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7
回覆列表
  • 1 # 風水師時筠峰1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國家,不顧一切,忠心耿耿,夙興夜寐。這種精神是我們要學習的,真正能做到這一點的人,縱觀歷史其實並不多。

  • 2 # 玄林齋隨筆

    不說大話,不說空話,結合當前時代環境,從一個青年讀書人角度談幾點啟示:

    其一,諸葛亮的成長、求學與成材,就是一部勵志史。諸葛亮少時,家道衰落,幼年喪父母,靠叔父諸葛玄賙濟在逆境中艱難成長。十四五歲時出門遊學,在隆中隱居,過起半耕半讀自力更生的生活。史記,諸葛亮讀書十分廣泛,經史百家,天文地理,均有涉列。尤其是精通兵法與經世致用之術,可謂是做到了先博後淵,學有所長。

    其二,立大志,謀大事。史載諸葛亮躬耕隆中時自比管仲樂毅等賢相,從小立下中興漢室的遠大志向,併為此時刻準備著。一旦機會降臨(劉備來請),便如寶劍出鞘,光茫四射。

    其四,人品道德修養。諸葛亮對自己的老闆忠心耿耿,對下屬一視同仁,不徇私情。而且本人更是嚴於律己,奉公守法,清正廉明的典範。這些可貴的職業操守,值得今人學習與借鑑。

  • 3 # 盡人事知天命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我們更要學習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 4 # 愛琳的森

    一則讀書:

    觀其大略,即潤公點過讚的“會讀書”。當然,這是不拘小節,掌握精髓,而非囫圇吞棗。

    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二則任事:

    不諱疾忌醫,出現錯誤勇於擔責,絕不甩鍋。

    亮曰:“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自今已後,諸有忠慮於國,但勤攻吾之闕,則事可定,賊可死,功可蹻足而待矣。”於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於天下,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樊建為給事中,晉武帝問諸葛亮之治國,建對曰:“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足感神明。”

    很多時候,承認錯誤遠比掩飾更為妥當,撒了一個謊,必然要撒更多的謊去填坑。可惜,有多少大人物在文過飾非的道路上一去不回,末了搞成了昭和範兒?

    三則處世: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在名利場中迷失本心時不妨想想這句。

    知易行難,能做到這幾條已經很了不起了。譬如鄙人,給人建議時一套一套的,輪到自己當局往往就五迷八道,還得事後三省吾身。套用孔明的話說:苟能慕先賢之十一,則可少過矣。

  • 5 # cloudylzy李智玉

    神機妙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劉備的蜀漢政權忠心耿耿。唯一欠缺的是,不注重人才的後繼培養,蜀漢後來無人可用,諸葛亮難辭其咎。

  • 6 # 老三帶娃生活

    諸葛亮是靠脖子以上幫劉備打下來的江山!

    我們要學會用脖子以上來思考問題!

    方向不對,你越努力,錯誤就會越大!

  • 7 # 明貞

    諸葛是少有的保持初衷本心的人,跳出生存和利益圓德成道,惜末成其志願。值得後人學習的是他高尚的德行及高深的智慧,他是德才兼備的人。

  • 8 # 大鵝吃螺絲8789

    理想主義者

    家國情懷

    對國家忠臣

    關心天下大事

    對伴侶不過分關注外表

    文采

    等等

  • 9 # 遙望煙雨樓

    我覺得他得心理學運用的非常厲害,其中有不情願賣家,就是在劉備三顧茅廬中體現出來的。出山後深得劉備重用。

    第二個就是光輝效應,將自己神話在群眾心裡,如借東風,草船借箭。充分將自己神化。

  • 10 # 益尚士

    濫用才華,有時是一種罪愆,因為天下蒼生,並不都是你個人超眾才華的煉道場。但孔明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英雄才華,也很值得敬佩。

  • 11 # 書中有生活

    我將從勤奮、順勢、不忘初心這3個方面,解析需要向諸葛亮學習什麼。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 [2]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勤奮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隱居。

    諸葛亮隱居期間,並未閒雲野鶴,而是耕讀不輟,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遊學。幾人之間,為諸葛亮有較為完整的大局觀,所有有言: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

