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積木育兒
-
22 # 假寐的蝸牛
我是一個經歷過大起大落的媽媽,兒子四歲,除了以上老師們說的能力,已經在培養他的財商和統籌了,因為我的工作心得吧!現在已經懂得感恩珍惜和尊重,有責任感,自理常態化,時間觀念很好,樂觀堅強。也許需要因材施教吧!
-
23 # 小林子啦啦啦
4個月開始,寶寶已具有初步的音樂記憶力,並對音樂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能隨著音樂擺動四肢,對不同的音樂會做出不同的表情。
讓寶寶聽一些輕鬆柔和、舒緩高雅的音樂,或者模仿小貓、小狗、小鳥的叫聲,讓寶寶聽大自然中風吹樹葉、雨大芭蕉的聲音,引起寶寶的興趣。也可以有步驟地讓寶寶欣賞音樂或反覆聽某一首樂曲,增強寶寶對音樂的記憶力和感受力。
適合於小年齡段寶寶的樂器(0~1歲半)
發聲器是最容易在生活中發現的現成器材,如杯碗瓢盆、裝有豆子的瓶罐、小石塊等等。幾乎在家中所看到的東西,都能當做發聲器來使用。比如嬰兒就懂得以餵食的湯匙敲桌子或牆緣,以製造一些聲響。成人則常常以搖動鑰匙圈或敲打一些小瓶蓋,來引起幼兒的注意。有時,我們會用一些空罐子裝米和其他種類的乾燥物,搖晃出奇妙悅耳的聲音。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防止寶寶吞食或被割傷等意外發生,發聲物品的選擇要謹慎小心,一般不宜選用又小又堅硬的物品中。
適合於稍大寶寶的樂器(1.5歲~3歲)
凡屬敲打、搖動、拍擊和摩擦產生聲音的樂器,如三角鈴、腕鈴、節奏器或非洲大鼓等都在此列。像三角鐵、幹椰子殼、沙錘、節拍板、鑼鼓等節奏樂器非常適合寶寶使用。如有條件還可以選擇像加勒比海葫蘆形搖響樂器、拉美洲鋸琴、西班牙響板、印度鼓、中國音板等各種代表不同民族特色的傳統樂器,引導寶寶對各民族的文化和音樂史知識產生興趣。
由於節奏樂器常被拿來當做寶寶的玩具,所以特別被容易被寶寶接受。節奏樂器對寶寶非常具有啟民性,同時還具備以下功能:①幫助寶寶認識聲音的大小、長短、快慢、強弱。②可為其他樂器伴奏。③當音樂音量的幅度產生變化時,可用來加強功效。④可用不同樂器的音色,代表音樂活動中不同的角色。
使用樂器時,可以透過讓寶寶分辨不同樂器發聲的特點,區分製造樂器的材質等等來加強寶寶對音樂的感受能力。
另外三歲之後是寶寶比較重要的時期,是孩子身體的快速成長期,同時也是寶寶開始培養識字的最佳階段。當然學習這種東西不能強迫寶寶,容易讓他對學習產生反感牴觸,導致以後教育事倍功半。最好的方法就是培養興趣。一是尊重孩子興趣想法,多陪伴他,透過玩的方式讓他喜歡上學習。搜尋【貓小帥學漢字】應用有驚喜哦,比如:我家閨女喜歡搶手機,我就根據她的喜歡,效果非常贊。裡面很多冒險故事,教寶寶識字,還有遊戲鞏固。
回覆列表
寶寶在0-5歲看似在無憂無慮地玩耍,但其實是很多能力都已經開始萌芽發展,根據我們積木寶貝的理論,我們主要看重寶寶三方面能力發展,分別是心理發展、智慧發展和體能發展。
首先心理方面,也就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包括寶寶的安全感、意志力、自信心等方面,這些優秀的品質對於寶寶未來的發展都有密切的相關。安全感會影響到寶寶與父母之間的親子依戀,長久以後會影響到孩子與其他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幼時安全感的良好建立能使得孩子對於他人有很好的信任,敢於去和陌生人交往,建立良好的友誼,也足夠自立,能夠較好地處理每一段關係,而安全感相對差一點的寶寶可能在對他人的依賴上不能很好地掌控程度,存在過分依賴他人或者過分冷漠的情況,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會患得患失,比較情緒化。意志力對於未來成功的預測就更加明顯,著名的棉花糖試驗結果表明,當年能控制自己為了更多的棉花糖而不吃眼前一塊棉花糖的孩子,在長大以後確實有更好的考試成績和更苗條的身材,這種意志力在孩子4-5歲的時候就開始展現,甚至在更早的時候就具備了。自信心培養的重要性相信不必多說,這種信念能夠幫助寶寶在各種活動中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自信心的培養從小時候就需要開始,孩子在搭積木的小成功、自己可以成功用勺子吃飯,這些都需要肯定和表揚。
其次就是智力的部分,這部分的指標題主已經提出,這裡不再詳述。
最後是體能的部分。其實對應的能力是孩子的運動能力,運動能力的發展與寶寶心理、智慧都有相關,每一個媽媽都希望寶寶健健康康不生病,身體強壯,所以運動能力的培養也必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