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旅行中國
-
2 # 另眼看世界江雲
漢壽的亭侯,十里為一亭,能是多大的爵位。僅是侯中比較小的,但終歸是中央政府封的。對關羽來說以是無上榮耀了。由殺人犯而馬弓手,隨老大門由布衣而入公門,最後被國家封爵。可想一個作小買賣的該多光宗耀祖。與張飛,趙雲,黃忠,諸葛的鄉侯,武侯不知高貴多少。所以關羽生死均以亭候著稱,不納偽爵。雖爵低而高傲
-
3 # 一號儍子
又一沒學歷史的無知提問!自西周建立就實行等級制度,王以下有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這如同現在的軍銜制度!不是官職!是封號,代表了地位級別!封建封號終身,子女能世襲!官職是可以離休的,可以換人當的!軍銜也是終身稱號!
-
4 # 荒屋論史
壽亭侯是爵位,不是官,類似現在的工資級別。
漢制,非劉姓不得為王,侯爵就成為皇族外最高爵位(王莽和曹操除外)。侯爵分三級:大侯(縣侯,食邑一縣),小侯(鄉侯和亭侯,食邑一鄉或一亭,亭和鄉應為一級,有大小之別。),關內侯(有俸無食邑)。大侯和小侯統稱列侯(即有封地的侯)。由此可見關羽壽亭侯的爵位並不低,已經屬於列侯,有自己的屬國。但在三國時期由於戰爭頻發,為獎勵軍功,封侯相對容易,並且一般只有名義爵位而不就國,成為虛侯。
與關羽相比,諸葛亮受封武鄉侯,張飛受封西鄉侯,(都是縣侯,劉備登基後所封);而李廣終老不得封侯。
第一,關羽的漢壽亭侯怎麼讀。傳統上,特別是野史小說中都是漢/壽亭侯。突出關羽的忠義。現代史學家認為是漢壽/亭侯,之前發現的壽亭侯印是偽作。前文只是習慣性叫法。
第二,漢壽亭侯是否是漢壽縣一個亭的侯。主流史家持否定態度。漢壽亭侯應該不是指現在的漢壽縣。原因不談
第三,亭是不是鄉的下屬機構,類似現在的行政村。不是,亭一開始是軍事機構,類似派出所或哨所。
個人結論,我認為亭侯應該是在縣城附近劃幾戶人家。不像鄉侯或者縣侯那樣有完整的行政區劃,但畢竟有封地。比關內侯高一個級別。都亭侯屬高階亭侯。所以馬超爵位比關羽高。
-
5 # 淬火6
漢承秦制,一共有二十個爵位,徹侯是最高等級的爵位。漢壽亭侯不是官職,僅是個爵位。因需要避漢武帝劉徹的諱,故在漢代徹候改稱為亭侯。漢壽是封名,封地轄區大概一個地級市的範圍那麼大。
-
6 # 南宮葭月
公侯伯子男都是爵位,並不是官職。爵位的高低與官職沒有關係,當然一般情況下官職高的爵位肯定相對高。但是漢朝最高爵位只能是縣侯。而且都沒有封國只是擁有食邑,這是劉邦廢除異姓王侯后定下的。像曹操後來稱公就產生了質變,可以封土建國,所以荀彧才極力反對。這也稱為稱帝的一種預兆。後來的司馬氏也是這麼做的。
-
7 # 鳳凰花兒開
值錢的是有個漢字,表明是漢朝天子封的,不是偽皇帝封的。關羽沒接受劉備的封賞,一直用漢朝天子的封爵,這也是惹劉備不高興的原因之一。
-
8 # 數碼蜀黍
侯是爵位,不是官,享受侯爵俸祿,二爺是亭侯,亭是一個區域行政單位,就像鄉、縣這種行政單位一樣。有爵位不代表有管理實權。
-
9 # 魂舞大漠
漢代封侯是有封地的,在有實惠,奉祿有保證,關羽這個侯是最小的,上面有鄉,縣,郡侯,不過以軍功而論,雲長這個侯封得夠快,曹操好讓他安心的。降將嘛,自然要刻意攏絡,羅氏三國講上馬金下馬銀自然是藝術誇張,但這個侯卻是真事。
-
10 # 安興小技術員
漢壽亭侯,爵位名,常指關羽, 東漢末年名將,字雲長。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東漢末年,關羽跟隨劉備起兵鎮壓黃巾叛亂,和張飛共同輔佐劉備、忠心不二,“恩若父子”(《三國志》記載),被譽為“忠義”的化身。劉備在徐州為曹操所敗,關羽被俘,雖頗受曹操厚待,並封為漢壽亭侯,然仍斬顏良和文丑以報曹操、並且歸投劉備。
漢獻帝建安二十一年(215年 )鎮守荊州五郡,獨鎮一方。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北伐曹魏,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操大將曹仁於襄陽郡,達到軍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荊州後方空虛,東吳呂蒙以白衣計乘機奪取荊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關羽又久攻襄樊不下,只好撤退,由於荊州被東吳攻佔,所以在退卻路上,士卒離心、逃亡殆盡。關羽也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其“忠”、“義”操行被後來統治者所渲染,並加以神化,尊之為“關公”、“關帝”。今華北不少地區廣大農村中都建有“關帝廟”,俗稱“關老爺廟”。
