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江山如此多嬌2262

    為什麼說“皮絆皮絆、千年不朽,萬年不爛"。

    在農村因為口角發生的爭吵,最後大打出手就是打贏賠錢,打輸住院,兩敗俱傷的後果。打架不僅給雙方身體上心靈上造成傷害,還會讓兩個家庭互相仇恨,視彼此為肉中刺,眼中釘。

    追昔到古代,我們看古人是如何處理家庭紛爭,如何化干戈為玉帛的。 在安徽有一個叫六尺巷的地方,大清康熙年間禮部尚書(用現代位置講究是教育部長)張英的家人因為地基問題和鄰居發生爭執,家人仗著張應做禮部尚書寫信給他,想透過他朝中做官的特權得到地方官員的庇廕。張英閱兵後坦然一笑,回了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信之後非常慚愧,主動讓地三尺,鄰居也深受感動,退地三尺建了一個宅院。於是兩家的院子之間有一條六尺的巷子,名為“六尺巷、,兩家的禮儀之舉被世代傳為美談。

    人生在世,擁有和失去都是常態,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一旦得到了,就會付出失去的代價。失去雖然是一種痛苦,也是一種覺醒。因為失去之後才知道得到不容易,任何人在得到的同時又會失去更多。要保持一個平衡的心態,拋開得失,遠離人生的煩惱,才能生活在佛性當中,得與失是一對雙胞胎,得到的時候失望隨之而來,一個人開心的時候很快會有痛苦而來。當我們得到了青春,我們失去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當我們得到了生命的同時,我們要在一分一秒地失去生命,我們融入社會的時候,左右逢源,卻失去我們原有的童真與坦蕩。

    遠親不如近鄰,在此我們也應該效仿古人,能以和為貴,即便有了糾紛,也應該得理也要讓人,握手言歡!

  • 2 # 國韻文化促進會會長

    在清朝康熙年間,安徽桐城縣發生了一件奇聞:當朝宰相張英家人與鄰居吳家為了牆基爭地界,打起了官司,告上了縣衙。可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沒有判決。張家地契上寫明瞭“至吳姓牆”,但張家人怕有理難爭,就寫信告訴張英,讓他出面處理。張英收到家書後沉思片刻,回信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人看了信後,明白了張英的意思,便立刻將院牆往後移了三尺。吳家人深感驚訝,在看了張英的詩後,也將院牆向後移了三尺。這樣一來,兩家院牆之間便空出一個六尺寬的空道。兩家人謙和忍讓形成了六尺巷,從而被世人褒揚,流芳百世…..

    故事中,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張英的其言其行蘊含著中華傳統厚德載物的博大精神,更體現出他德治禮序、崇德重禮的良好修養。

  • 3 # 邪皇v587

    六尺巷的故事

    —— 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贊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驚動官府的行為,於是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寥寥數語,寓意深長。張家接到書信後,深感愧疚,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被“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所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里人稱之為“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如今,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六尺巷,建成於清康熙年間。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張廷玉奉旨回鄉祭父,又酹酒姚氏殯所,撰詩有云:"昨向妝樓檢遺墨,班昭猶有未殘篇"、"重將不盡安仁淚,寄與雞鳴戒旦人"。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修復恢復是根據原來的牆體的高度,牆面的做法,以及地面處的恢復面貌修舊如舊。

    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2008年2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視察桐城視察,參觀六尺巷。

    2014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低調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2016年,桐城市對六尺巷片區進行開發升級。

  • 4 # 三小廣播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個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 5 # 邰社江

    千里修書只為牆,

    讓你三尺又何方,

    萬里長城今有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彼此互讓三尺名傳六尺巷。

  • 6 # 摩提頻道

    據我所知,聽老人家講:古代(記不清哪個朝代了)農村有兩個世家,為了園牆一牆之地起糾紛,互不相讓,一家較富,一家京城之中有人做高官。這家京城做官的家人就給朝中當官的寫了封信,要爭口氣。朝中高官給家人回了封信,是一首詩:“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千里家書一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這家人收到家信,想想是這個道理,感覺不好意思,果真讓了三尺。富家聽到這個訊息後,人家不以官壓人,反而讓了三尺,也感覺不好意思,就也讓了三尺。過去世家宅子比較大,於是出來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這就是“六尺巷”的來歷。

    可貴的是這首詩,入情透理,穿越時空,極具教育人,看事看長遠,胸懷要寬廣,不爭小節,不要斤斤計較!

