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方國學

    “君子不器”其實是一種很高的要求,對於一般人而言,能成“器”也是非常不錯的了。成器還要看成大器還是成小器。孔子的弟子子貢已經算是孔門裡修養與才能都很出色的了。當他問孔子“賜也何如?”(您覺得我怎麼樣?)時,孔子回答的是:“汝器也。”許他是“器”,不過是“胡璉”這樣高階的器,子貢依然是高興的。

    我這裡想要強調的是,高贊答主所說的“不器是對器的包涵與超越”,也就是說,這裡的“不器”是不止是器,而非不能是器,就像專家與大師的區別,大師本身一定是專家,但大師不止是專家。“器”是一種專精的狀態,而“不器”是一種與“道”相連,“遊刃有餘”的狀態。正如《莊子》庖丁解牛篇裡的庖丁道理一樣,庖丁那樣的水平,就已經能悟到“道”的層面的東西了,就已經由“器”進入“不器”的境界了。

  • 2 #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獎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中者謂之德,形而下之謂之器。“天下神器,不可執也,不可為也”。“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器,現象界,萬物也,道為體,德為道之用,器為道之形,這裡指有形之器,引申為固執、不知變通。所謂柔弱勝剛強,就是要做到上善若水,水無常形,順勢而為,順性而變,柔弱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不器的深意就是:循道而行,本末源流,本末有序,崇本息末,乘時因勢,順性而為,不執不滯,抱一而為天下式。君子不器的前提是尊道貴德,即抱一抱德,萬變不離其宗。

  • 3 # 琴音萬古

    這個思想是生於文化的開端對人價值的社會定位。在當時社會,還沒有也不可能預測或形成以物質依賴而進取社會的富裕文明形態,只是精神性的。“君子不器”這句話意思是做人的趨向不去讓“君子”做一位幹具體事情(譬如手藝)這麼一位被他人當物器用的一位人,而是意旨在於人通“道”,意旨著“內聖外王”的精神與地位。

  • 4 # 一路伴你看天下

    君子不器:允文允武,胸懷廣博,不為固有的觀念所束縛孔子《論語》中的“君子不器”該如何理解?

    “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為政》是《論語》裡面的第二篇,所講的內容主要是學問的外用。

    《為政》主要講什麼?

    要想在“為政”方面取得建樹,就必須要有很好的學問,而且要是一個通才。通才的意思是說,對於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要懂,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做一個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一個想要做好為政的人,無論古今中外還是天文地理的知識,最好能做到無所不通,這一點對於普通人來說,也是很難達到的。

    何為“不器”

    如果能真正做到“君子不器”,不為外物所累形累心,那就是一個真正的通才,要麼就要變成專家或者專才。許多的大政治家給我們的印象,就好像一個非常出色的演員一樣,在什麼時候演什麼角色都可以勝任,而且惟妙惟肖。“不器”的意思,就是不要成為一個固定的型別的人,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適應現實。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其中也是有著的深意的,就是在說明為政的基本道理。用另外一句話來說明,就是“允文允武”,說得也是同樣的意思。

    何為“君子”

    說了“不器”。我們再來說說“君子”,以便對“君子不器”這句話可以有更好的理解。在儒家的經典裡,我們經常看到“君子”如何如何這樣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樣的人才是君子呢?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我們暫且不把它延伸開來,先來看一看子貢問孔子時,孔子是如何答覆的。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孔子向子貢給出的關於“君子”的解釋是,不要只會吹牛不會幹,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這樣的人可稱為君子。真正的君子,必然是少說廢話,多幹實事的人。

    關於君子的涵義,孔子還有一說。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這句話用對比的手法,說明了君子和小人之間的區別。孔子說,君子在做人處事的時候,對待每一個人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身份的高低和貧富的差別,而對人以區別對待。如果對這個人好,對那個人又不好了,這就不是君子的行為,這也就是比而不周,因此就成為了小人。