當年,關羽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了白馬之圍,曹操便奏請獻帝,封了關羽為“漢壽亭侯”。這一史實在《三國志·關羽傳》[1]中寫得很清楚。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漢”字,事實上竟引出了後來的誤解,也正像這位文友所持的觀點,即把“漢壽亭侯”拆開為“漢”、“壽亭侯”。說“漢”是漢朝,“壽亭侯”是侯的名稱。就連大名鼎鼎的羅貫中老先生也是如此之看法,這裡不妨請看他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原本中的一段描寫:卻道曹操為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壽亭侯,鑄印送與關公。印文曰壽亭侯印,使張遼賚去。關公看了,推遲不受。遼曰:據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領取名爵。再三推卻。遼賚印回見曹公,說雲長推辭不受。操曰:曾看印否?遼曰:雲長見印來。操曰:吾失計較也。遂教銷印匠銷去字,別鑄印文六字:漢壽亭侯之印,再使張遼送去。公視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這個誤解可以說是由來已久。早在北宋時,湖北荊門縣玉泉的關將軍廟裡就存有“壽亭侯印”一方,直徑四寸。這在洪邁的《容齋四筆》中可見記文。另據《明史·禮志》載:洪武二十七年,地方官在南京雞籠山建造關公廟,也稱關羽為“漢前將軍壽亭侯”。直到嘉靖十年(距建廟已一百三十七年)才由當地政府公開訂正,改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
之所以出現這種由來已久的把“漢壽亭侯”的“漢”視為漢朝的誤解,還是緣於對歷史瞭解的欠缺。洪邁在《容齋四筆》中就認為荊門玉泉關將軍廟中的“壽亭侯印”是偽造的,而偽造的人能出現這種失誤,顯然也是因不懂歷史。清初的毛宗崗更認為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那段描述違反了歷史常識,他不僅在書中刪去了這段文字,還在評語中特別地指出:“今人見關公為漢壽亭侯,遂以為漢為國號,而直稱之曰壽亭侯,即博雅家亦時有此,實之誤也……漢壽亭侯,猶言漢壽之亭侯耳,豈可去漢字而以壽亭侯為名耶?”
關於“漢壽亭侯”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是“漢壽”為地名說;另一種是“漢”為朝代名說。我們對“漢”為朝代名說的依據一一辯駁後,認可“漢壽”為地名說。關於“漢壽”位處何地,大致有三種觀點:其一為“武陵說”。二為“蜀地說”。其三為“兩地說”。而我們經過考證後提出第四種觀點“兩地皆非說”,因為據漢制,亭侯之號不得襲用縣名,而武陵之漢壽與蜀地之漢壽皆為縣名,故兩地皆非,漢壽當為“亭名”,即“亭名說”。
據《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 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於“漢壽亭侯”是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歷來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漢壽亭侯”的“漢”是表朝代名,“壽亭侯”為其爵位封號,即“漢” 為朝代名說。另一種觀點,認為 “漢壽亭侯”的“漢壽”是地名,“亭侯”是爵名,即“漢壽”為地名說。
一、“漢”字為朝代名說
