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畫中的夢
-
2 # 鑑水漁翁
這題問,相信東坡再生,也回答不了。書法,你要有節奏感,必須勤臨帖,必須有音樂天份,寫字必須戴上
-
3 # 麟開祥趾
書法作品的節奏感,不光體現在書寫者的輕重緩急上,更在於書法表現上的墨色變化上,即濃淡乾溼焦上,書法的節奏感還在於作品的行氣變化,這主要取決於書寫者當時的情緒變化,最能說明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上,整篇書寫隨著顏真卿悲憤心情的表達而滿紙菸雲。
-
4 # 佟進義2168
書法寫出節奏感,是由書寫者的功夫決定的,功到自然成。這個功夫不是一朝一夕的,書法家田蘊章說,以十年為一個節點,我理解,以十年為一節課,持之以恆。我體會到,有半個月不拿筆,再寫豎筆時,手就有顫的感覺。總之,貴在堅持,功到就能隨心所欲,自然就出節奏感,不論楷、行、草都有這種感覺。
-
5 # 姚永紅xian
先認識、分析,掌握之,然後運用;
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
一、 大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單個字型量的大小參差變化。它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在行草書中,這樣的變化是非常鮮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時,在篆、隸、楷中,這種變化也同樣存在,只是不象行草書那樣有充分變化的餘地而已。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節奏就愈加鮮明。這與作品的風格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風格越是奔放跳蕩,大小的反差就越大。當表現文雅恬靜的風格時,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
二、重輕(虛實)
重輕,是指作品中,虛與實的對比與變化。類似音樂中的重拍與輕拍的對比和變化。在書法作品中,重輕的主要表現技巧是用墨。重與輕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虛和實,虛與實的對比也是相對而言。虛中之實是重,實中之虛是輕。墨的濃與淡,燥與潤都可以表現虛實輕重。需要理清的是,它與粗和細、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長和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概念。這裡,主要的分辨引數是墨的虛與實。粗筆是淡墨是 飛白,就輕;細筆是濃墨是實筆,就重。字大、字聚、筆長,用虛墨,是輕;字小、字散、筆短用實墨,則是重。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運用的手段更是多樣化的。當要表現最重的“節拍”時,可以調動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種技巧來刻畫“宏音重拍”。
三、 粗細
粗細,是指筆畫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畫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畫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畫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
四、 長短
長短,指筆畫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絃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這一點,書法與音樂非常暗合。長音與短音的組合變化,最能體現音樂的旋律。長線與短線的交替變化,就最可表現書法的節奏。
