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藍天影視精剪
-
2 # Crazy歷史
雖然歷史無法假設,但是三國時期早已經被演義,倒不妨推測一下。如果劉備真的伐吳成功,那麼一統三國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
三國初定時,蜀漢的優勢還是較為明顯的。如果不是後來失掉了荊州,和東吳反目成仇,那麼坐擁荊州和益州兩州之地的蜀漢,絕對不會透過連年北伐來延續生命。完全可以休養生息,以待他日羽翼豐滿,進而圖霸整個華夏大地。
而這一切皆成空想的緣由便在於關羽和劉備身上。前者大意失荊州,讓蜀漢失去左膀,劉備怒而發兵,卻又兵敗夷陵,若非諸葛亮坐鎮益州,右臂也會被人砍去。不過,失去一臂的蜀漢,也就唯有自保,再無實力逐鹿中原。
而這些一旦都沒有發生,劉備伐吳成功的話,那麼,蜀漢接管東吳的土地。這就基本上形成了赤壁之戰的態勢。當然,和赤壁之戰不同的是,當初只是二者的合作,現在則是二者合二為一。要知道,雖然蜀漢和東吳都弱於曹魏,但是二者相加,完全能達到一加一大於二的結果。
-
3 # 白羊山民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將東吳吞併,大機率會出現南北分治,原因如下:
一是曹劉都是雄主,手下都是人才濟濟,不會出天大的昏招,只能拼實力。
二是就實力而言,從經濟、人口等綜合實力來看,基本上差不多,誰也吃不了誰,一如冷戰時期的美蘇,只會相持,等待後代的表現。
-
4 # 公元前
幾乎不可能,(1)劉備是不可能伐吳成功的,劉備伐吳的真正目的就是為了是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2)如果劉備真的伐吳成功了,反而就會加速曹魏北方勢力對中國的統一。
劉備伐吳時,蜀國的內部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雖然蜀漢內部的問題沒有魏國內部問題那麼複雜,但是蜀漢內部問題卻更加突出,蜀漢內部的問題直到劉備死後還沒有解決,一來是因為蜀漢君主的統治力卓越,二來就是因為蜀漢各個利益之間有互相牽制點。
雖然荊州、徐州舊臣的地位較高,但在三國以士族為主的社會中,並未站位腳跟;然而益州本地的官員雖然樹大根深,但是他們地位較低,而且都是地方官員,並且他們完全倚仗外來勢力的人才和軍力。
而劉備一旦伐吳成功,益州本地的死了有沒有完全進入中央管理機構,那麼勢必會加劇益州多方勢力的利益衝突。也就是說,當時的蜀漢政權,並沒有完全做好統治整個南方的心裡準備。這一問題直到蜀國後期才得以解決,蜀國後期,益州本地的勢力逐步崛起,並能與外來勢力分庭抗禮,雖然政治矛盾更為激烈,但這也讓蜀漢政權有了向外擴張的動力。事實上,蜀漢政權的最終失敗,還是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在五次北伐中,無法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勝利,導致蜀國的內部矛盾越來越突出,最後陷入了與魏國之間的內耗。國力大量消耗,但是矛盾卻越來越嚴重,不能找到適合蜀國國情的發展道路,最終導致蜀漢政權的滅亡。歷史就是這麼真實,在合適的條件下,才能完成更合適的事情,時機未到即使取得成功也可能會是已發戰爭的導火索,時機成熟卻無法取得成功只能走向滅亡。
-
5 # 松於峭壁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能否統一三國,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
首先,從三國時期蜀國的疆域範圍來看,北至武都、漢中,東抵巫峽,南包雲、貴,西達緬甸東部,略有今雲南全省,四川、貴州二省的大部,陝西,甘肅南部、廣西西北部及緬甸東北部、越南西北部。這些地方都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在古代屬於蠻荒之地,交通不便,經濟不發達,人口也不多。
