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延陵則

    這種事情其實是偷不得懶的--你當然可以覺得父母教育的自己很成功,也可以隱隱地覺得媳婦兒否定父母的教育方式,等於否定了一部分自己,所以有所牴觸。但是,請回想一下:你真的很完美無缺嗎?在面對未來的社會發展趨勢,你有沒有覺得自己有力不從心的時候?你對未來的自己已經設想的很到位並且有信心實現目標嗎?其實一代人是操不完兩代人的心的,這一點沒錯。但是,也不能因為怕自己要在父母和媳婦兒之間溝通,會覺得身心俱疲,就放棄自己為人父母應當教給孩子的“不斷學習”、“學會溝通”的努力精神的鼓舞,讓孩子還依照你自己有的時候都覺得陳舊的思想長大--這樣耽誤孩子的環境,和你真的努力過了、而且多少能讓家人之間互相加深理解和包容的氛圍,哪一種對孩子的成長更加有利,不是一目瞭然了嗎?除非你認為你的父母和媳婦兒都是相當不講理的人,也樂於逃避現實,那就想辦法一直逃避吧--最好的方式和藉口就是使勁加班,賺錢,圖個心安也就算了。

  • 22 # 平涼家長之家

    該不該讓老人帶孩子?到底怎麼判斷?判斷依據是什麼?

    家長緊急求助:我家孩子6歲了,馬上要上一年級,這個暑假下定決心把孩子接到身邊自己帶,可工作又太累,時間和精力實在都顧不過來,只好繼續將老人請到家裡帶娃,老人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都讓人接受不了,孩子也被帶出了很多壞毛病,我該怎麼辦?

    答:謝謝邀請和信任。“看不慣老人帶孩子的方式與教育,總是親力親為比較累,怎麼辦?”說實話,看見您的這個問題,確實有點頭疼,短短的一句之中含了無數層糾結。看不慣父母帶孩子方式的糾結,自己親力親為又太累的糾結,既不想讓父母帶孩子卻又不得不請他們繼續帶著的糾結,想要親力親為帶孩子卻又無能為力的糾結……連我這個隔了螢幕的遠距離旁觀者都替您覺得累。可問題是,您真的認認真真思考過這些糾結和累嗎?它們本身就是個偽命題呀,是您自己臆想出來為難自己的符號化命題,它們對實質生活不具有任何建設性的指導意義,不能有助您脫困於目前所面臨的養育孩子的窘境,更不能有助於你活的爽快、展脫並身心合一。您有沒有想過?當一個媽媽終日活在糾結與疲憊裡的時候,身在其中的6歲孩子可能獲得並擁有一片來自媽媽完全接納的、正面管教的“愛的藍海”?老人帶孩子也罷,您自己帶孩子也罷,兩代人共同的目標都是“盼著孩子好”。而小孩子的品行性格和良性成長要向著這個“好”發展的話,家庭教育生態環境的良性建設是唯一的營養土壤!而一個不快樂的家庭女主人就像一個移動的冷氣機一樣,無法讓包括小孩子和老人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感受到藍海般的美麗浩淼和厚德能容。所以,解決“看不慣老人帶孩子的方式與教育總是親力親為比較累”這個偽命題的策略和出路,只有兩個:一是改變老人,二是改變自己。

    改變老人或改變自己看起來確實很美好,事實上,“看起來很美好”的這個出路,如果把過多的精力與著眼點放在改變老人身上,那麼只會收穫80%以上的“失望和失敗”;但如果將這個改變的著眼點放在自己身上的話,就會收穫80%以上的“希望和成功”,這個美好就真的很美好了,簡直可以比中國式最美好的大團圓結局更加美好。

    1、改變老人?

    世間所有人,不都是有好的有不好的嗎?所有帶孩子的老人也是一樣,也有帶的好的、帶的不好的。而帶的好和帶的不好,根本就沒有嚴格的、可量化的標準。網癮學校那麼瘋狂的教育理念都照樣用不少高素質、高學歷的家長成為最忠誠的擁躉者,更何況乎網路時代以專家為名的、五花八門的、眾說紛紜的育兒觀念?它們每一種都自有其鐵桿的擁護者和踐行者。

    什麼樣的老人帶孩子的方式方法、思想觀念是好的?同一個老人的哪一些對孩子的方式方法,思想觀念是好的?

