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不胖的胖達
-
22 # 小鴻哥
我認為在劉備之前根本沒有人找過諸葛亮,諸葛亮也並沒有找過別人。這是個人猜測,因為史書並未記錄有。諸葛亮十四歲左右隨叔叔諸葛玄到荊州,(即公元195年)兩年後叔叔去世。(公元197年)徐庶石廣元比諸葛亮早兩年到荊州。劉備是公元201年到荊州,諸葛亮已經二十歲了。
諸葛亮在出師表講: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很多人以此認為諸葛亮不肯出山,但因為劉備屢次請他才出山的。我認為是不對的,諸葛亮只是在等待時機選擇一個適合老闆。據三國志: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一個自比管仲、樂毅的人是不會老死隆中的。據魏略諸葛亮曾對三位好友(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你們要是做官,可以做到州刺史郡太守。三人反問那你呢?諸葛亮笑而不答。這也是從側面反應諸葛亮是想出山的。
據三國志諸葛亮在隆中: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諸葛亮是在等待時機,等待明主。
東漢時馬援曾對光武帝: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就是說現在不光君主可以選擇人才,人才也可選擇明君。(周瑜也曾說過這樣的話)
諸葛亮等到劉備請他才願出山,之前也並沒有人找過他。諸葛亮也並沒有主動去投一方諸候。原因:
當時僅剩的諸候有:劉表、張魯、劉璋、孫權、馬超韓遂、曹操等。這些都不適合諸葛亮。
劉表:隆中對講而其主不能守,諸葛亮為啥要投劉表?雖然諸葛亮跟劉表有親戚關係。(諸葛亮的岳母跟劉表的夫人是姐妹)跟劉表謀份差事應該不難。
劉璋張魯:隆中對講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諸葛亮也不可能去投他們。
孫權: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效力。諸葛亮使東吳時,張昭曾想讓諸葛亮為東吳效力。諸葛亮不願留在東吳,有人問原因。諸葛亮講: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意思是講孫權是個明主,但孫權能用他卻不能讓他盡所能的發揮。(孫權當吳王后,不願讓張昭當相。反而用孫邵顧雍,倆人把丞相當顧問來做。)
馬超韓遂:實在不能稱為人主,加上又太遠。
曹操:曹操本人文武雙全,底下人才太多了。郭嘉、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這些都是頂級謀士。(三國志這六人是合為一卷)就是說諸葛亮既使去了曹操那邊,發揮也是有限。就是曹操這為人才太多了。
據三國志:孟公威想要回北方故鄉(諸葛亮也是北方人)。諸葛亮當時勸說:中國饒士大夫,遨遊何必故鄉邪!就是說魏國人才很多,要成就一番事業不一定回故鄉。崔廣元徐庶也投魏國了。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得知兩人的官職,嘆息講: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至於劉備請諸葛亮,馬上就出山。我認為諸葛亮早就注意到劉備了。劉備從公元201就到荊州了。荊州一些人認為劉表不足以成事,於是紛紛投劉備。據三國志:荊州豪傑歸先主日益多。這些事我認為諸葛亮很早就注意到劉備了。(諸葛亮評價劉備:劉公雄才蓋世,據有荊土,莫不歸德,天人去就。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劉備到隆中草廬見諸葛亮,因為劉備到了隆中馬上問怎麼才能興復漢室。諸葛亮馬上對把隆中對這個戰略規劃講給劉備聽。我認為隆中對是諸葛亮早就為劉備做好的規劃。不然不會一下子就講隆中對,說明是早就準備好了。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
第一:劉備缺少一個為他做戰略規劃的軍師
