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希倫寶貝

    你真正瞭解歷史嗎,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歷史?

    什麼是歷史呢?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指過去的事情,我們都習慣說過去已經成為歷史,無法更改,指的就是過去的事情。專業的角度指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程序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歷史在古代簡稱史,古人對歷史都是十分看重的。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實的過去,讓人在現實中能得到有用的經驗。歷史也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句話充分體現了歷史的重要性。但是歷史畢竟都是過去的事情,而過去的事情歷史真的記載的真實嗎?真的記載得客觀全面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書寫的,歷史也是歷代君王用來統治天下的最好工具之一。首先個人思想的偏重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讓歷史變得不再那麼“客觀”了。而且作為失敗者是沒有權利發話的,至於失敗者做出了哪些貢獻和價值,歷史並不一定會全面的記載和傳承。其次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古代文字所表達的意思和現在有很大的差異,一詞多音和一詞多解都是常事,關鍵在於中國人習慣用言簡意賅的文字去表達複雜的事情和思想情感等。歷史記載帶有個人思想情感就會變得不那麼公正和全面。

    人們都說中國人是歷史意思最強的民族,中國歷史是世界上最完備的歷史。但是這些歷史它的可信度到底有幾分呢,是值得打一個問號的。民國時期大思想家魯迅就曾經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天,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魯迅批判說中國歷史是“吃人”的歷史。的確,中國歷史看起來似乎言之鑿鑿,幾乎每一年都有記載,但是魯迅卻說“沒有年代”,永遠都是在重複著同樣的故事。永遠產生不出新的歷史意義,永遠都在掩蓋同樣的骯髒和醜惡。

    再來細分析一下,中國的“史”字最早的意思既不是“打聽、詢問”,也不是發生的“事件”,而是用文字記錄。而這種記錄本身不是為了求知,其實更是一種官方的政治行為。後來才民間的政治思想,繼而又上升為統治者最重要的一種意識形態。古代為什麼要制訂史官,為什麼要修史?最早期的史官對這些還是比較模糊的。自從司馬遷的《史記》得到官方認可之後,後續的歷史都是延續《史記》的思想。而司馬遷又是繼承孔子的遺志,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就很清楚的說明這個道理:“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辦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弊起廢,王道之大者也……《春秋》以道義,拔亂世,反之正,莫近於《春秋》。”這就是傳統史學一直貫徹的思想。任何一個當權者,哪怕是暴君,也多少會在意自己的劣跡是否會指著之竹帛、遺臭萬年。

    中國傳統史學除了上述道德政治目標之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作為政治統治的技術手段。透過史學往往能預判出以後社會的大概景象,也是古人從歷史中總結出的一些經驗規律,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天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等。也是因為中國史學在政治層面上的可操作性極強,所以歷代君王都爭相在利用它。從而大大削弱了其認知功能。

    歷史是需要繼承傳統,又需要突破傳統的。需要繼承那些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非物文化、繼承傳統美德、繼承優良作風等。突破那些封建思想束縛,突破傳統思維模式,買進新時代程序。

    所以說我們今天瞭解到的歷史爭議性都是非常強的,也是因為如此現在才有更多的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不同的結論,著一些不同歷史思想的書籍。那些“專家”和歷史學者所講的歷史也會和史學記載的歷史會有不一樣了!比如易中天中華史就是從另一個新穎的角度去解讀歷史了。關於歷史的小說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

    培根曾說讀史使人明智,然而我們到底該怎樣讀史呢?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今社會上關於歷史方面的書籍,多如牛毛,數不勝數。歷史也是我們永遠道不盡的一個話題,學會用正確的態度看待歷史,解讀一個真正公正全面的歷史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全面以及所有關於歷史愛好者共同去營造的好的氛圍的事情。

  • 2 # 周易研究與應用學者

    我覺得要想真正讀懂歷史,光看學校裡的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學過歷史的人不少,但是說真正能夠讀懂的不多。

    歷史又有古代歷史,近代歷史,現代歷史。還分國外歷史等等。其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系統。

    大學裡都有歷史專業,但通常是屬於比較冷門的專業,主動報考的人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是被調劑過去的。我表姐家的孩子一本考取了北京師範大學,就是被調劑到歷史專業的,可見主動報考的人數能有多少。

