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國演義的智慧

    學習需要腳踏實地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大意是:孔子說:“只知道學習而不加以思索,將迷惘而無所得,只思索而不學習,是疲倦無所得的。”

    學習也是需要勤勞的品格的!如果只知道思考,不能勤學好問,那麼我們會越來越疲倦,不知道該怎樣進步了。學習也需要主見和判斷力的!如果我們知道學習知識,雖然閱讀了許多書籍,但是不能形成判斷力的話,同樣是不會有收穫的!

    學習,需要我們勤勞、需要我們有主見和判斷!

    但是,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經常犯一些錯誤,所以我們必須經常反省自己,以期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我們應該統一好學習與思考的關係!保持良好的心態!以寬廣的心胸和寬闊的眼界,進行有主見的學習,不斷提高、不斷反省、不斷總結!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 2 # 讀點古文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即善於理論聯絡實際,歸納總結,理解性記憶。

    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視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方法。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而失去主見,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即指此意。而如果一味空想卻不去進行實實在在的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學習與思考是相輔相成的,缺一不可,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真知。孔子在《論語·衛靈公》中還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這些都是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說“感性無知性則盲,知性無感性則空。”這與孔子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是驚人的一致。可見,人類在知識的學習和獲取上,不論地域、種族如何差異,其根本性原則往往是一致的。

  • 3 # 常哥在旅途

    這句話為孔子所提倡的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其文化意義有以後幾點。

    一是促進了中國文的發展和繁榮。兩千五年前,孔子就倡導學思結合,一代代文人學者堅持下來,很多人都在學與思的過程中,繼承人前人的成果,又做出了自己的創新,這樣逐漸成就了中國文化的發展和繁榮。

    二是促進了中國文化的持續傳承。中國文化自有文字記載以來,一直保留和傳承的是最完整的,其他很多古代文明中間都出現了斷層。學思結合,真正領悟了前人的作品和思想,才能做到真正的繼承和發揚。

    三是促進了獨立思考的思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越學越糊塗,脫離實際。如果只思考不學習,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水之淵,思考不出更好的成果。

  • 4 # A怡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這是聖人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原文的意思是,一味的讀書而不加以審慎思考,就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卻不去讀書鑽研,就會精神怠倦,不會有收穫。夫子告誡,只有把學與思結合起來,才能增長才幹,否則收效甚微!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和儒教始祖。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侷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這種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動中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

  • 5 # 巴多扯閒篇兒

    這句話,是出自論語為政篇,是論語中非常有名的一句名言了。簡單的十二個字,闡述的是非常重大深邃的哲學意義,運用的辯證法的原理,學和思,是辯證統一的兩個方面,二者缺一不可。

    學而不思,和思而不學,是兩個對立的行為,字面上不難理解。

    學而不思,就是說人們在學習中,只追求形式上的學習,而不探究知識點內在的深刻含義,也不能由一點而及面,拓展知識面,更不能在理論的基礎上思考轉化為方法,無法落實到行動中,那麼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則罔”,所謂“罔”就是迷茫、迷惑、不解的意思,也就是說不能深入思考的面上學習,只會令人更加的迷茫,無法獲得學習的成效。

    思而不學,則是學而不思的對立面,是說人們注重思考,但不注重知識點的獲取,思考架在空中,沒有在紮實的理論基礎上進行思考,這樣的所謂研究、探尋、思考,是脫離實際的,也是無法形成真正的思考成果,無法形成實用的方法,更是無法指導實踐的。也就是所謂的“則殆”,這裡“殆”,就是指疲憊懈怠的意思,沒有實際意義的空想思考,只會使人產生更大的疲憊和懈怠。

    這句話就是孔子對學習的方法的一個精闢總結,在學習上,一定要學思結合,學做互進,理論結合實際,廣泛讀書,學習知識,提高理論層面素質,結合深入的思考,融會貫通,才是真正的有效學習。

    這句話對後世人們在學習上產生的深遠的影響,包括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也與孔子的理論有著相通的聯絡。直至今日,在小學階段,老師就會給學生們講述這個道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 6 # 剛才那誰

