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毫米

    這個預設的前提是有問題的——沒有證據也沒有資料表明,大部分家長帶孩子進城上學,是他們成為貧困戶的主要原因。

    沒有產業的農村,根本留不住人。人口向城市聚集,農村空心化,是大勢所趨。人類是群居動物,如果不考慮資源和管理問題,理論上講,密度越大,效率越高,機會越多。單個的人離群索居,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

    人從農村向城市遷移的過程,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當中西部不發達縣城的城鎮化率也已經達到50%以上時,仍留在農村的人口,大多是老弱病殘,以及沒有文化沒有能力的“人生失敗者”。(強調一下:只是大部分,不是全部。)

    這些人,本身生存能力就比較弱,這時候進入城市,生活成本陡然增加,但收入渠道仍和以前一樣,生活肯定會變得更加艱難。

    他們進城,真是是為了孩子上學嗎?我看未必。

    現階段,農村教育水平雖然與縣城有一定差距,但並不很大。縣城學校普遍是超大班額,學生太多,普通學生很難得到老師關注。相對而言,農村學校生師比(學生與教師的比率)要小一些,老師能夠照顧到全體學生。優劣抵衝,相差無幾。

    農民進城,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在縣城買了房。九十年代改革開放,農村青壯勞力幾乎傾巢而出。前十年,他們用打工的錢,在老家蓋了一幢三層小洋樓。現在我們去農村看,青磚瓦頂的房子已經很少見了。

    第二個十年,他們打工掙下的錢,卻已無處安放。沒有理財知識,也沒有投資渠道。思來想去,只有在縣城買一套房子,是最不壞的選擇。哪怕不住,也可以增值保值。結果買下了房子,不如索性住到縣城去。

    第二個原因,是進縣城討生活。如前所述,農村沒有產業,留不住年輕人,也留不住中年人。農村的中年人是個尷尬的群體。土裡刨食,已經無法養活一家子人,去沿海打工,年齡又不允許。最好的選擇,是去縣城。或做建築工,或進工業區的工廠——這些招商引資新建的企業,不太挑員工的年齡。再或者,做點小買賣。無論做什麼,總好過農村那一畝三分地的收入。

    第三個原因,才是孩子的教育。不可否認,也有部分家長為了孩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選擇遷居縣城。一般來說,也是在各方面條件比較成熟的前提下,才有此決定。純粹為了孩子上學,而不顧一切,哪怕失去賴以生存的根基。這樣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如果有,也是非常愚蠢的選擇。

    我所在的學校,周邊有很多農村的陪讀家長。相比農村的生活,他們在縣城的生活成本顯然要高很多。題主所指的,可能是這個群體吧。房租、水電、孩子的伙食費、零食,以及買菜的錢,這些,都是在農村沒有的支出。加起來,也不是個小數。他們的生活也因此變得比以前更加拮据。

    但這些都算不了什麼。城市生活壓力大,但機會也更多。只要願意,你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份工作以解決這些新增的問題。但如果你仍想和在農村那樣懶散,就不要抱怨城市讓你變得貧困了。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也是你自己的選擇。

  • 22 # 星期久

    這種行為很感人,為了投資教育不顧一切。但是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可取。家長們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不惜放棄家庭正常的生活,甚至賣房供孩子在城市裡讀書。非常令人感人但是方法不可取。身邊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家庭為了孩子讀書,父母兩個人,父親在城市裡做點小買賣。母親專業陪讀,孩子讀初中了,一樣風雨無阻的接送。在她們看來孩子的未來就是他們生活的一切。可是由於過分溺愛,非常嚴格的要求。初中時期的孩子叛逆心理越來越嚴重,後來僅僅讀取了本省一個不知名的大專院校。此後他們退掉了出租房,回到農村開始了生活,並且還時不時得會遭到鄰居們的笑話。

    另外一個家庭,由於孩子比較多,父母也都是農民,沒有條件送孩子進城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按部就班把孩子送到本村小學讀書,然後鄉鎮去讀中學。幾年下來,由於全部都是公立學校,孩子們並沒有花費多少錢,並且三個孩子,有兩個考上了二本院校,還有一個正在讀高中。

    其實想要投資孩子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是並不能把孩子的未來決定於某一所學校。我小學也是在農村讀的,初中之後才轉進縣城。其實農村教育和縣城老師的教育基本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學習環境的差距。但是隻要學生用心,知道去學習,無論在哪,無論多麼差的學校,也一定能夠培養出人才。所以建議為了孩子教育可以花費大部分資金,但是絕對不能影響正常的生活水平,把全家人的希望堵在孩子的教育身上,是不理智的,很可能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

  • 23 # 右拾遺

    聽說過因病致貧,還第一次聽說因教育而致貧的!細思一想,題主問題雖然尖銳,但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1.高昂的擇校費、興趣班培訓費的確是普通百姓無法繞開的沉重負擔。

    教育本來是公益事業,國家三令五申學校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但是有的地方為民辦事方面則拖、躲、懶、滑,但是在與民爭利方面卻表現出少有積極、熱情。

    比如我們這裡,好一點公辦學校掛上了“民辦教育”的牌子,公辦學校搖身一變成了私立學校,可以堂而皇之的收取高額擇校費,每生年交費大約在2萬元,遠遠超出地方平均收入水平,加重了老百姓教育經費的支出,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

    孩子如果再參加一些琴棋書畫等興趣培訓班,那支出將成倍增加,即使不參加,可是許多學校搭車收費,花費也不菲。

    2.家長陪讀,家中上學孩子如果較多,這樣的人家還真是村子裡最貧窮的家庭。

    許多家長送孩子進城裡讀書,又擔心孩子住校吃不好,睡不好,辭去工作,租房陪讀。到城裡花費高,節流辦不到,本來是兩個人賺錢培養一個孩子,現在是一個人賺錢養活多個孩子,開源也無望,入不敷出,只會越來越窮。

    如果家裡有三兩個小孩子,那家長只能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甚至要拆東牆補西牆,寅吃卯糧。我曾經下鄉招生時就遇到一個家庭,家中三個子女讀書,他家真能算得上窮困潦倒,中午一盆稀飯就點醃黃瓜菜,住的還是搭的簡易的山棚屋。

    教育本來是為了生活更美好,可是現在卻讓生活變得越來越糟糕,這與國家制定的教育政策是背道而馳的,我們多麼希望國家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創辦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規範辦學行為,整治教育亂象,辦老百姓滿意的學校,辦讓老百姓上得起的學校。

  • 24 # 廈思源17

    霸佔了城市上學資源!導致人口擁擠!一個班50個左右學生。真正當地人的孩子有幾個?鄉村的學校空置關門。社會有責任嗎?

  • 25 # 王心累586

    有鳥辦法,扶貧搬遷把農村人搬的養不起學校了,你說咋辦?一年級一個學生,二年級六七個學生,三年級剩4個學生,你說讓老師們怎麼教?難道是老師教的不好?錯,是因為扶貧搬遷把農民鬧的,把學校鬧的,最搞笑的是教師沒時間教學生,逼的教師們去扶貧。真是的胡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總有人對趙孟頫的書法評價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