弘治本《大明會典》 和清人宋牧仲《筠廊偶筆》 均持此觀點,《筠廊偶筆》還說“大內有壽亭侯印一方”。張舜徽主編的《三國志辭典》也設有“壽亭侯”這一詞條 。李夢生先生據元人王寔《東吳小稿》中《壽亭侯印銘並序》記載役工得“壽亭侯”印而認為“關羽所封為‘壽亭侯’無疑” 。持此觀點者之依據,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熊方在《後漢書年表》卷八 中也將關羽爵號記為“壽亭侯”,後清人趙翼在《陔餘叢考》卷三十五 及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卷四十一 裡均指出熊方稱關羽為“壽亭侯”是“傳寫脫誤也”。
(二)通俗文學中多次出現“壽亭侯”
在元代《至元新刊三分事略》 中卷之《操勘吉平》一節有“爾能降我,封爾壽亭侯”,在《關公襲車胄》一節有“帝見關公虯髯過腹,心中大喜,官封壽亭侯”,在《關公刺顏良》一節有“先主自思‘想兄弟關雲長官封壽亭侯……’”,在《關雲長千里獨行》一節中有“張飛問二哥哥在何處,先主具說關公扶佐曹操,官封壽亭侯”。均將關羽稱為壽亭侯。以上情節皆見於《三國志平話》,且每節標題及行文與《三分事略》皆一致 。元人關漢卿之《關大王單刀赴會》第二折魯肅和司馬徽均稱關羽為“壽亭侯” 。高文秀之《劉玄德獨赴襄陽會》第三折有“(曹操引卒子上,雲)……某領雲長到於許都,加為壽亭侯之職 ”。而在元代無名氏《關雲長千里獨行》 裡曹操、張遼、關羽的嫂子和張飛更是異口同聲的稱關羽為“壽亭侯”,乃至關羽也自稱“(關末雲)我如今官封為‘壽亭侯’哩”。此外,元雜劇《壽亭侯怒斬關平》 和《壽亭侯五關斬將》 更是在標題中就稱關羽為壽亭侯。可見在元代通俗文學中多次出現將關羽稱為壽亭侯的現象。
到了明代,通俗文學中繼續出現將關羽稱為壽亭侯的現象。明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六 《雲長延津誅文丑》中有曹操送關羽“壽亭侯印”而關羽不受,加“漢”字而後受的情節,“卻說曹操為雲長斬了顏良,倍加欽敬,表奏朝廷,封雲長為壽亭侯,鑄印送與關公。印文曰:‘壽亭侯印’,使張遼齎去。關公看了,推辭不受……操曰:‘吾失計較’,遂交銷印別鑄印文六字‘漢壽亭侯之印’,再使遼送去,公視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此外在該卷《關雲長封金掛印》一節中還有“遂將累受金銀一一封記,懸壽亭侯印於庫中”的情節。以上情節皆旁見於湯學士校本《三國志傳》卷五 和萬卷樓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卷三 。
此外,清代小說《隋唐演義》 、《聊齋志異》 及《忠孝勇烈木蘭傳》 中也有將關羽稱為“壽亭侯”的現象
毛宗崗指出俗本中有“曹瞞鑄壽亭侯印貽公而不受,加以‘漢’字而後受”的拙劣情節,並認為“是齊東野人之語 ”。清人王應奎《柳南隨筆》卷四 也說“俗人據小說《三國志》稱公‘壽亭侯’,尤可噴飯”。足見通俗文學中將關羽稱為“壽亭侯”之誤。
事實上,通俗小說家將關羽稱為“壽亭侯”而認為“漢”是朝代名,除了其自身對史實的忽略外,還有更深的原因。在《三國志》研究中歷來就有“帝魏論”和“帝蜀論”之間的爭論 ,即認為魏國和蜀國到底孰為正統的問題。自古以據中土者為正朔,然而南宋中原已失,偏安一隅,處境與蜀國極為相似。而蜀漢以漢室一脈自居與南宋認為自己是宋室一脈相似,故“帝蜀論”的實質是“帝南宋論”。《四庫全書總目》卷四十五《三國志提要》 中指出“(宋)高宗之後,偏安江左近於蜀,而中原土地全入於金,故南宋諸儒紛紛起而帝蜀。”可見,“帝蜀論”的實質是“帝南宋論”, 而“帝蜀論”導致人們將蜀漢視為正統,因此忠於蜀漢成了忠義的表現,而關羽恰巧為其典型,因此其封號“漢壽亭侯”中的“漢”字易與關羽所效忠的 “漢”朝相聯絡,並視為朝代名,以此進一步突出其特殊含義,加之通俗文學家在作品中迎合並加以發揮民眾心中這一情結,因此通俗文學中大量出現將關羽稱為“壽亭侯”的現象。
以上已對“漢”為朝代名的依據一一予以了辯駁,除此以外,從史料記載中也可證明漢壽亭侯之“漢”字非朝代名。
(1)《三國志》卷三二《先主傳》 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群下上先主為漢中王,表於漢帝曰:‘平西將軍都亭侯臣馬超……蕩寇將軍漢壽亭侯臣關羽、徵虜將軍新亭侯臣張飛……’”從該表可以看出,與關羽同為亭侯的馬超、張飛都未在其爵號前加朝代名“漢”字,可以“漢”非朝代名。
