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2 # 劉駿律師
真正的三國曆史要看三國志,不能拿三國演義當歷史看,畢竟是演義體小說,而且是尊劉抑曹的。也就是小說黑曹操了一把,但卻成了後世經典。
-
3 # 超越夢想LBH0910668
曹操當然比劉備的知名度要高,無論是從才華人品,還是功績等方面都比劉備強,只是小說抹黑了曹操,人們就習慣了。
-
4 # 搞笑的小搬搬
曹操坦率,曹操在其做魏王后期有當皇帝的念頭,這個無論看三國演義的還是看三國志的人都一目瞭然,曹操自己在文章裡也吹噓過自己的功德。曹操很坦率,他很少去掩飾自己的這種思想,儘管這種思想在當時是非正義的。而且事實上曹操並沒有當皇帝,篡位的是他的兒子。反觀劉備,自己那麼想當皇帝,但在諸葛亮及大臣擁立他登基的時候,這廝惺惺作態,直到百官跪了一地,這廝才一邊心裡偷著樂一邊表面上勉為其難得接受。我為什麼說他早就有當皇帝的念頭呢,看看他為他的好兒子起的名字就可以了:劉封,劉禪,我們都知道古代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舉行封禪儀式。
曹操非常霸氣而劉備呢,聽到曹操說他是英雄的時候驚嚇至筷子落地,很難看出他身上有英雄的霸氣,只能說他有英雄之謀略。他自己的勇敢謀略並沒有曹操那麼突出。
劉備的兒子難與曹操的兒子相提並論:先說曹操的兒子,曹操有諸多兒子,不少是名垂歷史的:比如曹丕,曹植,文采一流,與其父並稱建安七子。劉備的兒子在歷史上的名聲就顯得很猥瑣。“扶不起的劉阿斗”讓諸葛亮的鞠躬盡瘁顯得有點不值。
在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中,主體思想是興劉、貶曹、抑吳,所以讀者讀下來第一感覺就是:劉備是主角,而且真是個好人,為人忠厚善良,講義氣,又是中山靖王之後,皇室正統。從弱小到一步步強大,從一個路邊小販做到一國之君,也算是傳奇人物了,只是後來阿斗太差勁,沒能保住祖宗繼業。孫權吧,也沒啥具體感覺,總是沒撈著什麼好,大便宜沒佔著,當然也沒吃什麼大虧,但就是不能發展壯大,感覺一直很壓抑啊,實力比曹操老是差那麼一截。曹操,給人第一感覺太壞了,為人狡詐陰險,無惡不作,還特別好色,真不是什麼好人,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欺君罔上,罪不容誅,為了鞏固自己的權位,殘害忠良,漢室忠臣幾乎被他殺盡。後為了統一天下,四處征戰,無數百姓受戰事之苦。當初,我讀完一兩遍三國也就是這個感覺,當然是喜歡劉備,討厭曹操了。我也特別愛看三國,後來又讀了多遍,而且隨著我年齡的增長,看事看物又有所不同。我相信大家也都和我一樣,單從三國演義上看,現在我覺得曹操是真小人,但劉備可是個偽君子啊。曹操的所作所為都是人性的真實流露,不失為惡人本色。再看劉備,我之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劉備是靠哭得到的天下,常常說一套做一套,滿口仁義道德,嘴上掛著滅曹興漢,其實還不是想自己做皇帝。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喜歡曹操,討厭劉備,說明大家都喜歡真實,討厭虛偽,這也是社會在進步的一個客觀反應吧。因為曹操被很多人吹成了戰神。
-
5 # 明道WUYINBING
社會階段不同,提法不同。大眾認知在社會所謂的精英階層,精英階層的認知對人們的認知有直接影響,大眾是被引導者。當今社會,因技術發展迅速,社會更迭快,社會根本體現機制配套不夠完善,大眾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偏多,又多數出於追逐物慾狀態,而且資訊爆炸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快,幾乎無死角。所以,一有個觀點出來,首先是被傳播,而不是被論證。經典名著其實在人生不同階段進行閱讀會有不同收穫和感受的,人們的提法其實不重要,自己怎麼看怎樣的感受才能屬於自己的。
-
6 # AKA詹姆斯
社會階段不同,提法不同。大眾認知在社會所謂的精英階層,精英階層的認知對人們的認知有直接影響,大眾是被引導者。當今社會,因技術發展迅速,社會更迭快,社會根本體現機制配套不夠完善,大眾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偏多,又多數出於追逐物慾狀態,而且資訊爆炸時代,資訊傳播速度快,幾乎無死角。所以,一有個觀點出來,首先是被傳播,而不是被論證。經典名著其實在人生不同階段進行閱讀會有不同收穫和感受的,人們的提法其實不重要,自己怎麼看怎樣的感受才能屬於自己的。
-