    這都離不開諸葛亮的勤奮,所以每一個成功的人,都不是無緣無故的。

    多數人還沒有到拼天賦的時候,就已經放棄了理想。

    順勢

    明天下大勢,而順天下大勢,是諸葛亮前中期成功的關鍵因素。

    人在草廬而知天下三分,助劉備而得至高權柄。

    很多人會問為啥諸葛亮不去輔佐曹操,只能說,曹操謀士太多,去了也不可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實現。所以,寧為雞頭不為鳳尾,諸葛亮選擇了可以讓自己完全態施展的劉備。

    看準風口,是需要眼力,更是需要魄力。

    不忘初心

    諸葛亮後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其不忘初心的表現。

    火燒連營之後,可以確定蜀漢短期內再無翻身之日,能夠固守已然難得。

    為何諸葛亮依舊選擇六出祁山,是因為想再奮力一搏,奪取西安,據守函谷以待修養。

    可惜的是,當時天下大勢已然偏移,實力決定了蜀漢的敗亡。

    蜀漢雖然敗亡了,但是諸葛亮贏了。

    生前身後,名揚千古。

    所以,

    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永遠是值得尊敬的,也是最高階的為人之道。

  • 12 # 申翔宇工作室

    1.淡泊明志,寧靜致遠: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博覽群書,廣交士林,關心時勢,每自比管仲樂毅,負有擔大任、致高遠的遠大抱負;

    2.盡瘁國事,忠心輔政:諸葛亮先後輔佐劉備、劉禪兩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

    3.任人唯賢,清正廉明:在《出師表》中指出“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4.堅韌一心,竭盡人謀: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嚴峻的。

    5、慎選居所,聞達士族。叔父玄死時,諸葛亮已17歲,雄姿英發,本可以憑叔父與劉表的關係,在劉表帳下謀一官半職。但諸葛亮的有遠大的志向,不屑於依附劉表。依漢末仕進規律,要達此目的就必須先進行遊學與結士活動。到何處去結士和遊學呢?諸葛亮選擇了隆中。功夫不負有心人,諸葛亮終得其贊評,被賜名“臥龍”,逐漸成為“伏龍鳳雛”集團的骨幹人物。諸葛亮從一孤苦儒生一躍而成為聞名天下的治世奇才,避免了簡雍、孫乾之輩雖早跟劉備卻無重大建樹的命運或結局。

    6、謹慎擇主,“道在則尊”。諸葛亮隱居隆中,其實是從理論上、思想上、人際關係上為入仕做準備,一邊坐等時變,以擇明主。最後選擇劉備,只有劉備符合諸葛亮的要求,因此願意為其效力。即便如此,諸葛亮仍兩次有意迴避,以考察劉備的誠意,一直到劉備“三顧”之時才得與之相見。

    7、慎畫三國鼎足方略。 要想為“政治無產者”劉備在群雄割據殆盡的時候,擬出一個強行打進而又行之有效的戰略方案,他把當時社會上力量較大的勢力歸類為三大集團:控制東漢中央政府的曹操集團、稱霸江東的孫權集團、守境自保的地方割據勢力。諸葛亮認為:三大集團中,前二者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爭奪全國統治權的鬥爭,後二者的矛盾主要表現為爭取統一與地方割據的鬥爭。形成三足鼎立。

  • 13 # 風溯漢水飛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諸葛亮忠君效國,智謀蓋世,戎馬一生。杜甫贊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在其身上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一、博覽群書,愛學多思,廣交天下名士。當年躬耕於南陽,閉門十年精讀天下名著經典,因而成為飽學之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諸葛亮廣交朋友,進一步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天下大勢早了然於心。

