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雅趣邢軍談古道今

    古人文字水平差不多的人,都能掌握您說的這些平仄,韻腳等。因為那時候讀書本來就是少數人,一個是有些家底的,再就是聰明一些的。也有人兩條兼顧。

    那麼拿今天的教育來衡量,他們只有語文,歷史,這兩門。沒有其他理科諸多科目。用十幾年時間讀書,四書五經其實滿打滿算也就幾萬個字。平仄表,聲律表內容也比英語單詞少些嘛。

    古人發音和今天也不一樣。今天沒有入聲字。僅有粵語閩南語等方言保留了。古人,不能人人會寫平仄押韻的好詩,但是基本都會讀,能把人家的詩讀出平仄押韻的節奏。今天,不要說會寫,就是從平仄押韻的角度欣賞古詩的人,都不多了。

  • 2 # 草莓愛旅行

      一、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律詩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二、擴充套件知識:  1、律詩的特點:律詩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週年代沈佺期、宋之問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於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首聯),第二聯為頷聯、第三聯為頸聯、第四聯為結句(尾聯)。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格律要求也適用於絕句。  2、律詩的形式:律詩的格律非常嚴謹,在句數,字數,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規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規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限定用平聲韻,而且一韻到底,中間不得換韻。五律以首句不入韻為正例,入韻為七律以首句入韻為正例,不入韻為變例。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規定:講究粘和對。每首中對仗聯可以多到三聯、也可以少到一聯,這是律詩的重要特點。  3、各聯定義:一首律詩每兩句為一聯,共四聯,第一聯(第1,2句)稱“首聯”(或起聯),第二聯(第3,4句)稱“頷(hàn)聯”,第三聯(第5,6句)稱“頸聯”,第四聯(第7,8句)稱“尾聯”(或結聯)。律詩的容量比絕句增加了一倍,所以可寫更多的事或景,可抒發更多更細緻的情感。“它散中有整,常中有變,對仗工整,內容充實”;“五律顯得簡短,樸直,有力,七律顯得暢達,悠揚,紆徐。律詩既講平仄,押韻,又講對仗,故寫作較難。  4、名篇欣賞:《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避,況乃未休兵。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3 # 吾是四五六

    什麼是詩?意境好,讀著舒服,有一定格式,應該就是詩!現在經常看見自由體詩詞,挺好的。現在人寫現在人的東西,古人畫個圈,誰不在這個圈裡,誰就是錯的嗎?沒這個圈以前,誰圈著他那?自由的寫,怎麼高興怎麼寫。自己寫著高興,看的人感覺也不錯,目的達到了,是不是就挺好。

  • 4 # 安安姥爺

    詩,常言道,熟讀古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誦。而我們平時說活,寫文章是不需要平仄押韻的,說明意恩就行了,而古詩,詩人為了押韻,為了擺顯自己有文化,各種刁鑽古怪的字都吟進了作品。常常有一字一句話,一字一風景的字眼出現,讓人大跌眼鏡,自愧不如。

    就當今,仍有人把各種偏字,澀字,信手拈來,寫入大作,叫人難於朗朗上口。

  • 5 # 山中散人F

    古代人寫詩不但能背平仄,還能大致背出韻律,因為他們十年寒窗苦讀,以及當時是科舉制度考試必修課之一,所以出口就會。

  • 6 # 拋磚引玉y

    經常寫詩的人或文人當然都會背。難道他們平時外出時都帶著格律書嗎?格律是古人寫詩的基礎知識,對他們來說並不難。就和我們從小就學漢語拼音一樣。當然也有規律可循,絕非死記硬背。

  • 7 # 陳永金

    平字柒亂無章,古人不可能背書一樣背出來。只能說知那個字平聲,那個是仄聲,和今人一樣,不知就請教,或換一個角度從新切。說古人能隨口吟詩,這個不可能。詩有平仄、結構、押韻、對仗,如此復柒關糸。不可瞬間完成,那敲字練句就不存在了。可見隨口而吟是對名人頌揚而己。

