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小帥筆談
-
22 # 史事檔案
張仲景,朝代東漢末年。
主要成就:張仲景公元205年寫的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對於推動後世醫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傷寒雜病論》是集秦漢以來醫藥理論之大成,並廣泛應用於醫療實踐的專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古典醫著之一,也是中國第一部臨床治療學方面的鉅著。《傷寒雜病論》的貢獻,首先在於發展並確立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基本法則。
張仲景把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症狀,根據病邪入侵經絡、臟腑的深淺程度,患者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以及病勢的進退緩急和有無宿疾(其它舊病)等情況,加以綜合分析,尋找發病的規律,以便確定不同情況下的治療原則。
《傷寒雜病論》簡介:
的體例是以六經統病證,周詳而實用。除介紹各經病證的典型特點外,還敘及一些非典型的症情。
例如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脈浮,屬表證,為太陽病。但同是太陽病,又分有汗無汗,脈緩脈急之別。其中有汗、脈浮緩者屬太陽病中鳳的桂枝湯證;無汗、脈浮緊者,屬太陽病傷寒的麻黃湯證;無汗、脈緊而增煩操者,又屬大青龍湯證。
這樣精細的辨證及選方用藥法則,使醫家可執簡馭繁,應付各類複雜的證候都能穩操勝券。除了辨證論治的原性之外,張仲景還提出了辨證的靈活性,以應付一些較為特殊的情況。
如“舍脈從證”和舍證從脈“的診斷方法。即辨證必須有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前提,如果出現脈、證不符的情況,就應該根據病情實際,認真分析,摒除假象或次要矛盾,以抓住證情本質,或舍脈從證,或舍證從脈。陽證見陰脈、表證見沉脈。
和證實脈虛,其實質都是證有餘而脈不足,即當舍證從脈而救裡;而陰證見陽脈,提示病邪有向表趨勢,裡證見浮脈,多提示表證未盡解;證虛脈實,則宜舍脈從證。
脈、證取捨的要點是從”虛“字著眼,即實脈虛從脈,證虛脈實從證。這無疑為醫者理清臨床上亂麻一般的複雜症情,提供了可供遵循的綱要性條例。
-
23 # 傑子cjhp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
24 # 木子樹下看歷史
張仲景的生平事蹟,《三國志》《後漢書》裡都沒有記載,僅在北宋林億、孫奇、高保衡校訂的《傷寒論序》中有如下數語
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於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
尊稱為“醫聖”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為浩瀚醫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傷寒雜病論》也被稱為方書之祖,裡面的方子被稱為“經方”,受到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代無數中醫的讚揚。
《傷寒雜病論》在後世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書後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被公認為是方書的鼻祖。
書中方劑配伍精煉,主治明確,被後世譽之為“經方” ,如“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大承氣湯”、“白虎湯”、“大黃牡丹湯”、“四逆湯”、“溫經湯”等諸多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影響力後世醫學的流派後世中醫界逐漸出現的眾多學派,如“溫補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等,無不是深受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
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經方論壇”的火爆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象。當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廠,其生產的各類中成藥,“經方”原方就佔到60%以上。
幾乎所有中醫名家到了晚年都要重讀傷寒,重再次聆聽仲景之師的教誨,期望自己的水平還能有一個質的飛躍。
確立了辨證論治的原則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
大力弘揚醫術古代封建社會,迷信巫術盛行,巫婆和妖道乘勢興起,坑害百姓,騙取錢財。
不少貧苦人家有人得病,就請巫婆和妖道降妖捉怪,用符水治病,結果無辜地被病魔奪去了生命,落得人財兩空。
張仲景對這些巫醫、妖道非常痛恨。每次遇到他們裝神弄鬼,誤人性命,他就出面干預,理直氣壯地和他們爭辯,並用醫療實效來駁斥巫術迷信,奉勸人們相信醫術。
-
25 # 歷史的塵埃HISTORY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稱為醫聖。相傳曾舉孝廉,做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
張仲景廣泛收集醫方,寫出了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它確立的辨證論治原則,是中醫臨床的基本原則,是中醫的靈魂所在。在方劑學方面,《傷寒雜病論》也做出了巨大貢獻,創造了很多劑型,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其所確立的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受到歷代醫學家的推崇。這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後學者研習中醫必備的經典著作,廣泛受到醫學生和臨床大夫的重視。
