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吉1362527

    金剛經經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先理解單字書面的意義,“應”指應該,應該這樣去做,是佛佗對眾生殷勤囑咐,感恩佛佗大慈悲為眾生指明脫離苦海方向。“無”指沒有。“所”指所有一切事物,包括物質、人類觀念、佛法等等,如眼、無眼、非無眼,是、非是、非非是等,心經中也有經文:無眼耳鼻舌心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智亦無得,都是“所”範疇。“住”指住在上面,是執著的意思。“而”是進而,這裡沒有轉折的意思,是自自然然的進而,有了前因就自然有後面的結果。“生”指自然而生,自然流露。“其”是代詞,代替上句所說的“無所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也可以這樣說:應無所住,而生無所住心,意思是:應該無所執著,自然流露出無所執著心。以上只是個人膚淺的看法。

    眾生不能達到無所住的境界,是因被貪、瞋、痴、慢、疑所汙染,如一杯汙水永遠不能明瞭其本質是無色無味無形一樣。

  • 2 # 悟真實

    應無所住指的是不動識念,識的主要功能就是妄想,分別,執著,熄止了識念就是無所住。而生真心,真心不動,顯現真心的功能就是觀照萬法的功能,而普通人因識唸的波動就導致普通人只能透過前五識與外塵的接觸獲得資訊,再傳第六,七識分析判斷塊擇,獲得有限的認知,所以,佛說識的功能是知上立知

  • 3 # 心智無礙暢遊虛空

    《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麼意思呢?其簡約的意思為:應於無任何所緣執著境中生起出離一切四邊八戱的清淨心。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具深廣智慧的教言,也是眾多智者們禪修的竅訣。其中“應無所住”有著般若無緣大空性的清淨見,遠離有無是非的四種邊執。即人們的常有的邊、無的邊、非有的邊、非無的邊和八種戲論的執著而住心。“應無所住”含有本來清淨的般若秘密。

    “而生其心”是指要“生”心性自性光明,這裡指的是如來藏自性秘密,是大無為法,任運自成。其含義深邃,若能真實通達,必然成為一個智者。

  • 4 # 葉無思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的心中心,蕅益大師說=“金剛般若大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足以蔽之"。也就是說,這句話可以包話本經的全部金剛般若玄義,大師又說:生心無住非二,"唯無住故生心”。經雲:"應生無所住心",“應如是生清淨心",故知所生的心,即是清淨無住的心。世尊成道時所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直指眾生的本心與十方如來的妙明真心無二無別。既然是這樣,那為什麼眾生又在昏昧顛倒之中,那就是世尊當時緊接著說的"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只因眾生執人(人我執)執法(法我執)著一切相,妄念相繼從無間斷,所以雖有真心,但不能顯現,也就是不能證得,所以金剛般若首勸大家離相無住,若能生無所住心,便離一切垢染纏縛,便是清淨心,即是妙明真心。《心賦注》雲:“言般若者,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之性耳"。百丈禪師曰:"靈光獨耀,迥脫根塵"。(也即是說,頓然脫出六根六塵,純真不二的心光,炳然現前)。臨濟禪師所說"歷歷孤明",都是指示所生的心既是清淨心,無所住心,所以生心自然無住,一燈之光可破千年陳暗。大師又說:"言無住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不住二邊,不住中道,故名無住。言生心者,生上求心,生下化心,生折伏心,生攝受心,遍於法界,窮於三際,故名生心"。無住生心,功德殊勝,不可思議。(引錄黃念祖大德《心聲錄》有關內容,與大家共同學習)。

  • 5 # 歲月如歌138700967

    說得太複雜。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說很簡單。如來佛就一個。你看到的都是他的莊嚴法相。只有見到自己就見到了如來。其它種種皆需要修得。因為我們沒有歸依佛門所以無所住。還是要努力圓滿。永駐無可無不可的境界。相當於逍遙遊。聖人現身所教的只是成佛的方法。聖人故事流傳只是告訴你他的真身就是你。而且不會改變。所以佛提倡平等。至於因種種原因也不要求所有人都修成佛。這就是佛緣。水平有限。這些都是我的推理。勿噴。

