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馨寶vLog
-
2 # 小鯨魚說電影
劉備在白帝城做的事情,讓人細思極恐
劉備和諸葛亮一直被後世視為君臣和諧的典範。尤其是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更是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為何諸葛亮只是嘆息,而無所反應有人說劉備說出這樣的話是為了收買人心,封死諸葛亮的退路,讓他只能一心一意輔佐劉禪;有人說劉備是為了觀察諸葛亮是否有不臣之心,一旦諸葛亮同意,就摔杯為號(如果劉備還能拿得動杯子的話),五百刀斧手衝進來把諸葛亮斬為肉泥。有人還提出,劉備之所以提拔李嚴,就是為了牽制諸葛亮,不讓他專權。
要知道李嚴是劉備在去世前不久剛剛封為的尚書令,這個職位在歷朝歷代都是擁有大權的。甚至可以說這個職位有的人可以媲美丞相。李嚴的厲害之處就是撐起了整個蜀漢政局,他在蜀漢擁有很大的勢力,不可小覷。
歷史學家田餘慶先生指出,不僅僅是蜀國,三國中所有政權,他們的矛盾都在內部,而不是敵方。那麼君可自取是幾個意思?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說丞相或者中書令真正有決定新皇帝的權力。
這句話充滿了憂患意識,讓諸葛亮注意到蜀中的內部矛盾。著名的歷史學家呂思勉先生曾經對這段史實有過這樣的感慨,“勢之所迫,雖聖人將奈之何哉?”
君可自取其實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讓諸葛亮有特別優待和廢立大權,但是這個權力也是制約李嚴的。讓諸葛亮有足夠力量控制同樣輔政又可能滋事的李嚴。同時劉備肯定會想到,不到萬不得已,諸葛亮是不會“取代劉禪自立為王的,
-
3 # 瀋陽川哥
劉備的託孤,就證明了劉備心胸狹窄,證明他沒有統一三國的胸懷,更不能成為一代明君!
諸葛亮和劉備在一起君臣幾十年,既然對諸葛亮不瞭解,說出如此隔心腸的話,實在難以理解;
-
4 # 史客不輕鬆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長久以來,劉備白帝城託孤千古流芳,被譽為君臣之間的典範。關於劉備託孤一事,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然後我們回頭再看看劉備給趙雲的遺言:“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 不難發現,後世之爭主要有三點:首先,白帝城託孤劉備到底是不是在玩以退為進的把戲來試探孔明?還是像無數人猜測的那樣,“五百刀斧手埋伏兩側”,只要諸葛亮有任何不臣之心,劉備一個指示瞬間殺掉諸葛亮?第三,劉備臨死之前如此囑咐趙雲,把趙雲當作‘四弟’,以此來保護自己的子嗣還是用趙雲來制衡諸葛亮,令其不能篡位。事實上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係堪稱古代君臣的典範。兩人之間君 重情重義,信任到無限放權;臣殫精竭, 慮鞠躬盡碎, 死而後已。君臣之間感情如此深厚,無疑把懷疑劉備試探孔明的的妄猜擊沉的無影無蹤。可以說,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這段話,震懾了群臣、感動了丞相,也奠定了之後幾十年蜀國的安定局面。而劉備對趙雲的遺言更多的是對其兒子的保護。因為趙雲曾七進七出長坂坡救了阿斗劉禪,並且一直緊跟劉備負責他的平時安保工作。老父親要死了,其言也善,本性也是暴露無疑。劉備終究也是一位父親,孩子的安危永遠是他第一考慮。
-
5 # 江海橫流
劉備白帝城託孤,對孔明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竊以為劉備這番言論,不是發自肺腑,而是對自己兒子,劉禪、劉永、劉理治理國家的能力信心不足。特別是劉禪,趙雲從曹操萬馬軍中把他背出來,其實是劉禪最不成器,無奈按祖制,按法統,劉禪當繼大位,可能是他感覺趙雲和劉禪感情比較深厚吧,讓趙雲保護劉禪也就是很自然的安排。
如果是真以為劉備會真心希望孔明“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那麼,劉備還能叫做“劉備”麼?
