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馬閒評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一般理解是主子忘恩負義,可以同患難不可以共享福之義。

    但是,站在另一個角度講: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技能,是不是這樣?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不能與時俱進,還抱著原來的思想站在功勞簿上不進步,那麼,國家還發展嗎?還進步嗎?

    打仗更需要武將,治理天下更需要知識分子,武將不能看到這一點,結果會是什麼?

    打仗可以哥們義氣,治理天下還哥們義氣?打天下的階段,是混江湖,治理天下,還能混嗎?

    換個角度,看看是弓的事還是狗的事,可能,更能給人啟發。

  • 2 # 演如了了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比喻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鳥盡弓藏”,這是古人經常對後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主要謀臣。他為勾踐策劃一切,指揮軍事,滅了吳國,稱霸中原。他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與處安”,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他功成身退,棄官經商,到了陶地改名換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終。華人據此感嘆世態炎涼感嘆了幾千年。

    出處:

    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成語含義】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效力有功的人拋棄或殺掉。

  • 3 # 硃砂唇語

    是說:狡猾的兔子死了,狗就沒用了;飛鳥都捉住了,弓箭也就沒用了!

    范蠡幫勾踐滅亡吳國以後說:“越王這個人呢,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越早離開越好。”

    他勸說大夫文種和他一起離開,但文種沒有聽他的話,留在了越王身邊,最後還是被越王殺害了!

  • 4 # 老山楂AHJZ

    狗幫主人捉住了兔子,主人不僅不念及狗的好,反而把狗和兔子一起煮了吃了;鳥被箭射殺之後人們常常就把射箭的弓給忘了。表述的是世態炎涼與人世間的反覆無常。

  • 5 # 紅塵彌勒

    這句話是司馬遷說的“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段話更像是我們民間的一句古語,叫做“過河拆橋”。

    古時候,被帝王徵召效死賣命的人物,鮮有珠光寶氣、高枕無憂的好下場,很多人都是因為勞苦功高,得到過君王的恩典和愛護,反過來在和平時期,由於不需要再行大馬金刀的征戰廝殺,這些人便被束之高閣,能被賦閒養起來已經算是自身的德行造化了。

    絕大多數都是因為自己本身功高震主,而又不會自我矮化與自我知趣,經常人前顯貴,甚至在豪主面前也沒有畏懼之心,大喇喇逞能裝逼,總是平白的顯擺自己曾經的那份功勞,所以很容易被君王忌憚和顧慮,不被處死已然是燒了高香。

    而像韓信這樣的絕頂人物,自知自家戰功卓著,漢室天下有其一半以上的功勞,自矜自我德能無雙,才不世出,所以一直有些居功自傲,甚至在漢高祖困頓之時伸手要官,要封地,要恩賞,這就令主子打心眼裡很不舒服,想著法的要整治一番這個肆無忌憚的人中豪傑。

    但又由於韓信的功勞太大,劉邦已然下了敕令說天下沒有傷害韓信的刀劍,越發讓韓大將軍無所顧忌,甚至還在謀士李左車的蠱惑下要背北稱帝,這讓漢王室格外慌悚忌憚,所以在漢劉邦外出以後,呂后直接令蕭何匡命騙韓信鑽進了早已磨刀霍霍的牢籠,終於成了漢家砧板上的一塊肉。

    司馬遷在總結這段歷史的時候,忍不住感慨說出了這樣的一句話 。

  • 6 # 諸葛泳

    與只能共患難不能共享福也是一回事。沒有利用價值了,或者有更適合的替代者,從而更換曾經同甘共苦共同創業的人。

  • 7 # 曹宗國

    這兩句成語一般是指被利用而遭拋棄,多用於一代帝王開國後誅殺功臣的歷史現象。但是開國帝王殺功臣並不僅因為功臣失去了利用價值,還有更深層的政治原因,那就是為了確保皇權不被功臣篡奪。

  • 8 # 補言而蹊

    沒有兔子的時候養著狗,好像沒有作用了,沒有獵物打的時候有好的弓箭,好像也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這個道理從作者口中說出來,是有一種淒涼、感慨、說明社會和自然法則的意味,句子很對仗。自然社會中、凡人只能看到表面實用的事務,而影響站位,影響往前發展的東西,是要被清除的。歷史上有這樣的規律:歷代君王在創業打江山的時候,正是用人之際,會認識到人才的重要性,在此時會得到尊重和重視,君王可以和臣下一道同甘苦共患難去打天下。然而,一旦功成名就之後,君主們卻不能和功臣們一同分享勝利的成果去坐天下了,便會懷疑昔日的功臣“功高蓋主”,怕功臣會威脅他的王位,累及子孫,“卸磨殺驢”是必然的。