-
6 # 醉墨齋48915840
所謂書法節奏感,實際就是營造各種矛盾元素的對比,最後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效果,矛盾元素主要有:線條的斷與連的對比,粗與細的對比,墨色濃淡乾溼的對比,字型大小斜正的對比,組合疏與密的對比等等。在營造對比關係時,對比不應是一對一、平均化的對比,墨色不是一半濃一半淡,字組也不是一半密一半疏,要突出表現的部分是較少的部分,如果要突出表現作品中的大字,那麼作品中的小字就要相對較多,其他對比手法同理,否則,整篇效果難以協調,這個道理在生活中可以印證,比如舞臺上,主角只是少部分人;單位中,領導也只是少部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物以稀為貴。另外,除了多數和少數之外,還要注意漸變的問題,就象一個單位,除了最高領導,還有中層領導在過渡,我們不能忽視那些矛盾相對關係的相互轉化和過渡過程,否則,對比得過於突然,也會影響整體效果。
說到書法的節奏感,不得不說線條的張力,線條最能看出書寫技法的高低,肥軟或者刻意抖顫的線條,就是所謂的俗書,因為做作而缺少張力,我們追求的線條張力,並不是將筆使勁下按,而是筆在一定書寫節奏下筆豪與紙的摩擦力,書寫時找準節奏的起落點和速度,注意調鋒使轉,線條的豐富表現在一筆之中數次變化,一筆內的變化、使轉、調鋒需要在不斷的書寫實踐中體會理解,這裡著重提出節奏二字,有朋友臨帖多年,到實際創作中用不上,這是因為腦子裡對字帖有了較深的印象,到並沒有理解字帖中的書寫節奏,也就無法在實際創作中表現出來,可以聯絡現實生活中的太極拳,鬼步舞,可以得到啟發,主要在於動作的節奏感,書法線條的張力是由一定得節奏產生出的爆發力。
-
7 # 張斌鋒書法
書法如何寫出節奏感。
1、在寫創作前心裡對整個內容要有一個全域性安排。
2、在練習紙上先練寫一遍,對書寫內容的大小,起伏左右高低,用墨濃淡乾溼搭配作一合理調整。
3、創作時調整心態,不想其他事宜,一心一意搞好書寫。
4、書法節奏應對中鋒,側鋒粗細,左右起伏,斜正搭配,行與行寬窄變化,字與字大小參差,墨色濃談乾溼都要處妥當。這樣才會寫出有節奏感的作品。
-
8 # 西廨七叔
書法的節奏感,是透過用筆的輕重緩急,以及在書寫過程中創作者的情緒來掌握和把控。通常,一個書法創作者在創作一篇作品的時候,會根據作品內容,選擇的書體以及當時的情緒來進行調節。從熟悉書寫內容開始,創作者已經在進行整體構思,這構思已經包括了所選擇的書體,空間布白,還有墨色的變化。在這一系列的籌劃中,定出作品的基調,而落筆創作,已經是創作的最後階段,把自己心中的作品展現出來。
-
9 # 逸筆樂享
在書法作品的章法中,除了黑白的字的平面排序構成外,還包含著非常非常重要的內容,就是章法的節奏韻律。節奏和韻律是書法賞評中必然要談到的問題,因為,它既是書法的技巧問題,也是藝術問題。
▲王羲之的《得示帖》
任何一件書法作品,給人的第一視覺感覺往往就是章法。章法的構成是書法作品具體的存在,節奏與韻律寓含在章法的構成中。人們是透過章法的構成來判斷感受筆墨節奏和韻律的。在我們瀏覽古代經典法帖時,覺得王羲之的《得示帖》是一部含有節奏韻律極高的法帖。節奏與韻律本不是書法的術語,它是音樂的專用術語。人們往往借用音樂的這術語來解釋書法,是因為,書法與音樂有著非常相似相通的東西。歸納起來,大致有五個方面:
大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單個字型量的大小參差變化。它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在行草書中,這樣的變化是非常鮮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時,在篆、隸、楷中,這種變化也同樣存在,只是不象行草書那樣有充分變化的餘地而已。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節奏就愈加鮮明。這與作品的風格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風格越是奔放跳蕩,大小的反差就越大。當表現文雅恬靜的風格時,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在這一點上,《得示帖》大與小的反差比例令人非常驚訝。