-
6 # 漢闕故人
這是劉備對諸葛亮的試探,不是劉備的本意。孔明乃忠義之人,劉備死後有攝政之勢,但絕無篡位之心,真是躹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忠臣的典範。要趙雲保護劉禪,趙雲忠勇,雖為五虎上將,實為劉備貼身護衛,又有兩次救劉禪的經歷。劉禪讓趙雲來保護再合適不過。
-
7 # 劉文廣
三國演義中劉備與東吳(陸遜)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託付給諸葛亮,並稱如果劉禪不行,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這就是著名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故事。
先看看事情始末。
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三國志先主傳》)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三國志諸葛亮傳》)
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三國志李嚴傳》
當時的蜀國,外有魏、吳兩個強大的敵手,內有漢嘉太守黃元、朱褒、益州郡大姓雍族、越雋夷王高定的南中之叛,加上蜀國新敗大傷元氣,新生的蜀國,就像風中之燭,稍有不慎就會熄滅,非力挽狂瀾於既倒者不能為之。幸好,蜀國就有一個“千古第一賢相”諸葛亮。所以為了使諸葛亮始終如一的盡心輔佐劉氏政權劉備耍了權謀,劉備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又懷有猜忌,於是“陰懷詭詐”出此言,逼諸葛亮表盡忠之態,“非剖心出血以示之,其能無疑哉”(王夫之 《讀通鑑論》)。孫盛也認為“(劉)備之命(諸葛)亮,亂孰甚焉!”“古之顧命,必貽話言;詭偽之辭,非託孤之謂。”。
為了牽制制衡諸葛亮,劉備還採取了二個措施。一是遺詔尚書令李嚴 輔少主 ,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二是命趙雲保護太子並監督諸葛亮。因為趙雲曾經百萬軍中救阿斗、和太子有感情基礎,且職位不高對太子地位無威脅,再者趙雲武藝高強、忠貞勇誠和諸葛亮關係也好。
劉備白帝城託孤比起同期魏國將曹芳託孤於司馬懿和曹爽,東吳的孫權將孫亮託孤於諸葛恪等五人等以血淋淋收場的結局,儘管諸葛亮、李嚴不可避免地發生了一些權利之爭,如李嚴請求割益州東邊五郡為巴州,諸葛亮沒有許可;李嚴因為犯錯被諸葛亮免職等,但總體而言,這是歷史上最好的託孤了,因此流芳千古。
-
8 # 老閒同志
謝邀!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對諸葛亮所說的扶不起劉禪君可自取,表明他內心的複雜情感,臣強主弱,先把事挑明,使諸葛亮更盡忠,更感知遇之恩,但也反映出他不是十分的信任;對趙雲他是十二分的信任,忠勇無敵,保護阿斗他放心,演義中已作極致表述,無須多敘;拙見。
-
9 # 哀牢翁
身份關係決定了白帝託孤頂層設計與安排,劉關張核心權力管理層且有名分約束,趙雲實乃劉備家臣兼私家保鏢,諸葛亮本質上無非劉備個人師友。[靈光一閃]
-
10 # 軫念信箱
在三國曆史上,存在三大影響歷史走向的戰役。一是官渡之戰,可謂袁紹衰敗的開始;二是赤壁之戰,為三足鼎立之勢奠定基礎;三是夷陵之戰,導致蜀漢實力急劇下降。就夷陵之戰來說,劉備幾乎賠上了蜀漢的精銳之師。之後在永安白帝城,劉備將劉禪託孤給了諸葛亮,根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對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一
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最後一句“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特別是“君可自取”,後人出現了不同的解讀。當然,還有人認為劉備這麼說是在試探諸葛亮,意思是希望諸葛亮表達效忠阿斗的忠誠。對此,在筆者看來,劉備不僅沒有試探諸葛亮的意思,而且,如果劉禪真的不能輔佐或者昏庸無道,劉備也希望諸葛亮可以取代他。那麼,為什麼這麼說呢?