    可以先直接古義轉換為現義,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話出自《論語》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為思考,思維;“罔”讀wǎng,意思為迷惑,昏而無得;“殆”讀dài,意思為沒有信心。這一句話的意思為: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學而不思則罔”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注重透過自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儒家當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學則殆”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似。

    據南宋朱熹的《論語集註》記載:“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程子曰:‘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 7 # 楊老師和他的學生們

    學而不思則罔,說的是隻背誦記憶知識而不去理解所學的知識的內涵就會感到所學的東西沒有用處。思而不學則殆,講的是隻去思考自己掌握的一點知識即使很精通了也只是這一點知識精通,要想讓自己擁有更多的知識就要更進一步學習新的知識,否則就會停滯不前。孔子說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學習和思考是相輔相成的,丟掉哪一方面都是失敗的學習。

  • 8 # 見泉眼開

    如果是隻讀書卻不去思考,就會因為不理解書本的意思而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更會陷入一種迷茫。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鑽研,則終究猴子撈月海市蜃樓。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

  • 9 # 臨門兒半腳

    字面意思:一直學習但不思考其背後的含義也不會運用,那麼就會越學越困惑;一直自己瞎想,想到天花亂墜,但不學習實際的真理和具體的經驗,那麼最後就會因為空想耗盡了心智。

    各位其實已經不難發現,現代社會,只要你想學習,網際網路上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各種資料只要你在搜尋框輸入,沒有找不到的。 可事實怎麼樣呢? 放進收藏夾就等於看過,聽完音訊課就當學習了。 越來越少的人思考字面背後的邏輯,講課人的思維到底是什麼樣子。 學習的速度不慢,但忘得更快。 讓你對某一現象發表觀點之時,你通常只會說:我好像在哪看見過類似的新聞。 根本表述不出來,更不用提化作自己的觀點了。

    還有一類人,整天坐在那空想:我想創業、我要健身、我要學英語。腦子裡每天都刮過沙塵暴、龍捲風一樣的資訊流,但就是不知道如何具體實施,不知道方法論,閉門造車。有時候看這些完全沒有方向卻非常努力的人,感覺有點兒可憐。就像你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開到180邁,卻離正確的目標越來越遠。你勸他,他還會說:我心裡有數。

    學習和思考這兩件事兒一定是要並行的,所以費曼學習法才這麼盛行。因為他要求你持續不斷的輸出和講授,然後倒逼你不停的學習,蒐集資料,反覆驗證。 同時要求你對自己講述的內容和聽眾負責,有他人的監督和期許,這件事兒錯誤的機率就變小了。

  • 10 # 姜羽豐jyf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倡的一種學習方法,對於兩千多年後的我們,依然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

    “學而不思”,人就會完全依賴於書。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書上的內容不一定都是符合你的,也可以說書上的不一定就是全對的,書上的內容也要與實際相結合。尤其現如今的中小學生,典型的“學而不思”者居多,“填鴨式”學習,迷信權威,迷信老師,迷信家長,迷信一切“固化”的內容,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而一個人的獨立思考能力恰恰是中小學時期逐漸提升的。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據此來看,“學而不思”是不可取的。

    “思而不學”是很危險的,說白了就是空想,幻想。人一旦如此,思想就會偏離“正道”。古今中外沒有隻靠空想就成就一番事業的案例。成功的人都有漫長的學習過程,大量知識的積累。我覺得當下很多“思而不學”的人,每天活在不切實際的空想中,總是覺得“我能行”,這是很危險的,只會加速走向墮落。我國越來越多的人漸漸丟掉了閱讀的習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機遇”,相信“奇蹟”;人們開始把失敗歸咎於沒有“貴人”,沒有“平臺”。當然了,我並不否認這幾種因素,可是如果我們不學習,不及時更新知識,機會來了你也不中用啊!

    總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告誡後人:要把學習和思考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知識。我想,這就是它的文化意義吧!

