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21 # 劉三解

    道理很簡單,因為在大部分列強的固有意識裡,自己的國民是要享有權力的,之所以說大部分,比如俄羅斯和日本,就不一樣,這兩個帝國哪怕是本土的國民也是臣僕,基本上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和言,所以,並不對此進行嚴格的區分。

    類似的“我的人”、“別的人”的意識,在近代民族國家意識成為主流之後,有了蓬勃的發展,而這種意識的根源,來自於古希臘、古羅馬的公民權概念。

    “公民”即應享有對應的權利,當然,在戰爭緊急狀態下,為了保護“你自己的國家”,也要承受特別的戰爭稅,不過,在古羅馬共和國時代,連我們最熟悉的“納稅義務”,對於羅馬公民而言,也是有限的。

    以古代中國的標準而言,羅馬公民沒有稅收。

    而到了共和國後期,一個幅員廣闊的帝國建立起來,需要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於行省和自治城市繳納的稅款,或者說貢賦。

    只有在非常有限的、特別危機的戰爭環境下,羅馬公民才會被迫或主動地繳納特別戰爭稅。

    羅馬城內的“自己人”,也就是公民,到了共和國後期,已經成為完全的“養大爺”的狀態,光利用自己的權力來參與各種選舉政治活動,就能有不菲的收入。

    比如凱撒等人在競選時,都會有專門的招待宴會,就是隻要是投票公民隨便吃的流水席,這些宴會的餐盤都是銀質的,上面刻著候選人的名字,吃完後可以打包帶走……

    而正是這種觀念的推移和發展,形成了西方列強的公民權利概念,有明確的內外之別。

    與之相反的是俄羅斯、日本、土耳其,乃至於古代中國,其實都屬於典型的中央集權統治,除了帝王、權貴之外,無論是本族、外族,都是天子的奴僕,當然,權貴法理上也是君主的奴僕。

    比較典型的就是清朝,哪怕是親王之尊的親兄弟,見了皇帝一樣是自稱奴才磕頭,有人說,這是清朝,是滿洲人政權,那麼明朝這樣的漢人政權,哪怕是清流中人的御史,見了身份只是天子家奴的司禮監掌印、秉筆(都是閹人太監),也一樣要磕頭。

    其他國家就不論了。

    所以,在俄羅斯、日本這種“列強”看起來,本土的本國人也不見得就高階到哪裡去,也是“灰色的牲口”(舊時對俄軍的蔑稱),或者陸軍士兵的命只值一張郵票錢(日本的情況)。

    而英、法,甚至西班牙這樣的殖民國家,對於殖民地的人口的管理,往往會採取不同於本土的管理手段,人權標準更低,也會明確分出三六九等(不僅是基於財富),比如出身顯赫家族的印度聖雄甘地,年輕時已經是受了全套英式貴族教育的律師,無論從任何角度,都是放著金光的精英,可他在乘坐火車時,買了一等車廂也不允許坐,直接被扔到了三等車廂,理由就是有色人種只允許在三等車廂。

    這個橋段,在甘地的人生中非常重要,記得在電影《聖雄甘地》裡也有展現,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在西班牙的墨西哥等殖民地,本土貴族、當地出生的白人貴族、白人與印第安人混血後裔,也是一級壓一級的關係。

    所以,題主提出這樣的疑問再正常不過了,就是咱中國人看世界的思維方式怎麼可能理解完全不同的文明邏輯下的近代西方列強?

    簡言之,在西方文明列強(俄、日都算不上)的眼裡,“國民”、“公民”是人,是有對應權利的,要讓所有殖民地人享受這種權利,就需要巨大的成本,與其這樣,還不如搞一個兩分法,而在東方專制主義的邏輯下,“國民”就是一個符號,是一組數字,讓你活著就算是“善政”了,你們活著的意義就是為帝國、君主盡義務,該交錢交錢,該送命送命,權利?你也配?

    這種無本買賣,還脫褲子放屁搞什麼殖民地?

  • 22 # 大正看世界

    【歐洲列強為何喜歡將侵佔的土地轉化為殖民地,而不是併入國土?】凡事都不是絕對的,歐洲列強殖民活動過程中,從早期的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以及後來的英國、法國、俄羅斯等殖民帝國各有不同,下面就具體解析:

    (一)葡萄牙、西班牙殖民開拓就是財富冒險。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作為新航路開闢的先行國家,自然獲得最早的紅利,但本身國力弱小,佔得先機後搶到最大一塊殖民蛋糕,在美洲和世界其他殖民地中搶來金山銀山,但這些財富卻並沒有用於發展自己的工商業,而是轉變成王室和貴族們的奢華生活。反而這些錢卻流入英國、法國,成為別國資本原始積累一部分,在工業革命沒有到來之際就已經衰落了。

