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梧桐樹邊羽
-
22 # 劉豫州998
一:律詩的平仄與格律,不是會背那麼簡單,退一步說,如果你不懂格律,只去死記硬背,你背一百次,忘一百次。熟記硬背200次,忘200次。包括平水韻。本人,劉豫州,就熟記硬背300次,忘300次。一點不誇張。怎麼會作詩?形象比喻怎麼會開車,就怎麼會作詩。只不過,學作詩比學開車難一萬倍。司機多的很,會作詩的有幾個?文人燦若繁星,會作詩的有幾個?詩人多的很,名詩人有幾個?
作詩全靠訓練,不靠死記硬背。訓練中記憶!有悟性才有記憶。例如:五絕格律之一。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如何記憶?一:記住五絕押平韻,並且首句不押韻。首句押韻不押韻另講。首句不押韻,是第二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第四句必押韻。那麼,第二句韻腳是平,第四句韻腳是平。
第二句與第三句必粘,粘必平仄相同,那麼,第二句第二字與第三句第二字必須都是平。
五律,七律,五絕,七律,各有幾個格律格式,若靠死記硬背,史來無例,古往今來掌握格律都靠訓練而掌握,久久成功,沒有捷徑。
-
23 # 西山詩家國
題主問得寬泛,卻暗含幾個機關,大有一個問題網羅所有平仄知識的想法!
這裡面至少有三個機關:
第一:古人什麼時候開始講平仄的?
第二:平仄格律在什麼時候定型的?
第三:古代有平仄格律的口訣麼?
下面,西山詩詞客就以自己的所知所學來一一回答,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魏晉以前詩的平仄意識已誕生,但仍處於渾沌時期。漢武時期‘柏梁體詩’出現,但只講究每句的句尾押韻,不講整詩的平仄。
魏晉及之前詩人雖然有意識地以‘發聲語氣’來安排字詞的排列順序,但沒有深入研究其規律,只是儘量地做到‘音聲諧和’,並沒有形成一定的平仄規律。
我們從《古詩十九首》就可以看到這種意識傾向和仍未成型的渾沌感。
例如《涉江採芙蓉》: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慾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這是漢朝的一首佚名五言詩,它具有一定的平仄格律特徵:
首先,偶句均押仄韻,草、道、浩、老,都屬於平水韻上聲十九皓。
其次,沒有三平尾,即便是三仄尾的‘在遠道’,也只有這一個。
最後,部分句子如‘蘭澤多芳草’、‘長路漫浩浩’的平仄符合近體詩的要求。
上述這些特徵,都是近體詩的特徵。
可見,在上古時期對於平仄的意識已經萌芽,且有一定的規律。
一定有人會說這是一個單獨的個例。
那麼,我們再看看東晉時期著名才女謝道韞的《泰山吟》: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復匠,雲構發自然。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謝道韞的才名天下皆知,又出身王謝世家,其才學詩文博採眾長,很顯然是最好的觀察物件。
在這首詩中,平仄規律也是比較明顯的:
首先:偶句押的都是平聲韻,雖然不在一個韻部,但其韻母發音基本是一致的。
要知道,中國最全面的韻書《切韻》是隋朝時期才發明的。儘管晉朝有自己的韻書,但據考證錯誤較多且不全面。
謝道韞和之前古詩十九首的作者能做到比較準確的押韻,是十分不容易的!
其次:首聯、頷聯和尾聯第二、四字的平仄都是相對的,這是近體詩‘平仄相對’的基本特徵。
最後:除了‘衝青天’是三平尾外,其他皆沒出現‘三平尾、三仄尾’的病聲。
▲從上面這兩首年代跨距有幾百年的詩,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魏晉及以前的古人已經有平仄發聲和規律分佈的意識,但那個時期的人還沒有發明出‘相粘、相對、相錯’和‘對仗’等平仄格律要求,所以,還處於相對渾沌的一種狀態。
南北朝至初唐時期,詩的平仄格律逐漸完成定型▼平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南北朝開始被深入研究
春秋古人發明了樂律‘宮、商、角、徵、羽’五音,《禮記》認為“聲成文謂之音”,把五音改成五聲,《文鏡秘府論》又把五聲分別對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
《文鏡秘府論》是最早提出‘五聲’對應四聲的‘平上去入’的文獻。這本書是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在唐朝貞元年間來中國求學所收集編錄的。
這是一本專門講述詩歌的聲律、詞藻、典故、對偶等形式技巧的文獻。
這本書參考了崔融《唐朝新定詩格》、王昌齡《詩格》、元兢《詩髓腦》、皎然《詩議》以及沈約等人的著作寫成。
遺憾的是,遍照金剛引用的這些書籍文獻絕大部分在中國古代沒有記錄!