  • 7 # 張華東999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贊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驚動官府的行為,於是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寥寥數語,寓意深長。張家接到書信後,深感愧疚,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被“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所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里人稱之為“六尺巷”。

    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如今,六尺巷,位於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存,不見當年秦始皇"。這首"讓牆詩"就出自六尺巷一段歷史典故。史料記載:張文瑞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于都,公批書於後寄歸。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歷史沿革

    六尺巷,建成於清康熙年間。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張廷玉奉旨回鄉祭父,又酹酒姚氏殯所,撰詩有云:"昨向妝樓檢遺墨,班昭猶有未殘篇"、"重將不盡安仁淚,寄與雞鳴戒旦人"。

    1985年,桐城市政府將"六尺巷"公佈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3年,安徽省政府有關部門撥專款進行部分修復。

    1999年,桐城市政府又撥專款在其遺址上進行復建與擴建。

    2002年,桐城市在原址的基礎上又恢復了"六尺巷"。修復恢復是根據原來的牆體的高度,牆面的做法,以及地面處的恢復面貌修舊如舊。

    2007年4月,"桐城文廟-六尺巷"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

    2006年11月21日,時任國務委員唐家璇在參觀六尺巷後,題辭:"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2008年2月21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視察桐城視察,參觀六尺巷。

    2014年11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王岐山低調造訪安徽桐城"六尺巷"。

    2016年,桐城市對六尺巷片區進行開發升級。

  • 8 # 大白讀史

    “六尺巷”指的是安徽桐城一條約六尺寬的巷子,關於它的由來,根據《桐城縣誌》記載,講是清初宰相張英家在建房時與鄰居吳家發生了界直糾紛,吳家認為張家在建房過程中越界侵犯了他們家的空地,而張家認為根本沒有侵犯吳家的土地。兩家各不相讓,劍拔弩張,併為此事打起了官司。

    張英,字敦夏,是康熙六年進士,此時正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雖然官高位顯,但是勤政愛民,從不幹侵害百姓利益的事。所以,他深得乾隆的器重,也得到了百姓的愛戴。

    這次張家和吳家的官司,官府考慮到張家有張英這個大官,吳家也是當地名門,所以遲遲不能判決。

    張家見縣裡無法斷案,於是家人寫信給張英,希望他利用自己的影響,給當地官府施點壓,把這塊地判給自家。

    當張英收到老家來的信件,開啟一看,唏籲不已。他提筆在回信中這樣寫道:“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的回信雖然短,但卻意味深長,體現了一位愛民如子的宰相的胸襟。家人收到回信後,慚愧不已,於是主動將房子的地基向後退三尺,不與吳家爭奪。

    吳家後來知道張英書信內容後,也大為感動,也把自己的圍牆後退三尺,這樣張吳兩家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被人稱作“六尺巷”。

    正是因為張英的謙讓,不但沒有濫用職權要求官府將地判入自家名下,反而勸解家人不要再爭。這種豁達的胸襟,讓他在始終保持了一顆平和的心態,不但不追究吳家的強佔地基之事,反而退讓了三尺地基,深深的感化了吳家,才讓兩家人共同留下了“六尺巷”的千古佳話。

    “禮尚三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禮讓他人,雖然表面上看,會暫時犧牲一些利益,但可以化解很多鄰里間的紛爭,也能贏得人們的尊重,感化更多的民眾。在不破壞原則的基礎上,在一些小紛爭上,禮讓他人可以化解許多的爭端。人與人之間的禮讓,會使這個社會更加美好,讓每個人的生活變得幸福和諧。禮讓是溫暖的春風,讓人間處處洋溢著幸福和諧的音符。

    如果不是張英的禮讓,桐城不可能存在這一條“六尺巷” ,甚至兩家的仇恨會越燒越旺,後果不可估量。張英讓三尺地,就是希望化解鄰里間的紛爭,讓大家以和為貴。他的禮讓,是化解鄰里紛爭的典範,也在無形中感化了許多人。

  • 9 # 喬鑠愛找樂

    這個典故的版本有很多,不過我傾向於傅以漸版本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 10 # 靈玉一休

    出在清代康熙年間的桐城人張英,他是滿清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當年張英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便立即寫信到京城裡告知相爺,希望相爺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

    張英看完信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詩寄回:“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接到迴音,總管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鄰居一見也讓出三尺地來,於是留下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後稱為“六尺巷”。由此張英名聲大震,倍受鄉鄰的稱讚。

    詩:

    千里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白話譯文:千里傳書說的就是牆的事啊,讓給他們三尺又能怎麼樣。萬里長城現在還在,但當年修萬里長城的秦始皇已不在了

  • 11 # 白衣霧藏

    我們來講一下六尺巷的故事。“六尺巷”的典故是一段歷史佳話,源於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 12 # 遲文志

    讓他一尺又何妨,我們家和對面屋的房產劃分問題中,我就想到了這個典故,主多讓了一些土地,後來我們倆家相處的很好,如果互不相讓,到頭來兩敗俱傷,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

  • 13 # 農耕花草

    六尺巷的典故發生在清康熙年間,是源於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是一段歷史佳話。

    一位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人,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是鄰居,兩家院落之間有一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

    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休將官司打到了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一封加急信送到了在朝中當差的張英手裡,要求他能出面解決糾紛,

    張英看了信後給家裡回信,信中有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回信後,明白張英信裡的意思,讓出了三尺空地,吳家看後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了三尺地,雙方各讓出的三尺,連起來就是六尺,兩家人過的路通暢又方便,還可以擺攤小賣,慢慢地形成了一條巷子,稱之為六尺巷,傳為一段歷史佳話。