    以上是歷史規律,歷朝歷代普遍是這種結果,不管皇天后土或者是家天下都是皇帝他們家的。還有個人原因促使被殺的事情發生,從漢朝時候劉邦打下天下,那些兄弟坐了天下以後不知禮節,狐朋喚友,據功自傲,甚至有些還想謀反。趙匡胤宇文化極直接謀反成功。

  • 9 # 金星753

    古人打獵需要帶獵狗,狗能幫主人攆兔子或其他獵物;射鳥需要用弓箭。這兩句成語的字面意思是兔子打完了用不上狗了,把狗也烹吃了;鳥打盡了,弓箭也用不上了,只好藏起來。引申意思是:事情已經辦好了,幫忙辦事的人已經不需要了,形容有的人忘恩負義,有用時拿你當寶,無用時棄如敞履。

  • 10 # 陸游子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養狗捕兔可為主人提供美味佳餚享受,若兔死沒了,狗也失掉在主人面前的主要作用,只有輪為兔的替代品而被烹之,給主人解饞也。同樣道理,鳥都沒有了,弓已無多大用處只好收藏起來,說明事物之間所謂存在對立與統一的辯證關係!

    如最典故的事例莫過於深層次讀懂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空城計"篇章,司馬懿踏破街亭,大軍直逼西城下,諸葛亮險罷空城計,城門大開,悠悠琴緒,閒夫掃地,妙退了司馬懿大軍,難得的絕妙文鬥之戰例也!先說諸葛亮乃真高人,知己知彼,智定乾坤,若司馬懿乃有勇無謀之匹夫,根本看不懂諸葛亮之用意,諸葛亮還敢等留在城門上勇當一回"兔"而施展空城計嗎?相信司馬懿也不會無知到自已僅是其主人的一隻獵狗而已,雙方相惜為安吧!

  • 11 # 貓三叔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歷朝歷代基本都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建立帝國後當朝皇帝一定會以各種名義誅殺功臣,也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現象。

    很多功臣的死因無非就是帶有反心,但仔細想一想就知道那不夠是皇帝的藉口罷了。即使沒有異心,皇帝也會給你製造其他的藉口除掉你。只因你是開國功臣甚至有些功高震主。不除掉這些人,皇帝難免有些日夜不安。

    歷史這樣的事件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莫過於朱元璋在完成逆襲後誅殺了許多曾經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沒有那些功臣的拼死奮鬥,他很難有今天。以現代人的看法來說,朱元璋實在有些過分。換到今天來說,就是不懂得感激。

    但深入到當時的明朝政治來看時,他的做法也是可以得到理解的。於是出現了很多功臣以自己年老體衰或者其他理由交出自己手中權力的情況,他們的做法是明智的。只有這樣,或許才可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一不小心就會丟掉自己的性命,必須小心謹慎。

    而在《宋太祖趙匡胤傳》中,周太祖郭威也是如此。他在成功奪取後漢的政權後對當初立下巨大戰功的王俊和李洪殷起了疑心,擔心他們會勾結其他外鎮將領像當年他起兵倒戈後漢的樣子倒戈於自己。於是,他也對兩人痛下殺手。

    看到這裡,讓人不禁有些唏噓不已。其實王俊的確是有些驕橫了,才遭此禍患。但看過此書的人都知道李洪殷並沒有反心相反他還想表明自己對郭威忠心的心跡。

    但郭威深信多疑自然不會放過他,於是不容他解釋些什麼就直接把他殺了。他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何會落到現在這樣的下場,這也許就是所謂的阻礙到了郭威的權力吧。他的死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只要君主找到了合適的時機,那些功臣的死遲早要來。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沒有逃出過“兔死狗烹,鳥盡弓藏”這樣的一個怪圈,似乎已經橫貫了整個中國的帝王史。

    那些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讓自己的後代可以安然無恙的繼承王位必定要剷除身邊隱藏的禍患。而那些隱藏的禍患莫過於那些開國將領,他們在建國的過程中深計程車兵的愛戴。這樣的將軍無疑讓君主感到後怕,擔心自己死後無力在控制將領勢力的擴充套件。

    於是,殘忍的把屠刀指向了那些立下赫赫戰功的開國功臣。那一幕幕真實的歷史事件就這樣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我們除了感嘆外百感交集。如果那些功臣還活著,也許歷史會因此改寫吧。

  • 12 # 大海泛舟客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其言之所指,對我們審時度勢有著極強的提醒、警示作用,不能不察!