    從這一點來看,高明的政治家和宗教家有著共同之處,對眾人的慈愛是部分彼此的。君子是儒家追求的做人的一種高境界,無形中也達到了悲憫眾生的境界。“

    在這句話中,“周”是包羅永珍、各處圓滿的意思;“比”則是要人跟自己完全一樣。如果為人處世比而不周,就會流於偏私和狹隘,與君子之道越行越遠。

    君子不器

    因此,《論語·為政》篇中“君子不器”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君子不應受到形而下的器的限制,應不拘於一技一藝,無論是個人品性還是修養,都應該以寬廣的胸襟待人處事,不管是做學問還是為政,都應該做到博學而且才能廣泛。

  • 5 # 趙日金141

    孔子述而不作,《論語》為後人所作,其中記載的孔子曰,難免前言不搭後語,矛盾百出。

    如,孔子批評管仲,“管仲小器老哉!”那麼,管仲應該大器?可孔子又曰:“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則,不論小器還是大器,管仲都不是君子。

    但是,當學生問管仲是不是仁者時,孔子回答,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還是披髮左衽的野蠻人,就象村婦匹夫一樣,自己掉進陰溝裡淹死也沒人知道。

    可見,在孔子眼裡,管仲不僅是仁者君子,還是個救世主呢。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候,一匡天下,民到至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 6 # 隨手談詩

    “子曰:君子不器”,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

    為政

    “為政”是什麼呢,就是去做官孔子說學而優則仕嘛,你的學識足夠豐富,就應該走向仕途,因此古代讀書人也把學而優則仕當做人生的終極目標。《論語·為政》篇講的什麼呢,簡單明瞭地說就是求官、為官的基本原則,一言以蔽之——“以德為政”。

    那好,我們知道為政的意思,就好理解君子不器了。

    君子

    君子一詞,最先的意思是君王的兒子,但後來在詞彙的發展過程中,君子一詞被賦予了道德層面的含義。

    春秋時代,禮崩樂壞,社會混亂,諸子百家都覺得這樣不好,各自尋找為這個社會治病的良方,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提出了以仁復禮。他認為,禮的根本在於仁,那麼仁要怎樣體現呢?就出現了君子論。

    什麼是君子呢?簡單來說,就是道德品格高尚,同時還要有充分的學識涵養的人。

    不器

    要知道什麼叫不器,首先要搞明白什麼叫器。在古代,器是專指器具的,什麼鍋碗瓢盆啦,都屬於器,喝酒的東西就叫酒器。你看,器是有特殊單獨的用途的,酒器就只能用來喝酒,不能用作他途。

    那什麼叫不器呢?很簡單了,人和東西是不一樣的!

    “君子不器”這句話放在為政篇,是有目的的。孔子認為,為政的人,不能像某種器具一樣,只懂本專業的事,比如你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官員,但你不能只背下法律條規就行了;你是一個主管教育的官,那你也不能只知道怎麼教會學生讀書就行了……

    如果你只懂本專業,那你和器具有什麼不同呢,把你放在這個職位上能做好,放到別的職位就是個辣雞,沒用了,這是要不得的,人又不是東西。

    那為政者要怎樣呢?孔子認為要通才,就是學識廣博、技能廣泛,啥都能懂。《詩經》中讚美魯僖公的時候說:

    “允文允武,昭假烈祖”

    允文允武,就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中國古代讚美人的最高標準也是說某人文武雙全。

    這就叫通。

    不器與成器

    君子不器這個標準,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不可能做到。通才是幾百年才出一個的,這個世界有專才就足夠和諧執行下去了。

    《禮記》有這麼一句話:玉不琢,不成器。

    就說一塊玉石啊,不經過雕琢,就成不了精美的玉器,人如果不經歷磨難,就不會成為有用的人。我們說一個人沒出息,常常會說這人不成器。

    那這是不是和孔子“君子不器”的言論矛盾了呢?

