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元元愛繪本
-
22 # 繪本講師妖媽
五歲小朋友為什麼一定要懂相鄰數?相鄰數是一年級的教學任務啊,不懂才正常啊!
1、幼兒的記憶以無意識為主導無意識是指沒有預定目的,在外界沒有刺激影響下產生的。幼兒階段,機械識記和意義識記會有所發展,但還是以無意識為主導。
也就是說,幼兒不會因為成人刻意的去教學,就能學會教學內容。
幼兒是以自身的生活經驗,作為判斷和推理的依據,可是他們的生活經驗又少的可憐,所以那些邏輯推理式的知識會讓他們很疑惑。
這種情況,有的孩子會持續到小學一年級,常常出現“前學後忘”的現象。
2、幼兒的注意力不穩,思維直觀幼兒的注意力不穩定,特別容易轉移:既和幼兒自身的興趣需要有關,還與他們的生理成熟水平有關,更和大人的教學方法有關。
另外,幼兒注意力的發展,和其身體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絡。有的孩子5、6歲時學習吃力,7歲突然“開竅”了,就是這個道理。
我娃幼兒園同班同學,5歲大班時,怎麼也學不會算數和拼音,屁股也坐不住,6歲時又上了一個大班,成績突發猛進,老師教什麼都秒懂,注意力也比5歲時提高很多。
此外,幼兒是實踐型的直觀思維,他們的思維活動不在頭腦中進行,而是表現為動作行為。解決問題也是依賴於實際的動作,當動作停止,思維活動也就停止。
如果還未熟練掌握解前、後、左、右這種方位概念,“相鄰數”對幼兒就是天外來物。
4、讓孩子在遊戲中學會相鄰數幼兒的學習應當在玩樂中進行,如果幼兒園和家長都教了,但娃沒學會,不是娃的問題,是大人教學方式出了問題。
1、先讓孩子理解前、後
相鄰數的前提是明白方位,還需要會數數,最好的教學遊戲是“排隊”。
小朋友都喜歡排隊,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排隊的場景,和孩子一起參與排隊,讓孩子數一數,隊伍中有多少人,再演示什麼是前面,什麼是後面。
2、再學5以內的相鄰數
幼兒學相鄰數,用個數位以內數字練習較好,不要超過10。
用布娃娃或者書本排隊,由孩子當隊長,讓隊長數一數有多少個”手下“,再給編號,貼上1到10的數字,和孩子一起玩“送娃娃回家”的遊戲:
媽媽說,送“3”前面的“娃娃”回家,孩子去把對應的“娃娃”挑出來,送回”家中“,挑對了貼個小紅花,挑錯了,媽媽假裝是布娃娃嗚嗚哭一哭。
3、和孩子一起製作數字卡
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20以內的數卡表,讓孩子做小幫手,他扶尺子你畫線,再由他往格子裡填寫數字,再打印出和數字相對應的動物數量,讓孩子擺擺看。
對著醒目的數卡,孩子能直觀的看到,哪些數是相鄰的,哪些數是隔的很遠的,每天抽出10分鐘玩”找找看“、”連連看“的遊戲,在玩耍中強化孩子記憶。
我孩子上幼兒園中班時,我常和她玩類似遊戲,儘可能的給孩子決定權,讓孩子多動手,手動即腦動,符合其實踐思維的特點,沒多久就能數到100、懂得10以內相鄰數。
總之,幼兒的學習,一定要注重娛教相融,最好能以”不教而教“,家長不要著急,每朵花的花期都不同,5歲的學習表現,真代表不了什麼,關鍵在於你是什麼樣的家長。
-
23 # 港富薈玲博士
不要強求,你越注意哪個點,哪個點的問題就越突出。孩子的理解力是有限的,有自己的發展規律。我們讀書的時候也經常這樣啊,某個問題一直不會,但是突然有一天,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原來如此!