    這個典故出自出自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說的是:春秋末期,吳、越兩國爭霸,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起用大夫文仲、范蠡,經過十年的忍辱負重和勵精圖治,最終擊敗吳國,洗雪了國恥。勾踐在吳王宮裡大擺宴席慶祝,卻發覺范蠡不見了。第二天有人在太湖邊找到了范蠡的衣服,大家都以為范蠡投湖自盡了。可有一天,文仲收到一封信,上面寫著:“飛鳥死光了,弓箭就要被收起來了;野兔沒了,獵狗就沒用了,要被煮來吃了;敵人消滅了,就不需要那麼多手下了。越王的為人,只可共患難,不可同安樂。大夫至今不離他而去,不久難免有殺身之禍。”才知道範蠡沒死,只是隱遁了。 可惜,良言難勸該死鬼!文仲沒有采納范蠡的建議,果然,沒過幾年,勾踐開始疑忌文仲。一天勾踐登門探望文仲,臨別留下佩劍給他,到此時文仲也就明白了勾踐的用意,方悔不該不聽范蠡的勸告,卻已晚了,只得自刎!

    真沒有其它路可走嗎?!其實關鍵在於沒看破而已。范蠡是明智的,還會看相識人,因此得逃出生天。文仲比之不及,雖有范蠡預警在前,但因一念之差,還是在劫難逃,落了個自刎的結局。

    封侯拜相誰不要?榮華富貴誰不愛?一字入公門,九牛拉不回!從古至今,多少能臣良將,只看到了開始,沒料到結局,令人唏噓。但,不是也有很多人都做到了功成身退,樂享餘年嗎?

    曾看到過一則所謂的“雞湯”,說:“在單位,在團隊裡,你如果能被人利用,應該慶幸!說明你有被利用的價值。否則,你會被踢除!”說得很現實,但總感覺賤賤的,沒骨氣!

  • 13 # 巍巍不動

    權謀政治的必然產物。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太多了,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劉伯溫,雍正殺年羹堯,趙匡胤雖然沒有使用暴力,但是“杯酒釋兵權”效果是一樣的,過程挺溫柔,顯得很有人情味兒。其實,這種思維模式,基本屬於權謀政治的一種必然產物。因為人性是自私的,封建社會的帝王理念還是屬於“家天下”不是“國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當臣子的能力太強威望太高,當皇帝的能心安嗎?不是所有臣子都有張良那樣功成身退、未雨綢繆的政治智慧,大部分功臣還是想喝酒吃肉,從皇帝那裡得到些什麼;居功自傲、飛揚跋扈固然是取死之道,韜光養晦也未必能得善終啊。在如履薄冰、草木皆兵的帝王眼中,咬人的狗不露齒,低調做事的功臣比那些氣焰囂張的刺頭更加危險,還是死人看上去比較安全可靠,正所謂“伴君如伴虎”。

  • 14 # 小贊一哥

    比喻事情成功後,把出過力的人拋棄或殺死。《淮南子·說林訓》:"狡兔得而獵犬烹,高鳥盡而強弩藏。"《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鳥盡弓藏",這是古人經常對後人的忠告。范蠡是春秋時越王勾踐的主要謀臣。他為勾踐策劃一切,指揮軍事,滅了吳國,稱霸中原。他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與處安",為了避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命運,他功成身退,棄官經商,到了陶地改名換姓,叫做陶朱公,得以善終。華人據此感嘆世態炎涼感嘆了幾千年。

  • 15 # 北虢先生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

    吳越爭霸,越國大敗勾踐臥薪嚐膽。范蠡和文種輔佐越王攻滅吳國,報仇雪恥。但是范蠡功成身退,泛舟太湖,然後隱姓埋名做起了富甲一方的陶朱公。范蠡勸說文種激流勇退,就是說了這個道理,但是文種不聽,終死於勾踐之手。

