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華藝術風采

    五色,使人目盲。不是誇張的說法,是說五色之變極,花花世界,令人迷醉。《內經》裡講五色、五味,有一句話,“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勝極。”五音使人耳聾。也是一個意思。都是講的“物極必反”的道理。這些就是《心經》裡面說的,“色聲香味觸”,都是人五感所直接接受的外部資訊,過分了,就使人受到誘惑,而生種種煩惱,乃至傷害。

  • 2 # 紫色創意工坊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這其中的五色,講的是五彩繽紛的顏色,會使人眼花繚亂;五音講的是嘈雜不同的聲音,使人聽覺失靈;

    在這個繁華豔麗的社會里,有多少人因無法自控而讓五彩繽紛的顏色亂了心計;又有多少人因為不懂得分辨是非之音,而讓聽覺失去了辨證的能力。

    認真活在當下,讓此刻的心靜下來,迴歸到人性善良的本質上,不去追求須彌飄渺的貪婪慾望中,就可以分辨出五色的豔麗壯觀及五音的玄妙動聽之音了。

  • 3 # 天馬行空君

    整段是這個樣子的: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繽紛的色彩讓人的眼睛失去冷靜的目光,美妙的音樂讓人的耳朵聽不到真正的聲音,各種各樣的美味讓人的味品出錯,失去真正的品味。

    “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就是說騎馬疾馳打獵,讓人心情亢奮,熱血沸騰,沒辦法保持冷靜的心態。稀罕貴重的物品讓人心頭起了貪念,心中猶豫,心念不堅,修行停止。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所以聖人只求吃飽,滿足養身的需求,而不去追求一些享受。也就是捨棄了外在的享受而去追尋大道真義追求自身修養。

    總結起來:

    老子是教人要“善於用物,而不被物所反用”。因此而提出警告,要人們對於聲、色、貨、利以及口腹之慾,加以節制,不要任性縱慾,而損性害命。

  • 4 # 仝靜德

    《道德經》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在這裡老子是在教會我們道的運用。怎麼用呢?就是空心!

    心怎麼空呢?首先要看心裡都裝這啥?

    五官是心領的窗戶,耳眼排第一。

    眼是看色的。

    五色指的是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若一個人在眼上執著,看到什麼以後,可能會產生因喜歡而沉醉或因討厭而煩惱,前一念看到的色彩就會障礙自己的心,若不及時清空回到當下,我們就看不到當下的目標。如同眼瞎一樣的障礙,雖視而不見。

    所以眼要及時空,才有心的靈性。

    同樣的道理,耳朵在五官中排老二。

    它是聽聲音的。以音樂來說,音有五音。這裡泛指一切耳朵能聽到的聲音。

    古代五音即:宮、商、角、徵、羽五種聲音。若一個人在聽到什麼以後,或煩惱或喜歡而產生了執著心,他就會產生聽力障礙,後邊的聲音他就入不了心。這如同耳聾了一樣的。

    五味指酸﹑甜﹑苦﹑辣﹑鹹五種味道。

    我們品嚐新的食品前,最好把原來吃的食物嚥下去再說,否則也是吃不出味道的。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了我們的眼睛、耳朵和舌頭,其他像鼻子,觸覺都會同理髮生障礙。

    特別是我們的意識心,若我們不清空頭腦,就無法繼續新的記憶和思考。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敬嘆,在兩千五百多年前,在喜馬拉雅山東方的中國,以及西方的印度,出現了兩個偉大的聖人:老子與釋迦牟尼佛幾乎是同事,會用不同的語言闡述了同樣的真理。

    你看釋迦牟尼佛在《心經》中怎麼說: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心無掛礙。

    這覺不是巧合,而是真理的發現沒有國界。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三教合一像

  • 5 # 願君多晴天

    老子是教人要善於用物,而不被物之所累。因此而提出警告,要人們對於聲、色、貨、利以及口腹之慾,加以節制,不要任性縱慾,而損性害命。佛家講究不可以著相,也是這個道理。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度的把握,如果一味的沉溺其中,必然會使自己迷失。“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嗎,天理之必然。