二
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劉備不僅遭到了人生最為慘痛的失敗,蜀漢也因此到了最危險的時刻。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蜀漢半壁江山已經丟掉,連帶著損失關羽、張飛等諸多大將。同時,北邊有強大的曹魏,東邊有可能趁火打劫的東吳。在此背景下,蜀漢內部再不團結的話,必然會走向滅亡。所以,劉備首先用曹丕來和諸葛亮進行比較,肯定孔明能夠挽救蜀漢的能力。換而言之,當時風雨飄搖中的蜀漢,需要一個強力人物來穩定局面,而這個人自然是十倍於曹丕的諸葛亮。
三
不過,確立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威也就罷了,劉備為什麼要對諸葛亮說“君可自取”呢?對此,在東漢末年,因為接班人繼承問題,多個諸侯就此走入歷史。其中,代表性的就是袁紹,因為幾個兒子沒有團結起來,從而被曹操剿滅。同時,在陶謙去世之前,沒有將徐州交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家族人員,而是讓劉備來鎮守荊州。目的非常簡單,就這託孤之人比自己的後代更有能力,更可能確保該集團的長存。誠然,在封建王朝下,家天下觀念被皇帝所遵循。但是,在生死存亡之際,總有人會做出更理性地選擇。
四
最後,放在蜀漢身上,劉禪的能力,知子莫如父的劉備,應該非常清楚。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中,劉禪的資質和能力相對平庸。而且,當時的劉禪只有18歲左右,很可能震懾不了地頭蛇的益州本土派。在此背景下,君可自取有助於確立諸葛亮在蜀漢的權威,並讓他去實現劉備匡扶漢室的遺志。換而言之,君可自取也是在告誡劉禪,不能妨礙諸葛亮北伐中原的行動,畢竟後者被劉備賦予了取代你的權力。
-
11 # 天道酬勤66
劉備白帝城託孤,知道臣強主弱,對後事很擔心,即想扶劉禪繼位,又怕諸葛亮有二心,對諸葛亮採取懷柔政策,施一恩惠,使諸葛亮不能不輔佐劉禪,有安排趙雲保駕護航,一石二鳥相當成功!
-
12 # 浩瀚無垠一葉舟
首先看劉備對諸葛亮說的話:“君才十倍曹丕,不能安國,重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從這可以看出劉備的胸懷,諸葛亮的秦漢風骨,心胸豁達。後世都以周公、霍光攝政君主來評價諸葛亮。在三國雄才爭霸中,16歲的劉禪,能在當時的歷史環境與複雜的政治環境中立足嗎?知子莫如父,所以劉備託孤是誠心誠意的,沒有什麼試探行為,只想一心光復漢業或為漢西蜀保留一席江山之地。有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輔助劉禪,劉備也放下心走了,歷史的長河中,有些人研究的是劉備試探諸葛亮,其實,這是以小人之腹渡君之心的,看不到諸葛亮的心胸豁達方面。諸葛亮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代忠誠,這是怎麼樣的氣概。
最後,讓趙雲保護劉禪,那也不是針對託孤之事的,一名虎將護著幼子,這個很好理解,當時已經沒有值得託付的大將了,在劉備身邊,跟隨出生入死的虎將也就是趙雲了。
-
13 # 使用者4157199552543
關於劉備託孤.是很有人情人性的.笫一可看出劉備是很有眼力和個性的.劉第一傑作是桃源三結義.後續雲長..笫二傑作是二結高參諸葛亮.和其交往勝桃源:託孤是信任諸葛亮.如果阿斗能勝任你就保他.如果不行你就自己看著辦吧.這說明劉備是一等人性人情.劉備想的開.對好朋友的信任.三過氣在般用.一但無常萬事休.最後託孤是明智之舉.名典流芳萬世
-
14 # 微史春秋
這是帝王權術使然,所謂的“君可自取”半真半假,是真也是假。
一、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無比信任
先主命內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淚,一手執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聖諭?”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這是顯示劉備對諸葛亮的真誠不欺,“結孔明之心”。
這是劉備的權術之道,來收攬諸葛亮徹底的忠心以輔佐劉禪。
二、也是在敲打諸葛亮
諸葛亮聽完劉備這話是什麼表情呢?
孔明聽畢,汗流遍體,手足失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言訖,叩頭流血。
諸葛亮是聽明白劉備言下之意。這是有意說給他聽的,他豈敢當真了。
明代李贄曾批註道:“只此一語,便壓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
劉備是什麼人,奸雄也!
劉備託孤時,特意說“君才十倍曹丕”,曹丕是什麼人?他是逼漢獻帝自立的國賊,這也是值得細品的。
李贄最後還總評道:“玄德託孤數語,人以為誠語,予特以為奸雄之言也。有此數語,孔明縱奸如莽、操,亦自動手腳不得矣,況孔明又原忠誠不二者乎?”