當時劉備武有:關羽、張飛、趙雲、陳到等。這些都是一等一的武將。(郭嘉就曾講: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
劉備文有:孫乾、糜竺、簡雍等。這些雖然也是人才,但遠遠稱不上是頂級軍師謀士。據三國志中他們都身居高位,但都不掌實權也沒有什麼實際的諫言。只因為他們跟劉備時間很久而已。
三國演義中水鏡問劉備為啥落魄成這樣。劉備回道是命呀。水鏡講:只是不得其人。劉備講:文有孫乾、糜竺、簡雍之輩,武有關、張、趙雲之流,竭忠輔相,頗賴其力。水鏡講:關、張、趙雲,皆萬人敵,惜無善用之之人。若孫乾、糜竺輩,乃白面書生,非經綸濟世之才也。雖然是小說,但道理是對的。劉備是武將強,文臣弱。所以劉備非常需要一位軍師謀士。所以劉備能盡亮。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後,兩人關係越來越好。好到關羽張飛有意見。劉備講: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
所以劉備能盡亮,諸葛亮才選擇他。公元209年劉備得到荊州四郡,任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公元211年劉備入蜀:亮與關羽鎮荊州。公元214年劉備得到蜀地: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公元217年—公元219年: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公元221年: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
第二:劉備是人主
前面說了劉表、張魯、劉璋、馬超韓遂等都不是人主。能讓諸葛亮看的上的人主也就只有曹操、孫權、劉備。(曹操一生看的上的也就只有劉備、孫權而已)曹操赤壁之戰大敗從華容道成都逃跑。據山陽公記: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就是說曹操認為赤壁之戰是敗在劉備的手上或者說劉備才稱的上是對手。而對東吳主帥周瑜卻是這樣講的:孤燒餘船退,致使周瑜空獲其名。
從敵方的評價中也可得知劉備是人主。
程昱:觀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終不為人下,不如早圖之。
裴潛(曹操的參謀):使居中國,能亂人而不能為治也。若乘間守險,足以為一方主。
劉曄:劉備,人傑也。
孫勝、賈詡:劉備雄才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
傅幹(曹操參軍):劉備寬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
魯肅:劉備天下梟雄
陸遜:劉備天下知名,曹操所憚,今在境界,此強對也。
-
23 # 正能量znlyyyyyyyyyy
劉備者世之梟雄,在經歷過太多的政治軍事鬥爭後卻幾無容身之地,但其雄心壯志未滅!諸葛亮世之賢才,學富五車卻無主可侍!諸葛亮自視輕高,心想鳳凰擇良木而息,俊才擇賢主而侍!劉備在徐庶的推薦已經對諸葛亮的才智心悅誠服,而諸葛亮在劉備三顧草蘆的誠意下非常感動。正是如魚得水,王八看綠豆看對眼了!劉備之前即使有人聘過諸葛亮可是無劉備之誠,也打動不了諸葛亮所以不能成功!
-
24 # 說道231960427
為出茅廬,諸葛亮知道,三分天下。那麼大勢,如此。做為文人,有骨氣文人,在胡做官嗎。很多有大才的人,都避世。儒家思想一統天下,所有學術,研究,也做不了,敵不過權力。作為一心為學術,立書,為了作品,為了教徒弟,傳承,很多有文人風骨人,不喜歡官場的。儒家思想作派,官場作派,仕大夫爭鬥,內鬥,讓人無所適從的。對於學術,研究,修心,修身,沾上權力,無自由。迴歸自然才是修身,修心之道,都走向,避世之道。對於有風骨文人,功名,利碌,地位,財貨,如糞土。有大才的隨手可得,他們不在胡,特別亂世,更不想參和了!加上吃君之碌,身為漢室子民,自然不可能投曹操,東吳了,這就是文人良知,知識分子良心。那麼劉備,是漢室之後,有誠心,誠意,三顧茅廬,那麼也可爭一爭。為了百姓做點事,為救民於水火。所以諸葛亮入世,為天下蒼生,做事!