(2)據《新唐書》卷一十五《禮樂志》 記載唐德宗建中三年治武成廟“詔史館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將凡六十四人圖形焉:越相國范蠡……漢相國平陽侯曹參……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
據上文可知,各位名將的官爵名前為朝代名,如范蠡前為“越”,曹參前為“漢”。可見“蜀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中“蜀”是其朝代名,“前將軍”為官名,“漢壽亭侯”為爵位名。同樣的稱謂方式旁見於《新唐書》卷八十八《宰相世系表》 。
(3)《明史》卷五十《禮志》 記載“後復增四:關公廟,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建於雞籠山之陽,稱漢前將軍壽亭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訂其誤,改稱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可見明高祖洪武二十七年立關公廟,誤稱關羽稱為“漢前將軍壽亭侯”,即認為“漢”是朝代名。到了明世宗嘉靖十年已改正錯誤,稱為“漢前將軍漢壽亭侯”。在毛批《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損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中毛宗崗指出 “雞籠山關廟內題主曰:‘漢前將軍漢壽亭侯之神’,本自了然。”但毛宗崗覺得還不夠“餘則謂當於外額亦加一‘漢’字,曰‘漢漢壽亭侯之祠’,則人人洞曉矣。”
由以上論證可知, “漢”為朝代名說是錯誤的。
歷史上曾發現“壽亭侯”印
“壽亭侯”印的發現可以說是支撐“漢”字為朝代名說的最有力的證據。
(1)洪邁在《容齋四筆》卷八 載曾先後四次發現“壽亭侯印”:
其一,宋高宗紹興年間(公元1131— 1162年間),洞庭漁者得“壽亭侯印”且藏於荊門玉泉關將軍廟中;其二,宋高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復州寶相院伐木於土中得 “漢建安二十年壽亭侯印”;其三,宋甯宗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邵州守黃沃叔啟於郡人張氏處購得“漢建安二十年壽亭侯印”;其四,時人王仲言藏有“壽亭侯印”。
洪邁在文中認為這四枚印“皆非真漢物”,並提出幾點理由:其一,“漢壽乃亭名,不應去‘漢’字”;其二,(此印)“其大比它漢印幾倍之”;其三, “侯印一而已,安得有四?”;其四,“雲長以四年受封(按,當為建安五年受封),當即刻印,不應在二十年”。
此外,清人張鎮在《古印考辨》 中也從六個方面指出洞庭湖所出印為偽:其一,關羽敗於臨沮,即使丟了印佩,也“無緣遠沒洞庭”;其二,漢印其文當為篆書,今印字型“不甚與繆篆合”;其三,據《後漢書·輿服志》諸侯印為龜紐,今印非龜紐;其四,漢制“紐間初不著環”,而“今環在鼻上且連施吾環”;其五,關於以漢壽封,而今印“止壽亭字”;其六,漢印印文皆為章,今印“非章而為印。”
關於宋高宗紹興年間得“壽亭侯印”的史實,宋人陳杰 也在詩中記敘曾見此印,但他認為“遠不可考”。此外,趙彥衛在《雲麓漫鈔》卷五 也有記載,紹興初,潭州人得“壽亭侯印”於水中。但他指出“篆不古,非漢魏間字型”。即趙指出這枚印不可能是關羽的。不過,趙在這裡提出一種折中的看法“或雲:晉宋以下,別有封壽亭侯者,亦未可知”。
(2)元丙戊年間(公元1346年)曾發現“壽亭侯印”
元人王寔在《東吳小稿·壽亭侯印銘並序》中記載丙戊年間(即元順帝至正6年,公元1346年)役工得“壽亭侯印”,李夢生先生據此在《關於“漢壽亭侯”》一文中認為“關羽所封為‘壽亭侯’無疑”。我們仔細考查《東吳小稿》中對該枚壽亭侯印的描寫“(該壽亭侯印)銅色水澤瑩潔,朱斑雜點,螭虎旋綰其中, 鐵環實貫於上, 若行軍備帶之物 ”,則可知該印絕非關羽之印,因為據《後漢書·輿服志》 天子印(璽)方為螭虎紐,諸侯王印為龜紐,而現在該印卻“螭虎旋綰其中”顯然與漢制不符。
由以上論證可知,先後出土的“壽亭侯印”皆非關羽之印。
(3)所謂“漢壽亭侯印”