    整體來看,葡萄牙和西班牙這兩個殖民開拓的先行者,對於土地並不是太熱衷,而是對於財富非常有執念,另外這兩個國家人口較少,殖民地在海外,不是那麼容易控制,把殖民地轉化成國土十分困難,所以他們打著能從殖民地搶多少年財富就搶多少年的主意,不行就撤。葡、西兩國是單純的海盜式殖民帝國,而且非常不思進取。

    (二)荷蘭殖民活動一切為了做生意。

    荷蘭是繼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後崛起的殖民帝國,早年還屬於西班牙控制的領地,與西班牙打了80年的獨立戰爭,在17世界成為世界海洋霸主,有“海上馬車伕”的稱號,最輝煌時候擁有一萬五千艘商船,海軍4萬名,壟斷世界的海上貿易。不過荷蘭從來都沒有把殖民地轉變成國土的想法,荷蘭人眼中只有生意,典型的商人國度,根本不在乎面子,為了與清朝做生意時,荷蘭使者就可以給康熙皇帝下跪,這是在歐洲其他列強看來是很異類的舉動,人家荷蘭人就能拉下臉,一切都是為了做生意。

    荷蘭人甚至國家概念都不強,這也是荷蘭最終走向衰敗的原因之一,17世紀~18世紀,英國與荷蘭打了四次戰爭,雖然各有勝負,但最荷蘭還是失敗了。據說很搞笑一幕,英荷戰爭時期,兩國都都發行戰爭債券,因為英國人戰爭債券利息較高,荷蘭資本家竟然大規模購入英國戰爭債券,甚至英國人打荷蘭的一部分武器也是從荷蘭商人手中購入,最終英國人用荷蘭人的錢和武器打敗荷蘭,荷蘭人也是夠可以的,只要賺錢,一點底線和節操都沒有,對於國家概念很是單薄,這就是一群商人組成的國家的典型特徵,失敗一點都不冤枉。

    (三)英國法國殖民地活動,才是真正的工業革命的擴張。

    英國和法國的殖民擴張,才是西方殖民活動的代表。早期英國和法國都是海盜式的殖民活動,搶西班牙葡萄牙這兩個歐洲大土豪的運金銀的商船。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走上歷史舞臺,法國跟隨其後學著。

    英國積累大量的資本以後,把資本投入發展工商業,最終在18世界下半葉爆發工業革命,花了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英國人終於完成工業革命出現質的飛躍,當然法國也是跟隨其後完成工業革命,之後英國法國全世界瓜分世界殖民地,以至於讓後崛起的美國、德國、日本、義大利無殖民地可分。

    英國和法國對於殖民地理解就是工業原料供給地和市場傾銷地,殖民地不是領土,也不會納為國土,英國法國只是讓這些殖民地為本土提供資源和錢就行了,其他的就別想了。特別是英國只需要市場,並不需要太多土地,鴉片戰爭其實就是英國為開啟中國這個四億人口的龐大市場所打的一場戰爭。

    (四)俄羅斯的殖民擴張是典型的封建軍事帝國的侵略。

    俄羅斯也隨著歐洲列強的殖民活動開始了殖民擴張,不過起初俄羅斯沒有出海口,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非常低,甚至是說俄羅斯就是一個封建軍事帝國,不過武力非常強盛。俄羅斯是從陸地上擴張的,西伯利亞、中亞都是這樣被其佔領的,而且殖民地是和本土接壤的,自然會被納入國土,另外由於俄羅斯還處於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並不發達,對土地貪婪就可以解釋了,俄羅斯就是需要土地,只有從土中刨食才是俄羅斯人要乾的。

    所以俄羅斯把殖民地納為國土是為了更永久的從這些土地裡刨食,壓榨出更多財富,和當年的蒙古帝國性質區別不大,但俄羅斯用近代軍事技術擴張,加上游牧民族(哥薩克騎兵)的戰鬥力,攻城略地無往不利,所以才成就世界第一面積大國的俄羅斯。

  • 23 # 歷史三日談

    但是美國卻沒有像其他的西歐國家把侵佔的土地轉化為殖民地,而是直接變成了領土,除了美國如今的路易斯安那州是從法國手中購買而來。

    其他的落基山以西,太平洋東岸以東的大片領土,基本上都是從墨西哥手中搶來的,最後是兩塊飛的――從沙皇俄國手中買來的阿拉斯加州,還有太平洋腹心的夏威夷州。

    其實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就很能說明為什麼大部分的列強不是把侵佔的土地轉化為領土的一部分,進行相關的資本主義建設和發展;而只是當做殖民地對待,進行刮骨吸髓的剝削。