其次,孫權的地盤在荊州,揚州,廣州一帶,也就是現在的海南,廣東,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區,這些地方在漢末其實很多地方也都是半開發的地區。就算劉備伐吳成功了,他也只是地盤得到了擴大,經濟,物資和人口並不會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曹操佔據了當時的經濟政治中心,人口眾多,物資豐富,經濟活躍,兵強馬壯,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所以就算劉備伐吳成功了,其實也根本不能統一三國。相反,他如果伐吳成功了,只能說他的地盤大了。古時打仗靠的是人數和錢糧,你沒錢沒糧更沒人空有地盤,卻沒有相應的經濟支撐,其最後的結果也只能是被魏國一步一步的蠶食掉。
-
6 # 隨風傳世
答案是不行。如果劉備伐吳成功,最大的可能性是雙方劃江而之治,彼此爭戰不休。理由有二:
第一,南方實力不足。吳蜀二國人口加起來不如北方一半。但從軍事上講,南方無馬,陸戰不行。北方水戰則不在行。所以會有長時間對峙可能。
第二,沒有先例。從歷史上看,除去朱元璋北伐己經爛透了的元朝以外,南北對峙,從來都是北方政權取得最後的勝利。比如南北朝,最後由隋統一中國。五代十國,則是由宋統一中國。各位可以自行驗證。
-
7 # 爺的憂傷你懂嗎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也不可能統一三國,為什麼呢?我來分析一下哈,當劉備伐吳成功,他已經年過半百,再說伐吳是要付出很大代價的,諸葛亮不在身邊劉備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然後再養兵幾年伐魏,那時魏國的實力也有了,不說實力,在就是還有一個司馬懿,雖說司馬懿比不上諸葛亮的足智多謀,但也是劉備的對手,
-
8 # 婷婷愛歷史
婷婷認為伐吳成功並不代表能使吳國的鄉紳士族認可劉備的統治,再說魏國曹丕也不會看著劉備統一吳國,讓劉備有資本和自己分庭抗禮。
吳國的鄉紳士族不答應孫權歷代都生活在這裡,對於本地的鄉紳士族都非常瞭解,而且鄉紳士族都特別擁護孫權,即使劉備打下吳國,除掉孫權,也得不到鄉紳士族的擁戴,使得吳國動盪不安。
其次劉備這個外來戶,統治吳國肯定會侵犯本地鄉紳士族的利益,這個是他們萬萬不能答應,即使不敢明刀明槍的和你幹,暗地裡也會使絆子,讓劉備坐不穩吳國。
劉備即使能拿下吳國,也穩定不了吳國,使得劉備不得不分兵鎮壓,哪還有精力和魏國一爭高下!
魏國也不願意看到劉備拿下吳國當劉備伐吳成功後,魏國曹丕肯定會趁劉備立足不穩,攻打劉備,而且還會聯合本地的鄉紳士族一起對抗劉備,即使拿不下劉備也可以多多少少的分到一些地盤,為以後攻打劉備做前沿陣地。
劉備坐穩吳國和蜀國,形成二分天下,那劉備能統一三國嗎?答案是:不能劉備伐吳主要是因為關羽被東吳所殺,要為自己二弟報仇,即使劉備殺了孫權奪取吳國土地,鄉紳士族也擁戴劉備,蜀國也沒有趁機搗亂,劉備也不可能一統三國。
劉備伐吳到劉備死去中間只隔了短短一年時間,等到劉備穩定了吳國,劉備也可能已經死了,劉備所創立的蜀國也只有諸葛亮一個人支撐,其他的要麼是死去,要麼也老了,而後代一輩也沒有驍勇善戰的。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這不太可能。
第一,有曹魏在,劉備伐吳不可能成功,見勢不妙孫權就會和曹魏結盟;
第二,假設劉備伐吳成功,也無法統一三國,因為還有曹魏。
三國時曹、劉、孫三家的關係,從來沒個定數,時而是朋友時而是敵人。當然了,因為曹操太強,所以大部分時候是劉、孫聯合共同抗曹,但這種結盟是基於利益,利益有衝突時刀兵相向也很正常。
(孫權)
劉、孫曾有一段蜜月期,因荊州而關係破裂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雙方同心協力在赤壁大敗曹操,迫使曹操北歸。劉備和孫權都大受鼓舞,覺得曹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為了鞏固雙方聯盟,孫權還把妹妹孫尚香嫁給了劉備,兩人成了親戚。