  • 6 # 心本是佛

    應無所住是指眾生不應執著於色塵,而生其心有兩層意思:其一、因無所住,而生清靜心,證如來藏。其二、“其心"指如來、如來藏、佛,其實本就存在,如如不動,沒有了色塵,本覺自顯,本覺自現妙明,猶如撥雲見日。

    拙見。

  • 7 # 隱世男人

    傻子都懂的道理,會出現在這上,可笑之及,人心萬變也善變,當大環境下,以汙為題,請問世人,它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不言而遇,兵歌四起,幫派恆流,人心不定,世問國之各界可曾有不道之處呢?遇到事變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無定所,以反為正。不亂奈何爾乎。

  • 8 # 昔時人

    簡單說,就是"心大",事過心空,心量猶如虛空一樣廣大明淨。這與"沒心沒肺"的傻瓜,有本質區別。此類人,天生福報深厚,人生大多順風順水。"住",就是對某事放不下。無所住,就是沒有他放不下看不開的事,擁有這樣的心,人生就是趟愉快的旅行,否則,生命會變成一種懲罰。

  • 9 # 空有15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乃金剛經中的實修指導,金剛經為般若經典,若會此句則見本來,若會此句即悟道,學佛已入門,若會此句即生觀照般若,若會此句當下即是淨土。六祖亦聞聽此句即悟道,此義金剛經有無量無邊功德不可思議。然在實修中,無住生心只清淨心,以此心所感只觀照般若,並未出三界證無生至實相般若,若要徹悟需住此清淨心而理事無礙,無礙後住此心而不住,放下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此心融轉,心而感心,虛空破碎直至真如本源......在下一偈以述爾時之境""忽如蟠桃空中來,未及品時已昇天""。

  • 10 # 悟十二因緣

    一切佛法不離十二因緣, 於六入處不能如實知見,則生無明觸,進而生受想行,於受想行生貪愛和四取,此即為住.

    無所住,是於六入處如實知見,如實知見則明生,於一切法生 苦\無常\無我智,如此生厭離(對應貪愛),厭離則解脫,解脫這一刻即是無住生心.

  • 11 # 飛翔0009

    這句話告訴我們:任何事物都是不確定或無常,這才是看事物的實相、是法,法就是不確定性!凡看到事物的不確定性,就看見它不變的實相!法就是如此,而這就是佛!若見法,就見佛;見佛就見法!只有此見如佛見!

  • 12 # 向陽花71388797

    感恩各位大德,這裡將人無我,法無我,空生妙有的空性,將無所住而生其心,大乘論點無上菩提都說到了。根據眾生根器不同,福德不同加進唯識、中觀為我們這些凡夫講解容易接受些!感恩善知識法佈施!我只看了主題,收藏起來慢慢吸收吧!感恩,阿彌陀佛!

  • 13 # 東方俊俠74412004

    《金剛經》的原文是“凡有所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以生其心”。這是《金剛經》裡核心的一句話,這裡有兩個字,一個是“住”,一個是“生”,正確的理解這兩個字是開啟這句話的鑰匙。住,住在那裡,不動了,引喻為執著於某事或某物,生,產生,生其心即是動其心,佛經認為人的心本該是清淨的透明的,不應該受外物的影響,整句話的意思是說,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幻的,不要因執著於某事某物而動了自己的那顆清淨透明的心。《金剛經》本是梵文,鳩摩羅什用生動的漢語,完美的再現了原文的意思。

  • 14 # 大俠談修行

    其實不必執著於文字,文字的表述任何時候都是蒼白無力的,對於大修行者來說。這句話說實話我也不大理解,不理解說明咱境界不夠,修為不夠。雖然見過這句話,但就是理解不了,這大概就是佛的境界吧,這是普通修行人所無法達到的。本來,佛菩薩的境界和所為就是不被世人理解的。如果非要說個所以然,簡單來說就是不執著,不著相,不迷,覺悟,涅槃,生出悲憫眾生之心,一心一意為大眾服務,不執著於表面的善惡。不被理解就不被理解吧,不也挺好的嘛?