《傷寒雜病論》開創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先河,喻嘉言讚揚張仲景的《傷寒論》說:“為眾方之宗、群方之祖”。作為中醫學子,《傷寒論》《金匱要略》是必修課,經典中的經典。更是無數中醫人窮極一生研究的內容。
回覆列表
在中醫學幾千年的歷史中,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名醫大家,張仲景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被後世子孫尊稱為“醫聖”,其代表著作《傷寒雜病論》更是作為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成為浩瀚醫書中最璀璨的一顆明星。
張仲景(約公元150年--約公元215年),名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現河南省南陽市)人。中國東漢末期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
張仲景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官僚家庭,其父親曾在朝為官。由於家庭條件的特殊性,使他從小就接觸了許多典籍,大概在他十歲的時候,就已經讀了許多書,良好的學識素養,也為他後來成為一代名醫奠定了基礎。張仲景的同鄉,漢朝名士何顒,非常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並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後將為良醫”(《何顒別傳》)。
張仲景所處的時代正是動盪的東漢末年,連年混戰,人民顛沛流離,飢寒困頓,各地連續爆發瘟疫,尤其是洛陽、南陽等地,疫情嚴重。但是當時政治黑暗,朝政腐敗,官府衙門不想辦法解救,卻在一味地爭權奪勢,發動戰爭,欺壓百姓,“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 曹植的《說疫氣》)就是當時社會狀況最真實的寫照。這也使得張仲景更加下定決心成為一名可以救死扶傷的醫生。
張仲景的宗族中有個名醫叫張伯祖,張仲景為了學習醫學,就去拜他為師。張伯祖見他聰明好學,又有刻苦鑽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醫學知識和醫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後來張仲景盡得其傳,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正如何顒在《襄陽府志》一書中曾讚歎說:“仲景之術,精於伯祖”。
但是,雖然張仲景的醫術非常高超,卻仍然抵不過天災人禍。建安年間,中原地區的瘟疫大流行達5次之多,加之社會動盪,政府賑災不力,使得疫病的傳播更加嚴重,張仲景的家族也不能倖免。自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張仲景家族的200多人中,就有三分之二的人患病死亡,而其中死於傷寒病(傳染性疾病)的就佔到十分之七,可見當時的疫情形勢確實是非常嚴峻。
於是,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發憤研究醫學,能夠“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傷寒雜病論》自序)。經過對前人經驗的採集整理,廣泛吸收當時人們同疾病做鬥爭的豐富經驗,結合個人臨床診治疾病的豐富經驗和心得體會,創造性的著成了《傷寒雜病論》這一部劃時代的醫學鉅著,使得中醫學理論與臨床緊密的結合起來,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治療原則。
《傷寒雜病論》在後世被分為《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兩部醫書,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其成書後近20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被公認為是中國醫學方書的鼻祖。書中方劑配伍精煉,主治明確,被後世譽之為“經方” ,如“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小柴胡湯”、“半夏厚朴湯”、“大承氣湯”、“白虎湯”、“大黃牡丹湯”、“四逆湯”、“溫經湯”等諸多方劑,至今仍在臨床廣泛應用。
其後歷代有成就的中醫大家,如王叔和、孫思邈、成無己、龐安常、柯韻伯、徐靈胎、方有執、陳修園、喻嘉言、尤在涇、曹穎甫、柯雪帆、劉渡舟、胡希恕、黃煌等,無一不重視該書的學習與研究。從晉朝至今,中外學者整理、註釋、研究、發揮《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而成書的已超過一千七百餘家,而且還廣泛流傳到海外。從而形成了中醫學術史上甚為輝煌獨特的“傷寒學派”。
後世中醫界逐漸出現的眾多學派,如“溫補學派”、“河間學派”、“易水學派”、“溫病學派”、“扶陽學派”等等,無不是深受張仲景學術思想的影響,在其理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直到今天,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各種“經方論壇”的火爆程度,依然讓人無法想象。當今日本一些著名的中藥製藥廠,其生產的各類中成藥,“經方”原方就佔到60%以上。
可以說,張仲景及其代表性著作《傷寒雜病論》為中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思想精髓哺育了世代中醫,護佑著中華民族繁衍昌盛,在近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有效的指導著中醫的臨床實踐,並肩負著培養一代又一代中醫師的重擔,張仲景是中華民族當之無愧的“醫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