  • 14 # 始終先生

    桐城六尺巷,和諧名城揚

    ----唐家璇

    “六尺巷”位於安徽桐城市西南部,全長100米、寬2米,建成於清朝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巷道兩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著“禮讓”二字。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於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佔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 15 # 老貓一九七一

    安徽桐城,自古鐘靈毓秀,物產豐饒;民俗淳樸,學風尤盛。文學流派“桐城派”,在有清一代,名噪一時,影響深遠。在“學而優則仕”的時代,這裡走出了無數的文人騷客和達官顯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張英、張廷玉,“父子宰相”的故事,依然廣泛流傳。最讓人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的,莫過於“六尺巷”的故事。

    故老相傳,在大清康熙年間,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的張英,在桐城老家的祖宅,與當地望族吳家為鄰。兩家府邸的院牆之間,隔著一條巷道,供行人往來交通使用。後來,吳家翻建祖宅,要佔用這個巷道。張家自然是不同意的。於是,雙方就把官司打到了縣衙,這下給縣官出了一道難題。因為糾紛雙方都不是省油的燈,一方是官高爵顯的宰相之家;另一方也是威名赫赫的名門望族。故而縣官遲遲不敢斷案。

    於是,張家人就給在京的張英寫了一封加急快遞,向他彙報此事。希望張英能利用自己的職權,向縣官施壓,使其作出對張府有利的判決。張英閱罷家書,立即批詩寄回。詩曰“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人見信,慚愧不已,立即就將院牆向內拆讓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將院牆向內讓出三尺。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比以前的巷道更加寬敞。兩家的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欺人的做法,深受民眾讚揚,從此成為美談。

    安徽桐城的“六尺巷”,體現了中國文化的謙和禮讓的優良傳統。它的“寬”,不只是寬在了“六尺”的道路上,而是“寬”在了人們的眼界胸襟上,更是“寬”在了和諧禮讓的傳統美德上。

  • 16 # 青花道

    清朝康熙大學士張英(就是清朝名臣張廷玉的父親)的家人因重修府邸時,因院牆與鄰居吳氏發生爭執,所以寫信給當時在京作官的張英,要求他讓當地官府幫其家人撐腰。張英收到信之後,隨即回詩一首:

    千里送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尤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英家人收到信之後當即決定把院牆向後退讓三尺,其鄰居知道後也向後退讓三尺。兩家之間便空出六尺,六尺巷因而得名。後來康熙帝知道了這件事,敇立牌坊以彰謙讓之德。現存在當地的牌坊,其實是1999年於故園重修時依舊制重建。

  • 17 # 朱才森

    告訴世人讓字的福音,在人道的作用。一生短暫,善待身邊每個人,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都是天意,爭名奪利幾十載,一陣春風化灰塵。

  • 18 # 分享學習新思路

    清朝時,在安徽桐城有一個著名的家族,父子兩代為相,權勢顯赫,這就是張家張英、張廷玉父子。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當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個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後來鄰居吳家建房,要佔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倒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裡回信中寫了四句話:

    千里來書只為牆,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出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6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 19 # 王sir234

    讓他三尺又何妨,這是一種豁達的心境

    想當年蘇軾被貶黃州,就是因為一直豁達才有後來的“東坡居士”,上可做官為國為民出謀劃策,下可耕農自力更生,豈不瀟灑,更有多少經典詩就是這個時期創作出來的,心境就是成就。

    全國抗疫,不出門為國家做貢獻,這下可把多數人憋瘋了,換種心境,我們有多少個年沒有和父母好好過了,我們有多少個年沒有停下來好好反思過自己的以前、現在和未來了,

    停下來,沉澱下自己,是另一種進步

  • 20 # 劉律師的法律課堂

    我們先來看這首詩: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去過安徽桐城者,想必總會銘記其中一景--"六尺巷",這條極為平常的小巷名揚古今,是因為它流傳著令人常思常得的一個故事,說的是清代禮部尚書張英,得知家人與鄰居為建圍牆而爭地皮一事,並向他求助時,遂修書一封,題詩一首日:“千里修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勸導家人忍讓為上。

    張英身為朝廷高官,卻不像某些權貴那樣,依仗權勢為家族爭利,反而採取了謙讓不爭的態度,教育家人要淡化與他人的爭鬥意識。家人亦深明大義,將待建的圍牆退讓三尺,鄰居為張英的官德感動,遂將正欲修建的圍牆退讓三尺。

    於是,兩家的圍牆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從此兩家不爭不吵,和好如初。

    後來,這條"六尺巷"就成了互諒互讓之美德的象徵。這首詩的後兩句是為了說明鄰里人際關係遠比死的磚瓦重要,寶貴的生命和時間遠比無價值的喟嘆和紛爭重要,即使今日,爭得了這三尺又如何?秦始皇當日修築萬里長城何等意氣奮發,如今又何去何從呢?你們修牆修得過長城嗎,長城今天還在呢,但修牆的秦始皇又如何了呢? 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個典故為何流傳至今,就是其可貴的朴樹的美德,值得後人學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