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黃爺30

    春節的傳統習俗在慢慢消失,不是壞事,而是改革開放的必然。

    改革開放,年輕人為了改變自已的命運,紛紛奔向南方一線域市一一深圳等地打工,做生意,打破了千百年來中國人喜歡家庭團團圓圓的傳統。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許多農民工賺到了錢,在一線城市買了住房,連孩子也帶了出來。

    家在哪裡,就在那裡生活,過節日。所以,春節回家過年的人漸漸少了。農村的春節習俗也就漸漸消失了。

  • 2 # 仰望星空隨波逐流

    確實如此。現在過春節,已經遠遠沒有過去那番熱鬧了。

    因為安全因素,煙花爆竹不能隨意放了。小區裡很多人都回老家過年去了,連孩子的吵鬧聲都少了很多。

    因為回鄉過年,大城市裡萬人空巷、商城空蕩、公園冷清。家門口很多小飯店熟食店影印店、各類便民小店關門停業的也越來越多。坐公交、地鐵也不擠了。平日裡那些車水馬龍、人潮人海都好像人間蒸發了一般。

    因為不愁吃喝,現在過春節吃飯已經沒有那麼多期盼了,家宴的吸引力已大大下降,飯店酒席又缺少那一點家味兒。準備了很多酒肉菜品也未必受追捧,有時人反而會想吃些不值錢的家鄉小吃(但是卻買不到)。同樣原因,穿新衣之類也沒啥令人興奮的了,因為這已是司空見慣的常態。

    在春節,在“錢”上一個重要變化,已經由以前長輩給小輩壓歲錢為主,變成在外工作的人回家給家人帶錢、給家裡老人錢為主了。

    至於以前令小孩子特別興奮的壓歲錢,現在也沒啥意思,除了老人給的,同輩的都是東家給西家娃,西家給東家娃,因為數目也不算太小,回頭都還給自家父母,差不多都變成了走過場、儀式感吧。

    因為商業發達,傳統的新年廟會已經徹底淪陷成了各類小吃、兒童劣質玩具、遊樂設施的戰場,無非就是想盡辦法淘到你腰包(手機)裡的錢。

    因為平日裡都是天南海北各過各的,觀念差異越來越大,除了收入婚嫁、生老病死這些話題,共同語言和話題越來越少,走親戚成了完成任務,也越來越高效,放下禮物隨便聊聊就趕緊奔赴下一家,一天下來走個三五家親戚都不成問題。

    除夕除了春晚沒啥看的,接下來幾天電視上也基本都是各臺節目的回放。各地民俗文化的妝點,少有創意和新意,惡俗的倒不少。就這麼著,吃吃喝喝混混著,假期很快結束,再趕著訂票重返校園或職場~

    這是城市化的必然結果。傳統春節的習俗形成於過去的農業社會,現在中國已大踏步進入工業化時代,原來那些習俗也會隨著時代變遷而發生變化。這是客觀事實,無論好壞,我們都得接受這種變化。還記得去年春節跟幾個兄弟聊天,談起現在春節的沒落無趣大家都一陣唏噓。有人突然說了一句:

    “等咱們這些孩子都長大了,他們這一代還會這麼過嗎?”

    沒人回答。

    是啊!那時候“老家”還存在嗎?我們這一代現在過年回鄉主要還是為了看父母,他們呢?鄉下里還有他們的父母嗎?

  • 3 # 芸library

    春節的很多傳統習俗在消失,可以說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一,物質文化生活的不斷豐富,讓人們對傳統春節以食為主的方式少了期待,畢竟現在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雖然並非每天大魚大肉,但可以做到想吃雞鴨魚肉,隨時可以吃的地步。所以,傳統習俗裡那些誘人的吃食,就失去了誘惑。

    二、隨著社會分工的不同,一些傳統習俗裡的比如做年糕、做豆腐,炸年貨等等,都可以直接買來,不需要親自動手去做,雖然快捷方便,缺少了一份親自參與的喜慶和歸屬感,只剩下買買買的“雙十一”感覺。

    三、隨著人們收入不斷提高,傳統的春節走親戚變成了以家庭為團隊的旅遊。如今,春節國內、出境旅遊比比皆是,對於假期太少的國人來說,不得不趁著春節全家一起旅遊。另一個原因,由於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獨生子女家長的三口之家孩子除了直系親屬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過去的姑舅親、姨表親、侄女外甥,堂兄姐妹等親戚關係全然沒有。