圖版如:“天”、“下”二字與“霧”字的比例,後者是前者的十幾倍。這樣的大小之變,核心的技巧方法,就是筆畫越少的字,越是寫得緊而縮,筆畫越多的字,越是寫得大而放。這樣,可以造成強烈的大小對比。字的外輪廓收縮,字的體量就小,外輪廓舒放,字的體量就將大。或者有意誇張某一筆,外輪廓自然開張,字的體量就大。在創作中,如果意欲使節奏加強,就要充分運用外輪廓大小的變化技巧。我們將《得示帖》所有字的外廓點勾勒出來,察其大小之變,可以清晰地看出此帖的節奏狀況。
圖版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大與小的變化,是書法創作中表現節奏的重要手段。無論是什麼字型、什麼風格,都需要有大與小的變化,只是這種體量變化的程度與幅度不同而已。如果一件書法作品(尤其是行草書),每個字的體量大小完全一律,那就是古人所譏諷的“狀如運算元”了。肯定是缺乏節奏韻律的,無疑,也必然是乏味的。重輕(虛實)
重輕,是指作品中,虛與實的對比與變化。類似音樂中的重拍與輕拍的對比和變化。在書法作品中,重輕的主要表現技巧是用墨。重與輕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虛和實,虛與實的對比也是相對而言。虛中之實是重,實中之虛是輕。墨的濃與淡,燥與潤都可以表現虛實輕重。需要理清的是,它與粗和細、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長和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概念。這裡,主要的分辨引數是墨的虛與實。粗筆是淡墨是飛白,就輕;細筆是濃墨是實筆,就重。字大、字聚、筆長,用虛墨,是輕;字小、字散、筆短用實墨,則是重。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運用的手段更是多樣化的。當要表現最重的“節拍”時,可以調動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種技巧來刻畫“宏音重拍”。
比如,“霧”字,將字寫大、寫聚、寫粗、寫實,此字在作品中肯定是最重的“一拍”。反之,將字寫小、寫空、寫細、寫虛,如“天”、“下”(由於用的都是印刷品,我們無法將《得示帖》的墨色變化精確的展示),那麼,此字肯定是最輕的“一拍”無疑。於是,我們會發現,由最重一拍到最輕一拍之間的任何一個點,都是可以再現的。從方法論的角度判斷,《得示帖》為我們在創作中,表現重與輕方面的節奏上,提供了充足的依據和豐富的技巧。
粗細
粗細,是指筆畫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畫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畫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畫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要表現宏亮、堅定、鏗鏘者,其粗線的比例要大;要表現輕柔、靜謐、恬淡者,細線的含量要高;要表現歡快、跳躍、激昂者,粗細要多作混雜。不同的風格對筆畫粗細的要求不同,筆畫粗細配置組合的不同,其表現的審美趣味也不盡相同。可以想象,一件粗細筆畫等一,沒有粗細反差的作品,就像一支沒有音域變化的歌,會多麼的乏味。粗與細的把握,屬創作的微觀部分,它必須是細膩的、準確的、豐富的。人們在檢驗審視一件書法作品時,精察細辨的恰恰正是這些部位。作品的內涵如何,也往往體現在這些部位。
當然,這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高低音”(粗細)問題,還包括有“音準”(線形)、“音質”(線質)、“音色”(線色)等,也都必須要刻畫到位。可以肯定地說,粗細的技也都必須要刻畫到位。可以肯定地說,粗細的技巧,是表現節奏非常非常重要的技巧。
