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任十三讀史

    這個談不上誰更偉大。只是立足於當下的實際情況而已。

    首先,秦始皇並非是只知防守,不知進攻的君主。否則就無法統一六國。

    秦始皇修長城,是為了抵禦域外的蠻族,保護農耕民族的勞動果實。如果一道牆,能夠避免很多戰火,當然是一個偉大的舉措。

    而到了康熙年間,不但長城以內,就連長城以外的幾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都是屬於清朝的,包含今天的蒙古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很多領土。

    如果康熙要重修長城的話,恐怕就得沿著新的邊境修了,否則在明長城的基礎上修就顯得毫無意義,相當於在自己家院子裡修牆一個道理。可是新的邊境從地理條件來說,並不具備修建長城的客觀條件。

    因此,康熙不修是合理的,修了反而不正常了。

  • 2 # 朵朵佬爺

    我的觀點可能會引起有的人吐槽。為什麼?因為人類的認識是不斷前進的,秦始皇認為,修長城可以一勞永逸地禦敵。秦始皇的心懷就是一個土豪,把自家圍起來,自己安全了,子孫也安全了,天下可以傳萬世了。歷史卻打了他一個響亮的耳光,只存在了十四年。康熙則不同,清兵是從長城入關的,知道長城的作用,明長城沒保住天下,康熙不去費那個勁了,而採用聯姻方式,跟蒙古保持友好關係,事半功倍。

  • 3 # 孤獨的行者001

    僅在修築長城這件事上來講,我認為秦始皇遠比康熙大帝偉大。

    首先,講一下長城的戰略地位和戰略意義。

    一、戰略地位

    長城的修築雖耗資巨大,但把長城內外用綿延萬里的高大城牆所分割,形成關內與關外戰略統治格局。秦始皇可以用更多時間和精力來治理剛剛統一的國家。正因為減少對外作戰的精為,以至於推出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一系列的強國之策,為後世構建了中華模型。

    二、戰略意義

    萬里長城的修築,從戰略角度有效地阻隔了關外胡人對關內的搔擾,長城上的烽火臺就像現在的通訊工具,雖粗曠但非常實用,縮短各部隊之間的聯絡時間,把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從上述兩點本人分析秦始皇修築的萬里長城更加偉大。

    1、秦始皇是萬里長城的總設計師,在構建萬里長城的框架圖時始皇帝一定充分考慮了修建長城的利與弊,因此才不惜全國力量修建。

    2、康熙大帝在治理區間內高效利用了長城的功能,擴充套件了中國的版圖,把關內與關外有效螎合,統一管理,把萬里長城的歷史價值體現到了極致。

    以上為個人觀點,請點評。

  • 4 # 太宗歷史

    秦漢時期的匈奴本身還屬於蠻族,南下的目的主要是剽掠財物,並沒有威脅到中央王朝。秦始皇修建長城是為了對付匈奴的,可以說匈奴是長城出現的起因,也是一切的源頭。既然有了匈奴,接下來就是如何應對。方法之一是與匈奴開戰,深入北方草原找匈奴主力決戰,這是後來漢武帝的做法。秦始皇雖然一統天下,但似乎沒有深入大漠的意識和決心。長城的主要作用是防守,從中就可以看出秦始皇的心思是在防守上,也許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已經志得意滿。

    康熙時期準格爾部落崛起,並有意統一蒙古各部,然後與清朝爭天下,這點與匈奴有根本的不同。匈奴人的貪心會止步於長城腳下,但對葛爾丹這種包藏禍心的人,他的禍心已經飛躍了長城,靠長城防守,顯然是抵禦不住的。能古抵禦禍心的方法也只有從根本上將它抹殺。

    秦始皇和康熙面對的是不同情況,因而不能說誰比誰強。不過要說哪種方法乾的乾淨利落,那麼把敵人從根本上消滅,自然比簡單的防禦要好。

  • 5 # 皇城根666

    二位都很偉大。秦始皇給後人留下了名揚世界的,偉大的,不可複製的長城,康熙大帝上繼父祖鴻業,下開後世太平,革除舊制,施行新政,勤於國事,好學不倦,禦敵入侵,山河一統,治河重農,並且提倡文教,奠定了大清王朝興盛的根基,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沒有誰更偉大。都值得我們仰視!