    實際上,無論是玉還是人,首先要經過雕琢和磨難,要達到不器的境界,首先要成器,一個人,首先要有自己的特殊技能,並把這個技能發揮到極致,這就是成器的過程。然後融會貫通其他技能,這就是從成器到不器的蛻變。

    我想起一句話,說有些人吶,張口閉口談天賦,其實以絕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遠遠沒達到跟別人拼天賦的地步。

    這是多麼諷刺的一句話,放在“君子不器”裡也一樣:絕大部分人連器都成不了,還成天妄言不器。

  • 7 # 無名草2020

    “君子不器”。簡單地說就是一一

    既然是君子,就不應該像一個器具那

    樣,像一個器皿那樣,像一個器械那

    樣。只作有限的工具使用。

  • 8 # 亦有所思

    聯絡到實際,這句話的意思是

    哪怕你的月薪只有2000元錢,你也要為了全世界的和平而奮鬥終生!哪怕你混得不如狗,也要為了實現共產主義而奉獻一生。

    君子不器,“器”,就用來裝東西的物品,可以引伸為職業,收入,環境等所有可以衡量一個人生活和生命質量的一個標準。

    不器,就是不要限制住自己!

    你看朱元璋大哥,明明就是一個農民兼和尚,偏偏還要坐皇帝,結果不還是成了?

    但可是,朱元璋雖然不是小人,但絕不是君子!

    君子不器的最大危害,就是以為自己能行,而且一定會做得很好,所謂的跨界跨行業對於君子來說就像穿過凌晨四點的馬路一樣簡單。

    比如以為自己寫詩寫得好所以一定可以做大事的李白,比如以為自己清廉如水所以會是愛民好官的海瑞,比如那個落草為寇非要為兄弟們謀一條出路的宋江哥哥。

    當然,例外不是沒有,比如允文允武的曾國藩,行軍打仗像打遊戲似的王陽明,或者一襲白衣的陳慶之,可是這種比例低到令人髮指。而且與是否為君子沒有關係。

    君子不器,等同於看得懂菜譜便意味著擺得成酒席。等同於我想做便意味著我能做而且做得很好。既能當丞相,又能當小吏,還能帶領打仗!

    全才?!

    世界上最大的誤解莫過於此!

    按照這個理論,一個讀論語當上官的人,可以是農業專家,刑偵高手,水利達人,甚至也可以成為街舞冠軍。

    倘若是娛樂體育倒也罷了,就怕以為自己在水利,農業,建築方面也可以指手劃腳,說三道四,恐怕便是百姓的災難!

    人,各有所長。

    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官員型學者,或學者型官員都要不得1

  • 9 # 枕手等風來

    君子不器,應該理解為君子不應該像器具那樣,作用僅僅侷限在一個方面,而是要擁有多方面的才能。

    器,即容器之意,器者,形也。古人云: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滿盈。

    孔子的意思是,作為君子,僅僅擁有某一方面的才能是遠遠不夠的,這樣的人只能稱得上是人才,還算不上君子。

    孔子說“君子不器”,是為了勸勉年輕人不要僅僅將自己的目光侷限在某一個領域,而是要在多個方面都做出一番成就,這樣的人在孔子眼中,才算得上真正的君子。

  • 10 # 鐵錘文史
    對於《論語》裡面“君子不器”的解釋,易中天先生有一個幽默的說法,他說君子不器有三種解釋:第一種解釋,君子不是東西。第二種解釋,君子不能是東西。第三種解釋,君子不能只是東西。

    這段話看起來是在玩弄文字遊戲,但是你要仔細咂摸,很有味道。

    什麼叫做君子不是東西呢?這可不是罵一個君子不是東西。孔子的意思是,一個君子,不要像小人那樣,成為一個材,成為一個器。

    沒錯,成材,成器,也可以有不那麼光鮮的比喻。

    而且這裡的小人,也不是指壞人,而是比較低階的人。在孔子的眼裡,人就是分成三六九等的,就是有小人和君子之分。

    小人是何人?做低階的體力勞動或者腦力勞動的人。

    比如說,你是一名普通的農民,軍人,身處在茫茫農民或者軍隊之中,你只是毫不起眼的一份子,這個時候,你真的只是長城的一塊磚頭,機器的一根螺絲釘。

    你只是一個材而已。

    什麼樣的人算是成器呢?器有自己獨特但是單一的作用。比如你是一個會計,你是一個鐵匠,你是一個廚師,你有一技之長,可是除了這一門手藝,技藝,你就啥都不是。那麼你就成了一個有一點用處的器。