書法作品的創作,手之握筆,尤指之撫弦,揮運之際,似“大珠小珠落玉盤”,觀之以悅目,聞之而賞心。
長短
長短,指筆畫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絃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這一點,書法與音樂非常暗合。長音與短音的組合變化,最能體現音樂的旋律。長線與短線的交替變化,就最可表現書法的韻律。
圖版如“羲之頓首”。對長短線條的運用,我們在實踐中有特別深刻的體會,盡用短線,作品必散漫瑣碎,皆勒長線,作品則纏繞繁亂。所以,在運用長短線時,就需要組配得當,互動和諧,否則,節奏和韻律會紊亂。長線與短線運用得當和諧,作品極富韻律之美。音樂有清晰的節拍,節拍表現節奏旋律。書法沒有清晰固定的拍節,它的旋律是依文意和筆墨的行進來呈現的,不僅有長和短的交替,同時還伴有快與慢的轉換。從視覺感覺上分析,短線慢,長線快。短線具有跳越性,長線體現延展性。由此可知,短線與長線的和諧搭配,非常易於表現書法的節奏和韻律。
正欹聚散
正欹聚散,是指字的中軸線和內部結構的變化。中軸的移位和擺動,會造成正欹的變化。內部小結構的改變,會形成聚散的變異。如果與音樂來類比,如果還不算牽強的話,它好像是樂曲的變奏。變奏,往往是活潑的,風趣的,詼諧的,生動的。它會增加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以音樂而參悟書法,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更是大有裨益的。如,“觸”“散”的左部聚,右部散,“猶”“耿”的右聚左散,自然而奇巧,生動而消散。
中軸的擺動和交錯,使節奏既跳動又通貫,既搖擺又流落。圖版(如整幅作品的中軸線分析圖)我們透過對《得示帖》的研究與分析,覺得這部帖之所以堪稱經典,除了它本身高超的技巧和瀟灑的風格外,短短的三行字中,寓含著非常豐富的節奏韻律。我們臨帖取法,不僅僅是要獲得具體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透過技巧的表象,去窺視藝術更深層的東西。
書法藝術的節奏韻律,與音樂頗有暗合之處。平理若衡,各類藝術之間,必有法理相通處。書法藝術不僅與音樂相通,同時,也旁通於繪畫、舞蹈、詩文等等。
-
10 # 粥小娛記
書法中節奏感的體現主要是書寫過程中的快與慢、輕與重、線條和單字影象及形狀的變化等諸多外部的表現形式傳達到
我們視覺神經的。明豐坊 《書訣》 中言: “古人論詩之妙,必口沉著痛快。
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蕩然。 ”這裡所提到的“沉著”“痛快”指的就是書法中的節奏感了。
縱觀中國書法史,上至甲骨、篆書,下至真、行、草,文字的演變都離不開突用性和易寫性兩個基本要求。
草書書寫速度快、簡練,往往書其大意,略具其形,但較難以識別。
楷書書寫速度慢、易識,但實用性較差。因此,既要求簡便易識又兼具實用性的行書體演變完成。
行書綜合了草書和楷書二的優勢,書寫速度較快,也較容易識別。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不僅要善於用墨,還應學會用水,藉助水使墨象表現得更加豐富。
毛筆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又會造成乾溼的墨色變化。透過水的特性,水和墨的混合,墨色發生乾溼不同程度的變化,墨色變化所形成的色差也更容易產生視覺衝擊力,形成了節奏感,便更具有神采。
-
11 # 畫家唐思源
這個搞美術懂音樂搞朗誦的就好說。
國畫要一波三折,
音樂要跌宕起伏,
朗誦要抑揚頓挫。
寫書法結字的最後一課,就是節奏。
有規律,又沒有規定。好難說明白。有時候像蓮藕,有時候要突變。點線面,鬆鬆緊緊大大小小斷斷續續強強弱弱高高扁扁……不一而足。
節奏感在你心裡眼裡手裡筆上紙上。
