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薛白袍
-
22 # 雨緣竹讀書
一
成昆把師妹的死算到了明教頭上。此時陽頂天已死,明教眾人還被矇在鼓裡。要想讓明教滅亡,首先要瓦解明教內部。當時明教在陽頂天的帶領下,光明左右使、四大護法、五散人非常團結。
在明教眾多高手中,成昆看中了謝遜。後來成昆收謝遜為徒,假借醉酒之意屠殺謝遜滿門。謝遜看到家人慘死,發誓不報此仇誓不為人。
謝遜的武功由成昆所傳,因此謝遜只能另學武功對付成昆。謝遜分析之後發現六大派中,只有崆峒派的武功最適合自己。於是謝遜到崆峒派搶奪七傷拳譜。練成七傷拳後,謝遜到處殺人並留下成昆的記號逼成昆現身。
二雖然張三丰沒有反對張翠山和殷素素的婚姻,但是張三丰一直視明教為魔教。中原信奉的是道教正神和佛教諸佛菩薩,與明教信仰的神完全不同。明教人員眾多參差不齊,不僅有僧、道、俗而且還有女弟子和外國人。因此張三丰認為明教信奉的是邪魔外道。
從張三丰對張無忌的囑咐中,可以看出張三丰希望張無忌把明教帶上光明正道。即便俞蓮舟等人在萬安寺被救,武當門人也不領明教的情。他們認為是張無忌的功勞,因為張無忌是名人正派之後。張三丰雖然討厭明教但是從來不做過激的事,一直保持井水不犯河水的態度。即便後來六大派圍攻光明頂,張三丰告訴武當七俠適可而止不要趕盡殺絕。因此宋遠橋等人在光明頂並沒有對明教下狠手。
三當時成昆已經跑到少林派門下改名圓真。成昆拜空見為師後正式成為少林派弟子。如果不是空見大師死在謝遜之手,陽頂天弄瞎渡厄一隻眼睛,少林和明教沒有過節。覺遠大師和張三丰在藏經閣學習《九陽真經》是少林的恥辱,畢竟《九陽真經》出自少林。張三丰替謝遜出頭相當於打少林派的臉。張三丰曾是少林派棄徒,因此少林派一直不待見張三丰。
張三丰自立門派後武功越來越高,武當七俠的名號在江湖上越來越響。武當九陽功逐漸成為三大九陽功之首。張無忌受了玄冥神掌的寒毒後,需要三大九陽功配合。張三丰親自帶張無忌上少林寺,求少林高僧為張無忌治病結果碰了一鼻子灰。由此可以看出少林和武當面和心不和。
成昆覺得謝遜還不夠火候,於是搬出了空見大師。謝遜誤傷空見大師後,空見大師告訴謝遜唯有屠龍刀才能幫謝遜報仇。自始至終空見大師也沒提張三丰,因為名門正派和明教不想有瓜葛。
在張翠山和殷素素結識之前,明教和武當派沒有交集。謝遜家人被害屬於家仇即便謝遜找到張三丰,張三丰也沒法管。對於謝遜遇到的情況,張三丰只能表示同情。如果張三丰替謝遜出面解決相當於告訴天下人武當派和明教勾結,武當派會遭到其他五派的排擠。
-
23 # 漫遊影像
兩人也不認識啊,就算張三丰名聲在外,但他憑什麼主持公道,張三丰又不是武林盟主。除非事本門或本門有關人員才有權去過問,別拍的是頂多處於俠義精神碰到了插手,如果平事當時哪家也沒這個權利。
-
24 # 棲鴻看紅樓
謝遜滅門的時候,張三丰還不是“當世第一”吧?
張三丰精研武功,天下第一,是八九十歲以後的事情。而謝遜的滅門慘案,在三四十年前,張三丰不管是武功,還是聲名,都不像後來那樣名震天下。
況且,張三丰其實從來是出世的隱士,而不是江湖的領袖。張無忌被玄冥二老打傷,張三丰去少林寺求救,少林寺居然不給他面子。張三丰的江湖地位,並不像後世傳說的那樣高。
而謝遜呢,在加入明教之前,不過是江湖中一位散人。他對師父成昆本來很信任。除了成昆之外,他並不知道江湖中誰能“主持公道”。也正是因為江湖的無序,沒有一個統一的領袖,才造成各門各派的相互攻擊,沒有和平解決之道。
-
25 # 星空一煒
1. 張三丰如何出面解決呢?是幫他找到成昆,還是幫他殺了成昆,亦或是勸謝遜放棄復仇?
先說幫他找到成昆,即使張真人願意幫謝遜尋找,也起不來多少作用,因為張真人唯一能指使得動的就是武當派的弟子們。
而武當弟子加起來也沒多少人,天下又這麼大,成昆想躲的話武當中人也找不到。或許有人說張真人是泰山北斗,怎麼可能只能指使得動武當中人呢?