    那麼君子不器呢,就是君子有一技之長,但是又不僅僅是有一技之長而已:君子謀道不謀食。伊尹一開始只是一個廚子,可是伊尹商湯一相逢,風虎龍雲!蕩平天下。所以,伊尹就不器。

    如果一個人沒有謀生的手段,沒有一技之長,那就是一個廢人。可是如果天天就知道掙錢養家餬口,只知道像賣炭翁那樣思考身上衣裳口中食,這樣的人生和動物何異呢?

    所以,君子要有一定的謀生手段,但是不要把謀生當做唯一的人生目標,還要有精神追求,要謀心。

    以上是易中天先生對於君子不器比較通俗易懂的講法。

    那麼朱熹對於君子不器,也有一個註釋。朱熹為“君子不器”作注云:器者 ,各適其用而不相通。 成德之士 ,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 ,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一個君子,一個成德之士,體無不具,用無不周,不是隻有一才一藝這樣的一技之長而已。

    這個解釋,似乎和易中天先生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舉一個例子,相信大家會對君子不器有更加具體的體會。在著名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章裡面,孔子詢問了門下四大弟子的人生志向,子路和冉有都表示自己要治理天下建功立業,公西華表示自己希望執掌君王祭祀禮儀;只有曾點說了一個非常“沒有方向”的答案: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啥意思?就是說春天農活幹完了,跟幾個好兄弟,帶上幾個童子,到水裡面遊玩戲耍,然後上來吹一會兒風,最後一路吃著火鍋唱著歌,開開心心的回到家裡面。

    這麼個看似無厘頭的回答,深得孔老夫子的讚許,老爺子感慨的說:吾與點也!

    朱熹解釋說:“曾子之學, 蓋有以見夫人慾盡處 ,天理流行 ,隨處充滿 , 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 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已為人之意。 而其胸次悠然, 直與天地萬物同流,各得其所之妙, 隱然 自見於言外 ,視三子之規規於為事之末者 , 其氣象不侔矣 ,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 ”王陽明這樣解釋:“三子是有 意必 ;有意必便偏著 一邊 ,能此未必能彼 ,曾點之意思卻無意必 ,… … 三子所謂 ‘女器也 ’,曾點便有‘不器 ’意。”

    你看,無論是朱熹還是王陽明,都認為,四個弟子裡面,只有曾點,才是真正的君子不器。

    由此可見,君子不器,是一個相當高的標準了。他是一個要求修大德 、成大人 、任大 事的標準,要求一個人具有圓融飽滿,符合天地大道的完美人格。

    能夠達到孔子要求的人,不多。

    我們做不到不器,先做一個對於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吧,不要不成器。哈哈。

  • 11 # 好玩的國學

    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有著深刻深遠的影響。特別是作為一個教育家,孔子教學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他會針對弟子的不同的性格特點,循循善誘。比如子路太魯莽,孔子就說這樣會不得好死,比如子貢喜歡背後說別人的壞話,他就批評子貢,說這是君子不為的事情。

    所以,在論語中,孔子往往會發表一些觀點完全相反的看法,這不是孔子的立場不堅定,首鼠兩端,而是根據弟子的不同特點,施加的教育手段。

    比如說君子的人格問題。君子是孔子很推崇的一種人格理想,它包含了很多內涵。孔子孔子在論語中曾經說過一個君子的標準,一共九條標準,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但在每個弟子的身上,孔子對他們的要求就不同。

    有一次,子貢問孔子,什麼是君子,孔子告訴他,君子不器。從表面的意思來看,君子不器是說君子不應該成為一個器具,一個工具。如果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有點作用的器具的話,那還不是君子。孔子就曾經評價子貢是瑚璉,雖然很珍貴,但遠遠還沒有達到他的目標。