那他們為什麼反目呢?正是因為“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需要說明的是,荊州很大,劉備借的也不是荊州全境。荊州主要有七個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赤壁之戰後,曹操保有北面的南陽郡,出力很大的孫權只得了南郡,劉備本來佔有江夏郡,後又有借劉琦之名而得的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成為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
孫權很窩火,因為劉備後來得的這四郡本是他的目標,但是因為曹操的威脅、以及周瑜的突然去世,孫權沒和劉備翻臉,只是從此有了防備之心。
沒幾個月,劉備來借孫權的南郡,理由很充分,有了南郡才能站穩腳跟更好的對抗曹軍,減輕東吳的壓力——這也是事實,孫權在魯肅的勸說下同意了。
這時孫權就來討借出去的南郡,想將劉備的勢力驅逐出東吳,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劉備不還,說等他拿下涼州再還南郡。
誰知道他什麼時候才能拿下涼州?這明顯是推托之詞,孫權大怒,派遣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此時劉備的處境很不妙,曹操正率大軍攻打漢中,對蜀地虎視眈眈,劉備便跟孫權議和。
孫權也擔心自己和劉備打起來便宜了曹操,忍著火氣再次結盟,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三郡以東屬於孫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於劉備,劉備和孫權各佔三郡。
也就是說,雖然劉備沒還南郡,但也丟了三個郡,孫權基本達成目的,之後整兵征討曹操所佔領的合肥,被張遼打敗,在呂蒙、淩統、甘寧等人的保護下好不容易逃回東吳。
孫、曹結盟,大敗蜀漢217年,孫權又想起荊州了,準備打劉備,擔心曹操趁機進攻自己,便先和曹操結盟。但這種結盟是很脆弱的,曹操和劉備爭漢中時,孫權看到機會來臨,放下荊州又去搶合肥,曹魏諸州皆抽調兵力赴揚州屯駐。
時任荊州守將的關羽便趁著曹軍襄、樊兵力空虛之際,發動了襄樊會戰,斬殺數名曹魏將領,給曹軍造成極大的打擊,威震天下。
這個時候,曹操就派人去找孫權,意思是咱倆先別打了,先聯合起來打關羽吧。孫權沒怎麼考慮就同意了,因為他恨關羽。曾經他也是很欣賞關羽的,還為兒子求娶關羽的女兒,關羽不但不同意,還辱罵來使,孫權懷恨在心。
最終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斬首,南郡、零陵、武陵三郡也歸了孫權。他也知道這次是和劉備結下大仇了,遂投向曹操一方,在曹丕稱帝后自請成為藩屬。
緊跟著,劉備也稱帝了,之後親率大軍討伐孫權,可惜被東吳大都督陸遜打敗,逃回白帝城沒多久就病逝了。
總之,劉備伐吳不可能成功,就算成功也無法統一天下,不是劉備能力不行,而是對手太多、太強,沒一個吃素的。
-
10 # 幸捷
就算劉備伐吳成功,也絕對不可能一統三國。況且劉備政權集團在三國中其實是實力最弱的一方,伐吳根本不可能成功。
具體來分析一下:
1.劉備做為領袖人物,其實格局較小。跟老謀深算、心狠手辣、文韜武略的曹操相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懷揣“野心”,藉以“大漢皇叔”的身份,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加上確實待人寬厚仁義(這是他成事的優點),逢上亂世才成就一番大業。
2.就算伐吳成功,與曹操相爭也必是一場持久戰。打持久戰就拼的是家底消耗。從這個方面來看,劉備假設僥倖伐吳成功,也充其量算是個“暴發戶”,不會經營照樣付之東流空忙一場。反觀曹操,世代經營沉澱累積,資本雄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拼地盤,曹操比他大。拼人才,曹操比他多。拼謀略,曹操比他精。拼手段,曹操比他狠。
特別是拼後代,曹操的兒子隨便拎一個出來都甩劉備兒子阿斗好幾十條街!
-
11 # 八零後愛做夢
即使是劉備伐吳成成功,它也不具備統一的潛質。
一個最基礎的短板。蜀國沒有人才,沒有將才,幾乎是什麼都沒有,除了有蜀道難啥都沒有。一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道盡了蜀國的尷尬局面。
即使他統一了三國。他拿什麼來治理三國?