與宣稱發現所謂“壽亭侯印”不同的是,有人宣稱發現了“漢壽亭侯印”。明代黃希聲記載(明)宏治三年(公元1490年)十月十八日揚州淘河獲“漢壽亭侯之印”,但他指出“然印亦朱文疊篆實明制非漢物 ”。清人柯汝霖也認為有所謂“漢壽亭侯印”存在,其所編之《關帝年譜》 於“曹操即表封公為壽亭侯”一句下注“胡氏綺曰今關帝廟中有漢壽亭侯印一鈕……相傳宋紹興中洞庭漁人得之,入於潭府,洪氏隨筆記甚詳。”然查諸元人胡琦所編之《關王年譜圖》中其原文曰:“今廟中有亭侯印一鈕 ”。只曰有“亭侯印”未言有“漢壽亭侯印”,且書中有《亭侯印圖》 ,辨其文,亦為“壽亭侯印”。可見,柯氏於此處曲解了胡書的原意。況且《容齋隨筆》中洞庭漁人紹興年間所得之印亦為“壽亭侯印”,而非“漢壽亭侯印” 。可見柯氏想以“漢壽亭侯印”的存在以證明關羽為“漢壽亭侯”而非“壽亭侯”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誤將胡氏及洪氏筆下之“壽亭侯印”曲解為“漢壽亭侯印”則非也。
(二)文獻中有關羽為“壽亭侯”的記載
前文已述,明孝宗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至1506年)所修之《明會典》與宋牧仲《筠廊偶筆》均認為關羽為“壽亭侯”,因為“大內有壽亭侯印”。而所謂“壽亭侯印”上文已證其偽。且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南京太常少卿黃芳上奏朝廷指出《明會典》載關羽為“壽亭侯”有誤 ,朝廷納之,萬曆重修本《明會典》已經改為“漢壽亭侯” 。
二、“漢壽”為地名說
主張“漢壽”為地名說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據歷代文獻,特別是地理文獻之記載,確有“漢壽”此地。(詳見後節)
(二)史料中有某人為“漢壽人”,甚至具體指明為“武陵漢壽人”的記錄。
(1)被記載為漢壽人的有襲玄和紹榮興。《水經注》卷三十七《沅水注》“沅水又東徑臨沅縣南”其下注曰“縣南有晉徵士漢壽人襲玄之墓” 。又據《南史·劉勉傳》 記載 “漢壽人邵榮興六世同爨,(劉勉之子)悛表其門閭”。該史實旁見於《南齊書·劉悛傳》
(2)被具體記載為“武陵漢壽人”的有龔祈、潘浚、潘京和伍朝。據《南史·隱逸傳》 載“龔祈字孟道,武陵漢壽人也。”該史實旁見於《宋書·隱逸傳》 。又如,據《三國志·潘浚傳》 記載“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又如,據《晉書·潘京傳》記載“潘京,字世長,武陵漢壽人也 ”。再如,據《晉書·隱逸傳》 記載“伍朝,字世明,武陵漢壽人也。”可見歷史上確有“漢壽”此地。
(三)史料中出現跟漢壽有關的官職名或爵號。
史料中曾出現過“漢壽令”、“漢壽伯相”、“漢壽縣子”、“漢壽縣伯”和“漢壽左尉”等與漢壽有關的官職名和爵號。
(1)漢壽令。據《陳書·錢道戢傳》 記載“錢道戢字子韜,吳興長城人也。父景深,梁漢壽令。”該史實旁見於《南史·錢道戢傳》 。可見錢道戢的父親錢景深曾任漢壽令一職。
(2)漢壽伯相。據《宋書·州郡志》 記載“漢壽伯相。前漢立,後漢順帝陽嘉三年(公元134年)更名。吳曰吳壽,晉武帝復舊。”指出漢代曾設立“漢壽伯相”這一官職。
(3)漢壽縣子。史書記載王鎮惡曾被封為“漢壽縣子”。據《宋書·王鎮惡傳》 記載王鎮惡“以討劉毅功,封漢壽縣子。”該史實旁見於《南史·王鎮惡傳》 。
(4)漢壽縣伯。歷史上曾有兩人被封為漢壽縣伯:沈林子和蔡道恭。 據《宋書·自序傳》記載 “高祖踐阼,以佐命功,封(沈林子)漢壽縣伯,食邑六百戶” 。該史實旁見於《宋書·列傳第三》 及《南史·沈約傳》 ,即沈林子曾被封為漢壽縣伯。
此外,蔡道恭也曾被封為漢壽縣伯。據《梁書·蔡道恭傳》 記載“(蔡道恭)天監(公元502年至520年)初,論功封漢壽縣伯”,又皇帝曾下詔褒揚蔡道恭“詔曰:‘……漢壽縣開國伯道恭,器幹詳審,才志通烈’”。史實旁見於《南史·蔡道恭傳》 。可見蔡道恭也被封為漢壽縣伯。
(5)漢壽左尉。在湖南省常德市城區北部穿紫河地帶的南坪崗古墓群中,發掘出東漢中晚期的“漢壽左尉”墓。該墓中出土了一枚陰刻“漢壽左尉”的滑石印章 。“漢壽左尉”印的出土,不僅證實了存在“漢壽”此地,還證明了歷史上曾設有“漢壽左尉”這一官職。
由上文可知,史上曾有以漢壽為治地或封地的記載,即有跟漢壽有關的官職和爵號的記載,可見確有“漢壽”此地。
據以上論證可知,“漢壽亭侯”是“漢壽”之亭侯,不是“漢”之“壽亭侯”,即“漢壽”為地名說才是對的,那麼關羽的封地“漢壽”在何處呢?
