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鏡亮

    天不假年。《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最大的遺憾就是天不假年!悠悠蒼天,曷此其極!所以這四個字概括最好。當然,也可以說“智絕天下”。

  • 2 # 使用者4952892639276

    出,獻,接,死。這四個字是諸葛亮的一生。出,是指諸葛亮出山。幫助劉備。獻,就是給劉備獻計。接,就是劉備死了,接過劉備的權力。死,諸葛亮後期主要乾的事就是北伐。最後死在五丈原。結果了諸葛亮一生。這四個字能總結諸葛亮的一生。

  • 3 # 師叔依舊

    1.鞠躬盡瘁。

    2.死而後已。

    3.兢兢業業。

    4.足智多謀。

    5.知人善任。

    6.兵之大家。

    7.用兵如神。

    8.天妒英才。

  • 4 # 狼煙一九三一

    智勇雙全!

    智:未出茅廬先定三分。

    勇:隻身下江東舌戰群儒。風平浪靜,安平五路敵兵。

  • 5 # 夕陽紅155908541

    文武忠勤。

    諸葛亮文能治國,其隆中對,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

    諸葛亮武可安邦,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赤壁之戰,展現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自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

    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沒有異心,對後主忠心不改。

    諸葛亮一生征戰,從不懈怠,最後病死在征戰的路上。

  • 6 # 馬德里的陽光

    其實,對諸葛亮先生的評價,歷史上早有公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就是對諸葛孔明先生一生的最好總結。

  • 7 # 手機使用者大地情懷

    諸葛亮的一生可用“躹躬盡瘁"來概括,是一位足智多謀,智勇雙全的傳奇式人物,在當時的時代如沒有諸葛亮,‘’三國‘’也就不是‘’三國‘’了,其歷史也許是另一番寫法和走向。

  • 8 # 復興路上你我同行

    “忠君敬業”貫穿諸葛亮的一生。從劉備避難荊州開始,出山輔佐先帝共襄大業。“應聘”時提交的投名狀“隆中對”被千古傳誦。經過時間的驗證,文中提出的戰略規劃與後來的歷史發展基本一致,三分天下也變成了現實。這份政治藍圖說明諸葛亮雖隱居荊州棲身臥龍崗,但是對時局、時事了入之掌,並有了詳細、完整、可操作的政治、政權謀略。那麼之前不出山是“找不到工作”嗎?顯然不是。用諸葛亮自己的話說:等待主公,不如創造主公”。要創造的這個主公就他透過對比、篩選、經受三顧茅廬考驗的沒有地盤;沒有人馬;沒有“牌照”且暫時客居荊州的“皇叔”劉備。人在風生水起時就像黑夜的篝火會引來很多昆蟲那不足為怪。在你落魄之時還有人願投奔追隨你那才叫“鐵桿粉絲”。諸葛亮就是堅定鐵粉之一。他認同劉備的人品、價值觀和尊重人才的領導藝術,所以即便你輸我陪你東山在起,如果你贏伴你君臨天下。自此開始君臣相伴,親密無間傳為佳話。輔佐劉備兢兢業業,輔佐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9 # 使用者56985139966

    師表臣範。首先師表有兩意,一為千秋稱頌的"出師表",前後均美壯。二為後人之師中楷模,勤業無私,雖功敗垂成,然死而盡忠,千世躬惜。其臣範,首先是蜀的忠臣,也謂忠丞,自茅蘆一出,不師二主,扶主立國,安民嚴政,多有"七擒孟獲",聯吳抗魏之妙謀,且有連弩,木馬之美傳,然帝王之事難理,客觀背景難順,而士為知已盡身而死於征途,可謂忠良名臣,且為歷代楷模,標稟千秋是也!故為"師表臣範"。

  • 10 # 文士野

    如果讓我四個字評價諸葛亮,我會用“太過拼命”四個字,來形容他。

    其實很多時候,做人做事,真的要懂得偷點懶。

    諸葛亮是千古名臣典範,是良吏名臣,“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但因為他是宰相,不是基層幹部,做的太拼,他也容易犯下隋文帝一樣的錯誤。

    首先,太拼的人,容易命短。諸葛亮比司馬懿還年輕一兩歲,可是司馬懿平時懂得裝瘋賣傻,偶爾還以退為進,動不動就去修生養性。而諸葛亮自從跟了劉備,特別是劉備過世之後,幾乎都是“夙夜憂嘆”,白天操勞也就算了,晚上也睡不好覺。最後無比遺憾病死五丈原,比司馬懿少活了好幾十年。

    試想,諸葛亮要是懂得偶爾休閒養生,多活一些歲月,蜀漢的天空會不會變得不一樣?

