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為犁

    古人隨身攜帶點火用的那個叫:火摺子。

    根據歷史有關資料記載,火摺子最早應該是出現在公元577年前後,南北朝時期,當時社會動盪不安,四處征伐不斷,物資短缺,火種稀少。據說北齊的一位宮女(我很好奇這個宮女發明家叫啥名字?)受日常生活啟發,發明的一種簡易的生火裝置。她們將粗糙的土紙緊密的卷集在一起,把它點燃後再吹滅,這時雖沒有火苗但還會看見紙卷在隱隱的燃燒,不過當時這種簡易的火摺子非常容易熄滅,還必須考慮天氣的因素,儲存時間也是很短的,當時也只在軍隊和貴族之間傳用。

    火摺子作為有條件的人們外出時候會帶的生火工具之一,它的效果和木炭有些類似,都是可以沒有明火且可以燃燒的時間比較久。只是散發的熱量遠遠沒有木炭那麼高。畢竟是要攜帶的,不是真正引火燒身的。所以火摺子的效果要做到燃燒持久、“待機”時間散發的熱量不太高,使用的時候可以復燃或者可以引燃其他物體。

    後來在歷朝歷代的改進下,火摺子的製作方法也逐漸精細起來。人們以糧食作物的杆莖為原料,放置水中長時間浸泡,取出後進行上千次的捶打,再加入棉絮、蘆葦纓子繼續錘鍊,曬乾後,與硫磺、松香等易燃物質混合一起,擰成圓柱狀,點燃後放置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需要點火時,拉開竹筒蓋子,火種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只要用嘴一吹就能使它重新復燃。

    這種火摺子運用了化學原理,想要取火的時候只要開啟蓋子,稍微一晃動就能夠點燃了,十分方便。但價格不菲,古代基本上都是皇宮和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

  • 2 # 有類風溼的皇甫香香

    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比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 其實我也發現用報紙也能做火摺子:“1·把一張廢報紙揉皺,揉的越皺越好 。2·鋪平揉皺的報紙。3·捲起報紙,鬆緊度適中 。4·點燃它!!” 最後火摺子製成了!

    望採納!!!

  • 3 # 咖哩豬排飯

    中國古代的打火機——火摺子

    根據記載最早的火柴是由中國在公元577年發明的,當時是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進迫,物資短缺,由其是缺少火種,燒飯都成問題,當時一班宮女發明了火柴,不過中國古代的火柴都只不過是一種引火的材料。其後在馬可波羅時期傳入歐洲,後來歐洲人就在這個基礎上發明一度被人稱為“洋火”的現代火柴。“洋火”能借著摩擦生火。而發明這種火柴的人是英國的沃克,他在1826年利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塗在火柴梗上並夾在砂紙上拉動便產生火。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開啟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真正的火折是一中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菸什麼做火引的。 用很粗造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

    書上有說這東西用於夜行夜襲,也有人說是用於以前抽水煙用的。可能是一個軍用一個民用吧。那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道理還是很簡單的。不神秘 火折(摺)子 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火摺子製作方法:

    火折(摺)子火鐮子、火石、火摺子是一套,火摺子是易於攜帶之簡便照明和取火用具。

    較好的火摺子的紙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

    說簡單了,就是一團紙捲起來,點燃後儲存在容器裡,既不能給充足氧氣也不能不給,半燃燒狀態的火種要用時拿起來吹送氧氣,就能燃燒了。

  • 4 # 福自福地來wjf

    古人取火歷史悠久。遠古時,人們發現了石與石塊的碰撞而產生火花。後來又發現了用木頭快速磨擦木頭而產生燃火。上古時侯,人們便學會了用鑽木取火。

    當人們真正會用火,便是來自上古的冶鐵技術開始。那時人們在提前知道石頭與石頭碰撞可以冒出火星後,到了鐵礦開掘開始,人們掌握了冶煉技術,從那時起,世上便出現了一種取火用的火鐮,是冶打製成的。大的有三寸長,小的有二寸左右,兩頭向外擰成3字型彎鉤,寬窄約有一公分上下。人們手拿火鐮子敲打一種特殊的石頭(民間叫火石,容易碰出火星)而產生火花,這個火花澎到第三種易燃物質上便會著火了。

