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淅爸育兒記
-
22 # 我是毛逗子的媽
我兒子小時候也這樣,現在長大了就是缺少自信!我想孩子小的時候還是要多鼓勵,犯了錯也儘量少罵他,幫他分析他錯在那裡,多提醒他一下不犯了,兒子的教育真的無法從來!
-
23 # 電影第一時光印記
兒童心理學家說:孩子在1歲之前,並不用太擔心慣壞的問題,只要愛她就可以了。
不過,在大約1歲半到2歲左右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開始表現出一些無賴行為了。
比如某位媽媽說:
自己家孩子夫妻倆人帶, 孩子脾氣不好,最近我不想讓她這樣下去,就狠著心改正她的壞習慣。
孩子就因為一點點小事不順著她, 能哭的不行不行的 ,事後怎麼哄都哄不好。最嚴重的是昨天哭了一個小時,把自己都哭吐了。當媽的又心疼又生氣!
相信90%的家長都會遇到這個問題,該怎麼辦呢?
大約從1歲半到2歲開始,孩子開始有了自我獨立的意識。此時明顯的特徵是,喜歡說“不”。當孩子說不的時候,我們應該適當尊重孩子的意願。即使孩子是錯誤的。為什麼呢?有時候讓孩子自己承擔他錯誤選擇造成的後果,比家長口頭教育印象深刻。
但有些東西,如水果刀等,家長肯定是不同意的,因為這意味著“危險”。可孩子並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危險”的,不好玩的。這時候怎麼辦呢?
直接表演法
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有個名字,叫“水果刀”。可以演示給孩子看(例如小蘋果),讓孩子看到水果刀是怎麼用的。在演示的過程中告訴孩子,刀會切斷蘋果皮,也會割傷小手,然後痛痛,會流血哦。這個表達,越誇張越好。很多時候,孩子可能在看家長的誇張表達的過程,已經忘記了要水果刀這件事了。
轉移注意法
這個階段,孩子的注意力不會超過15分鐘,當TA發現一個更好玩的事物時,很快就會忘記剛才想要的是什麼了。所以,拿另外一個好玩的、有趣的事物來轉移孩子注意力,也是一個不錯的辦法。
耐心平靜法
即便用了上述方法,孩子還是哭鬧,這時候考驗的就是家長的耐心了。
很多家長都沒有耐心,經常會忍不住打罵、或是怒吼孩子,但是,最好不要這樣做。
為什麼不要打罵孩子?
對於兩三歲的小孩子,由於心智發展不成熟,如果你帶著嚴重的情緒,這個情緒會分散孩子大半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把注意點放在自己的錯誤上。
對於大一點的孩子,自尊感會越來越強。打罵會讓孩子心生怨恨,產生逆反心理,父母更需要用講道理的方式與孩子進行溝通。
那該怎麼辦?
請家長記住這5個字:
“溫柔而堅持”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術語“溫柔而堅持”。意思是:家長要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堅持,但是要溫柔。
所謂溫柔,就是不要用怒喝、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
家長可以試試抱著孩子,哼唱孩子喜歡的小曲。這樣,孩子能感受到,自己的行為不被接受,可是情緒被包容和照顧了,TA幼小的內心就在慢慢成長,而不是被打擊。
多試幾次,孩子耍潑、哭鬧的行為應該會大大減少。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溫柔而堅持”的作法,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效果,萬事開頭難,家長首先要學會壓住自己的脾氣。
當家長學會耐心平和地對待孩子了,孩子也能在一個寬容的環境學會什麼行為可以被接受,什麼行為不會被接受。
如果你覺得“溫柔而堅持”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不妨看看下面這位寶媽的現身說法。
一位寶媽的經歷
家有男寶,一歲半。
這個問題,我曾經也經歷過。
大概一個月前,浩浩開始非常明顯地顯現出不講道理的無賴品性。
無論自己要做什麼、想要獲得什麼,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或是迴應的慢一點,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鬧。那時候我意識到,1歲半的孩子,已經不僅要關注養育問題,還要關心教育問題。
針對浩浩的行為,我在微博諮詢了張思萊、陳禾,意外的得到了陳禾老師的回覆,在陳禾老師的指點下,我開始了以“溫和而堅定”為原則的引導浩浩,接受孩子的“不”。
現在,浩浩不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就輕易大哭大鬧、或是賴在地上打滾。反而會非常可愛的對要離開、或者得不到的東西說拜拜。
比如外出玩要回家了,會說“滑滑梯拜拜”、“搖搖車拜拜”;不能買回家的玩具,會說“***拜拜”;
洗好澡了,會說“水水拜拜”;該進房間睡覺了,會說“奶奶拜拜”、“書書拜拜”、“兔兔拜拜”
