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閱微草堂筆記

    清末,面對外強的窺伺,以及內部的虛弱,清政府採取了諸多措施進行改良,然而歷史的現實告訴我們,改良並沒有成功的挽救清政府。

    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清政府從改良的出發點開始,就是與時代大潮相悖的。

    清末的改良自洋務運動開始,至預備立憲為止,縱觀其核心思想,逃不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八個大字,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社會矛盾。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從本質上說,是一場封建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是自下而上的改良,當然其影響還未能到上,所以我們在這裡暫且不提。

    戊戌變法,從開始就定下了性質。

    在光緒二十六年釋出的變法詔書中,明確的提到了“世有萬古不易之常法,無一成不變之治法”、“不易者三綱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變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以“三綱五常”的封建思想和制度為核心不變之規矩,如何能夠在時代大變革中屹立不倒,如何能夠改變階級分明的社會現實,不過是為了維繫自身的專制統治而已。

    “新政”與“預備立憲”

    清末的“新政”與“預備立憲”也都是在“內憂外患”嚴峻形勢下,清政府不得不採取的“自救”措施。

    慈禧與載灃推行的新政,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改革內容從未涉及到封建核心,一經推行即被斥責為“假維新”“偽變法”,民間笑斥其為“見從前守舊惹得禍來,才敷衍行了一段新政,不過是掩人耳目”,從未提到真正的關鍵——政治改革。

    而“預備立憲”更是掩耳盜鈴,根本就是為了消弭革命的呼聲,畢竟憲政改革“實行之期,原可寬立年限”。“預備立憲”中所謂的政治改革,就是將各省督撫的軍權、財權收歸中央,納於皇族。其於1911年成立的第一屆“責任內閣”甚至是以慶王為首的皇族內閣,真是既荒唐又可笑。

  • 22 # คดถง1570

    失敗原因主要是包括傳統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計劃、主事者識見不足、守舊人士的反對、官僚政風的敗壞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雖然自我標榜“自強新政”,但由於他們都是封建傳統思想的衛道者,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

    洋務派只主張學習西方技術,極力反對對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進行任何形式的變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國的藩籬中自認為有所新創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終也沒能在外國侵略者面前表現出“自強”、“中興”。相反,在列強侵略勢力的進攻下,這些封建思想的衛道者們所舉行的“壯舉”迅速歸於失敗。

    擴充套件資料

    對洋務運動改革的反思

    一、洋務運動並沒有動搖封建統治的根基,它具有一定的封建性。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西用”,也就是說洋務派想要在不改變中國封建統治的基礎上達到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二、洋務運動中的“洋務”兩個字主要指的是西方的大機器生產,也就是說它依靠的是外國的技術,這使得洋務運動在技術層面具有很強的依賴性。就自身利益考慮,西方列強也不會希望中國真正的富強起來,所以洋務派的一系列活動只會加劇外國對中國的侵略。

  • 23 # 歷史勁爆點

    清朝是個封建政權只把百姓當做工具,那個年代的人們缺乏民族的自我認同感,打個比方,當年的八國聯軍奔襲北京,一路上許多百姓都是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去看待,哪怕八國聯軍是去攻打自己的皇帝,他們也是滿不在乎,當時整個中國可以說是一盤散沙,一個國家的統治者只想著繼續坐在位置上剝削人民,而人民沒有自己的民族認同感,這個國家是生是死都與自己無關,這樣的政權怎麼挽救?誰又能挽救?脫離了人民的政權,而人民脫離了自我的民族認同感,這樣的政權救不了

  • 24 # 她不愛吃番茄

    第一、改革背景不容樂觀。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有著非常類似的歷史背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人民起義鬥爭的沉重打擊。洋務運動開始時,正是太平天國進行激烈抗爭的時期。清末新政比洋務運動晚了四十年。當時,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剛剛被*下去,但人民起義鬥爭仍然沒有結束在人民起義面前也顯得軟弱無力。在這種形勢下,窮途末路的清朝政府搞起了新政。其次,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入侵。洋務運動開始時,正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剛剛結束,戰爭的硝煙尚未散盡。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強迫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北京條約》。在列強的壓力下,清朝統治者逐漸向侵略者靠攏,中外反動勢力開始公開勾結,洋務派也開始得勢。清末新政開始時八國聯軍侵入中國,攻陷了北京,1901年清朝簽訂《辛丑條約》。洋務運動和清末新政的歷史背景是驚人的相似。

    第二、治標不治本。洋務運動與清末新政,有著相類似的宗旨與目的。洋務運動,是在不觸及封建統治根基的前提下,學習一些西方資本主義的皮毛,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戊戌變法由於頑固派實力過於強大,根本就流於表面。而清末新政的實質:也是在不觸及封建統治根基的前提下,進行一些“改良”性質的改革。