  • 15 # ii小小孩

    《金剛經》上所說的這個心,既不是我們凡夫肉體裡跳動的那個心,也不是我們能思能感、有愛有恨的意識之心,它是佛在《愣嚴經》上所論證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在、無所不生的那顆真心,也叫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如來藏。

    為什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因為一切萬法都法都是虛妄,都是如來藏種子隨緣顯現,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叫修行人不要執著,在未證得如來藏之前,一切都是幻相。所以佛教導我們以幻修幻,雖然以幻修幻,但方向必須正確,倘若南轅北轍,那就離目標越來越遠;必須是如磨鏡垢,愈磨垢汙愈少,亮度愈加明顯。在真心沒有顯現之前,一切念想、行為都是妄心,時時刻知道這一點,保持警惕,便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無所住,就是讓心念既不住有,也不住空。佛說四大皆空,那是指構成萬事萬物的四大要素地水風火其本質乃不可捕捉的跳動粒子,其實宇宙生命是由七大構成,除地、水、風、火之外,還有空性、見性、識性,這七大元素共同組成了如來藏,由這七大和合運轉便有了宇宙萬像、生命萬物。為什麼不能住有?因為有為一時之有,本無法住,好像水流不停,卻想讓它負載的船停留,怎麼可能?有不過是五陰幻相,只能觀、隨,才不會讓自己迷失。也不能住空,空也不是世界的本質,空只是如來藏的一部分,如來藏裡不僅有地水風火,更有代表智慧的識性、見性,住空豈不抱小失大?

    無所住而生其心,無論是鑽研佛法、還是生活工作,都是叫人不要呆板,對理論要時刻驗證,對生活要於事無心、於心無事(南懷瑾語),這樣才是真修行人!

  • 16 # 卿雨潤

    昨天去銀行打卡,看看這個月的工資到帳了沒有?去之前,陰陽眼心裡非常愉快,工資到手後,打算去揮霍一下,瀟灑瀟灑。接過銀行小姐遞出來的工資存摺,他傻眼了:上個月的工資,東扣西扣,只發了一小半。陰陽眼高興的情緒立即化為憤怒和失落,他在銀行大廳呆愣了好幾分鐘,才怏怏地離開。

    坐上擁擠的公交車,陰陽眼無意中踩了一下一個時尚女子的腳。陰陽眼誠懇地向對方道歉,那女子並不接受,當著車內眾多乘客的面,大罵他耍流氓。車內許多乘客不明真相,以為陰陽眼真的耍了流氓,紛紛指責他。有位好事的乘客,還撥打了110。陰陽眼的心情糟糕到極點。

    陰陽眼垂頭喪氣地回到家裡。他歪躺在沙發上,打算假寐一會。他休息不到幾分鐘,手機響了。他無可奈何地接聽電話,對方聲稱是彩票站的工作人員,對方對訴陰陽眼,說他上期買的彩票,中了10萬元大獎,要他速去辦理領獎手續。陰陽眼聽到這個訊息,立刻高興得從沙發上站起來,一蹦三尺高,一天的陰霾一掃而光。