據文獻記載歷史上有兩個“漢壽”:“武陵之漢壽”和“蜀地之漢壽”。那麼到底關羽的封地“漢壽”究竟位於何處?歷史上有三種觀點:
其一為“蜀地說”,即認為其封地是由蜀地之葭萌縣改名而來的漢壽。
其二為“武陵說”,即認為其封地是武陵下屬的漢壽。
其三為“兩地說”,即認為上述兩地都是關羽的封地,認為關羽曾兩次受封。
以上是百度關於漢壽亭侯的一些解釋,其實就是一個爵位,侯爵的最低一等,不是官位,所以並不是官員職務,也和官位不能對比。
-
11 # 山昌正
壽亭侯,相當於現在的片區書記。城裡人叫做街道辦主任,農村八九個自然村的總管理書記,鄉鎮的下一級,哦,比村長大啊
-
12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首先想說漢壽亭侯不是個官,而是爵位。
那麼官爵系統究竟算是個什麼回事呢?簡單講吧,官就是國家給你的職位,負責什麼事,譬如荊州牧,那就是料理荊州那一塊;太尉,那就是軍隊的最高長官。而爵呢?更早些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當然到關羽那會,已經不存在了。秦漢時期,二十等爵位裡最高的一級叫做列侯,列侯之內又分等級,最顯赫的封你一個縣,稍微差點就封你一個鄉,再差點封個亭。
東漢末年,亭侯是很難得封的爵位,曹操他老爹曹嵩,那麼有權有勢,可也就封了一個費亭侯。袁紹算是頂牛逼的了,封了個鄴(縣)侯(其實是曹操為了麻痺他,送給他的一個虛幻稱號)。張飛先封新亭侯,後來晉封西鄉侯。諸葛亮是武鄉侯。劉備最初,在曹操那裡得了個宜城亭侯的爵位,很是榮耀。要知道很久之後,曹操自己也不過是個武平(縣)侯。關羽受封漢壽亭侯,自然不如縣侯、鄉侯,但地位已經相當了不得了。咱看看曹營中其他人,夏侯淵到死那一刻,也就封個博昌亭侯;夏侯惇活得久一些,所以封了高安鄉侯。關羽的好朋友張遼,一開始只是個關內侯,比亭侯還低,打敗袁紹之後晉封為都亭侯(都亭侯是虛封的爵位,沒有明確的領地,只是有這個級別而已),一直等到曹操死,才升一級做都鄉侯(依然是虛的,沒領地)。再往後曹丕稱帝,終於落到了實處,有地名了,叫做晉陽侯。而關羽的另一個好朋友徐晃,直到官渡之戰立下突襲烏巢的決定性戰功,才受封都亭侯。曹丕繼位,這才進封逯鄉侯。從這些記錄看,關羽在當時得了漢壽亭侯的爵位,確實是曹操對他高看一等,是用心籠絡的一種表現。要知道張飛封到亭侯,一直要等到若干年後劉備拿下荊州,這才給了他這個待遇。而趙雲得到相同待遇,一直要到劉備翹辮子阿斗繼位,這才升遷他做鎮東將軍、永昌亭侯。
所以,這麼說吧,關羽的封爵,在劉備勢力、曹操勢力內部,都是一件了不得的事,確實值得關老爺驕傲一陣子。
-
13 # 故鄉的菜鳥
侯是漢時爵位最高階,西漢分關內侯和徹侯(世襲),統稱列侯,一般來講,功大為鄉侯,功小為亭侯。漢初的二百個侯,每個侯封地為一個縣,大縣達萬戶,小的只有幾百戶,都是實封。畢竟土地有限,其實漢朝是郡國與郡縣並存,將侯封地減成鄉,亭(十里),與之前的封地一個縣並存。簡單的說,向長平侯(周亞夫),平陽侯(曹參),周呂侯(呂澤),,這些一看就是縣侯,其實封多少戶,要看封在哪?,這都是侯的第一等。比如安鄉侯(曹休),東鄉侯(程昱),這是鄉侯,侯的第二等。比如壽亭侯(關羽),費亭侯(曹操),這都是亭侯,侯的第三等。
-
14 # 四川達州人
漢壽+亭侯,不是官,是爵位。
漢制,爵位分王,侯兩等。
侯再分列侯,關內侯兩大類。所謂列侯,就是有食邑的實封侯爵。原本稱徹侯,漢武帝時期避諱改稱列侯。關內侯則是沒有食邑的侯爵。
列侯實際再分為縣,鄉,亭三級。還有極少極少的郡侯。
理論上,郡縣鄉亭就是各等級侯爵的食邑,但一般沒有多。
縣侯最初比較少,如黃埔嵩,袁紹等。蜀漢封的縣侯較多。諸葛亮封武鄉侯,因源自故鄉琅琊郡武鄉縣,所以該讀:武鄉+(縣)侯,而非:武+鄉侯。後期的馬超、馬岱、張飛、姜維、魏延等人也是縣侯。
功勞次者封鄉侯,再次即封亭侯。當然,曹操封關羽為亭侯時,亭侯還是相當值錢的。
漢制,亭為十里的最基層行政區,大體相當於村。也就是說,這個亭的土地,也包括上面的居住者在內,每年應按照國家稅務制度繳納的稅、糧,都屬於爵者的收入。
後期列侯食邑發生了很多變化,有萬戶侯,五千戶侯等高階封爵,但也存在很多號封兩三千戶,實封只150戶的情況。