    就前面提到的西方列強,大部分聚集於西歐地區,偏居一隅,而他們的殖民地,則遠在非洲、亞洲以及拉丁美洲,這也是第一個因素,距離遠,並不與本國的領土相接,與美國侵佔的墨西哥領土,全部與本土相接,這是有天壤之別的。

    再一個,美國是以大博小,也就是美國本身領土面積就大,至少與侵佔的領土面積相比,美國本土範圍是大的一面,而其他的西歐國家,尤其是有“日不落帝國”之稱的英國。

    幾乎世界三分之一的領土都有他的利益,但是英國本土面積卻很小,像這些領土面積狹小的小國家,是不懂的家大業大的樂趣的,而只是耽耽於土地上產出的蠅頭小利。

    再一個,還是那個道理,經營飛地的風險、複雜性與變成自己領土帶來的利益是不成正比的,目前經營飛地最成功的兩個國家,一個是擁核國家俄羅斯的加里寧格勒,另一個就是前面說過的美國,而這兩個國家,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國。

    這些西歐小國並沒有相應的人力物力來建設一些與自己本土文化背景、發展程度以及社會風俗完全不同的地區的。這三點因素決定了列強只能把目光聚焦在殖民地的利益上,不能再貪圖比這更多的利益!

  • 24 # 歷史風暴

    列強不是不想把這些土地吞併,可是種種原因束縛了列強的手腳,他們只能把那些地方當做殖民地來經營了。

    有三個原因是不能繞過去的:第一,為了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第二,妥協的產物;第三,鞭長莫及。

    為了維護本國的核心利益

    題主所說的印度這個國家就是如此。印度早在17世紀的時候就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想要把這塊殖民地完全吞併成為自己的國土顯然是非常不划算的。

    比如今天的孟加拉國是當時重要的棉紡織中心,英國將這裡佔領之後從當地收取了數百萬英鎊的稅收,這些稅收被用來完成了英國人自己的原始積累,從而給工業革命提供了物質基礎。

    (正在收稅的英國殖民者)

    可惜,此後孟加拉從一個當時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變成了一個赤貧之地,之所以變成這樣情況,是因為英國人只掠奪,但是很少會去建設。他們所謂的建設也是基於對當地的統治,所以對當地的發展並沒有多少助力。

    如題主所說,假如英國把這裡變成自己的國土,把當地的老百姓當成自己的國民。他就不能再以掠奪為目的,而是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在當地搞建設,把這裡變成和英國一樣發達和先進。

    那麼,英國本土就缺少了原始積累的財富,更談不上工業革命了。所以,這就註定了英國人只會把孟加拉變成自己的殖民地進行掠奪而不去建設。

    實際上,英國對北美13塊殖民地的管理上,就在當自己親兒子那麼養,結果不僅沒有在當地掠奪到財富,反而常年入不敷出。英國人可不是聖母,不可能對所有殖民地這樣,否則自己早垮臺了。

    妥協的產物

    不是每個殖民地的人民都想成為英國人。

    對於緬甸的征服就是一個妥協的產物。1824年第一次英緬戰爭爆發,英國先後出動了4萬多人,戰爭進行了一年多的時間。由於緬甸軍隊的激烈抵抗,英軍先後損失1萬多人,付出了1600多萬英鎊的軍費。

    (英緬戰爭)

    英緬戰爭就是一個無底洞,戰爭如果照這個走向再進行下去的話,英國不僅不會獲得戰爭紅利反而會被拖垮,要知道當時東印度公司已經承擔了數百萬英鎊的債務。所以英國和緬甸之間簽署了和平協議,緬甸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之後英國和緬甸又進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英緬,最後終於將緬甸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這個過程一直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時間。

    所以,緬甸變成英國的殖民地是一個相互妥協的產物,如果英國想要完全控制緬甸,像管理自己的國土一樣去管理這裡,那麼他將會付出更大的代價,這是英國所難以接受的!

    鞭長莫及

    即便是對土地最為貪婪的沙俄,最終也放棄了阿拉斯加,這是因為阿拉斯加的東部就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加拿大。

    加拿大當時人口遠超過阿拉斯加,僅英國駐軍就有數萬人。他們只要願意,可以很容易將阿拉斯加併入加拿大,而沙俄想要奪回這裡,必須勞師遠征,跨過西伯利亞渡過白令海峽,在缺少後勤保障的時候與英軍作戰。可以肯定這麼做一定會失敗的,所以沙俄只好把這片土地賣給了美國。

    這種遲早都會丟掉的土地,在經營的過程中也就不會那麼用心了。與之相反的是俄羅斯對西伯利亞的經營,又是移民人口,又是修建鐵路,就是為了把這裡變成自己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正在修建的西伯利亞鐵路)

    以上,就是列強將大多數土地當做自己的殖民地,而不是國土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四世三公”的家族的袁紹,為何會被“宦官”之後的曹操擊潰?