  • 6 # zxcvbnm123456789asdf

    秦始皇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也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始皇帝。他統一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實現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律法,修築萬里長城在秦代已經有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有些地方依稀還能看到它原始的樣貌。康熙皇帝雖然也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和秦始皇相比根本不在一個層級差別太大了。

  • 7 # 風吹雨01

    秦始皇的偉大之處並不是修長城,而是創立了中央聚權的帝國,建立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

    秦始皇所創立的制度,一直被後來朝代所沿用,就算是康熙大帝也沿用秦制,沒有跳出秦制的框架,你說誰偉大?

  • 8 # 歷史溫度7758

    在修長城這件事上,康熙大帝做法更合理,更有超前境界。修長城,目的在於邊患,但修長城的費用、工程量巨大,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成正比。如果統治王朝腐敗無能,民心盡失,不用外來侵犯,王朝照樣被推翻,秦王朝長城修得多長,多大,花了多少時間,才多少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康熙大帝就是看到這點,與其花巨資在修長城上,何不如專注修民心,改善民生上。

  • 9 # 般若自在

    首先都是有作為的一代皇帝,秦始皇大修長城,才有我們今天的歷史文化遺產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萬里長城,這是秦始皇當年禦敵保家護國的政治需要,非常偉大,但是也因為修長城,耗幹了秦朝的國力,引起農民起義。康熙大帝,用更高明的政治手腕去治療國家,他們都是最大程度維護了國家的領土完整,只是手段不同,長城不語,國自輝煌,兩位帝王偉大任人評說,這就是歷史,說與不說,它就在那裡,偉大的萬里長城!!!

  • 10 # 減水書生

    秦始皇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的內部整合;康熙帝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和草原的雙向融合。

    不同的時代,所以不同的問題。這兩個人都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整體利益、符合長遠發展的解答。因此,他們都很偉大,而且都有各自的開創性。

    01.始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

    從春秋到戰國,中原天下打了500多年。春秋之時,是一種貴族間的有限戰爭;戰國之時,是一種全民皆兵的無限戰爭。

    中原天下,進入到了一種博弈的納什均衡。七大戰國各自變法、彼此捭闔、相互攻殺。但是,每個戰國的唯一策略,只能是整軍備戰,然後去消滅別人、擴大自己。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秦戰國最終勝出,它做到了以一滅六,實現了天下一統。但秦始皇的統一不是周天子的統一,而是一種徹底的統一。原因就是郡縣制的發明,使得秦戰國可以跳過分封模式,直接進入到一種集權模式。要實現集權統一,就得整合中原天下。

    秦始皇面對的是一個怎樣的中原天下?

    這是一個幾乎就無法融合的天下。不止是車不同軌、書不同文,而且語言和習俗都是各自為政。

    經歷秦朝整治、經歷秦末戰爭、經歷楚漢戰爭,這種狀況也沒有多大改善。大漢立國,劉邦封庶長子劉肥為齊王,轄齊地七十三城,這是行政區域的冊封。但是,後邊還有一句話,就是“凡操齊語者皆為齊”。千里齊地,北方最大的諸侯國,他們竟然有區域性統一的語言。

    中原天下就是這種形勢,整合的難度係數不是一般的大。所以,比武力統一六國更偉大的歷史任務,就是整合中原天下。

    統一是有紅利的:以前的中原百姓要負擔七支高強度動員的軍隊,現在的中原百姓只需要負擔一支中低強度動員的軍隊。這就是統一帶來的好處。但是,可能大秦黔首沒怎麼享受到這個統一的紅利。因為秦帝國無限折騰,修長城的工程量很大,但是馳道天下和疏通黃河的工程量一點兒不比長城小。這種物質動員還不算完,秦帝國還有精神上的動員,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縣制度以及統一文字和度量衡等。

    大秦折騰這些,是為了什麼?其就是要在戰爭統一之後,實現真正的內部整合。否則,大秦帝國表面上是一個國家,但底子上還是七個國家。

    所以,秦朝面對的問題是中原天下的內部整合,目的是建立統一的中央帝國。秦始皇所面對的主要矛盾是這個,他根本就操不起草原上的心。而且,秦帝國的統治能力也無法觸及到草原,中原還沒搞定,就別說草原了。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草原問題擱置,直接把胡人蠻夷全都趕出中原天下,然後一心一意地整治中原山河。