甚至還有人認為,劉備在一旁埋伏了刀斧手,一旦看諸葛亮表現不容易便衝出來的。
三、最關係的還是兒子,特意囑咐趙雲
又囑趙雲曰:“朕與卿於患難之中相從到今,不想於此地分別。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覷吾子,勿負朕言。”雲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馬之勞!”
趙雲曾經救阿斗,又特意囑咐他看好阿斗,這舉動也就意味深長了。
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的“君可自取”之言,最終還在於讀者怎麼看。你覺得劉備仁厚,就是真的,你覺得是劉備奸詐,便是假的。
-
15 # 鼠跡
劉備當時雖然跟諸葛亮這麼說,但是他實際內心不希望諸葛亮篡權。劉備之所以這麼跟諸葛亮說,是讓諸葛亮感念自己的知遇之恩,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劉備又不是聖人,自己打下來的基業,為什麼要說讓人就讓人?
於是就又跟趙雲說誰要是敢篡權,不管是誰,直接除掉。後來諸葛亮也從趙雲口中知道了劉備當時吩咐趙雲的話。但是後來諸葛亮確確實實沒有篡蜀,即使後來趙雲去世了,諸葛亮也一直竭智盡忠的為蜀漢服務到撥出最後一口氣。
-
16 # 賽半仙
“君可自取”並非試探
"君可自取”很多人都認為是試探諸葛亮,其實並不是。因為在這種緊急關頭試探根本達不到試探的目的,相反很有可能適得其反。
如果諸葛亮當時的回答是,“臣知道了。”就尷尬了,那個時候不管諸葛亮回答什麼都不可能動他的,要是皇帝跟丞相一起“下崗”,蜀帝國就會瞬間崩塌,那麼劉備只能一口老血,提前上路,劉備肯定不會親手毀掉自己建立的基業。
或者事後諸葛亮反水,拿先主的遺詔出來說事,蜀國其他人也是沒法駁倒他的。而且名正言順。
那麼劉備這麼說的真實想法又是什麼呢?
劉備的能力都說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有人會說他哭是能力弱的表現,遇事只能哭著獻殷勤。其實不然,這正是其能力所在,他深通人性,會識人心,簡單說就是懂得心理學,會看人。
這也是劉備初期,部下都忠心耿耿的原因,先有關、張異姓兄弟;又有徐庶為母赴曹營,卻不獻一謀;後有趙雲良禽擇木,捨身護主等等。
劉備臨終還特意說了馬謖名不符實,在這麼重要的時候說這個,說明劉備對這個說法很肯定,知道如果不聽他說的,一定會出狀況,也說明了劉備識人的能力。哭只是他達到目的的方法。
亂世之中,為了求得名宿跪、裝孫子都被視為求賢若渴,那麼哭一哭又算得了什麼呢?
劉備真正的目的“君可自取”並不是一個結論,而是引導結論的一個方式。換種思維模式解讀,就可以發現,其隱藏的意義。
他真的意思是想告訴諸葛亮,“不管是劉禪做皇帝,還是諸葛亮做皇帝都好,我都不在乎,但一定要完成我的目標,匡扶漢室。”
這樣說即表明蜀國才是正統,也表示自己效忠漢朝江山的決心,還讓臣子沒辦法造反,造反則背上亂臣賊子的名聲,又讓臣子不要因為自己的離去而放鬆,消極怠工。
但如果諸葛亮還是要造反怎麼辦呢?