-
25 # 股市油人
諸葛亮在劉備未來之前肯定有人找過他,但都未有劉備之誠意!另:諸葛亮要擇木而棲,劉備乃皇室宗親又有關張輔佐,格局夠大!諸葛亮至劉備乃雪中送炭,之於其他要麼是錦上添花,要麼是飛娥撲火成不了大事!
回覆列表
有人說諸葛亮之前沒出山是因為不想做官,這是無稽之談!一個閒雲野鶴,對政治沒有抱負的人“好為《梁父吟》”“自比於管仲、樂毅”,開口就能分析天下大勢?你這完全是自己在臆想,不根據史實去分析問題的嗎?
順便科普下諸葛亮經常吟誦的那首《梁父吟》的內容:主要是講齊國國相晏子設計誅殺齊國勇士的故事,如下:
齊景公時期,齊國有三個勇士: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接。他們勇猛無比,為國家立下赫赫功勞,但他們高傲又狂妄,不怎麼把當時的國君和其他大臣放在眼裡,如果他們聯合起來,齊國王室的安全就讓人堪憂了,於是晏子就設計了一個陷阱幹掉了他們。這個詩歌裡的故事展現的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權衡之策,制馭之術,這證明了諸葛亮希望可以在廟堂一展抱負的渴望,才藉此歌直抒胸臆。
《隆中對》劇照
再回到主要問題,為什麼諸葛亮等到劉備才願意出山?我認為原因有三個:
其一,在遇劉備之前,諸葛亮聲名不顯,知道他的人很少,加上又隱居在臥龍崗,地方也很隱蔽,所以他出山為官的機會不多。“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這證明他隱居時,時人對他並不瞭解,對他的才能也不認同,有可能還會笑他狂妄自大;
其二,透過權衡分析各個勢力,當時還沒有適合他發展的勢力,所以還沒打算出山為官。當時他可以選擇的勢力有曹操、劉表、孫權、劉璋,太遠的勢力就不說了。下面我們一一分析一下,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其他勢力效力:
投靠曹操是不可能的,說起來諸葛家跟曹操還有些過節,諸葛亮的叔父諸葛玄之前在袁術手下為官,但被當時東漢朝廷(實際掌權人是曹操)派一個叫朱皓的取代了(準確的說是被打跑了),這才狼狽的投靠了當時在荊州的劉表,當然主要還是諸葛亮跟曹操的理念不一樣,曹操野心太大,身邊又人才濟濟,去了也不一定能發揮能力;
劉表雖然是諸葛亮的姨父,可劉表當一個地方州牧還行,要在這亂世中稱王稱霸建立一番功業,有點強人所難了,況且年紀偏大,後輩中能力大多平庸,沒有值得扶持的物件,這也不符合諸葛亮要追隨的目標;
孫權的話,應該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哥哥還在東吳為官,如果沒遇到劉備,諸葛亮最可能最後投靠孫權,但在當時,哥哥才過去不久(200年投靠孫權),也沒有什麼很大的功勞,如何能引薦他呢(引薦人分量不夠),所以東吳只能當備胎;
至於劉璋,性格懦弱,也不是很有作為的人,跟這樣的人沒什麼意義。
其三,天下形勢尚不明確,還需靜待時機。“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在功名這條路上,諸葛亮看的很開也很遠,當時的時代異常複雜,曹操坐擁中原,西北有韓遂和馬超,西面有劉璋,東南有孫權,加上南面還有劉表等勢力,在這錯綜複雜的環境裡,既然沒有很心儀值得效力的勢力,那還不如先把田種好,好好活著,不管時事如何變遷,只要他願意出仕,以他的能力,肯定有一番作為,這也是他的自信。
《三顧茅廬》插畫
後來,為什麼願意跟劉備出山,我個人覺得,主要是劉備禮賢下士的態度和他的遠大的政治抱負感動了諸葛亮,甚至治世理念也不謀二合,正如劉備說的:得到孔明,讓我如魚得水。有君如此,即使不佔天時又如何,士為知己者死,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