沒有記錄的原因則是:上述寶貴的文獻在久遠的戰亂中失傳了。
不得不說,這是最令人痛心的缺憾!
透過《文鏡秘府論》,我們知道其實古人在詩歌平仄及其他格律方面的研究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了,而且有了相當的成果。
直到南北朝末期,詩歌格律才完全定型,並在初唐形成理論,完成了脫繭化蝶的蛻變!
▼跨越時空200年,促使‘近體詩格律定型’的人物史鑑
從南朝齊梁時期開始,詩歌的格律形式開始逐漸完善,這個完善是隨著四聲的‘平上去入’被定義後才出現的。
為方便大家瞭解近體詩格律的來龍去脈,我們把對‘近體詩格律成型’有重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按照年代順序編列出來:
他率先提出了‘四聲之說’,著有《四聲切韻》。
他在繼承周顒學說的基礎上,創‘四聲八病’之說,注重聲律、對仗。
他和沈約等人共創“永明體”,注重平仄協調,對偶工整,開啟唐代律絕先河。
蕭綱的成就不只是創出‘宮體詩’流派,而是在批判性繼承沈約《四聲學說》的基礎上,推動了格律的‘聲律和平仄、對偶’的成型。
可以說,沒有‘以蕭綱為首的文學團體’的推動,近體格律詩的出現將會更晚。
庾信是中國文學史的重要代表人物,詩聖杜甫曾讚譽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庾信的文學成就有很多,比如轉韻法、詩賦法都是他開創的,對後世李白、陳子昂的影響巨大。
而庾信在格律詩方面,則集南北朝及以前無數代人的大成,已臻完善。他的《烏夜啼》就已基本符合律詩的要求。
庾信《烏夜啼》:
促柱繁弦非《子夜》,歌聲舞態異《前溪》。御史府中何處宿?洛陽城頭那得棲。
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詎不自驚長淚落,到頭啼烏恆夜啼。
平仄方面:前四聯是七言折腰體,後四聯詩是標準的七言絕句。
對仗方面:前三聯對仗工整、沉穩。
▲可以說,在南北朝後期,近體詩格律理論已經基本成型,只是還沒有正式的理論學說傳諸於世,所以,後人一直不認可近體格律詩出現在南北朝。
他著作的《四聲指歸》,是隋唐之前‘聲韻病犯說’集大成的著作,為後來的格律詩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成就是總結律詩的對仗方法,形成‘六對、八對’之說,對沈佺期、宋之問定型格律詩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杜審言的大部分五言律詩已經完全符合近體格律詩的要求,但他最大的成是完善了五言律詩的規則,並開創了七言律詩的範例。
杜審言《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其實,我們今天看歷史,會發現那時候的人很不注重專利的。
如果老杜、上官儀、庾信等人先提出來理論,也就沒有後面‘沈宋’的事了。
明胡應麟評之:初唐無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體之妙,實為杜審言首倡。
元稹曾經評價此二人說:
沈宋之流,研煉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後,文體之變極焉。
▲所以說,到了‘沈宋’這裡,格律詩無論是範例還是理論都才真正的成型,平仄、聲病、對仗也都已達到了近體格律詩文體的巔峰,變無可變。
唐朝時期格律詩的平仄口訣及理論宣傳作為一個愛好詩詞的人,我們知道韻書是分辨平仄的最好工具,而平仄口訣則是開啟格律詩理論的鑰匙。
因此,我們下面就分析一下古人的韻書和格律詩理論是怎麼出現和傳播的。
▼文人皆依靠韻書分辨平仄
韻書是把漢字按照字音分韻編排的一種書,相當於現在的《新華字典》。
古人寫詩填詞主要參考韻書來判斷平仄和押韻。因此,沒了韻書就不會有平仄!