這就又要說劉備會識人了,知道不管怎麼樣,諸葛亮在這種環境之下都不可能造反的。而且知道諸葛亮也一定能明白他話中之話。
後又讓趙雲保護後主,也是同樣的意思,不要因為自己的離開而消極怠工,一定要協助後主完成自己的目標。
趙雲是武人,所以話語就更加直白了些。
如果說劉備的目的是試探諸葛亮,不如說是提醒劉禪,做一個好皇帝,不然……
總結出師表中諸葛亮說道,“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也說明了諸葛亮深知劉備的用心,之後不惜一切代價出師北伐,是希望自己有生之年看到蜀國統一天下,完成自己的心願,也算是給劉備一個交代。
-
17 # 葉飄刀
君可自取的解釋
劉備對諸葛亮託孤,說的是君可自取。
對這句話的理解,一般認為劉備的意思是,若劉禪可以輔佐,諸葛亮可以輔佐劉禪,如果劉禪不能輔佐,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
但這裡其實還有另一種解釋,我個人也偏向於這種解釋。
也就是說,劉備的意思是,若劉禪可以輔佐,那麼諸葛亮可以輔佐劉禪,若劉禪不可以輔佐,那麼諸葛亮可以在劉備其他兒子中,自行選取一個立為皇帝。(也就是所謂的君可自取)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後邊的一種意思,無疑從邏輯還是實際情況上,都更能說得通。
1. 劉備託孤諸葛亮給的是廢立的權力,也就是類似歷史上的霍光廢帝另立,而不是讓諸葛亮自立的權力,這無疑更合乎實際。畢竟無論劉備多信任諸葛亮,都難以說出讓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的話。而一般沒有想到這點,是因為趙雲多次救劉禪,讓人一直誤以為劉備就劉禪一個兒子,實際上後來劉備的兒子不只一個。
2.如果是廢立的權力,諸葛亮可以自取這個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諸葛亮自取就有問題了。劉禪到底能不能輔佐,諸葛亮說了算,而諸葛亮本人還可以取而代之,這不就是說諸葛亮想要廢劉禪就能廢,而且這樣說諸葛亮如果有心,不會存心誘導劉禪做些天怒人怨的事情,所以這裡與道理不和。
3.趙雲保護劉禪這個更說得通,首先趙雲多次救過劉禪,這個時候,如果是諸葛亮自己取而代之,以諸葛亮的智慧,以及謀求內部的儘量穩定,他不會動劉禪,曹丕都沒把漢獻帝如何,諸葛亮如何會動劉禪。反而是諸葛亮如果是廢立,新上任的皇帝,會不會放過劉禪才是兩說,所以需要趙雲看護。
-
18 # 張克成
趙雲,起子龍,英勇善戰。蜀國之良將。他經通謀略,文武賢才。是劉備心腹愛將,如同兄弟。曹營奪阿斗,出生入死,肝腦塗地,吃盡千辛萬苦,可見一斑。趙雲與劉禪,情如父子。劉備雖敬重孔明,但深知不能與趙雲同日而語。固只能寄託趙雲,亦是理所當然。
-
19 # 農民看笑話
趙雲的地位相當於許褚的地位,二人都是貼身保鏢,諸葛亮真敢廢了劉禪的話,趙雲直接就弄死諸葛亮了!表面一片和氣,暗地裡隱藏殺機!許褚在曹操死後,盡心盡力的保護曹丕消除敵對勢利,而趙雲也是這樣!
-
20 # 雨巷123
劉備坎坷這麼多年,歷經那麼多年的不如意,60歲才稱帝,怎麼會捨得把皇帝位置給諸葛亮,諸葛也清楚自己也沒那麼大的實力,畢竟一大批武將(趙雲等)和謀臣(李嚴等)死心跟隨劉氏。
回覆列表
我認為這裡的“取”是取捨的意思,意思是讓諸葛亮行霍光事,可以自行廢立,不是讓諸葛亮取而代之。如果是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劉備會說:君可自代。話說劉備一生有四個兒子,三個是親生的,還有一個是義子。義子劉封在白帝城託孤前已經被殺了,而且皇位也不可能傳給義子。親生兒子中,劉禪是長子,昭烈皇后甘氏所生,子以母貴,他就是嫡長子。另外兩個兒子,一個叫劉永,另一個叫劉理,皆是庶子。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度,講究立子以嫡不以長、立子以長不以賢。儘管劉禪是爛泥扶不上牆,他都必須繼承皇位。廢長立幼在古代是最忌諱的,是取亂之道,除非不得已,不然斷不可行。劉備的意思是說,如果阿斗真的扶不起,你諸葛亮可以廢掉他,改立我其他的兒子。歷史上劉永和劉理都比劉禪強,就因為他們是庶子身份,就此與皇位無緣。再說了,如果劉備想讓諸葛亮取代劉禪,就不可能也讓李嚴和諸葛亮一起輔政。也安排李嚴輔政,這是劉備的帝王心術,目的就是牽制諸葛亮,確保劉姓江山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