7 # 風月歸途
歷史上真正的曹操和劉備形象如下:
1、歷史上真正的曹操是一位亂世梟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
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
歷史上的曹操在政治是很開明,加強中央集權,用人唯才是舉,打破士族門第的觀念,加強了中央集權,在其所統治的地區社會和經濟都得到了恢復和穩定的發展。
他在政治上的功績是不可以磨滅的,比如他推行屯田,興修水利,實行鹽政,對當時的社會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他先是在徐州戰役中擊敗了呂布,又擊敗了強大的袁術,還把劉備趕回了長江以南;而後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實力最強的袁紹,一躍統一了中國北方,可謂是百戰百勝,是三國前期最大的贏家。
2、歷史上真正的劉備是一位仁義明君
劉備成長於市井之中的劉備,個性很獨特。他的求權慾望極強,而且抱負非常遠大。他不喜歡讀書,但喜歡虛心向他人學習,好結交。“喜怒不形於色”,十分謙遜有禮。
他憑著個人魅力集結人才,建立起了一支武裝力量,並得到了關、張二人的加盟,三人結成了地球人都知道的一段曠世情誼。他非常平易近人,常與身份低微的人同席而坐,同盤而食,因此獲得很高聲望。
公元184年,黃巾軍起義,劉備率領他的部屬參與到了鎮壓黃巾軍的戰鬥中。在兵敗的情況下,他以詐死得以存活,被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封為中山安喜尉。
他出身低微又年青氣盛,難以躋身權利高層,又忍耐不了仕宦生活的約束,很快便受到了免職的威脅。在得知官位不保的情況下,他不計後果的帶領手下痛笞朝廷命官督郵,棄官亡命,以發洩內心的不滿。
總之,青年時期的劉備,就是一個懷揣滿腔熱血豪情,卻沒有遠大的政治目標,具有俠義心腸還有些魯莽的草根英雄。
中年以後的劉備,為了追逐夢想,到處顛沛流離,備受磨難。儘管如此,他一直沒丟失寬厚仁義的做人原則。
有一個關於他“仁德”的經典故事,說一個叫劉平的人和劉備有些恩怨,就找了一個刺客去刺殺劉備。結果劉備很善待那個刺客,刺客不忍心殺這麼仁厚的人,就放棄刺殺並對他告知了實情。
劉備的行俠仗義、樂善好施、善待下屬,讓他在亂世中,獲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並逐漸有了自己的威望和名譽。
但是沒有強大的社會背景,使得劉備無法如曹操、孫權那樣發跡於父兄的基業,而其草莽曠達的個性又使其無法忍受仕宦生活的約束。因此,劉備的創業道路註定充滿著坎坷與艱辛。
艱辛幾乎伴隨了他全部的創業生涯。他曾在十三年中四次失去妻子。不難想象,在群雄爭霸的三國時代,這是何等的恥辱。
還有一件事就是他打仗運氣很不佳。有人曾做過統計:劉備參與的戰爭共有25次,失敗16次,勝利9次,其失敗的次數,佔到總戰爭64%。
其中,劉備親自督戰或指揮的戰爭19次,失敗10次,佔失敗數的62%。不管由於什麼原因,劉備在創業史上敗多勝少的確是一個事實。
綜上,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劉備。他不是聖人,他的身上既有常人的優點,也有人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他寬厚仁義,性格堅韌,但運氣不算好。
擴充套件資料: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
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
8 # 愛笑的蠟筆醬
因為曹操更具有爭議,而且也是被《三國演義》黑得比較厲害的梟雄。
與史料記載《三國志》,以及歷史上作為文學家、政治家等的曹操相比,這個人物有更多探討的空間,至少某種程度上顯示了人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如果說曹操是某種圓形人物的代表,劉備可能就是某種扁平人物吧。
-
9 # 斯文卿相
一部三國演義,黑化了曹操,美化了劉備,然而問題是,如此高難度的動作,羅貫中是怎麼做到的。
關於曹操,羅貫中動的筆墨很多,很難一一例舉,就說兩件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事。
第一件,關於對曹操的評價,最有名的就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這句話是誰說的,三國演義裡明明白白的說,這人不是別人,漢末名士許劭。