    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用長城解決邊患問題、解決草原問題,把草原和胡人擋在中原天下以外,應該是最好的辦法。

    02.康熙皇帝所面對的問題:建立多元一體的帝國

    這一體,當然是大清。而多元,可以認為是漢滿蒙回藏等多民族,但主要是三元,一是中原、二是草原、三是高原。

    所以,清朝皇帝有三個身份,在中原始皇帝、在草原是大漢、在高原是文殊菩薩轉世。

    大清的這個問題,比秦始皇時期要複雜得多。但是,歷代中央帝國已經打下了基礎,也提供瞭解決方案。所以,康熙皇帝要做的就是利用好這個基礎,綜合各種解決方案。

    大清本是一個草原政權,為什麼也要修長城?

    其實,大清並不是純粹的草原政權,因為它出自東胡系,在東北地區起家。東北這個地區,可耕可牧,所以大清對草原的生活方式、對中原的生活方式,都不陌生。正是有這個演化優勢,大清才能夠在統治帝國層面,比蒙古大元,做得更好。

    但是,大清的草原底色很濃,八旗怎麼也得算草原遊牧騎兵,所以,草原出身的大清,應該沒必要修長城。這個理解,沒有說服力。因為有歷史反例,鮮卑的北魏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女真的大金也是草原出身,但是後期也修長城了。一旦草原出身的遊牧政權,進入中原,它就一定會面臨取捨:到底是放棄草原而融入中原,還是堅守草原而入客中原。前者的選擇會多一點兒,因為選擇後者的,很難在中原立足。

    所以,大清這個草原政權,一旦進入中原,必然轉換身份認同,也要從中原的立場來面對草原問題。這與鮮卑的北魏和女真的大金一樣。所以,康熙皇帝和大清統治者,也曾經認真考慮過修長城的問題。

    清朝修長城,直接目的是解決蒙古騎兵入侵的問題。但是,清朝一旦修長城,就跟北魏和大金一樣,放棄了草原認同而變成一個純中原的政權。康熙皇帝的英明之處,就在於拒修長城,不放棄大清的草原認同。於是,一手中原、一手草原的大清,就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疆域框架,而且真正成就了多元一體的大帝國。

    03.康熙為什麼不比秦始皇更英明?因為時代在發展

    康熙能統治中原,也能統治草原,甚至還能統治青藏高原。那麼,他應該比秦始皇更英明、更偉大才對啊?

    康熙的融合多元,要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始皇帝專注中原,也是建立在時代的基礎之上。時代不同,不僅問題不同,而且主體的能力、存在的基礎以及歷史的經驗,也不同。

    首先是能力不同。秦朝脫胎於秦戰國,戰國的經濟基礎支撐不起他把草原和中原一起折騰。甚至,中原天下這個整合問題,秦朝已經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各自認同的中原六國,根本就不會秦軍一到、山呼萬歲。

    其次是基礎不同。大清的存在基礎是直接繼承了大明的統序,平定三藩之亂後,中原基本搞定。同時,蒙古的大元打下了中央帝國的版圖框架,大明和大清都建立在蒙古人強勢拓疆的基礎上。所以,大明繼承大元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都認可;大清接著繼承大明的統序,中原、草原和高原,當然也認可。當然,認可的前提是中央帝國有實力。

    第三是經驗不同。這個也可以看成是文化模因演化的基礎。契丹人的大遼,創立兩院分治,做出了榜樣,就是說:一起統治中原和草原是可以的。蒙古人的草原底色非常濃,甚至一度想把中原變成牧場,但是有契丹人做了這個榜樣,所以它也能這麼玩。

    要記住一個人,就是輔佐成吉思汗及其後世子孫的耶律楚材,他是一契丹人。所以,大元能夠統治中原那麼長時間,跟契丹的大遼和耶律楚材這個契丹人的關係很大。

    蒙古人,自集體皈依藏傳佛教後,就基本上實現了高原和草原的融合。滿清是先搞定草原和高原之後才入主中原的。所以,契丹的大遼、蒙古的大元以及草原與高原的融合,就是大清可參照和效仿的經驗。