    所以我覺得真正讀懂歷史的人大都出在高校裡那些碩士生、博士生裡邊,作為國家級人才重點培養的物件,只有他們才能夠稱得上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歷史的人。

  • 3 # 巴黎名媛

    大部分人根本看都看不下去,更別說讀懂了。文言文的字裡行間搓頓感那可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就像是在擁擠的城市開車一樣,真的是一腳油門一腳剎車,有時候還是急剎車。

    另外,真正去讀歷史的人無非兩種人,一種是知識需求非讀不可,另一種假裝自己博學多識,要麼就是騙子,馬雲說過,“凡是辦公室櫃子裡擺滿書的企業家,十個裡面九個騙子”,剩下的一個就是假裝自己博學多識的偽善者。

    大家為什麼喜歡易中天?為什麼喜歡于丹?因為自從有了“白話翻譯機”後,以往大家看不懂的歷史,看似深奧難以理解的語言其實也可以用大白話去欣賞,老百姓能做的就是耳聽即可。

  • 4 # 番茄小媚

    讀史使人明智。如果你讀的懂歷史,就會知道所有的人都差不多但是又差很多,都有七情六慾,都有愛恨情仇,都有慾望奢求,但是有的人放任自己的慾望放任自己的惡,有的人剋制自己的慾望,修身養性甚至造福萬民百姓。你會知道,每個人都是複雜的,沒有完美的人,沒有絕對的好人壞人,只是在他所在的立場上可能歸位好人壞人,拋開立場,幾乎所有的人都是非黑即白的灰色地帶。殺人犯可能是個大孝子,萬民敬仰的道德模範也可能有各種瑕疵。讀史不是讀過程,主要是人物,畢竟所有的過程都是人的活動軌跡,能讀懂歷史的人,會更加了解自己,而認識自己是認識世界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 5 # 夕陽文青

    當學生的時候學歷史就真是為了吹牛,就是為了跟朋友聊天,喝酒的時候我有話說。

    努力學語文也是為了跟別人聊天,總覺得自己懂點什麼才敢跟別人說話,不然的話,總覺得跟其他人格格不入。

    等到年青的時候,學歷史就是為了能看懂電視劇,不然總覺得自己看了一個假電視劇,很多地方看不懂。

    等到年紀大了以後才發現,歷史真要好好學,不然沒法給孩子教。

  • 6 # 書香居

    歷史是過去的現實

    有心的人可以看懂

    用心的人可以看懂

    細心的人可以看懂

    歷史是總結經驗教訓的

    或著眼於人

    或落筆在事

    時空因為人有心而貫通

    古今因為人用心而交融

    得失因為人細心而昭然

    歷史是一種存在

    就如曼妙明媚的廬山

    當您來時

    橫看成嶺

    側看成峰

    或移步換景

    或因人而異

    雖然有所不同

    皆是親見廬山

    當您去後

    廬山

    在您意象裡

    或者手機裡

    無論您來與不來

    廬山就在那裡

    不來不去

    無論是懂與不懂

    歷史仍在那裡

    不離不棄

    帶著心

    來歷史裡

    或讓歷史

    走進心裡

    讀百代榮枯

    悟此生真理

  • 7 # 雲中一擊

    一般的讀史,還是止於皮毛的瞭解吧,不可能深入其精髓。

    因為,我們都是透過史書去了解歷史的,而史書記載的著重點,就是歷史中發生的大事件、大變革,是濃縮版的歷史。

    如果能稱其為看懂,那必須要做專項的研究了,那要深入某個歷史時期的所有細節去探討,去拜讀各個層級的史料書籍,總結歸納當時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這才算得上看懂吧,而且也只限於某個時期的歷史。

    我記得我讀《世界通史》的時候,感覺還是囫圇吞棗,瞭解大致。

    畢竟史書記載的年代和地或,離我們都太遠太遠,我們只能透過書中記載的大事件和重要的歷史變革,朝代更替,國土的統一和分裂。大致瞭解世界演變過程,什麼十字軍東征,拿破崙擴張,巴黎革命這些大事件。

    當然,讀世界史的過程也瞭解到,文明世界的先驅,用他們發現新大陸的觸角,啟蒙開發未開發原始處女地,整個過程沾滿了利益的汙濁和金錢的銅臭味。最早的葡萄牙,西班牙向外輸出文明的同時,也在瘋狂掠奪當地的財富,殘殺當地的原住民。