    其次,太拼的人,容易耽誤別人家成長。當初李世民問蕭瑀,隋文帝是怎麼樣的皇帝。蕭瑀說隋文帝是的勤奮的人,什麼事情都親力親為,有時候忙起來,常常忘記吃飯,就算是吃飯,也是叫衛士傳飯上來。

    李世民說,那你看事情就只看到表面沒有看到本質了。太勤奮的人,容易什麼事情都想管,什麼都想管,就容易對別人不放心,對別人不放心,就容易什麼事都要自己決斷。可是,再聰明的人,也不可能保證自己做十件事情,十件事情都做好,更何況做帝王的還要日理萬機。

    而且什麼事情都你說了算,下面的人不過唯唯諾諾而已。這樣既耽誤了下屬成長,也浪費下屬的才能。

    所以我們看到三國之中,曹魏的人才梯隊源源不斷,東吳雖然差一些,可是中間力量的培養也沒怎麼間斷過,只有我蜀漢陣營,經常是回顧四望,“無可用之人”。

    最後,太拼的人,很容易忘記了什麼事情該管,什麼事情不該管。

    有一次,漢文帝問丞相周勃天下一年要判決多少案件;天下一年錢糧的收取和支出是多少?周勃說不出來,就覺得自己業務不夠熟悉,很緊張,急得汗流浹背。然後陳平跳出來說,陛下這樣問是不對的,每件事情都有主管的官員,陛下要是問判決案件,就要詢問廷尉;想知道錢糧的事情,就要詢問治粟內史。

    於是漢文帝就說: “如果各有主管的官員,那麼要你這個宰相干嗎用?”陳平就謝罪說:“宰相就應該管大事,對上要輔佐天子調理陰陽,順應四時,對下要撫育萬物順時生長,對外鎮撫四夷和諸侯,對對內親附百姓,使公卿大夫們各自都能夠勝任他們的職責。”

    漢文帝聽了之後,感到很滿意,不就之後,周勃的相位就讓給了陳平來做。

    所以說,做宰相也好,做丞相也罷,都有自己該管該拼的地方,也有自己不該管不該拼的地方。

    你們說呢?

  • 11 # sunjin6278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發明家,一生克勤克儉,盡忠盡智,為蜀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後世賢相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要用四個字總結諸葛亮的一生功德,未免有點兒太苛刻,硬要如此,也許用“忠、智、賢、節”比較合適吧。

    說他忠,諸葛亮一生忠於劉備,忠於劉禪,忠於蜀漢,為成業獻出隆中對,為保劉隻身赴江東,為延漢獨木撐危局,為成志大星隕五丈,兢兢業業,盡忠職守,不愧忠貞典範。說他智,為克復漢室,諸葛亮可謂殫精竭慮,用盡心智,謀長策,鼎三國,足食足兵;膺白帝,夙託孤,力保蜀漢;和孫吳,擒孟獲,北伐曹魏;示儀規,信百姓,公平法制;出師表,八陣圖,木牛流馬;斬王雙,射張郃,死欺仲達。說他賢,諸葛亮治國理政,對外拒曹魏,和東吳,服南中,交結好西羌,明分敵友;對內重賢能,識忠勇,斥小人,以身作則守規矩,遺囑薦舉後繼人,杜絕權臣奸邪顛覆朝廷。說他節,諸葛亮勤儉治國,廉潔從政,不貪不奢,不治產業,死後遺囑,更是催人淚下,其高格遺節,永為後世所歎服。

    儒家提倡忠賢仁義禮智信,諸葛亮一生的行事作風,將儒家信條,踐行得備至完美,因此諸葛亮能成為千古賢相的楷模,萬世智聖的樣標,在儒道盛行的古代,也是很有緣由的。

  • 12 # 君子也愛財888

    用四個字形容諸葛亮的一生,還真不好形容。因為他這一生的事蹟和豐功偉業太多了。但是可以用不同的四個字來形容他不同的方面。

    比如說,用“神機妙算”來形容諸葛亮用兵。諸葛亮自從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後,可謂是神機妙算,識破了曹操的多次計謀,而且用兵如神,創造了多次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還可以用“鞠躬盡瘁”來形容諸葛亮對劉備的知遇之恩。劉備由原來的弟兄三人都哪都不被重用到後來的有了立足之地。從無到有,再到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功不可沒。而且諸葛亮事無鉅細,為了蜀國貢獻了畢生心血。在劉備去世之後還堅持六出歧山,北伐中原。雖然最後沒有成功平定中原,但是也維持了蜀漢政權幾十年的基業。最後諸葛亮勞累過度而亡。用“鞠躬盡瘁”這個詞形容諸葛亮一生一點也不為過。

