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楊章林555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出自《道德經》第三十三章。這句話的關鍵詞就是一個

    “所”字,它的實詞性用法——處所,我們今天還在用,就是某某地方的意思,如派出所廁所等等,老子只不過把“所”引申了一下,成了“位置”,這樣一來就害得我們這些後輩“想入非非”,頗浪費了不少口水。究竟作可解?本著詞不離句,句不離段篇的真理,我們還是從文章著手。

    第三十三章(智慧永恆)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①,死而不亡者壽。

    分析:老子在短文中,可能是要告訴我們:

    1、認識自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2、戰勝自我: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3、懂得滿足:知足者富。

    4、勇於追求:強行者有志。

    5、找準位置:不失其所者久。

    6、智慧永恆:死而不亡者壽。

    譯文:

    認清身邊的人(和事),(只能)算聰明,認清自己優缺點的,才是大智慧。戰勝別人只能說明有實力,能戰勝自己才是強者。懂得知足適可而止才是真正的富翁,敢於追求不畏艱險才會實現遠大志向,不“越位”是立身的保證,長存的只有精神。

    回答:

    透過以上對全文的分析和翻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就可以這樣解讀了:在社會生活中,不要忘掉自己的生存位置,也就是你的能力,你所處的環境等,這樣你就能立於不敗之地,身體會消亡,永存的只有智慧。

  • 22 # Honeynight

    死而不亡者壽

    網上的解釋是這樣的:

    死而不亡者壽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指那些對人類社會有過大貢獻或者品德高尚的人,認為他們雖然死了,但是活在人心中,被人懷念千秋萬世,所以是長壽的。傅山《家訓》:“人無百年不死之人,所留在天地間,可以增光嶽之氣,表五行之靈者,只此文章耳。”[1]

    中文名

    死而不亡者壽

    原文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出自

    《老子》第三十三章

    原文

    譯文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知道滿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堅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離失本分的人就能長久不衰,身雖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長壽。[1]

    註釋

    1、強:剛強、果決。

    2、強行: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3、死而不亡:身雖死而“道”猶存。[1]

    引語

    在老子看來,“知人”、“勝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勝”更加重要。本章與第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的寫法比較類似,側重於探討人生哲理。老子在本章,全部用的正面直言的文字,與前面幾章不同。十章用問話的形式出現,二十章以反話形式表達。他認為,一個人倘若能省視自己、堅定自己的生活信念,並且切實推行,就能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滿飽的精神風貌。[1]

    評析(網上的,不是我的,我不同意這些)

    中國有一句話,叫“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說能清醒地認識自己、對待自己,這才是最聰明的,最難能可貴的。任繼愈說,這一章“宣傳了一系列消極、保守、反省的精神修養觀點”,“還宣傳精神勝利法,說什麼死而不亡是長壽,這些都是唯心主義的思想。”(任繼愈《老子新譯》)對於這種觀點,有學者表示不同意,例如張松如認為,老子所說的這種觀點“為什麼是唯心主義呢,難道‘死而不亡’是‘有鬼論’嗎?”他認為,這是見仁見智,人各有心。他認為個人的精神修養,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強、富、志、久、壽這些品格和素質,這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老子極力宣傳“死而不亡”,這是他一貫的思想主張,體現“無為”的思想主旨。“死而不亡”並不是在宣傳“有鬼論”,不是在宣揚“靈魂不滅”,而是說,人的身體雖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這當然可以算做長壽了。

    清末民初對《道德經》也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梁啟超,他曾說,人的肉體壽命不過區區數十載,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垂不朽,因為他的肉體雖然消失了,而他的學說、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卻會長期影響當代及後代的人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完全可以做到“死而不亡”。梁啟超的這種觀點,應該講主要所受的不是佛學的影響,而是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1]

    參考資料

    以上是網上資料,可以說全部❌

    我表示完全不同意下面是我的解釋,不要錯過,你讀了很久的道德經,也許理解錯了

    死,按照現在的解釋很簡單,大家知道。然而,看看與老子同時代的墨子中意思……主管,主,如果結合老子原文,這個意思更符合上下關係,前面是自強,自知,這個應該是一致的,意思就是自主。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愛相若,其類在死也。——《墨子》

    死,在古代不是褒義,帶有貶義,古代的小人、地位低、夭折,才能說是,死,看下面的解釋吧

    。《禮·曲禮》庶人曰死。《禮·檀弓》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又《周禮·天官·疾醫註》少曰死,老曰終。

    亡的意思呢?在這裡也不是死亡。本意就是消失,而是丟失,喪失,與主管相對……看下面對亡的解釋:

    6) 丟失;喪失 [lose]

    亡趙自危。——《戰國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與人而與人,謂之亡。——《穀梁傳·定公八年》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 漢· 賈誼《過秦論》

    亡其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大道以多歧亡羊。——馬中錫《中山狼傳》

    為蛇足者,終亡其酒。——《戰國策·齊策》

    諸侯之所亡。——宋· 蘇洵《六國論》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軀(喪身);亡闕(亡缺。喪失殘缺);亡缺(散失殘缺);亡家犬(喪家犬);亡書(散失的書籍)

    (8) 滅亡 [subjugate]

    國恆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則。——《韓非子·說難》

    彼固亡國之形也。——《韓非子·初見秦》

    秦飢而宛亡。——《戰國策·西周策》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 蘇洵《六國論》

    亡無日矣。——清· 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坐而待亡。

    (9) 又如:興亡(興盛和滅亡);亡破(國破家亡);亡君(亡國之君);亡絕(國家敗亡,宗廟絕祀);亡徵(滅亡的徵兆)

    (10) 外出;出門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論語·陽貨》

    (11) 沉迷於宴飲 [indulge in drink]

    樂酒無厭謂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維其亡?——《詩·邶風·綠衣》

    聖人之法死亡親,為天下也。厚親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於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韓非子·說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國之社稷,而不率吾眾也。——《淮南子》

    所以,死而不亡者壽,這句話連起來就是:可以內心做主而不散亂、不喪失本心的人,就會長壽。

    不要忘了,道德經是一部道家的修煉手冊,不是儒家積極入世思想所主張的,要留下所謂名聲和精神的,是儒者思想,用儒家思想解釋道家,逗你玩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部電影讓你在家看完還想去電影院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