到了隋朝(公元601年),真正意義的韻書《切韻》才由陸法言檢校、編著出來,並流傳於隋末唐初(已佚失)。
到了唐玄宗年間(公元732年),孫愐在朝廷的支援下編撰《唐韻》,這是第一個被朝廷公認的韻書,可惜的是原書已佚失。
只有後來宋朝的《廣韻》、清朝的《佩文詩韻》流傳了下來。
有了韻書,就能分辨平仄。
如果再找到格律詩理論(平仄口訣或規律是格律的一部分),寫格律詩就易如反掌了!
▼‘沈宋’著書授學,布學天下
在唐朝的科舉進士考試中,格律詩是重要的考試內容。
沈佺期曾任唐朝弘文館的直學士一職,宋之問曾任崇文館任學士一職,都負責檢校並編撰新王朝的圖書,且教授生徒。
所以,可以肯定,作為皇朝直系學府的文官,他們一定編寫了相應的理論書籍,並分發到各地學府。
雖然我們現在已看不到初唐時期關於《格律詩平仄理論》的書籍,但是,《文鏡秘府論》的編撰者當時就帶走了大量的詩歌理論書籍,其中就有沈佺期的詩詞理論文獻。
否則,憑一個在大唐只呆了2、3年的日本和尚,怎麼可能編撰得出《文鏡秘府論》這樣的煌煌鉅著呢?
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又稱空海,俗姓佐伯,貞元二十年(804)七月至中國,元和元年(806)八月回日本。
▲所以,我們肯定當時有平仄口訣或者規律,只可惜在傳承中佚失了。
清學者楊守敬在《日本訪書志》中曾論及《文鏡秘府論》:
“此書蓋為詩文聲病而作,彙集沈隱侯、劉善經、劉滔、僧皎然、元兢及王氏、崔氏之說。今傳世唯皎然之書,餘皆泯滅。按《宋書》雖有平頭、上尾、蜂腰、鶴膝諸說,近代已不得其詳。此篇中所列二十八種病,皆一一引詩,證佐分明。”
由此可見,遍照金剛當時帶走了大量的南北朝和初唐時期的詩歌理論文獻。
楊守敬透過對比宋朝的格律詩理論來檢校,發現初唐的詩詞理論在宋朝都能佐證分明,這充分說明初唐時期格律詩理論已經完善。
所以,今天我們仍要感謝空海大師,若非是他帶了一部分寶貴的文獻去了東瀛,我們的詩歌傳承和歷史就遺失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只要掌握了平仄口訣和其規律,不用背誦就能寫出律詩來格律詩的平仄來自‘馬蹄韻’,古人根據駿馬奔跑的狀態得出了‘仄仄’是第一音步,並在此基礎上推出第二個音步‘平平’,然後迴圈往復,並採用半切的方法得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的平仄格律。
▼掌握格律詩的平仄,應首先從五言絕句的正格開始,並遵循以下規律:
一句之內,平仄相間,尾字平聲入韻;一聯之內,平仄相對,第二句尾字押平聲韻;聯和聯之間,平仄相粘(相同)、相錯相反;每一句不得出現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大拗。掌握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律,只需要在五言絕句每一句的前面加上一個相反的音步,就是七言絕句。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是每一個絕句的迴圈往復,依舊遵循第2、3、4條的規定,就可以無限推演下去。▲掌握了上述規律,只需要用三五天的功夫在紙上推演,就能熟練掌握五言絕句的平仄規律,無需再背誦。
具體的推演過程,請參見本人2019年12月13日的問答:《只需要熟練掌握了五絕的平仄,其他的七絕、五律、七律的平仄就都知道了》。
北魏(386年—534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第一個王朝。
北周(557年—581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隋朝建立。
南齊(479年—502年),蕭道成接替劉宋王朝,成為南朝第二個王朝。
南梁(502年-557年),蕭衍取代南齊稱帝,成為南朝第三個王朝。
-
24 # 李洪齊
學寫詩,從順口溜開始,順口押韻就行,跟學寫漢字一樣,開始筆劃對就行;之後可講究一下平仄,韻律和對仗,適當引經注典更好,這跟學寫漢字正楷要求相似;然後就講究詩情畫意,詩裡有畫面,有情意,就好象學寫漢字練行書一樣,有靈活性,有動感;詩的最高境界是不受嚴格的格律要求限制,敢於突破,而且意境極高,豪放壯觀,納萬物宇宙於心間筆上,細緻入微,觀心靈萬念於一律。毛主席《沁園春.雪》就是偉人大作!
