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父母薈

    時光匆匆,過去還時常期盼過年的那個黃毛Y頭,一晃就是丈夫的妻子,孩子的母親。對過年的印象,還停留在兒時的記憶裡。若不是身邊的人開始為過年開始忙碌,還真不敢接受新年要到來的現實。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過年的方式和內容不斷地被變遷的時代重新整理著。

    對過年,總有些不太情願:

    1.過年了,孩子大一歲了,能陪孩子的時間更少了。離他會背上行囊外出闖蕩的那天更近了。

    2.過年了,自己又將老一歲,要操心的事情又多了,健康的警鐘會多響了。

    3.過年了,飯菜比不上兒時吃的那麼噴香了。聚會從家裡都挪到飯店,匆匆吃完,轉身離開。小時候喜歡吃的那些東西。能用錢買來的,再沒有人願意動手去做了。

    4.過年了,不吃醋也會感覺酸溜溜的。曾經學習成績不如自己的事業有成,長相不如自己的也嫁得比自己好。大家不再談論兒時的趣事,而是誰的大衣款式是今年流行的,誰的豪車是新換的。

    5.過年了,身心疲憊是真的,迴圈奔波於應酬和酒局中,給對方送什麼禮算得體,給別人孩子包多少壓歲錢才適宜,需要費些腦細胞考慮。

  • 22 # 李異寒山道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慶賀新春活動,熱鬧喜慶氣氛洋溢;這些活動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文化精華。

    但是,隨著時代的變更,許多傳統春節習俗也在慢慢消失。我總結了幾種常見習俗消失的原因。

    1、春聯與桃符

    傳統習俗:古人以桃木為辟邪之木,《典術》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後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而題寫於桃符上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現在,過年大家在貼大紅春聯的同時,也可以在門上掛兩個桃符,有驅吉辟邪的美意。

    目前桃符已經消失,演變為春聯,除了手寫的春聯,更多的是印刷起來的春聯。往往是銀行等單位贈送的廣告春聯。內容大同小異,失去了春聯的獨特性和感情。因為歷史原因,從明朝開始,政府開始推行春聯,所以老百姓的潛移默化,慢慢改變了習俗,但印刷業的興起,使得許多春聯成了千篇一律的印刷品,失去了文學和文字的個性美。

    2、祭灶

    傳統習俗:民諺曰:“二十三,祭灶關。”舊俗農曆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曆,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祭灶那天也要吃灶糖,家家戶戶會將灶糖敬獻給灶王爺,為的是讓灶王爺嘴甜一點,多在玉帝面前說好話,來年給家裡一個更紅火的光景。用這種糖祭灶,意在用灶糖的粘性,粘住灶神的嘴巴,使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現在因為煤灶已經很少有人用了,所以灶神信仰註定會消逝在日新月異的城市裡。

    目前這個習俗幾乎消失,也許少數農村還保留著一些。因為隨著科技的發展,老百姓不用煤灶了,改用煤氣和電力等烹飪裝置,加上科學素養的加強,灶神的信仰就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3、拜年

    傳統習俗:在宋代,皇親國戚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 “謁”即拜見的意思。古代的賀年卡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並註上寫上自己的姓名和地址。各家門上會粘上寫著主人姓名的紅紙袋,稱為“門簿”,用來接收名刺。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在那個車馬很慢、書信很長的年代,“名刺”和“名謁”是古人聯絡感情、互相拜年的重要方式。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被無限拉近,大家不用串門,就可以為遠方的友人送上真摯的祝福,網路改變了拜年的方式。從打個電話,到發個簡訊,再到影片通話,連給小孩發紅包都可以用手機方便支付,現在主流的拜年方式是微信和抖音拜年。雖然便捷,但失去了當面拜年的人情味。

    4、年夜飯

    傳統習俗:年夜飯,是春節習俗之一,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團年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以求吉利。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以前年夜飯是以十幾人或幾十人的大家庭為單位,十分熱鬧,現在一般以3-7人的小家庭為單位,甚至許多家庭選擇去飯店吃年夜飯。這是因為現在社會結構、人口結構已經由大家庭向獨立的小家庭轉變。消費觀念的轉變,也使得人們不願在春節因年夜飯的準備而勞累。