  • 6 # 燕光明華

    有些需要用心看的東西,眼睛看多了耳朵聽多了,會把心矇蔽了。

    關閉眼耳鼻舌身意,用心看會看到更多,也會更有智慧。

  • 7 # 本然同在

    人生而靜,感物而動。即是,人的內心本來是清淨的,可是有了外物,也就是境界的觸發,於是就有了各種心理活動。假設,人的這些心理活動,總是被境界牽引著,那麼人就會越走越遠,從而迷失了自己的來路,同時也不知道自己的去處。就如一個小孩,因為要追一個小兔子而離開家門,最終讓自己忘記了回家的路,同時對於今後去哪裡也變得迷茫起來。

    這裡的五色和五音,是對觸發人生的境界的代稱。所謂目盲和耳聾,其實體現了內心的迷失。

    人針對已經內心迷失的現狀,需要能夠透過反應找到回家的路,其實,就是找到自己的初心。唯有不失去初心,才能讓自己無論走多遠,都有一個貫通其中的靈魂。進而讓一切為我所用,而不是受其困擾。

  • 8 # 水幕華

    老子的意思是:看五顏六色多了眼睛就花了,聽的音樂聲多了,耳朵就聾了,這裡說的眼花耳聾,不是真的眼花耳聾,說的是心眼心耳,意思是心靈靜不下來,心靈不靜就不能修煉。

  • 9 # 逍遙谷逍遙

    老子道德經第十二章講:

    五色令人目肓,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

    故去彼取此。

    解釋如下:

    貪淫好色,傷精失明,五色使人眼花目肓。

    五音雖然悅耳動聽,但過度好聽淫音,使人腎水耗損,和氣難存,故能使人耳聾失聰。

    五味都是後天之物,雖然使人口爽,但人嗜五味於口,則使脾胃失和,耗損脾土,使人口亡,口亡則失於味道,口舌生瘡。

    長時間騎馬賓士于田野上捕獵,使人興奮不已,耗損心中陽氣,心中陰火旺盛,可使人心發狂,故馳騁呼吸,精神散亡,人心發狂。

    世之珍寶,奇異之貨,雖能滿足人慾,如人心貪婪,不知滿足,使人心失去平靜,耗損肺氣,一定會傷身受辱。

    故修道之聖人,能除情去欲,養神明,目不妄視,妄視精耗於外,常虛其心,實其腹,實其腹不是吃飽肚子,而是腎精充滿於下丹田,陰精永不外洩。不為目就是除情去欲,內視返聽,心無妄念。

    去彼之妄視,取此實其腹,精神內充,長生久視得矣!

  • 10 # 艾思奇717

    聲色貨利宜正經

    難忘老子道德經

    古為今用老大難

    道德下滑少遺風

    勸君為人莫貪心

    遵紀守法保安寧

    勤於學習多自省

    努力工作量力行

  • 11 # w王大大

    一種意見說,老子從反對統治階級腐朽生活出發,得出一般結論,即反對一切聲色,否定發展文化。持此觀點的人認為,老子所謂“為腹不為目”的說法,是把物質生活和精神文明對立起來,是他的愚民思想的一種表現,即只要給人們溫飽的生活就可以了,這是徹底的文化否定論。

    另一種意見認為,老子所說的“五色”、“五聲”、“五味”、圍獵之樂、難得之貨,並非都是精神文明,所以不存在把物質生活與精神文明對立起來的問題,這些反映了奴隸主貴族糜爛生活那令人目盲、令人耳聾、令人心發狂的腐朽文化,這種文化的價值也不過等同於打獵之樂和難得之貨。

    這兩種意見都有自己的道理,有理解上的差異,也有學者價值觀的區別。不過,此處的爭論倒是提醒我們今天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重視精神文明的發展,反對物慾橫流引起的精神腐蝕。

  • 12 # 福自福地來wjf

    此語兩句話可解。

    當你的眼睛在同時段看到了多種耀眼的色採,你會感覺都入眼好看,你欣賞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你的眼睛就很難分辨出哪種顏色最好看。都不相上下,各有特色。讓你選擇一種最美的色彩你就難以定奪了。