  • 11 # 大懶蛇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出自《論語》。

    只學習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只憑空想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

    這句話給我感觸頗深。

    目前我在學習寫作,每次聽完老師講的課,總感覺,這個很好,那個很好,結果報了很多訓練營,結果沒有認真的對待每個訓練營導致現在都沒有很大的收穫。

    每次在聽完老師講時總感覺好簡單,其實是自己理解的不夠深,而卻有沒有去行動,就更不知道老師講的實際作用,所以看到別人出成績,自己就會很著急?追根究底是自己沒有學有所用。

    老師總說“要先完成再完美。你只有行動了,你才能知道你的不足,知道不足再來請教或聽課,那麼你就能事半功倍”。

    所以從這個月開始我要專注於一個寫作訓練營,把所學知識好好的寫出來。做到先完成再完美。

    另一個自己沒有成功的原因是目標定的太大。

    目標太大,一旦自己沒有達成目標就會心生放棄。沒有前行的勇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帶著思考去學,帶著問題去實踐,你才能有可能成功。

  • 12 # 感恩生命裡的遇見

    學而思,是因為獨立思考後才能形成自己的見解。有些知識只是一個切入點,我們要辯證對待才能不致迷罔。如閒談莫論他人非,靜坐常思己之過。和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不被人揹後說,兩句話合一才是世態。

    思而不學則殆,是因為知識是不斷更新變化的,要透過不斷的學習來充實自己,提高自己的悟性,才不至於雖然明白了事理,但在實際運用當中卻墨守陳規不懂靈活運用。

  • 13 # 濛濛噠噠

    古時候,某富戶人家為兒子請了一位老師,吩咐兒子的言行要效仿老師,兒子遵命。服侍老師吃飯,老師吃,他也吃,老師喝,他也喝;老師轉身,他也轉身;老師看他這個樣子,不禁失笑,一擱筷子,猛地打了個噴嚏。他也硬要打個噴嚏,可就是打不出來,只好作揖告罪道:“老師這樣的妙處,實在難學啊!”這雖是笑話,諷刺不動腦的機械學習卻也十分貼切。那麼,我們在學習中怎樣避免“按圖索驥”呢?

    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其意思說,如果不強調思考和理解的作用,學習就會一無所獲,什麼也得不到。在學習中,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可以幫助我們深入地理解和記憶知識,實現知識轉化。

    知識是靠思考獲得的,而不是靠記憶獲得的,只有使思維能力得到發展,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儘管讀了許多書,但不善於思考,不求甚解,必然會食而不化。古今中外,“讀書破萬卷”的不乏其人,然而“下筆如有神”者卻不很多。知識淵博的人,未必都能做出很大的貢獻。

    我國南北朝時,有個學者叫陸澄,他從小好學,十分刻苦,清燈黃卷,皓首窮經,“行坐眠食,手不釋卷”。可他讀了三年《易經》,背得滾瓜爛熟,卻不明白書中的道理。還有一些人,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卻只是書的奴隸。

    晉朝左丞相傅迪,讀的書很多,因而瞧不起讀書較少的刺史劉柳。劉柳諷刺他說:“你讀書雖多,只能算是書簏罷了。”

    透過思考,才能將事實的本質及其內在關係揭示出來。學習是在事實與概念之間,概念與概念之間建立的邏輯聯絡,只有透過思考,才能實現這種聯絡。

    愛因斯坦是最善於思考的人,他腦子裡總是思考著要解決的問題。有人問他:“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們很想知道你頭腦裡經常記些什麼?”愛因斯坦說:“我的頭腦只記問題。”“那麼書本上的東西呢?”他回答說:“書本上的東西都寫清楚了,到用時一查就找到了。”當然,這決不是說愛因斯坦的腦子裡不裝有書本知識,而是說明思考的重要性。

    文藝復興時期的法蘭西思想家蒙田說過:“我不願意有一個塞滿東西的頭腦,而情願有一個思想開闊的頭腦。”

    清代學者閻若璩,二十歲讀《尚書》時,經過思考懷疑其中二十五篇“古文”是後人偽作,後來經過二十二年的“沉潛”鑽研,終於用大量確鑿的史料,證實了這二十五篇確係東晉人梅臣責的贗品,而且寫成了轟動清初學術界的傑作《古文尚書疏證》。如果他不善於思考,沒有大膽的懷疑精神,是不可能取得這樣顯著成績的。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故而,勤學是知識的土壤,多思是知識的鑰匙。在學習中勤于思考,所知、所學、所見才能廣博精深。