-
15 # 大虎165171917
縣,鄉,亭……只是封的爵位,只是代表這人可以拿多少奉祿,他的縣鄉亭人口標準是一樣的,不代表這縣這鄉的收成為封侯所得,如果是還不打起來?這縣趕上災害、兵禍人都跑了,這侯爺就得乾瞪眼了,某鄉在某縣下那這鄉侯也別活了! 這只是拿工資的級別而己
-
16 # 歷史老轉輪
漢制侯爵銜按照大小可以分為:王,公,縣侯,鄉侯,亭侯,關內侯,並沒有伯子男三爵。王公的權利相當大,在自己的領地上是享有絕對權利的。至於侯爵前三者是有封邑的,但是隻能從其中得到收益,但無權掌管自己的封邑。 列侯是原秦國軍功爵的最高一級,原名“徹侯”,後避漢武帝劉徹諱,改為列侯,又叫“通侯”。列侯有食邑(即封地),根據食邑大小,列侯又分為縣侯、鄉侯、亭侯。縣侯是最高級別的侯爵,如袁紹被封為鄴侯。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縣侯也就是常說的萬戶侯了。諸葛亮就封為武鄉侯,但不只是個鄉侯,因為他的封邑是武鄉,其實是個縣候,封萬戶。 鄉侯:鄉是縣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如張飛被封為西鄉侯。 亭侯:亭是鄉下一級的行政單位,劉邦就曾任過亭長。但三國時期,由於戰亂,所封的爵位,往往有其號,但無封國。一般乃對立有軍功將領的獎勵,封有食邑數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關羽的漢壽亭侯,就是爵位中最高一級徹候中的最低等候--亭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東征,在官渡之戰過程中,劉備脫離曹操投奔袁紹,留關羽守下邳,在曹軍的圍攻之下,關羽降曹,並被曹操拜為拜為偏將軍。袁紹派大將軍顏良攻擊駐紮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遣張遼、關羽為先鋒。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策馬在萬馬軍中斬殺顏良,袁紹部下大將更是沒有人能夠抵擋,關羽一戰而解白馬之圍。曹操便上表漢獻帝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羽受封漢壽亭侯,天然不如縣侯、鄉侯,但地位現已適當了不起了。曹營中其他人,夏侯淵到死那一刻,也就封個博昌亭侯;夏侯惇活得久一些,所以封了高安鄉侯。關羽的好朋友張遼,一開始僅僅個關內侯,比亭侯還低,打敗袁紹以後晉封為都亭侯(都亭侯是虛封的爵位,沒有清晰的領地,僅僅有這個等級罷了)。從這些記載看,關羽在當時得了漢壽亭侯的爵位,的確是曹操對他高看一等,是用心籠絡的一種體現。張飛當年封到亭侯,一向要比及若干年後劉備拿下荊州,這才給了他這個待遇。而趙雲得到相同待遇,一向要到劉備翹辮子阿斗繼位,這才升官他做鎮東將軍、永昌亭侯。 •
-
17 # 巴山夜雨涮鍋
關羽是在曹操手下暫時停留時,被曹操借用皇帝的名義,封為漢壽亭侯。
所謂漢壽亭侯,意思是“漢壽”這個“亭”封的亭侯。注意不要誤解為“漢朝”的“壽亭侯”。中國叫漢壽的地方有好幾處,湖南有,陝西也有。關羽那漢壽大概在陝西。
那麼漢壽亭侯對關羽有什麼好處呢?簡單說,漢壽這個亭,是關羽的封地。漢壽這個地方的全部稅收,不是上交給朝廷中央政府,而是歸關羽個人享用,算關羽個人的私財。
注意,關羽這個亭侯,和劉邦的亭長,是完全不一樣的。亭長是官職,是負責管理這個亭的幹部。而亭侯則是爵位,是說這個亭的稅收全部歸他。顯然,亭長是打工的,而亭侯是享受的。類比今天,一個村長當然可以撈取利用職權不少好處,但要是這個村的全部稅收都歸你……想想都美啊……算算,就算這個村有一百人去外面打工,他們的個人所得稅給你,那就相當於起碼十好幾個人的全部收入了,美滋滋。要是這個村還有企業的話……
亭侯是一個很高的爵位。