    這個第三種易燃的物質,在遠古及上古時,可能含類諸多,只要是能易燃的東西,可能都會配用。比如漚糟的樹葉,帶油質的樹內皮幹纖維,各種雜乾草,幹禾秧子或是某些動物油毛及皮等。

    到了三朝以後,人們可能發現了礬,硫磺等諸多易燃化學物質,人們把這些易燃物質運用到了火的上面。

    而到了人們說的火摺子時,也就是說人們已經懂得了初級的造紙技術了。

    古代的火摺子,在民間它叫枚子紙,很粗糙,土黃色。它的製造原料應該不外乎樹葉,枝,皮,草,竹子,蘆葦和莊稼桔杆了。至於內放有何種化學燃料,咱不好說。我只知道這種紙很粗,多孔,但很柔。人們把它摺疊多折,有一指多寬,有一尺多長。用它生火時,人們一手拿火石,把火摺子上頭和火石放劑拿在一起,一手拿火鐮用力上下打火石,火星澎到枚子紙上,立馬就會引燃著火。這個三用火鐮火石頭和枚子紙在中國恐怕至少也用了一千多年(枚子紙以前為雜物),這個東西一直用到了上世紀最貧窮困難的六十年代初,當時洋火極少,二分錢一盒也買不來,所以人們不得不用它來生火了。

    這個火摺子,它如燒的香一樣,你不吹它,它不會起火苗,所以它是慢慢慪著冒煙的。一條火摺子一般可供四五個小時,也就是早上用過後中午再用。若到晚上做飯用時,須得用新的再打火引燃了。

    這個東西為萬家之火源,不單隻用於皇宮的。

    而存放火種枚子紙的東西,是有竹筒的用竹筒,沒有竹筒的用一瓦盆子一蓋也就可以了,因為留有一定的縫隙,它不會滅火,如果隔絕空氧,它隨時是會滅的。

  • 5 # 華中舊書社

    古人隨身攜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火摺子,火摺子並不是一吹就著,火摺子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用火點燃後再把它吹滅,這時候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象灰燼中的餘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需要點火時只要一吹就能使它復燃,不過吹是很有技巧的,需要突然、短促、有力,送氣量要大。用於夜行夜襲,或者用於以前抽水煙。一個軍用一個民用。它的裡面是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真正的火折是一種極容易被點燃的草紙,鄉下從前多是用來點菸做火引的。

  • 6 # 皎月夕子

        古代,有一位聖人從鳥啄燧木出現火花而受到啟示,就折下燧木枝,取木棍卡在木槽裡鑽木取火。他把這種方法教給了人們,人類從此學會了人工取火,用火烤制食物、照明、取暖、冶煉等,人類的生活進人了一個新的階段。人們稱這位聖人為燧人氏。

        擊石取火: 在森林中居住的燧人氏,經常捕食野獸,當擊打野獸的石塊與山石相碰時往往產生火花。燧人氏從這裡受到啟發,就以石擊石,用產生的火花引燃火絨,生出火來。

        這樣比起以前的鑽木取火又更進一步,不用保留火種,隨時可以以石擊石產生明火,更加方便使用了。

       

  • 7 # 知秋一葉022

    只要大家看過古裝影視劇都能看到,隨身攜帶能點火的叫火摺子。

    因為在古代沒有打火機這個東西,所以我們經常能看到他們去洞穴或者盜墓電影,都會拿出火摺子來用。但是有一點是讓我們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他們在用火摺子的時候一吹就著了?這是什麼原理呢?