    二、認才學不認相貌。年輕瀟灑,羽扇綰巾的諸葛亮,就找了個其醜無比,但才學出眾的的黃氏,結為秦晉之好,讓人稱嘖。

    三、勇於承擔責任。諸葛亮特別相信馬謖的智謀,劉備曾提醒過他。但諸葛亮未聽,馬謖把街亭丟後,諸葛亮揮淚斬了馬謖,且自貶三級。

    四、事實求是尊重科學,不以創造發明為奇技淫巧,親自畫圖發明了木牛流馬,提高了蜀軍後勤的保障能力。

    五、確定和執行對少數民族的優撫政策,如七擒七放孟獲,使孟獲及其他少數民族首領心服口服,不再叛亂,最終保證了蜀國的南邊沒有戰火,沒有造成兩線做戰的困境。

  • 14 # 南都行

    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中的代表人物,他躬耕於南陽,首先是農民;他博覽群書,廣交雅士,又是一個文人;劉備三顧草廬,拜他為軍師,後又成為蜀國丞相,所以他又是政治家;他一生打勝仗無數,出奇制勝,劍走偏鋒,以少勝多,又是典型的軍事家。諸葛亮享譽海內外,是因為他相貌英俊,熟知天文地理,按今天說是一位網紅人物;對於知識分子來說,他飽讀詩書,又能能把學識變現,讓人稱羨;他雖是謙謙君子,又謀略超人,雄辯之才,口吐機鋒。在諸葛亮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精髓,所以深得百姓喜歡。他和劉備三顧相知,此後不離不棄,為了踐行白帝託孤的承諾,他南征北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一生勤儉節約,勤政廉潔,一諾千金,重情重義。一篇出師表,發自肺腑,情真意切,震古爍今。這些都值得後人學習。

  • 15 # 半山齋主盤龍居士

    我真不知道諸葛亮有什麼好學的!一位被神化的人物,魯迅講他被神化得幾近如妖!鞠躬盡瘁是美德嗎?無非是對權力的貪戀,讓後輩沒半點出頭的可能!

    年輕時他自比於管仲樂毅!我去!不知天高地厚的傢伙!管仲是你能比的嗎?管仲的治國方略是啥?管仲是先富民才平天下!您老把持蜀國的那些年卻是窮兵黷武!當然,您志大才疏也是沒辦法,只能把矛盾轉移到征戰上!正因為你的鞠躬盡瘁,啥事都貪到自己手上,你一死,蜀國便亡了!你的責任重大!跟你學個毛啊?

  • 16 # 文化店掌櫃

    我覺得,我們應該向諸葛亮學習這些方面:

    厚積薄發,抓住時機

    諸葛亮人稱“臥龍”,他待在隆中的時候,表面上看很閒,不問世事。實際上,他經常和一些飽學之士待在一起,瞭解天下局勢,不斷提升自己,為後面得到劉備重用打下了基礎。

    劉備三顧茅廬時,他抓住時機,為劉備分析天下局勢,侃侃而談。將自己前期積累的知識和盤托出,成功地推銷了自己。

    以德服人

    在攻打孟獲時,諸葛亮採取了攻心策略。一次次地答應孟獲的無理要求,恩威並施。不僅贏得了戰爭勝利,還徹底地消除了南中部落的反叛心理。

    降服孟獲後,諸葛亮便能專心北伐,不用擔心南中境內發生叛亂,這是他以德服人的成果。

    不徇私情,講原則

    馬謖是諸葛亮的得意弟子,諸葛亮甚至都準備讓他接自己的班,由此可見,馬謖多麼受諸葛亮器重。

    但在馬謖丟了街亭以後,諸葛亮並沒有袒護他,而是將他斬首示眾,以正軍令。這說明諸葛亮是一個講原則的人。

    恪守諾言,為他人著想

    有一次,諸葛亮率兵和魏國軍隊作戰時。有幾萬蜀軍因服役期滿,須要退役還鄉。但當時魏蜀兩軍力量懸殊極大,蜀國處於劣勢。

    有人建議延長服役期,等戰爭結束後,再讓老兵退役還鄉,諸葛亮想都沒想便拒絕了。他理解老兵們歸心似箭,也能想象這些士兵的家人對團聚的渴望。

    他打算讓老兵按期回家,結果,他的信義打動了這些人。這些老兵堅定地留下來,奮力作戰。最後,擊退了魏軍。

    可以這麼說,蜀軍的這場勝利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諸葛亮的守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算得上是盡忠職守的典範,無論是對劉備,還是對後主劉禪。他都盡心輔佐,凡事親力親為,未嘗有絲毫懈怠。他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化身。