在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為全國人民設定了20等爵位,其中最高等的級別叫做“徹侯”。到了漢朝,“徹侯”被改成了“列侯”,為了避諱漢武帝劉徹的名字。這個列侯,按照漢朝的規定,又分為高低兩個等級。高等列侯叫做縣侯,他的封地是一個縣。而低的叫做鄉侯、亭侯,他的封地是一個鄉或者一個亭。在漢朝,縣下有鄉,鄉下有亭,如果縣的人口是萬餘戶,那麼一個亭的人口是百戶到幾百戶左右。而按照周朝制度,一個亭大致有二三百戶人家。
由此可見,關羽的亭侯,就是能夠享受幾百家人賦稅的爵位。這在東漢末年算是很不錯的了。比如曹操的爺爺曹騰,權傾朝野,也不過封為費亭侯,這個爵號後來先後被曹操的老爹曹嵩(擔任太尉,相當於國防部長)和曹操自己繼承。劉備在稱漢中王前,以左將軍(相當於上將)身份,也不過是宜城亭侯。直到後期,三國爵位氾濫,縣侯什麼的才多起來。
-
18 # 十項全能斜槓青年
事實上,在漢代,列侯大者食縣(收受一縣之賦稅),侯小者食鄉、亭。
漢獻帝曾封曹操為費亭侯,就是這種亭侯。
封關羽的漢壽亭侯中的漢壽則是地名,當時的武陵郡有屬縣名為漢壽,舊地在今湖南的漢壽縣北,正是關羽被封的地方。
亭長 官名。戰國時在國之邊境設亭,置亭長,以防禦敵人。
西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其職掌與鄉間亭長同。東漢後漸廢。又唐代在尚書省各部之都事、主事(從九品)下設亭長,掌門戶啟閉之禁令諸事,為中央官署中最低階事務員
-
19 # 兵哥129472092
謝友邀答。漢壽亭侯,官職並不是很大。漢壽,是一地名而已,亭,是很小的一個行政單位。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候。正需要人才,為籠絡關羽,不惜送美女,送寶馬,也封關羽一個爵位。代表是漢朝的忠臣良將,雖然官職不大,但比起隨劉備一文不值好的多。
-
20 # 畫絕
漢壽亭侯在三國裡面經常性出現,被封漢壽亭侯的也不止關羽一人,另外還有一個頻繁多次甚至同時期出現的還有關內侯.這兩個侯在漢史裡面經常反覆被封,頻率遠遠高於其他侯(比如淮陰侯,留侯),所以這兩個侯應該不是具體地名那麼簡單,更像是一種可多人同時享有的稱號.漢壽是個地方不錯,但具體到一個亭就很小了,比如你們家鄉是個區縣,然後下面的一個街道辦的意思,而為何總是封漢壽亭侯和關內侯這個就不得而知了,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多次看到過這兩個侯反覆被封,可能跟地理環境有關!
回覆列表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公東征,在官渡之戰過程中,劉備脫離曹操投奔袁紹,留關羽守下邳,在曹軍的圍攻之下,關羽降曹,並被曹操拜為拜為偏將軍。袁紹派大將軍顏良攻擊駐紮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曹操派遣張遼、關羽為先鋒。關羽看到顏良的麾蓋,策馬在萬馬軍中斬殺顏良,袁紹部下大將更是沒有人能夠抵擋,關羽一戰而解白馬之圍。曹操上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
那麼,亭侯是個什麼爵位呢?原來,秦時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將爵位分為二十等,漢承秦制,亦為二十等爵。分別為: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其最高階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相當於戰國時候的諸侯,後又改列侯。《後漢書.百官志五》:“列侯……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其意為在列侯中食祿於縣、鄉、亭者稱為縣候、鄉侯、亭侯。但三國時期,由於戰亂,所封的爵位,往往有其號,但無封國。一般乃對立有軍功將領的獎勵,封有食邑數戶,有按規定戶數徵收租稅之權。關羽的漢壽亭侯,就是爵位中最高一級徹候中的最低等候——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