢瞭如指掌,可謂胸中有乾坤,心藏天下計!諸葛亮信奉儒家思想,他在等待儒家文化的仁君!
-
18 # 歷史臆想愛好者劉宇
劉備諸葛就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劉備不請諸葛,劉表不會去請,因為自己手下全是士家大族,和諸葛這種山中隱士是一山不容二虎的關係。孫權不會去請,畢竟手下有周瑜,看不上諸葛。這要是請回來那就是和周瑜撕破臉了。曹操願意請,可是太遠,曹操已經肯定不會上門的,最多派個手下,請來也不會是一把手。劉璋張魯之輩估計都不會聽說有諸葛亮這麼個人。所以劉備要是不來,諸葛亮最大可能怕是和諸葛瑾一起去孫權手下,做個幕僚群眾,出兩個好點子青史留名還是有可能的。但是有劉皇叔就不一樣了,有名聲,沒幕僚,有武將,沒軍師。多好的機會。不就是沒地盤嗎,搶啊。
-
19 # 粵威眾合
諸葛亮自恃才高,三顧茅廬才請到,相比其他人都經不住三顧茅廬的考驗離去了,三顧茅廬正是諸葛亮識人的方式,剛好劉備經住了考驗。
-
20 # 使用者狼哥
高不成低不就,最後沒辦法的時候就隨便了!
就像有些人找物件一樣,挑來挑去,最後找的還不如以前的!
劉備曾經三次去找諸葛亮,才能夠見到諸葛亮,最終邀請諸葛亮出山,相助他完成了建功立業的夢想。那時候介紹諸葛亮進入劉備陣營的人正是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的本事在自己的十倍以上,這當然是在吹噓朋友的厲害之處,不過這也說明了諸葛亮確實是非常有本事的一個人,那麼諸葛亮這麼有本事的人,難道之前就沒有人來請過他嗎?他為什麼一直等到劉備來請才願意出山呢?
回覆列表
三顧茅廬,不過是一場作秀而已,一場水鏡先生和他學生推銷自己的秀。論謀士江東周瑜能文能武,河北田豐,許都郭嘉,荀彧,賈詡哪個不是身負經綸的大才。一句臥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對於其他人才濟濟的諸侯來說可能不以為意,當一個笑話聽一聽,諸葛亮去這些老牌諸侯陣營人家應該會用,但不會立刻重用,但是對於劉備來說不一樣了,一個臥龍對於劉備來說就是天降甘露,所以一個刻意的三顧茅廬戲碼就上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