    子貢是孔子的弟子中,性格特點比較鮮明的一位,他是來自衛國的留學生,頭腦靈活,能言善辯,具有極高的經商、外交頭腦。是孔子極為倚重的學生。但是子貢這個人有缺點,一是喜歡耍小聰明,二是喜歡說同學們的壞話,這一點,孔子很不滿意。孔子認為子貢應該有更高的追求,不應該把眼光放在具體的生活細節上,要在學問和道德上有進一步的提升。

    孔子認為,君子應該謀道不謀食,應該是有更高的追求,應該追求道而不是器,追求形而上而不是形而下。孔子在註釋易經的時候,就說過,形而上為道,形而下為器。所以,孔子對子貢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子貢能跳出生活層面,去追求更高的東西。

    朱熹在這句話的註釋上面,有一些道理,但是還是沒有講清楚孔子的意思。朱熹說,

    這一點,我覺得孔子是在批評子貢,沒事不要整天琢磨怎麼賺錢,做一個賺錢的機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還有比賺錢更為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弘道!

  • 12 # 雲山淺淺

    作為君子,不能囿於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發財致富,而當“志”於“道”,就要從永珍紛呈的世界裡邊,去悟到那個眾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從而以不變應萬變。

    在孔子看來,只有悟道,特別是修到天道與本心為一,才有信仰,才有駕馭各種複雜事件的能力,才能擔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講應用,也是強調以不變應萬變。一旦明道,即朱子說的格物致知,也是陽明先生講的致良知,則可以持經達變,抱一應萬,待人接物事事可為!

    當你能探究事物原理,便能從中獲得智慧,心生包容,它既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讓,而是察人之難,補人之短,揚人之長,諒人之過,而不會嫉人之才,鄙人之能,諷人之缺,責人之誤。

    君子不器,並不是說可以脫離實際,忽略現實,因為陰陽一體,道器不離,悟道總是在器中,悟道後還是在器中運用。

  • 13 # 庸者有天

    “君子不器",有種解釋說是做為君子,不要做一名對社會只在某一方面有用的人,而要身居於物外,追求一種更高更遠的“"道"。還有種解釋說,“君子不器"是不做小器,而為大器。孔子做為中華民族的聖人,《論語》上的每言必有所指,“君子不器"四個字,一定是在告訴君子該做什麼、怎麼做。那君子該做什麼呢?回答是: “君子不器"呀。“君子不器"按第一種解釋,是不拘泥於生活中的一事一物,而要有更高更遠的追求。這又與第二種解釋“不做小器做大器"不謀而合。那麼何為大器?更高更遠的又是什麼?,世間求“道"者為“大器",更高遠的是“道"。那麼“道"為何物?,簡單點講,形而上者是為道,就是弄懂事物、包括自然的規律和法則。弄懂了這些又有何用?當然是為人類的生活了。那麼做名木工,當個鐵匠和種地掃街的,不都是為了人們的生活嗎,在做為每一個人,為了人類的生存而選擇的這個“器"上,一個掃街的和一個求“道"的,二者在對人類生存的貢獻上,不同之處都是器,只是一個大,一個小。事實是,世上每個人都是個器,只是裝大裝小不一樣。裝水的是杯子,裝米的是口袋,裝天的是精神,裝地的是胸懷,僅此而已。

  • 14 # 師葛

    關於君子不器,大概意思就是一個君子,不會只做一個專門技能的人才,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孔子得這個論點,不是心血來潮,而是思之已久,所發出得成熟觀點。這涉及到孔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孔子的教育,有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論學問也有六個方向,並不單獨囿於某方面。手下弟子,有德行高尚的,有文采斐然的,有善於商業的,有擅長民政的,有擅長外交的,不一而足,試論孔子自己如果只是個單方面的人才,又如何能教出這麼多各具特長,才能迥異的弟子呢?