    四、環保政策實施,讓樂於放鞭炮的人們覺得,沒有鞭炮聲的春節是沒有年味的。的確,很多人的童年記憶裡,春節是進入正月開始放小紙炮開始的。拿著零花錢買一些小紙炮,摔炮,每天和同伴一起玩是最快樂的回憶。

    六、隨著移動支付在全國興起,支付寶集五福等等活動,不但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參與,並且有漸漸成為新年俗的跡象。有些地方的環保煙花,也讓略感遺憾的人們,了卻一樁心願;有的地方組織正月廟會、花燈、傳統文化,也豐富了人們的春節文化生活。

    總之,一些年俗的消失,並不一定是壞事,必定有新的年俗繼續充實我們的春節。唯一的願望是年假再長一些就更完美。

  • 4 # 簡垚

    我印象在小時候過春節是特別美好的記憶。現在的春節有個儀式感,其他方面和平時沒什麼太大的區別了。

    春節要全家人團結起來熱鬧,那時兄弟姊妹多,老人健在,所以一大家人,團年飯擺兩桌還不夠,菜都是自己家人做的,很是熱鬧。吃飯前對小朋友們來說最期盼的是發壓歲錢,錢不多,一堆孩子輪流拜年然後拿到了錢會特別開心

  • 5 # 興安北硯

    說說我的故事,我生在一個小山村,黑龍江省,伊春市,友好區,雙子河。因為家境一般,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天天掰著小手算,算著算著四十多年就過去了

  • 6 # 巴音阿達蓋

    年味越來越淡,鞭炮作為春節的傳統習俗,完成使命而逐漸消失,大可不用惋惜。中國人過年,一是求團圓。“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和萬事興;二是順應自然。“天地風霜盡,乾坤氣象和。歷添新歲月,春滿舊山河”,在春回大地的日子裡人們再出發!

  • 7 # 行走的沙丁魚

    好壞都有吧!現在想想小時真快樂,凍得耳朵麻,還要在外邊放鞭炮,吃的肚子圓還要不停的偷糖吃,騎腳踏車把孩子用棉襖綁在橫樑上,騎一段把孩子放下來跑一段,怕腿麻[呲牙]走親戚,逛集市,看舞獅子,扭秧歌,好忙!現在就剩膩歪的吃!平時也吃的到!一點打不起精神!不過也證明生活水平確實提高了。

  • 8 # 錦繡影視

    因為年氣氛最好體現在農村,春節前夕大家掃房祭祖,張燈結綵,貼對聯供灶王,放鞭炮煮餃子,走親訪友看秧歌,到處一片祥和景象。如今大部分青年都入城,因工作原因不能回家,家裡只剩下老人,所以一切都儉省了,沒了年氣氛!

    而城裡,提倡環保,不讓放鞭炮,也沒有貼對聯,走親訪友的活動。只是買些好吃的一家子冷冷清清的過年!出門也就是去公園看看花燈逛逛街,這些平時都有,也不是稀罕事感覺不到年的快樂!

    什麼事都有利有弊,年氣氛沒有了,傳統的中國就少了一部分文化。如今攀比和紅包的問題,讓更多年輕人不願回家過年,如果這些陋習都沒了,也許大家會抽出時間帶著孩子回家過年!

    個人認為農村的傳統過年才真正的有年氣氛!鞭炮在村子裡彼此錯落的響著,請財神供灶王貼門神,大紅對聯掛燈籠。吃完餃子看秧歌!成群結隊去拜年。喜慶熱鬧,這才是我們真正回憶裡的過年!

  • 9 # 東方孟菲斯利哥

    首先感謝邀請!我記得我小的時候過春節,生活在農村,過年的時候特別熱鬧,每年過年的時候都會下雪,家裡會請來裁縫給小孩子做衣服,年三十的晚上,在家裡升起一團篝火,特別溫暖,大年初一,家家戶戶串門拜年,過年一直要過到元宵節,感覺到春節過得特別長,特別幸福,有好吃的,好玩的,穿新衣服,還有壓歲錢!

