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廣老師講國學

    所謂“文化意義”,就是問這句名言的內涵所在。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主要闡述了“學”與“思”之間的關係,既要“學而思”,又要“思而學”,這和“知行合一”又略有區別。

    如果我們只是“學”,而不去尋思其義,就會茫茫然而無所獲得,可能就“味同嚼蠟”。但是如果要是“不學而思”,那就是“空想”,最終也不會有所得,只會白白的浪費精神而已。

    朱熹解釋這句說:“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

    “習其事”,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事上練”。

    是啊,如果學習只是“有口無心”,最後只會頭昏腦漲,一無所得。而如果學了之後不去實踐,不做行動派,那樣心裡就更加不踏實,常常會有危機感。為什麼這麼講呢?就是知道的太多,卻無法收穫想要的結果,心理肯定就會不安了呀!

    宋代大學者程頤老先生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這五者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樣,少了哪一樣都不能稱其為“學”。此話就同“知行合一”了。

  • 22 # 終南望月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為政篇》。大致的意思大家都知道,講的就是“學”與“思”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筆者認為,這句話不僅僅是對學習方法的經典總結,更是對學習態度的至高要求。

    從學習方法上講,只有“學”和“思”二者高度統一,才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得其精要,繼而能夠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只學而不思,相當於吃東西不知其味。思而不學,則會拘泥不前,墨守成規。“學”是接受積累新知識的方法,“思”則是運用已知知識,去鑽研懷疑創新的方法。全盤接受自然是不可取的,存疑才有動力去創新,去發現,去接受更多的新知識。

    其次,從學習態度上講,“學”是積極上進,不斷努力,不斷積累的態度。“思”則是對前人的成果進行分析研究,敢於懷疑,然後去偽存真,探究創新的態度。兩種態度的結合,才能促使經典得到傳承與發展。眾所周知,不是所有現成的知識都是毫無爭議的。與“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一致的。知識是人創新和總結出來的,是人就有侷限性,就有不全面或者狹隘的存在。知識也是沒有一成不變,一貫千年的。只有透過“學”而後“思”才能推陳出新,才有知識更替,才有文化文明的更迭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是接受其精華的謙遜和敬畏,“思”是去其糟粕的途徑和勇氣。二者完美的結合,正是對學習者的最高要求。

    相信大家都知道伽利略著名的“比薩斜塔落體實驗”吧!亞里士多德的“兩個物體做自由落體運動時,下降的速度與重量成正比”這一主觀判斷,統治了物理界1900多年。假如伽利略沒有“學”而且“思”的方法和態度,那麼錯誤理論將不知道還會禁錮著人們思想多久!亞里士多德之所以錯誤,其主要原因是“學”與“思”步調不統一,單單憑藉自己的直覺和觀感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

    那為何1900餘年沒有人懷疑?這是迷信權威,只“學”不“思”導致的結果。而且“學”也只是簡單接受,並無深入。

    因此,筆者認為,“學”與“思”不僅僅是對學習方法的指導思想,更是對學習態度的至高要求。面對知識,面對權威,我們不僅要有好的學習方法,還得有嚴謹求實敢於懷疑創新的學習態度,不然就是“吃別人嚼過的饅頭”,既沒有營養,也沒有味道。

  • 23 # 獵獵風11

    我以我的個人經歷來略談這個問題。

    以生活為例子:我是做室內設計的,剛入社會的時候我就選好了我自己的就業方向。

    我想好好活著,首先得有一技傍身,於是我選擇設計行業,我身邊有榜樣,我的師傅,技術好,口才好,收入高。所有的東西從技術入手是最簡單的,於是師傅帶著我量房,畫圖,做預算,量房的時候師傅給我定了個目標,半小時量好,15分鐘放好平面,30分鐘做好預算。於是我就開始想怎麼達到師傅的要求。

    想了好多方法後發現,達到師傅要求的最好辦法只有,多量房,多畫圖,多做預算,做的越多速度越快。這是透過時間得出來的想法,根本沒捷徑走。後來做的越來越多,我發現量房畫圖是真沒捷徑可走,可做預算還是有方法的。剛開始時總是漏項,想起這個忘了那個,想起那個這個又忘了。乾脆自己做個模板,把所有的可能都列進去,沒有的我可以刪掉,比漏掉要好的多。這是透過實踐得到的方法,而且是自然而然的想出來的方法。

    技術學好後就是跟師傅練口才,天天陪著師傅,跟客戶談單陪著,幫客戶選材陪著,師傅喝酒也陪著,就這樣吃喝場面都學會了(嫖賭真沒學,天地良心,阿拉真主上帝如來佛祖作證)。

    最後隨著學習的深入發現設計真不是一個一個模型的擺放而已,結構的改造,色彩的搭配,效果圖的製作,都是這個行業必須的知識,要想深入,真的是學海無涯,越深入,要學的東西越多。如今工作了十八年了,回顧往昔真實感慨頗多。

    現在來回答問題釋出者的問答。這句話單獨來讀,是不成立的。光學不思,知識不成體系,完成不了知識變成價值的過程,光思不學,則是無根之水,謂之死水,光思考我從哪來要到哪去,而不去工作,能活過七天嗎?這句話應該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一併讀,才是有價值的。

    正如陽明先生的話,要在事上練事上磨。你的工作就是你的修煉場,目的方向必須有,有了之後,還要邊學邊做,知行合一,想做了就去行,行的過程中去糾正自己的知,以期使其達到道的層次。行的目的如果是以個人享樂為主,就是遠離了道,如果是以家人孩子父母為主,那行的終點就是道。就是人倫之道,就是孝道。人倫與孝道就是天理迴圈之道,上行下效之道,生生不息之道。

    寫的可能多了點,沒什麼人喜歡看,但是我寫的爽。[淚奔][淚奔][淚奔][淚奔]

  • 24 # 孤竹逍遙遊

    這句提出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係,強調學思結合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只是一味學習書本知識,卻不去思考領悟其中的道理,不懂得舉一反三,那麼就是書呆子,最後只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解決不了現實問題,只會成為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但是如果一個人只知道思考,卻不學習,是很危險的,因為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做支撐,很容易誤入歧途。這就像荀子《勸學》中說的“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該裸辭回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