    當你的耳朵在一個時間段裡聽到了多種美妙的音樂。你會喜不自勝。每種音調都十分入耳好聽並且十分的怡人。若在這多種音樂之中讓你選擇捨棄一種時,你便難以決擇了。每一種你都不想捨棄。原因是幾種音樂都有特點,你失去了分辨雅俗音調的能力。所以你便分辨不出好壞了。

    它的引申之意在於領導對人物和物質的觀查分析及聽音分別人心的能力等不被外在的表象所矇蔽的警醒之意了。

  • 13 # 費玉山

    清心寡慾人不多,

    酒色迷人逐世波。

    貪戀紅塵花千樹,

    深山誰伴松滿坡。

  • 14 # 千葉書院祝秀老師

    這是巜道德經》第十二章的內容: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聾;

    五味令人口爽;

    馳騁牧獵,令人心發狂;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意思說的是:

    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

    嘈雜的音調,使人眼花繚亂。

    豐盛的食物,使人舌不知味;

    縱情狩獵,使人心情放蕩發狂;

    稀有的物品,使人行為不軌。

    所以,聖人但求吃飽肚子。

    而不追逐聲色之娛。

    所以,摒棄物慾的誘惑而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我覺得《道德經》最適合領導人讀。

    當然普通人也很適合。

    太有智慧了。

    我們迷戀美色,貪圖食慾。

    別的不說,就說今年春節的這個肺炎。

    據說,這個肺炎的源頭也是野生動物。

    2013年的非典源於果子狸。

    這次據說是蝙蝠。

    這難道不是貪吃的結果麼?

    貪吃,不節制的後果很嚴重。

    這個大家有目共睹。

    如果大家都讀過巜道德經》第十二章。

    心存敬畏,修身克己,清心少欲。

    或許一些事情就不會發生。

    所以,千萬不要被慾望牽著鼻子走。

    不要沉迷於誘惑。

    看多了"五色",有時連黑白都分不清楚了。

    儘量把"五色"戒掉。

    過度讚美也不好。

    聽多了好話,表揚話,誇獎話。

    我們會聽不到正常的聲音。

    總而言之,大道至簡。

    簡單、樸實,豐富安靜。

    這樣的的人生,才是豐盈而有境界的。

    不要那麼多,自足就好。

  • 15 # 庸人L

    我的理解也不是很正確。五色五味是人生命中必須的外在。人也自然具備著神感。觀察力和品嚐力。但人的神感是很脆弱的。經過五色五味的刺激就會麻木。就會更加要求。就像人吃辣椒,一開始用舌頭舔一舔。然後吃一個小尖兒,最後一口吃一個辣椒也覺不出辣。這樣,神感就越來越減弱。越減弱就越要求更濃更豔。而且還會變的暴躁。不用馳騁畋獵,也會發狂。所以,聖人明白這個道理,也會加強理性。掌控自己。並能教化普通人。朋友們,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科學飲食。特別是小孩子,小食品,冰糕,冷飲。看手機。都會導致孩子心情浮躁,不聽話。學習成績下降。所以大人也要少看手機或不看,配合幼兒園,配合學校。比方說,不亂扔垃圾,不闖紅燈,實際訓練等。努力培養自己的孩子成才。對於道德經,很難理解,我們沒事兒的時候可以讀一讀大學,中庸,論語。而且我們自己首先要把弟子規學明白了。因為弟子規不是單指小孩子。八十歲不如十歲的小孩子明白道理,那麼,八十歲也是弟子。