    所說的火摺子就是火柴的前身。火柴最早的發明人是個英華人,他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摺子的出現比火柴早多了,火摺子是在南北朝時期才被髮明出來的。

    火摺子的發明者是一群不知名的宮女。在南北時期,戰爭不斷,那時候軍隊的人每天吃不飽,物資也短缺,尤其是缺少火種。每天只能吃生食冷飯,幾個宮女就發明了當時的火柴。後來古代人才普遍使用上了火摺子。

    其實火摺子的製作並沒有那麼複雜,而且還挺普通的。火摺子是用當時的草紙、棉花、硫磺等物質製作成的,把這些東西都包好在捲起來。然後放在小竹筒裡,用火先把它點著,然後把它熄滅。雖然火熄滅了,但是裡面面還是有殘留的火星,等到要用的時候再把這些火星吹燃,就會冒火了。

    可以看得出來古人是相當有智慧的哦。一個小小的發明就可以給後世帶來如此大的作用,也是非常讓我佩服的呢。

  • 8 # 天香引

    最早的生火方式是鑽木取火,原始人就會用此方法生火了,一直到唐代還有人使用。杜甫的《清明詩》裡就有寫道:“旅雁上雲歸此塞,家人鑽火用青楓。”說的就是鄉下人採用鑽木取火的方式生火。一個熟練掌握鑽木取火方法的人,五六分鐘就可以鑽出火來。當然,這需要極高的手速,男子比較擅長。鑽木取火比較麻煩,對材料的要求也比較高,必須有乾燥的木頭和引燃材料。

    後來,人們發明了鑽木取火的升級版——火弓。就是在鑽木取火的那個棒棒上加了個旋轉弓,來回抽拉旋轉弓,就能帶動棒棒高速旋轉,這樣不到一分鐘就可以生出火來。古代還有一種利用聚焦太Sunny生火的工具——陽燧。陽燧可以看作是一個大凹面鏡,能聚集太Sunny到一點,引燃生火材料。類似陽燧的生火工具在其他古文明中也較為常見。古人認為這種方式取得的火來自太陽,是與天地相通的,無比自然神聖。今天奧運會的聖火採集用的就是這種神聖的方式。但陽燧取火受天氣限制較大,趕上陰雨連綿,你一週都別想生火。

    古代有沒有不受天氣影響且便攜快速的取火工具呢?有的,那就是火石。火石在魏晉時就有了。火石取火比較高階,是小說裡大俠們常用的方式。火石一般用燧石或鵝卵石製成,將兩塊火石打擊或摩擦,能產生火星,引燃易燃的火絨。火絨的材質有很多種,有的用艾絨,有的用被硝水泡過的紙或者塗有硫黃的木片,還有的用易燃的炭布。火石也有升級版,叫作火鐮。火鐮本身是一個手掌大小的小皮包,側方鑲有一片鐮刀形的鋼條,稱為火鋼。火鐮裡面裝有火石和艾絨,點火的時候就用火石打擊火鋼,引燃艾絨取火,非常方便。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陝北的一些農村地區還有用火鐮生火的。

    古代還有一種神奇的生火工具——火摺子。我們在電視劇裡常看到這樣的場景:大俠們在黑暗處需要點火照明時,就會掏出一個小竹筒,往裡一吹氣,竹筒裡就會生出小火苗,看起來無比神奇。這種生火工具就是“火摺子”,其利用的是物理學上的復燃原理——已經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重新獲得充足的氧氣後又可以重新燃燒。

    火摺子的製作方法是:將易燃的草紙卷或加工過的藤蔓點燃後吹滅火焰,然後塞進小竹筒,再蓋上蓋子,造成竹筒內部的缺氧環境,但竹筒裡面的火星實際還在緩慢燃燒。用的時候開啟蓋子,向裡面吹氣供氧,火星就會復燃。

    20世紀初,火柴從西方傳入中國,上述生火工具便慢慢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 9 # 洪果果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開啟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從新燃燒。

    那麼是怎麼製作的呢?

