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史海浮沉假行僧
-
22 # 酒濃情人醉i
肯定不行 三國時期是他們三個共同掌控天下缺一不可 劉備就算不出徵東吳他們跟吳國加起來也遠遠不及魏國實力 魯肅臨死前交代給孫權的那句話點名了三家之間存在的關聯性 必須聯蜀抗曹 曹操不動是因為蜀吳聯合 蜀吳一旦分裂魏國必將一統天下 所以劉備不打孫權 曹操也就不會出征伐蜀 三家還是各據一方
-
23 # WH千安全帶
不能的。因為他們人很少。伐吳成功之後人就更少了。不能打敗魏國。魏國比他們的糧食充足,人多。而且蜀國的錢財也不行。魏國卻比他們多。他們就算成功去打魏國。那就會輸的。
-
24 # 泛湖幽客
我來大概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東吳偷襲荊州後,劉備方面版圖最小,實力最弱;而東吳方面則有荊州這一長江中上游最重要的戰略基地,江東防線得以鞏固;曹魏在中原,實力最強勁。
按照題主的意思,劉備伐吳成功,就是佔有了川蜀及長江以南的全部地方,與北方隔秦嶺及長江對峙。個人認為即使是這樣,最後能成功統一的可能性也比較低的,分兩個方面來說。
首先看看一些歷史上的情況。南北對峙局面最最明顯的就是東晉南北朝時代,看當時南朝數國中最強的朝代宋,不但據有川蜀與長江流域,最強的時候是以黃河為界與北方隔河相望的,而且北方當時的北魏政權並沒有統一北方,在這樣的情況下最後宋也沒有最後統一天下。所以翻翻歷史細細檢視,在中國歷史上由南方發源並最終統一天下的,只有明太祖朱元璋而已,而明朝時代的南方經過了隋唐大運河的開發及南宋的大力經營,經濟全面趕超北方,完全不是三國時代所能比的。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以及南宋、南明等政權,沒有一個北伐成功真正統一中國的,甚至到最後都是淪落到被征服統治。
另外一個就是講講當時的情況,劉備滅東吳後,首先劉備本人年歲已大可能也就幾年活頭,所以統治者是劉阿斗,而他不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不說東吳方面的人才為了氣節都殉國吧,就算江東人才與西蜀一樣都為諸葛亮所用,但歷史證明諸葛亮長於內政而不善軍事,所以最後能戰敗教自己強勁的曹魏集團也是要打個問號的。另外,按照史實記載,在吳蜀戰爭的情況下,曹魏一直有軍隊在魏吳邊界處活動,準備偷襲。所以假如劉備真要成功滅東吳的話,曹魏方面不會任其坐大,肯定也會有所行動的,那麼哪怕東吳被滅,假如好處均分的話,對於劉備方面大大不利,三國時代可能會更早的結束。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25 # 不念則忘i
幾乎不可能,一方面劉備是不可能伐吳成功的,劉備伐吳的目標可能也只是是為了勝而不是功。
劉備伐吳成功,可能反而加速北方勢力對中國的統一。
蜀國本身的內部矛盾雖然可能沒有魏國那麼複雜,但卻更為尖銳,矛盾直到蜀漢後期才得以爆發一來因為君主統治力卓越,二來就是因為利益有互相牽制之點。
荊州徐州舊臣雖然地位較高,但在那樣一個士族為主的社會,並未立下跟腳;而益州土著官員雖然樹大根深,但地位較低,大多為地方官員,且倚仗於外來勢力的人才和軍力。
而劉備伐吳一旦成功,而益州土著勢力又尚未進入中樞權力機構,勢必會加劇多方勢力的利益矛盾。換句話說,當時的蜀漢,並沒有做好統治整個南方的準備。
這一境地直到後來才得以改變,後期益州土著勢力逐漸崛起,與外來勢力分庭抗禮,雖然政治矛盾更為激烈,但這也讓蜀漢有了向外擴張的動力。
歷史就是如此,合適的時機下才能完成合適的事,時機未到即使取得成功也可能會是引起爆炸的導火索,時機成熟卻無法取得成功只能走向滅亡。
回覆列表
話不說死,但是如果劉備真的盡佔吳土,那幹贏曹魏,統一三國的機率就大多了。而且以劉備當時的氣勢和憤怒,伐吳成功,定當會佔領東吳全境,以下伐吳成功我們就以盡佔吳土為基礎。
下面我們瞧瞧伐吳成功,會發生什麼樣的情勢變化。
一 蜀漢佔半壁江山伐吳成功,也就意味著荊州奪回來了,東吳本身的交州和揚州也變成蜀土了,這樣一來蜀漢就從“一隅”變成了廣袤的“半壁江山”。
戰爭需要經濟做後盾,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古代都以小農經濟為主,現在不僅有益州天府之地的基礎,更有江東繁榮富庶之地的加持!實力簡直上升了好幾個層次。
另外,冷兵器戰爭相對於現代也更依賴人口,有了東吳的土地,兵源就會源源不斷,用咱們現在創業的過程來形容,就是“試錯成本”降低了,手中成本少,風險大的事情可能就不會去嘗試,但是很多事情都是風險越高,收益越大,蜀漢手中的“牌”多了,打的時候就會更加隨心所欲,險中取勝的行動,也能乾脆果斷的去進行!