    陰陽眼平靜了心情後,門鎖響了,門跟著吱呀一聲打開了。只見自己的妻子,正挽著一個男人的手臂,款款地向屋內走來。陰陽眼一見,氣不打一處來,火冒三丈……

    以上是"有所住而生其心","有所住而生其心"的反面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

    意思是說,一個人不論身處在何種環境中,比如幸福、安逸、勞苦等等;一個人不論身處何種情緒中,比如喜怒哀樂等等:都能保持內心的安寧與恬淡,不因環境或心情的不同,時而憂傷,時而高興,時而憤怒……南宋文天祥,他被俘後,元朝的皇帝要想他投降,各種威逼利誘的辦法都用盡了,文天祥就是不肯變節。無法可想之下,元朝的皇帝將文天祥關在豬圈裡,文天祥日夕與豬同吃同住同眠,環境之糟可想而知,常人是無法忍受的。文天祥不惱不怒,在豬圈的一角盤腿而坐,心內一片光明與寧靜。文天祥是位真正做到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高人!

  • 17 # 藍天5白雲

    首先是要搞明白心在人身上到底表現出來的是什麼,才能明白佛說了什麼生活中常見的一個現象。

    就我自己看了所有的書,都沒有答案。聽了各家大師的說法也莫衷一是,最後我還是比較傾向於一位道家師傅的現代說法,認為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心在人身上體現出來的是人的主觀意識形態。而且人的主觀意識特徵和所以佛教大師的論述,不謀而合。是人淨化最難,問題最多的,最容易執著,總是顛倒是非黑白,貪高要好,變來變去,一刻不停。

    所以再看看佛說的話,就明白了,很正確,很符合人們的現實。的確需要用因無所住,來破除人靈性上的種種障礙。只是做起來難啊!

  • 18 # 太陽天然笨真

    看著很多的回答,因為有所住,才生出這許許多多的見解。所以我們的回答就像三生萬物之後的繁衍物,沒有真理真相,只是某種立場,角度,觀點,利益的產物。

    包括我的這些文字,都是我們文化的繁衍品。那麼在我們文化產生之前,我們的心又是什麼?

    話說當我們第一次看到一隻杯子,我們又如何觀察,體驗,感受這隻杯子?

    如今我們看到一個杯子,可能是玻璃的,陶瓷的,金屬的,保溫的,可能會感受不同,因為形狀,大小,色彩,使用,有人喜歡,有人討厭,如果這個杯子是某人用過,或者送給你的,再比如是個古董,我們又是什麼感受?直到某一天這個杯子,被裝滿了酒,牛奶,果汁,或者茶,你也許就看不到杯子了,只看到酒,牛奶,果汁和茶。如此等等。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其中之一,就是要我們去除成見,過去,前人賦予的文化屬性,經驗,讓我們的真心去感知實意。

    但凡人說話,都帶有主觀色彩或者某個目的,無論主觀色彩是左還是右,無論目的是好還是壞,都會有色彩和目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所有話,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過你的心,又會變成什麼?輪迴只是被釋迦摩尼發現了,而不是被其創造的一樣。人生最大的杯具就是當你想好好研究佛的時候,竟然發現佛當年的話沒有一句流傳下來。都是旁人記錄然後各朝代篡改最後翻譯成中文,即便是佛的原話,而佛的境界又有太多語言無法描述的,除非心靈感應才會懂。

    加上我們的內心,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的。我們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我們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很多時候我們憑藉一本書,那麼就永遠超越不了那本書;因為那本書只是一種象徵,一種描述;也是一種束縛;當我們在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時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變,因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自己;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

    跳出這種束縛,出離自我,明瞭當下,當一個被世俗束縛太久的心,發現了另外的可能性,那也便是最大的救贖了;一切才剛剛開始。

    心如明鏡,任何世間萬物來了,來了就走了。來者不拒,去者不留。心裡面保持一種坦然,如一面鏡子,宇宙也可以裝在裡面,沒有也可以獨自相處。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你待著。你來或者不來,我都在那裡;你愛不愛我,我都在那裡;你要不要我,我也在那裡。觀自在,從容、包容、不動。開悟的意思並非是變了一個人,而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