    首先是把紅薯浸泡在水中,然後泡一段時間之後把它取出來,之後把它錘碎再加上棉花繼續搗,並且還要加一些蘆葦櫻子。將這些搗碎物曬乾之後加上一些硫磺,也就是易燃的東西。最後再把它們塞到小筒中,只點一下,不需要明火,但是火星不滅就行,這樣等到需要的時候只要用嘴一吹就可以再次復燃。

  • 10 # 黑眼歷史觀

    你說得應該是火摺子。

    可以理解成雪茄一樣,能夠燃燒很久的東西,當然,燃燒是很微弱的,但是有不會滅【一般質量好的能燃燒好幾天】。用的時候開啟蓋子,吹一下,增加氧氣量和空氣流動來助燃。

  • 11 # 薩沙

    這是火摺子。

    什麼叫做火摺子,是一種比較方便的點火工具。

    古人點火主要是三種工具:

    第一,火鐮。

    火鐮結構很簡單,一頭是金屬,一頭是打火石,裡面還有一些火絨。

    使用的使用,用打火石撞擊金屬,從而產生火星,點燃火絨。

    火絨主要是處理過的棉或者絨,一遇到火星就能燃燒。

    這種火鐮用了上千年,直到建國後五六十年代,北方一些老農還在使用,可以省火柴。

    第二,燈燭。

    古代有些錢的人家,家中往往會有長明的油燈或者小蠟燭,就是用於點火的。

    這其實也花不了幾個錢,對於有錢人來說算不了什麼。

    第三,火摺子。

    火摺子是最方便的隨身引火物。

    因為燈燭一旦點燃,當然不能隨身帶著走。

    而火鐮需要反覆擊打才能點燃,有時候要搞很久,很不方便。

    火摺子是一種圓筒外形的小東西,裡面裝的是一種半燃的物質(有很多種)。

    只要將火摺子的蓋子合上,它就會因為缺氧處於一種半燃半滅狀態,可以維持幾個小時甚至大半天。

    然而,只要開啟蓋子,對它一吹氣,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形成一個火苗。

    這個火苗可以用來引火,尤其是點菸,很方便。

    火摺子不是什麼高科技的東西,很容易製作。

    它的缺點是維持不了多久,往往也就是幾個小時,然後還是會因缺氧而熄滅。

    古人使用火摺子,主要是用於抽菸,或者是一些需要反覆點火的職業,比如更夫。

    火柴誕生以後,火摺子就被淘汰了。

  • 12 # 造作的楚狂人

    火是生產生活中都不可或缺的,那麼古人點火都有哪些方法,使用哪些工具呢?

    大致有四種,而最主要的,只有兩種。

    第一,是靠自然取火,遇到雷電,點燃樹木,就有了火。這種方式比較原始,也沒辦法保證取火的穩定性,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第二,鑽木取火,利用木棒摩擦生火。這種方法太費力,而且生火比較慢,也很快就被淘汰了。

    至於後兩種,就是古代社會常用的生火方法,並且演變出生火的工具,可以隨身攜帶

    燧石取火,工具:火鐮

    燧石,也就是火石,更具體一點,就是石灰岩。

    這種石頭,質地堅硬,密度大。更重要的是,火石裡面有磷、錳等成分,這些都是能夠助火的。

    因為這種石頭比較堅硬,石器時代的人們,常常用它來製作工具,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他們發現這種石頭摩擦撞擊,會產生火花。因此發明了燧石取火的方法。

    此後不斷改進,便出現了更加精良的工具:火鐮子。

    火鐮子的使用歷史非常久遠,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國的農村還在使用這種工具。

    火鐮基本由三部分組成:火石、火絨和火鋼。製作的材料有很多種,但共同特點,就是乾燥易燃,便於生活。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火鐮就像現在的打火機一樣,是男人們的隨身物件。根據需要,火鐮可以製作得非常精美,樣式豐富。它在民眾中流行,既有實用性,又有裝飾性。

    火摺子取火

    這是一種我們在電視劇裡經常看到的工具。在黑暗中,只需拿出火摺子輕輕一吹,便燃燒起來,非常神奇。

    火摺子到底是誰發明的,不可考證。最早應該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據說是由宮女發明的。