    所有這些都沒有客觀的標準化的衡量尺度,這個好或者不好的結論,不過是年輕父母以自己那些經不住推敲和追問的主觀意念盲目稱量、以網際網路上和朋友圈廣為傳播的育兒熱文為標尺盲目追捧的最終定論罷了。可是,這個定論就是真的定論嗎?所以年輕的家長們,與其拿一些不靠譜的定論和標尺來衡量老人的育兒方式和觀念,倒不如退一步,以真心和真情來觀察老人帶孩子的整個過程,並用你自己所擁有的生活智慧和先進理念將這個過程中點點滴滴的美好放大化,將這個過程中屬於原則性的錯誤查缺補漏、共同整改,“改變老人”這個看似美好的出路就有可能成為真正的出路!

    當然,世界上最難的事莫過於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要改變一個生活習慣和思想觀念都早已經固化了的老人,何其難也!所以,要想讓“改變老人”這個美好願望成為兩代人共同養育孩子的美好出路,就必須解決兩個“兩難問題”,第一是老人的什麼“可以改變”?第二是老人的什麼“不可以改變”?

    第一,可以改變的,是老人的“生活方式”

    “改變老人”的出路之一,是想清楚哪些是可以改變的!這個答案顯而易見——老人的“生活方式”可以改變!

    一是過於摳門的習慣可以改變。

    好吧,摳門這個詞有點難聽,換個中性的或好聽的詞叫節儉。老人們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經歷與如今年輕人絕不相同,六七十歲以上的老人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生存受到極大威脅的年代,五六十歲的老人經歷過人與人之間信任崩塌、坑蒙拐騙大行其道的年代,四五十歲的老人經歷過煤油燈下寒窗苦讀、一天三頓開水泡饃讀中學、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還是書上童話的年代,迥然不同的成長經驗和生活經歷註定了老人們與年輕一代生活觀念和思想觀念的天壤之別。

    比如,老人們習慣了生活方方面面的節儉,從吃飯到穿衣都是怎麼節儉怎麼來。買衣服只挑地攤貨,每一頓飯都只願意做蘿蔔白菜,捨不得花錢購買貴一點的、好一點的蔬菜瓜果……諸如此類,由於心裡過度匱乏感導致的過度摳門的生活習慣,都是可以改變的。

    一種解決辦法是:他們不捨得花錢買貴點的、好點的,我們給他們買回來就是了。東西買回來擱冰箱裡塞得滿滿當當老人們還捨不得吃嗎?還等著它們壞掉嗎?

    另一種解決辦法是:想吃什麼想喝什麼我們可以跟老人點單呀。不論是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能夠滿足包括我們在內的所有家庭成員在吃食上的需求都會特別高興的、特別滿足的。

    第三種解決辦法是:可以多陪著老人看一看養生節目,聽一聽食物搭配的教學專題,比如吃什麼對孩子最好、怎麼吃有利於全家健康?老人們心裡有數了,想要孩子好、想要全家健康的那份心,理所當然就戰勝了他自己想要節儉的那份心。

    二是傳統生活方式可以改變。

    前幾代的老人都沒有用過微波爐、麵包機、料理機等智慧化廚具,甚至連電飯煲、電冰箱、電餅鐺、豆漿機、洗碗機等較為普通的廚具也不熟悉。但是當我們耐心一點教會了他們使用,他們體會到了這些東西所能夠帶來的便利,自然而然就會喜歡上它們。就如同他們會喜歡上智慧手機、喜歡上微信一樣。“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真不是白說的,尤其是在資訊化時代的三世同堂或四世同堂家庭,年輕人心氣平和一點點、一遍遍教會老人的耐心就顯得至關重要。而這個教的過程,就是幫助老人改變生活方式的過程。外在生活方式的改變,本身就能夠推動老人內心深處發生同步迭代,一個喜歡接受新事物並且享受新事物美好的老人,對整個家庭和所帶孩子而言,真是莫大的福音!