  • 16 # 伊尹597

    老子這句話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手抄本中:∴,是這樣的“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囗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罷耳此”。總的意思是老子傳授修道方法。具體之意,老子是說:“五彩繽紛的色調,使人用眼睛辯明,騎馬賓士至田野邊極,使人會產生狂放心態。不易獲得的稀有之物,會誘發人行走四方尋覓。美食會誘發貪吃壞習。嘹亮紛繁的音樂聲,會使人失聰辯別不清。因此,有聲望的修道者在調治心身時,只求腹中氣充盈。不求眼睛的觀嘗。所以,就可修掉耳聞目睹的雜念”。具休之意是老子在傳授修道方法。指教修道者不要去觀嘗五顏六色的景物,以免耗神。不要去參於類似野外的娛樂活動,以免紛亂心神,不易收斂意識。安靜修練,不要觀嘗美味佳餚,以免增強吃慾望,破壞對素食的食用。不要去縱聽悅耳的音樂。以免干擾心神安靜,影響入靜修練。若是能做到就可修掉一切慾望妄動之心,可靜心養性安神修練,提高層次,隱居修練。就是脫俗修道。並要做到形體和心靈雙隱修,才是真正的修道者。

  • 17 # 流liu西瓜

    色彩不必太過絢麗——

    太多就會晃迷眼睛。

    音色不需太雜——

    繚亂的雜音混淆人的初衷。

    君子之道,取之有度。

  • 18 # 風鼓山相擊

    這句話的意思幾位行家說得很清楚了,我延展一下:

    老子的這段話是修道的方法論內容。

    核心意思是主張清淨無為,這是道的‘’無門之門‘’。

    這裡沒有定義‘’空‘’也沒有定義‘有’,非常高明,不像佛教定義了非常多的概念,空,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等,不免落入階級,道家不落階級,但越簡單越難入門。

    道家‘開玄關’的關鍵在這幾句中隱含了,‘’降心為不為‘‘,築基養性,’吾之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然後從身體下手,性命雙修,直通大道。

  • 19 # 靛藍之路

    人不能過於沉湎與聲色享樂中,五色與五音讓人耽於享樂,色彩與音樂的繁多讓人心神不寧,不能返璞歸真,亂其心志。這也是當下時代“斷舍離”的盛行。生活簡單一些,會讓人輕鬆愉悅,反之,擁有過多東西,會讓人陷入盲目的比較之中,患得患失,不知哪個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在視覺與聽覺的鑑賞中,出現目盲與耳聾的現象。

  • 20 # 文旅大俠

    人類的感覺器官被分成了六類: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器官分別感知著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世境界,正因為感知了這六種境界,所以人類便產生了喜、怒、哀、樂、憂、思六種意識。正是這六種意識的存在,才使人們原本平靜的內心充滿了慾望,當慾望得到滿足時人們狂喜,當慾望得不到滿足時人們的內心備受煎熬,人們的靈魂有一種想要出竅的痛苦,就彷彿跳入了火海般難以解脫、不能自拔。因而原本明淨的心境被蒙上了厚厚的塵垢,敏銳的感覺變得麻木而又遲鈍。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眼睛之明,在於能夠辨別黑、白、紅、橙、黃、綠、青、藍、紫這些顏色。令人眼花繚亂的事物,使人們的眼睛喪失了辨別事物本色的能力。一旦人們觀察到的事物真假難辨時,人們常常會陷入迷惘的境地。知道這個道理,人們就應該返觀內心,目不外視,閉目養神。

    老子曰:“五音令人耳聾”,耳朵之聰,在於能夠聽出宮、商、角、微、羽這些音調。單一的聲樂會令人心曠神怡,會讓人精神放鬆,從而得到美的享受。然而再動聽的聲音,一旦和別的聲音混雜起來,美的享受就會瞬間變成痛苦的煎熬,知道這個道理,人們就更應該守住內聽,莫問外物,這是返觀調息的修行法門。

    老子曰:“五味令人口爽”,五味指的是酸、甜、鹹、辣、苦各種味道。人的口舌具有感知各種食物味道的能力,它能敏銳地品嚐出酸甜苦辣等滋味,然而過多地品嚐各種風味的美味佳餚,就會使人的口舌麻木,口味就會被敗壞,分辨不出味道來了。知道這個道理,人們就更應該崇儉守樸,心靈恬淡,保持六根清淨,才能達到空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悲傷到讓人窒息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