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2
回覆列表
  • 21 # 忽已捉妖記

    葬禮是生者對亡者的情感表達。

    葬,廣義來說是處理屍體的方式。這方法可就多了,最簡單的就是死後直接丟棄掉,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有言:“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矣,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意思是說遠古時代有人死了不埋葬,而是直接扔到野外。還有驚悚一點的處理方式,比如說“腹葬”,也就是吃掉。據說腹葬還分為兩種,“生腹葬”和“熟腹葬”,這大概是因為食物不足導致的吧,目前在非洲大陸和南美洲雨林的部分氏族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現象。當今社會我們熟知的一般方法是火葬和土葬,同時在其他民族和地區還會有各種千奇百怪的葬的方式。

    禮,名詞時表示禮儀,動詞時可理解為對某人表示尊敬。當人們意識到死後暴屍荒野亦或者被“吃掉”似乎都不是理想的處理方式,這時廣義葬禮行為就出現了。在中國,考古學家發現最早埋葬死者的這一行為出現在距今約2.5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在這片遺蹟的葬室中共發現七個人骨,年齡範圍從新生兒到老人均有。由於發現骨骼上有殷紅的赤鐵礦粉和出土少量陪葬品,有專家認為這是最早的葬禮儀式,紅色的鐵礦粉可能是在模擬血液。

    葬禮的意義從一開始應該是樸素的:安葬死者使其尊嚴不受踐踏。但隨著社會認知的發展,樸素也變得越來越奢華和浮誇。

    首先,宗教的介入讓葬禮變成亡者的新生。

    萬物有靈的思想使人們開始思考有關靈魂的歸宿。死而復生?那就把人做成木乃伊,千萬年後就會再次復活。死後會去天堂?那就把人埋在教堂,離上帝最近的地方。死後會輪迴轉世?那就直接燒掉吧。在中國古代強調事死如事生(有些地方現在也是),認為人死後會魂歸地府,和先人們一起過著和人世間一樣的生活。那就把人埋在地下,把生前的東西全部一併埋下,甚至伺候的人也一併埋下去。最有名的莫過秦始皇,他埋了一座宮殿和一整隻軍隊。

    其次,社會關係的介入讓葬禮變成了生者的狂歡。

    以中國土葬為例,葬禮從最初的“挖個坑埋進去”的簡單過程,變成了需要經過很多天很多個步驟的長期流程作業,最誇張的莫如孝莊太后37年不入地宮的歷史事件。而葬禮的所需的空間大小也從最初的“坑”越變越大,最終變成了文明奇蹟,例如唐皇陵皆從山腰鑿山而建。更不說這些人類奇蹟裡面埋藏了多少智慧結晶和稀世珍寶,以至於曹操打仗時掘王陵而充軍餉。

    葬禮在當今社會越來越趨於理性,除了部分欠發達地區還在興盛土葬厚葬。對現代人來說身後事尚不可知,所以葬禮最大的意義應該是: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生緣盡,來世相逢。

    如果還有來世的話。

  • 22 # 石丞子

    我是民俗愛好者,我來回答這個問題。“世間之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小事。”生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現實。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中,葬禮作為一項廣泛而完整的民俗,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葬禮是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

    喪葬禮,簡稱喪禮或葬禮,是人結束了一生後,由親屬、鄰里、友好等進行哀掉、紀念、評價的僅式,同時也是殮殯祭奠的儀式。這個儀禮,既有社會習俗的特點,又有人類特有的處理死者的信仰性質。葬禮的習俗史是民俗史中最有科學依據的部 分,從古代基葬的出土考察,至少在兩萬年以前就已經有相當完整的葬儀了。

    安葬是對死者的尊重和慰藉

    “生有所養,死有所葬”,是完整人生的一大標準,也是人生的一大願望。每個人都不想死去,每個人都期望死後能得到安葬。停屍、招魂、弔喪、殯儀、送葬、守孝等一系列喪葬禮儀是對死者慰藉。讓人在活著時候,對死後有一絲心安。特別是在廣大農村,把處理死者看做重大的莊嚴事情。

    葬禮是晚輩哀悼盡孝的方式

    在人的傳統觀念裡,發喪老人和贍養老人一樣,民間稱為養老送終,都是兒女應盡的職責。父母辭世是人生中一次痛苦的舍離,為報答養育之恩,兒女必行葬禮送老人最後一程,以此追憶往事表達哀思。葬禮也為逝者生前親友憑弔提供機會,為後人傳承習俗留下樣板。

    葬禮為逝者平生畫上句號

    正所謂,蓋棺定論。一個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未必都留得功名。葬禮,是一個人人生的終結。後人也好,親友鄉鄰也罷,以“死者為大”的心境,追憶斯人,懷念斯人,評價斯人。各項儀禮中,葬禮最為複雜,因為喪葬習俗中的社會生活成分幾乎被信仰成分所淹沒,一方面有對死者一生事業、貢獻、社會影響的總評和追念,一方面又對死者進入信仰中另一世界表示各種祝福。

