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賢仔影視

    1、《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

    小說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劉備是小說裡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

    2、《三國演義》透過魏、蜀、吳三國的故事,揭示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發展規律。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是為了總結歷史的興衰規律。或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一種歷史迴圈論或是宿命論的思想。然而,至少從《三國演義》中所說的“週末七國分爭”至清代,這一規律還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3、作品自始至終貫穿著“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體現了人民群眾擁護明君、嚮往和平和憎惡暴君、反對動亂的願望。小說一直把蜀漢作為中心來描寫,尤其是透過劉備這位仁君的形象和諸葛亮這位賢相的形象.突出了作品“擁劉反曹”的主題,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願望。

    作為蜀漢對立面的一個典型形象,就是曹操:小說中的曹操既是奸雄的典型,也是暴君的象徵,作品正是透過對這一人物的針砭,體現了人民群眾憎惡暴君、反動動亂的願望。

    4、作品透過“桃園結義”的故事,極力宣揚了劉關張的義氣,從而表現出明顯的“信義”思想。小說一開篇就是“桃園三結義”,“義”這一思想也就自始至終貫穿於整部作品之中,尤其是透過關羽這一形象,典型地宣揚了“義”的思想。

    作品中還多處表現了關羽的忠義性格。實際上,作品中突出表現的正是關羽“義”的一面,關羽在《三國演義》中是作為一個“義”的典型而出現的,“義”是關羽性格的基調。可以說,《三國演義》中的關羽是“義”的化身,是中華民族精神當中“義”的人格化。

    5、作品透過三國之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種事件,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歷史上各種鬥爭的經驗和智慧。《三國演義》中描寫了一大批智慧型的人物,比如蜀國的諸葛亮、龐統、徐庶、姜維,魏國的曹操、司馬懿、苟或、鄧艾,吳國的周瑜、魯肅、陸遜這些智慧型的人物。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作者用力最多、傾注感情最深,也是作品中佔用篇幅最大的一個人物,因此,有人說諸葛亮才是《三國演義》的真正主角。這也明顯體現了作者羅貫中的鄉土觀念。實際上,作品中的諸葛亮是作為一個“智”的典型出現的。

    羅貫中將來自雅、俗兩個不同層面的文化融為一體,並按自己的主體認識、價值觀念和藝術好惡加以扭合,從而使作品具有十分豐富的文化蘊涵。

    在《三國演義》中,既有上層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折光,又沉澱著廣大、深沉的民間思想。它是一部形象化的三國興亡史,同時也是一部民眾眼中的政治、軍事史。

    三國史事的歷史著作不僅為《三國演義》提供了基本的素材和史事框架,同時歷史意識和官史所代表的史學意識也直接影響了小說的創作模式和基本傾向。

    求實傳真精神與經世意識是史官文化的基本特徵,體現在史書編撰中要求編撰者必須採取客觀的態度,同時又重視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探求,以達到“資治”、教化等目的。這些特徵在《三國演義》中都得到了比較好的體現。

  • 22 # 北虢先生

    三國是真實發生過的歷史。

    《三國演義》雖然有一些故事的成分,但整體和重大事件都是尊重史實的。

    既然是歷史就不存在表現什麼,只存在讀者和觀眾從中發現什麼。

    歷史擺出來的都是事實:有光明,有陰暗,也有混亂和血淋淋。

    ”歷史不會因任何人的喜好去改變,也不會表現給任何人去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尊重歷史,認識歷史,從歷史中學習,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

    前車之鑑,後車之師。

  • 23 # 大表哥影視匯

    仁者見仁。《三國演義》給我最大的感觸是如何做人,可能是因為我個人的原因,我看過之後最大的感觸就是這個。

    當然這裡面所包含的中國優秀文化很多,比如,仁智禮義信,當然這些都是做人的基本。

    在《三國演義》中,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刻畫得非常的清晰,基本上我們自己都可以在《三國演義》中找到自己。

    對我來說,《三國演義》不僅讓我深刻的認識到自己,還讓我認識到了不同性格的人。以及就自身的環境如何更好的與其他性格不同的人交流。

  • 24 # 貴極登峰

    小說借鑑了編年體史書的編著模式,以三國紛爭的歷史程序為主線,以王業興廢為焦點,把近百年的歷史故事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三國演義》用一種比較成熟的演義體小說語言,塑造了四百多個人物形象,描寫了近百年的歷史程序,創造了一種新型的小說體裁,這不僅使當時的讀者“爭相謄錄,以便觀覽”,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書商們繼續編寫和出版同類小說的熱情。

    《三國演義》的歷史意義是巨大。這需要分兩方面來說:一是由於它出現較早,從藝術上說,直接引領示範了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發展和繁榮。二是,也是重點,在漫長曆史過程中對各階層的道德示範作用。小說透過七實三虛的藝術描寫,除了展現群雄割據,尤其鼎力三分的政治博弈,軍事征戰過程,以及天下興亡盛衰多姿多彩的歷史畫卷之外,更重要的是透過蜀漢人物褒揚了中華傳統道德觀念,並在各一定程度上深入到各階層的人心。有匡世的教化功能,功不可沒!君臣的典範,朋友的典範……等等。小說在忠義這方面的描寫和渲染都比較成功,達到了感人至深的程度。劉關張桃園結義,生死不棄,炳燭夜讀,千里走單騎,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等描寫繪聲繪色,尤其劉備在為關羽報仇決定伐吳,駁斥趙雲時的一句話:朕無兄弟,雖有萬里山河何足為貴?!這在軍事、政治上是不智的,但在人格和價值觀上卻是沒問題的,其正面效應不可否定。無論從做人誠信上講,還是處世一諾千金不移方面,都無可非議。

    自嘉靖以後,各種歷史演義如雨後春筍,不斷問世,從開天闢地,一直寫到當代。據不完全統計,今存明、清兩代的歷史演義約有一二百種之多。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說。

    現實意義:

    《三國演義》描寫了近百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其中,《三國演義》中有許多大人物、大豪傑、大英雄,這些人物的優秀品質都很值得現在人學習。

    擴充套件資料:

    自日僧湖南文山於康熙二十八年(1689)編譯出版日文字《通俗三國志》之後,朝鮮、日本、印度尼西亞、越南、泰國、英國、法國、俄國等許多國家都有本國文字的譯本,並發表了不少研究論文和專著,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作出了有價值的探討和極高的評價。

  • 25 # 神奇歡歡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其實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能說出一些道理來,比如說要以德為先,因為《三國演義》裡的主要人物劉備為什麼能夠從一個織蓆販履的人最後稱霸一方,就是因為靠德。這個也是《三國演義》裡要表達的一個重要思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唐朝建立以後,幫助李世民的徐茂公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