-
25 # 野狐習禪
#野狐試答#
律詩的平仄格式就幾種樣式,規律性很強,也很容易記住,古代詩人肯定人人都爛熟於心,但沒有人做詩的時候會背這些平仄口訣的。就像現在我們都會背乘法口訣,但算賬的時候沒有人要背乘法口訣吧。
訓練有素,才情較高的詩人,靈感突現詩就出來了,好詩是自然而然的流出來的,刻意為之很少能有佳作。就是苦吟派詩人,也是做好了詩,再對個別詞語錘鍊修改,不會是拿著平仄來造詩。就像蜈蚣很多條腿行走自如,有螞蟻問他,你是咋樣走的,先邁哪條腿,蜈蚣結果不會走了。詩人要是想著平仄那還能做出來詩嗎?你馬龍、樊振東……他們打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你問他對方過來一個球你是咋樣想到用這個方法應對,那他必然打不了球了。
基礎的東西一定要練紮實,但到了一定程度這些就放一邊了。
回覆列表
古代寫詩的人都會背誦平仄口決嗎?寫律詩的人張口就背的出嗎?
在平仄格律出來之前,那肯定是不會背的,都沒有口訣,背什麼呢?平仄的概念直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正式提出,格律更是在平仄的基礎上形成,並附加上押韻、對仗一些規則,創作出一種新格式規範。
這也就是近體詩。學習近體詩,首要的就是學習平仄格律。而且在科場考試,也是用近體詩來考察一個人的文學能力。那麼你想在官場混飯吃,能不能不學習近體格律詩呢?除非你出自王侯家,或者像李白那樣反正科考的資格都沒有,否則的話平仄格律是必須學習的,這是成功的敲門磚。
當然你進了門之後,是否還用格律寫詩是你的自由。就好像開車吧,你得先守規矩一步步來,才能拿到駕照,至於透過駕照考試後,你是按規矩來,還是隨心所欲,天馬行空,很大程度決定在於你自己的心情。
首先,這是規則需要。古代寫近體格律詩的人必然會背誦平仄格式。
其次,這非常簡單。所以寫律詩的人對於平仄格式這種基礎入門知識肯定是張口就來。
說直白的,平仄格式只是把漢字發音分為平仄兩部分,然後套用四組現成的、固定的組合方式就可以了。
為什麼固定為四種?因為古人經過充分研究,這四種基礎格律是絕對不會發生音律錯誤的。那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且其他所有形式的平仄格式都可以在這四種基礎上發揮、推匯出來。總共是四四一十六種。
這就像乘法口訣的“四四一十六”,對於一個學數學的小學生而言,這有什麼難度?
對於一個以漢字為日常使用工具的華人來說,平仄格式是非常簡單的,只要稍微用那麼一點心,就好像你爸媽監督你背乘法口訣時花的那麼一點心思,基本上就會記住。
而且這種基礎還像騎單車的技巧一樣,一旦學會,就算一輩子不騎單車了,也不會忘記。
相對於平仄格式來說,倒是押韻和今古口音變化稍微複雜一些。到了清康熙年間,車萬育的《聲律啟蒙》和李漁的《笠翁對韻》將對仗、押韻進一步簡化,基本上連孩子都可以背誦了。
對於學會平仄格式和押韻、對仗的人來說,近體詩簡直就是手到擒來,易於反掌。
其實武則天當時推出平仄的初衷就是簡化作詩的入門,為朝廷大量補充讀書人作為官員的新鮮血液。
所以,平仄格律這個東西,其實是中國古詩詞的簡化,也成功地因為規範、簡化帶動了整個大唐的詩文熱潮,形成了中國詩詞史上的最高峰。
為什麼今天的人覺得平仄格律很難?
大都是難在了平仄劃分中的入聲字識別。初學者如果使用新韻,就會發現,近體格律詩的平仄格式實在是太簡單、太方便了。
其實我們一樣也可以張口就來的。只不過有關於詩,有關於平仄格律,在現實生活中已經不像古時候起到那麼重要的作用,甚至完全可以忽視,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去花心思學習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