因為漢朝做官,主要施行的是推舉制,但該怎麼推舉呢,只能選擇有德行或有學問的人,這樣的人當然自己說了不算,他得有個大家都承認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由誰制定呢,自然是社會上德高望重的人,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些看人看的很準,評判人評判的很到位的人便由此而生,這種做法到了曹魏,便因此而產生九品中正制,相對於漢朝,自然是更細化,更規範,當然,這是後話, 暫且不提。
很明顯,許劭就是這樣的人,曹操透過橋玄、許子將,繞了七八道彎才找到他,這段內容三國演義裡也說過,跟歷史也比較吻合,然而到了很實際的內容時,羅貫中就悄沒聲息的做了個手腳,因為原話是: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
這一看,不但調換了順序,很有幾個關鍵詞也做了變化,許劭的願義是,曹操這個人頭腦靈活,做事不循常規,在太平盛世,會成為為世俗所不容的能臣,到了亂世, 他的這種優點便更有用武之處,一定會成為了不起的英雄 ,然而, 經羅貫中這麼一調換,曹操一個食漢祿,卻成為漢賊的形象便由此埋下伏筆,以至於今後怎麼變壞,那就成了順理成章的事,而且經這麼一調換,也就把許劭這個適合做人事工作的幹部硬生生變成一個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的神棍。文人的筆法就能有這麼厲害。
第二件就是,那句大家都知道,並飽為後人詬病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了,關於這一點,演義的出處跟史實是差不多的,都是殺了熱情款待他的呂伯奢之後所說,不過在出場人物上,羅貫中硬給加進去一個捉放曹之後又跟曹操分道揚鑣的陳宮,事實上 ,陳宮這會根本不在曹操身邊,他後來是反對了曹操,但並不是為了呂伯奢 ,而是好友邊讓。
而曹操的原話根本不是那句,而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難道只是我對不起他們,他們就沒有對不起我嗎。曹操是風聲鶴唳的逃犯,你出門大酒半天不回,半夜殺豬也不給人家說一聲,這種情況下還不起疑,那不成傻子了嗎。
您瞅瞅,兩句話就給篡改成這樣 ,曹操還能是好人嗎。
關於劉備,啥也 不說了,演義中說他愛哭,事實上,劉備愛哭嗎?很狂妄的,怎麼跟曹操煮酒論英雄,怎麼上廁所之後跟劉表耍點小情緒咱暫不多說,單說他一句著名的話,什麼話:使汝 百人來,其無如我何;曹公自來,未可知耳。
這句話是對曹操麾下的將軍,還東遊西逛的時候,對曹操麾下將軍說的,意思很簡單,我就怕曹操一人,其餘,湊一塊也不是對手,白給啊。這還是個老實巴交的,只會哭鼻子的人說的話嗎。
事實上,他也很有本事,演義裡諸葛亮剛出山,火燒博望坡,打敗夏侯惇等人的那一仗其實是他打得,那時候諸葛亮還沒出山,也不知什麼原因,羅貫中就給硬加到諸葛亮身上。
小事如此,大事更不用說,總之呢,曹操、劉備,一個盡力抹黑,一個盡力美化,為此還有點乾坤挪移,不擇手段,然後就給後人留下壞曹操,好劉備的印象,然而,為什麼會這樣,個人認為,也是兩條。
1,出身。曹操的父親曹嵩,失敗了宦官曹騰做乾爹,但之前什麼來頭, 三國志當中也只能說:莫審其出身,沒人知道什麼來歷,沒有來歷,還當了宦官的孫子,在講究門第的古代,這種人能有大出息嗎,如果有,讓那些根紅苗正的人怎麼辦?而劉備呢,的的確確漢景帝玄孫,中山靖王之後,這是一份很清晰的傳承,血統如此高貴的人,一般都會奉天命而生,那麼,他自然只能當好人,而且還是大好人了。也就是說,從出身上看,兩人玩官兵捉賊的遊戲,誰是官兵,誰是賊,那時早就訂好劇本。而且還不容更改的。
2,作為。曹操在早期發展過程中,是屠過城,尤其是打徐州,為父親報仇的時候,在江蘇睢寧、安徽泗縣一帶“凡殺男女數十萬人,雞犬無餘,泗水為之不流”,後來雖經謀士勸說有所收斂,但這已成他人生中的一大敗筆;而劉備呢,仁義,一個勁兒的仁義,仁義到陳壽也不得不誇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事逼事威而言不失道。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自律,堅持,名聲就這麼流傳下來,簡單點說,曹操行霸道,劉備行王道,比較下來,老百姓似乎更喜歡王道,如此一來,劉備名聲想不好都不行了。
-
10 # 晴峰墨客
曹操有膽識,有遠見,攜天子今諸侯,知錯,改錯,二次學習能力較強,劉備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心把諸葛亮收服,但這也是能力啊!