    第三,腐敗。無論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以翁同龢為代表的清流保守派,還是以張蔭桓為代表的改革維新派,全都腐敗。這些人不只在國內事務腐敗,而且還裡通外國腐敗。這樣的腐敗,肯定會被政治對手利用,讓任何改革都會備受非議。做不到潔身自好,其任何努力都會因人走茶涼而結束。

    除了腐敗,更為關鍵的是從上到下的無能。從太平天國運動開始,由於中央財政吃緊,清廷允許地方徵收厘金等新稅收,這使得到清朝末期,中央財政佔總政府收入10%稍多。所謂厘金,就是當貨物銷售到其他地區時,在運輸過程中會被路過關卡收費。下圖就是1896年浙江省部分地區的各種關卡。

    厘金作為一種新型稅費,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往往佔地方財政收入50%左右。從太平天國開始,地方大員就開始慢慢財政軍一把抓,為民國時期軍閥割據埋下了伏筆。從天平天國戰爭到辛亥革命,列強和地方大員給了中央政府50年時間,中間還有己亥立儲、東南互保這樣的警鐘,結果清廷直到滅亡都沒有解決財政問題。

    第四,改革所興起的“新”學。改革有幾條,興新學、練新軍。學習了先進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了先進裝備的學生和新軍,根本不會挽救腐朽的清政府,因為任何有科學頭腦的現代人,都不會對腐敗無能的滿洲貴族集團有好感,因為你怎麼可能去效忠一幫對新世界渾渾噩噩,張口閉口孔孟之道的老棺材瓤子。而掌握先進文化,是最激烈的革命派。清朝新政唯一的這點成績,就算是給自己挖墳把自己埋了。

    第五,改革無法徹底。洋務運動以及戊戌變法時期由於頑固派勢力根深蒂固,革命力量過於弱小,導致革命無法徹底,而不徹底的革命對於當時中國危亡邊緣的情況無疑是杯水車薪,毫無意義。清末新政,滿清政府能夠政令暢通無阻的區域已經非常有限,最富庶的東南地區,實際上處於一種很離奇的,和中央同床異夢的狀態,廣東地區則早就已經短髮分頭遍地走了。清政府要新政,對於這個新政的理解,地方士紳和中央的理解是有區別的,可以說在新政這件事情的本質上,除了練新軍、設立新式學堂這些皮毛問題上各方勢力有共同點,本質上各方面訴求根本不一致。滿洲貴族要借新政的皮繼續滿洲貴族的統治,排擠一波已經進入中央決策層的漢族勢力(皇族內閣就是這種心態的產物)。袁世凱為首的漢族高階官員一手握著錢袋子一手攥著槍桿子要借新政進一步擴大自己在中央的權利。地方士紳要“自治”,要地方上擁有更大權力,擴大自己的勢力。而孫中山等革命黨,根本就不吃新政這一套。

    在這個前提下,無論你怎麼改革,都會在滿足一方利益的前提下,把其他人都得罪完。導致這種局面的是,空前尖銳的民族矛盾、階級矛盾、侵略與反侵略的矛盾,在此情形下權威蕩然無存的滿清中央進行改革已經根本不具有可操作性。

  • 25 # 蕭兒

    首先,改良只是在原本的原本的體制上簡單改造, 沒有從根本上解決中的問題。有的改革 甚至是為封建主義服務,來為封建主義服務,例如洋務運動在不觸動封建主義的前提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制度不變,改良也無法成功。

    第二,還有一些官員的腐敗,到清朝晚期的時候,清朝的腐敗就更加嚴重了。慈禧每次吃飯都要擺上100道菜,就連慈禧死後的陪葬品價值上億。

    由於腐敗加上賠款等,清朝的國力十分空虛,當時北洋海軍一直想添置新式戰艦,政府以“時艱款絀”沒有批准,當時的大清實在是沒錢了。

    第三 , 改良觸及了封建階級的利益,遭到了封建守舊勢力的抵制、破壞。封建勢力過於強大,而此時的資產階級力量弱小,不足以和封建勢力抗衡,最後還是失敗了,例如維新變法還是失敗了,被慈禧給撲殺了。

    第四, 封建帝制已經延續了上千年,封建帝制的觀念依然深入人心,人們的思想觀念難以很快改變。而且改良的主要涉及的階層是上層,對普通民眾的影響比較小。時特別此時的農村,由於封閉與外界聯絡很少,受到影響就更少了。沒有深入到人民群眾,發揮人民群眾的力量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忽視人們是不可取的

    第五:盲目借鑑外國的經驗,沒有實事求是的結合實際,從中國國情出發。

    第六:對帝國主義抱有幻想,此時的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抱有幻想。帝國主義肯定不同意中國進行改良,資產階級不敢和帝國主義硬剛,幻想透過妥協來得到外國的同情支援,只能是被聯合絞殺。。

    還有一點是改良激化了眾多社會矛盾 皇族親貴內部的矛盾,滿漢的矛盾,中央的矛盾。

    綜上所述:改良不可能挽救當時的清政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羊羊與灰太狼》是一部怎樣的國產動畫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