    火摺子通常是捲成筒狀,放在竹筒裡,便於攜帶。基本原理就是利用氧氣

    一般是先點燃,然後密封,這時火摺子裡空氣稀薄,火焰燃燒得非常緩慢,像灰燼一樣。但是,只要一開啟,在氧氣充足的環境裡,火摺子就會立即燃燒起來。

    製作火摺子的材料同樣有很多種,但必須是易燃、耐燒的。火摺子中通常也會加入一些紅磷,這種物質燃點很低,接觸到空氣,就非常容易自燃。

    一般的火摺子,主要材料就是紙錢,也就是燒給死人用的那種,也可以是草紙。總之比較乾燥,耐燒就行。至於富貴人家的火摺子,製作方法就更加複雜精緻,在此不細說。

    以上就是古人最主要的生火工具,題主所描述的那種,應該就是火摺子。

    綜合來看呢,火摺子的確是所有生火工具中效率最高,而且最便攜的。但時至今日,火摺子已經不存在了。

    反而,燧石取火這種方法,日益更新,直到今天還能看見它的影子。包括火柴、打火機,都是運用了燧石取火的原理。

  • 13 # 全網精選推薦

    比較好的火摺子的製作方法是以白(紅)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或擰為繩,晚間燃之似無火放在竹筒裡,用時取出一晃即燃,很易燃,適合封建時代的有錢人家和帝王。

    但是一般的火摺子的紙只是普通未打孔的紙錢(燒給死人的錢紙)也可是草紙。製作時把紙裁成比竹筒還長的長度來剪下來,在捲起來,鬆緊度適中,捲成於竹筒內般粗大小,最後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到需要用時,把蓋子拔掉,然後對著火摺子輕輕吹,當然要吹的有技巧才行。以前鄉下多用於抽水煙和生火的。火摺子的常見外形如下圖所示:

  • 14 # 豫北老崔

    想必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一個場景,就是古人在需要點火的時候,從身上拿出一個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現了火苗。如今我們有打火機這樣的現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點火,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古代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裝影視劇中那個點火的工具叫做火摺子,在我們一貫認知當中也許會感覺火摺子比火柴和打火機還要方便,只要輕輕一吹就出現了火苗,並且讓人感覺使用火摺子很有氣質,其實火摺子只能保持幾個小時,跟打火機火柴待機時間是不能比的。

    火摺子的發明人其實並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歷史名人而是南北朝時期的幾位宮女,南北朝時期也是一個戰亂時期,由於時常戰亂導致很多士兵只能食用冷食物來果腹,長期下去對士兵的身體和戰鬥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幾位宮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聰明才智發明了讓我們都驚奇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原理不同於火柴,火柴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柴屬於近代的產物,可以長時間存放,隨時可以使用,打火機也是如此。而古人發明的火摺子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就要更換新的火摺子。

    火摺子是採用竹子,蘆葦和莊稼桔杆,裡面填充樹葉,枝,皮,草等作為引燃的基礎,裡面還加入硝、硫磺、松香、磷等,讓火摺子可以在不使用的時候裡面保持火星。

    火摺子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晚間提前點著放在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

    雖然火摺子只能使用壽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可是它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足以證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說讓我們驚歎。透過人類與火的關係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繁衍,日常生活之中離不開火的使用。開始的鑽木取火,後來人們發現了打火石,再到火摺子,甚至近代的火柴,現代的打火機,液化氣天然氣,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繁衍火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火摺子雖然在近代被火柴和打火機代替,火摺子依然有自己獨到的歷史地位,比火柴要早千年左右,一直造福著人類,而火摺子的原理那怕現在依然被各領域廣泛應用。

  • 15 # 這個歷史很正

    古代的那個叫做火摺子。

    我們經常能夠在電視上看到,人們通常拿出火摺子出來輕輕一吹就可以點燃,但是古代的火摺子遠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古代火摺子的做工比較繁瑣。