    用“足智多謀”也可以形容諸葛亮在幫劉備打天下上。諸葛亮的智慧在整個三國演義裡是無人能及的。而且謀略過人,被東吳的水軍大都督周瑜嫉妒的說:既生瑜,何生亮?

    當然,形容諸葛亮的詞還很多,比如“兢兢業業”,“嘔心歷血”,“盡忠報國”等等。

  • 13 # 葭明通半瓶歷史

    哇,這問題我喜歡,可以名正言順的“事後諸葛亮”。

    並且是評價諸葛亮的“事後諸葛亮”!是不是證明我們比諸葛亮還聰明?

    哈哈,閒扯兩句。

    既然題目要求就諸葛亮的一生給出答案,本回答就不敘述諸葛亮的文韜武略了,大家也全部知道,是不是?

    那麼!直接貼出答案,四個字:

    貪名誤事。

    對,不是好評價,諸葛亮首先是個貪念很重的人,不是說他貪錢貪權,他貪的只是“清名”,至於為什麼?文末有解。請看到最後。

    先說他作為政治家,像諸葛亮這樣愛惜羽毛真的不是合格的政治家,也許儘管可以是“好政治家”,但,太愛惜羽毛的政治家真不是合格的政治家,懂的就懂了,不懂的也不解釋了。

    要說他諸葛亮的政治家級別他還真不如劉備高,劉備是高他一個等級的,這也是他諸葛亮之所以是劉備手下的緣故之一。為什麼?劉備愛惜羽毛的程度不如諸葛亮也。

    一個明白政治大趨勢的人,一個明白強大的政治力量在哪裡的人,一個也知道怎麼選擇最可以利益最大化的人。

    不去選擇曹操,他偏偏選了劉備,正是因為 “貪戀“名聲,劉備也吃準了他“貪戀”名聲這個弱點,才吃住了他,用住了他。

    貪的什麼名聲呢?

    1 三顧茅廬不忍拒絕,捨不得“諸葛亮這人好說話”的名聲,以至於上了劉備的小船。

    2 關羽逞匹夫之勇,宣戰吳國,劉備錯誤跟進的時候,諸葛亮怕落下“離間兄弟”之名聲,讓蜀國跳進了戰略錯誤的陷阱。

    3 劉備死後,還堅持北伐,是為了維護自己“忠於先主遺志”的名聲。

    等等......................。

    一句話,諸葛亮“智慧雖然近似妖”了,可是“政治情商”總是差那麼一點點。諸葛亮做所有事情時候,在乎的首先是自己名聲,不是具體利益。對不對!

    你作為政治家的本質工作就是調整各種利益關係。你把自己的名聲放在前面,豈不是失職嗎?那麼,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一個人,又為什麼這麼貪這個所謂好名聲呢?也是有時代背景的。請繼續往下讀........。

    這不是筆者在這裡胡說八道,做驚人之語,這個毛病,諸葛亮那個時代的人常常都有。因為漢朝取士講究的是“孝廉”,有個好名聲,可以直接做官的,這時候,還沒有科舉呢。

    於是可以當官入仕的利益驅使之下,有點追求的費盡心思的博取名聲,諸葛亮做“隱士狀”就是博取名聲的行為。

    一個社會之上,凡是有點文化的,有點追求,有點小錢財的人,全部在博取各種“好名聲”,時間一長,成了社會習慣。諸葛亮就是生活在這種社會習慣裡面的人。

    此種社會習慣發展到後來就是兩晉時期的“名士風流”。這種名士風流到什麼程度呢?當官以不理政事為榮還則罷了,社會大眾輿論竟然還認可仰慕,也是無言了。

    所以說,諸葛亮當時不顧國家大利益,只在乎劉備的兄弟情義,只在乎自己的“清名”也不是就違背了社會大義。

    有個反面的例子在這裡,曹操說“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乎”。曹操這傢伙就是不在在乎自己“清名”的政治家,只在乎國家的政治家,對不對?