    康熙帝的英明之處,就是把自己的能力、大清的基礎以及前代的經驗進行了一個集大成。但是,這些在秦始皇時期,全部都是空白。

    因此,秦始皇修長城,有修長城的道理,把胡人擋在外面,然後專心整合統一的中央帝國;康熙不修長城,也有不修長城的底氣,多元一體的帝國已經噴薄而出,他需要做的,就是跟著這個時代脈搏一起舞動。

  • 11 # 春秋筆談

    秦始皇的歷史功績,是康熙無法比擬的。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正是源於秦始皇的大手筆,中華大一統思想才開始深入人心,這是秦始皇最大的功績,否則我們各省份類似於現在的西歐各國。

    而康熙實在沒有什麼像樣的功績,反而在大興“文字獄”方面留下不少歷史汙點!也正是康熙時代,中華文明開始進入一個衰落停滯的歷史時期,被西方國家遠遠的甩在後面,所謂的“千古一帝”徒有其名,只不過是沽名釣譽罷了!

  • 12 # 歷史百川

    長城因秦始皇而誕生。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這裡同情一下秦始皇,秦始皇想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建立一個能長治久安的國家,有太多太多的問題要解決,雖然被稱為暴君,但是在那個時代,許多事他又不得不做)古人云:“攮外必先安內”,秦始皇要把精力放到如何治理國家內部問題上,但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又是不得不解決的大患。所以,秦始皇想到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修建長城,抵禦外敵。

    可能有人會說,秦始皇修建了長城,北方遊牧民族不還是經常騷擾邊境,燒殺掠奪,就比如漢初有長城的存在,漢朝還是要和匈奴人實行“親和”政策,卑微屈膝。

    實際上,長城的修建對保護中原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的。北方遊牧民族確實可以集中兵力攻打長城的一兩個關口闖入內地為所欲為,但正因為長城的存在,他們所能做的只能侵擾,而不是大舉入侵。因為長城長達萬里,被突破一兩個關口很正常,但是若要大舉入侵,就必須把長城所有關口全部突破,否則就會形成甕中捉鱉的情景,有去無回。正因為長城的存在,才使中原內陸地區得到和平的發展。

    而康熙不修長城,是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與秦始皇時期又不一樣。長城的作用是抵禦遊牧民族,康熙,或者說清朝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是滿族,而滿族與蒙古族的關係一直都很融洽,聯姻關係長達了三個世紀,若是將長城修建,防的是誰?這是擺明了要破壞滿蒙之間的關係。

    內因是根本,外因是條件。新的王朝的建立總是要總結前朝滅亡的教訓,大明王朝擁有萬里長城,到頭來還是被清軍入關,證明了萬里長城對防止外敵入侵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內部出現了問題。所以,康熙年間一直實行輕徭薄稅的政策,明修政理,意在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秦始皇修長城,康熙大帝不修長城,完全是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環境做出的利國選擇,並沒有哪個更偉大的一說。但是,若是從為我們後人留下的寶貴遺產來講,秦始皇創造了萬里長城,難道不應該更偉大一些麼?

  • 13 # 天堂暴雨

    長城中華民族的偉大工程,從春秋戰國一直修到了明朝,綿延萬里。中國的每一個王朝只要有實力首先就是要修長城。但是清朝整個朝代都沒有修,使長城慢慢的荒廢失去了原來防禦的目的。秦始皇修長城與康熙不修他們有什麼不同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獲得了震古爍今的成就,但是秦始皇並沒有滿足,統一完六國又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繼續著開疆擴土。在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政權的心腹大患,其實長城不是秦始皇首先想到的辦法,早在戰國時期燕國與趙國就為防範北方的遊牧民族築起了堅固的城牆。戰國各個國家之間也有高高的城牆,像齊國長城,魏國長城它們組成了國家最基本的防禦系統。秦始皇在完成了北方對遊牧民族的戰爭後為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各民族對中原的侵擾決定把原來各國的長城連起來。其實在當時秦始皇修建長城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為什麼呢?首先,高高的城牆在燕趙時期已經驗證非常管用,很有效的阻擋住了遊牧民族的腳步。

    其次在北方要守護好邊防,也沒有什麼有效方法,就需要大量的駐軍(秦始皇派出的北方軍團就有三十萬)。有了長城可以節省大量的軍隊駐紮,進而減少了大量糧草的運輸等軍事物資的消耗。由於秦朝採用的是徵兵制,普通人要義務為國家服徭役兵役等。有了長城駐守士兵減少那就有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產中。