    後來居上的英法海上霸權,用同樣的炮艦手段,在續寫這段不光彩的開發史。這種人類文明中的擴張史和佔領史,被當時的西方列強渲染為文明的擴張,文化的輸出。實際上是徹頭徹尾的強盜行為,他們以發現新大陸為由,佔領當地土著的領土,掠奪當地人的財產,搶奪當地的自然資源,這幫文明人,幹盡了野蠻事。

    而讀到中國的近代史,更是一部羞辱史,憋屈史和被欺凌的歷史,中國在近代歷史中,完全被西方列強視為盤中盛宴。

    其實,讀史不一定要完全看透歷史,這樣的可能只屬於專家,屬於一些歷史研究學者。

    一般人的透過讀史,瞭解大致的人類成長史和社會進化史,這也就足夠為我們所用了。

    透過讀史,讓我們大致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怎麼走過來的,這已經不違開篇之益了。

  • 8 # 使用者1957556518722

    你好,解讀歷史不一定能使我們更聰明,但可以讓我們得眼界更寬闊;它不一定能使我們無所畏懼,但一定可以讓你豁達,心中有丘壑;它不會讓你從此不犯錯誤,但一定能讓你重拾信心,有更多的方法去面對困難!

    當然,也有人說人類從歷史中吸取的最多的教訓就是從來不會吸取教訓!

    可我認為,全人類任何人不管是否讀史或者是否讀懂,我們的行為,言語,選擇,態度,世界觀…哪個能缺少父輩的影響,而父輩何不是如此,以此類推,誰人能不受歷史影響,只是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罷了!

    所以,我認為任何人不管是否讀懂歷史,其實已經按著他們“讀懂”的歷史前行!

  • 9 # 月出東山麓

    以史為鏡可以鑑古今,人類歷史,前車之鑑,後車覆轍。古今相通,能夠讀懂的人可以獲得智慧,儘量避免前人犯的錯誤,避免前人走過的彎路。

    要說讀歷史能讀懂的人有多少,也要分開來看首先,完全讀懂看透的可以說人數寥寥,幾乎沒有。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歷史歷經千年浩繁複雜龐如銀河之星。

    其次,站在一個角度一個側面來擷取歷史的幾個瞬間幾個方面來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應該是挺多的,如歷史學家,政治家,學術作者等。

    最後,普通老百姓都能知道並說出歷史中的一個故事一個道理。這也可以說懂得一點歷史。

  • 10 # 郭子讀書陪伴者

    對於大多數人,能夠做到對歷史的整體脈絡有了解。知曉某個朝代那些著名的人物和事件就可以了。

    讀歷史,也是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的一個過程。

    最終,迴歸於自身。

  • 11 # 六扇門人jgy

    中國歷史非常浩瀚,就正史二十四史能夠全部看完的人不多,更不要說全部看懂。華東政法學院中國古代法律制度史教授錢元凱就在三十年前上課時曾經說過,中國全部通讀二十四史原文的只有三人,他是其中之一。這句話真實性怎樣不去研究,但至少說明這部史原文難懂,數量浩瀚,包含了紀,志,傳多個方面,就舉個例子《漢書》裡的志就有很多,有地方誌(地理方面的記載),藝文志(包含藝術工藝學說人文等等很多方面)等等,單就某一個方面的研究就能讓你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學者。一般人只有讀些自己感興趣的就不錯了,一般這些鉅製書籍很少有人全部去看,但可以當作工具書查閱某一段歷史,就像《字典》不會有人全部去看,只要需要查閱即可。一般人讀些大眾瞭解的歷史就可,畢竟我們不是專業研究歷史的專家學者,不需要研究這麼深,除了正史還有很多野史加上去數量更多,你不可能全部光顧,這些就專門交給歷史研究者研究吧。

  • 12 # 熱愛生命1968

    普通人看歷史,只是為了看熱鬧,也有許多人是為了增加學識,但真正能看懂的了了無幾。讀史明智,鑑古知今,這才是讀史的真正意義。

    試問中國上下五千年,朝代歷次更迭,許多歷史事件驚人的相似,但真正吸取教訓、克服前朝敗亡的統治者有幾?且不說唐宋元明清這些大的朝代,就算五代十國這樣的短命王朝也總是以同樣的原因重蹈覆轍。