    普通人家使用的火摺子的做工普遍是使用未打孔的紙張,緊密的黏貼在一起,然後卷好放在竹筒中,點燃後再蓋上通風的蓋子。而且這種火摺子只有幾小時的壽命。

    當然這是比較簡單的,對於一些有錢人家,他們的火摺子一般都是做工複雜些。

    先是以番薯藤曼浸泡曬乾,再加入香料,硝石、硫磺等一些助燃物質,最後再將他們擰成一股,放置在竹筒中,蓋上蓋子。

    蓋上蓋子後,就避免了火摺子內的助燃物質與氧氣的接觸,減少損耗,延長火摺子的使用時間。

    等到需要用的事後,再將蓋子取下,然後對著火摺子,快速、有力的吹下,這是就會有火苗蹦出,隨著即可取火燃燒。

  • 16 # 金兔歷史

    這個隨身點火工具叫火摺子。

    火摺子是古代常見的點火工具,在一些影視劇中就能看到火摺子的身影。通常,主角取出火摺子,只需要對著火摺子輕輕一吹或者輕輕搖晃,立馬就有火焰冒出,不用的時候就直接把蓋子蓋上,火焰就被熄滅了。這樣一種看起來十分高階的火摺子,其原理也不復雜。先來看看火摺子是如何製作的吧。

    一般的火摺子,用的是草紙或者普通未打孔的紙錢(即燒給逝者的紙錢)。製作時,先要對紙錢進行裁剪,裁剪後,紙錢的長度要比竹筒的長度還長,再把裁剪後的紙錢捲起來,鬆緊度適中,卷完後,就把紙錢插入竹筒內,最後再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

    這樣,火摺子就做好了。需要用到時,就把蓋子拔掉,對著火摺子輕輕一吹,或者把火摺子拿在手裡輕輕搖晃,就有火焰冒出。

    說起來,火摺子的原理並不複雜。

    簡單來說,就是引燃物在竹筒裡燃燒。由於把蓋子蓋上,竹筒內處於缺氧環境,所以引燃物就在竹筒內緩慢燃燒,開啟蓋子後,對著火摺子吹氣或者輕輕搖晃,實際上就是讓竹筒內的燃燒物和氧氣接觸,而當氧氣一充足時,竹筒內的燃燒物就會劇烈燃燒。

    這是火摺子的基本原理,所以,上述的火摺子的儲存時間就比較短。原因很簡單,即便處於缺氧環境,紙錢燒完的速度也是比較快的,而一旦竹筒內的燃燒物燒光,那麼,這個火摺子也就失去了點火的功能。

    當然,還有一種效果更好的火摺子。

    這種火摺子,內部用的不是紙錢,它的內部是以白薯蔓浸入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扁,曬乾,最後加入硝、硫磺、樟腦、松香等多種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製作而成的。這樣製成的火摺子,可以儲存更久,使用起來也更加方便。

    不過這樣製成的火摺子,造價也更高,尋常的百姓自然用不起,因此,一般只有富貴人家才能用得起這種較好的火摺子。

  • 17 # 淮安軍子

    想必大家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看到這一個場景,就是古人在需要點火的時候,從身上拿出一個如同笛子的用具,一吹就出現了火苗。如今我們有打火機這樣的現代用具,在之前是用火柴點火,很多人也許會好奇古代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是什麼,一吹就著?原理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古裝影視劇中那個點火的工具叫做火摺子,在我們一貫認知當中也許會感覺火摺子比火柴和打火機還要方便,只要輕輕一吹就出現了火苗,並且讓人感覺使用火摺子很有氣質,其實火摺子只能保持幾個小時,跟打火機火柴待機時間是不能比的。

    火摺子的發明人其實並不是什麼流芳百世的歷史名人而是南北朝時期的幾位宮女,南北朝時期也是一個戰亂時期,由於時常戰亂導致很多士兵只能食用冷食物來果腹,長期下去對士兵的身體和戰鬥力都有一定的影響,後來幾位宮女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聰明才智發明了讓我們都驚奇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原理不同於火柴,火柴用樹膠和水製成了膏狀的硫化銻和氯化鉀,把它塗在火柴梗上用砂紙輕輕一劃,就會出現火花,火柴屬於近代的產物,可以長時間存放,隨時可以使用,打火機也是如此。而古人發明的火摺子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幾個小時就要更換新的火摺子。火摺子是採用竹子,蘆葦和莊稼桔杆,裡面填充樹葉,枝,皮,草等作為引燃的基礎,裡面還加入硝、硫磺、松香、磷等,讓火摺子可以在不使用的時候裡面保持火星。