    葬禮讓生者省悟人生

    逝者的葬禮,讓生者做人生考。在慨嘆人生苦短世事無常中,思考放下與割捨,思考珍惜生命熱愛生活,思考走出恩怨學會豁達。在一場莊嚴肅穆禮儀中,開悟人生,洗禮心靈。當人想到會死,就會看淡一切。

    小結

    啼哭而來,悄然而去 人的一生都不能脫離生活儀禮的習俗。葬禮,在各民族社會文化發展當中都發揮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葬禮的沿襲、變異或改革,對社會的進步都有直接關係。

  • 23 # 陌上花開zxy

    其實人死後自己啥都不知道了,舉辦葬禮是為了寄託親人的哀思,回顧去世親人的一生經歷和貢獻,給人心理上的安慰……所以說人活著就得善良,多做善事,否則死後,悼詞只能寫:✘✘✘生前十惡不赦,是個人見人恨的王八蛋,現在終於死了,真是大快人心,大家拍手稱讚……哈哈,這叫死後留罵名……

  • 24 # 聞道知行

    清明節談人死後辦葬有什麼意義?

    華人歷來重視葬禮,雖然各地風俗不同,但在親人去世後,都會舉辦不同規模的葬禮,以此來告慰亡靈,也願逝者安息。那麼華人為什麼重視葬禮呢?本文從幾個方面作出解釋:

    一、社會教化的意義:

    在《論語》中記載了曾子的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意思是說:謹慎的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的追念和祭祀祖先,這樣就會使百姓的民德民風歸於淳厚。曾子的話從社會教化的角度說明了舉辦葬禮的意義。

    二、社會倫理規範的意義:

    始於漢代的“丁憂”的居喪制度:規定在父母去世後,任職官員要辭官居家守喪三年,若匿而不報,一經查出,將受到懲處。這種由統治者制定的制度,是為了在社會上提倡“孝道”,因為“百德孝為先”,這樣就能透過“孝道”的傳播來健全社會倫理的規範,促進社會秩序的穩定。

    三、表達哀思的意思:

    親人的去世特別是父母的去世,會給逝者親屬帶來巨大的悲痛,透過舉辦葬禮來平復悲痛之情,以盡親屬的最後一份孝心或愛心,並且親屬以及鄉鄰友人等能以一種儀式表達哀思,表達人們尊重逝者、敬畏生命的心情。在《論語》中記載了孔子與弟子宰我的“三年之喪”的辯論,孔子說三年之喪(準確說是二十六個月)是出於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因為子女在嬰兒期要三年才能離開父母的懷抱。這就從親情角度說明了舉辦喪禮的意義。

    四、祖先崇拜的角度:

    華人最普遍的信仰是祖先崇拜,為什麼一神教的基督教始終無法吸引大多數的中國男性加入,是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與華人的祖先崇拜相牴觸。華人為長輩舉辦葬禮表達了一種祈願,希望祖先在天之靈能夠福萌子孫,消災消難,護佑後輩的幸福和安康。

    以上從四個方面說明了舉辦葬禮的意義,但與儒家所要求的“重喪”和“居喪制度”不同,道家的莊子提出“處喪不哀,埋喪從簡”的觀點,莊子曾在他妻子去世時鼓盆而歌,這體現了莊子參透生死、豁達人生的態度。另外還有墨子提出的“儉節則昌,浮佚則亡”的觀點,這體現了墨子提倡節儉、反對奢侈的思想。

    雖然“居喪制度”和一些繁文縟節已經在今天的社會被廢除,但有些地方的葬禮仍存有部分形式上的陋習,比如請道士做法事,請專業的哭喪人員哭喪等。還有往來重禮成為社會大眾人際交往中的人情債,特別是有些有權勢的人舉辦葬禮進行斂財,這些都是重視葬禮中的不好的一面,葬禮雖不可免除,但應該移風易俗,提倡葬禮的禮節從簡、出禮從輕的原則,你們認為呢?你們那裡又有哪些喪葬習俗呢?

  • 25 # 李文通872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比泰山還重,有的比鴻毛還輕!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還重。”語出毛主席著作《紀念白求恩》老三篇之一。“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語出《有的人》

    人,總是要有點精神。辛苦操勞一生,為家庭、為社會、為集體、為個人總是要有點貢獻,為繼承和發揚優點和傳統舉行個葬禮,是十分有必要的。毛主席在紀念張思德一個普普通通的燒炭工人時,做《為人民服務》的演講:今後,我們隊伍裡不管死了誰,只要做過有益義的事情,都要開個追悼會,為他送行。以上足以說明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的重要性。人生百年,百年之日有理葬之,葬之以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DNF800萬勇士叫女孩道歉,自己卻不為別人學校的吧裡的人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