    當然,曹操先生也求名得名了,也心償所願了,千年來的戲文都在罵他是個壞人。

    所以說,諸葛亮也沒能逃脫“歷史侷限性”。

    還可以說,漢朝的分裂以及以後的大分裂,和這個知識分子精英們習慣性的博取名聲,也有一定的關係。大家都太個人利益化了。

  • 14 # 陽明新學

    在《三國演義》中,可以用這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就是“妖”“辯”“勤”“頑”。這裡沒有任何貶義,各位看官且看分析。

    一、諸葛亮的“妖”

    這個“妖”是指對他智慧和軍事能力的評價,從隆中對開始,諸葛亮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判斷,包括對當時人物的生死以及在軍事部署、敵方心態等等方面,往往最後都是能夠實現,甚至還能改變天地氣象來取得戰爭勝利,比如在赤壁戰前設法借東風,這不是人能夠做得到的。

    能預料到幾十年後的事情,陸遜擊敗劉備後乘勝追擊,追到魚腹浦時遇到了諸葛亮的八陣圖,這個陣是諸葛亮當時入川是所立的,並告訴他老丈人(守陣之人)以後有東吳大將迷入此陣,不可放他出來,這個只有神仙之流才能有的本事,當然還包括向天借命的七星大法。

    其他像木牛流馬、十連弩之類的東西,都是違揹物理常識的,諸葛亮能夠發明出來並且能夠用在實戰中,只能說明他已經超越了人類的範疇。

    二、諸葛亮的“辯”

    諸葛亮是個能言善辯的人,放在現在,就這個辯的功夫當個外交部發言人綽綽有餘。最有名的當然就是在說服孫權聯合抗曹時候的舌戰群儒了,觀孔明與眾人辯論,基本上都是強辯或詭辯等高大上的說辭,要不就是揭人之短,實際上沒有對戰局勝負有什麼高明的見解。當然這也能夠說明諸葛亮的這張嘴可是相當厲害,之後見了孫權和周瑜說的大小喬的事情,完全就是移花接木的障眼法和詭辯術。

    諸葛亮的“辯”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氣死周瑜和罵死王朗,這個氣死周瑜有些勉強和演義的成份在裡面,但罵死王朗可就厲害了,王朗是個自認為口舌相當厲害的人物,魏國司徒,前來說降諸葛亮的。結果諸葛亮一通誅心殺人的話,活生生的把王司徒給氣死。這個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語言天賦。

    三、諸葛亮的“勤”

    在劉備已經死後,諸葛亮這個時候才能獨立做主蜀國的軍政大事,此時的諸葛亮也不年輕了,為了完成年輕時候所立下的志向,就每天廢寢忘食地工作,很多事情他都怕下級處理不好而親自來處理,這樣日積月累必然帶來身體上的吃不消,也為蜀國後來中青年幹部隊伍不容易成長起來帶隱患。到最後病死在五丈原前,司馬懿都能夠透過一些事情判斷諸葛亮快要死了。

    四、諸葛亮的“頑”

    都說諸葛亮一生唯謹慎,其實這何嘗又不是一種頑固思維呢,行軍打仗哪有不隨機應變的道理,兵行險著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法在很早之前就有了,妄圖憑藉蜀國的兵力與魏國來正面對決,一是人家不見得跟你玩正面對決,二是即使正面對決國戰也不見得就能打得贏。

    這裡更主要的問題是,北伐的策略是在荊州掌握在蜀國的情況下才有可能成功的事情,偏偏諸葛亮不顧蜀國實際國力,以及沒有計算荊州這個戰略出口的事實,依然頑固地堅持他的北伐思路,其實這也是蜀國自己找的死路。