    三是審美方式可以改變。

    有些年輕的父母過於強勢和苛刻,老人們給孩子買件衣服,他們挑挑揀揀眼睛裡看見的全是毛病。有必要嗎?非原則性問題遷就一下老人有那麼難嗎?你認為孩子穿天藍色衣服比較好看,老人認為孩子穿粉紅色衣服比較好看,於是有了觀念分歧,有些人會爭得臉紅脖子粗,把小事弄大,整個家宅都雞飛狗跳,有意思嗎?有必要嗎?

    老人和年輕父母共同的初衷是什麼?不就是孩子能夠健康的成長嗎?孩子穿粉紅色衣服或天藍色衣服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個根本目標和長遠目標嗎?反倒是,兩代人為天藍色衣服或粉紅色衣服爭得雞飛狗跳,身在其中的孩子從中習得了什麼?習得了自己的爸爸媽媽不孝敬老人嗎?習得了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不尊重嗎?習得了祖輩和父輩沒有解決生活小難題的智慧與低能嗎?習得了兩代人在與孩子單獨相處時候耍小心機拉同情票的虛偽嗎?

    非原則性的問題,遷就遷就老人又何妨呢?所以,年輕的父母們,請千萬不要戴著有色眼鏡去看待給自己帶娃的老人!即便是和自己的親媽相處,也一樣會有矛盾和分歧。矛盾和分歧本身不是事兒,有事兒的是:你怎麼看待這些矛盾分歧,怎麼解決這些矛盾和分歧!而看待並解決這些矛盾和分歧的過程,就是對孩子實施人格教育與情商教育最好的模板和榜樣。處理得好,家庭教育生態環境便會是三春花開風和雨細,身在其中的孩子,就會像貪婪吸收陽光雨露的幼苗一樣,成長出陽光明媚的健康與智慧!

    第二,改變不了的,是老人的“教育觀念”

    “改變老人”,真正改變不了的是老人的教育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而偏偏就是養育者的教育觀念、思維模式和行為習慣才是對孩子一生成敗起最決定性關鍵作用的最底層元素;偏偏這類改不了的正正好才是養育孩子的原則性問題……這方面家長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要準確辨識哪些老人確實不適合帶娃——對,確實不適合帶孩子的老人,家長除了自己應當盡的孝心之外,一定要避免孩子和他們過多的接觸,一定要不辭勞苦自己親力親為,累癱了、累趴下還得咬牙站直了擼起袖子自己上!

    哪一類老人真的不適合帶孩子呢?

    真的是不適合帶孩子的老人,至少4個方面的明顯特徵:

    特徵:無條件過度溺愛孩子。此類老人,因為年輕時候吃過太多的苦,也沒能給自己的子女很好的照顧,所以在愧疚和匱乏雙重欠缺的心理基礎上想要把最好的物質和全部的愛都補償到孫輩身上,這種“隔代慣”的養育方式很容易“好心好意”把孩子給養廢了。

    特徵二:說孩子父母的壞話。有些老人由於這樣那樣或自私、或嫉妒、或敵對的微妙心態,常常在孩子跟前說孩子父母的壞話,尤其婆婆說兒媳婦壞話的居多,這是很要命的一件事——試想想,你懷胎十月辛辛苦苦生下的孩子卻莫名其妙把你當成了敵人防著、冷著、恨著!不說當媽的情何以堪,對孩子而言也是滅頂之災!小孩子對媽媽的濡慕之情是人之天性,可是小孩子的養育者卻有意無意、直接或間接的不停灌輸著這個媽媽的種種不好,小孩子的心裡該是多麼糾結、難過和痛苦啊!再想想,一個小孩子都不敢不能坦坦蕩蕩、發自本心去愛自己的媽媽,生而為人的基本倫理和信念該要怎麼去建?生而為人的坦蕩通途和美好又該如何去走?

    特徵三:貪小便宜和張口髒話。隔代家庭中祖輩養育者,由於受成長經歷和生活背景所限,有一些教育觀念、思維模式確實陳舊到了腐爛的程度,比如極度的貪小便宜和髒話不離口。想想看,你家小孩子學會說話的第一個聲音不是叫爸爸或媽媽,而是一句下三濫的髒話,那該是多麼可怖的一件事!