  • 8 # 愚叟釣淺灘

    是這樣的,古人的啟蒙教科書如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等都是韻味十足的古籍,聲調律韻要求十分嚴格,不亞於今天的拼音聲調。

  • 9 # 寧夏辛老師

    我理解這亇問題的本意是說在格律詩盛行的年代,詩人們寫格律詩是否必須先背會格律口訣才行。

    我聽說真正的手槍神槍手在射擊時是用心來瞄準的,根本不用準星缺口,完全靠感覺。寫詩也一樣。格律的形成緣於漢語言自身的發音特點和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取向,按照這樣的規律來排列文字在吟誦歌唱時才更加優揚更加和諧,能夠充分體現詩的音律美。讀慣了寫慣了格律詩自然會產生一種感覺,合律就順,不合律就彆扭 ,八九不離十。因為當時的人不存在什麼平水韻與普通話讀音在音韻音調(平仄)上的差異,口音與詩韻是一致的。現代人用普通話寫格律詩時間長了也會產生同樣的感覺,一首詩(符合新韻的詩)只要在心中默誦兩篇,同樣能有合不合律的大體判別。當然前題是你必須熟練準確的掌握常用詞語的普通話發音。

    至於平仄口訣其實也不用背,一層窗戶紙而已。五律,七律,只須熟知五律,七律只要在每句前頭再加兩個與每句第二亇字平仄相反的字就行了。那麼,五律的規律呢一共四種句式,是一分二,二分四,所謂一分二,是說按起頭分無非兩種:1、仄起:仄仄(平平仄);2、平起:平平(仄仄平)。二分為四,是說以上兩種句式按結尾的不同又可分為平收與仄收兩種。仄起的 仄仄平平仄把結尾三亇字中三五互換就成了3、仄仄仄平平。而平起的 平平仄仄平把結尾三個字中三五互換就成了4、平平平仄仄。就這四種基本句式,在排列時注意兩句一聯,聯內相對(首句平收入韻者首聯除外),聯間互粘,上下兩句不得重複的原則,自然就會排列出正確的格律,又何需死記硬背呢?然後,瞭解一下什麼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應該避免的孤平,三連平等基本要求就可以開始創作實踐。當然除格律之外寫詩所應具備的其它相關的文學素養對於一亇喜愛詩詞文學的人來說那是必不可少的,自無需多言。

  • 10 # 日月詩詞社

    別說古代人寫詩不用背誦平仄口訣,就是現代很多格律詩創作愛好者也不用背誦口訣(我就是如此)。因為平仄關係推導已經應用自如,能夠嫻熟掌握規律,運用技巧。寫作時確定好是七言詩還是五言詩,首句是平起還是仄起,押韻還是不押韻,使用那個韻律,都能信手捻來,推敲成章。你若喜歡格律詩,相信經過刻苦專研和訓練,也能做到的。加油!朋友。

  • 11 # 江左老張

    古代寫詩的人對詩詞的平仄規律肯定是從小就受嚴格訓練的,就像我們現在小學低年級就把九九乘法口訣表熟爛於心一樣。寫詩時不假思索自然運用。

  • 12 # 文鸞竹

    “能詩擅文”是古代科舉考試的前提,因此有定條件的家庭一般的從小就讓孩子進私塾讀詩作文,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就對詩詞歌賦非常熟悉,即使沒有考上功名,做幾首詩還是可以的事情

    不過想寫出一首好的詩來,卻非常不容易,比如乾隆皇帝一生寫了四萬首詩,而知名的鳳毛麟角,而唐代進士張繼只一首《楓橋夜泊》就名揚天下。

    看一首詩的優劣不是看其語言 “外表的華麗多麼美”,而是看其 “內在的修煉”。

    詩歌從古體詩到近體詩是一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古體詩的字數不一,句數用韻上也可以不一樣。發展到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而十分講究韻律的。

    一首好的詩不是僅僅按照格律的平仄對仗工整就可以了,而是在於其內涵思想深度的提煉。

    現代人寫的詩歌不是拘泥於格律中,就是性情隨意的發揮,讀來讀去就一個沒有什麼意境,更談不上給人心靈的鼓舞,思想的啟迪。因此寫詩要達到一定的水準,沒有長期艱苦的勤奮學習和對生活獨特的思考提煉是很難寫出好作品來的。

  • 13 # 碧霄星空

    那不見得,古代很多著名詩篇平仄並不嚴格,比如:“登黃鶴樓”等,現代詩歌更是掙脫了平仄格律的束縛,更自由,表達的也更完美!