    楚漢相爭,韓信為劉邦打敗項羽立下汗馬功勞,終於得封淮陰王。但是打江山易享江山難,最終韓信死於呂后之手,至死方悟。

    朱元璋原是布衣,和一幫難兄難弟打下江山,論功行賞之日一把火燒了慶功樓,造成建文帝遭遇朱棣謀反無才可用。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是封建王朝一項非常惡劣的習俗,致使悲劇一代代重演。但是開國君王們有所不知,打江山需要幫手,守江山同樣需要人手。一旦過河拆橋,必然造成國力衰退,面對外來威脅無力還擊。只有胸懷寬廣才能天下大治。

  • 16 # 劉人天

    越王句踐大夫范蠡,曾經替越國出過了不少力,使得越國得以打敗吳國,成為霸王。對越國來說,范蠡可是個大功臣,本來他是可以安享富貴的,但是范蠡卻沒有這麼做,他寧願捨棄榮華富貴,而自行引退,過著淡泊的生活。就在眾人一片惋惜聲中,范蠡又託人帶了一封信給從前的同事大夫文種,他勸文種也捨棄功名富貴,以免招惹災禍。范蠡為什麼會這樣勸文種呢?原來,他早就看出越王是個只能共患難,卻不能共享樂的人,所以他在信中說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兔死狗烹”就是從信中這幾句話引申出來的。

  • 17 # 文化愛好者龍燊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字面意思是如果天空沒有了飛鳥,獵人就會把弓藏起來,不再使用,如果沒有了走獸,獵人會把自己的獵犬殺掉充飢。用來比喻統治者在功成名就之後殺害功臣的情況,中國的歷史上基本上歷朝歷代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而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商鞅。

    商鞅本來是衛華人, 在魏國做門客不被重用後來到了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賞識,當時的秦國貴族把持朝政,法律形同虛設,百姓私鬥成風,秦國也被眾諸侯國看不起戲稱秦國為“戎秦”。而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國力逐漸強盛,短短几十年內成為讓各諸侯國畏懼的軍事強國,然而在秦國達到鼎盛時期的時候秦孝公的兒子,為了緩和貴族與自己的矛盾把商鞅處以車裂之刑。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當統治者完成自己的霸業之後,又害怕臣子威脅自己的統治,就不會再像剛創業時那樣求賢若渴,會想盡辦法除掉有功之臣來穩固自己的權威。

  • 18 # 大熊的珠寶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歷朝歷代基本都會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建立帝國後當朝皇帝一定會以各種名義誅殺功臣,也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現象。

    很多功臣的死因無非就是帶有反心,但仔細想一想就知道那不夠是皇帝的藉口罷了。即使沒有異心,皇帝也會給你製造其他的藉口除掉你。只因你是開國功臣甚至有些功高震主。不除掉這些人,皇帝難免有些日夜不安。

    歷史這樣的事件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莫過於朱元璋在完成逆襲後誅殺了許多曾經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功臣。沒有那些功臣的拼死奮鬥,他很難有今天。以現代人的看法來說,朱元璋實在有些過分。換到今天來說,就是不懂得感激。

    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在中國歷史有很多開國之君,在功成名就之後便開始變個方的除掉功臣。前有劉邦,後有朱元璋,這些都是隻可共患難不能共享福的主。但是早在春秋時期,就有這麼一個國君幹過這種忘恩負義的事情了。這個人就是我們熟知的“臥薪嚐膽”的主人公——勾踐。

    吳越結仇,勾踐先勝後敗。吳越兩個都偏居東南,即便到了春秋諸國爭霸時期,兩國都相安無事。可惜到了春秋末年情況就不一樣了,當中原爭霸的思潮傳播到了東南一帶之後。兩國便開始大動干戈,先是勾踐的父親允常與吳國國君闔閭之間發生了多次征戰。等到允常去世、勾踐繼位後,吳國國君闔閭想趁機侵佔越國,可惜被剛繼位的勾踐擊敗並最終死在徵越的戰場。勾踐在他任內的第一次吳越爭霸中獲勝,仇恨的種子也埋在了新繼位的吳國國君夫差的心中。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秣兵歷馬,準備攻打越國,便決定先發制人,派出大軍攻打吳國。揹負殺父之仇的夫差派出精兵前去攻打越軍,並在夫椒擊敗越軍。勾踐只能先退回會稽城,在這生死存亡之際,勾踐聽取了范蠡的意見向吳王夫差求和,併入吳國為臣。到了吳國之後,勾踐及其夫人、范蠡三人到吳國為奴,先是被夫差安排到闔閭墳旁守靈,後給夫差餵馬、牽馬。三年之後,夫差看到了勾踐心甘情願的給自己當牛做馬後,認為勾踐已經不成威脅了,才把他放回越國。當然期間還因為勾踐的美人計,送西施給夫差,並在一次夫差生病後,為他嘗糞識病,一系列的行為讓夫差放鬆警惕。