    再或者,像曾經那個家長求助的案例一樣,三歲的小孩子到超市之後,從冰櫃裡抓一個蛋糕舔幾口又放回去,過一陣子又溜達到冰櫃跟前扒出一個舔幾口又放回去……如此種種不堪情狀,你一邊噁心的要死,一邊恨不得去自掛東南枝!怪老人嗎?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你自己!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怎麼可能所有好事都讓你佔全了呢?你又想享受有老人幫帶小孩的輕鬆,又希望孩子能夠被教養成你想象中小天使、小天才的模樣,怎麼可能呢?

    特徵四:過度干涉小夫妻生活。有些老人界限感簡直是負數,幫帶孩子確實是莫大的情分而不是義務,身為孩子的父母應該懷有感恩之心,給予老人最好的孝順和感恩。但是。就有那麼一些老人,在幫帶孩子的過程中無下限的侵犯小夫妻的生活,無論是家庭裡物理的生活空間還是小夫妻私密的心理邊界,人家都是沒有一丁點忌諱的肆無忌憚、橫衝直撞。

    奉勸年輕的父母,這樣的“大神”還是不要請到家裡來為好,保持一點有距離的孝心不只是對雙方好,更是對孩子好!也許你自己心寬,壓根不把自己的私密空間和私密界限被侵犯看作是什麼了不起的大事,但孩子不一樣。孩子如果長期在這樣家庭成員之間常態化彼此侵犯、彼此絲毫沒有尊重感與界限感的家庭教育生態環境中成長,孩子能得到良好界限感的培養嗎?而沒有界限意識的小孩子,當他長大一點,上幼兒園、上小學並參與其他社會群體活動的過程中,是會被所有同齡人集體嫌棄和孤立的——實在得不償失的事,甭幹!還是痛痛快快放棄自己能夠放棄的,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果斷以照顧好孩子為首要選擇才對!

    2、改變自己?

    有心的家長們讀至此,對隔代養育和親力親為養育的真正出路已經清晰可見了。這個最靠譜的出路是什麼呢?四個字:改變自己!

    “改變自己”具體要如何做呢?至少從兩個維度入手,一是改變自己的“認為”,二是改變自己的“作為”。

    第一,改變自己的“認為”:不要人云亦云“妖魔化”老人帶娃

    “改變自己”的第一個維度,當然是改變自己的“認為”:即不要隨大流人云亦云“妖魔化”老人帶孩子.

    一是,要客觀理性的“看見”老人帶孩子的優點。

    如果說老人帶孩子確實有弊端,那麼這個弊端只佔20%,而老人帶孩子的優勢至少有80%,綜合概括當有以下四條:

    優勢一:隔代親。“老人孩子、老人孩子”,人老了就會像孩子一樣。老人們會有一顆與隔代孫子孫女兒們平等相交的童心,這就確保了祖輩養育者很容易就能夠與孩子們之間建立融洽的感情,為教育孩子創造良好的情感基礎,實現祖輩和孫輩的彼此需要,有助於兩代人的身心健康。

    優勢二:養育經驗。老人們具有撫養和教育孩子的實踐經驗,尤其對不同年齡階段孩子需要注意的、必須注意的成長現象和風險,他們準確的知道應該怎樣處理,所以便能夠從容預防並及時引正。

    優勢三:社會閱歷。“我吃的鹽比你吃的飯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多”這句話,從其正面的意義來看,那是祖輩們在長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中積累的,極為豐富多彩的、極有借鑑價值的、極有教育意義的社會閱歷及人生體悟,這些都可以成為促進兒童發展和有效處理孩子教育問題的良性土壤。

    優勢四:時間充足。年輕的爸爸媽媽事業正在上升關鍵期,很難從時間上保障對孩子的養育和教育。但是老人們不同,他們已經退休了,他們有充足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特別關鍵的是他們“很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正所謂有錢難買願意,有許多年輕的父母,即便有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也大都心不在焉,要麼玩手機,要麼跑神兒想其他事情,很難全身心投入親子共處的時光。老人們則不同,他們能夠耐心的傾聽孩子的一切,而“一雙願意傾聽的耳朵”比“一張願意說教的嘴巴”對孩子的成長更為有益。

    二是,不要“認為”老人幫你帶孩子是義務。

    有些年輕父母讓人很看不上眼的是,一方面享受著老人帶娃的各種便利,同時又鄙視著老人帶娃的各種弊端。既然你選擇了讓老人帶娃,那麼就要給予老人最充分的信任和尊重。認為他們沒有這個育兒的能力,達不到你的標準和要求,你就自己捋羅袖子上啊!