    火摺子以白薯蔓浸水中泡濃,取出捶扁,再泡加棉花、蘆葦纓子再捶,曬乾,加硝、硫磺、松香、磷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而製成的,最後折成長扁筒,晚間提前點著放在竹筒裡,沒有明火但又不滅,始終有火星在,因為有磷以及一些易氧物質,氣溫高的情況下,用嘴吹,或者快速甩,它就會與氧充分接觸而起劇烈反應而燃燒。

    雖然火摺子只能使用壽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可是它出現在南北朝時期足以證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智慧可以說讓我們驚歎。透過人類與火的關係我們可以知道,人們經過這麼長時間的繁衍,日常生活之中離不開火的使用。開始的鑽木取火,後來人們發現了打火石,再到火摺子,甚至近代的火柴,現代的打火機,液化氣天然氣,我們可以知道人類繁衍火佔據很重要的位置。

    火摺子雖然在近代被火柴和打火機代替,火摺子依然有自己獨到的歷史地位,比火柴要早千年左右,一直造福著人類,而火摺子的原理那怕現在依然被各領域廣泛應用。

  • 18 # 蕭郎君

    這個東西叫火摺子。

    古代點火方式很多,比如鑽木取火,擊石取火,弓鑽取火,藤條取火等等。

    當然,取火工具也是層出不窮,比如燧、火鐮、火絨、火煤子、火摺子等等。

    火絨其實就是一種棉花,俗稱絨棉。它長在“火草”上,採摘後將它曬乾,曬乾後的火絨極易點燃。

    燧又分為木燧、石燧、金燧。

    木燧即是用木頭製作而成鑽火的工具。

    石燧即石頭製作的,一般會在石頭下面放火絨,用金屬和石頭相撞,冒出的火星會濺落在火絨上,從而取火。

    金燧則是利用太陽取火的一種銅製的工具,比如銅製的尖底杯,銅製作的凹面鏡。

    將銅鏡放在太陽底下,Sunny會聚集在中間處,這種方法類似於用放大鏡取火。

    火鐮,它的形狀像一把鐮刀,由火石、火絨和火鋼組成。

    火鋼是火鐮的主要部分,它是一個很普通的鋼條,只需將它打造成鐮刀狀即可,有些人還喜歡在上面紋一些樣式。

    火鐮在明初的時候已經成為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清朝時火鐮被當作為定親聘禮,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依舊有人在使用。

    火煤子是清末時期出現的用來儲存火種的工具,也就是火紙筒。

    火紙筒用的是專用紙,只需點著然後插入紙筒內,明火就會變為闇火,使用時取出吹一下就可以點著。

    火摺子類似於火煤子,它也是管狀的,是一個紙卷,儲存火種工具,大部分用作夜間使用。

    不用的時候,紙捲上會有一絲火星,這個火星保留四到五個小時,使用時需要快速吹氣才能點著。

    一般火摺子是用草紙製作而成,好一點的火摺子製作起來就比較麻煩了,基本是有錢人家才會使用的。

    草紙是易燃物品,製作好的火摺子裡會有磷,還有一些易氧物,當快速甩,或者快速吹氣時,和氧氣接觸就會點燃。

  • 19 # 十年讀書

    古人隨身帶的點火用的那個叫火摺子,是沒有打火機和火柴之前取火的工具。

    火摺子我沒有見過,但我小時候卻在農村見過另外一種取火方式,有點類似於火摺子。

    大概是80年代末吧,那時農村的老人都喜歡抽旱菸,把自制的菸葉放在菸斗裡然後點著吸。農村那時比較貧窮,雖然有火柴但平常都是省著用,像這種抽菸抽一袋用一根火柴對於農村人來說太浪費,是不可能的。他們就想到了另外一種點火方式,用一根麻繩一頭留著火星,要點火的時候,用嘴巴一吹就著了,不用就放到一個竹筒裡,然後蓋上蓋子,一根能用很長時間,但我估計那麻繩應該不是純粹的麻繩,應該是經過特殊製作,具體是怎麼製作也不太清楚。

    火摺子其實與這種麻繩點火類似,應該就是在火摺子的基礎上演變過來的。那麼火摺子是怎麼點火的呢?