    孔子本人是不願意做一個專才的。

    有人笑孔子說,真偉大啊,孔子,什麼都略懂一點,卻什麼都不精通。孔子聽到後,說道,那我應該做什麼呢?我是去專門做一個射箭的,還是去做一個駕車的馬車伕?我看我還是做馬車伕吧。

    我們知道,箭頭是隻朝一個方向,筆直而行。而馬車卻可以各個方向到處行走,並不拘泥死板。

    孔子借這兩個不同的比喻,來說明自己的心願不在於只去研究一個方向,而要研究多個方向。

    聽話不能只聽字面意思,得深究背後的奧義。

    所謂“器“,周易給瞭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所謂器,就是指具有專門形象和用途的東西,能夠用肉眼看得到。所謂道,就是隱藏在器之後的規律。

    技能千變萬化,各呈姿態。而隱藏在技能之後的規律是深奧的,不變的,統一的絕對真理。

    孔子廣泛學習各種技能,只是為了更深刻的領悟背後的”道“,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程度

  • 15 # 博書

    子曰:君子不器。出自《論語·為政》,本章主要講孔子主張的“德政”,即君子如何輔佐君王,教化和統率萬民。

    說白了,就是孔子教弟子們如何做官,如何治理老百姓。

    何為“君子”?

    這裡的“君子”,即孔子眼中的“仁德之人”。什麼樣的人才能稱之為君子呢?

    在先秦之前,君子指“君王之子”。君王是天子,君若父,黎民若子,君子也就是君王統率之下的普通人。

    但是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君子”逐漸與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掛鉤。孔子宣揚周禮,主張克己復禮,於是君子的稱謂,就專門用來指代那些道德高尚,學識淵博的成年男子,成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化身,甚至近於聖人。

    君子仁而愛人,有所為,有所不為,與小人形成鮮明對比。在《論語》中,有很多關於君子和小人的定義,比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君子畢生修養追求的目標。孔子說:“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語出《論語·憲問》。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君子必須具備三種人格特徵:仁、知、勇。作為君子,首先尚仁,達知天命而不憂;其次尚知,充滿智慧而不惑;其三尚勇,果敢堅決而無畏。

    除此之外,還有君子三畏、君子五恥、君子九思等標準。按照儒家設定的標準,能夠達到君子水平的人少之又少。

    孔子這樣的苛刻要求,對後世之人的人格培養與精神追求起到了積極影響的作用。

    何為“不器”?

    “君子不器”中的“器”,指器物。《易·繫辭》:“形乃謂之器。”

    “器”就是“形”,那什麼是“形”呢?形狀,就是事物的“相”,也就是我們眼中看到的樣子,事物外在的,可觸控的形狀。比如,相由心生這個詞中的“相”,就是這個意思。

    “不器”,就是“不形”、“不相”。玄學中,有“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即對事物原理的兩種相反的分析方式。

    什麼是“形而上學”?什麼是“形而下學”?簡而言之,就是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

    所謂的“道”,是根據某種規律來推導萬物的本性,想什麼是什麼,謂之“唯心”,也就是“形而上學”。所謂的“器”,是根據萬物的本質來總結出某種規律,見什麼是什麼,謂之“唯物”,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就是“形而下學”。

    在古代,從春秋時期的儒學一直到宋朝的理學,推崇的是“形而上學” 即所謂的“道”。認為只要悟透了某一種規律,就能通達萬物。

    所以“君子不器”中的“器”,本質上是指與“道”相反的“器”,也就是形而下學,唯物主義。

    理解了以上的意思,無論是“不器”、“不形”還是“不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就是說,君子不能犯形而下學的毛病。應該致力於對“無上大道”的追求,而不是囿於某一事,某一物的看法或見解。

    君子不器,即君子要圓融通達,知會大道,而不是拘泥於一事一物,偏隘狹小。從個人修養和品德上來講,這句話是勸導人們要開闊胸襟和眼界,但是從分析事物的方法論來講,唯心主義是經不起科學的推敲和檢驗的。

    END.