-
11 # 畫安話安
其實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搞笑
到不如換一種提問 改為 :三國時期 曹操 劉備 孫權 三個人誰厲害 誰 人們比較認可 人們提及那一段歷史先會想到誰?
-
12 # 木子的人生
1在東漢末年,英雄人物輩出,曹操早年就成名。曹操和袁紹的競爭也以曹操最終獲勝,整個北方盡歸曹操。曹操和劉備這兩個人大家都應該知道,一個是東漢的丞相,一個是蜀漢的開國皇帝,但是身份地位卻是一樣的。劉備在曹操成功的時候還一事無成。
2:劉備和曹操相比,個人能力相差太多。曹操在收攬人才方面算得上是禮賢下士,唯才是舉,只要能為自己效勞,讓他怎麼做都願意。而劉備,在亂世之中,使用所謂的仁義去招攬人才,在其他方面,除了說自己是漢皇后裔之外,別的可以說是一無是處,即使是漢獻帝認他做皇叔,身為皇室宗親的也都看不上他!
3:在領軍打仗方面,劉備無法做到隨機應變的能力。劉備碰到任何問題就是問諸葛亮龐統等人,在文才武略方面,曹操可以說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臣,足以可見曹操在這方面的能力,即使郭嘉一些謀士英年早逝以後,也依然能夠守住自己打下的江山。劉備在關羽張飛去世後其攻打東吳,以全面敗北而告終,從此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在離開身邊的謀士後,幾乎打的都是敗仗!
總之,我們可以看出,劉備和曹操之間本身相差的實力問題,如果不依靠自己身邊的人,劉備是無法打敗曹操的。這也就是曹操常被人提起的原因!
-
13 # 孟祥磊
翻了翻其他回答,很遺憾,大多在描述歷史,沒有深入思考到底為什麼?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仔細想來,這個現象確實存在,而核心原因,我認為是因為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蹟更有話題性,也映射了當下人們追求個性張揚的追求。
曹操的人物性格和事蹟更有話題性,映射了當下人們追求個性張揚的追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作為一個軍事家,能寫出這樣的詩詞,心生敬佩。
才華橫溢中吐露著霸氣;運籌帷幄中透著精明;不墨守成規、唯才是舉、寬宏大度。詩人、政客、軍事家,哪個角色都是那麼優秀,對於別人的評價不去攥改歷史,這種超越帝王級的大度又有幾人能做出?一種一萬年後公道在人心的灑脫就夠我們所敬佩的了。
萬古今人中最獨特的一位。霸氣、才氣、孩子氣、痞氣、大氣……
-
14 # 夏亦有心
第一,說曹操,曹操到。這句俗語,廣為流傳。大家對此俗語特別熟悉。
第二,壞人容易讓人記住。好人一下子就被遺忘了。在三國演義中,曹操被描繪成壞人,這個壞人與劉備這個好人是相對的。因為三國演義的作者,尊劉貶曹。(大家往往容易記住做壞事的人,而做好事的人往往會被忽略。這裡的做壞事的人指曹操,做好事的人指劉備。)這種尊劉貶曹的思想,從宋代以來就出現了,也就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作者只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羅貫中之所以“尊劉”,並非簡單地的只是單純的指劉備姓劉,而是劉備等人打著——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口號,為恢復漢室一統為己任,為宋元以來具有民族思想的廣大群眾所推崇。另外,蜀漢集團的仁義智,符合作者的思想。因此,作者極為推崇劉備。有好人就得有壞人,所以作者就看中了曹操,讓他來當壞人,來襯托好人。作者根據史書和大的政治環境就發揮了自己才華,描寫了一些曹操壞的方面,甚至放大,誇大。雖然,曹操的歷史功績也耀眼,但是隻要一做對比,人們就會注意到壞的地方,甚至無形之中會再次放大環的地方。另外人這種動物,總是記住別人的壞,好的地方永遠記不住。人,只要有一次對他不好,就會永遠的記住這次壞,以前的千般好都會蕩然無存。就因為人的這種性質,所以人類更容易記住壞的事情,不好的方面。還是有意無意的誇大,放大。隨著時間的流逝,真的可謂是,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里。所以,人流芳百世太難了,遺臭萬年特容易。(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功績,討董卓、擒呂布、掃袁術、滅袁紹、擊烏桓等重大戰役中所表現的非凡膽略和智謀。)