    再有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逐水草而居,很難一次性的把他們消滅,長城的修建也有了一個主動出擊的跳板,有了這個跳板我可以主動出擊也可以防守以逸待勞,更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時候再修更多的城牆步步蠶食,這就他們產生了很強的震懾作用。

    不過始皇帝的構想是偉大的但是對當時的國力國情不太瞭解,沒有及時的改變治國方略導致了秦的二世而亡。秦亡國的直接原因就是長城的修建。

    相對於秦始皇的大修長城,清朝的康熙大帝就很明智。清朝的前任明朝又是一個修長城的高峰期。朱元璋統一全國後馬上開始了大量修建長城,縱觀整個明朝一直都在修萬里長城達到了兩萬多公里。但是清朝輕而易舉的穿過長城防線多次南下劫掠,在清軍南下過程中沒有多大實質性阻礙。他認識到了修長城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情而且再當時是一件完全沒有意義的事情,正是看到了這點。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清朝的邊疆已經有人幫他們守衛了。

    咱們知道修長城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尤其是蒙古高原各個民族歷來是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那麼清朝時期那裡發生了什麼使得清王朝的統治者們能高枕無憂呢?元朝滅亡後,蒙古貴族北逃,一直有蒙古政權與明朝對立。直到清朝時期,蒙古高原一直都是蒙古貴族統治。不過那已經是被滿清改造過的蒙古。在清軍入關前夕,蒙古已經歸順,並按照八旗制度將蒙古分成了很多塊,瓦解了蒙古的統一,這樣就缺乏了集中領導形成不了什麼氣候。滿清還大力與蒙古聯姻,像康熙的奶奶那位有名的孝莊太后就是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博爾濟吉特·布和之次女。政治上的聯姻保證了蒙古對滿清的忠誠。也就是蒙古人替清朝守衛了邊疆,這比什麼城牆都要牢固。

    基於以上這就是康熙比秦始皇的高明之處,在這點上康熙更偉大一些。

  • 14 # 微山秋水

    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最穩固的長城乃是民心。

    從這個角度來講,康熙的不修長城論似乎更高明一些。

    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萬里江山靠守是守不住的。

    從秦朝到明朝,長城越修越長,越修越高,似乎關內固若金湯,後世之君可以高枕無憂了,可惜的是,要麼禍起蕭牆,要麼遊牧民族入關為王,朝代最終更迭,長城真正的作用在哪?

    大家都知道,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故事。

    你看,人家只收服了一個明朝將領,這長城就變成了擺設,清軍就能大舉入關,不費吹灰之力。

    康熙皇帝顯然是看到了這一點。

    以攻代守,是另外一種境界。

    西漢時初期,北方匈奴十分囂張。在國力還不是很強大的情況下,漢武帝劉徹依然用兵,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採取積極的攻式,消滅了匈奴的主力,迫其遠遁,封狼居胥,確保了大漢朝邊境的安定。

    西漢將軍陳湯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成為歷史上最提氣的一句話。

  • 15 # 崑崙139100429

    正因那個時候的秦始皇才奠定了大一統的基礎,修長城也是為鞏固這個基礎,也才有了兩千多年的延續。康熙本是入關的塞北遊牧民族加之又聯合了蒙古族,本已入主中原,北方無患,何必再修長城。二者時代不同各有奇功,但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雖有擴土融入中原的功效,但正因中原一統的巨大政治權力和經濟利益才是吸引他們的根本原因。所以從開創奠基造成一統、強盛的中華核心作用和歷史作用看,還是秦始皇更偉大!

  • 16 # 當代曹植

    都偉大,但秦始皇更偉大,其思想超前,奠定了華夏核心版圖,加強了民族融合,堪稱千古一帝!

