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阿拙哥

    君子不器實際上就是勞心者治人的具體一點的說法,指一個"品格高尚"的人就要以治理國家、教化民眾為己任,不要去做那些"碌碌無為"的瑣碎事務!更要有自己的主見和獨立思維,不能像器物工具一樣任由別人操縱利用!

  • 22 # 河東來

    “君子不器”的原因是因為儒家走的是“正道”。

    《道德經》有云,“(儒家)以正治國(相當於現在的“市”一級政府),(兵家)以奇用兵,(道家)以無事取天下(相當於現在的國家中央政府)”。

    要走“正道”,就是萬事都不存在掩飾,話無不可對人言,儒家不用“器”掩蓋真實意思,以利於道家的操縱及控制。

    後來,漢武帝這個帝王“大道家”將治國學派的“小道家”按政教分離原則清除出朝堂,這時儒家的“君子不器”針對的物件就變成了帝王。

    “君子不器”的意思就是,一個合格的儒家君子,一個合格的擔任帝王代言人的人(君子),不應該存在虛偽的作風,不會“用四張口全方位的掩飾自己心中的那條狗

  • 23 # 紫天雲

    《論語·為政》指出:“君子不器。”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但其更深層的含義,是指具有崇高道德修養的“君子”,不應像器具那樣侷限於具體的功用,而應該透過自我修養的功夫達到對宇宙本體——“道”的體認與把握。

    儒家經典《易經》裡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意思是,道是無形的,器是有形的。器即器物,所有有形的物質都是器;而道,是所有器物所存在、運動、發展的總規律,是無形的。

    而對形而上的“道”的追求,構成了中國文化哲學史上的奇特景觀: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對“道”的追求達到了近乎痴狂的地步;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道”也是推崇備至,儘管儒家的“道”與道家的“道”內涵相去甚遠,但這也並不妨礙儒家、道家先哲對“道”的孜孜追求。

    到了程朱理學那裡,對“道”的追求就演變為對“理”的執著,所謂“存天理、滅人慾”。而到了陸王心學那裡,對“道”的追求就體現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不管怎麼變化,無不體現了先哲對宇宙本體的探索,而對作為現象世界而存在的“器”則完全不感興趣。

    可以說,對“道”的崇尚、對“器”的鄙夷,形成了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哲學“重道輕器”的價值追求,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的真實含義。

    既然“君子不器”,那麼,君子就應該“格物致知”,就應該“致良知”,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聖人境界,這也正是中國傳統哲學價值追求的鵠的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則天一個女人家是如何治理天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