不要覺得別的小孩子會,我家的孩子也一定會,一定能做到。不是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之處和認知盲點。
從1月中放假,到現在快4個月了,我的兩個孩子都沒怎麼學習過,一個幼兒園,一個二年級。每天都在家裡玩玩具看看動畫片,圍棋倒是天天都能玩一個小時。我從不擔心他們的成績會不好,我自己就是這麼過來的:8歲之前,一直瘋玩,成績中等,到了三年級,才開始轉性,成績不斷提高,後來一直班級前3。也有的媽媽說,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現在都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有時候,我也在想這個問題。給他們報了好幾個班,都不感興趣,也就圍棋一直喜歡。
其實真正突出的有幾個孩子呢?99%的孩子終將歸於平淡,和我們不同的是,可能只是換個工作、換個城市而已。
所以現在的孩子,開學快樂成長最好,媽媽還是放寬心吧,不要去糾結這些小問題。
和孩子在一起一定要心平氣和,你越急,他們越害怕,越不知道答案。用玩遊戲的方式,輕鬆點,反而會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幼稚園的孩子,在成績方面是其次,我倒是認為應該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品德和規則意識。這次受疫情影響回來的小留學生們,有的孩子的所作所為,漠視規則,自大唯我的心態,太讓我們驚訝,在學知識的同時,並沒有提高應有的尊重和規則意識。這個和家庭教育其實有很大的關係。
-
24 # 一味森淺
親,這麼試試看:把1-10寫出來,指著問孩子,1的鄰居是誰?2的鄰居是誰?以此類推……各種互動遊戲玩起來,你指我說,我指你說,你說我猜,比賽說等等……最後告訴孩子,鄰居在數里面我們稱做相鄰數。
回覆列表
5歲的孩子,能輕而易舉地從1數到10,但卻不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這是為什麼呢?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知道,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處於幼兒數概念發展的哪個階段。
幼兒數概念發展的3個階段心理學研究發現,3-7歲幼兒數概念的發展分為3個階段:
1.3歲左右的孩子進入了對數量的感知階段
(1)他們開始籠統地知道多少、大小。如,一大一小兩個梨,幼兒通常喜歡拿大的那個。
(2)能夠從1數到10,但是並不理解數的實際意義。如,對幼兒說“給我5個梨”,他並不能理解“5個梨”是多少,他只會任意拿一個給你。這個階段,數數對他們來說跟唱兒歌一樣。
(3)能借助自己的手指進行5以內的點數。如,桌上放著5個梨,幼兒能手口協調,一個一個數出來。但是,他並不明白梨的總和是5。這個時候,讓他拿5個梨,他會拿最後一個梨給你。
2.4-5歲的幼兒進入了數詞與物體數量間的聯絡建立階段
(1)開始出現數群的概念。這個階段,他開始理解5個梨指的是梨的總數。
(2)幼兒在這個階段可以理解“第幾個”。如,“把桌上第2個梨拿給我吧”,他會伸出手指數到2,然後把第2個梨拎出來。
(3)能夠按數量取物品。如,“給我5個梨”,他不再是單獨把第5個梨給你。
(4)開始有了數序的概念。如,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能用實物比較數的多少。如,3個梨比2個梨多。能用實物進行數的組成和分解。如,5個梨是3個梨和2個梨組成的。
(5)幼兒能夠藉助實物進行簡單的運算,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應用題。如,桌上3個梨,再加進去2個梨,一共多少梨?