曹操,當為三國第一英雄。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社會經濟遭到空前的破壞,百姓遭屠,土地荒蕪,倖存者被迫離鄉背井,流落他方。曹操在政治上,懲治地方豪強,穩定朝堂局面。選用官吏唯才是舉,任人唯賢,不論出身,網路中下層的能人,抑制豪強,加強集權。法制上,崇尚禮法。軍事上統一北方,平定黃巾起義,討伐董卓,滅袁紹,擊匈奴,滅烏桓等。曹操精通兵法,治軍嚴明,惜才愛將,邊地屯田,興修水利,改革戶籍,提倡廉潔。
有語評價曹操說,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個人認為,奸雄欠妥,當為漢末第一英雄。(此處只看好的方面,不要過於關注壞的方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15 # 千古笑笑生
這個問題問的好,就像我們長提諸葛亮而不長提郭嘉一樣。
鮑國安版曹操
1、個人修養老曹是東漢末年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政治家不必多說曹魏的奠基人。
熟讀兵書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在對呂布、張繡、袁紹、馬超、韓遂等一系列戰鬥中,常用聲東擊西、避實就虛、埋伏、包抄、突襲、離間、劫糧、攻彼救此、棄物誘敵等戰術,譎敵致勝,轉弱為強。暮年還寫了《孟德新書》。而劉皇叔僅僅是政治家建立了蜀國政權,雖然前期有關張二元虎將,但軍事謀略上不及曹操,屢屢戰敗四處奔走。
老曹還好作詩,一道興頭就會吟詩助興,現存世20餘首,一類是關涉時事的,一類是以表述理想為主的,一類是遊仙詩。比如我們課本還學過: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等等有名的詩句。反觀劉備可能只在《三國演義》中寫劉備在襄陽時候寫過一首:數年徒守困,空對舊山川。龍豈池中物,乘雷欲上天。
老曹還是一代書法家,很少有人知道,這主要是曹操傳世的書法作品較少。但在歷代的作品中有很多人對他書法的評價,如唐代書法家兼評論家張懷瓘在書法評論專著《書斷》中稱曹操“尤工章草,雄逸絕倫”,將其章草作品評為妙品。可見隨比不上王羲之等,但也能在書法家中排的上板。
曹操現留存於世的只有兩個字《袞雪》
2、個性鮮明大家都知道老曹生性多疑,好色(影視作品體現),狠毒,同時也愛惜人才,講信用!劉皇可能表現的就是講義氣夠朋友,用魯迅的話: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當然是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評價。
與曹操有關的典故也很多,比如我們熟悉的:望梅止渴、割發代首、橫槊賦詩等
同時老曹兒女很多,比較熟悉的曹丕曹植曹衝等兒子也很多典故,劉皇叔的兒子劉禪樂不思蜀是大家熟悉的。
這裡並不是說劉皇叔比不上曹操,打個不恰當的例子:現在人們總是關注話題比較多,緋聞比較多的明星,而很少關注一些科學家。曹操身上的話題比較多,所以人們提及的相對就比較多了。
-
16 # 陽明品歷史人物
劉備和曹操都是三國時候的英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劉備人稱劉皇叔,愛民如子,曹操則別稱為奸雄。這兩位英雄人物被塑造成一正一反的人物。但是,《三國演義》具有鮮明的尊劉抑曹的傾向,所以對兩人的客觀評價,人們普遍認為曹操是要遠勝於劉備的:
1--- 曹操吸收人才能力、管理能力是勝於劉備的。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分析曹、劉兩家的軍事決策會議,就可以看出:
曹操陣營,謀士包括: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後期又有司馬懿等;武將包括:張遼、徐晃、典韋、夏侯淳、夏侯淵等。