  • 16 # 樂知樂知知樂

    “君子不器”這句話最早出自於《論語 為政》。沒正片呢,主要是講了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以及如何謀求官職和做官的基本原則等等,同時呢,也對孝、悌這部分的道德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針對這句話呢,目前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方面對這句話進行解讀,也就得出了許多的理解。

    1.這一種解釋是說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用途過於狹窄和單一,而是應該多遠發展,全面發展,也就是說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全才。

    2.第二種解釋相對來說認可度比較低。他們把器簡簡單單的就理解為工具。強調著做君子呢,就不能成為別人的工具而被別人利用,要有自己的主見或者是思想。

    3.在《易經 繫辭》裡面曾經對器有過一種解釋,其中有講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簡單來說,這裡的氣指的就是萬物的表象,而到呢,則是萬物的本質。所以這句話可以解讀為君子不應該簡簡單單的停留在事物的表象方面,而是應該透過現象看本質。

    4.最後一種呢,他同樣的事把器理解為現實意義上的器具器物。既然是器物,那便是有形的,有界限的。所以說君子不器就指是君子不應該像器物一樣,其思想和氣量過於狹隘、停有界限,應該更加的寬廣,更加的博愛,心繫日月星辰,萬物蒼生。

  • 17 # 真一道子

    竊以為,『君子不器』,這個器,本意指的是人的品質。

    若以表面而言,是指那些人們使用的器具,譬如桌子、凳子等許多木製品,或是用土製作的盆子、碗子等許多陶製品……而這些桌子凳子盆子碗子們,原本都是用渾然天成的木頭、黏土等,分割後製成的。它們假以手工後,成了有用的器具,雖然很漂亮,也很有使用價值,但是,它們卻失去了本來的樸實,變得各式各樣,甚至花巧賣弄,標新立異,各顯其能,孰知已是虛有其表,面目全非了。

    此,就像人一樣,本來樸實無華,品行端莊,為了適應社會,為了適應環境,卻慢慢改變了自己,被歲月的斧鑿打造成了桌子、凳子,成了有價值的器具,失去了無價之寶的本來的面目和善良的本性,所以,《道德經》雲:『大制不割』;莊子亦說:『無用之用乃為大用』。

    而『道德經』有言:『大器晚成』者,此之器,非是俗世之器,乃是載道之器,器與器有所不同,則另當別論。

    明真道,知真相,關注關注!

  • 18 # 楊宇林745

    器,是固定功能性或者說功用性的概念,比喻說,你學一項技術,以這個技術吃飯與立身,但無論是什麼技術,它只能是這個技術應對於社會事務關聯與功用功能關係的限度。你離開了這個功用關係下,你還能用這個吃飯或者說立身的功能去應對其它各種事務麼?

    打個比喻,計劃經濟的裡面的那些管理者,到了市場經濟環境就完全不適應,他們的手段或者說管理思維與方式在市場經濟下完全變成阻礙。同樣,專制統治體制的管理者與思維與民主共和體制的管理者與思維是完全不同的。

    這個道理,其實就是功能性環境維持下產生的固化。它使得在其功能性環境下產生固化的必然,這就是造就在當時環境與歷史條件下,人事處理或者功能性環境選擇下出現固化而導致封建化。

    比喻說種田,在當時的環境與歷史條件下,它會形成一個最適合當前環境與歷史條件下的經驗,但這個經驗就會固化人的思維與認識,你從沒有用過化肥的,就不會知道化肥的功效,你對改變功效的施肥只能是來自於當前環境與歷史經驗,你只會認為糞尿與腐爛物等等才有效。這就是功能性環境與歷史條件下必然形成固化的邏輯。

    君子不器,是社會事務與人事關係處理包括功能性的歷史經驗與教訓,都會產生人的思維與認識的固化,它無法使人面對各種環境與條件下形成新的認知與探索,固化的認知反而形成了不同環境與新現象下的封建。產生認知關係上的僵化。

    當人的思維意識乃至學問形成了定勢化下,這種定勢化必產生其思辨關係的固化,這種定勢與固化就形成了他的認知與辯證模式,然後再以他形成的定勢固化的思維與認知模式去看一切問題,器裡面的那隻狗就四面叫了。。。定勢與固化的效應與功能只產生它定勢與固化的處理方式。