    5、放鞭炮

    傳統習俗:鞭炮起源至今有1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藥和紙張時,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年獸。這當然是民俗傳說,但卻反映了古代中國人民渴求安泰的美好願望。鞭炮說法上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稱謂從爆竹、爆竿、炮仗和編炮一直到鞭炮。特別是在春節期間,鞭炮的使用量超過全年用量的一半。

    目前燃放鞭炮的數量急速減少,鞭炮種類略顯單一。主要是因為出於消防安全的原因,政府對鞭炮燃放加大管控,群眾的環保意識也變得強烈,導致燃放鞭炮不再是春節必備的“節目”。

    春節具有獨特的習俗,隨著時代的更新、科技的發展和百姓生活的變化,中國人的過年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從掛桃符到貼春聯,從寫名謁到網路拜年,從現金紅包到網路紅包,一些跟不上時代的傳統習俗,在時間的沖刷下慢慢淡去,有些習俗則變化成其他的形式,比如舉家外出旅遊、觀看春節聯歡晚會等,繼續發光發彩,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唯一不變的是那顆中國心,萬里之外的遊子,放下手中的忙碌,回家和親人們團聚,這是春節最大的意義,也是永遠不變的中國精神。

  • 23 # 若谷5606

    時過境遷,斗轉星移,任何事物都會有變化,春節習俗也有變化不足為怪。所以說,不好簡單地以“好事”“壞事”而論。

    自古以來形成的春節習俗,主要是掛紅燈、貼對聯、放鞭炮、扭秧歌、舞獅子、唱大戲等等。

    現在,情況有了巨大的變化。手機、電腦、電視劇、電影、電子遊戲、酒吧、舞廳、旅遊、運動……舉不勝舉的休閒娛樂專案層出不窮,而且具有極大吸引力和廣闊的選擇空間,充分填補了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相比之下,古老的舞獅、戲曲等,雖然貴為“非遺”,但畢竟輝煌不再,難以和現代文化娛樂活動媲美,確實很難引起現代人的興趣。

    況且,隨著城市化程序加快、交通擁堵和環保需求,有些傳統的春節習俗已不宜繼續延續。比如,在城市街道扭秧歌,在人口密集的地方燃放煙花爆竹等,已經引起了大多數民眾的反感,併為相關法規所不允。

    因此,對於有的春節習俗的變化或消減,似應客觀理性地看待。雖然要“非遺”要傳承,但社會在進步,新生事物勢在必行。這方面的何去何從,應該尊重國家法律法規和人民群眾的自願選擇。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春節習俗的變化,只不過是此消彼長罷了。舊的習俗在消退,新的更好的習俗在萌發,只要老百姓高興就行。

  • 24 # 巫月蝶影

    對於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而言,春節,無疑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節日。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春節就算拉開了帷幕。

    在北京人的童謠中:“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二十六,去吊肉;二十七,宰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守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正是印證了春節前喜慶洋溢的氛圍。

    而如今,很多人感覺年味兒越來越淡了,特別是在大都市,過年和不過年,除了那七天長假,似乎也沒什麼區別。是什麼原因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變好了

    古代就不說了,就說放在那個計劃經濟的年代。過年過節,是每家每戶的“高消費”時刻,什麼菜市場、合作社都是人滿為患,生怕去晚了就買不到年貨了。而如今,別說去超市什麼都有,就算是不出門,過年想買的東西,動動手指頭就送到家門口了,誰還大包小包的往家拎呢?

    同時,經濟的發展,讓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以前過年才能吃上的餃子,現在只要你想吃,隨時都能吃得上,誰還在乎年夜飯桌上的那盤餃子呢?

    二、社會發展,人們開始注重生態了

    隨著那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曠世之句問世,不管是平頭老百姓還是官員商人,大家都開始注重環保、注重生態建設了,畢竟,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只有一個。

    以往過春節,除夕夜也叫“歲除”,家家戶戶都得放鞭炮把那個叫做“年”的怪獸趕跑。但是鞭炮這個東西吧,聽著熱鬧,放完了確實汙染環境。記得前幾年和家人守歲看完春晚回家的路上,還是烏煙瘴氣的一片。而且好多人放完鞭炮就一走了之,地上全部都是爆竹皮。