劉備陣營,謀士擺得上臺面的只有諸葛亮,武將:關羽、張飛、趙雲等。
從兩方的人員可以看出,曹操的用人和管理能力要勝過劉備。
2--- 曹操在文學上的成就是劉備不能比擬的。
曹操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家、軍事家,更是一位文學家。以他為首的建安文學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短歌行》、《龜雖壽》、《蒿里行》、《觀滄海》等都是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
很顯然,劉備在文學方面是沒有什麼建樹的。
3--- 曹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三國演義》對我們客觀評價曹操和劉備有一定的認知上的影響,它褒獎劉備、抑制曹操。但現實又是曹操的能力遠超過劉備,被稱為亂世之梟雄、治世之能臣。隨著世人對歷史的深入瞭解,慢慢扭轉了一些認知上的錯誤。
從人性的角度,越是具有爭議的人物,越成稱為世人談論的物件。
-
17 # 小人物誌
古人留名後世有幾種正面方式比較突出,1,開國君主類,秦始皇帝嬴政,漢高祖劉邦,他們們有的統一中國,有的推翻前朝建立新政權。2,著書立說類:老子著道德經,孔子著春秋,司馬遷著史記,他們憑藉自己的學識和思想成為各個學派創始人,影響後世。3,文人騷客類:李白,杜甫。他們寫詩寫文,為後人吟誦。
然而,有另外一種人物同樣具有話題性,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又有古人說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當然這樣形容曹操過分了點,雖然三國演義把曹操寫成一位反面人物。至少曹操貢獻還是很大的,我認為曹操被提到的更多有如下原因
1:詩文寫的好,觀滄海寫的心胸如何遼闊,求賢如此若渴,後世曹家父子被稱為建安風格,自成一派
2:雷人名言較多:如,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論當世英雄,唯使君與操爾
3:個人胸襟寬廣,有時候意氣用事,有時候老謀深算,見到豪傑即想為我所用,碰到敵人不失敬佩之情,這樣的性格更有話題性
而劉備,給人的印象最深的無非是一邊哭,一邊跑,是三國時期的長跑冠軍,這樣比較起來,自然沒有曹操有話題性
-
18 # 滋溜一下
曹劉都是三國時期的風雲人物,都建立屬於自己的政權,按照一個人的成長來看,這兩人都是走到權力的頂峰,也是大家所追求的一種高度。
從小聽三國故事長大的我們,對於曹劉的評價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心理的成熟發生變動,小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劉備更應該是無敵的存在,是我們心目中的“主角”,然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長大後覺得曹操的“光環”會佔據我們內心。
曹操的故事比劉備更有味道無論是影視劇還是歷史史書記載,曹操的故事似乎要比劉備豐富的多,而且是有愛又恨,跌宕起伏,讓後人覺得這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軌跡,有苦有甜,愛恨交加,有多了那麼一點爾虞我詐的真實感。
對於劉備來說,一切都是正面的,劉備就像一個完美主義者一樣,做得事情都是符合世間仁義道德,這給人們帶來一種不真實,太完美的感覺,試問,有多少人的一生是順利的。
曹操是“平民”劉備是皇族大家都喜歡看窮小子逆襲的故事,在身世方面,曹操沒有辦法和劉備相比,曹操就是一個窮小子,光腳不拍穿鞋的,為了讓自己能夠走得更遠,用盡手段,而劉備則依仗著皇族省份,到處蹭“熱度”,遇到事情先是哭來博得同情,解決問題的手段都是高高在上的皇家子弟的做派,自然不能和群眾打成一片,無法深得民心。
-
19 # 晴空莽莽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