    總結一下,實在是想不出更加合適的四個字來形容諸葛亮的一生,姑且用“妖、辯、勤、頑”這四個字來總結他吧,雖然是想從褒義出發,但沒辦法多少還是帶了點貶義。

  • 15 # 小螺號嘀嘀的吹

    4個字,我想到了一個“逆勢而為”,慢慢道來、細細分析。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在三國中,諸葛從無到有從生到死都幾乎以神的身份存在,在羅貫中筆下,整個三國裡,諸葛是權衡了三國勢力的神燈,如果沒有他似乎周瑜都不會決定北抗曹操,沒有他,幾乎從曹操統一北方後就沒故事可寫了不過神的身份沒有改變歷史,這也就不可避免的顯出了一些諸葛的人性一面從整體來講,諸葛是一個冷靜沉著的人,從三顧茅廬時雖期待名主卻又不失氣度,既考驗了劉備又體現了他冷靜思考眼前一切的一面,又在面對曹操大軍逼近的時候,勸東吳抗曹,爭奪荊州九郡,坐懷不亂退魏五路大軍等故事中,冷靜的讓任何人都比不來另外他是一個很會捉人心思,很能瞭解別人的性格,像對關羽的性格,張飛的性格,周瑜,魯肅,司馬懿等都被他抓心思抓得一愣一愣的,所以他會百戰百勝但他又有缺點,比如對蜀國的人才運用上的過度謹慎,導致蜀國人才斷層以至亡國 .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後世各種傑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讚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曆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誇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並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於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結合史書上一些人物對他的評價,也許能夠更好的理解諸葛丞相了。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孫權: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諸葛丞相德威遠著,翼戴本國,典戎在外,信感陰陽,誠動天地,重複結盟,廣誠約誓,使東西士民鹹共聞知。

    孫中山: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並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毛澤東: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 16 # 搬講歷史

    鞠躬盡瘁

    諸葛亮的三歲母親便去世了,到八歲的時候父親也去世了。便於弟弟到豫章(今江西南昌)投奔其叔父諸葛玄,等到諸葛玄去世之後便獨自到隆中隱居。常常自比管仲、樂毅,在亂世之中尋找明主,劉備三顧茅廬之時諸葛亮少有名氣,旁人看見也時常不屑一顧,只有他的好友徐庶等人知道他的才華。劉備請諸葛亮出師之時,所作的《隆中對》更是流傳至今。而當時諸葛亮僅27歲。

    從此以後作為劉備的軍師,出謀劃策、舌戰群儒,蜀漢的建立諸葛亮可以說是不可缺少的一人。等到後期劉備去世之時,諸葛亮也是42歲。獨自一人支撐起蜀漢,先後六出祁山,北伐中原,想完成劉備框扶漢室的夢想,剷除曹操。親力親為,自己作為丞相還要親自帶領大軍北伐曹操。常常帶病出徵,勞累過度,積勞成疾病逝在北伐中。

    早期諸葛亮一心一意輔助劉備,全身心投入在蜀漢的建立上,劉備託孤之後,更是全心全意的幫助少主劉禪,死後都想著穩固劉氏家族的權利,自己更是沒有貪沾蜀國的東西。只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賜封,就算兒子都是自給自足,自己沒有一點多餘的財產。果然,諸葛亮直至死時也是如此,甚至在臨死前,也吩咐了他下葬時只需要挖洞一個,棺木能夠放進去便足夠,自己則穿著平常的服裝即可,不須要其他配葬物。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最聰明的人之一。琴棋書畫是樣樣精通,對軍事更是有很高的造詣,諸葛連弩,八陣圖更是厲害,自己又精通奇門遁甲,五行八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舌戰群儒,更是發明不少到現在人們都在使用的東西,孔明燈、木牛流馬、木獸、孔明鎖、地雷、孔明棋等

  • 17 # 亙古懷念說史

    鞠躬盡瘁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中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不管是在正史《三國志》中,還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都有有關諸葛亮智慧超群的描述。比如我們熟悉的三國演義中草船借箭的故事,正史中諸葛亮發明木牛流馬蜀道運糧的事蹟......

    個人認為諸葛亮智慧外衣之下的忠魂更讓人欽佩。杜甫曾有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自從諸葛亮27歲出山輔助劉皇叔之後,我們不僅看到了孔明的智,更看到了孔明的忠。這一點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都有淋漓盡致的體現。自從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盡心輔助幼主劉禪,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智平曹魏五路大軍的進攻,與東吳修好,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無奈後主劉禪是扶不起的阿斗,蜀漢的國力也是三國中最弱小的。諸葛亮深知不可為而為之,但是隻要看到恢復中原的希望就絕不放過,一次次的出兵北伐,長年累月的操勞和軍旅生涯嚴重透支了諸葛亮的體力和精力,無奈出師未捷身先死,忠魂隕落五丈原。其實以諸葛亮之智謀和厚黑完全能夠做到廢主自立,但是他沒有選擇這樣做,而是選擇了用自己所有的才能和生命去報答先主劉備的知遇之恩,這種品格不由得讓後世欽佩。雖然壯志未酬,卻留下了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