  • 14 # 雅靜9292

    我個人認為。所謂詩詞也是由廣大勞動人民的日常用語延變而來的,只不過是經過文人墨客的深化才形成詩詞。我想當時成語也已經有了平仄的韻律了。

  • 15 # 筆到

    確實如此。出口成章不是天生的.是集思廣益.儲存量多而產生。好比農田澆水的水渠.因水源充足.開啟堵水囗頸便湧流不息。

  • 16 # 小小風哥養魚造景

    古代寫詩的人是不是都會背平仄口訣呢?寫詩的人是不是張口就來呢?

    我想詩人寫詩創作和畫家作畫一樣,除了天賦以外,更多的是熟能生巧吧。古代人由於生產力低下,能夠讀書的大多數還是有一定家底的人家。而且他們寫詩要透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運用自如。和我們現代人從小就學習數學一樣,練習久了,用的時候自然就是張口就來。

  • 17 # 張國老一195669

    首先說我不會,都這個年代了,想說啥就說啥,不能廣按老一套了,高興願意寫就寫,不拘一格,社會在發展,文化在進步,老生常談,歷史可借鑑,現今文化社會的發展,歷史不能帶替,我們這一代人就是創造歷史改造世界的踐行者。

  • 18 # 老樵

    古代寫詩的人都會背平仄口訣嗎?

    1口訣的訣不是這個“決"。“訣"才是方法和記憶詞句的意思。

    2"古代寫詩的人"提法不夠準確。詩歌的韻律要求發展成熟的標誌,當是南北朝時的永明體,到唐朝發展到極致。所以至少在南北朝之前的古代詩人對平仄要求不太嚴格,更不用說有規範的完善的平仄口訣背誦了。

    3吟詩是一種奢侈的文化行為,為文人墨客所專享,待唐朝科舉取土完備後,詩文成為中試的重要內容,使吟詩作詩成為文人進士的階梯,前人所制平仄口訣自然成為應試的法寶,所作必合其規方得肯定,所以背誦平仄口訣當然也是充分必要的技能。

    "寫律詩的人張口就背得出嗎?"

    1"寫律詩的人"應是唐和唐以後的人了。魯迅說過:"一切好詩到唐已作完。"這個論斷科學客觀,就詩歌創作而言,詩歌創作是大唐一代文學,唐詩是中國文學創作的巔峰,前無故人,後難有來者。唐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分水嶺,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創作律的人當然應張口背出,只有這樣,才能讓所作律詩形式和內容完美統一,我們無法想象一個不能熟諳平仄的詩人能夠創作出中規中舉的律詩來。杜甫之所以能與李白齊名,是因為他嚴於規矩,所作詩歌“眾體皆工"。

    2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前人之述中的讀與吟正是對詩詞中韻律的感知與玩味,在玩味中體驗平仄的雅韻。所以,即使不會作只會吟的人,也深諳平仄歌訣的,更不用說創作律詩的人了。

    《籤翁對韻》是吟詩作詩的經典口訣,是學詩者的聖經,是平仄韻律和內容情感的完美對應,如果我們都能張口背出,深得要領,那你就要成為一個詩人了,起碼是一個會吟的雅士了。

  • 19 # 老街味道

    問題:古代寫詩的人都會背誦平仄口決嗎?寫律詩的人張口就背的出嗎?