-
12 # 一一國漫剪輯
魏國會馬上統一 因為劉備根本沒多少兵力 雖然當時是他一生兵最多的時候 但是也就10多萬 伐吳成功 蜀國也不會好到哪去 頂多還有10w 10w兵力守蜀路還可以 但是守江南那地方? 劉備會水戰麼 即使有人才 但他只有10w兵 守2倍地盤也會被各各擊破 再說 劉備本來就是理虧 借荊州不換 相當於2個差不多武力的兄弟齊心協力能和一個大人打個平手 但是一個兄弟打死了另一個兄弟 你認為累個半死的那個兄弟還能打過那個大人麼? 這樣蜀國頂多活10年 因為就算他打了下來 但是他根本沒實力保護 自保都難還打自家兄弟 他這麼做就是不為大局考慮 計較私利
-
13 # 多臻貴
劉備伐吳成功確實非常有可能統一,同樣即便不伐吳也有著統一的希望。
伐吳若取得勝利,對劉備的蜀漢政權而言,不僅可以增加人口,兵員與戰略縱深,更可以對曹魏的核心通知區域中原形成戰略上的壓制。
曹魏統治的西北並不穩固,馬超韓遂等地方軍閥依舊有影響力,遼東公孫淵雖實力有限,但曹魏徵討卻也難度頗大,因此能夠形成均衡。
我們看蜀漢在夷陵之戰精銳盡失的情況下,諸葛亮北伐依舊能夠帶給曹魏壓迫感,若蜀漢精銳不失,而全力攻曹魏的話,優勢能夠更大。
先鋒兵佔領西北,得到當地部酋的支援,又有漢中作為支援,兩方穩固後向關中地區推進,得關中蜀漢便可居高臨下壓制曹魏。
西北提供的戰馬將極大提升蜀漢的裝備機動力,關中富饒的農耕出產將帶來強大的後勤保障,屆時三國的態勢將發生巨大的改變!
但以上都是理想的狀態,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襄樊之戰,夷陵之戰等,都是以少勝多的例子。
戰爭除了基礎軍事實力,還要看將領的臨陣反應與天氣的變化等,諸多不穩定因素影響,所以,戰場無絕對。
劉備吞併東吳只是增加統一全國的可能性,卻並不代表絕對能夠做到統一,畢竟他的對手曹操是當世梟雄!
-
14 # 虎哥143993466
劉備即便伐吳成功,也不可能一統三國。
一,劉備缺兵少將,文臣武將不多,與曹魏,東吳相比自然資源,人口數量,地盤大小等都處於劣勢。二,劉備從一個織履
返席,家道早己中落的村夫靠招暮義軍起兵到三分天下,己是蒼天眷顧,雖打著中心靖王之後,皇叔的名號但己是昨日黃花,不值一提。與孟德,孫權相比,劉備政治智慧也顯不足。三,曹魏文臣武將眾多,且曹孟德政治智慧,能力都非為劉備聽及。
-
15 # 機電一體化工作經驗
我也讀了許多關於三國的書,我也來說兩句。
先說諸葛亮北伐為啥沒成功吧,不過這時候劉備已經掛了,有點尷尬。
1.經濟原因,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是燒錢。劉備入蜀後就一直國庫空虛,最後蜀派的劉巴提議鑄百錢,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嚴重影響與吳魏的貿易往來。而後蜀中派乘機大撈特撈。
2.派系鬥爭,政權不穩固。劉備在的時候鎮得住蜀中派,掛了就有點亂。要不然諸葛亮北伐不會經常被招回去了。
3.人口嚴重不足。蜀總人口百萬左右,魏國是蜀國4倍,吳國也是其兩倍。光益州一州之力,捉襟見肘。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是很容易統一的。不要說把吳滅了,只要把關羽丟的荊州打回來,就能把上面北伐失敗的三個問題全部解決。
別忘了,諸葛亮隆中對的時候,三分天下時就是需要荊州的。從荊州巴蜀兩路出兵滅曹的,最後再收拾孫權的。
-