    臥薪嚐膽,范蠡、文種輔佐之下復仇成功。從吳國回到越國後,勾踐時刻銘記著自己在吳國的恥辱,為了讓自己不忘記這份屈辱,他就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並讓門外計程車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除了對自己狠之外,還重用范蠡跟文種。讓文種管理國家的政務,范蠡管理國家的軍事。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的國力回到了戰敗前的水平,但是這還不足以對抗吳國。

    皇天不負有心人,前482年夫差率領精兵北上黃池會盟,後方被勾踐偷襲,後因越國自覺還不足以抗吳,兩國和談。前478年,越國再度率領大軍攻打吳國,在笠澤大敗吳軍,吳國自此一蹶不振。前476年,越王勾踐再次伐吳。前475年,越兵圍困吳國。前473年,越兵攻入吳都,吳國滅亡、夫差兵變自殺身亡,延續了兩代人的吳越之爭最終以越王勾踐獲勝而告終。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 19 # 娛樂加餐

    我看了大家的回答,基本都是對這句話的出處和解釋,但是題主問的是如何解讀,並且把他上升到傳統文化的高度以尋求解讀。那麼就不是對這兩句話含義的簡單解釋了。

    相信大家對這兩句話的出處和釋義沒有什麼分歧,很容易理解,我就不做贅述了。但是該怎麼理解呢?尤其是跟傳統文化掛鉤以後該怎麼解讀?這就涉及到一個價值評判的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判斷是儒釋道精神核心以上的道德追求,仁、義、禮、智、信、忠、勇、節、孝、悌、廉、恥,等等一系列的傳統道德標尺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價值觀,兔死狗烹顯示的恰恰是這種道德評判的對立面。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太史公確實用了這幾個字描述了一段典故,但並不是表示太史公認可這種行為和行為下的價值觀,對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越王,他的價值判斷是“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之共樂”,這是對越王人性的批判而絕非褒讚,歷史上也從來沒有人對兔死狗烹的行為進行過價值觀上的翻案。

    歷史事實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劇,在歷史上並非孤例,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就是典型的“鳥盡弓藏”,明太祖建國後大殺功臣也可以說是典型的“兔死狗烹”,但是當時的人們也只會從具體的事件和形勢需要,進行合理化的解釋和解讀,也無非是要儘量撇清“兔死狗烹”的道德非議。

    今天我們更習慣用“過河拆橋”來描述這種或與之類似的行為,我相信今天每個人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心中自然是有基本的道德評判的,在這件事上,與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是完全契合的,這就是我們傳統文化價值觀的基本判斷。

    據美國勞工部公佈數字顯示,2016年美國退伍士兵達到2120萬人,佔美國成年人口的9%。2014年,美國共有4.7萬名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此外,還有13萬多退伍士兵生活在收容所或者過渡安置機構。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無家可歸的退伍士兵中,年齡差距大,有的老兵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而年輕的退伍軍人有的參加過空襲伊拉克的行動,剛剛退役就陷入無家可歸的窘境。此外,女性老兵無家可歸的人數也迅速增加,從2006年的150人增加到2011年的1700人。截止2012年9月底,美國已有2.65萬名退役軍人流落街頭或面臨失去住房的風險。美國在海外連續用兵,美國退伍老兵中有430萬有不同程度的殘疾。“9·11”之後退伍的老兵約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數達到120萬。2015年9月,無醫保退伍老兵約佔全華人口的10.4%,無數老兵在困苦中離世,沒有國旗,沒有悼念,沒有報道…

    淪為流浪漢的美國退伍軍人

    看了上面當代發生的事實和這些數字,請問各位又有什麼感想呢?

  • 20 # 風吹落最後難捨的繁華

    兔死狗烹-烹:燒煮。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

    鳥盡弓藏-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酒後給你的打電話的人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