    遠處不說,拿非典和這次新冠相此,你就知道人們是多麼善於遺忘。

    讀歷史,首先要看大勢。透過現象看本質。不要迷惑於細枝末節。

    其次,要找關鍵點,關鍵環節,轉折點,以及造成山呼海嘯的那隻“蝴蝶”。

    第三,讀歷史重在看其中的人,人民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但英雄或是梟雄是他的其中的傑出代表。抓住主要人物無疑抓住了歷史中的亮點。

    第四,善於對比,總結,古今對照。

    第五,多讀原著,同一事件可以看不同的版本,避免出現偏頗。至於戲說、影視劇等,可以參考,但絕不能當真。

    不要以為歷史是古董,它是一面鏡子,可以讓你看懂現在,看到未來。從某種意義上講,現在也是歷史。

    所以,唐太宗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不知我的回答您是否滿意,請關注本作者,謝謝。

  • 13 # 湖北老衛

    歷史是一面鏡子。如同經常要照鏡子一樣,不管有沒有文化,不管是否讀過《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或其它歷史書籍,人們都在透過各種渠道讀歷史、看歷史。至於有多少人能讀懂歷史,我認為只要知道歷史的發展軌跡,看得懂歷史的走向和脈絡,就算讀懂了歷史。

  • 14 # 塵影飄零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讀歷史,可以讓我們知道人類的發展歷程,瞭解當時的人文地理,生活水平,政治環境等等。可以讓我們更好滴發展當下。但是我們畢竟不是當時的主人公不知道真實經歷經過。

    我們每個人的文化教育程度不一樣,生活環境不一樣,造就了每個人的理解力和對事物的判斷力。

    所以說啊每個人讀歷史,看歷史,都會有不樣的見解,沒有人會說我能讀懂歷史。

  • 15 # 山地狐狸366

    我認為,真正能夠讀透讀通“歷史”的人,是極少的。本來“讀懂”就很難定義,如何才叫“讀懂”呢?很難講。

    中國歷史悠久,中華文明5000年,僅是從周朝開始的歷史也有3000多年了,這期間的歷史發展故事真是浩如煙海,想讀懂談何容易?中國又地域廣闊,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地域也在不停的發生著歸屬變化,僅是一省一市的中國區域性地域,就有紛繁複雜的歷史發展故事,所以整個中國的歷史太過複雜,要想“讀懂”真的太難。

    我想,對於我們普通人,真正“讀懂”不可能也沒太大必要。讀歷史能夠知道個歷史“皮毛”,對於當下的人們來說,也屬不易了,也很了不起了。我敢說,現在大部分人都是“歷史盲”,對於中國可以說一竅不通。所以,我們要倡導讀歷史,而不必要求讀的精讀的通。

    但,對於專門研究歷史的人來說,還是讀的越精越好的。對於決策者來說,讀史也是多多益善的。

    歷史是鏡子,讀史永遠不會過時。

  • 16 # 糊塗歷史貫古今

    讀歷史、看歷史能夠讀懂的有多少人?要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先弄清兩點:

    第一,弄清歷史的載體,歷史有多種載體,最基本的包括古文字記載的史書、傳說、演義;現代版的史書、傳說、演義;還有大量的文物和古蹟。

    第二,弄清誰在讀歷史為什麼讀歷史,可以說多數人都在讀歷史,也基本上能讀懂各取所需的歷史,下面進行分類分析。

    第一類,執政者讀史。古今執政者都善於讀史,特別是對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所謂正史頗有研究,也頗有心得,當然他們主要側重於關於統治或者執政的經驗和教訓。《資治通鑑》他們非常愛讀,也是古代太子的必讀書。執政者或者文化水平高,或者有人專門講給他們聽,所以讀原著的可能性較大。我們的開國領神毛澤東就經常翻閱並加以圈點評論。

    第二類,史學家讀史。古今史學家出於研究的需要必須讀史,他們主要是讀原著,就是讀古文字記載的史書,這樣才儘可能獲得第一手研究資料,便於得出較為正確的歷史結論。

    第三類,經濟學家讀史。他們側重於歷史上那些有關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一般來說,他們也有一定的古文功底,讀原著的可能性較大,畢竟他們需要歷史上真實可靠的經濟發展方面的經驗和教訓。