16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如果劉備伐吳成功,也不可能統一天下,何況伐吳不能成功。因為吳國人才濟濟,經濟基礎雄厚,兵精糧足,劉備根本不可能取勝,憑蜀國的實力,根本不是吳國的對手。魏國,地大物博,雄兵百萬,戰將千員;謀士皆為精英,多個不比諸葛亮差;將士防守嚴密,蜀軍進入魏國境內就很困難。何況路途遙遠,道路難走,蜀軍到了蜀魏邊境就人困馬乏,更何況糧草補給本來就很困難,國內的一些貴族對這個外來政權陽奉陰違,不支援北伐,魏國別說進攻了,憑防守,就可以把蜀軍託跨。
-
17 # 木火燊輝
魏蜀吳三國鼎立,論根基實力,劉備最薄弱,按現在來說,劉備是白手起家,再加上連年征戰,人力物力經濟都處於匱乏狀態,能與魏吳抗衡己不錯了,難怪諸葛亮一直主張東聯孫權,北抗曹操,從這一主張來看,魏國是最強大的了,蜀中取得勝利的最大戰績都是聯合了孫權才勝利的,如赤壁之戰。這場戰爭雖然幾乎要了曹操的命,看似諸葛亮指揮,但實際是借用了東吳的天時地利人和。
東吳在當時給人的感覺是”江東小兒"這就說明江東人才不多,一則孫權年少,手下將領知名者不多,從他們啟用軍事總指揮來看,如周瑜、陸遜都是年輕人,他們的將領大都不服何況魏、蜀,大都小歔。但東吳能在這個亂世堅持長久,離不開的並不是那些人才,而是憑藉長江天險,要攻打東吳,必定要有強大的水軍,這對於"旱鴨子"北方人來說無疑是相當頭疼的。再說要攻打東吳,必長途跋涉,到東吳時人困馬乏,糧草不足,補給困難,是嚴重的消耗戰,時間一長,士兵就會水土不服,氣候難適,東吳不動一兵一卒,他們也難以長久支撐。不戰而敗。
就梟雄曹操而言,組建了強大的水軍,耗人力,物力,強大的財力,歷時多年,還是一去不返,全軍覆沒,相對於蜀國來說,這支隊伍以當時的國力是組建不起來的,因此諸葛亮從沒打算動過東吳。
綜合分析,以蜀國國力攻打東吳是徒勞戰,即使劉備不為關公報仇,從容起兵,也會兩敗俱傷,加速他們的滅亡,使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而孫權也是相當的聰明,他雄據江東,憑藉長江天險、休息生養,兵來將擋,土來水淹,他還採用和親的方式把她妹子嫁給劉備,實行軍事聯盟,後偷襲荊州成功,再到白帝城氣死劉備,足可以證明孫權不論從哪一方面都勝於劉備,所以劉備伐吳是不會成功的,這是歷史的必然。
而天下大勢,久分必合、合久必分,在三國鼎立抗衡之時,誰好戰誰就自找滅亡,後來三分而治,各自傳了幾代,皆因末代皇帝不是暴虐治國丶貪戀酒色、就是大興土木、民心喪失或皇帝幼小而裡因外患滅亡,之所以稱三國,那就是一段必然的歷史,所以劉備伐吳是不會成功的。
-
18 # 黎家第一湯
劉備伐吳,並不是真正滅吳,劉備也沒有能力滅吳,何況還有個強魏在伺機滅蜀。
所以說劉備伐吳,不如說是想奪回荊州。事實上奪回荊州是有可能的,劉備不用大張旗鼓的去奪荊州,而是先充分準備,採取出其不意,大軍走水路,順流而下,一天可到荊州地界,另一路陸路走夷陵線。這個時候呂蒙剛死,吳軍沒有統兵都督,陸遜是後來才上位。估計等陸遜上位,荊州已經奪回來了。
那麼我們來說一下荊州,自劉表統治,中原歷經黃巾,董卓,曹操,袁紹等打來打去,十室九空,千里無人煙。但是至劉綜降曹,荊州基本無戰亂,包括好多戰亂之地的財主士大夫逃往荊州,荊州在中國當時真的是個人口眾多的富熙之地。
從荊州出兵攻魏奪取中原,是最理想的。奪回荊州,包括孟達的上庸三地也奪回,上庸也是一條攻魏線路。而後來諸葛亮出的祁山線,是這三條攻魏線路中最不理想的線,光運物資就麻煩,諸葛亮為這還發明木牛流馬。
為什麼說荊州是攻魏最好的線,我們看當初關羽水淹七軍,就逼得曹操想遷都。
奪回了荊州,準備的是攻魏,而不是伐吳,這個時候主要對吳防範就行,呂蒙的白衣度江能成功,是因關羽大意沒防範,也沒有想到東吳這個盟友背後插刀。
因為吳的陸上進攻水平真不行,我們看,幾萬吳軍進攻張遼幾千,半夜張遼帶八百人進攻吳軍,進出自若,吳軍大敗,東吳甚至用張遼的名字嚇小兒。