  • 14 # 深圳鄭海洲

    這句話的文化含義在於給後世提供了學習方法,如何做到不罔不殆,要學習與思考相結合,才能夠有很好的進步。

    從這句本身的理解上在於”罔“和”殆“

    罔——迷惑、困惑、無知的。

    殆——怠的通假字,懈怠,疲憊。

    前半句說光學習不思考,對所學知識就不能充分理解,就會困惑,告訴人們不能讀死書,要聯絡實際思考,這樣學來的東西才容易掌握,才有用。這是學習的基本方法。

    後半句說光思考不學習,人會容易滿足,以為自己什麼都明白了。這是對學習的鞭策。

    它的文化意義在於:光學習不思考不行,光思考不學習也不行,只有不斷學習不斷思考,人才會不斷進步。

    這是孔子對學與思的哲學 問題的科學回答,很精闢,因此常被人引用,成為治學指導思想。

  • 15 # 知憶讀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大意是:學習而不思考,等於白學,甚至越學越糊塗;思考而不學習,則是胡思亂想,還會導致危險。

      孔子的這番話,將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做了極其完美的闡釋。

      孔子是一個特別強調學習的人。這一方面是因為孔子的身份是老師,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學習確實是人類的本質特徵之一。

      人類知識的累積性,決定了它的總量必然越來越龐大。這樣龐大的總量,遠遠超過了人類的記憶能力。另外,人類以往的知識中也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是錯誤的;還有一些知識,很難說錯誤,但彼此之間的見解充滿了矛盾的。數量極其龐大、質量良莠不齊、觀點相互矛盾,這就是我們學習的時候不得不面臨的現實。面對這樣的現實,假如我們只是強調“學習”,結果只能是越來越迷惘。

      所以我們就必須“思”。所謂“思”,就是“思考”,就是我們作為各種知識、資訊的接收主體,對浩如煙海、良莠不齊、充滿矛盾的知識和資訊加以甄別、選擇、加工的過程。如果說學是“知其然”,那麼思就是“知其所以然”。這個“所以然”有兩層含義,一是表層知識背後隱藏的資訊,需要用思來獲取;二是時刻反思,在總結當前不足和優勢的基礎上繼續前行。

      剛才說的是“學”離不開“思”。那麼,“思”能不能離開“學”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知識是思考的基礎和原材料,而要獲得知識,只有透過學習。學對於思,不學習,思考就只能流於空想,淪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思而不學”的麻煩還不止於此。不經過學習的思考,其本質就是胡思亂想,假如胡思亂想只停留在思考的層面也就罷了,如果要把自己胡思亂想的結果付之於行動,還可能導致嚴重的危險。“殆”是危險的意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殆”,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

      因為孔子對於學習與思考關係所做出的解釋極其精到,也由於孔子在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說法,在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指導著中國人的學習和思考。比如宋代文學家晁說之就說:“為學之道,必本于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也說:“致知之途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思愈遠;思正有功於學,而思之困則學必勤。”

      在今天這個資訊爆炸、知識日益碎片化的時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重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了。從整體來說,人類知識的產生量越來越大,