想想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第一次,建興六年(228年)春,發兵隴西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而復失,終因馬謖失街亭而被迫折返。
第二次,建興六年(228年)年冬,圍困陳倉,糧盡而還!
第三次,建興七年(229年),攻佔武都、陰平二郡。
第四次,建興九年(231年),包圍祁山,李嚴運糧不及時,蜀漢糧盡撤軍。
第五次,建興十二年(234年),兵出五丈原,與魏軍相持百日,終因諸葛病死,糧草不濟而撤軍。
五次北伐,超過一半都因為糧草問題撤軍。“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真的不是吹的。本來真實的諸葛亮北伐,都因為司馬懿在關鍵城池堅守不出,拖的蜀軍糧草無以為繼,終無功而返。可是有了東吳的地盤兒那就不一樣了,出兵線路多元化,補給以及補給線路也是多元化。以諸葛丞相之智,那時曹魏麻煩可就大了。
二 諸葛亮與劉備能活的更久夷陵大敗,損兵折將,劉備懊惱成疾,不甘而逝;蜀漢在夷陵之戰前,取益州,定漢中,曹丕篡位,劉備高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大旗順勢稱帝,氣焰之盛,如日中天。
而陸遜一把大火過後,蜀漢跌入谷底,國內動盪不安,叛亂蜂擁四起,民心惶惶。在此危亡之際,諸葛亮謹小慎微,事必躬親,主持平叛和恢復生產的大計。
知遇之恩的劉備身亡,得力干將五虎上將已亡其四,獨老趙雲一人尚在。
這些一同拼天下的人的離去,本來在情感上對諸葛亮就是沉重的打擊,但是現實情況還不允許他有任何懈怠,悲痛之餘,更要冷靜處事,事事操心。終在第五次北伐因積勞成疾而逝世!
但是劉備伐吳打贏了,起碼劉備不會死那麼快,蜀國最大的一面旗,最有號召力的一面旗仍在天地間飄揚。
而諸葛亮也不會面臨情感和現實嚴重危機的雙重打擊,彼時有了東吳之地,諸葛亮這種天才智者,眼裡看到的肯定是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積極的情緒,成功的曙光,定能支撐他自己更久。
強如司馬懿,也懼諸葛三分,“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並不是演義杜撰,在東晉史籍《漢晉春秋》裡是有記載的,司馬懿聽聞蜀軍發喪後,自嘲:““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隨後觀察蜀軍遺留的營寨,讚歎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很強,但是諸葛比司馬還要高一籌!
關注三國曆史的都能明確感知到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真是舉步維艱,能戰能謀的都不在了。
諸葛亮死後,朝內靠蔣琬,費禕,董允撐了一些年,然後禍國殃民的黃皓就一家獨大了;朝外征戰靠姜維;姜維有大才,卻無逆天之力,比起諸葛亮那還是降了不少檔次。
擁有東吳之地,就可以廣泛蒐集人才,除了蜀中,還有荊州,江東。荊州本身就是出人才的地方,諸葛亮,龐統,徐庶,馬氏五常都出於荊州,況且蜀漢政權的核心掌控者就是荊州集團,對於荊襄之才,定能善加利用。
江東之才可能稍微麻煩一點,畢竟他們效力的東吳才剛剛被滅,有的人可能不服蜀漢,但是這個我相信諸葛亮肯定有辦法善加招撫,參考舌戰群儒,你說諸葛亮是三國第二噴子,沒人敢稱第一,噴得你狗血淋頭還不帶髒字,口才不要太好!
結語劉備伐吳成功,蜀漢必當威震天下,名氣更大,投奔者就會更多;屬地更廣,自身實力就更加雄厚。屆時與曹魏逐鹿中原,勝算可就大多了!
遙想當初袁本初本有滅曹之力,卻無滅曹之智,而現如今蜀漢不是當時的冀州勢力可比,劉備諸葛也遠非袁紹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