    慢慢的人長大了,感覺到年味越來越淡了,有時候工作在外地,過年就回去那麼幾天時間,匆匆的回去,匆匆的又趕回外地工作,以前老家過年的時候還有唱大戲,人特別多,也特別的熱鬧,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了,現在過年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生疏了,親戚之間拜年,坐坐就走了,聊的話題也不多了,最大的娛樂活動就是坐在一起打麻將,當然我從來不打麻將,所以過年的娛樂活動也比較少!

    時代在變化,社會在進步,社會的風氣也在慢慢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外地去旅行過年,或者是子女在外地選擇到溫暖的南方過年,還有一些人選擇去國外,出去走走看看,所以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年味兒!

    雖然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富有,過年的娛樂活動也越來越多,但我總感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淡薄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遠了,傳統春節的習俗也越來越淡化了!

    現在人長大了,特懷念小的時候過年,覺得那時候過年有滿滿的年味!滿滿的熱鬧,滿滿的幸福!只可惜再也回不去了!

  • 10 # 鬼面蝶

    首先就是經濟方面的原因。以前物質極度匱乏,人們普遍缺乏衣食,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得好穿得好,所以對於過年極為看重。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富裕了,不愁吃不愁穿,新年幾乎天天都在過,尤其是對孩子們來說,他們似乎並不那麼渴望新年。 其次就是社會方面的原因,無論是農民還是縣城的人,外出打工的人越來越多,這使得許多傳統的春節習俗很難搞起來,而且即使他們在春節期間回來十幾天,許多春節習俗也無法執行和舉行,所以這也是導致春節期間沒有年味的原因。 然後就是環境保護的需要,它限制了一些人們認為很過時的傳統習俗,比如現在很多地方都規定,禁止燃放鞭炮和煙花,所以這個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人們對於新年的傳統年味。 最後就是春節假期太短,人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忙新年,所以這也淡化了年味,在春節期間,人們要買年貨、殺雞羊、打掃衛生、寫春聯、貼春聯、探親訪友等等,但是春節假期只有七天,遠遠還不夠,所以這也是一個原因。 總的來說不是過年沒年味了,而是人們不願意花一些精力,去發現和創造生活的樂趣,特別是對於今天的城市人來說,他們正慢慢的與時俱進,不再習俗了,所以年味也就淡了。

  • 11 # cloudylzy李智玉

    存在即合理。傳統春節有更濃的年味兒。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隨著物質財富的增加,生活節奏的加快,電子產品的普及,很多過去的風俗傳統,必將漸行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留在書本上。

  • 12 # 任優財

    春節習俗慢慢消失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在過年,所以春節習俗會消失。是好事,說不定會出現新的春節習俗

  • 13 # 冷無冰72071277

    因為年氣氛最好體現在農村,春節前夕大家掃房祭祖,張燈結綵,貼對聯供灶王,放鞭炮煮餃子,走親訪友看秧歌,到處一片祥和景象。

  • 14 # 半個南山人

    傳統春節的味道正在漸漸地被淡化了,這己是不爭的實是。

    那麼造成春節氣氛淡化的原因是什麼呢?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一是時代不同了。從前的中國,以農業為主。對天地神的崇拜十分強烈,春節就是起源就於商朝時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古代人們在這天迎神祭祖,舉行各種娛樂活動,占卜氣候,祈求半收。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們靠天吃飯,求神保佑的思想觀念也不再那麼強烈。春節雖然仍在年年過,但己經把過去繁雜的過節內容一點一點地進行了簡化。

    二是人們對春節的期望值正在下降。過去人們盼過年,是因為只有過年的時候家人才能團聚在一起,孩子們也只有在過年能吃的好一點,穿的好一點。在這點上,本人特有體會。過去我們家孩子多,生活條件不行。平時就吃煎餅,白麵饃饃很少吃,只有偶爾吃一次餃子。衣服也沒有幾件,只有過年才能每人做一套新衣服。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平時吃的都比過去過年吃的好,餃子想吃就吃,就怕沒時間。衣服過時了,馬上買新款的。這不就是天天都在過年嗎?有誰還非要等著過年?

    三是生活節奏變了。就拿農村來說,過去冬天大都閒在家裡,過年那就是在熬年,不緊不慢,按步就班的按照傳統規距來過年。現在許多農民都已進工廠當了工人,每日三班倒,哪裡還有時間來安安心心的過年,有的連年夜飯都吃不到一塊。你說!這年的味道是不是就被這現代的快節奏給沖淡了?