  • 16 # 烈火如歌1999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的文化意義在於精闢地點出“學”和“思”之間的關係。學即學習,思即思考。學習和思考是一體兩面,缺一不可的。學而不思則罔,是指讀書學習,如果不經過大腦思考,就會迷惑無所得。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斯科特·揚是一位超級學霸,他曾在12個月內自學完成了4年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因此在網路上聲名鵲起,他將自己的學習經驗寫成了一本書叫《如何高效學習》,其中的核心理念就是整體性學習。在書中,他解釋道:“知識的學習從來就不是孤立的,學習任何知識(概念、定義、公式、問題、觀念、理論等)都需要聯絡。你創造的聯絡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他在觀察自己的同學時發現一個現象,學得好的同學總會試圖找尋知識間的關聯,而學得慢的同學卻往往只會死記硬背。而在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學習還要思考的觀點,我們之所以要“學且思”,正是因為宇宙萬物乃有機整體,世上的知識沒有孤立存在的,記憶並非學習的終點,思考才是。思而不學則殆,是說光自己在那裡苦思冥想,不去讀書學習,就容易迷惑犯糊塗。強調讀書學習的重要性。而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便是從書籍的本質來體現。書籍本質是全人類過去取得的知識經驗的載體。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離不開過去取得的輝煌成就。《歷史的教訓》有句話中說得極好“如果歷史有進步可言,那不是因為我們生下來時比前人更健康、更美好、更聰明,而是因為我們降生於更豐厚的遺產之中,被更高的底座托起,以此前知識和藝術的全部成就為基,隨著它上升。”讀書就是在短短几十年重溫這些成就,我們今天思考的大多數問題,也許早已有人思考過、討論過、實踐過,並留下了種種不同的解答,以他們為基點,才知道知識今天所處的位置、長處、短板,然後才能思考、進步和創造。所以,“思而學”帶著問題去學習,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蒐集資料,多聽聽別人的看法,才能博採眾長,集思廣益。

  • 17 # 暢談國學生活

    這句話翻譯成現代語的意思是,只學習而不思考容易使人產生困惑,只知道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

    下面分享一下學習與思考的意義

    善於思考可以學以致用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透過不斷地思考,才能夠延伸出更多地知識,將我們所學到的知識轉換為我們實際地能力。

    提高解決問題地效率

    當我們學習了一個新的知識的時候,只有透過深度思考,才能幫助我們更快速地提升解決問題地實際能力,如果只是學了,沒有理解知識本身的含義,那也只是無用的學習方式。

    第二句話講學習

    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一個人想要快速地成長,想要擁有一個成功快樂的生活,只是每天空想是永遠都實現不了的。

    一 學習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個人想要快速地成長,一定要透過學習才能夠成長地更加迅速,往往我們生活中地很多遇到的困難,在書籍中就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二 學習可以讓我們更加穩重

    一個有知識的人,可以做到大事不亂,小事不慌,當我們學習的東西越多,可以讓我們更加沉著,更加冷靜。

    三 凡事都要腳踏實地

    第二句話中的解釋說,只空想不學習,終究是做不成事的,透過這句話我們可以學習到,我們只有學會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才能夠獲得更大的成就。

    總結: 學習和思考是並存的,我們只有能夠在學習中思考,在思考中學習,腳踏實地的做人做事,才能夠快速地成長。

  • 18 # 白老師酷學課堂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孔子告誡弟子的一句非常重要的名言,意思是學習和思考一定要互相結合。

    如果一味埋頭苦學而不懂得主動思考,就會感到比較迷茫。如果只是主觀臆斷,而不去深入學習,也就沒有任何意義,對學生長期的發展而言,甚至是比較危險的。

    學習和思考並不是獨立存在的,這是一種哲學意義,也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體現。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之所以提出學習和思考相結合的思想,是因為他發現很多學生的學習方法有問題。

    學生要麼只被動地接受知識,卻不去主動思考;要麼就只去思考,卻不驗證自己思考結論的可行性,這對學生獲取真知並沒有好處。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他們將學習和思考分割開,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

    一、老師被當作知識的權威人物,學生不敢反對權威。

    有些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在跟隨老師或書籍學習的過程中,也許會產生自己獨特的觀點。但是,由於老師承擔著傳授知識的重要責任,一直以來為學生所尊敬。即便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學生也擔心自己的觀點會觸碰老師的權威,就保持了沉默。

    一、如果自己的想法出錯,學生會擔心自己遭到老師的笑話,就不敢深入思考下去。於是,放棄了自主思考,選擇被動接受老師或書籍的講解。二、學生有自己的思考,害怕傷及老師的面子,給老師產生不好的印象,對自己今後的學習不利。於是,學生放棄自己的思考,直接選擇相信老師。二、學生本身不愛學習,學習只是迫於無奈。

    如果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他坐在教室裡,看起來在學習。可實際上,老師傳授知識的時候,他就只是聽著不思考,如果老師不分析,他就放任不管。