    老人給你帶孩子,那是幫你盡義務!老人把自己的孩子帶大了,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已經全部完成了,他們沒有任何義務繼續替你帶孩子!他們也是人,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好不容易有錢有閒可以享受生活了,卻受苦受累幫你帶孩子還得遭受你的嫌棄,憑什麼呀?

    所以年輕的家長們,千萬不要在想讓老人幫忙帶孩子的時候理直氣壯地嚷嚷,“這是你的孫子孫女兒,你有義務帶他們!”卻在教育孩子有意見分歧的時候天經地義地宣告:“你懂什麼?我教育我的孩子跟你有什麼關係”之類的……這就應了那句很不上臺面的村話,當了什麼還要立牌坊——屎一把尿一把吃苦受累的是老人,指手畫腳發號施令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就得是你,這就很尷尬了不是?

    第二,改變自己的“作為”:不要尺水丈波“誇張化”自己的累

    “改變自己”的第二個改變,是改變自己的“作為”:即不要尺水丈波“誇張化”自己帶孩子的勞累。既然你選擇生了他,就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要一點點照顧著他、陪伴著他從懵懂無知的嬰兒長成鐵肩擔道義的青年。

    誰帶孩子不累呢?為什麼有些父母能從帶孩子的各種勞累中體會到無比的滿足和幸福?有些父母從帶孩子中只能體會到疲於奔命與焦慮不堪?區別只在於,你是不是投入了真心與真情!帶孩子的過程,不是機械化的體力勞動!帶孩子的過程,是孩子與爸媽“彼此消費對方的情感”的互動過程。有情有心才有幸福,無情無心只剩勞累。

    與此同時,年輕的媽媽們要學會分散養育孩子過程中的種種體力勞動。比如合理分工安排家庭其他成員全部參與進來,不要大情小事、事無鉅細的親力親為全部包辦,這樣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比如,放手讓孩子做一些打理自己生活內務的力所能及的事情,放權給孩子參與一些相對簡單的、有助於家庭生活建設的事情,這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再比如,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準備幾套舊衣服在孩子出去玩耍時候給換上,髒就髒點兒唄,孩子還能痛痛快快無所顧忌放開了去玩兒呢,幹嘛一定要每天換幾次洗幾次呢?包括家庭衛生,實在很累了就減少一下打掃的頻率嘛,從每天打掃一兩次變成一週打掃一兩次,多出來的時間好好與孩子一起玩耍共度親子時光不好嗎?還比如吃飯,很累了的時候吃簡單一點唄,或者直接叫外賣也沒什麼不可以呀,幹嘛一定要七碟子八大碗的擺滿一桌子才叫吃飯?

    總之是,養育孩子過程中的許多勞累都是很正常的,都是可以分散的,也都是可以轉化為快樂的,不要過度誇張化自己的辛勞,哪個當媽媽的不是這樣過來的?這種過度誇張化的“認為”絲毫無助於事情的解決,只會讓你自己“覺得”更加委屈、更加疲憊。

    正如偉大的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所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操縱在掌權者手裡,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裡。”所以,即便老人養育孩子千好萬好,永遠都不如媽媽們親力親為親自的照顧和養育。

    小結:年輕家長要活得不糾結,最好學會“拒絕”

    老人與年輕人的經歷不同,對社會的認知及思維模式、行為處事當然不盡相同,但是,在育兒方面,雙方都是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出發點和共同願景的。所以,當年輕的父母一旦選擇了請老人幫帶孩子,就要在老人們用自己的方法教育孩子時給予充分的尊重、理解和支援,要鼓勵老人用自己優良的行為習慣對孩子起到積極的影響。與此同時,如果老人確實不適合養育孩子,年輕的家長們一定要立場堅定的拒絕,並豁出去放棄該放棄的、承擔自己該承擔的,把養育好自己的孩子作為人生的頭號大事去嚴陣以待的話,眼前頭需要放棄和糾結的那些便“都不是事兒”,長遠來看最終收穫的必然會是皆大歡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自己愛好拍攝,能放棄現在的專業去主攻攝影嗎,未來會有前途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