這種溫和而堅定地引導,讓浩浩變得更講道理。我非常願意將我從陳禾老師那裡學習到的、以及引導過程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分享出來。
1. 想教育孩子,先要和他建立親密的關係。
他從你身上獲得了足夠多的陪伴和關愛,才會覺得你是可信賴的。落實到行動,就是:多和他玩,讀繪本、做遊戲,或者出去外面玩;
開始時,要抓住機會做“好人”:愛吃卻每天只有一顆的維生素糖由你給、想喝水了由你拿等等
2. 明確什麼事由孩子說了算,什麼事不能由著他的性子胡來。
有一次帶浩浩去北京玩和朋友一起吃飯,期間他自己從餐椅上爬起來、站在上面,我呵斥他“坐下”,他很乖地坐下來了。當時,大家誇浩浩很聽話,由此,
朋友的發問讓我也思考了很久。孩子的自由和自主,家長的原則和底線,難道就一定衝突嗎?No,他們也有平衡,那個支點,就是責任。
注意:孩子可以獲得多大的自由,應該和他能承擔多大的責任相匹配。
一歲半的浩浩,每次出門,我都會詢問他,你要不要戴帽帽,他說不,我一定尊重他。
-
24 # 六六家蓓趣
首先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您的孩子自尊心很強,自我意識很強烈,所以不能夠接受別人的說教。這是人格初步形成的一種表現,是正常的成長過程。
意見建議:孩子是需要說服教育的,要掌握正確的方法,讓他在心裡認識到事情的正確與否,而不能簡單粗暴,否則會引起惡性迴圈。
-
25 # 70後老劉
不用擔心,這是隻是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靈光一閃]咱們做父母的,都不容易,孩子的一點點磕絆,都會讓咱們心疼半天……[可憐]老劉是個過來人,給你些建議:首先,不要放任不管,不然長期哭喊會傷到孩子的身體![快哭了]其次,試著按孩子的思路去想事情,融入他的小世界,再透過咱們成人的邏輯能力,去解決孩子哭鬧的問題![求抱抱]最後,就是堅持了,好的習慣是一個較長時間去努力的,不能放鬆!希望老劉的回答能幫到你!祝:快樂,健康![祈禱][玫瑰]
回覆列表
很簡單的理由:用哭可以保護自己不繼續遭受攻擊,同時也是情緒宣洩的方式。如果是一罵就哭,那心理動機上更傾向於前者。
一罵就哭的三重動機那麼其實當一罵就哭的時候,孩子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或者說不符合父母的預期標準的,他只是希望透過哭,來達到以下目的:
1. 讓父母停止對他的攻擊;
2. 告知父母自己知道錯了;
3. 提示父母,你的教育方法可能不適合我;
當然,我們可以認為孩子是在逃避,但問題在於,如果不是他自己無法解決,孩子為什麼要逃避呢?
父母錯誤的反饋帶來動機的改變而如果此時父母給與他的回饋是激發更嚴重的攻擊或者是妥協,那麼孩子對此的動機又會隨之改變:
1. 遭受更嚴重攻擊時,哭更傾向於情緒宣洩,因為保護自己的手段失效,而沒有其他方式自保,同時也對父母怒氣衝衝而引發的兇狠嘴臉感到害怕。
此時孩子的哭聲是明顯帶有恐懼色彩的(當然正在怒火中燒的父母可能不會感覺到這一點,旁觀者會更清晰一些)
2. 當父母為之妥協的時候,那麼孩子就會再一次驗證自己的手段是正確的,只要哭就可以解決問題,讓錯誤被掩蓋。當孩子一次次驗證得手時,他們就會對此深信不疑,往後遇事就哭。
這就讓家長誤以為孩子是懦弱、自卑,實際上是他的小陰謀,為父母設定好的圈套。
正確的反饋方式,讓孩子變得“堅強”前文所述,孩子哭時是知道自己錯誤的,無論他後續的動機是什麼,但我們首先應該為一個能夠“內自省”的孩子感到開心。
只是他這種保護自己的方式,並不利於她往後的發展,我們需要幫助孩子驅趕這個習慣,而要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給與孩子正確的反饋。
1. 包容孩子的情緒,並讓舊有方式失效
我們常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但是知錯能否改,對於兒童而言還取決於她的情緒:知錯,情緒平復,然後才能改。
我們可以發現,當他們大哭的時候,無論你是講道理還是打罵威脅,她是聽不進去任何一星半點的。
所以,首先請讓他們的情緒平復下來,給他們一點時間:“你哭說明你知道自己是錯的,如果你覺得難過,那你可以盡情哭一會兒,待會我們再談談這件事。”此時請保留平和的視線,關注著孩子。
這就讓孩子舊有的方式失效了,而且同時也在包容他的情緒,在用目光的關注告訴他我仍然愛你。
2. 讓新的方式生效
既然是自保方式,那麼請原諒他的無知---他只是個孩子,所知道的方式實在有限,那是他最後的防禦武器了。
當孩子平復下來之後,我們再進行教育:“如果你覺得傷心、難過,你可以選擇哭,但問題是解決不了的,就像爸爸媽媽罵你一樣。”
“現在你心情好點了,我們來談談剛剛的事情,一起開動我們的小腦筋,像一休和尚一樣,咱們一起想想下次應該怎麼樣做,以及不開心的時候,還有什麼方法可以解決問題”
提出你的看法、建議,並且及時地給孩子模擬練習,加固孩子對此的印象。
當然這個過程可能不會是一次就生效,這畢竟是對舊有習慣的驅趕替代,需要一個過程,保持你的耐心,相信孩子很快就可以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