    成佛是自我覺悟;佛的意思是知曉,而不是到達。說一個人成佛了,並不是他與眾不同了,他依然和以前一樣,只是,他不再被外境驅動渾渾噩噩,他開始自我示現,無憂無慮。其表現形式是主動感受,而不是被迫驅動。

    一個人是沒有能力放下自己從未得到過的東西的。比如,虛榮,驕傲,財富,馬屁,愛。慾海無邊 回頭是岸 只是不到慾海 怎麼回頭?有所經歷,才有所成長,不入輪迴便是,不到絕情谷不是痴情人。開悟,不是捨棄一切,而是包容萬有。

    佛度眾生本身就是某種沒有分別心,不住一法的般若智慧,佛教相信,覺悟需要太高的教育、太深的覺悟和太複雜的煉造過程,是一道靠人性本能很難邁進的窄門,所以佛門廣開,以人性度人性,讓求財的求財,佈施的佈施,得智的得智,覺悟的覺悟,唸經的唸經,燒香的燒香,拜佛的拜佛,達摩面壁,愚公移山,各下功夫,各得果子。因材施教,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才有瞭如今的欣欣向榮。

    這是某種道法自然的智慧,營造某種生態機制,某種可持續發展,又是什麼給它注入這種左右逢源,生生不息的生命能量?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本意就是如來,隨著不同的機緣變化不同度化形式,就像宇宙大道一樣,我們每個人,或者世間萬物都根據自身的秉性呈現出各自的生命軌跡,以成就其他的生命而成就著自身生命的價值,這就宇宙生態,也是某種度人度己的法門,而這種度化本身也是不住一法,隨緣而變的。

    我們看水,千變萬化,藏汙納垢,包容萬有,利萬物而不爭,但其本性不改,卻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隨緣而變,度化眾生。

    而無私,無我,無執,放下,捨得,如此等等,時時刻刻的出離和覺悟才有可能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佛經一直在反反覆覆的告訴我們這些。

    我們不但要覺悟,更要知行合一,在有生的日子裡親證,實踐,悟到,做到才是圓滿。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對新知識有了足夠的好奇,但是都是浮光掠影;猶如總是談戀愛,從來不結婚,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

    有人告訴我:你是懶得看的,你已經愛上了尋找,不停的尋找,答案,對你是毫無意義的。你透過自己淺薄的理解能力,捉急的智商,讓自己打到了高潮;但是,當你放下書本,下一秒依然身不由己的浮沉和悲歡。那種智慧,有個毛用。

    人一定要在現有的體制、社會環境、政治制度下努力發展,取得成功。

    我們在這個可以變現的世界裡,學習的任何東西,都要要求它們有變現力,沒有變現力的話,學富五車,也不過是空學問,講起來頭頭是道,但對這個物質世界沒有變現力 腳踏在土地上,地上會略踏實一下,這就是變現力 我們就要要求這樣的變現力,否則的話,白學了,不如不學,空添了思想的負重。

    在這個人間,金錢本身是一種價值衡量尺度,一個人追求金錢,應當是作為充分生活過的證據,一個融入環境的座標,一個價值實現的路徑。實現財富正常累計並且可以不被財富奴役的人,才算剛剛開始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地球人,因為,他開始接納這個星球,透過接納其體系核心。接納便可以放下,然後,開始自由。

    賺錢就是某種普渡眾生的法門,造福社會,福澤一方。大家都可以根據自身的心性,自然賦予我們的天賦,智慧,覺悟,各入一門努力修行。

    話說如果你想愛則哪裡都可以愛,如果你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既然去哪裡修行都一樣,你看路邊的牽牛花已然開出生命的顏色。

    我們經商也好,悟道也好,追愛也好; 那都不是讓我們更蒼白,而是讓我們更豐盛。

    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必執著我們現在是什麼?有什麼?我們作為三生萬物之後的繁衍品,自然可以回到源頭活水,就像條條大路通羅馬一樣,回到家,再重新出發,思考,審視……