    隨著社會的發展,私家車越來越多,房子做外保溫層的也越來越多,放鞭炮不僅會汙染環境,也會造成一定的危險隱患。過年,大家還是得“平安”為先。

    三、科技發展,人們過年的方式翻新了

    古時候過年,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圖個熱鬧團圓;八十年代過年,一大家子守在電視機前看春晚也是圖個熱鬧團圓;現在過年,一家人還是會在一起,只不過可能不看春晚,可能不是一大家子,但宗旨,還是圖個熱鬧團圓。

    畢竟,科技越來越進步了,我們已經不是那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了。除了電視上那個春晚,還有好多網路上的直播。家裡人就算平時見不到,也能透過電話影片,面對面的交流,因此,大年夜的晚上,家裡人談論的可能也就不是生活近況,而是今年有什麼新的拜年方式了。

    如果你隨便在網上搜一下,關於春節的傳統習俗可能就有一籮筐,各朝各代、各地各族都不盡相同。但有一點,不論這個春節怎麼過,都是奔著闔家歡樂、喜慶幸福來的。

    所以,年味兒淡了,是一種感懷,我很認同,有時也很唏噓。但無論好事壞事,因為節日和我們一樣,都會一直往前走的。

  • 25 # 才如史遷

    文化習俗的消失,不能以好壞判斷,是時代發展的必然。它至少證明了兩點:第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第二是社會性質和社會結構的改變。

    一、中國社會性質和社會結構的改變

    文化習俗的消失也就是近幾十年的事情,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文化需求日益提升,所以很多舊的習俗就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而消失。

    拿走親戚這件事來講,以前人們過年總會贈送禮物,至少會在親戚家吃上一頓午飯,路途遠的,還要住上一兩天,似乎有說不完的話,嘮不完的嗑。而現在則是飯店搓一頓完事,頂多再打個麻將、唱個歌啥的,也沒有啥話題可聊。

    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因為中國已經從血緣社會過渡到商業社會、資訊化社會。過去資訊交流不方便,人們的利益需求都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一年到頭,親戚們在一起聊天,除了表示親情外,還在相互尋求利益機會:二姨在公安局工作,能不能把外甥的戶口調到城裡?三叔是人事局的,能不能給安排個工作?五舅是大學教授,孩子留校任教的事情靠譜嗎?等等諸如此類。

    而在資訊化社會,一個電話、一個手機微信就能解決,人們的關係紐帶也不再以血緣為中心,而是以社會分工為中心(公司、單位等都是社會分工的表現),與其找二舅幫忙解決戶口,不如找公安局的朋友直接詢問。在單位晉升,不全靠關係,更看重你的貢獻和業績。

    血緣社會正在解體,因此在血緣社會產生的各種文化習俗自然會消失。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衰落

    這也是個不爭的事實,以1919年新文化運動為標誌,中國文化已經徹底衰落。中國社會現在比西方還西方,把傳統文化丟失殆盡。就拿文、物、衣、冠四件事來講,我們表現的就是四不像。

    新文化運動時期,一味地崇洋媚外,認為西方的東西都是好的,中國的東西都是落伍的,連西方的柺杖都被稱為“文明棍”,可見我們對自己的文化自卑到何種程度!

    而在100多年來,我們的服飾也發生了奇怪的轉變,中山裝、西服、唐裝、漢服、中式立領、夾克、大褂,哪種能代表中國文化?大褂嗎?那是滿清的服飾。唐裝漢服嗎?也都是過去式。中山裝呢?似乎在短短的幾十年就被拋棄,現在除了重大場合領導人在穿著外,普通人都認為它老氣、不合時宜。

    中國文化的衰落還表現在寫春聯這件事上,以前每到過年,我們都會請家族裡名望和輩分最高的老爺爺給寫春聯,內容很多都需要原創。而現在呢?五塊錢在超市買一幅拉倒,每家的春聯內容,不但字型一致,內容也一致,都是印刷出來的。沒有新鮮感可言,更沒有文化可言。

    還有一件事情證明傳統文化衰落,電腦的普及:我們不再寫方塊字,有的人甚至連漢字都認不全了。現在全網都分不清“在”與“再”的區別,比如男女約會,大家會說:以後有時間“在”約你,說到生氣處,會說我“在一次”警告你,請問,這樣的用法是體育老師教的嗎?

    中國文化的衰落已經不可逆的事實,但是現代科學的發展,已經把人類推向幾乎要自我滅絕的邊緣,我們要在後科學時代尋找人類的出路,恐怕還要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是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