    火摺子的原料是用很粗糙的土製紙捲成緊密的紙卷,插進竹筒裡,然後點燃,並蓋住通風的蓋子。這樣一來,沒了火苗,但能留下一個紅點點,就像抽菸的火星一樣,隱隱地燃燒著,但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到需要用火時,把竹筒蓋子拔掉,對著裡面的火摺子輕輕一吹,就能使它復燃起到點火的作用。在很多古代電視劇裡,這樣的場景我們見過很多也不陌生。

    火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如果沒有火,我們人類有可能今天還在茹毛飲血,所以在此對人類取火的程序再作一次補充。

    我們都知道,人類在沒有火之前,都是生吃食物,與現在的動物無異。最開始的取火方式是鑽木取火,它有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最主要的一種取火方法。

    鑽木取火分為兩件主要工具:鑽火板和鑽火杆。第一步先是摩擦取火,利用鑽火杆與鑽火板穴槽間摩擦生熱的原理,當持續的摩擦會產生燃燒的粉末,其上有微小的火花,把這些火花引到事先準備好的易上,然後慢慢吹著。這可是個力氣活,想要燒著火得有最少兩個人分工合作,弄上半天才能生著火。

    然後出現的取火方式是火鐮,它的出現比鑽木取火又前進了一大步。

    人們在日常勞作中用鐵工具碰撞到石器時,發現鐵石相擊的瞬間能迸出火花。透過這樣的啟發,古人創造了金屬與石頭相擊的一種取火方法,並逐漸透過最佳化簡化成能隨身攜帶的火鐮火石。火鐮發明以後,它便成為中國古代最流行、最實用的取火工具,用了很長時間。

    火鐮以後又開始有了火摺子,火摺子明顯比以上兩種取火方式更為適用也更便捷,在此不做贅述。

    但無論是鑽木取火、火鐮取火,還是火摺子取火等方式,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那就是隻能引起火星,而非火焰。從有了火星到產生火焰還需要一個過程,讓人們感到很不方便,因此後來才發明了火柴,能夠快速引起火焰,而成功取代以上那些取火方式,成為在打火機被髮明之前最主要的取火方式。

    火柴雖然現在用得很少,但大數人應該都見過。火柴其實是透過硫磺引火的原理,自歐洲發明火柴後,很快傳入中國,從此得到了廣泛應用,所以火柴在中國又被稱為“洋火”。

    隨著社會的發展,火柴現在也被打火機取而代之,很少有人再用火柴,也許再過很多年,火柴也終將成為歷史記憶,但是火,卻是我們文明生活的象徵,永遠不會在生活中消失。

  • 20 # HuiNanHistory

    古代隨身攜帶的點火“黑科技”是——火摺子。

    古代的火摺子,一般都是用火紙摺疊多層,中間夾著一個能夠引燃的香頭(內部千萬不要有明火)。

    在使用時,只需要將紙折猛拉、猛收操作之後,扇動香頭,使其燃燒,就能得到一些火星亮光,然後使得一些易燃物燃燒。

    這種東西的燃燒原理,和火柴其實是類似的,都是用磷或者類似磷這樣的易氧物質,在一定氣溫下,快速甩動與氧氣接觸、結合,引起燃燒的化學反應。

    最後,再透過控制與氧氣的接觸,得以熄滅火種。

    在漢劇《偷盜遇魔》中,就提到了火摺子的使用。

    據說,火摺子是在南北朝時期被髮明出來的東西,那時候用的都是非常粗燥的土製紙卷,然後加入磷末,點燃後再吹滅。

    還可以把它放在竹筒裡,然後蓋住通風的蓋子。等到需要的時候,再把蓋子拔掉,對著裡面吹氣,使其接觸到氧氣,能夠復燃起來。

    總的來講,這是古代很普遍的一種神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想脫單應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