    這個關係,在意識形態衝突與文化思想上面的衝突尤其明顯。

    比喻說,馬克思主義理論也是一套歷史辯證法,但當你對各種環境歷史進行認識後,你同樣也會發現歷史各個環境根本就不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歷史套路來,這套理論反而讓你更認不清歷史。。。

    如教育,不能把人工具化。把人工具化,按照工具目的去培養人,最後他就是個工具,適合不了不同的環境與條件。這種教育反而就誤人子弟了。

  • 19 # 小多多丫吖丫吖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孔子的真實含義說的是人都有自己的侷限性呢,還是說君子的技藝應該全知全能,不能侷限於一個技能而得意呢?這句話我們該如何正確的理解和應用呢? 透過孔子的“君子不器”的瞭解,我們認識到:一方面,它是用於勸導君子不要將自己侷限於某一個具體技藝之中,而是要透過這些技藝的學習、體悟、理解,進而掌握進入“大道”的大門或鑰匙。 另一方面,由於孔子曾一再強調人應該表裡如一,因此“君子不器”還可以用來勸導君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時候,不要只是麻木地用自己的才能去完成一件事. 而要使自己所做的事情與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主張相匹配,而這樣的人也往往是社會上的覺醒者和行動者,正與君子所代表的那一類人相符。

  • 20 # 萬木含英

    【原文】

    子曰:“君子不器(1)。”

    【註解】

    (1)器:器物,具有一定功能和用途的人造物品。

    【解讀】

    從語法的角度講,這句話算是採用了擬物的修辭的方法。器物是擬體,就是人造的具有一定用途的物品。人是本體,就是具有一技之長,能夠從事一定工作的人。成器,就是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夠勝任具體的工作,可以從事某個職業。成大器,就是具有相當的能力,能夠成就大的事業。如果什麼本事也沒有,什麼還想不幹,整天無所事事,這樣的人就叫做不成器。

    君子不器的意思不是不要從事具體的工作或者職業——人都是以從事具體的職業而在社會上立足的,而是不要侷限於這些職業,不要被具體的工作、職業限定住,要超越這些具體職業,著眼於整個社會,致力於整個天下。孔子認為君子以天下為己任,所從事的具體職業,只是致力於天下的一個著力點,從這個著力點推動整個天下的治理。也就是說,致力於天下,並不只是天下之主的事情,也不是隻有等成為天下之主才能去做的,每一個人都可以,關鍵在於是否有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和眼界。有了這種胸懷和眼界,就會看到自身工作對天下的價值,也會從天下的大局出發來指導自己的工作,所以即便是一個學生,也會有“中國之崛起而讀書”的使命感;即便是一個工人,也會意識到自己在“為社會主義添磚加瓦”。而缺少這種胸懷和眼界,即使成為了帝王,也無法著眼於整個天下,無法從社會發展角度考慮和解決問題。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是器物。

    【評析】

    踏入社會,一般人往往想到是如何養活自己,想到的是否得到別人的承認,會侷限於自己所從事的工作,這樣就容易把自己在這個職業上的是否優秀作為追求。當然,也不乏有人把所獲名利作為評價人生成就的標尺。

    而具有為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的人,則跳過生存、被認可等問題,而是從更高層次看自己的責任,所考慮是社會問題,所謂生存、被認可等問題對他們而言根本就不是問題,也不需要考慮去如何解決。

    實際上,個體從事的某種職業是社會分工的需要和自己優勢的結合,評價出任這些職業的標尺,不是把這個職業做的是否優秀;而是要看在這個職業上發揮的如何、為社會創造了什麼貢獻。也就是說,評價一個職業的尺度不是職業的自身,而是它所服務的外部社會。造成兩種導向差異的主要因素在於能否超越於具體的職業(不器),而具有以天下為己任的的使命感。

    大多數中國人都有家國情懷,關心國家、民族,但是卻少把這種關心落到實處,這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因就在於在自己擇業時,僅僅把職業作為謀生、出人頭地的手段,而忽視這個職業的對國家、對社會的意義,更沒有把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作為以天下為己任的出發點,從國家、社會的角度去思考和指導自己所從事具體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則天一個女人家是如何治理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