  • 17 # 張鐵軍158

    諸葛亮與司馬懿有過之而無不及,乏善可陳。

    諸葛亮在中國的文化歷史中堪稱影響深刻,大致應該從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開始,而這“小說家言”卻忽悠了太多的人。清代乾隆年間,有一侍衛被擢拔為荊州將軍,親朋好友皆大歡喜前來祝賀,唯此人不樂反哭,眾人奇怪,問原因,此人答道:荊州這地方,連關公關爺爺尚且守不住,現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這則文字載錄於《竹葉亭雜記》中的趣聞,正好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三國演義》對後人精神世界影響之深刻,都已經讓這位老兄拎不清文學與現實了。

            擺在今人面前的現實,尤其是教育者的現實,就是讀史。而且要認真讀,讀明白,以避免道聽途說,誤人子弟。毛澤東還說過“三個臭皮匠抵一個諸葛亮”,此言不謬矣。

            1.“隆中對”就是一個錯誤,是一個美麗的謊言,這是誤劉備的開始!

    最簡單的規律是“目標決定結果”,取荊州而不先取漢中是戰略上的短視,漢中為曹操後發先至,只是因為諸葛亮算計不到這一重中之重的“棋眼”。“三分天下”是各方諸多錯誤的結局,但並非沒有改變的機會。

            若戰略上審時度勢,應該把根據地選在漢中而非荊州。此處距新野不遠,統治者張魯行“五斗米教”,剝奪平民財產統歸教產並取消貨幣,生病靠唸咒而不吃藥,簡直就是邪教,其部戰鬥力也弱。劉備率軍攻佔當屬不難。落腳後南可取四川,北可收隴西以建立騎兵軍團。另外,在諸葛亮剛出茅廬時,曹操便以主力南下爭荊州,這勢必同孫權火併,正好利於劉備,可惜這一機遇未被抓住。《隆中對》12年後,劉備才攻取漢中,曹軍卻在七八年前已佔關中、西涼。若是劉備能先行控制西北,就能建立起強大騎兵,統一天下的目標便有可能實現。可嘆諸葛亮計不出此。

             2.諸葛亮建議荊州、益州兩路並進,兵分為二是餿主意,患兵家大忌。

            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 攻之、倍則分之”。三國中,劉備最弱,而用兵貴專,十指攥成拳方有利於出擊。建議關羽守荊州更是短見,而從要爭權出位的角度則是用心險惡,害死關羽對諸葛亮的未來作為掃清了障礙。

            關羽好大喜功,剛愎自用,戰略短視(這一點比諸葛亮還不如),以諸葛亮的才智還是看得出來的,關羽守荊州必死無疑.荊州對吳魏兩家是必爭之地,夾在中間必遭兩家算計。

            公元219年,劉備率主力擊敗曹操奪取了漢中,關羽也進攻襄陽,企圖呼應。結果軍力很弱的關羽隨即遭到曹操、孫權兩軍的夾擊,敗走麥城。而此時劉備的主力正在漢中,與荊州千里之遙,無法及時馳援,關羽身死地失。諸葛亮所設想的兩路北伐,恰恰造成了首尾不能相顧的局面。

    (至此,劉備四大軍區,滅掉其一。)

            3.張飛死在範疆、張達之手有些蹊蹺,劉備諸葛亮暗做手腳大有可為。張飛是阿斗的老丈人,百年之後國丈篡權,那可是有王莽的先例的。

            4.諸葛亮勸說劉備殺劉封:“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這為諸葛亮日後“自領益州牧”掃清了障礙,“張飛之死”也有這樣的動機。

            5.夷陵之戰劉備敗在糧草不濟。

            第一,留諸葛亮保障後方,接應糧草。“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 諸葛亮傳》

    第二,可是,這次失敗恰恰在於沒有“足食足兵”,諸葛亮沒有盡到責任。“夫廟算勝者,得算多也;廟算不勝,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劉備在關羽被殺兩年後(221-222)發動夷陵之戰,這期間,劉備應當有機會做好基本的物資準備,但結果是不充分的,從而導致戰略戰術雙重的失敗。