    秦始皇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的內部整合;康熙帝面對的問題,是如何實現中原和草原的雙向融合。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問題。這兩個人都做出了符合時代要求、符合整體利益、符合長遠發展的解答。因此,他們都很偉大,而且都有各自的開創性。

    秦始皇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也是第一個皇帝所以稱始皇帝。他統一六國實現了真正意義中央集權的國家,實現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律法,修築萬里長城在秦代已經有了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有些地方依稀還能看到它原始的樣貌。正是因為秦始皇的所作所為,中國才不至於分裂,中華文化才傳承至今。

    修長城,目的在於邊患,但修長城的費用、工程量巨大,所起的作用不一定成正比。如果統治王朝腐敗無能,民心盡失,不用外來侵犯,王朝照樣被推翻,秦王朝長城修得多長,多大,花了多少時間,才多少年就被漢朝所取代。康熙大帝就是看到這點,與其花巨資在修長城上,何不如專注修民心,改善民生上。

    另外,康熙即位前,內蒙已經歸附大清,康熙中期,外蒙也併入大清,長城不是也界,實在是沒有修的必要了。

  • 17 # 亨達航天

    秦始皇的偉大在於修長城防禦來無影去無蹤的來自西北方,西域諸國即“古歐洲”以及東北方,東夷諸部“古美洲”的野蠻人破落戶的侵擾,以及防止他們對繁華富足的古中原的覬覦敗壞之心,從而避免戰爭!康熙帝的偉大功績在於,認識到了長城的巨大作用以外,又認識到了長城有效的阻擋和減緩了來自北方的強勁冷風和寒流,還攔截了,來自草原的鼠害和餓狼,從而加強了防護,使長城內外的人民得到安定生活!個人觀點,如有略同,純屬偶然。

  • 18 # 舊人何時歸

    你好,我認為,在修長城這一事件上,秦始皇與康熙這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較。我們從環境背景目的三個方面來分析,就可以得知:

    秦朝秦始皇時期

    秦始皇之時,秦朝剛剛完成大一統,全國開始正常運轉需要時間,雖然秦朝軍事實力歷來強悍,但是也架不住北方遊牧民族的全面入侵,而且時不時來掠奪你一下,也是很煩的,為了一勞永逸,所以修建長城就很有必要。而且我們看秦朝時的地圖也知道,當時與秦朝同屬一時期的北方異族數量還是不少的。

    清朝康熙時期

    而清朝,本身就是馬背上的民族,南下得到的天下,康熙時清朝也剛入關不久,清兵戰鬥力還沒下降多少,他會怕長城以北的那些小族嗎?平三藩,破葛爾丹,收臺灣打的戰不少,而且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已經沒有多少,翻不起什麼浪花,已經不需要費事費力的去修長城了,而且經過那麼多朝代的修建加固,康熙也確實不需要再修建。

    綜上所述,他們所處的環境背景不同,修長城的目的也不同,所以不能一起比較。而且在我覺得,他們同樣偉大,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外加隋煬帝清康熙,都是千古一帝的級別。

    不知道大家怎麼認為呢?

  • 19 # 一望無垠

    秦始皇,修長城,主要是為了抵禦匈奴,讓中原地帶能夠安定有序發展,若沒有長城,那麼對中原漢族將是巨大的災難,始皇帝后發社會暴動,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所引起,而不是長城。國家剛統一,民族沒有融合,六國遺老遺少都想復國,而對於秦朝這個大一統國家,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借鑑。但他為中華民族大一統,大融合打下了堅實基礎,才有後來漢武大帝鐵血促融合,所以始皇帝,是一個千古一帝,他的偉大,不言而喻

  • 20 # 記憶中的綠蟈蟈

    一提起中國,外國人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長城。秦始皇和康熙皇帝在修長城的問題上,採用了截然相反的措施。前者是大修大建,而後者不僅下令不準修長城,還要求後代子孫也不能修。這要從兩個統治者面對的歷史和統治方式上來分析。秦始皇當年橫掃六國,耗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天下剛剛平定,百姓都期盼過一個穩定的環境,秦國也需要來休養生息。然而,秦始皇還有和北方的心頭大患——匈奴。匈奴最擅長的就是騎兵,機動靈活的戰術讓秦始皇只能採取修長城來和匈奴對抗。可是這樣一來,很多百姓因為浩大的工程被累死,民間出現了不滿的聲音。這也為秦二世的滅亡埋下了根源。康熙皇帝飽讀詩書,明白這個道理,要愛惜民力。並且由於面對的情況和秦始皇完全不同。康熙皇帝已經平定葛爾丹,穩定了北方邊境,透過一系列的征戰讓康熙皇帝深信,只有愛惜民力,讓百姓休養生息,才能成為看不見的鋼鐵長城。所以,康熙皇帝的做法更勝一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很乾燥,如何地保養頭髮能有好髮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