我為此剛才試了一下,你看看,還有什麼要說的,可以相互溝通一下。
-
12 # 流水夢浮生
認識、分析、掌握、運用,歸納如下:
一、 大小
大小,是指一件作品中單個字型量的大小參差變化。它好比音樂中音量的大小變化。在行草書中,這樣的變化是非常鮮明的,甚至是非常突兀的。同時,在篆、隸、楷中,這種變化也同樣存在,只是不象行草書那樣有充分變化的餘地而已。大與小的比例反差愈大,節奏就愈加鮮明。這與作品的風格氣息有著直接的關係,風格越是奔放跳蕩,大小的反差就越大。當表現文雅恬靜的風格時,一般大小的反差就相對要小。
二、重輕(虛實)
重輕,是指作品中,虛與實的對比與變化。類似音樂中的重拍與輕拍的對比和變化。在書法作品中,重輕的主要表現技巧是用墨。重與輕的概念,是指墨色的虛和實,虛與實的對比也是相對而言。虛中之實是重,實中之虛是輕。墨的濃與淡,燥與潤都可以表現虛實輕重。需要理清的是,它與粗和細、大和小、聚和散以及長和短,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概念。這裡,主要的分辨引數是墨的虛與實。粗筆是淡墨是 飛白,就輕;細筆是濃墨是實筆,就重。字大、字聚、筆長,用虛墨,是輕;字小、字散、筆短用實墨,則是重。重與輕的層次是多樣的,運用的手段更是多樣化的。當要表現最重的“節拍”時,可以調動所有的方法,重合多種技巧來刻畫“宏音重拍”。
三、 粗細
粗細,是指筆畫寬與窄的對比。類似音樂裡的高音與低音。在古典的書法作品中,除了“鐵線篆”、“玉箸篆”屬等粗細的線外,幾乎所有的作品中都存在粗與細的筆畫變化。只是因風格的不同,粗細反差的程度不同而已。我們如果把一個筆畫比作一個音符,諸多的筆畫組合在一起時,必須要強調粗細的變化和對比。粗細的反差越是明顯,其音符的跳動感就越強,同時,它的“音域”也就越寬。
四、 長短
長短,指筆畫的長線與短線。點,是最短的線。長線,包括直線和弧線,以及由直線和弧線多重組合的多樣的線。長線與短線類似音樂的短音和延長音。短音有如彈撥樂,長音類比管絃樂。短音急促而鏗鏘,長音悠揚而綿延。這一點,書法與音樂非常暗合。長音與短音的組合變化,最能體現音樂的旋律。長線與短線的交替變化,就最可表現書法的韻律。
-
13 # 趣遊記
對於初學者而言,在書寫行書時,可能多數還是行得多,停得少。換句話說,可能是隻管運筆、走筆了,具體該在哪兒停,卻沒多少把握,所以就只能是“胡亂行筆”了。這個停行節奏,其實跟開車有點類似,開過車的人都知道,拿到了駕照後,只加速往前開其實是比較容易的,但如何把握好這個停,不出事故,也同樣是要下大功夫的。
再具體回到你的問題上來。一、怎麼練連貫性?行書的連貫性,更多是指字與字之間的對應關係。行書連貫性不如草書那麼明顯,但透過仔細觀察古人法帖,就可逐漸找出這種連貫性。多數情況是:毛筆蘸一次墨後,會連續寫數個字,筆毫上的墨用完後,再蘸墨寫下面幾個字。那至少這幾個字,它們是基本上連續書寫出來的。
二、不知道在哪裡停,哪裡行。不知道那裡停和行,就照著古人法帖來,法帖中的字哪個地方停了,你就停,它行你就行。雖然古人書法名家每人的停行節奏也不絕對一樣,但我們臨帖多了,也能夠總結出一個大致規律:對於特定的字,大家都遵守著一個人人都認可的大致原則。這個原則放在那兒,雖然具體到每人 執行起來不一樣,但總還是有個“大概齊”的。透過臨帖時觀察這些停和行,你再盡力模仿。久而久之,起碼對於你臨過的字,其停行原則是可以瞭解的。臨帖的時間越長,對於停行的規則把握越深。
如果你對於這種停行原則已經有很深的瞭解了,那就可以打破這些規則,並加進自己的理解。到了這個時候,你肯定已經不是書法初學者了。
由此可見,理論上的行書停行節奏原則,其實是很模糊的,雖然我們也可以總結出一些大致的規則來,但要有真正的深入理解,那就還得臨帖、臨帖、再臨帖。臨一家帖、臨多家帖,對比不同書家的停行節奏,逐漸自己總結出一些規律來,這才是你最真實的感受,別人買不來也搶不走的感受。
-
14 # 江天雨秀
