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我行吾素2019

    上善若水。

    善:在這裡不是人倫道德人性良善的善,也不是善於的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善,是“至性至善,大道天成”的善,至性是合一的真,至善是本我的表達,正所謂“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總之,合於道為善。上善是接近於道,還不是道。上善就是上等的合於道。

    上等的合於道的狀態,就象水一樣。老子藉助對水的描述,讓人們更好理解“道”。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上善象水的樣子,那麼,水是什麼樣的呢?水為什麼得到老子上善的評價?

    水利萬物,幾乎所有解讀都解釋為“水滋潤萬物生長”。如果是“水利生物”,可以這麼說,但是原文是“水利萬物”,水能滋潤一塊金屬生長嗎?恐怕塑膠,傢俱,玻璃,布料,肉類,陶瓷,都不需要吧。萬物是個整體概念,有形質的可見的物質。

    好吧,如果把萬物理解為生物,也不是所有的水都能滋潤生物生長,海水開水不能滋潤植物生長,毒水也不能滋潤動物生長。

    利:實體佔據。道德經中的利,有利器,利益等意思,只有兩處不一般。有之以為利的利,是實體佔據的意思,有了這個實體才會有相對的無。在本章也是同樣的意思,是使之實體佔據,利萬物的利是讓自身以外的事物比自己居於更優勢的位置存在。

    水的善,也就是水接近於道的表現,是讓萬物都處於比自己有利的位置,讓萬物更優勢地存在,而不去爭奪被萬物佔據的這個空間。在常態下任何水都是以柔弱無爭的姿態出現的,用什麼形狀的容器去盛水,水就是什麼樣子。往水裡放一塊石頭,水就讓開空間讓它進入,水不去與石頭爭奪空間,而是繞著走。反之,萬物卻不能這樣,例如一塊石頭不能輕鬆地進入一塊木頭。

    水總是順其自然,不與萬物爭,也不挑選流向。眾人所惡的低下髒汙之地,水照樣流入。正是由於水這種不爭的特質,所以老子說水接近於道的狀態。受國之垢,受國不祥,就是這個道理。

    前一句講上善的狀態象水,在本句裡講水之善的表現是“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因為不爭所以居眾人之所惡,這是水接近於道的原因。其他人都在爭,你不爭,你就會處於所有人都不想去的位置。

    水憑藉不爭而居下的表現,非常接近於道。

    道的根本體現是常人不可見的高維度能量態,可見,水的表現是非常接近於這種能量態的,這種無邊界無形質的能量態的細微就是“妙”。而無中生有的物質的前提就是有“徼”(邊界)。有邊界就會有分別和相對性,這是離道的。而聖王合道,就應該追求無分別的狀態。

    老子總是根據自然現象或常識推匯出天道規律,進而建議君王遵循天道。

    道生萬物,但不與萬物爭。水不與萬物爭,所以幾於道。同理,王效仿道,王御萬民,王不與萬民爭。

  • 22 # 網際網路之老兵

    要想理解“善”,首先要理解“德”,要想理解“德”,首先要理解“道”。

    這些字都是形而上的,很難用形而下的學問來闡述,更多的是需要去感悟。

    道可以按照簡易、不易和變易的方式去理解。

    簡單理解,道就是那個不以任何人和事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切事物執行背後的總規律。

    而德就是按照這個總規律(道)去做事。

    善就是按照這個總規律(道)去做事(也就是德),然後做的比較好的。

    簡單說,如果道是“車”,德就是會開車,善就是會開車而且開的比較好。

    所以,上善若水,講的應該是水按照自然規律去執行,且執行的比較好。

    所以,善並不等同於善良。人之初,性本善——講的應該也不是人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

    而是人剛出生的時候,是最懂得遵循客觀規律去做事的。

    其實我們善於觀察的話,小孩子做事就是遵天道的,只是我們不理解而已。不單不理解,還經常妄加干預。

    《道德經》裡另外一句講: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裡的“善”也一樣,講的是水非常懂得按照客觀規律去利萬物。

    什麼是懂按照客觀規律去利萬物呢?我們也經常說一句話,叫:好雨知時節。就是這個意思,真正好的雨知道什麼時間下,下在哪裡,下多少,下多長時間......