    四是環保因素。傳統年最少不了鞭炮煙火,只有鞭炮一響,那年味才顯得十足。現在過年禁放鞭炮煙火一年緊過一年,留給傳統春節的空間已經不多。春節的氣氛想不淡都不行啊!

    那至於是說春節的淡化是好事還是壞事?筆者的觀點是: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很好的加一保護,而不能在我們後人手上丟失。當然過春節的一些個習俗都受當古代社會背景的影響,過去通行的現在就不一定能行。因為畢竟是社會在進步在發展,春節的習俗也應該加入現代原素才行,只有與時俱進傳統春節才會換髮新的活力。要對那些封建迷信的動西進行淡化,取其精華,棄之糟泊,這對傳統春節的保留十方有利。爆竹聲中一歲除,過年沒有了鞭炮,這一歲怎麼除?鞭炮只所以受到圍剿,就是現在鞭炮的音量太大,己不是傳統的鞭炮了。所以鞭炮不能一禁了之,而是應該讓其迴歸傳統才是。禁放也是給鞭炮廠家敲響了警鐘,再不改變就會有被淘汰的可能!

  • 15 # 靜聽花解語

    無論春節如何變化,目前為止,春節依然排在中國傳統節日之首,是最隆重的節日。

    為了歡度春節,人們仍是不遺餘力,不辭辛苦提前準備所需要的物品。平時在外工作的人提前多天購票,目的地——家。就像歌中唱的無論事情有多忙,春節都要放下;無論旅途有多遠,春節都要回家……回家給老爸泡杯熱茶,回家給老媽說說知心話。一年的打拼只為這個幸福的家。回家給孩子一個驚喜,回家讓家人不在牽掛……

    春節期間,舉國歡騰,闔家團圓。試問,哪個節日比得了它?

    可是,在許多人心目中,春節的習俗卻慢慢消失,年味越來越淡了。原因如下:

    【時代發展 優勝劣汰】

    我覺得,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有些習俗被摒棄,有些習俗被新的所替代,這是不可避免的,什麼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

    比如,春節一大早,給長輩拜年都是跪下磕頭。原來大家嚴守規矩,無人例外。現在新社會新風尚,這個規矩免了。即便是給長輩拜年,也不再跪下了頭,而是彎腰鞠個躬,或者口頭表達:“給您拜年了!”長輩都會應答:“免了,免了,一說就成,咱沒那麼多規矩。”

    比如,小時候在老家,每逢過春節,爺爺拿幾個木棍放在每個屋門口,曰“攔門棍”,用來攔住不祥物進家門。

    再比如,除夕夜下好餃子,奶奶先盛出一碗,站在院中,唸叨:“老天爺,老地爺,菩薩奶奶,老關爺,還有老奶奶老爺,過年了,都來吃餃子啦!”

    這些祖輩人做的習俗都被淘汰,年輕人是不做這些的。這也與接受教育的成都有關。現代人文化程度高,不再相信這些了。

    【物質豐富 隨時購物】

    感覺年味變淡的最重要原因是物質資源的富足。

    小時候景年、饞年,盼過年,因為只有過年才能吃幾頓好的,穿一件新衣服。

    現在物質應有盡有。只要你想吃好的,天天都能買得到、吃得上;只要你想穿新衣服,到商店都可買一件。不必從年頭等到年尾,不必數著日子想過年還有多少天。因此,感覺年味淡了,是人的感覺問題,年味依舊在。

    【過節方式 靈活多樣】

    其實,春節習俗還在,只是方式不同了。比方說,原來在春節前七八天就開始忙碌:打掃廚房,蒸饃,過油,煮肉,購買走親戚的禮品……如今,菜市場、超市中琳琅滿目,種類繁多,走親戚當天就可買到禮品,不必提前忙碌購物。

    比如,以前都是在自己家吃年夜飯、招待客人,現在許多人提前預定飯店,到時去飯店吃飯即可,不必購買大量食材存放家中。

    再比如,平時工作忙,沒時間外出。春節假期,一家人選擇出外旅遊,既過節又賞景,悠哉遊哉。

    因此,節日中許多事不必親力親為,不必面面俱到,彷彿習俗少了,年味淡了。其實,習俗尤還在,年味分外濃!