泰山北斗只是代表武林地位崇高,少林那些人理睬張真人嗎?峨眉派又把他的話當一回事嗎?假如可以的話,張無忌也不至於到蝶谷去療傷。
再說幫他殺了成昆,這一點不必多說,那是不可能的。最後就是勸謝遜放棄復仇,這也是不可能的,江湖中人都講究有怨報怨、有仇報仇,勸人放棄復仇本就不佔理。
2. 謝遜在大開殺戒前,已經苦練了多年武功,他要的是自己親手報這個仇,而不是去求助別人。
3. 明教當時被名門正派視作魔教,雙方勢不兩立,所以謝遜根本就不會動向名門正派人士求助這個念頭,包括張真人在內。假如真要去求助他人的話,他也會選擇明教中人。
4. 謝遜因為一家十三口被殺害一事,已經完全變了一個人,無辜人的性命在他眼裡已經無足輕重。
結語:謝遜遭遇滅門慘案,之所以不去求助當世第一的張三丰出面解決,是因為上述原因。
回覆列表
你以為江湖很小嗎?就是那幾個人來來回回的表演,如TVB的電視劇一般。
其實江湖很大,大到超出想象。
啥叫江湖?
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人就是江湖。
這個大大的江湖中,是有派系,有圈子的,每個圈子之間互相知道對方的存在,但是互不往來。
比如謝遜遭遇成昆滅門,是不會去找張三丰的,他只能自己解決。
這個原因很簡單。
就像你忽然需要三十萬塊錢,你不會去找江湖上赫赫有名的財神二馬去借錢,你知道三十萬對他們來說連毛毛雨都不是,但是你依舊不會去找他們借,只會像個三孫子一樣找自己的親朋好友拆兌。
這原因和謝遜不找張三丰申訴滅門慘案性質一樣。
圈子不一樣。
張三丰創立武當,數十年時間和創立於南北朝的少林二分江湖,共執江湖牛耳,可見其能力是很超群的。
張三丰因為活的時間長,已經成了名門正派的臉面。
但是謝遜呢?
明教法王。
謝遜如果遇到困難就找張三丰,就像陳浩南被三刀六洞後,去西九龍重案組告蔣天養傷害自己身體一樣。
作為明教法王,謝遜有自己的尊嚴。
他知道自己全家被師父成昆害死,他要用自己的方式來了解這段恩怨。
自己的武功是成昆教的,成昆對他有再造之恩。
成昆又害死了他全家,導致自己家破人亡,成昆和自己有不共戴天之仇。
恩和仇。
怎麼了結?
其實謝遜早就想好了,無非八個字:
有恩報恩,有仇報仇。
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在少林地底,謝遜廢了成昆一身武功,挖去他的雙眼,這算是報仇。
但是謝遜留了成昆一條性命,然後逆運內功,廢了自己一身修為,這算報了成昆傳授武功的恩德。
該怎麼對待成昆,或許謝遜想了很多年。
但是不管是報恩還是報仇,得先找到那個人啊。
沒有成昆,謝遜的報恩或者報仇都是一句空話。
成昆一直躲著不見他,脾氣火爆的謝遜快瘋了。
他在江湖上到處殺戮,然後留下成昆的名字。
但是謝遜是個粗人,他做事沒有那麼精細,所以他在江湖上作惡,留下了很多痕跡,這些痕跡都指向了一個人,就是謝遜自己。
所以謝遜在江湖上樹敵無數。
謝遜怎麼會想到成昆把頭剃了,躲到了少林寺當和尚了呢。
殺人太多,加上長期對成昆的憤恨,在去冰火島前,謝遜已經處於半瘋癲狀態。
估計如果不和張翠山夫婦出海,大約謝遜真的會瘋了,然後被江湖俠客們圍剿而亡。
成昆為了躲避謝遜,很聰明的躲到了少林寺,冷眼看著謝遜在江湖上作惡。
對於謝遜來說和少林寺的距離與武當一樣遠。
如果沒有意外,在江湖上,謝遜和武當和少林這連個圈子幾乎是不沾邊的。
江湖上混圈子也是一門手藝。
成昆變成圓真進入少林圈子,天然就有了保護色。
即使江湖好漢知道圓真就是成昆,大約也不會相信他會殺了謝遜全家,即使江湖好漢知道成昆真的曾經殺了謝遜一家,也只是會伸出大拇指,誇一句:哥,你真牛。
這其實就是圈子。
圈子裡的人互相認同,圈子外的人在他們眼裡就是外道邪魔。
在成昆的圈子裡,高大上的大俠們,看謝遜等魔教中人就不是人,殺他們滅他們就是替天行道。這就像《西部世界》中進入西部世界的玩家看接待員不是人一樣。
但是圈子裡的人有的想出去,他們和圈子外的人接觸後,發現他們淳樸可愛,比自己圈子裡那些虛情假意要真實的多。
比如張翠山就遇到了少女殷素素,感覺這女孩比自己圈子裡那些高冷的女俠們真實太多了。
因為遇到殷素素,後來他又結識了謝遜,因緣際會三人漂流到了冰火島。
此時圓真大約還在為自己的謀劃而沾沾自喜,他也正在籌謀一個更大的覆滅明教的計劃。
卻不知好運之神此時正悄悄離開他,悲催半生的謝遜再給一個十歲小男孩講述自己家族的不幸,小男孩聽的淚水漣漣。
命運之神在此時,悄悄為謝遜打開了一扇窗,幸運女神把一束微弱的幸運之光照耀到了謝遜身上。
此刻謝遜依舊不認識張三丰,但是好像又和張三丰有了某些神秘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