    一滴水如果你不想幹枯,那就匯入江湖河海,如果你想生生不息,那就匯入這生命的生態環境中,用因無所住而生其心而真實的流注著,無牽無掛,無憂無慮,無形無蹤,無聲無息,道法自然,如來,如去……

    我不是一個佛教徒,但我又是個佛教徒,這些是人為的定義和著相,宇宙大道中是沒有這些分別的,都是三生萬物之後,人為定義的,大家知道了,就可以拋棄這些媒介了。

    井拘束了蛙,知識拘束了人;知識使你偉大,知識也使你渺小,所以要超越知識。讀書的人原來為了追求智慧恢復自然的本性,但是久而久之,就迷失在書城裡面走都走不出來了。

    魚在江湖中自由自在,忘記了自己在水裡。人在自然,只要懂得快樂自足,便忘了道的存在。人心裝滿了各種知識,就被知識隔成一間間小房子,那就不自在了。所以要打通知識,超越知識。我們的教化處處都是烙印,想要融匯出新比較難。資訊、知識、規律這些都是魚,要運化它們要靠時間和智慧。

    任何語言,都會把人匯入歧途。任何話語,都是一種限制。任何思想,都是奴役意識的手段。一切不以提高心靈幸福指數為目標的道都是耍流氓。世間苦,皆由起心動念起。明白根源,坦然接受,當生則生,當日則日,當死則死。生命是需要你去感受的,而不是思考。 愛不過是一種能力。

    一個完全無我的人,一個視你如他自己的人,他愛你的方式可能很多樣化,但他最關心的當然是讓你獲得和他一樣的解脫。為此他可以和你一起喝酒,也可能揍你一頓,可能給你講佛法,也可能和你討論女人,只要可以將你導向解脫,他不在乎做任何事。他也不期待你有某種回報,因為他沒有自我需要被餵養。他不需要計算付出的愛和收到的愛是否均衡,因此他的愛是真正的愛,而不是我們假模假式的愛。

    去寺廟燒香的真的都是信佛的嗎? 看到電視裡災民的影片,你會落淚;捐款專線的字幕出現,你趕快抄下,然後撥通、捐錢。你去打禪七、去佈道會、去清修、去告解。問題是,隔天早上,你走進辦公室,該爭的、該吵的、嫉妒的、貪婪的。你改變了多少?看書做學問做人也是如此。那麼燒香拜佛唸經的真正意義就在燒香拜佛唸經之外,身體力行,出世只為入世,入紅塵,透過度人得以度己,讓我們且行且珍惜。

    從來就沒有天堂地獄,只有你以為的天堂地獄,佛教,如來,菩薩,亦如,只是某種教化芸芸眾生的道具……

    本來道德俱足的社會還需要定義道德規範嗎?不過是因為沒有道德之後的繁衍品。

  • 19 # 念頭源於心

    “因無所住 而生其心。”諸法無我,諸法是我。是說的 菩提心。去往 一真法界 途經 菩提大道 極樂世界 ,往生 還要 乘願 再來 人間 了業 如是 反覆 ....三大阿僧祇劫,才能 修成 一真法界。

  • 20 # 心中慧劍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應是應接的意思就是應接萬事萬物(精確點說是所有法)。在做事接物時卻不執著(或粘著)於事物上也就是無所住。這時(應接事物時)還要把心生起來,如不生心就無法應接事物了。而這個心卻是清淨心而不是執著心也就是無所住心。舉個例子:施錢於他人,要生起這個幫助他人的心但不要有施捨的想法,也不要有好報的想法。心要這麼想:被救助的人不存在,施錢的我也不存在。幫助這件事也沒有。這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雖然這些人和事都不存在,但真正存在的只有我,他,眾生的心!這一切都是心的變化,心的顯現。不要被心所顯現的事物所迷惑,要時刻知道只有這顆能變化,能顯現的這顆心才是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子帶男幼童進女浴室被阻止,不應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