1、東漢以後,但凡提到梟雄二字,任誰都能聯想到曹操,梟雄的祖宗。名人許邵的這句評價幾乎成為了曹操的代名詞,可見名聲二字對於群雄的助力,同樣是英雄,劉備除了仁德之名似乎一無所有。
2、曹營人才濟濟,曹操知人善用,掌控一切,雄主之姿;劉備陣營說實際上最顯眼的不是這個君主,而是著名的五虎將,諸葛亮等臣子,仔細想想劉備做了哪些大事,一隻手數不出來,除了仁德,除了隱忍,除了痛哭流涕,委實想不出來什麼豐功偉績。
政治以外的才能曹操完勝劉備只有政治家這個名號,連軍事家都算不上,劉備勢力的軍事指揮大多依賴猛將軍師,唯一一次為關羽報仇盡起西川之兵戰東吳,卻被火燒連營數百里,慘敗。
曹操可是東漢末年最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
軍事家:精通兵法,一統北方,治軍嚴整,愛將惜才,還曾大敗烏桓,進取漢中,著有《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
文學家:存世詩歌20餘篇,皆為樂府詩體,例如《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步出夏門行》關心時事,被稱為“漢末實錄,真詩史也”。《觀滄海》、《龜雖壽》、《度關山》《對酒》《短歌行》等抒發人生豪邁,壯懷激烈,求賢若渴,開建立安文學,促使戰亂期間文化不至於蕭條,三國英雄無人能出其右。
書法家:有史料記載,曹操常與書法家鍾繇、梁鵠、邯鄲淳、韋誕、孫子荊等人切磋書藝外,大概因為忙於戰事政事,所以流傳於世的墨跡很少,特別讓人津津樂道的真跡,是在徵漢中時見褒河流水洶湧而下,撞石飛花,揮筆題寫“袞雪”二字,隨從提醒:“袞字缺水三點”。曹操撫掌大笑:“一河流水,豈缺水乎!”遂成千古美談。
曹操相關典故流傳甚廣1、望梅止渴。曹操帶兵攻打張繡之時行軍匆匆,到處找不到水源,士兵懈怠不前,曹操急中生智,說道:“前方有大梅林,結滿梅子,甘酸可以解渴。”於是軍心大震,快速前進。
2、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曹操迎獻帝到許昌,並以皇帝的名義對諸侯釋出號令。
3、生子當如孫仲謀。赤壁之戰前夕,孫權親自率領七萬軍隊迎戰大敗曹軍,曹操屯兵江北見孫權軍紀嚴明,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劉表之子不過像豬狗罷了。
還有諸如:對酒當歌,老驥伏櫪,分香賣履,清塵濁水,想當然耳等等十餘個典故廣為流傳。
-
20 # 3956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因為曹魏政權在三國時影響力比較大的!!!曹操丶曹植丶曹丕!!!!!文詞丶詩賦可是空曠絕世!!!!
回覆列表
《三國英雄》是一本農村讀物書籍,內容中講述著三國是歷史上激動人心的時代,《三國演義》是舉世矚目的名著。波譎雲詭的時代,錯綜變幻的形勢,就是本書中諸位統帥,謀臣、武將、名士盡展英雄本色、譜寫英雄篇章的舞臺。那麼世人為啥常說曹操,而不說劉備呢!——俗話說得好,說曹操曹操到嘛! [互粉][互粉]那麼我們今天就來看看曹操到底是何方神聖…… [玫瑰][玫瑰]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黃河流域在曹操統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濟逐步恢復,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在漢朝的名義下所採取的一些措施具有積極作用。曹操在世時,擔任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去世後諡號為武王。其子曹丕稱帝后,追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詩歌,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開啟並繁榮了建安文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魯迅評價其為“改造文章的祖師”。同時曹操也擅長書法,唐朝張懷瓘在《書斷》將曹操的章草評為“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