            顯然,夷陵之戰上策應該是水路進軍,可以速戰速決,又可因糧於敵。而最終戰線和時間拉長,根本原因是沒做好預案,最終因糧草不濟而敗,而非結營不當。

            這說明,諸葛亮沒有幫助劉備做好戰略戰術的謀劃,也沒做好後勤保障,究其原因,有能力問題,也有態度問題。

            毛澤東主席讀盧弼《三國志集解》卷五十八《吳書·陸遜傳》的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6.白帝託孤(223年)——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亡其鳴也哀。

    劉備將死其言也哀:“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實為看穿諸葛包藏禍心而無奈的吶喊,寄僥倖於諸葛良心發現。同時責成李嚴、諸葛亮輔佐少主,李嚴統領內外軍事(“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見《三國志·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目的是制衡諸葛亮以昭然若揭,而結果大相徑庭,唯一的答案就是“政變”!

             7.七擒孟獲是一個美麗的傳說,而用心險惡(225年南征)。

    孟獲僅僅是一個蟊賊,殺雞焉用牛刀,而為什麼諸葛亮要親力親為?是為了營造國難當頭還得我諸葛亮拯救國家的氛圍,造成掌控軍權的既成事實。

            事實上,南方三郡的叛亂並不難平定。三郡(建寧郡、越雋郡、牂牁郡)叛亂首領之間並無緊密配合,相反,他們各自為政,互相勾心鬥角。諸葛亮大軍還在路上,越雋郡叛亂首領高定就已經把建寧郡的叛亂首領雍闓幹掉了(和諸葛亮的離間計無關)。諸葛亮在王連的勸諫之下“停留者久之”也說明這些動亂並非燃眉之急。南征之役並未嚴重到需要“元首”親征的程度,蜀漢集團內部並不是沒有優秀將領可以代勞,庲降都督李恢就是其中之一。建寧郡的叛亂正是在李恢的獨立指揮下平定的。“南土平定,(李)恢軍功居多,封漢興亭侯,加安漢將軍”,從如此隆崇的嘉獎來看,南征之役,李恢確實立下了不少汗馬功勞。。。。。

            劉備生前,蜀漢集團存在著四大軍區:荊州軍區的關羽軍團;漢中軍區的魏延軍團;永安—江州軍區的李嚴軍團;京畿軍區的劉備直屬軍團。後來關羽軍團徹底覆敗,只剩下三大軍團。李嚴直轄永安—江州軍團的同時,擁有著對其他諸軍團的節制權。

            諸葛亮南征平叛所率部隊,主要來自京畿軍團——李嚴在諸葛亮南征期間不聞不問,永安—江州軍團諸葛亮自然無法號令;漢中魏延軍團身處前線也不可能抽得開身。南征的意義也正在於:諸葛亮從此將京畿軍團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

    (至此,劉備四大軍區之一,被諸葛亮掌控)

            8.自領益州牧(224年),已然篡國!

            自領益州牧意義重大!蜀國原本僅有兩州:荊州和益州而已,關羽一死,荊州已失,從此僅剩下益州。諸葛亮自領益州牧,意味著諸葛亮成了蜀國第一軍政首長(請注意啊,前任益州牧是劉備),從此,劉禪、李嚴、魏延諸輩皆為陪襯。

            9.六出祁山實為必敗之旅(227年北伐,作《出師表》)。

            六出祁山不僅僅是犯兵家大忌的勞師襲遠,春秋秦國偷襲鄭國勞師襲遠而兵敗,認真讀書的人都知道。北伐在無勝算的基礎上,一意孤行,而最終耗盡蜀國的資源儲備和民力民心,而其最重要的目的是為諸葛亮黨同伐異、篡黨奪權創造藉口,同時轉嫁階級、民族、政權中的一切矛盾。