3.5歲以上的幼兒開始了數的運算初級階段
(1)10以內數的初級運算
(2)從藉助實物進行運算到拋開實物進行抽象運算的過度階段。如,2+3=5。
(3)運算能力有所提升,從10以內的加減運算髮展到20以內的加減運算。部分幼兒能夠透過教學學會計數到100、1000。
這是學齡前兒童數概念發展的大致趨勢。幼兒數概念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具有一定的連續性。幼兒並不能從唱數,直接過渡到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階段。
所以,要想孩子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首先得讓孩子在唱數的基礎上,理解數的實際意義。
理解數的實際意義1.引導幼兒手口一致地對5以內的數進行點數
如,讓幼兒撿5片樹葉。5歲前的幼兒,大腦皮層抑制機能較差,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可能他嘴上數著“1、2、3……”,但是手上並沒有撿樹葉的動作,或者撿起來一片樹葉,又忘了數到幾了。
所以,要引導幼兒分階段進行,先撿3片,再撿2片,最後合起來點數。這個過程讓幼兒對數的組成和數群有了初步的印象。
最後進行點數的時候,可以引導幼兒用手指將數詞和樹葉一一對應起來,讓他感知到1就是1片樹葉,2就是2片樹葉,數到5的時候,可以在樹葉周圍劃個大圈,聲調拔高,強調5代表的是所有樹葉的總和。
2.引導幼兒學習按數量進行匹配
可以用骰子玩分橘子的遊戲。
如,吃橘子的時間到了,幼兒可以透過搖骰子決定拿幾個橘子,搖1個點,拿一個橘子,搖2個點,拿2個橘子。這個遊戲可以應用到任何物品的分配上,操作起來很方便,而且每天用到的次數多,幼兒興趣濃厚,透過不斷的鞏固,加深幼兒對數字的敏感度。
跟小夥伴玩的時候,引導幼兒進行分享,由他決定怎麼給小朋友分玩具,如,給小A一個小汽車,小B兩個洋娃娃。這都是把數學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讓幼兒學以致用。
3.認識數字3/4/5
如下圖,跟孩子一起動手剪3個正方形,3個長方形,還有圓形和三角形。
然後引導孩子回答:
“正方形有幾個呀?長方形有幾個呀?”
“3可以表示3個正方形,也可以表示3個長方形呀!”
“3還能表示什麼呢?3片樹葉可以嗎?3個蘋果可以嗎?”
“是不是所有的數量是3的物體,都可以用3來表示呢?”
透過以上訓練,幼兒對數有了初步的認識和感知,數字對他們來說不再是毫無生氣的東西,而是可以運用到生活中的工具。
理解了數的實際意義,幼兒能夠聽懂“第幾個”,可以按物取數,這個時候,就可以進入10以內的相鄰數的訓練階段了。
認識10以內相鄰數1.認識10以內相鄰數的等差關係
準備3個蘋果,3個紅薯。問:
“桌上有幾個蘋果,幾個紅薯呀?”
“他們一樣多嗎?”
“我們拿掉一個蘋果,現在還有2個蘋果,3個紅薯。”
“我們讓蘋果跟紅薯變得一樣多,怎麼做呢?”
“我再拿掉一個紅薯就可以啦”
活動中的蘋果跟紅薯可以換成任意材料,儘量就地取材。
透過這樣的活動,啟發幼兒想辦法讓2個跟3個變得一樣多,讓他們在拿取之間感知到,3個拿掉一個就是2個,2個新增一個就是3個,從而體驗到相鄰數的等差關係。
2.認識10以內相鄰3個數之間的大小關係
在學習之初,可以從5以內的相鄰數開始。
如,先讓幼兒學習2與1的多少關係,2與3的多少關係。
如下圖,準備積木。
先並排擺上2個積木,即兩組積木分別為1個,然後在第2排加上一個積木,讓幼兒清楚地看到第2排的積木比第1排多了一個。
接著出現第3排,先在第3排擺上2個積木,與第2排數量相同。然後讓幼兒自己操作,在第3排加上1個積木,變成3個。
透過兩兩對比,才可能讓幼兒將數量比對清楚。材料要簡單,過程要細緻。
最後,引導幼兒用語言進行比較。如,“寶寶你看,2比1多幾呀?3比2多幾呀?”透過語言的表達,能讓幼兒對相鄰數的等差關係有更清晰的認識。
認識了10以內相鄰數的等差關係以後,再認識10以內的相鄰數,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總結:
幼兒學習數學知識,不同於學習其他學科,透過看能瞭解物理特性,透過聽能感知音樂。數學知識是建立在邏輯基礎之上的,必須要成人加以引導和教育才能習得。
在給孩子做數學啟蒙的時候,要注重實操性,讓孩子真正運用起來,才能培養孩子的興趣,提升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