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夏清文史社
-
22 # 滄桑之魚
當然,兩個人都很高。因人而異,有的人喜歡李白的自由精神,瀟灑的生活態度,狂傲不羈的才華。有人喜歡蘇軾的堅定意志,堅持真理的勇氣,百折不撓的人生態度,卓越的文學才華。
-
23 # 竹山一叟
各領風騷數十年。李白是單項冠軍,蘇軾是全能冠軍。雖然他們不是生在同一個時代。但他們對自己的年代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李白的狂妄自信,文彩張揚激盪;蘇軾深邃含蓄,文筆蒼勁豪漫。他們都是自己時代的文學成就標杆。對中國的文學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影響。以至於他們的後輩們不斷的模仿和研究他們。從整個文學層面來說,蘇軾給後人的影響和啟迪更加深遠。
-
24 # 傳統銀文化
我們先說觀點,再來分析為什麼?
一、觀點:從大文化層面來比較,蘇軾要比李白的成就高。
二、觀點分析:李白和蘇軾,誰的文學成就更高,影響力更大?先來看下文學造詣等幾個方面對比:
其實,讓李白(701年——762年)與蘇軾(1037年——1101年)比較,有些“關公戰秦瓊”的意味,兩人所處時代不同,在文學上的偏重點也不同。盛唐時期,詩歌繁榮發展,李白主攻詩歌,創作了多首膾炙人口的詩歌,奠定了自己的“詩仙”地位。他的很多詩歌一直流傳到現在,讓今天的讀者有幸感受到大唐風度和詩仙李白的壯志豪情。
同時,李白還填過幾首詞令,如《清平樂畫堂晨起》、《憶秦娥簫聲咽》等,比起他的詩歌成就,他的這幾首小詞影響非常有限,根本原因是詞在唐朝處於萌芽階段,不夠受重視。
李白
到了宋代,宋代文人自知無法超越唐詩,就發力寫詞,經過一幫文人的努力,宋詞的成就和影響完全可以跟唐詩媲美。並且,宋代詞人把古代文學朝口語化、通俗化、世俗化推進了一大步,為後邊的元曲奠定了基礎。
蘇軾作為宋詞的集大成者,在婉約詞和豪放詞都有突出成就,都有不少名作傳世。如婉約詞《蝶戀花·春景》、《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堪稱宋代婉約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幾首詞放在整個宋代豪放詞裡邊,也是出類拔萃的。
蘇軾《寒食帖》區域性
在詩歌方面,蘇軾的哲理詩同樣有許多亮點。若論起他們兩人分別對詩和詞的貢獻,以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可以說,他兩人不相上下。
若論起在老百姓心目中的知名度,顯然,李白要比蘇軾名氣大。凡是小學畢業的人,幾乎都可以背誦出朗朗上口的《靜夜思》,因為傳播極廣的《靜夜思》,讓李白家喻戶曉。
而蘇軾沒有這麼幸運,他還沒有一首詞能達到家喻戶曉的程度。一是詞比詩歌篇幅長,背誦出來難度更大;二是蘇軾的詞不像李白詩歌那樣通俗易懂,需要一定的文化層次才能完全理解。
蘇軾
從知名度和作品傳播度上來看,李白更厲害一些。
如果從全面性進行分析,顯然,蘇軾勝出李白不少。單論詩歌,蘇軾肯定比不過李白,但蘇軾在詞、賦、散文等方面,完勝李白。從大文化層面,比如,書法、音樂、繪畫等方面逐一比較,李白根本就不是蘇軾的對手了。雖然李白也懂書法和音律,也曾有一副字貼傳世,但在蘇軾面前,是小巫見大巫。
李白《上陽臺》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全能人才,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音樂等領域,都有極高造詣,放眼歷史,還找不出這麼全面的第二人。雖然近代的李叔同也相當全面,但距離蘇軾的高度,還是有些差距。
綜上所述,從大文化層面來比較,蘇軾要比李白的成就高。
-
25 # 正一小道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天寶初,入長安,賀知章見了,稱為謫仙人,薦於唐玄宗,待詔翰林。
他所作詩歌,總體風格豪放俊邁,清新飄逸,大氣磅礴,氣勢十足。既反映了唐代的繁榮景象,也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荒淫和腐敗,表現出蔑視權貴,反抗傳統束縛,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積極精神,極具浪漫主義情懷。
他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捲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宋仁宗年號,1056~1063)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文學成就
詞作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豔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
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 雖然柳永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他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這個任務有待於蘇軾來完成。蘇軾首先在理論上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他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 “為詩之苗裔”,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但它們的藝術本質和表現功能應是一致的。因此他常常將詩與詞相提並論,由於他從文體觀念上將詞提高到與詩同等的地位,這就為詞向詩風靠攏、實現詞與詩的相互溝通滲透提供了理論依據。
從本質上說,蘇軾“以詩為詞”是要突破音樂對詞體的制約和束縛,把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蘇軾寫詞,主要是供人閱讀,而不求人演唱,故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雖也遵守詞的音律規範而不為音律所拘。正因如此,蘇軾作詞時揮灑如意,即使偶爾不協音律規範也在所不顧。也正是如此,蘇詞像蘇詩一樣,表現出豐沛的激情,豐富的想象力和變化自如、多姿多彩的語言風格。雖然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婉約柔美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相當數量的作品體現出奔放豪邁、傾蕩磊落如天風海雨般的新風格,如名作《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在兩宋詞風轉變過程中,蘇軾是關鍵人物。王灼《碧雞漫志》卷二說:“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強化詞的文學性,弱化詞對音樂的依附性,是蘇軾為後代詞人所指出的 “向上一路”。後來的南渡詞人和辛派詞人就是沿著此路而進一步開拓發展的。
論創作成就,則蘇軾無疑是北宋詩壇上第一大家。在題材的廣泛、形式的多樣和情思內蘊的深厚這幾個維度上,蘇詩都是出類拔萃的。更重要的是,蘇軾具有較強的藝術相容性,他在理論上和創作中都不把某一種風格推到定於一尊的地位。這樣,蘇軾雖然在創造宋詩生新面貌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基本上避免了宋詩尖新生硬和枯躁乏味這兩個主要缺點。所以蘇軾在總體成就上實現了對同時代詩人的超越,成為最受後代廣大讀者歡迎的宋代詩人。
因此,李白和蘇軾分別成為唐宋兩代的詩詞代表,他們的成就各不相同,各有千秋,唐宋八大家各有特色,他們的領域不盡相同,沒有高低之分,都青史留名,是偉大的文學代表!
回覆列表
相比兩人的文學造詣,很顯然李白的造詣要比蘇軾高一些。
李白出生並不算好,年幼的時候喜歡上了讀書,整日研究文學古典,這也是促成他成為唐代大家的一個基礎。中年的李白,整日結交的是一些文人和小官,還有一些社會上的閒散人員,這一點也促進了李白之後的詩詞平民化。
李白沒當過什麼大官,卻一輩子想進仕途這個圈子,已經很老的時候,李白才接觸到了官場,但依然是一個閒職。不過李白身邊的人卻敬重李白,更加激發了李白的創造欲,留下了無數詩歌。
再看蘇軾,蘇軾出生較好,家庭環境也非常好,雖然也接觸了百姓,也瞭解民間的疾苦,但蘇軾的詩歌讀起來並不是那麼的朗朗上口,反而是更帶有一種豪華派詩人的感覺,不親易近人,不易懂。
而且蘇軾的一生並不是為了創作詩歌而活,這一點和李白有很大的區別,所以蘇軾的造詣,自然要比李白低上一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