  • 16 # 張米拿

    過去過年有好吃,好穿,好玩,現生活條件好 ,回家過年不過年也不是那麼特別了 !孩子在外打拼 ,孩子有能力有事業越是過年越是忙 ,對父母好 不一定過年回去幾天就算好 !而是平時有間間抽空回去也一樣,也可以接父母來兒女身邊過 !平時多關心多問候,經濟上生活費,生活上經常網購好吃的穿的用的寄回去,精神上一週三二次電話每次至少30分鐘,回影片 !社會在進步,傳統在改變 !以前的爺爺叫爺爺 !現在的孫子叫(爺爺) ? 傳統 ?傳統的手工好多失傳了 ?一代人一個活法 !回家後自已親自下廚購買到餐桌用餐:至清洗 、讓父母做客人 !在關心下長輩的身體健康有條件帶去體檢下 !用心,用實際行動去感恩父母養育之恩 !不要回家做少爺,小姐,父母任勞任怨 當著理所當然 不可取 !

  • 17 # 性格選擇決定命運人生

    好事壞事不知道,原因無非禁放煙花爆竹,工作交通不便利,車票難買,外邊打工的,在家時間短,崇洋媚外,個人看法自己判斷

  • 18 # 添羽634

    春節沒有"年味"是一個時代的進步,農耕時代,一家一戶一年到頭團聚,殺年豬請親戚吃年飯走村竄寨,左手一隻

    雞右手一隻鴨,身上背個小娃娃……放鞭炮貼春聯、正月十五鬧元霄!

  • 19 # 愛讀書的茶茶

    的確,春節的傳統習俗在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

    過去,我們無論多遠也回家,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豐盛年夜飯,這頓飯也是爸媽和家人一起在家做的。然後是春節聯歡晚會必不可少,壓歲錢給還沒工作的孩子。大年初一一家人去家附近的寺廟燒香,也是一起散步聊天,聊各自一年的經歷。初二初三就跟父母去親戚家拜年,這兩天的飯真不知會在誰家吃,很隨意。到了初五,總有一些廟會逛。

    現在,因為通訊方式的改變,很多事因此改變。那些習俗也相應改變了。

    出行方式改變,工作壓力增大,很多人選擇在工作城市過年,而父母離開老家來城市過年,年夜飯自然就是飯店裡吃。很多感覺都變了。

    雖然過年方式不同了,習俗也少了,但我們國人對於家,對於團圓的心思沒有變,改變的方式在新科技時代,漸漸會在00後,10後的記憶裡形成新的他們的習俗。

  • 20 # 三兩梅花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有許多歷史悠久的習俗流傳至今,如掃塵、貼對聯、年夜飯、守歲、放鞭炮、放煙花、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穿新衣、逛廟會、敲鑼鼓、賞花燈等習俗。很多人覺得一些傳統的習俗在慢慢地消失。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過去很多過年才能實現的願望,平時都可以實現。記得在小時候,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穿新衣服,吃到羊肉餃子。現在,一年四季都在買、買、買,吃、吃、吃……新衣服那是常買、常穿。別說羊肉餃子,就是海鮮餃子也是想吃就可以隨時吃。所以,很多人在過節期間就不太覺得只有吃上那頓團圓的肉餃子才能解饞了。

    二是,人們的健康指標發生變化。民以食為天,過年一定要吃好、喝好才算是過節了。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為部分地方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過去人們的日常飲食以粗糧和菜為主,這“年肉”能吃上一頓實在不容易。現在人們那頓餐桌上沒有煎炸烹煮的肉食,平時油膩了。過節期間,那些炸丸子、炸藕合、火鍋、蒸肉的也就不算啥必吃美味了。吃的樂趣少了,自然覺得風俗就淡了。

    三是,網際網路發達,人們的團聚和交流方式多樣。過年,孩子們都盼望著得一個大大的壓歲錢紅包。如今,手機微信搶紅包、發紅包已經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方式了。所以,手機拜年也逐漸替代了傳統春節中,挨家挨戶串門拜年的風俗。再比如,過去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後),開啟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菸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發大富。如今,有一部分人,年初五可能會去當地的財神廟上香,多數人就在手機朋友圈裡面就“接財神”啦,吃酒的習俗恐怕都少有人記得了。

    時代在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也在變,新春賀歲的習俗沒有過去多樣化,在此不能完全用好事,還是壞事還評判。其實,在每個炎黃子孫心中都有著“中國年”的分量,人們也想透過新的方式來表現最重大節日儀式感。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用各種方式迴歸,找回那種淳樸與原始的“年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