    這一類學生在學習上沒有主動性,懶得動腦筋。不去思考,在學習上就不會取得太好的效果。

    三、學生非常愛思考,但是他的思考比較偏激,沒有經過學習進行驗證。

    有些學生願意思考,但是思考的問題沒有在學習中實踐。我們學習的內容是他人知識與經驗的總和,只要是人思考的東西,就可能存在對與錯。

    自己的觀點正確與否需要在不斷的學習中進行驗證,沒有進行驗證的觀點,就可能是錯的,就不能運用到實踐中。

    四、學生很聰明,思考的也比較正確,就是行動力比較差。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實際行動。學習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己心裡有一堆想法,卻不去學習實踐,這些想法就是不成熟的,不能起到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不能做思想上的巨人,學習上的矮子。只有將自己的思維和學習結合起來,才能摸索出真知,並指引自己的生活。所以,這句話就是孔子教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生應該心領神會,並付出實踐。

  • 19 # 馬小文說事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話是什麼意思,這一句話的意思為:學習了而不深入思考,就會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學習,那就危險了。相信,看到這裡,你已經大概瞭解了,這是講在學習過程中的學和思的辯證關係。

    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光學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別人教什麼他就吸收什麼,沒有自己的思考,沒有自己的理解,這可以稱為是填鴨式學習。

    這種人看是很認真在學習,知道的東西也不是,但是他的學習是記憶性的,一旦遇到需要思考的問題,他由於缺乏思考能力,所以並不能解決問題。

    所以,在學習的時候,要學會思考,並努力產生新的東西。

    思而不學則殆,空想也沒用

    這是指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自以為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接納前人的經驗。

    我們知道,我們學習的內容,很多都是古人總結下來的經驗,經過了很多人和時間的考驗,對於這些部分知識,我們應該虛心學習,認真接納,而不是任憑自己去空想,空想不僅耽誤時間,有時候還會造成不良後果。

    學習要學和思並行

    沒有思想的學習是沒有用的。 沒有學習就認為是危險的。 這些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這句話其重點是透過內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但是盲目無意識地讀書,只能由書本的鼻子引導,會涉及到被書所吸引,因而被書的外觀和理解程度所迷惑。只思考不學習,是一種長期的艱苦思考,沒有一定的書本知識積累,然後學習和思考知識,只能是一種幻想 ,這個問題將不會得到解決,將產生更多的疑問和更多的危險。

    只有將學習與思考結合起來,我們才能應用所學到的知識。所以我們要學和思結合起來。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個我們很多人都敲響了警鐘,希望大家能夠認真對待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注意學和思並重,做到真正的提高學習效率!

  • 20 # 小勺姐

    孔子的這句話其實是圍繞兩個字來說的,一個是“學”,另一個是“思”。

    先來看看這兩個字的意思。

    先看“算”字。

    從字形來看,這個字最初的意思是一個小孩,用兩隻手來擺弄算籌的樣子。

    這種算籌最早是用小木棍之類的東西來充當,現在這種數學教具也很常見。

    從這個“學”字我們可以看出,學習,要動手,要有行動。

    再來看“思”字。

    “思”的上面是一個腦門,下面是一個“心”字。這就表示人的思考要心腦並用,用腦去想,用心感受。

    看完了字,我們再回來看孔子這句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則罔——只學習不思考,就是隻動手,不用腦子想,不用心感受,這樣的學習,只能浮於表面。這種被動的學習,很難轉化成主動的學習過程。因此這樣下去的後果,就是知識的無意義堆積,真正能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的學習內容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必然會迷惑。

    思而不學則殆——只思考不學習,就是隻在心裡想,不去行動,不進一步吸收知識。這樣只會讓眼界越來越侷限,困於深井而不自知,有如井底之蛙,自以為了解了一方天地,並用自己的所見所聞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的世界觀怎麼能不危險呢?

    我們回到問題本身,孔子這句話的文化意義,我認為這是一種優秀的民族文化。儒家學說是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流派,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有決定性作用。而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都在從事教育事業。他的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被尊為“至聖先師”。

    孔子的這句話,既是學習理論,也是思考方式。這種優秀的學習理論和思考方式從古至今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成為中國文化中璀璨又閃亮的一個組成部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裸辭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