    第四類,軍事家讀史。重點讀歷史上有關軍事鬥爭,包括戰爭戰役發生的背景,進行的過程,以及結果及其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這些人文化層次比較高,讀原著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四類,一般文化人讀史。他們由於沒有讀史的剛性需求,不必糾結歷史的真偽,所以隨意性很大,或者讀古文原著或者讀現代版本,圖個省事,對歷史也很熟悉。

    第五類,文化層次較低的讀史。這類人一般讀野史,讀演義,讀現代版的歷史書,專注於歷史上那些感興趣的人和事。他們說起歷史來也是頭頭是道,話題不少。

    總之,由於歷史如同浩瀚的海洋,內容複雜繁多甚至繁瑣,誰也不能說自己讀懂全部歷史,但是全民愛史確是事實,只不過根據需要不同讀的內容不同,根據文化水平不同,讀懂深淺不同,如此而已。

  • 17 # 史盲

    歷史知識在於集累,在於系統連貫性的去讀,主要是愛好,如果有興趣讀的多了,自然就會能夠讀懂,沒有愛好,淺嘗轍止,堅持不下來,那隻能是一知半解!

  • 18 # 新說點評

    讀歷史的人很多,看懂歷史的也不在少數,但真正以史為鑑的很少。也就是說,許多道理可以用來說服別人,但無法說服自己。因此到了明朝中期,出現一位“聖人”:王守仁——心學。其倡導“知行合一”,從那時才把思想和行動系統的闡述出來,用來支配人們的做事準則。當然,我更希望人人讀史,人人讀懂史,人人“知行合一”,謝謝!

  • 19 # 有譯思

    感謝提問,以下是我個人的觀點:

    我認為真正能讀懂歷史的人是沒有的,只是人們對歷史的見解程度不同。有的人讀書較少,看歷史相對淺顯,有較小比例接近歷史真相,而有的人讀書多,閱歷多,可能分析更透徹,更接近歷史的真相,還有些特殊群體,他們就是史學家,考古學家等,專門研究歷史的人,他們是與歷史真相最接近的人,但也無法百分之百讀懂歷史,因為歷史是過去,而過去有很多能展示真相的東西遺失了,我們能做的只能是透過留下的隻言片語,文物古蹟來推敲解讀,而那些無從考證的史實就可能永遠塵封了,所以,我們只能說我們可以深度解讀歷史,但無法真正讀懂歷史。

  • 20 # 十二十頁

    朝代發展史

    在我們上學的時候,課本里有詩句是這樣寫的三皇五帝始,堯舜禹相傳;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沿;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

    中國朝代順序: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十國[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現代。

    其中王朝與皇朝還有所不同,能統一區域文明的封建皇朝且最高統治者擁有皇帝稱號的政權宜用皇朝;區域小國、分封諸侯國、藩屬國或割據政權且無論統治者稱帝稱王宜用王朝。“皇帝”名稱為最高統治者,同時分封了一些諸侯王或有藩屬國,皇朝就高於區域性的王朝。

    論朝代之最

    1、文化最鼎盛的朝代—先秦時期,此時期指的是夏、商、西周、春秋、戰國幾個朝代,先秦時期是文化之最,諸子百家,全部誕生在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中國在古代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中國有五千多年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文化典籍極其豐富。一本《道德經》就讓後人足以學習老子的為人處事之道。

    2、詩人最多的朝代——唐朝,相信大多數人對於唐朝是又愛又恨,一本《唐詩三百首》讓多少中小學生欲哭無淚,但是喜歡大於不喜歡,學到知識是最好的。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 ,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對於詩、書、畫的貢獻及其深遠。詩人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詩仙李白。

    3、最繁榮的朝代——宋朝,一幅《清明上河圖》足以顯現宋朝的繁榮,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皆緣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印象最深刻的即是精忠報國的“岳飛”。

    【結語】

    商朝時出現了已知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西周時社會進一步發展,春秋戰國時生產力提高,社會變革,思想百家爭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秦朝;西漢與東漢時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大一統的局面,漢字基本定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進入分裂割據局面,多民族融合。

    中國歷史是中華文明從產生到現在的歷史。中國歷史悠久,從夏朝算起有近4100年;從中國第一個統一的秦朝算起約有2240年。想要讀懂中國歷史,需要不斷學習,正是這種沒有邊際的探究才能引起我們足夠大的興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方舟子若打贏了黃麴黴素這一戰,最受傷的是哪種茶和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