奪回了荊州,劉備就擁有四川和荊州兩個最好的產糧地,加上人口,準備好只等機會,魏一亂,就進取中原。
孫權這個人放心,他只有自保的心,沒有奪天下的心,他只是享他父兄打下的江山的福,跟劉禪思想也差不多。
有生之年,他除了奪回荊州,沒有再開拓半尺中原土地。
所以說,劉備伐吳滅吳都不實際,奪回荊州才是真。
-
19 # 敲門磚是土做的
魏國會馬上統一 因為劉備根本沒多少兵力 雖然當時是他一生兵最多的時候 但是也就10多萬 伐吳成功 蜀國也不會好到哪去 頂多還有10w 10w兵力守蜀路還可以 但是守江南那地方? 劉備會水戰麼 即使有人才 但他只有10w兵 守2倍地盤也會被各各擊破 再說 劉備本來就是理虧 借荊州不換 相當於2個差不多武力的兄弟齊心協力能和一個大人打個平手 但是一個兄弟打死了另一個兄弟 你認為累個半死的那個兄弟還能打過那個大人麼? 這樣蜀國頂多活10年 因為就算他打了下來 但是他根本沒實力保護 自保都難還打自家兄弟 他這麼做就是不為大局考慮 計較私利
-
20 # sunjin6278
劉備伐吳,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際上是為了奪取荊州,其用意劉備和諸葛亮都心照不宣,因此,劉備伐吳,沒見到諸葛亮出面諫阻。和好東吳,是隆中對策之一,取得荊州也是隆中對策之一,二者缺一不可。本來荊州是孫權借給劉備的,劉備取得益州後仍賴著不還,孫權奪取荊州,劉備沒得說。但東吳不該殺俘虜的關羽,這讓劉備找到了重新奪回荊州的理由。取荊州和和東吳,都是隆中對策所必備的條件,劉備伐吳,諸葛亮心裡自然很矛盾,因此既不諫阻也不贊同,沒有表態。劉備伐吳,說到底仍是在執行隆中對策,但他有點太輕視東吳了,沒有制定一個成熟的伐吳方案,沒有以政治為主,征伐為輔,而是過分相信自己的武力,過分輕視東吳的力量了,最終才招致了夷陵慘敗,把恢復漢室僅有的一點兒希望也給破滅了。如果劉備在起大軍征伐東吳的基礎上,再配以政治外交手段,以武力進逼,爭取孫權的妥協,這樣既不破壞孫劉聯盟,又讓劉備與孫權分割荊州,尚能達到這種結果,保持隆中對策的條件,蜀漢恢復漢室,還於舊都,還是很有希望的。其實東吳也是擔心與蜀漢反臉,給曹魏以有機可乘的,在劉備伐吳初期,進軍順利,孫權就派使者要求講和,劉備不許;後來劉備夷陵慘敗,駐白帝永安宮,怎能忍如此羞辱?定還要收合殘兵,與東吳一戰,孫權聽聞害怕,就再次派使者講和,劉備此時頭腦也清醒下來,也切實感到了東吳的實力和曹魏的威脅,就同意了孫權的講和。劉備如果征伐東吳達到重奪荊州的目的,自然會派大將鎮守荊州,最有可能的是派魏延前往鎮守吧。荊州是產糧重地,又人口密集,是個難得的出兵北伐軍事基地。這邊再經營漢中,修甲兵,治軍備,招人才,用諸葛亮治國理政,不出十年,蜀漢將綜合國力大增。在修好內政軍備的同時,擾曹魏,和東吳,盡人事以待天時。正如隆中對策所說,一旦天下有變,蜀漢兩路攻伐曹魏,再配以東吳相助,滅曹魏定天下,也是極有可能的。
回覆列表
個人認為不能,因為三國時期是他們三個共同掌控天下缺一不可 劉備就算不出徵東吳他們跟吳國加起來也遠遠不及魏國實力 魯肅臨死前交代給孫權的那句話點名了三家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必須聯蜀抗曹 曹操不動是因為蜀吳聯合 蜀吳一旦分裂魏國必將一統天下 所以劉備不打孫權 曹操也就不會出征伐蜀 三家還是各據一方
歷史就是如此,合適的時機下才能完成合適的事,時機未到即使取得成功也可能會是引起爆炸的導火索,時機成熟卻無法取得成功只能走向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