  • 18 # 逍遙1906

    機關算盡。

    一,諸葛亮二十七歲岀山,為了出山,與龐德公龐統龐山民崔州平等名士多有來往,自詡清高,自跨哥比管仲樂毅。為了獲得出山機會,娶荊州豪門黃承彥之女,成功與黃氏蔡氏蒯氏韓氏結為親戚關係。可是不知道劉表出於什麼心理,就是不徵用諸葛亮。諸葛亮的這些親戚們也不盡力推薦,使諸葛亮二十七歲了還沒能出仕。

    二,諸葛亮出山後立即展開對劉表的報復行動,多次勸說劉備謀取劉表荊州基業,還要裝逼裝成一幅正人君子的樣子,可嘆劉琦居然將諸葛亮奉若神明,言聽計從,直到被賣了還要幫人數錢。成功奪取荊州控制權。

    三,算計孫吳,以孫劉聯盟名義,騙取利益,十多年對孫吳坑蒙拐騙。

    五,招降馬超,為了招降馬超許下為馬超報仇的空口承諾,使馬超不顧妻,子在漢中而投降劉備,造成馬超第三次被滅門。事後將馬超放在小小的臨沮,絕口不提奪雍涼為馬超報仇,終使馬超抑鬱而終。

    六,坑死關羽,劉封。

    七,街亭失敗,嫁禍馬謖趙雲。

    還有許多,不再細說。總之諸葛亮耍盡陰謀詭計,做絕坑蒙拐騙。機關算盡是他最合適的。

  • 19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忠,首先忠義,盡力扶佐少帝,力求作大。二穩,作事求穩,儘量不給後人留下非議。三賢,作事適中,對李嚴,魏文長等還有政事處理適中.,不偏不倚,四才,他的才智具有創造精神,如木流牛馬等。

  • 20 # 要三四喂

    不是強行科普,只是噁心有人黑正史裡的丞相。演義丞相粉不要擔心,因為正史裡的丞相同樣非常優秀,希望你們也能喜歡正史裡的丞相。

    歷史上的丞相:又高又帥氣質又好

    亮少有群逸之才,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

    歷史上政治地位

    歷史上六大政治家:管仲,商鞅,諸葛亮,王猛,王安石,張居正

    歷史上軍事地位

    唐朝武廟十哲: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

    宋朝武廟十哲:管仲,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郭子儀,田穰苴,孫武,范蠡,樂毅

    元朝:《元史·祭祀志五·武成王條》載:"武成王立廟於樞密院公堂之西,以孫武子、張良、管仲、樂毅、諸葛亮以下十人從祀。

    其實陳壽說得也沒錯啊,政治高於軍事只能賴我丞相政治太好了這可怎麼辦233333

    文學才華:丞相從來不賣弄文采詞藻,但是句句真情實感,《出師表》:臨行前給皇帝寫了些建議,然後就千古流傳了。《誡子書》:臨終前給兒子寫封家書,然後又千古流傳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被歷代書法家喜愛233333 此外還有《論交》《論光武》《論諸子》《論讓奪》等。還有軍事作品,以及兵法推演等。

    另外,說丞相是全才是因為,他還會音樂,繪畫,書法,發明,,水利,法律學,天文,兵器學,農業學(這段太恐怖了,不太信)

    歷史評價(這群人可都沒看過演義)

    李白:赤伏起頹運,臥龍得孔明。

    杜甫: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李商隱:管樂有才真不忝,梁父吟成恨有餘。

    杜牧:子夜星才落,鴻毛鼎便移。

    元稹:英才過管樂,妙策勝孫吳。

    劉禹錫:軒皇傳上略,蜀相運神機。

    白居易: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孟浩然:誰識躬耕者,年年梁甫吟。

    陳子昂:猶悲墜淚碣,尚想臥龍圖。

    岑參:遺廟空蕭然,英靈貫千歲。

    楊萬里:四川全國牙旗底,萬里長江羽扇中。

    王安石:武侯當此時,龍臥獨摧藏。

    范仲淹:留侯武侯者,將相俱能任。

    王陽明:八陣風雲布時雨,七擒牛馬壯秋風。

    蘇軾:諸葛來西國,千年愛未衰。

    辛棄疾:看淵明,風流酷似,臥龍諸葛。

    朱熹:英姿儼繪事,凜若九原作。

    羅隱: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文天祥:天下皆傳清獻節,人心自有武侯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自創過什麼好吃的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