    還有重要的一點,北伐之時,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具備。此時,司馬懿已經構築一條完善的防禦系統,這一點就遠遠高於諸葛亮的。而憑藉不靠譜兒的孟達而起兵伐魏,即可掂量諸葛亮的分量。再看人家司馬懿幹嘛呢,見微知著,千里奔襲(是在人家自己的地盤兒上啊)、先斬後奏,扼殺孟達於搖籃中(228年)。諸葛亮算計不到這一點,是缺心眼兒,因為兵法的基本原則就是不僥倖用兵,是以己之不可勝,待敵之可勝。

             10.架空魏延這個最後的元老

    蜀漢建興六年的首次北伐,目的是為了攻取曹魏涼州或者涼州的一部分,為蜀漢集團尋求一塊出川的跳板。但除了這一戰略目的之外,諸葛亮其實還達成了另一重要目的,那就是:藉此控制接管了漢中軍區的魏延軍團。

    魏延出身荊州,但與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士大夫關係不深。早年魏延是劉備的部曲將(家將),可以歸入劉備直屬元老行列。劉備之所以選擇魏延鎮守漢中,其“家將”身份應當是考慮因素之一。諸葛亮調整蜀漢集團內部權力關係,自然也少不了對魏延及其漢中軍團的處理。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打著北伐統帥的旗號順理成章地進駐漢中,從此魏延徹底告別了鎮守漢中的“方面軍”統帥的身份,而蛻變成為諸葛亮麾下的一員偏將。此後,魏延頭上先後被冠以這些職務和爵號:(北伐軍)前部督;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爵位雖榮,但此後卻再也沒有機會鎮守方面,隨諸葛出征,為萬人率也不可得。這位劉備親信中最後的元老,就此被架空。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與楊儀爭權,其矛盾正是肇始於此時。

    (至此,劉備四大軍區之二,被諸葛亮掌控)

             11. 暗算李嚴。

            建興九年(231年),李嚴為祁山蜀軍催督運事。諸葛亮廢李嚴,假借了一個難於置信的口實。

            據《李嚴傳》,李嚴之表現為:喻後主指,運糧不繼,呼亮軍還;又詰亮糧足何以還軍;並表上後主謂亮軍退蓋以誘敵。亮以嚴反覆如此,乃出嚴前後手筆為證,表徙嚴於梓潼為民。《李嚴傳》注引諸葛亮公文上尚書,謂嚴“橫造無端”;《季漢輔臣贊》據亮所言,亦謂嚴“造此異端”。但是這裡所說的李嚴舉動畢竟過於乖謬,不符常情,絲毫不像一個素來“以才幹稱”、“有能名”,被譽為“部分如流,趨舍周滯”。焉為“其見貴重如此”的人所當為?其間必然另有文章。

            廢徙李嚴,其實是諸葛亮解決蜀漢集團內部客、主士大夫問題的關鍵,是當時的一件政治大事。陳壽所上《諸葛氏集》二十四篇十餘萬言,其中有《廢李平第十七》一篇,可見關於此事的文書資料是不少的。陳壽、常璩書中所載廢李嚴事,當是據《諸葛氏集》資料寫成。但是今存這些,看來都是諸葛亮之詞,沒有李嚴一面的資料,歷史真象究竟如何,已無從考定了。

            讓李嚴押送糧草,因為遲到而削職為民。要知道,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再遇上連陰雨,不遲到才怪。用押運糧草暗算人即高明,又簡單,又必然有十分的把握。還記得嗎?陳勝吳廣是怎麼揭竿而起的吧?因連雨天,深陷大澤鄉、遲到要面臨軍法處置。

    (至此,劉備四大軍區之三,被諸葛亮掌控。除去荊州軍區的毀滅以外,蜀漢所有軍權全被諸葛亮掌控,篡軍完畢!)