    前言

    格律詩的平仄不需要背,即使是現代人,多寫幾首也就記住了。

    格律詩在唐朝定型以後,被納入了科舉進士考試中,如果記不住格律詩規則的話,連官也做不了。

    創作律詩最難的不是背誦律詩平仄的口訣,而是分辨每個字的平仄和韻部最難

    一、格律詩只有四種基本句式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注:個別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例如前三種句式的第一個平字仄都可以。

    另外,第三種句式平平平仄仄,有兩種變格: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

    第四種句式,平平仄仄平,還可以寫成救孤平的句式:仄平平仄平。

    第一種句式:仄仄平平仄,另有幾個拗句,均已平平平仄平舊拗,不再贅述。

    五言加兩個相反平仄的字,就變為七言, 例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二、律詩只有四種詩體

    這4種句式按照粘連、對仗,相鄰兩句不重複的規則,可以組合成4種律詩的詩體。

    1、五言

    例如以仄起仄收句式起頭,就是仄起仄收式五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李監宅(唐·杜甫):

    尚覺王孫貴,豪家意頗濃。屏開金孔雀,褥隱繡芙蓉。且食雙魚美,誰看異味重。門闌多喜色,女婿近乘龍。

    以仄起平收句式起頭,就是仄起平收的五律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房兵曹胡馬詩(唐·杜甫):【胡】馬大宛名,鋒稜瘦骨成。【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裡可橫行。

    上面說過,有些句式中的字是可平可仄的,上面這首詩種用【】標出。

    4種句式分別作為第一句,組成4種五律,其他剩下兩種,不再舉例。

    2、七律

    七言的律詩,就是五言律詩前面加上平仄相反的字,不過所有七言句式第一個平仄不拘。

    例如五言:仄仄平平仄,變為七言: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的七律如下: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唐代:杜甫)

    天門日射黃金榜,春殿晴曛赤羽旗。宮草微微承委佩, 爐煙細細駐遊絲。雲近蓬萊常好色,雪殘鳷鵲亦多時。 侍臣緩步歸青瑣,退食從容出每遲。

    其中可平可仄處,不單獨標出了。

    七律其他三種也不再舉例。

    3、排律

    排律就是五律或者七律,按照粘連和對仗的規則一直迴圈下去即可。例如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肺[腑]都無隔,形骸兩不羈。疏狂屬年少,閒[散]為官卑。分[定]金蘭契,言通藥石規。交賢方汲汲,友[直]每偲偲。有[月]多同賞,無杯不共持。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三、科舉中的格律詩

    科舉考試中的詩體,大多是五言的排律,所以不會格律詩的人,做不了進士。

    例如唐朝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

    善鼓雲和瑟,常聞帝子靈。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苦調悽金石,清音入杳冥。蒼梧來怨慕,白芷動芳馨。流水傳瀟浦,悲風過洞庭。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清朝 的試帖詩, 《陰陰夏木囀黃鸝》(李惺,嘉慶丁丑翰林)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楊柳三義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對於考生來說,遵循格律的平仄格式像呼吸空氣一樣自然,難的是限韻和借題發揮。

    四、作格律詩最難的是什麼?

    格律詩的規則很簡單,不需要特別去背誦,做的詩多了,自然就能記住。難的是很多字今古平仄不一樣,韻部不一樣。這是我們很難張口就做出律詩的主要原因。

    唐傳到宋,就有的字平仄不同了。例如宋朝《中山詩話》 中說:

    白樂天詩曰:“請錢不早朝。”“請”作平聲,唐人語也。

    請,作仄聲就出律了,作平聲不出律。《中山詩話》 說,“請”在唐朝就是平聲。所以白居易的這句詩不出律。

    今天的石、集、叔、出等等今天的平聲字,在古代是仄聲字。又如寒、刪、先等在今天是同韻母的字,在古代不同韻部。

    結束語

    格律詩的平仄口訣簡單,但是今人用古韻作律詩還是相對較難的,用新韻會容易些。

    另外,填詞的話要依照詞譜,而詞譜有2000多種,應該沒有人能背過,也沒有必要背。

    總之,無論填詞還是作詩,都沒有必要被什麼口訣,做完了,對照著修改即可,畢竟我們不需要考進士。

  • 20 # 使用者9635879133446

    不是信口即來?怎麼敢稱當代李白……

    醉酒

    三二朋友聚

    四五杯開懷

    一曲歌未盡

    已到天上來

    (海洋)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很多攝影達人都說拍好照片不看裝置,但他們的自己裝置卻很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