    日常我們有很多人,經常好心辦壞事,不是他不善(善良),而是他不善(遵道重德,能夠按照真實的規律去做)。

  • 23 # 陽明悟行學宮

    “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8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最善於為道之人(孔德之容,唯道是從),其性若水(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水善於利益萬物,不與人爭(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處在眾人所不喜的卑下之處(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所以接近於道。

    為什麼水最接近於道?根據老子的描述,道的兩點最重要特徵,同時也是水所具備的:

    第一:利益萬物。水在地球上無處不在,生命正是依賴著無處不在的水而得以生存,而道也是如此:“道生之,德畜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

    第二:水往低處走,永遠不與物爭,永遠處在最卑下、最不惹眼的地方,這一點最接近於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特點。

    老子說,水幾於道,而不說水同於道,原因也就在這裡。道是最低調的,低調到無形,你根本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而水是有形的,無法完全表現出道的這一特徵,它所能做的,就是永遠讓自己位處最低,所以說是“幾於道”。幾是接近的意思,如:幾近,幾就是近,近就是幾。

    人們常說,道家低調。道家為什麼低調?因為道的屬性就是如此,人既然要取法於道,當然就應該低調。你看道家兩位代表人物老子和莊子,自己的生平就很模糊,後代子孫更是讓人無從知曉(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哪裡像孔、孟二位,兩千多年過去了,他們子孫後代的譜系依然記載得清清楚楚,有條不紊。

    除了以上兩點,水還有一個重要特徵,跟道幾乎相同,是老子沒有說出來的,就是水永遠不死。道是不死的(穀神不死),而自然界中的水,也永遠只在液態、氣態、固態三者之間互相轉化。你可以改變水的狀態,但你就是無法消滅它。水的這個特性也是值得人學習的:只要生命存在,精神永遠不死!

  • 24 # 每日國學經典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厚德載物”,何為“上善”?

    大家好,我是每日學佛,我的回答是:在生活中,很多人經常聽到“上善若水”這個詞,關於這個詞的意思,相信很多人並不知道,更多的只是聽說過。

    “上善若水”語出自《道德經》,原文是這樣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在老子這本書中說到水和太陽一樣,都是任何物質生存的基礎,但是這麼重要的水從不和別人爭論高低,這是上善的體現。

    而若是兩個字告訴我們要學習水的柔情,不能覺得自己很厲害就變得很清高,覺得誰都比不上自己,所以要成為上善,就要不求回報,一直努力去做事,水身上有很多地方可以讓我們學習,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稜角磐石,既可把稜角磨圓,亦可水滴石穿,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水這種能屈能伸,以柔克剛的精神是值得我們每個人都去學習的。

    對於上善若水這個詞,許多人卻不是很理解,很多人以為這個詞就是說,善良就像水一樣一直存在呢,但是,其實它的意思並不是這樣,它的意思是說我們不僅要學習水身上的精神,更要理解不爭和感恩,唯有不爭,方能得道,‘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讓我們都試著以一顆感恩的心,以似水的柔情,對待周遭的人和事吧,你在幫助別人的同時,也是在成全你自己。

  • 25 # 由衷161

    水好呀!澈見魚蝦,濁不見底,高處不驕,谷處不餒。象宇宙豪邁無疆,柔如鏡,湧澎湃。即可無限放大,又可有限縮小。上善無私。受益於萬物不惜。厚德無底限,德品高尚者,是無堅可催者。厚重無可估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春釣魚時,天氣明明很好氣溫也穩定,為什麼基本上沒魚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