書法是透過漢字表現情感的藝術,是形象性與抽象性統一的藝術;說書法藝術是藝術中的藝術,是因為它涵蓋面大,能夠超越一般的形式區別,在精義上與音樂、繪畫和舞蹈各種藝術相溝通,均具有動象的節奏感。在創作上書法和音樂一樣,講究對稱、節奏和旋律,它的點畫線條有起伏、有收放,有力度上的強弱,有剛柔;在速度上有急緩、有斷有續;情感上有緊張有鬆弛,有高潮有低潮。完全與音樂相同。音樂中有休止;樂段與樂段之間有間歇,書法作品也是如此,透過字裡行間的布白和筆畫上的繼續,來達到這種休止和間歇。一幅用筆仰揚頓挫、用墨淋漓生動,點畫結體和諧統一的書法作品,猶如一曲聲律、節奏鮮明優美的音樂,令人百看不厭,回味無窮!望學書的朋友們深研徹悟,使書藝達到非凡高度。
-
15 # 古墨書齋
1.需要有紮實的書法基本功。
2.需要多觀察字帖,臨貼,弄懂其中的筆法。
3.除了寫還要多看,多跟古人學習用筆,不能一味的照抄照搬,需要思考和實踐。
-
16 # 重陽獨秀
書法的節奏是由 用力大小、書寫快慢、線條粗細等諸方 面變化的節奏而構成。
書法的節奏包括點畫的節奏、結構的節奏和章法的節奏。
點畫的節奏一般來說,一個點或一個劃為一個節奏單元。
結構方面的節奏一是偏旁部首為一個單元的節奏;一個字也可位一個節奏單元。這種情況在行草書裡最明顯。如“絞絲”旁,即是一個完整的節奏單元也是二或三個節奏單元(每一個轉折為一個子單元)。
章法的節奏,一般為幾個字為一個節奏單元,也可能連續一句話為一個節奏單元。最為複雜多變。
不過結構和章法的節奏相對點畫的節奏比較明顯。點畫的節奏不十分明顯,所以,不少的人往往會忽略點畫的節奏問題。使得作品的線條如細鋼絲一樣,粗細一律,沒有輕重緩急、大小剛柔、濃淡枯溼等的節奏變化。點畫方面如顏真卿的書法的點畫,從起筆到收筆為一個節奏單元。在書寫過程要一氣呵成,才能構成一個相對完整的節奏單元。二橫折則即是一個完整的點畫節奏單元也是橫和豎相連的兩個節奏單元,我們在讀帖或書寫前對此有了明確的認知,在書寫實踐中就不好出現點畫節奏不明快的弊病了。結構和章法方面的節奏問題大同小異。清”字中,三點水和青是一個各自具有合成節奏單元和複合節奏單元。《得示帖》的大章法方面的節奏處理非常豐富。整個作品包含了點畫、結構和章法的節奏單元和複合節奏單元的多種處理方式方法。我們只要用心分析不難發現其中包含的節奏方面的技法知識或技巧。
-
17 # 書法文化
要使個人書寫呈現出鮮明的節奏感,需要具備兩個基礎條件:①具備紮實的臨帖基礎,點畫結構與單字結體已能夠熟練駕馭並準確表達。②多次通篇臨摩,對筆法、字法、章法已有一些個人的心得,基本臨近或達到可以脫帖創作的階段。因此,開始重點研究節奏感,時機應選擇在即將或已進至入門階段,剛開始接觸書法學習以及方才進入臨摩階段的朋友,可以先不必考慮。
-
18 # 紫砂一廠萍萍
熟能生巧,多練習多臨帖多去看,總結經驗,寫字要筆酣墨飽:筆墨運用得要暢快,充分,酣暢渾厚.筆下要龍蛇騰躍,揮毫灑脫!
-
19 # 素里布衣楊半
書法如何寫出節奏感?
-
20 # 倪煥洪
書法是有靈性的,它不僅僅要學有所法,更要度,所謂的度,力度,厚度,準確度,靈活度所謂的節奏感個人認為便是靈活用筆的風範,一幅好的作品其初當用意而逸筆餘興,淋漓發揮出節奏感,或醜,或妍,突出百態橫生,爛然在目,聚散驚豔,時而字瘦清寒,時而遒媚蒼勁。應不失章有法,墨香潤,筆走聲,寫有度大開墨香放開節奏入襟懷。
回覆列表
書法是由各種不同形態的線條,即點、橫、直、撇、捺、鉤、挑、折八種基本筆畫構成的。這八種筆畫,恰象音樂裡的1、2、3、4、5、6、7、ī八個音符那樣,我們如果將書法和音樂相比,其實不過是其表現形式不同而已。音樂家借重於音樂的旋律,而書法家則借重線條的節奏,它與音樂在節奏上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家在譜曲時,不僅僅是將八個音符加以簡單地組合,而且加以許多技巧,諸如重音、輕音、滑音、節拍等藝術手法,使曲調抑揚頓挫,曲盡其妙。同樣,書法家在書寫時,也不是簡單地將八種基本筆畫加以組合,如果這樣,寫出來字只成為一種刻板的印刷體,而不是書法藝術了。一個高明的書法家,在組合這些點畫時,就會根據自己的美學觀點,思想感情,加以變化。所以,即使是同一點畫,同一個字,不同的書法家會有不同的藝術處理方法。如果沒有變化,無論是音樂還是書法,它必然會千篇一律,刻板呆滯,不僅沒有引起新鮮的感受,而且成為一種面目可憎的公式化處理。從這一點講,目前不少音樂,美術,文學作品的失敗,就是一個最有說服力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