            12.剪除賢良。

            廖立為劉備信任的人,官拜長沙太守,後遷為侍中。諸葛亮曾評價說“龐統、廖立,楚之良才也,當贊興世業者也”,但後來,諸葛亮憑藉蔣琬讒言而治廖立誹謗先主之罪,將其流放。

           13.“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始作俑者即是諸葛亮。

            如前已述關羽驕之、張飛縱之以酒、李嚴陷之以難(蜀道之難)、魏延奪之以權、廖立等陷之以

    言,在此不表。從諸葛掌權,他就沒讓別人獨當一面過,即便是姜維,亦因此僅有熱忱而沒有經驗,後雖盡力而終不成功。劉禪是一個很忠厚的人,從劉備死後盡孝守靈可以看得出,而才智不濟,實在是教不嚴師之惰——他的老師就是諸葛孔明。孔明雖無戰略才幹,但只要用心,當個私塾先生還是可以勝任滴,為什麼不稱職?故意的!《出師表》所說的近君子、遠小人,誰是君子?誰是小人?凡是不聽諸葛亮話的皆為小人!諸葛亮安插來來監視劉禪的都是“君子”——劉禪實質上已被軟禁

            14.粉飾是非,篡黨奪權。

            《三國志》劉備託孤的遺言見上面的第5條,劉備託孤,是讓李嚴和諸葛亮共同輔少主,此間諸葛亮的任務僅有一半,而統內外軍事唯有李嚴,沒諸葛亮的事兒。而結局大相徑庭,唯一的解釋:“政變”!

            《出師表》孔明如是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這一席話顯然與託孤遺詔不符,是諸葛亮強加於人的自我背書。

            15.大奸似忠。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聽起來很感人,而諸葛亮是對任何人都不放心的,所以事無鉅細必躬親之,最終累死在工作崗位上,如此結局於己於人都不利,也是對國家不負責任。而其動機與王莽一致,王莽亦如是也:從當國丈、任宰相,再到建立新朝伊始的銳意改革,不管成效如何,但畢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只是名不正言不順而已。

            縱觀諸葛亮的一生,的的確確把劉備的革命事業當作了自己的事業,不遠千里從隆中來到四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必須澄清的是,諸葛亮越俎代庖、排斥異己、粉飾是非、窮兵黷武、耗盡資源民心,實為蜀國敗亡的根源。。

  • 18 # 書法文化

    我們該學習的是他的做人方面,諸葛亮被稱為千古良相!他的為人: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

  • 19 # 誠摯人生為夢啟航

    文丨李怡

    學習——改變——成長

    向有成就的人學習,期待在新時代的今天也能撥雲見頂。

    還記的東吳大都督周瑜口吐鮮血臨死前那句話嗎?“既生瑜何生亮,君未歸,孤何安。”敵人眼中的你或許才是更真實的你,可見諸葛亮的確是一個才華橫溢的人,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重溫下這位三國時期的謀士、軍事家、政治家人稱“臥龍先生”他的大智慧。

    時間回到三國時期~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諸侯爭霸,諸葛亮才能焯著為什麼會選擇輔佐劉備而不是其他諸侯呢?我認為主要有三點。

    ①價值觀:諸葛亮和劉備有這相同的價值觀就是要匡扶漢室江山,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愛國,自古就有“道不同不相為謀”的說法。

    ②慧眼識人1:當時皇帝昏聵,劉備除了有皇室血脈,師出有名為人更是宅心仁厚,未來能給自己施展才華的空間。

    有人會想諸葛亮才華橫溢為什麼不自立為王與群雄逐鹿中原呢?主要有兩點。

    ①師出無名。②沒有家底。

    所以諸葛亮給自己的定位就是輔佐賢君,匡扶漢室。在《三國志.諸葛亮傳》有這麼一句話把自己比做管仲、樂毅,我們都知道管仲是名相,樂毅名將,由此可見在出臥龍之前諸葛亮對自己已經有了清晰的定位。

    每自比管仲 樂毅是時人莫之許也。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有能力的人一般都三條路。

    ①像曹操一樣自己打天下

    ②像周瑜一樣幫別人打天下

    諸葛亮滿腔抱負一定會給自己找個好老闆,在沒找到之前他選擇了在臥龍隱居,劉備出現後就出山建功立業幫其打天下。

    在存世的文學作品中,最能體現諸葛亮格局的莫過《隆中對》和《出師表》。

    《隆中對》:

    劉備是在徐庶去許都探親臨走前向劉備推薦的他的好友諸葛亮,他希望劉備可以得到諸葛亮的協助最終能奪取天下。徐庶走後就有了後面的三顧茅廬。我們都知道《隆中對》是劉備第三次去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時諸葛亮為其分析的當時時代的形勢及方略。

    ①形勢:董卓之後群雄並起,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了袁紹現在已經擁兵百萬,要避其鋒芒;孫權經營江東已有三世,有人有錢打不得,但可與之交好引為外援。

    ②方略:宜州劉璋昏庸但他哪裡土地肥沃,張魯佔據漢中物產豐富。建議劉備佔領荊州和宜州入蜀,與西修好,與南安撫,聯合孫權形成三國鼎立之勢,對內勵精圖治待時機在謀取中原。

    在那個資訊閉塞的年代他隱居臥龍,依舊能對當時雜亂的諸侯關係中理出一條清晰的戰略路線,如果沒有足夠的高度,亦是看不清時局。直至蜀漢政權的建立無不印證這諸葛亮戰略路線的正確性。

    《出師表》

    《出師表》雖然重點是諸葛亮出師北伐時向蜀漢後主劉禪寫的激勵文書,但其表中亦有對三國後期時局的分析判斷。

    ①諸葛亮隨劉備出山以後按隆中的戰略規劃一步一步的實現,直至建立蜀漢政權。對內他很好的處理了地方上民族之間的矛盾,對內部治理和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成就。

    ②劉備為關羽報仇失敗後退守白帝城,病危之際託孤後主劉禪給諸葛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是這麼記載的:

    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貞之節,繼續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十分信任,才有了流傳後世的“託孤白帝城的”的故事。這也是因為諸葛亮的忠貞才有了劉備的無限信任。

    出師未捷豹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諸葛亮在南陽的時候每天都讀書,才有了身在草廬三分天下的透徹分析,只需要大量的閱歷和知識做依託才能有這般見地。諸葛亮在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沒有持之以恆的學習即使在聰明的人也不可能有像諸葛亮的才華。分享幾個有名的小故事給大家品味一下。

    ①空城計:馬謖街亭失守後司馬懿大軍壓境,城中兵馬已經全部調遣在外,危機時刻,諸葛亮坐在城頭飲酒撫琴,司馬懿兵臨城下,見城門大開,諸葛亮悠閒的坐在城頭,心中有疑不敢貿然進城,待查明實情後趙雲帥大軍已到,這就是有名的空城計。多一門技術救了自己也救了城中百姓的性命。

    ②舌戰群儒:曹操想聯吳滅蜀,諸葛亮自薦去東吳充當說客,東吳多人向諸葛亮發出責難,都被諸葛亮駁的無法辯解。

    ③教子有方:諸葛亮臨終前寫了一封家屬《誡子書》,文書中可見諸葛亮的品格、博學。也寫出了一個父親的期望。文書教會我們“寧靜志遠”,平靜的心態是學習的基礎。做人要“節儉養德”,在現今物質社會里節儉要成為要成為每個人身體力行的事,拒絕浪費。《誡子書》還還告訴我們志向和興趣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前提和永恆動力。

    還有譬如“木牛流馬”、“奇門遁甲”、等無一不體現著諸葛亮的博學多才。所以廣泛的學習一定是我們事業登頂的基本要素和助推器。

    識人

    諸葛亮識人用人自是有一套,也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諸葛亮有《七步識人術》分享給大家。

    ①問之以是非觀其志。

    ②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④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⑤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⑥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⑦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劉備“三顧茅廬”也反應出諸葛亮對劉備的考驗。

    小結

    現在有很多學生畢業以後大多都沒有找到與所學專業相吻合的工作主要有幾個原因。

    ①選擇專業時對社會認知和發展方向瞭解不夠以致畢業後很難找到對口工作。

    ②專業知識學習不精,無法勝任專業崗位。

    人生一定不能枉來一次,要活出個樣兒來。

  • 20 # 盧子LZ

    向諸葛亮學習:一是夙夜在公,忘我工作;二是胸懷天下,心憂蒼生;三是忠誠擔當,一心為國;四是謀略超越,指揮沉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臭氧是否可以殺滅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